A. 關金券介紹
關金是「海關金單位兌換券」的簡稱,為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海關收稅的計算單位。原來海關收稅為銀兩,1929年世界銀價大落,影響關稅收入。
政府於1930年1月決定徵收金幣,以值0.601866克純金為單位作標准計算,稱「海關金單位」,合美元0.40元。1931年5月中央銀行發行關金兌換券,作為繳納關稅之用。1942年4月,以關金一元摺合法幣二十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1948年8月發行金元券後,停止發行。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B. 民國關金卷的價值
民國關金卷量太大.品相好的話也就10元左右
C. 金元證券怎麼樣
一家規模不是很大可是在業界很出名的證券公司,主要靠服務和速度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工作人員熱情親切,費用很低,開戶都是免費的,有時候還送禮物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D. 中國紙幣的發展史
紙幣是指以柔軟的物料(通常是棉)造成的貨幣,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並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本身不具價值,雖然作為貨幣的一種,但其不能直接行使價值尺度職能。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發明,即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國則是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
中國錢幣發展史:
一、秦漢貨幣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秦半兩。但鑄行不久,由於暴政與巨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 公元18年 ,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二、王莽時期的貨幣
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制改革,錢制混亂,但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其鑄錢質量卻是一代鼎盛, 王莽錢書法採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
三、三國貨幣
魏、蜀、吳史稱三國,此時期幣制復雜,再加上戰火紛飛,史記不詳,如今被斷為三國時期貨幣,其鑄地和鑄時,難以解分。 三國時候,不同地域錢制各有差異:魏得五銖;蜀鑄五銖外,另有直百五銖;吳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四、兩晉南北朝貨幣
史書關於西晉鑄錢隻字未提,當時主要行用五銖錢。西晉統一中國時,府庫充實,國力強盛,因此,除了沿用漢代舊錢之外,應有自行鑄錢。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各少數民族各自為政,許多還自行鑄錢。 巴族首領李特,李流等,建漢於四川,鑄「漢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枚以年號命名的貨幣。
五、隋唐貨幣
隋文帝平陳之後,隋五銖為統一法定貨幣,隋五銖之「五」字左邊多一豎有若「凶」字。
唐初,仍用隋代舊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銖,鑄開元通寶,自始結束了我國銖兩貨幣的歷史而進入寶文制貨幣。」開元通寶」四字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文字端莊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興盛太平的風范。
六、五代十國貨幣
縱觀五代十國貨幣,以鉛、鐵為主,劣幣較多,精美者少見,反映了當時政局動盪,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的局勢。
七、兩宋貨幣
兩宋的幣制,主要為銅錢,但兼以鐵、鉛。白銀及銀幣在支付和購買上較前朝較為重要。紙幣開始正式產生和推行,這是兩宋時期幣制的最大特點。
南北宋銅鐵錢明顯不同,北宋銅錢多而鐵錢少,南宋鐵錢多而銅錢少。北宋銅錢小平多而大錢少,南宋銅錢小平少而大錢多,北宋以年號為錢文,而南宋不但以年號為錢文,且有紀年、紀監。另兩宋貨幣較以前最大的區別在於錢文書法,許多為各朝皇帝御書,或書法大家所寫。真行隸篆草俱備。是我國貨幣書法藝術的顛峰。
八、元代貨幣
蒙古人統治中國時,對中國的幣制,帶來了一種基本的變革,也就是使中國從此採用白錢為價值的尺度。中國的幣制,如果以質地來劃,則唐代是銅錢的分水線,唐以上是銖兩貨幣。蒙古人過去游牧時期主要採用物物交換辦法,採用白錢制主要受鄰近中亞外國民族影響,也是對外貿易的產物。蒙古在建元之前,就曾開始鑄造漢文貨幣,如「大朝通寶」爭、銅幣。在取得對中國統治權後,主要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銀輔幣。
九、明代貨幣
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十、清代貨幣
清朝幣制,大體上是銀錢平行本位,且銀銅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一千文一兩上下。 清末,由於清庭腐敗,爆發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錢幣的顯著特點是(一)錢稱「聖寶」,有別於歷代錢幣。(二)錢幣上無紀地、紀值、紀重標志。(三)錢文分書於正反兩面。
十一、新中國貨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50多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
E. 蔣介石當年發行金元卷聚斂黃金外匯這裡面是什麼道理
因為世界貨幣之間的比值是通過黃金作為中介的
我們今天看到的仍然是這樣
例如美元同英鎊的比值 是將美元和英鎊各自同黃金進行比較 分別得出1兩黃金值多少美元和英鎊 再用這兩個數進行比較 得出美元和英鎊的比值
所以說 黃金在某種意義上說 是不會"貶值"的東西 是可以看作"恆值"的
而當時發行的金元卷只是一張白紙 隨時會通貨膨脹 變得一文不值 所以蔣介石大力用金元卷換取黃金外匯 以求其價值的穩定
在當時看是明智的選擇
F. 民國時期的紙幣叫什麼
金圓券
G. 民國時期大陸流通的貨幣是什麼
中華民國貨幣
中華民國貨幣指民國時期發行流通的一系列紙幣、銅元、銀元等貨幣,貨幣發行時間為1912年-1949年。
北洋政府時期,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開始發行法幣,1948年發行金圓券。民國時期幣制復雜,各省份、軍閥、割據政權都發行了自己的貨幣。
中文名
中華民國貨幣
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
種類
硬幣、紙幣
發行者
民國政府、軍閥、割據勢力
快速
導航
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簡介
中華民國貨幣發行時間為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創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為掃除清朝殘余勢力,應付軍政急需,發行了陸軍部軍事用票和中華民國南京軍用鈔票;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亦發行了帶有辛亥革命標志的鈔票。[1]
中華民國軍用鈔票
北洋政府時期
銀本位制度的確立
1914年推出的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為中華民國貨幣。辛亥革命發生以後,最初由於戰爭的影響,中國的金融市場、幣制及貨幣流通一時呈現十分混亂的局面。當時通行的銀元就有10多種,其中外國銀元有鷹洋、站人、本洋等;本國銀元有廣東、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種龍洋和吉林幣、東三省幣、奉天幣、造幣廠幣、北洋幣、大清銀幣等。由於銀元種類繁多,各地錢庄借機對各種銀元價格抬高或抑低,從中漁利,不僅使人民遭受經濟損失,而且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嚴重阻礙經濟交流和經濟發展。
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
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
根據這一規定,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後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這種新銀幣,式樣新穎,形制劃一,重量、成色與法定重量均不逾3‰。所以發行以後,人民樂於使用,不論通商口岸及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