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人什麼時候開始學英語的又是怎麼學的
中國人學英語的時期還沒有一個具體的分界:
開始大規模學英語的唐朝 ,那時候中國也打響名字------中國人叫唐人。
近代清朝時期,又一次學英語高潮「師夷長技以制夷 師夷長技以自強」,中國人開始放眼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包括要翻譯大量的英語文章。
中國翻譯理論就是在這個時候有了明確的一些結論。
學英語的方法:
1、堅持每一天,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英語。沒有持之以恆的學習和大量的時將做保障,一切都是空談。
2、每天聽寫一篇文章,以此文章為中心,展開一天的學習。
3、聽說讀寫譯五項都要練,以聽說為主。
4、求質不求量,把聽寫的文章徹底搞懂足矣,不要好大喜功,貪大貪快。扎扎實實,按部就班,是學好英語的必經之路。
5、把零碎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學英語,不斷地重復。
6、聽寫是個學習英語的好方法,要繼續加強。
7、抓住教材, 早睡早起學英語。
8、早晚都隨身帶MP3,一有空閑時間就反復聽這篇短文,直到聽爛為止。
9、重視精聽,聽無數遍。
10、朗讀並努力復述聽寫的短文。
11、每天堅持張嘴說,每周參加英語角。
12、注意在朗讀過程中糾正發音。
Ⅱ 150年前的清朝人是如何學習英語的
恭親王奕䜣、李鴻章、曾國藩奏准在北京設立同文館,附屬於總理衙門,京師同文館下設英文館,主要培養翻譯人員,學生為十三、四歲的八旗子弟。在英語教學上,同文館採用的是當時歐洲盛行的「翻譯教學法」,直接讓學生通過做大量的中英文互譯練習來學習英語。
Ⅲ 第一個中國人是如何學會英語的
其實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按理說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我是指不隸屬於同一語系(英語,法語那種的除外,因為相似點比較多,互相學習起來應該比較容易),是無法完成互相解釋的。實物還好說,畢竟指著實物說出在該語言中的叫法,對方就會明白,可是遇到抽象的事物或是概念該怎麼解釋呢,你無法用另一種語言解釋,因為其他的詞你同樣不會用另一種語言去說,這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可是事實不是這樣的。於是,跟據中國近代的歷史,我猜可能是那些早年西方的傳教士或游歷的人之類的先驅者,是他們先努力理解漢語,然後再用漢語去解釋本國語言,由此建立兩種語言交流的基礎,近而再通過互相的交流,藉助手勢,神態的方式近一步增加解釋的深度和詞彙的廣度,從而使得溝通漸漸變得可能。這就是我的一點看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Ⅳ 遠古時代的中國人是如何學習英語的也是像現在大多數人一樣用諧音法記單詞的嗎
大佬,遠古時代的中國還沒接觸英語怎麼學,至於以前是他們來到我們這里學我們的話
Ⅳ 世界上第一個學會英文的中國人是怎麼學會英文的大神們幫幫忙
其實你的問題很簡單,第一個學會英語的人沒有記載,因此也不可能有答案。什麼叫學會,即使存在第一個學會英語的中國人,那他也不知道自己學的到底對不對,有許多新興詞彙,以前我們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隨著我們之間的交流,漸漸的都懂了,都會用了。語言是用來交流的,沒有語言以前,我們也能交流,但是是最多的是肢體交流,時間長了,我們人都有很多共性的東西,交流多了,加以記載,慢慢積累,大家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所以沒有必要知道誰是第一個,誰是第2個,這不象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樣的問題。
Ⅵ 中國人最早是怎樣學英語的
用動作,配合實物,同時語言交流。這樣時間久了,外語就學會了。
Ⅶ 150年前的清朝人如何學習英語的
清朝晚期,隨著東部沿海及長江沿線各港口陸續開放,中國人掀起了學習英語的熱潮,尤其是在做外貿生意的商人之間。在上海曾經出現過很是流行的『洋涇浜英語』。
《英話註解》這本書也詳細記載了清朝時期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方式,序文中,馮澤夫講述了從行商時期「粵人」壟斷翻譯事務到五口通商以後寧波人打破語言隔閡的過程。與此同時,他還提到了當時學習英語的方式主要就是注音,只是此前的學習教材「所注均系廣音」,給其他地域的人群帶來學習上的困難,因此《英話註解》均「注以勾章鄉音」。
Ⅷ 我們學的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清朝英語教材有多厲害
我們為什麼要接觸英語?我們為什麼要學會說英語?我們為什麼要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這些原因可以追溯到清朝末代,當時我國迫切的需要一批掌握外國的語言,了解外國情形的人才。這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接觸英語,也讓當時的人們了解到了拯救國家只有打開自身與外界的通道,這樣的自救才會真正的存在希望。
感動之處在於他們努力地拚命地學好英語,只為能夠報效國家,獻上一份力。現如今,我們能夠安然無恙的待在家裡刷著視頻,看著電視,玩著電腦,吃飽飯睡好覺,無疑都是前輩們每一個人努力帶來的安定與幸福。即使他們不是歷史上重要的核心領導的指揮者,卻是匯聚成一股強勁有力的繩子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積少成多,水滴石穿,感謝他們的堅持不懈與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