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子的意思都有什麼
子,漢字,有多種意義和用法,還可用於古人表字,如孔子。
子
拼音 zǐzi
部首 子
部外筆畫 0
總筆畫 3
五筆86&98 BBBB
倉頡 ND
筆順編號 521
四角號碼 1740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5B50
編輯本段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 果實、種子:菜~。瓜~兒。~實。
◎ 動物的卵:魚~。蠶~。
◎ 幼小的,小的:~雞。~畜。~城。雞兒~、豬兒~、狗兒~。
◎ 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彈(dàn )。棋~兒。
◎ 與「母」相對:~金(利息)。~母扣。~音(輔音)。
◎ 對人的稱呼:男~。妻~。士~(讀書人)。舟~(船夫)。才~。
◎ 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先秦諸~。
◎ 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蘇軾字~瞻。
◎ 地支的第一位,屬鼠:~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
◎ 用於計時:~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夜(深夜)。
◎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 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後,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亂~。胖~。
◎ 個別量詞後綴(讀輕聲):敲了兩下~門。
◎ 名字後綴,表未成年人、年輕人。甘肅省文縣以南、四川部分地方對未成年人小名後加此字,表示年輕人:小明~、蘭蘭~、軍娃~、美蓉~。
◎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孔子的專稱:子曰詩雲。
◎對某些特定人(如:兒子)的稱呼:小子,小子不賴。
◎ 姓。
◎角色,叫化子,戲子,學子,義子
詳細字義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兒在襁褓中,有頭、身、臂膀,兩足象並起來的樣子。「子」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嬰兒)
(2) 同本義。
子,十一月乾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古文從巛,象發也。籀文從囟,有發、臂、脛,在幾上也。——《說文》。按,象兒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廣韻》
居然生子。——《詩·大雅·生民》
子也者,親之後也。——《禮記·哀公問》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義》
子者,父之幽也。——《漢書·杜欽傳》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荀子》
《傳》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親之成其子也」。——明 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3) 又如:子衣(小兒的胎衣)
(4) 兒女。古人稱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湯問》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孫又生子。
子墨衰絰。(晉襄公的喪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晉襄公。墨,動詞,染黑。衰,通縗,喪服,粗麻布做成。絰,頭巾和腰帶。)——《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黨(兒女輩);子道(兒女對父母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子姓(泛指子孫,後輩);子輩(兒女)
(9) 今則專指兒子,即某人直系血統的下一代男性。
無子,有女二人。——唐· 陳玄佑《離魂記》
(10) 又如:子侄(本指子與侄。後用以通稱晚輩);子胤(子息,後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兒子的賓客)
(11) 子孫。
(12) 通常指晚輩直系或旁系血親
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執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論》
(13) 系另一人或一個共同世系的後裔;後代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 石崇《王昭君辭》
(14) 人的通稱。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詩·邶風·匏有苦葉》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馬(人馬);子童(後妃或仙女的自稱);孤子(年少死了父親的人);才子(特別具有才華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輩);內子(內人,即妻子);夫子(舊時對學者的稱呼;舊時學生稱老師);孝子(對父母十分孝順的人);遊子(離鄉在外或久居外鄉的人)
(16)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通稱。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稱「子」,若宣子、武子之類是也。——趙彥衛《雲麓漫鈔》
(17) 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
子年少。——晉· 干寶《搜神記》
而獨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子之說。——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子不聞藏書者乎?——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18) 古人對自己老師的稱呼。
子曰:學而時習之。——《論語》
子墨子聞之。——《墨子·公輸》
(19) 又
子墨子解帶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
太歲在子日困敦。——《爾雅》
(22) 用以紀月,即農歷十一月
子,又以紀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
(23) 用以紀日
不辟子卯。——《儀禮·士喪禮》
(24) 用以紀時,即夜半十一時至一時
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西遊記》
(25) 又如:子夜
(26) 專指女兒。
纘女維莘,長子維行。——《詩·大雅·大明》。毛傳:「長子,長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絕代儒宗,夫人是名公愛子,不忍埋沒這白草黃雲之外。—— 明· 陳與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數詞後面作為對人的尊稱。
此三子者。——《戰國策·魏策》
非鄭尹而快孫子。—— 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程氏子以蠹貧。——《聊齋志異·促織》
(29) 姓
〈形〉
(1) 小。
時大武軍子將 郝靈荃奉使在 突厥。——《資治通鑒·唐紀》
(2) 又如:子將(小將);子舍(小房);子閂(小門閂);子牆(院落內部的小牆);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屬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如:子姜
(4) 幼小。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 曹操《四時食制》
(5) 又如:子鴨(幼鴨,嫩鴨);子雞(小而嫩的雞)
(6) 屬於別人的,受別人控制的。如:子公司
〈動〉
(1) 通「慈」( cí)。愛;尤指像對子女一樣地愛護。
天迪從子保。——《書·召誥》。王引之雲:「子,當讀為慈。」
子以愛之。——《禮記·緇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論》
(2) 又如:子諒(慈愛誠信);子惠(惠愛百姓);子育(撫愛養育如己子)
(3) 收養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齊女子之,立為太子。——《史記·衛康叔世家》
(4) 結果實。
李性堅,實脫(晚),五歲者始子。——《齊民要術·種李》注
(5) 盡兒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
〈副〉
(1) 表示限制,相當於「只」。
睡不穩,子倚著個鮫綃枕頭兒盹。——《西廂記諸宮調》
也子強如你,但衣食。——《劉知遠諸官調·正宮錦·纏道》
子喝一聲,那時唬煞。——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連>
(1) 相當於「雖然」。
老子老呵,猶兀自萬夫難敵。——楊梓《敬德不服老》
(2) 又如:有子有(有雖然是有;雖則有)
〈代〉
(1) 你——尊稱對方,通常為男性 [you]
陳亢問於 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論語》
(2) 另見 zi
〈助〉
(1) 構詞後綴。
(2) 加在名詞後。如:房子;車子
(3) 加在動詞或形容詞詞素後。如;胖子;瘦子;墊子
(4) 個別量詞後綴
(5) 另見 zǐ
編輯本段
古人表字
大約從春秋時代起,人名除了正式的姓名外,大士大夫和文人中還盛行表字。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到了東晉,自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自稱號為「五柳先生」開始,文人學士便紛紛相繼模仿,除名、字外,又有了號的自稱。
有些文人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等級給自己表字時,既不願以末得的「男」做為自己的表字,也不用頭等的「公」為自己表字,往往採用偏下的第四等「子」來表字。有趣的是,同是表字「子安」的可查到有三人:西晉的成公綏、唐代的王勃、清代的魏秀仁;北周的王褒與西漢的王褒不但同姓同名,而且表字都是「子淵」。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杜甫:字子美,唐詩人。
蘇軾:字子瞻,北宋文學家。
唐寅:字子畏,明畫家、文學家。
曹寅:字子清,清詩人.
編輯本段
詞性變化
形容詞
1 小 [small] 時大武軍子將 郝靈荃奉使在 突厥。——《資治通鑒·唐紀》
又如:子將(小將);子舍(小房);子閂(小門閂);子牆(院落內部的小牆);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屬的小城)
2 嫩的或易咀嚼的 [tender]。如:子姜
3 幼小 [young]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 曹操《四時食制》
4 又如:子鴨(幼鴨,嫩鴨);子雞(小而嫩的雞)
5 屬於別人的,受別人控制的 [subsidiary]。如:子公司
動詞
1 通「慈」( cí)。愛;尤指像對子女一樣地愛護 [love]
天迪從子保。——《書·召誥》。王引之雲:「子,當讀為慈。」
子以愛之。——《禮記·緇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論》
又如:子諒(慈愛誠信);子惠(惠愛百姓);子育(撫愛養育如己子)
2 收養為子 [adopt as son]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齊女子之,立為太子。——《史記·衛康叔世家》
3 結果實 [bear fruit] 李性堅,實脫(晚),五歲者始子。——《齊民要術·種李》注
4 盡兒女之道;善事父母 [serve one』s parents with filial devotion]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
副詞
表示限制,相當於「只」 [only]
睡不穩,子倚著個鮫綃枕頭兒盹。——《西廂記諸宮調》
也子強如你,但衣食。——《劉知遠諸官調·正宮錦·纏道》
子喝一聲,那時唬煞。——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連詞
相當於「雖然」 [though,although] 老子老呵,猶兀自萬夫難敵。——楊梓《敬德不服老》
又如:有子有(有雖然是有;雖則有)
代詞
你——尊稱對方,通常為男性 [you] 陳亢問於 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論語》
助詞
(1) 構詞後綴。
(2) 加在名詞後。如:房子;車子
(3) 加在動詞或形容詞詞素後。如;胖子;瘦子;墊子
(4) 個別量詞後綴
(5) 另見 zǐ
編輯本段
常用片語
◎ 子部 zǐbù:中國古代圖書四部分類法(經史子集)中的第三大類。專列諸子百家及藝術、譜錄等書。也稱「丙部」
◎ 子城 zǐchéng:指月城、翁城等這類附著於大城的小城
◎ 子丑寅卯 zǐ-chǒu-yín-mǎo:十二地支依次序排列的前四個。比喻一套道理或原因
◎ 子畜 zǐchù:幼小的牲畜
◎ 子代 zǐdài:親代
◎ 子彈 zǐdàn:步槍、滑膛槍或手槍發射的圓柱形彈(如用鉛制、鋼制或鉛芯鋼殼制)
◎ 子弟 zǐdì:子與弟:亦泛指子侄輩;職工子弟;單於子弟發兵;泛指年輕的後輩;指嫖客。
◎ 子弟兵 zǐdìbīng:對人民軍隊的親熱稱呼
◎ 子婦 zǐfù:兒子和兒媳婦兒,也專指兒媳婦兒
◎ 子宮 zǐgōng:雌性動物孕育幼仔的肌性器官
◎ 子公司 zǐgōngsī:被另一擁有其過半數選舉股票的公司全部控制的公司;附屬公司(如工業公司的附屬公司)
◎ 子女 zǐnǚ:兒子和女兒;兒女。
◎ 子孫 zǐsūn:兒子和孫子;泛指後代
◎ 子午線zǐwǔxiàn:通過一顆行星或衛星自轉軸的兩極的大圓;地球表面上通過兩極和某地的大圓。
編輯本段
漢英互譯
◎ 子
出處
【寅集上】【子字部】 子
記載
〔古文〕
【唐韻】卽里切
【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音梓。
【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為稱。
【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為稱。又【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眾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又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又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又卿之妻曰內子。【儀禮·有司徹注】內子不薦籩。又【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又【前漢·嚴助傳注】令子出就婦家為贅壻,曰贅子。又人君愛養百姓曰子。又辰名。
【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
【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又【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疏】子者,奉恩宣德。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又國名。
【括地誌】子城,在渭州莘城縣。又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為趙邑,屬上黨。又姓。
【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又復姓。
【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又子細,猶分別。
【北史·源思禮傳】為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
【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又去聲,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又與慈通。
【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又葉濟口切,音走。
【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又葉子德切,音則。
【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
【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考證
〔女子亦稱子。【禮·曲禮】夫人自稱曰婢子。〕謹按自稱曰婢子乃世婦以下之稱,非夫人也。夫人自稱曰小童,不曰婢子。據改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爾雅·釋歲】太歲在子曰困敦。〕謹照原書釋歲改釋天。
編輯本段
說文解字
【卷十四】【子部】子
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凡子之屬皆從子。,古文子從巛,象髪也。,籒文子,囟有髪,臂脛在幾上也。卽里切〖注〗李陽冰曰:子在襁緥中,足並也。〖注〗,古文。
基本字義
1.
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女。~孫。~嗣。~弟(後輩人,年輕人)。
2.
植物的果實、種子:菜~。瓜~兒。~實。
3.
動物的卵:魚~。蠶~。
4.
幼小的,小的:~雞。~畜。~城。
5.
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彈(dàn )。棋~兒。
6.
與「母」相對:~金(利息)。~母扣。~音(輔音)。
7.
對人的稱呼:男~。妻~。士~(讀書人)。舟~(船夫)。才~。
8.
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先秦諸~。
9.
地支的第一位,屬鼠:~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
10.
用於計時:~時(夜十一點至一點)。~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12.
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後,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亂~。胖~。
13.
個別量詞後綴(讀輕聲):敲了兩下~門。
14.
姓。
詳細字義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兒在襁褓中,有頭、身、臂膀,兩足象並起來的樣子。「子」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嬰兒)
2.
同本義 [baby;infant]
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偁。象形。古文從巛,象發也。籀文從囟,有發、臂、脛,在幾上也。——《說文》。按,象兒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廣韻》
居然生子。——《詩·大雅·生民》
子也者,親之後也。——《禮記·哀公問》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義》
子者,父之陰也。——《漢書·杜欽傳》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兒的胎衣)
4.
兒女。古人稱子兼男女 [child]
孀妻弱子。——《列子·湯問》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孫又生子。
子墨衰絰。(晉襄公的喪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晉襄公。墨,動詞,染黑。衰,通縗,喪服,粗麻布做成。絰,頭巾和腰帶。)——《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黨(兒女輩);子道(兒女對父母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子姓(泛指子孫,後輩);子輩(兒女)
9.
今則專指兒子,即某人直系血統的下一代男性 [son]
無子,有女二人。——唐· 陳玄祐《離魂記》
10.
又如:子侄(本指子與侄。後用以通稱晚輩);子胤(子息,後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兒子的賓客)
11.
子孫 [descendant]
12.
通常指晚輩直系或旁系血親
聖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後也,執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論》
13.
系另一人或一個共同世系的後裔;後代
我本漢家子,將適單於庭。—— 石崇《王昭君辭》
14.
人的通稱 [person]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詩·邶風·匏有苦葉》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馬(人馬);子童(後妃或仙女的自稱);孤子(年少死了父親的人);才子(特別具有才華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輩);內子(內人,即妻子);夫子(舊時對學者的稱呼;舊時學生稱老師);孝子(對父母十分孝順的人);遊子(離鄉在外或久居外鄉的人)
16.
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通稱 [literate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稱「子」,若宣子、武子之類是也。——趙彥衛《雲麓漫鈔》
17.
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 [man]
子年少。——晉· 干寶《搜神記》
而獨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子之說。——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子不聞藏書者乎?——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18.
古人對自己老師的稱呼 [master]
子曰:學而時習之。——《論語》
子墨子聞之。——《墨子·公輸》
19.
又
子墨子解帶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the first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21.
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
太歲在子日困敦。——《爾雅》
22.
用以紀月,即農歷十一月
子,又以紀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
23.
用以紀日
不辟子卯。——《儀禮·士喪禮》
24.
用以紀時,即夜半十一時至一時
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西遊記》
25.
又如:子夜
26.
專指女兒 [daughter]
纘女維莘,長子維行。——《詩·大雅·大明》。毛傳:「長子,長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絕代儒宗,夫人是名公愛子,不忍埋沒這白草黃雲之外。—— 明· 陳與郊《
28.
加在姓氏或數詞後面作為對人的尊稱 [honorific title with the surname]
此三子者。——《戰國策·魏策》
非鄭尹而快孫子。—— 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程氏子以蠹貧。——《聊齋志異·促織》
29.
姓
㈡ 子是什麼意思
子釋義:
1.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 2.植物的果實、種子。 3.動物的卵。 4.幼小的,小的。 5.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 6.與「母」相對。 7.對人的稱呼。 8.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9.地支的第一位,屬鼠。 10.用於計時。 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 12.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後,具有名詞性(讀輕聲)。 13.個別量詞後綴(讀輕聲)。 14.姓。
㈢ 古代子是什麼意思
在春秋之前,「子」本來是天子所屬的卿的尊稱,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微子、箕子等。在春秋早期的時候,只有少數諸侯所屬的卿的謚號稱「子」,如寧莊子、石祁子之徒。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所謂的「禮壞樂崩」越來越嚴重。
到了春秋中期的時候,諸侯的卿普遍在謚號里都稱「子」了。可是到了春秋、戰國之際,由於私人講學之風的盛行和「士」階層地位的提升。於是人們便把「子」作為著名學者和老師的尊稱,如孔子、墨子之類。到了戰國時期,「子」作為一種稱呼就更普遍了,一般學者都可以稱為「子」。
夫子的意思:
「夫子」本來是對各級軍官的稱呼,如周武王牧業誓師的時候,就稱呼各級軍官,(如千夫長、百夫長)為「夫子」。到了春秋時期,卿大夫相見面時互稱「子」。但是在背後議論時,是稱對方為「夫子」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表示對其人的尊稱。
和上面一樣,到了春秋末年、戰國初期,由於「學術下於民間」和士人講學之風的興起,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和文化,於是對傳播文化的「士」也越來越尊敬。相應的,人們就把教授知識的老師尊稱為「夫子」,如孔子的弟子就稱他為「夫子」。
孔子是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夫子」的人,因為他的父親叔梁紇的爵位是大夫。孔子繼承了叔梁紇的大夫爵位,人們自然就把他稱為「夫子」了。「夫子」比子更帶有尊敬的意味,只是到了後來,「夫子」也開始泛化。
㈣ "子"是什麼意思,代表了什麼
「子」在古代是尊稱,相當於現在的「先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的地位在中國越來越高,漸漸的連姓氏也不稱了,怕冒犯名諱。
1、子在名字中是君子的意思,也有青年才俊的意思。
2、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通稱和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
拓展資料:
1、「子」地支的第一位。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地支的第一位,屬鼠:~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
2、大約從春秋時代起,人名除了正式的姓名外,大士大夫和文人中還盛行表字。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3、有些文人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等級給自己表字時,既不願以末得的「男」做為自己的表字,也不用頭等的「公」為自己表字,往往採用偏下的第四等「子」來表字。有趣的是,同是表字「子安」的可查到有三人:西晉的成公綏、唐代的王勃、清代的魏秀仁;北周的王褒與西漢的王褒不但同姓同名,而且表字都是「子淵」。
子(漢字)——網路
㈤ 子在名字中是什麼意思
子在名字中=子在名字中間=在姓名3個字的中間。(強調不是姓名的最後那個字)
中國古人姓名的字,多與名正相關或反相關。「子」是最常用的。意思就是「你」,有時不用「子」而用「爾」,意思還是一樣。例如:魯肅,字子敬,為正相關;呂蒙,字子明。為反相關。你看看《三國演義》就明白了。
㈥ 為什麼很多至聖先賢都被稱為「子」子有什麼意思嗎
了解中國文化的人都知道,有很多至聖先賢都被稱之為“子”,“子”在中國古代中指的是先生的意思,它是對古代男子的一種美稱。為了表示對這些至聖先賢的尊敬,後人都會在他們的姓氏後面加上一個子字,所以在歷史上很多至聖先賢都被稱之為“子”。像大家所熟知的孔子、孟子、老子、曾子、莊子等,他們都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備受後人愛戴。
曾子是孔子的晚期弟子,所以他排在了孟子的後面。他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以仁為本的基礎上,主張“以孝為本 ”和“忠信”,他的孝道思想保留至今,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尊敬,尊稱他為“曾子”和“宗聖 ”。
㈦ 「子 」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啊
1、嬰兒。
2、古代對男子的尊稱或美稱,或單獨使用,或在姓氏、謚號後面。
3、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
4、利息。
5、地支的第一位,(又)十二時辰中的子時,相當於現在深夜的11時至1時。
(7)中國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子筆畫
部分詞語具體解釋:
1、孩子:[hái zi]
兒童:小~。男~。
2、樣子:[yàng zi]
形狀:這件衣服~很好看。
3、日子:[rì zi]
日期:這個~好容易盼到了。
4、兒子:[ér zi]
男孩子(對父母而言):二~。人民的好~。
5、種子:[zhǒng zi]
顯花植物所特有的器官,是由完成了受精過程的胚珠發育而成的,通常包括種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種子在一定條件下能萌發成新的植物體。革命的~。
㈧ 子的意思什麼,中的意思是什麼
子,兒,兒或女;意為有學問、有德行的人。
中,中字的本義是指中間或內部,引申義主要指中國或中庸。中字還與「忠」字相通,表示忠誠或盡心竭力。
㈨ 孔子、孟子、老子……,為什麼都叫「子」什麼意思
古代對人的尊稱。
子拼音zǐ
1、對人的稱呼:男子。
2、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子。
3、地支的第一位,屬鼠。
4、用於計時:子時(夜十一點至一點)。
5、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磨子[mò zǐ]
用兩個圓石盤做成的把糧食弄碎的工具。
2、芋子[yù zǐ]
芋母上長出的子芋。
3、狼子[láng zǐ]
狼崽子。比喻凶暴狠毒的人。
4、兌子[ì zǐ]
奕棋時,雙方互相讓對方吃掉一子。
5、子童[zǐ tóng]
後妃、仙女的自稱。
㈩ 子的意思是什麼
「子」在古代是尊稱,相當於現在的「先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的地位在中國越來越高,漸漸的連姓氏也不稱了,怕冒犯名諱。
1、子在名字中是君子的意思,也有青年才俊的意思。
2、中國古代士大夫的通稱和中國古代對男子的通稱。
1、「子」地支的第一位。與天干相配,用以紀年。地支的第一位,屬鼠:~丑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
2、大約從春秋時代起,人名除了正式的姓名外,大士大夫和文人中還盛行表字。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3、有些文人沿用古代「公、侯、伯、子、男」爵位的等級給自己表字時,既不願以末得的「男」做為自己的表字,也不用頭等的「公」為自己表字,往往採用偏下的第四等「子」來表字。有趣的是,同是表字「子安」的可查到有三人:西晉的成公綏、唐代的王勃、清代的魏秀仁;北周的王褒與西漢的王褒不但同姓同名,而且表字都是「子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