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時候的地圖怎麼畫出來的
古代地圖主要採用計里畫方法繪制。
「計里畫方」之法,是為使地圖圖形正確縮小尺寸而設計的按比例繪格網的方法。
1、先在圖上布滿方格,方格邊長代表實地里數。
(1)古人怎麼畫中國版圖擴展閱讀:
晉代的裴秀(公元223-271年)展出一套繪制地圖的理論並據此繪制《禹貢地域圖》,他的理論可以概括為「制圖六體」,即制圖時要考慮的六方面因素: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道路里程)、高下(地勢高低)、方邪(角度)、迂直(彎曲度)。
「制圖六體」成為中國傳統制圖理論的重要依據,計里畫方之法則是基本操作法,雙雙沿用1500餘年,歷代著名地圖都少不了計里畫方,裴秀之後,還有唐代賈耽的《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的《天下州縣圖》以及元代朱思本的《輿地圖》。
歷朝所改良處主要在緯度及里程測量的精準度以及折算的比例。宋朝普遍使用「水平」(水準儀)、「望尺」(照板)、「干尺」(度干)等儀器來測量地勢的高低,沈括又以「互同」取代「道里」,可能就是現代的等高線標記。
Ⅱ 中國古人究竟是如何繪制地圖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地圖是什麼。無論古代地圖還是近現代地圖都不是對地球面貌的客觀再現,而是人類對自己所觀察到的客觀地理面貌的主觀認識和再表達。我們要在這個層次上去理解中國古人繪制地圖的目的。
中國古代並沒有嚴格的「地圖」概念,而是「圖」、「志」並稱,用來作為古代知識體系中史部地理類的重要載體。圖是形象、直觀的信息傳遞方式,可以展示方誌中 用文字表達出來的自然地理面貌、人文地理的區劃位置,常常附錄在方誌之中。後來逐漸發展出發達的「輿地圖」體系,並在近代與西方現代地理學、地圖學對接。
就中國輿地圖本身來說,可以分為兩個大系統:一是由魏晉時裴秀奠定的「制圖六體」原則和以此為基礎所做的《禹貢地域圖》體系,這一體系是專注做大幅的「天下 輿地圖」,一直傳承到清末光緒年間的《大清帝國全圖》;二是方誌所附的區域地圖、專業地圖,此類地圖分支繁多,沒有明確的版本傳承,但涌現出諸如《鄭和航 海圖》、海防圖、水道圖等頗為重要的中國古代地圖。
天下輿地圖與現代地圖學的對應關系最為明顯,這里主要討論這類地圖。這類地圖首先要確定繪制原則,其次需要實地測量,然後要計算換算成為可以繪制的數據,最後根據規則繪製成圖。
中國古代天下輿地圖類地圖的繪制原則的基礎是西晉裴秀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的「制圖六體」,即分率(帶有比例尺含義的縮尺),准望(水平方向),道里 (道路里程),高下(道路高下曲折取水平距離得道里數),方邪(道路遇到方形阻礙取其斜向得道里數),迂直(道路水平彎曲取兩點直線得道里數)。
上述六種原則實際上綜合包含了地形測量、計算和繪制三個層次。後人據此不斷發展,如唐代賈耽計里畫方、朱墨對書,宋代沈括二十四方至和制圖七法,元代朱思本制圖實踐等。
Ⅲ 沒有上帝視角古代人是如何繪制地圖的
這個問題東西方分開來看,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古代中國人以實地考察、進行田野作業搜集數據來繪制地圖
眾所周知,對於古代中國人而言,沒有飛機、沒有現代遙感數據更沒有人造衛星等下現代科技成果輔助繪制地圖,繪制地圖似乎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
3
地理大發現後,西方人對世界的認識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等富有冒險精神的航海家帶領著他們的團隊打開了通向新世界的航路,歐洲人對世界的認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航海家們憑借自己的實際經歷所繪制的世界地圖變得越來越准確,隨著歐洲走出歐洲,足跡到達世界的各個角落,他們利用所取得的物理學、地理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成就加上自身的實踐經驗總結,不斷修正此前地圖繪制中的錯誤。
Ⅳ 古代地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在古代畫地圖時,採用的是計里畫方的方法,是使用地圖圖形正確縮小尺寸而設計比例,首先會在圖上布滿方格,每個方格的邊長代表實地里數,而且古代人還會派人到各處按照一定的標准採集各方面的數據,收集完數據以後,會按照方格之況繪制地圖的內容,在歷朝歷代所改良的地方就是在緯度以及里程測量的精確度方面,宋朝普遍使用水平,而晉代則考慮了6個方面的因素,例如比例尺方位,道路里程,地勢高低,角度甚至連彎曲度都表現在了地圖里。
Ⅳ 古代人是如何繪制地圖的
現在由於科技迅速的發展,繪制地圖已經不是一件難事了。有衛星,有飛機。而古時候,繪制一張地圖,可能要耗費一個人半生的心血。
古時候,人們只能靠駕車,騎馬去慢慢一步步的探索未知的地方。所以古時候的地圖不叫地圖,叫輿圖,為什麼叫輿圖呢。因為輿代表車廂和車輛的意思。古人繪制題圖只能靠自己人一步步探索,一次次對未知領域的進進出出,憑借著幾種簡單的定位裝置,和自己的印象來繪制地圖。
Ⅵ 古人的地圖是如何繪制出來的
第一種方法:以山川為基準
以自然地理情況為區別做圖,這也是古時候繪制地圖最常見,也最便捷的一種方式。繪圖方法是:最先把所需繪制的縣里畫在中心,隨後再把縣里旁邊的山川河流,相對性於縣里在什麼位置,尺寸怎樣用特殊標記表明出去;最終再把縣里與山川中間的路面繪制出去就可以。
說白了的佔比為基準便是大家常說的比例尺精度,大家如今機械制圖和cad制圖用的十分普遍。便是在地圖里繪制上滿滿的格子,一個小格子意味著一個穩定的長短,例如1:1000,就表明圖上1小格子表明1千米。隨後依據具體精確測量實體尺寸,方向用比例尺精度的方法變小在地圖上。那樣就變得很精準了。
前二種方法盡管精密度不高,可是應用性還能夠的。耗費的精力也很大,必須大家參觀考察,憑直覺去分辨方向,尺寸。第三種方法也是消耗精力,繪制一個地圖乃至要花很多年的時間
Ⅶ 歷史探秘:古代人是如何繪制中國地圖的
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全國地圖」,歷朝歷代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版本。但有三張地圖影響最大:一是《九鼎之圖》,這是傳說中的第一張全國地圖,「大中國」概念誕生:二是《秦地圖》,這是第一張真正意義的全國地圖,「大中國」的版圖形成;三是《十道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全國性測繪地圖,「大中國」疆域走向精準……
Ⅷ 沒有科技的支撐,古人是怎麼繪制地圖的呢
如今電子設備盛行,任何一個導航軟體都能明確的幫助你在地圖中找到位置。但古代在科技落後的情況下,是如何繪制出一張張精準的地圖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很多歷史地圖都是不計較准確性的。在中國文化中,地圖不但用於表示距離,也用於顯示權力或者進行教育,以及用於美學的欣賞。
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1884年。他是第一個用普通圓錐投影繪製成世界地圖的人,他的作品在古代西方地圖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稱之為地圖科學的奠基人。
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即使在沒有先進技術的當下,才智過人的學者也能夠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