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中國初期的社會性質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
㈡ 建國初期的中國社會性質是什麼
建國初期的中國社會性質如下:
建國初期的中國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產物,依據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以及十月革命勝利後的國際形勢,結合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經驗,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論證,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理論。
新民主主義社會已經出現在中國大地上。這一社會隨著國家誕生而在全國確立起來。這樣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歷史,就分成了基本性質一致而又有重要區別的兩個階段: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和新中國成立後的新民主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特徵:
在社會形態上,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質的社會。
在政治上實行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還存在,並在國家政權中佔有一定地位。
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主導的包括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
在文化上實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
㈢ 民國時期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嗎,怎麼又是資本主義社會呢 謝謝!
民國時期的社會性質很復雜
其主體是資本主義社會,但是有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並存的現象。
資本主義在大中城市佔主導地位,但是在廣大農村和邊遠地區,仍然是以封建制度為主的。即便是當地的政府的牌子換了,其實質還是封建統治。另外,在大都市的上海,租借仍然存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有洋人的優越權。
㈣ 新中國 社會性質是什麼 國家性質是社會性質嗎
新中國到現在,我國的國家性質是: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性質和社會性質是不同的概念,國家性質指:一個國家走的是什麼政治路線;社會性質,並不是有國家性質來決定;例如:解放後,新中國雖然建立了,走的是社會主義路線,國家性質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封建殘余還是很嚴重,是一個從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國家,這時候的中國,不是一個完整的社會主義國家。
㈤ 從1840年到1949年,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2次變化,兩次社會性質是如何讓變化的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由獨立自主的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49年,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到新民主主義社會。
經過:
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統治的最後幾十年中試圖挽救其衰亡命運而從事的現代化努力,大體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即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和清末「新政」,屬封建主義現代化類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到新民主主義社會:
辛亥革命終結了封建帝制,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共和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邁出了中國的政治從獨裁向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開創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先河。
但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卻因軍閥混戰與政治紛爭等原因而倍遭摧殘,而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又打斷了國民黨主持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推進。
抗日戰爭結束後,代表中國兩種不同命運的國共兩黨經歷了四年的國內戰爭較量,因國民黨政府本身的腐敗與無能敗退台灣,中國共產黨創建了新中國而結束。
原因:
1、鴉片戰爭前,清朝的封建統治已腐朽衰落,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危機重重。
2、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5)民國新中國的社會性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近代以來的中國,基本國情只經歷了一次根本性轉變,就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變革到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
這個轉變,經歷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漫長歷史過程,有一百餘年。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則起碼有「上百年」的時間,這是我們黨制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國情依據,也是強調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歷史依據。
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
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擺脫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
㈥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社會的性質是什麼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近代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與橋梁,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准備階段。
(6)民國新中國的社會性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條件
物質基礎。近代中國(1840-1949)資本主義經濟和現代工業的初步發展,是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基礎。
經濟條件。由以國營經濟為基礎地位、領導力量和發展方向的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構成所決定的。
政治保證。由以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為主要內容和特徵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構成所決定的。
㈦ 建立中華民國的性質是什麼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是革命派為代表資產階級政府,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
它的局限性是沒有深刻把握當時中國社會和中華民族內部的各種矛盾。
社會性質上民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結束,此後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勢力主政中國,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後政局動盪不安,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隨而建立國民政府,促成國共合作後的孫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蔣介石繼承孫中山遺志領導國民北伐,意欲統一中國,到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中國,蔣介石成為繼孫中山之後的國民黨領袖。統一之後,民國進入所謂的「黃金十年」建設時期,此間社會穩定,教育穩步發展、趨於定型。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中國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一舉成為美英中蘇四大國。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遷台。
(7)民國新中國的社會性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1、國體:
國體是指國家的性質,亦稱國家的階級本質。具體的說,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所處的地位。統治階級的性質決定著國家的性質。
國體即國家的階級本質,它是由社會各階級、階層在國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來的國家的根本屬性。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各階級、各階層在國家中所處的統治與被統治地位;二是各階級、階層在統治集團內部所處的領導與被領導地位。
2、政治意義
不同類型國家的憲法對國體的表現方式卻很不一致。資本主義國家憲法通常以「主權在民」「全民國家」等超階級的字樣規定國體,否認國家的階級本質。而社會主義國家則公開表明國家的階級本質,宣布自己是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
國家根本性質的國家體制,是由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來決定的。我國的憲法第一條規定:我國的國體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3、決定因素
國體歸根結底是由統治階級決定的。因為國家總是那個最強大的、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國家。這個階級需要藉助手中掌握的國家機器,鞏固有利於自己的經濟基礎。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導致社會生產方式改變時,國體遲早會隨之改變。
例如資產階級革命使封建主階級專政轉變為資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革命使資產階級專政轉變為無產階級專政等。
在同一類型的國家裡,由於階級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不盡相同,也可能出現多種模式的國體。例如資產階級國家,有的可能是大資產階級專政,有的可能是中產階級專政,有的可能是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的聯合專政,等等。
工人階級領導的政權也是如此,有的是無產階級專政,有的是人民民主專政,有的是工農民主專政等。
㈧ 民國的建立到底有沒有改變中國的半封建性質
新中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這是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也就是說,民國的沒有改變中國當時半封建的形態。、
民國政府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統一的政府,但前半段時間與各地軍閥爭奪地方主導權,後半段與日寇作戰,最後階段又與xxx爭權,它沒有精力發展經濟,也沒有從意識形態上改變國民的思想意識。
㈨ 中華民國建立後社會性質是什麼
民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才結束,此後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㈩ 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6),中國社會的性質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是什麼
中國社會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國家。總路線的內容是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一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總路線的兩翼。工業化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和目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工業化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手段。這兩方面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互相制約,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