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核魚雷中國有嗎
沒有
目前的魚雷沒有辦法實現核變所必需的爆炸當量
也就是說
及時配備上也沒有太大的爆炸威力
只能起到一種臟彈的作用得不償失
Ⅱ 一個當量1000噸的核魚雷能不能把中國一個航母戰斗群滅掉
不能。因為我們一個航母戰斗群的各個艦艇在海上要拉開很大的安全距離,而且,核魚雷在水中的爆炸能量在受到海水的阻力後衰減的很厲害,加上不可能在航母核心位置爆炸,所以,不可能就把一個戰斗群都滅掉。其中我們核潛艇的生存幾率最大,從而握有核報復能力,足以威懾敵人不敢貿然使用核魚雷。
Ⅲ 核魚雷攻擊目標是什麼
指戰斗部足夠搭載核彈頭的魚雷,爆炸當量不大,一般在幾千噸左右。核魚雷在五大國是很常見的武器,但是,真正大量裝備部隊的只有美國和蘇聯,主要的攻擊目標是航母和核潛艇。
戰績
1970年1月,蘇聯情報部門的潛艇在那不勒斯海灣的水底放置了10枚以上的核魚雷,3個月後這些蘇聯潛艇再次投下一批相同的魚雷。對米特羅可辛檔案進行研究的義大利專家稱,這樣在義大利海岸線的海底現在大約有10顆核彈。
中國裝備
中國目前裝備的核彈有十多種,東風-2/2甲的核彈頭、初期空投原子彈和少數核地雷已經退役/戰略核武器方面中國最早,分為導彈核彈頭和航空核炸彈,後者隨著中國空軍戰略突破能力不佳和戰略導彈的進步日漸淘汰,21世紀初會完全汰除。2010年前新裝備的核彈頭有東風-31和東風-41戰略導彈的分導式多彈頭,超音速隱身戰略巡航導彈的彈頭,當量為30~50萬噸TNT,性能與美軍現役核彈頭相當。
戰術核武器除了導彈彈頭和核航彈外,在70年代裝備了核地雷,80年代初又裝備了核深水炸彈、反艦導彈核彈頭,但數量少同時已屆淘汰。生命力較強的有152、155毫米核炮彈,分別在80年代和90年代服役,M族導彈核彈頭也是同期列裝,這種武器亦陸續配備中子彈頭。冷戰結束後,東風-3/3甲大部分換裝常規彈頭,以適應局部戰爭所需。隨著東風-21、東風-21甲、M-9Ⅱ導彈大量服役,東風-3系列到2005年將功成身退,庫存的配套核彈頭同時銷毀。未來得以保留的將只有核炮彈和戰術導彈核彈頭,當量大都在1萬噸TNT以下。現役戰略導彈的主力為導彈彈頭,航空核炸彈已經逐年遞減以至汰除。這些第一代單一核彈頭分為20~30萬噸當量、40~50萬噸當量兩大類。
Ⅳ 什麼是核魚雷
指戰斗部足夠搭載核彈頭的魚雷,爆炸當量不大,一般在幾千噸左右。核魚雷在五大國是很常見的武器,但是,真正大量裝備部隊的只有美國和前蘇聯,主要的攻擊目標是航母和核潛艇。1970年1月,前蘇聯情報部門的潛艇在那不勒斯海灣的水底放置了10枚以上的核魚雷,三個月後這些前蘇聯潛艇再次投下一批相同的魚雷。對米特羅可辛檔案進行研究的義大利專家稱,這樣在義大利海岸線的海底現在大約有10顆核彈。
Ⅳ 至今,中國對於核武器的研究還在繼續嗎國家重視這方面嗎
中國對核武器的研究就不可能停止。
中國從一九六四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現在,核武器的研製與發展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相繼研製成功中程、中遠程、洲際、潛地導彈,與其配套的核彈頭也先後定型生產並裝備部隊。到八十年代中期基本完成了第一代核武器的發展歷程,形成了陸基導彈、潛射導彈和轟炸機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奠定了中國核大國的物質基礎。但是,中國第一代核武器在總體上規模相對較小,大約只有三百三十多個核彈頭,而且技術陳舊,實際的威懾能力有限。
一、中國的陸基彈道導彈
中國第一代戰略核力量以陸基彈道導彈為主,主要由東風二、 三、四和五共四個型號的地地戰略彈道導彈組成。這些陸基導彈基本都是用六十和七十年代技術製造的,每枚導彈只能裝載一個彈頭,命中精度也較差。此外,所有四型導彈都使用液體推進劑,不僅體積大,難於機動,不便貯存,而且發射時需要很長的准備時間。
東風二型導彈: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中近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零年開始研製,一九六四年試驗成功,最大射程一千二百公里;該型導彈可攜帶兩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一枚,現已退役,但估計目前仍保留近三十枚。
東風三型導彈: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中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五年開始研製,一九六七年試驗成功,最大射程在三千公里;一九八五年又進行增程改型試驗,最大射程提高到四千五百公里左右;該型導彈由陸地機動射,至今大約共部署了七十多枚。
東風四型導彈: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中遠程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四年開始研製,一九七零年試驗成功,一九七六年又進行了增程試驗,最大射程提高到近八千公里;該型導彈固定在地下導彈發射井發射,攜帶三百萬噸級當量的彈頭一枚,相信至今已部署了二十枚左右。
東風五型導彈:兩級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洲際地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五年開始研製,一九七零年首次科研飛行試驗成功,一九八零年實彈飛行試驗成功,最大射程可達一萬兩千公里;該型導彈也固定在地下導彈發射井中發射,可攜帶五百萬噸級當量的彈頭一枚,目前部署了約十枚。
二、潛射彈道導彈
中共在一九五八年決定研製核潛艇,克服了重重困難,經歷了三十年,直到八十年代導彈核潛艇和潛射導彈才相繼研製成功,建成了水下戰略核力量。
夏級導彈核潛艇:中國於一九六五年正式開始研製核潛艇工程,考慮到自己的技術力量薄弱,經驗不足,中國決定核潛艇製造計劃分兩步走, 第一步先研製魚雷核潛艇,第二步再研製導彈核潛艇。一九六八年第一艘魚雷核潛艇開工建造,一九七一年下水,一九七四年交付中國海軍使用,西方稱其為漢級核潛艇。導彈核潛艇則從一九七零年開始研製,一九八一年下水,一九八三年加入中國海軍戰斗序列,西方稱其為夏級導彈核潛艇。該導彈核潛艇排水量為八千噸,一百二十米長,航速二十二節左右,最深潛水可達三百米。該潛艇有十二個導彈發射筒,裝有十二枚巨浪一潛射彈道導彈。到一九九零年,中國已建成兩艘夏級核潛艇,還有三艘在建造中。 據估計整個夏級核潛艇的建造計劃將在四到六艘之間,以維持經常有兩艘到三艘進行戰備巡邏。
巨浪一型導彈: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的中程潛地戰略彈道導彈。一九六七年正式開始研製,一九八二年在常規動力導彈潛艇發射試驗成功,但一九八五年第一次在夏級核潛艇上發射試驗時失敗,三年後的一九八八年第二次試驗終獲成功; 該型導彈與中共其它的戰略導彈不同,使用的是固體推進劑,載有二百萬噸級當量的彈頭一個;該型導彈的最大弱點是射程僅有三千公里,必須迫近敵方海岸才能進行攻擊,因此很容易受對方的反潛力量的牽制。巨浪一型潛射導彈現已生產了近五十枚。
三、中國的空中核武力
中國的第三支核力量是由轟六型轟炸機和強五型強擊機所攜帶的核炸彈所組成。據估計中國現有近一百五十枚供飛機投放的核彈。轟六和強五都是以五、六十年代的技術研製出的飛機,對付現代空防的能力不足。而且這兩種飛機也沒有裝備帶核彈頭的遠程巡航導彈,因此能發揮的實際核作戰能力有限。
轟六型轟炸機:中國仿製蘇式圖十六轟炸機生產的亞音速中型轟炸機。一九五九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兩架圖十六轟炸機的樣機和全套技術資料,一九六三年中國開始仿製圖十六轟炸機,經過五年在一九六八年生產出轟六型轟炸機。該型飛機最高時速一千公里,最多可載彈九噸,作戰半徑近三千公里,能覆蓋亞洲大部分地區和俄國的遠東與中亞地區。該機稍經改裝可投放核彈,中國首次原子彈和氫彈的空爆試驗都是由該型飛機進行的。中國現有一百二十多架轟六型飛機在服役。
中國的第二代戰略核武器
近年來中國加緊進行核試驗,從各方面的分析看,八十年代初中期,中國根據小型、機動、突防、安全、可靠的原則, 開始了第二代戰略核武器發展的預先研究和理論設計。經過一系列的試驗,檢驗了設計原理的正確性,突破了如多彈頭分導等重大關鍵性技術,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第二代核武器的發展已進入最後的階段。中國目前發展的第二代戰略核武器,將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採用多彈頭分導技術,每枚導彈將至少可攜帶三枚核彈頭,多者達六到十枚,每個彈頭均可攻擊獨立的目標,准確度也會大幅度提高;
第二,絕大多數導彈將用固體推進劑代替液體推進劑,從而使整個導彈體積變小,發射反應時間縮短,並且易於保存和機動運輸;
第三,提高導彈射程,陸上機動導彈和潛射導彈將達八千公里左右,地下井固定發射導彈將達一萬五千公里: 第四,加速研製射程超過兩千公里的裝有核彈頭的空地巡航導彈,以延長了空中核打擊力量,並避免面對突破敵方空防的危險。
Ⅵ 中國有能研究州際核魚雷嗎
你好,那東西根本就沒用,攻擊對方的海岸線嗎?到了海灘上能不能爆炸都不一定,如果攻擊對方港口的軍艦,從發射魚雷到魚雷到達港口得用多長時間,等魚雷到了,軍艦在不在港口都不知道了。
Ⅶ 有核彈魚雷嗎
核魚雷指戰斗部足夠搭載核彈頭的魚雷,爆炸當量不大,一般在幾千噸左右。
核魚雷在五大國是很常見的武器,但是,真正大量裝備部隊的只有美國和前蘇聯,主要的攻擊目標是航母和核潛艇。
1970年1月,前蘇聯情報部門的潛艇在那不勒斯海灣的水底放置了10枚以上的核魚雷,三個月後這些前蘇聯潛艇再次投下一批相同的魚雷。對米特羅可辛檔案進行研究的義大利專家稱,這樣在義大利海岸線的海底現在大約有10顆核彈。
這個是網路上的,很多東西可以直接搜一下,比問方便。
除了核魚雷,大多數高重量裝葯武器都有核武版。包括且不限於:地雷,飛彈,炮彈。
比如光榮級上就裝有53-68型核魚雷。光榮級都能用啊,別小看魚雷射程。
在潛艇上格外多,潛艇可以藉助頭上的海水躲過沖擊波和輻射,核彈對他的影響很小。只要潛深點,魚雷打遠點,就不會有事。手槍子彈打不穿一桶水,別小看水的防禦力。
魚雷上的核彈一般比較小,主要是因為不需要太大,航母集群才多大?而相對的,戰略核武器要硬啃防核掩體,毀滅城市,所以要更大的。
對於樓上的說法,美國只有幾個航母戰斗群,有很多國家連航母都沒幾艘,世界上有多少核彈?
Ⅷ 我國的潛艇技術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我國的潛艇技術發展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情。舊中國沒有潛艇製造能力。新中國成立後,於50年代中期,引進了前蘇聯的6603型常規魚雷潛艇。以此為基礎,開始了我國的潛艇研究與設計製造工作。50年代末,又從前蘇聯引進了6633型常規動力魚雷潛艇;隨後,又引進了6631型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這些花高價購進的潛艇,一方面裝備部隊,使之形成戰鬥力,另一方面又要供科研人員研究使用。1967年,中央批准研製常規動力魚雷潛艇,定型代號為035型潛艇。經過7年努力,建造成功了我國自己的潛艇。1958年,中央決定研製核動力潛艇,1974年,我國自己設計製造的核動力攻擊潛艇研製成功。又過了9年,中國第一艘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交付使用。使我國成為第五個具有自己研製的核潛艇的國家。至此,中國不僅有了常規潛艇,而且有了核動力潛艇;不僅裝備了攻擊潛艇,而且使用了戰略導彈潛艇。
Ⅸ 2012年中國魚雷和潛射型反艦導彈及039潛艇性能等水下力量現狀
我是一個多年的軍迷,不是很專業,不過還略知一二
1、中國有新型魚雷。中國引進俄羅斯基洛級潛艇的時候就引進了俄羅斯全套的魚雷技術,所以我認為暴風雪應該是有的
2、裝的應該還是俱樂部反艦導彈,這方面我們要認識到和俄羅斯還有差距
3、中國039後期型號具備aip系統,中國這方面研究了很多年,其實主要是中國的核潛艇雜訊太大,在加上中國的潛艇發展傳統。所以還在發展常規潛艇,其實我認為中國應該大力發展核潛艇。因為常規潛艇在核潛艇面前不堪一擊,因為使用aip才有幾節的航行速度,怎麼進行追擊佔位,所以常規潛艇不論是在追擊佔位,航程,艇內環境,探測距離,還有配合中國未來的航母作戰和核潛艇相差太遠了,常規潛艇在核潛艇面前不堪一擊。至於什麼是追擊佔位,可以玩獵殺潛航系列,就會有所了解,雖然以前的潛艇戰和現在有所差別,不過還是可以借鑒的。
4、中國剛發展的武器怎麼可能賣給其他國家,這涉及國家機密,不過就算賣。也就是巴基斯坦等少數國家,因為武器是和政治相連的,這也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楚地,不懂再問我,我很喜歡大家一起交流
Ⅹ 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的構成,威力是什麼
核武器按其裝料和主要殺傷因素分,有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等;
按作戰使用范圍分,有核彈頭導彈、核炸彈、核炮彈、核地雷、核水雷等;
按梯恩梯當量(以下均簡稱當量)分,有特大當量(50萬噸級)、大當量(10萬~50萬噸級)、中當量(2萬~10萬噸級)、小當量(1千~2萬噸級)和特小當量(小於 1千噸級)的核武器等。
震驚世界的原子彈 原子彈是利用一些重原子核的自持鏈式裂變反應瞬間放出的巨大能量造成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果的武器,亦稱裂變彈。原子彈的威力巨大,通常在幾百到幾萬噸級當量之間。 根據原子彈起爆方式不同,它可分為槍式原子彈和內爆式原子彈。在槍式原子彈中,2塊~3塊處於亞臨界狀態的裂變材料分開放置,起爆時利用化學炸葯爆炸產生的力迅速將其合攏而達到超臨界狀態。內爆式原子彈則是利用化學炸葯爆炸產生的內聚爆轟波,壓縮處於亞臨界狀態的裂變材料,使其密度加大而達到超臨界狀態。由於內爆式效率高,所以現在的原子彈多採用內爆式。 原子彈一般由外殼、引爆系統、化學炸葯、反射層、核裝料和中子源等部分組成。引爆系統用來引爆化學炸葯。化學炸葯用來壓攏或壓緊核裝料。反射層由鈹或鈾-238構成,後者不僅能反射中子,減少中子的漏失,而且由於密度較大,還能起到護持器的作用。原子彈的核裝料主要是鈾-235和鈈-239。鈈—239 在中子轟擊下發生裂變的幾率比鈾 —235大,裂變後放出的中子也較多,因此,用它作核裝料對於提高武器的比威力和小型化較為有利。為了觸發鏈式反應,核武器中還必須有中子源及時提供「點火」中子。 1939年10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批准原子彈研製計劃。1945年,美國製造出三顆原子彈,一顆用於試驗,其餘兩顆分別投放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 此後,前蘇聯、英國、法國、中國分別於 1949年 8月、1952年10月、1960年 2月和1964年10月爆炸了各自的第一顆原子彈,印度也於 1974年 5月爆炸了它的第一個核裝置。
威力無比的氫彈 氫彈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果的武器,是核武器的一種,又稱聚變彈或熱核彈。 1952年,美國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氫彈原理試驗,爆炸當量達1000萬噸以上。由於當時採用的是液態氘作熱核裝料,該裝置連同冷卻系統重達65噸,根本無法作為武器使用。這種氫彈稱濕式氫彈。後來採用氘化理—6作熱核裝料,體積大大減小。常溫下氘化鋰—6為固態,所以這種氫彈稱為乾式氫彈。 氘、氚氫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的先決條件是需幾千萬度的高溫。目前這種高溫條件只能由原子彈爆炸來提供,因此原子彈在氫彈中起著「扳機」和點火器的作用。 一般氫彈多以鈾— 238作殼體。聚變反應產生大量的高能中子能引起鈾—238核裂變反 應,釋放出大量能量,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當量並降低成本。這種彈稱三相氫彈或氫鈾彈,它的放射性沾染很強,所以稱作「骯臟氫彈」。 繼美國1952年試驗氫彈以後,前蘇聯於1953年試驗了氫彈。英國、中國、法國也於50年代和 60年代相繼進行了氫彈試驗。 目前,氫彈向三個方向發展:當量可調和小型化;提高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和安全性能;研製能增強或減弱某種殺傷破壞因素的各種特殊性能的氫彈,如感生輻射彈、電磁脈沖彈等。
增強輻射的中子彈 中子彈曾經喧囂一時,有干凈的核武器、加強輻射彈等稱號。其實它只是以高能中心輻射為主要殺傷因素的低當量小型氫彈。中子彈加強了中子輻射而相對減弱了沖擊波、光輻射和放射性沾染等效應。 據試驗得知,一枚1000噸當量的中子彈,其瞬時輻射對坦克乘員的殺傷半徑相當於一枚 10000噸當量的普通裂變彈,但由於其當量只有10000的 1/10,沖擊波破壞半徑將減少一半多。顯然,中子彈是一種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中子彈以氘和氚作聚變材料,以便得到較大的中子產額。它不像氫彈那樣採用鈾-238外殼,因為那樣會造成裂變產物的能量釋放。中子彈的裂變聚變比較小,也就是說裂變扳機小,從而放射性沉降少。中子彈的另一個重要特點為當量低,一般是一兩噸,因為只有在當量小於2000噸時,中子彈的輻射殺傷半徑才會大大超過沖擊波。 中子彈的方案早在50年代末便由美國核武器專家柯恩提出,但直到70年代才研製成功。1981年,里根總統批准生產中子彈,並將其存儲在美國本土。此後,法國又研製和試驗成功了中子彈,而尚未做出是否生產和部署的決定。前蘇聯也宣布自己曾對中子彈進行過試驗。 中子彈由於加強了只對人員、動物有殺傷效應的中子輻射,而減弱了對附近建築物起破壞作用的光輻射和沖擊波,因而可以將敵人殺傷殺死,而又獲得完好的器材裝備。
核武器中最「骯臟」的氫彈----三相彈 三相彈亦稱氫鈾彈。它是在氫彈熱核裝料的外麵包上一個鈾-238外殼,構成所謂變—聚變—裂變的三相式氫彈。這種氫彈的反應過程大致是:原子彈爆炸產生高溫並放出大量中子,這些中子與氘化鋰-6中的鋰-6發生核反應,生成氘,氘同氚的聚變反應放出14兆電子伏的高能中子,這些高能中子進一步引起鈾-238外殼裂變,並釋放出巨大能量。 在反應釋放的總能量中,裂變、聚變各佔一半左右。由於大量使用鈾-238,不僅提高了爆炸威力,也降低了成本。隨之而來的是三相彈爆炸後放射性裂變物的污染特別嚴重。故三相彈又被稱為「骯臟」的氫彈。
地下工事的剋星----鑽地核彈 長期以來,地下工事曾是領率機關的指揮部、隱蔽所,在地下隱蔽所可以安全地指揮作戰, 絲毫不會受到炮火和空襲的傷害。 而現在,鑽地核彈的出現,使地下工事受到空前的威脅。 所謂鑽地核彈就是一種攜帶核彈頭鑽入地下深入進行爆炸的武器裝置,鑽地核彈在地下爆炸、產生的沖擊波能有效地破壞已經加固處理的各種類型的指揮中心、導彈發射井等軍事設施或控制部門。 鑽地核彈還能起到核地雷的作用,給敵人行動造成障礙,遲滯敵方行動速度。但又不需人工埋設。 鑽地核彈爆炸時,放射性沉降減少,地面輻射也相應減少。鑽地核彈一般由導彈或飛機投擲,也可用大炮發射。鑽地核彈的鑽地深度可達幾十米。目前,美國不但繼續研究戰術鑽地核彈,而且還研究具有戰略意義的鑽地核彈。
用於實戰的核航彈 裝有核裝置的炸彈稱為核航彈。這種航彈通常由戰略轟炸機或戰術轟炸機運抵目標上空投擲。 現代核航彈一般裝有降落傘,以便減緩下落速度和提高命中精度。1945年 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先後投放的兩顆原子彈,是最早使用的核航彈,同時也是直至目前在實際作戰中僅有的核航彈作戰的兩個戰例。 美國目前裝備有 5種類型核航彈。核航彈是美國核武庫中的重要武器。美國核武庫中的核航彈 在核武庫中,核航彈佔有重要地位。首次核襲擊就是從核航彈開始的。 核航彈是裝有核裝置的炸彈,通常由戰略轟炸機或戰術轟炸機運到目標上空投擲。現代核航彈一般裝有降落傘,以便減緩下落速度和提高命中精度。 美國B-28核航彈是美軍最早的一種大當量核航彈。50年代末裝備使用。這種航彈長約4.32米,直徑約50厘米,重約 952千克,有多種改進型。主要用於破壞重要的工業設施和加固的軍事目標。它部署了約1200枚,可用B-52、B-1B及具有雙重作戰能力的 A-4、A-6、A-7和F-100等戰術飛機運載,現已退役。 美國B-43核航彈是美軍戰略和戰區兼用的核航彈。它共有 5種當量,最小為 2萬噸,最大為 100萬噸。彈長約 4米,直徑約46厘米,重量為 900千克。1961年開始部署,現代在服役,共部署有2000枚,可由B-52、FB-111等飛機運載。 美國B-61核航彈是美國的一種多用途航彈。這種航彈有 7種型號,其中60年代末裝備的B-61-1型為戰略核航彈,重 322.7千克,當量90萬噸,投彈高度500米;另6種均為不同威力級別的戰區核航彈,彈長361 厘米,直徑34厘米,重 300餘千克。在10萬噸~50萬噸當量范圍內設有4種當量。 美國共部署B-61核航彈約3000枚,凡能運載核航彈的美國戰略和戰術飛機均可使用。
守土戍邊的核地雷 在一群群功能、大小以及性質不同的地雷中,核地雷堪稱老大,成為地雷之王。 以核材料為裝葯的地雷稱核地雷,也稱核爆破裝置或原子爆破雷。核地雷是一種戰術核武器。目前美國裝備的有兩種,即中型核爆破裝置和特種核爆破裝置。 中型核爆破裝置的核地雷其爆炸當量為0.1萬噸~1.5萬噸,地雷重約 181千克,可埋在地下建築物和隧道內或橋梁和水壩上,利用定時器或遙控指令引爆。這種核地雷主要用於阻撓敵軍行動。特種核爆破裝置的特種核地雷,其特點是當量小於1000噸,重量約68千克。這種小型核地雷可由特種部隊或別動隊隨身攜帶,能潛入敵後埋設以摧毀敵後的機場、指揮所、運輸站、通信點及工業基地和油料供應系統關鍵設施,從而影響敵軍戰鬥力,降低其士*氣。 特別小型的特種核地雷是核恐怖手段之一,即使在和平時期,也要特別加以防範。
在水中游向目標的核魚雷 核魚雷是帶有核戰斗部的魚雷。它由潛艇攜帶,用於攻擊水面大型艦艇、艦隊、商船隊和潛水艇等。有時也可用於港口、基地和大型海岸工程的攻擊。 核魚雷一般裝有定時引信、碰撞引信和磁性引信,以確保攻擊的可靠性。在一般作戰中很少使用核魚雷,其原因是發射核魚雷的運載工具艦船要與目標接近,因為核魚雷航程較短、威力大,所以近距離攻擊能使自己的艦船受影響,不如使用其它武器更為方便、安全。
反潛武器中的精品----深水核炸彈 將核彈頭裝在炸彈上,專門用來攻擊潛艇等水下目標的炸彈稱為深水核炸彈。深水核炸彈裝有水壓引信,當炸彈下潛到預定深度,水壓引信接通電源,使核彈頭在水下爆炸,靠強大的水中沖擊波摧毀潛艇。 一枚萬噸級當量的核彈在水下爆炸,可將相距 1千米內的潛艇擊沉或使其嚴重損壞。深水核炸彈由反潛飛機或直升機攜帶,艦艇的反潛火箭發送,也可裝在攻擊型潛艇上,通過魚雷管發射,它是反潛武器中的一種有效的武器。
美國核武庫的的核炮彈 美國核武庫中除核導彈、核航彈外,還有核炮彈。核炮彈是用火炮發射的裝有核裝料的炮彈。核炮彈體積小,威力一般為幾百噸到 1萬噸當量,常作為戰術武器使用,主要用來打擊機場、橋梁、部隊集結地和集群坦克等目標。美國裝備的火炮口徑有155毫米、203毫米和280 毫米的榴彈炮和加農炮,它們可發射核炮彈,前蘇聯也有可發射核炮彈的火炮。 美國裝備 203 毫米火炮的增強輻射型核炮彈為W-79 核炮彈。有W-79-1、W-79-2和W-79-3等三種改進型號,當量為 800噸~2000噸。炮彈裝定有密碼鎖和指令失靈系統,安全性較好。其中W-79-3型為中子彈裝置,採用該裝置的炮彈重約55千克。W-79核炮彈於1981年開始部署。 美國裝備 155毫米大炮的炮彈核彈頭為W-82核彈頭。該核彈頭長約87厘米,直徑約15厘米,重約43千克。當量小於2000噸。其主要特點是彈頭採用部件組裝,易於在野外按需要將裝葯改裝成加強輻射彈頭。1986年裝備部隊。 在現今的 W系列中尚有W-85核彈頭和W-86核彈頭。它們原本都是為潘興Ⅱ號遠程戰區彈道導彈發展的核彈頭。W-85核彈頭是 B61-4核航彈和W-70、W-80核彈頭的改進型。長約 106厘米,直徑32厘米,當量可調,有低於 1千噸、1萬噸~2萬噸和 5千噸~ 5萬噸三個檔次。核彈採用密碼鎖定,首先需打開密碼鎖, 然後解除彈頭保險, 導彈點火也有密碼,彈頭爆炸需多方解除保險才可運作。 W-86核彈頭是潘興Ⅱ號導彈配屬的單一當量的鑽地核彈頭。1976年開始研製,設想遠距離發射,彈頭將鑽入相當於九層樓房高的地下深處爆炸,以摧毀敵方硬目標、點目標和地下軍事領率機關。使其破壞程度達到最大、放射性沉降物最少,但由於潘興導彈任務變化,此W-86鑽地核彈頭的研製便擱淺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