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四大名醫是誰,為什麼
扁鵲、華佗、張仲景、李時珍。額,還記起一個,孫思邈-
-
中華「醫祖」扁鵲,後漢神醫華佗,中醫「方祖」張仲景,明代「醫聖」李時珍,
B. 中國古代四大名醫分別是誰
中國古代四大名醫分別是:
1、中華「醫祖」扁鵲(公元前五-四世紀)
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誕生於山東長清縣。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精於切脈、望色、聽聲、問診,尤擅長於推究病源。對導引,吐納和氣功等各種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樹,著述多以失傳現存《難經》等都後人託名之作。
2、後漢神醫華佗(約公元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義名 字元化,誕生於安徽毫縣。精通內、外、婦、兒各科。熟練的掌握養生方葯、針炙和手術等治療。首創葯物全麻術,被尊奉為外科之鼻祖。創立的《五禽戲》養生功,流傳至今。著書已佚。現存《中藏經》等是後人託名之作。
3、明代「醫聖」李時珍(公元1518-1593)
明醫學家,字東壁號瀕湖。湖北蘄春人。著重葯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所著《本草綱目》是我國葯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稱作「東方醫學的巨典」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等流傳於世。
4、中醫「方祖」張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確考)
東漢末醫學家.名機,誕生於河南南陽縣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分論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所倡六經分證和治原則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閑寶踐的基本准繩。
~~~~~~~~~~~~~~~~~~~~~~~~~~~~~~~~~~~~~~~~~~~~~~~~~~~~~~~~~~~~~~~~~~~~~~~~~
此外著名醫家還有:
——葛洪(二八三-三六三)
晉、醫學家。煉丹行家,道教理論家。對化學、醫學、葯物學、養生行等著造詣精深。著述包括天文、潮汐、軍事、兵法、人物傳記、雜記、氣功等是世界制葯化學的先軀。現存所著《肘後儲急方》包括各科醫學、其中有對肺結核、麻風、天花、恙蟲病等世界最早的記載,開創了中醫傳染病學和臨床症學的先河。
——皇甫謐(二一五-二八二)
魏晉問醫學家、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誕生於甘肅平涼縣西北朝那鎮。博學多才,對經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詣。他還是我國第一個研究人口問題的學者。中年刻苦鑽研醫學,編著的《針灸甲乙經》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是針灸學的經典著作。
——錢乙(公元 1020 -1101)
宋.著名兒科醫學家。字仲陽,山東東平縣人。曾任太醫丞。精通內、外、婦、兒各科,尤以兒科造詣最高。被尊為中醫兒科鼻祖。著述多已失傳,謹有《小兒葯證直訣》流傳至今。書中載述的五臟補瀉諸萬為後世醫家廣為採用。
——孫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醫學家。陝西耀縣孫家塬村人。對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則、葯物、方劑等基礎理論,以及臨床各科的診療方法等均有精闢的論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葉天士(一六六七-一七四六)
清、醫學家。名桂號香岩,江蘇吳縣人。精通內外婦兒各科,並有重要的建樹,尤其對一些疑難重危病症的治療有獨到之處。著《溫熱論》對溫病的理論、診斷、和治療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是溫病學的奠基人。後人根據葉氏所存醫案整理成冊,還出現了一批託名著作。
——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
元醫學家,名震亨、字彥修誕生於浙江羲與縣赤岸鎮在學術上強調養陰和瀉火二法,被稱為「養陰學派」的鼻祖對火症的治療有精闢的論述在熟性病的治療方面有重要的指導價植。著有《局方發探》、《格致餘論》、《素問糾略》、《本草衍羲補遺》、《傷寒辨疑》、《外科精要發探》等。
C. 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個人愚見,三人中當以「醫聖」張仲景之醫術為最高!
為便於對其進行總結介紹,現分別將三人之生平簡介如下:
扁鵲之術據傳可起死回生,活死人而肉白骨,醫技如神;華佗可開顱破腦,刮骨療毒,又創出麻沸散,實足以為外科之祖、萬代醫宗,而當之無愧。但可惜的是,二人之術法及其醫法醫技之屬,史書所載均語焉不詳,不太清晰;加之二人均無醫案及醫、葯學典藉傳世以為佐證,故此致二位醫技如神的大家,似乎只是更多地流於傳說而已,無法確知其端的備細!
且現據有限的歷史記述而言,二人生平多遊走於權貴豪門之室、帝王將相之家,可查證的濟世救民案例不多!故此可以認為其醫治對象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實踐經驗當然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張仲景則不然,醫聖之生平重大事跡在史書中記述清楚,准確而且詳實,一言一行有史可查,有據可證。且張仲景長期遊走於基層民間,深諳民生之苦,數十年間一直奔波於瘟疫大流行區域內治病救人,活人無數,屬於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平民醫生,只以治病救人為宗旨,淡看名利,不計得失!故此,三人中應以醫聖平生診治之病例為最多,當然其綜合診療救治經驗也應該最為豐富!
據載: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是我國歷史上最最傑出的醫學家之一。 其所著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確立的六經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也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
故據現存史料而言,當以張醫聖之醫法、醫技、醫案等更為清晰准確詳實,並再據此而論其醫術為三人中最高!
D. 中國四大神醫是那幾個
中國四大神醫是扁鵲、 華佗、張仲景、李時珍。
1、中華「醫祖」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
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人們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
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4)中國四大中醫名方是哪些擴展閱讀
除了四大名醫,常見的還有古代十大名醫的說法。
1、扁鵲:
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
2、華佗:
精內、婦、兒、針炙各科,外科尤為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
3、張仲景:
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葯具備的經典著作。
4、皇甫謐:
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炙學成就。。
5、葛洪:
煉丹、采葯,又從事著述。
6、孫思邈:
被人們尊為「葯王」。一生致力於醫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臟病、腑病分類系統。
7、錢乙尊:
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8、馬希麟:
被後世譽為醫仙,精通於內外婦兒各科,在噎嗝、反胃二症及辯癲、狂、癇之異治卓越有識,著《諸病奇方》《奇方醫論》。
9、李時珍:
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巨著,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10、葉天士:
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本醫案》。
E. 中國古代4大名醫都是誰
扁鵲,華佗,張仲景和李時珍。
1、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2、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華佗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
3、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4、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華佗的醫學精神:
華佗生活的時代,是在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華佗看病不受症狀表象所惑,他用葯精簡,深諳身心交互為用。華佗並不濫用葯物。華佗重視預防保健,「治人於未病」,觀察自然生態,教人調息生命和諧。但對於病入膏肓的患者,則不加針葯,坦然相告。
網路--華佗
網路--扁鵲
網路--張仲景
網路--李時珍
F. 中國古代四大名醫都有哪些
1、中華「醫祖」扁鵲(公元前五-四世紀)
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誕生於山東長清縣。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精於切脈、望色、聽聲、問診,尤擅長於推究病源。對導引,吐納和氣功等各種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樹,著述多以失傳現存《難經》等都後人託名之作。
2、後漢神醫華佗(約公元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義名 字元化,誕生於安徽毫縣。精通內、外、婦、兒各科。熟練的掌握養生方葯、針炙和手術等治療。首創葯物全麻術,被尊奉為外科之鼻祖。創立的《五禽戲》養生功,流傳至今。著書已佚。現存《中藏經》等是後人託名之作。
3、唐代「葯王」孫思邈(公元541—682)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
4、明代「醫聖」李時珍(公元1518-1593)
明醫學家,字東壁號瀕湖。湖北蘄春人。著重葯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所著《本草綱目》是我國葯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稱作「東方醫學的巨典」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等流傳於世。
(6)中國四大中醫名方是哪些擴展閱讀
其他中華名醫:
1、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
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2、董奉,東漢建安時期名醫。
又名董平,字君異(一說字君平,《大越史記全書》說字「昌」),號拔墘,侯官縣董墘(一說董厝)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龍田村)人。少年學醫,信奉道教。年青時,曾任侯官縣小吏,不久歸隱,在其家村後山中,一面練功,一面行醫。
董奉醫術高明,治病不取錢物,只要重病癒者在山中栽杏5株,輕病癒者栽杏1株。數年之後,有杏萬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時,董奉便在樹下建一草倉儲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穀子自行交換。再將所得之谷賑濟貧民,供給行旅。後世稱頌醫家「杏林春暖」之語,蓋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