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黃河是中華民族成長的搖籃
黃河為什麼會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唯一的答案是這一帶在古代生態特別好,因為氣候溫和,水源豐富,林茂草豐,資源富足,我們的祖先才把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建立在黃河流域。我們可以從遠古、近古以及現代的許多資料來說明這點:
1.從黃河流域的煤炭資源可以看到這一帶遠古森林資源的極度豐富
查閱我國的能源分布圖,可以看到煤炭資源集中分布在黃河流域,上自銀川,下迄黃河入海口,都有許多大型的煤炭基地,特別是山西,是我國著名的煤炭之鄉。貯存豐富的煤炭,說明這里曾經是古代森林植被資源最豐足的地方,這些資源經過數萬年的地下埋藏,形成了今日豐富的煤炭資源。
2.從發現眾多的史前文化遺址可以看到,黃河流域是極適合人類生活的地區
從山西的丁村文化遺址、陝西的半坡文化遺址、河南的仰韶文化遺址到山東的龍山文化遺址,都可以看到先人們曾在這里狩獵、捕魚、放牧、務農、制陶,生產銅器和鐵器,繼承、延續並發展著從新石器時代到史前的各種文化。
3.有歷史學家說,秦漢以前黃河流域的森林覆蓋率是60%-70%
我信服這個數據。我們的汽車走遍了山西的許多地方,所見之處都是荒石山坡,好像全是不長樹的地方,但是到了五台山的寺廟群,卻一片鬱郁蔥蔥,明清時代的古樹也不少。這說明這個地區並不是不長樹,而是宗教的力量注意保護和培育樹木,而其他地區的自然環境則被破壞太嚴重了,所以成為山石裸露的不毛之地。人對自然的影響,自會帶來一定范圍內氣候環境的變化,也就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
包括今天遍布黃河流域的黃塬濯濯的溝壑,並不說明這些地方在古代不存在森林資源,相反的,因為破壞了森林資源,才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才造成今天災難性的局面。
4.從現存的地面各種建築和歷史遺存來看,這一帶歷史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
『貳』 1.黃河頌中為什麼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
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它部族,形成「華夏族」。
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
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
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
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里。
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
綜上所述,黃河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民族搖籃
(2)黃河流域為什麼是中國搖籃擴展閱讀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參考資料:網路-黃河
『叄』 為什麼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為什麼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我國古代的《山海經》《禹貢》和《水經注》等書皆稱它為「河」。因它的中游流經廣大的黃土高原地區,這里的無定河、沁河、渭河等支流挾帶大量泥沙匯入,使河水呈黃色,故名黃河。它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注入渤海。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清水河、無定河、延河、北洛河、涇河、渭河、汾河、沁河、伊河、洛河、大汶河等三十四條。流域面積約為752 000平方千米,居住約1億多人口。 黃河流域自古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世界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我國著名的「藍田猿人」最晚在五六十萬年前就生活在今陝西藍田縣的公王嶺一帶,還有二三十萬年前的陝西「大荔人」、十萬年前的山西「丁村人」和「許家窯人」,以及距今四五萬年前內蒙古地區的「河套人」等,這些充分說明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遙遠的古代起,就已經開始在黃河流域從事生產和生活了。考古資料證明,那時的黃河流域,氣候要比現在暖和濕潤得多。山嶺高原到處長滿了森林,棲息著野牛、羚羊、犀牛和大象等各種動物。人們在原野中打獵、採集,在河湖中捕撈,在田野中用簡陋的農具進行耕作。大約在距今七八千年,人類正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代,這時在黃河流域有著名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稍後的仰韶文化,以及西安附近的半坡、臨潼的姜寨、寶雞的北首嶺、河南三門峽的廟底溝、洛陽的王灣、安陽的後崗等文化遺址,都是這一時期人類活動的重要標志。從上述古人類遺址的分布情況看,主要以黃河中游的關中平原、晉西南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帶為中心。東到河南東部和河北、山東等地,南達漢水中上游,北到河套地區,西至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這正是我國古代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傳說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就生於河南的新鄭,主要活動於今河南、河北、陝西一帶。我國歷史從有文字記載以來,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和北京,其中的西安、洛陽、開封都在黃河流域。偉大的黃河確實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搖籃。 黃河流域為什麼能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呢?這同黃河流域古代適於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優越地理環境緊密相關。尤其在古代,生產工具極為簡陋,人們同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很低,對自然界的依賴程度更強,因此環境條件十分重要。據考古學研究,遠在3 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很溫暖的。當時的安陽人種水稻,是從陽歷的三月開始,比現在大約早一個月。在一塊武丁時代的甲骨文上記載著人們曾獵獲一頭大象。因此科學家們推斷,3 000年前的黃河流域同今日的長江流域一樣溫暖濕潤。 另外,據古地理學研究,這一地區屬中緯度暖溫帶季風氣候環境,第四紀以來沒有受到大陸冰川的直接侵襲。中亞的乾燥氣候對本地影響也不深,因此保留了第三紀植物區系的許多植物,形成本區植物種屬繁多的特點。這對古人類的生活也是極為有利的。 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為廣大的黃土地帶。這種土壤質地均一,結構疏鬆多孔,既利於簡陋農具的耕耘,又利於作物根系的深入。土層毛細管發達,孔隙率達50%以上,持水性好,抗旱抗澇能力強。尤其是土壤中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礦物質,其中碳酸鈣含量達8~19%,含其他礦物成分不下五十種。這些對原始的農業發展都是極為有利的。 從地形上看,這一地區地勢坦盪開闊,對植物的遷移,作物的移栽和保存都是有利的。北方的植物可南移;南方的熱帶,亞熱帶植物中的某些耐寒性較強的植物可順利北遷,使得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植物和作物種類繁多。如小麥、玉米、棉花、豌豆、蠶豆、胡蘿卜、洋梨、核桃、杏、葡萄、亞麻、甜菜、茄子等早已在這里廣為栽種,而落花生、番茄、蘋果、甘薯、煙草等則是明代以後才輸入我國的,水稻是從我國南方逐步向北移栽的。這些都有力地說明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文明的重要促進作用。 同時,黃河及其支流還為我國古代人們提供了交通和灌溉之利。它一直是古代中原地區溝通東西的水運大動脈,我國最早的水利灌溉事業也是從這里發展起來的。
『肆』 縱觀歷史,為什麼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流域之所以被稱為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因為黃河哺育了中華兒女,滋養著中華大地,孕育出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
黃河與長江是我國著名的兩條河流,其中黃河更是有著“中華民族的搖籃”的美稱,有這種美稱的關鍵因素就在於黃河流域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根據科學研究表明,黃河的源頭是只有像碗口一樣大小的地方,但是即便是這樣也任何人接近黃河的源頭,因為不知道在黃河的源頭會面臨到什麼突發的危險,不能確定危險會什麼時候降臨。
河東地帶從地理位置上劃分是我國的華北區域,也是中華民族的和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和生生不息的搖籃。
『伍』 黃河為什麼是中國人民的搖籃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因為中國人的祖先華夏族是在黃河邊上生息繁衍的,所以黃河比做中華名族的搖籃 .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那時候,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帶自然條件更好.因此,我們的祖先才選擇這里生息繁衍.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商王朝的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陽縣),他的勢力范圍已達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華北大平原,稱為殷帝國.殷朝的文化相當發達,與當時的埃及、巴比倫並稱為3個古代帝國,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還保存著刻畫挺秀、文句嚴密的甲骨書和美麗細致的青銅器皿.可是,在3個古代帝國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還過著原始生活.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古國的文化就在黃河的懷抱里發祥.
殷朝以後,直至北宋,近2500年,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稱長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建都於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後有9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近千年,故稱「九朝古都」.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雲集於洛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偉大的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兒女,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
『陸』 為什麼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呢
因為在黃河流域,氣候水文等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先民們便定居在此。開拓出了了中華文明。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孕育了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柒』 為什麼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呢
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的原因:自然環境優越,為原始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黃河——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名川。她從巴顏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納千溪百川,一路浩浩盪盪,奔騰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區,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長5465公里,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里,像一條金色的巨龍,昂首橫卧在我國北部遼闊的大地上。
在古代,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是很優越的。那時,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到處是青山綠野,植物種類繁多,為原始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殷代以後黃河中下游流域成為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經濟發展、人口繁衍較快,政治、文化也比較先進。因此,黃河流域成為中華民族成長的搖籃。
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出生在黃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動的區域也在黃河中游。後來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後世又稱其為「中華」。後來,「中華」又成了整個中國的代稱。
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黃帝族就已開始使用彩陶。從河南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發掘的古文化址中,可以見到大約5000年前即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人們使用的簡陋的木、石農具,木結構房屋,儲糧的窖穴,還有各式各樣的陶器,其中帶有人面、魚、鹿等圖案的彩陶相當精美,反映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悠久和藝術才能的高超。這種文化被稱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國歷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陽、西安、洛陽和開封,都在黃河流域。以古都長安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影響著世界各國,尤其是亞洲鄰國的文化。
黃河,以豐富的乳汁,哺育了中華民族,而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黃河,不愧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我國文化的發源地。
『捌』 為什麼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為什麼會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唯一的答案是這一帶在古代生態特別好,因為氣候溫和,水源豐富,林茂草豐,資源富足,我們的祖先才把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建立在黃河流域。我們可以從遠古、近古以及現代的許多資料來說明這點: 1.從黃河流域的煤炭資源可以看到這一帶遠古森林資源的極度豐富 查閱我國的能源分布圖,可以看到煤炭資源集中分布在黃河流域,上自銀川,下迄黃河入海口,都有許多大型的煤炭基地,特別是山西,是我國著名的煤炭之鄉。貯存豐富的煤炭,說明這里曾經是古代森林植被資源最豐足的地方,這些資源經過數萬年的地下埋藏,形成了今日豐富的煤炭資源。 2.從發現眾多的史前文化遺址可以看到,黃河流域是極適合人類生活的地區 從山西的丁村文化遺址、陝西的半坡文化遺址、河南的仰韶文化遺址到山東的龍山文化遺址,都可以看到先人們曾在這里狩獵、捕魚、放牧、務農、制陶,生產銅器和鐵器,繼承、延續並發展著從新石器時代到史前的各種文化。 3.有歷史學家說,秦漢以前黃河流域的森林覆蓋率是60%-70% 我信服這個數據。我們的汽車走遍了山西的許多地方,所見之處都是荒石山坡,好像全是不長樹的地方,但是到了五台山的寺廟群,卻一片鬱郁蔥蔥,明清時代的古樹也不少。這說明這個地區並不是不長樹,而是宗教的力量注意保護和培育樹木,而其他地區的自然環境則被破壞太嚴重了,所以成為山石裸露的不毛之地。人對自然的影響,自會帶來一定范圍內氣候環境的變化,也就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 包括今天遍布黃河流域的黃塬濯濯的溝壑,並不說明這些地方在古代不存在森林資源,相反的,因為破壞了森林資源,才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才造成今天災難性的局面。 4.從現存的地面各種建築和歷史遺存來看,這一帶歷史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
『玖』 為什麼說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
『拾』 為什麼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因為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
我國近代考古最先發掘的文物和遺址證明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出土了不少原始社會初期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一些舊石器遺址。如藍田文化、河文化、丁村文化、許家窯文化、大荔文化、河套文化、下川文化等。
其中在陝西省渭南專區藍田縣的「藍田人」是在黃河中游發現的重要的早期人類化石,生存年代大約距今一百萬年,並且,它也是亞洲北部迄今已知的最古老的直立人。
黃河的人文歷史:
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沿黃地區的河南舞陽賈湖發現了距今最早的約8000年的契刻符號。陝西西安半坡文化遺址發現了較早(距今6000年左右)的整齊規則並有一定規律的刻劃符號。山東大汶口、丁村等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書寫有一定章法的符號(距今4200—4100年)。
考古學家們在黃河中下游及黃土高原,發現的古人類新石器文化遺址數量更多,空間分布范圍也相當集中。
如黃河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區有:河南斐李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仰韶廟底溝二期文化及河南龍山文化。黃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區有:青蓮崗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這兩個區域的新石器文化,是中華新石器文化中內涵最豐富、影響最大的新石器文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