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官員為什麼這么敗

中國官員為什麼這么敗

發布時間:2022-05-17 11:50:12

Ⅰ 郎咸平不懂中國在國際談判中怎麼老是慘敗我告訴你:因為中國官員基本是傻瓜!

你說他們是傻瓜,我可別這么認為,因為在中國在國際談判中,中國總是很保守的,而中國的綜合國力,才是中國談判的籌碼,所以你也不用說他們傻啊·有怎麼樣的,做好你自己該做的事,做好你該做的事,就可以了。

Ⅱ 宋朝實行高薪養廉制度,為何會出現反腐越強烈官員越腐敗的現象

近幾年香港片方連續出了《反貪風暴》《廉政風雲》等系列票房尚可的電影,再次將反腐問題展現在公共視野,反腐是一個長久的話題,從橫向來說,是世界各國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從縱向來說,我國幾千年的政治史其實就是一部腐敗與反腐敗的斗爭。

結果就是雖然“有法可依”,但是最終卻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昨天講述的關於李清照二婚後,其丈夫謀取他的財產,李清照找到他的把柄把他告上官府,才得以離婚,然而按照宋代的法律,妻子告發丈夫也要被判處兩年流放,李清照是宋代名人,又占據道德的制高點,在親戚的求情幫助下,最終關了九天後被釋放。

在北宋的很多時候,往往官員因為貪污受賄敗露,需要嚴懲的時候,皇帝為了標榜自己是仁義之君,也為了收買人心,往往採取縱容的方式。

貪污腐敗的官員因為收不到嚴懲,因此“責罰未幾,遇赦復敘,故態復作”。

總結:

王亞南教授曾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說過:"中國古代的一部二十四史,其實就是一部貪污史"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在當今社會下,我們還是應該小心謹慎,將防止貪腐作為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Ⅲ 三品官員回家沒盤纏,慘遭帝王處死,一個三品官為何如此窮

一個三品官,按理說是不會窮的,可是這個名叫曾秉正的三品大員,確實曾經窮得沒有盤纏回家,他之所以這么窮,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真地清廉,以及他的薪水確實很低。此人在明初為官,而且正好就是朱元璋統治的時期,朱元璋這個人,大家應該清楚,那可是摳門摳到家了,農民家庭出生的,在金錢方面格局必然就不會高。



結果這件事就讓朱元璋給聽說了,當下大怒,一個堂堂的三品大員,居然賣女兒,這不把大明朝廷的臉面給丟光了嗎?於是下令把此人收押,並處以宮刑,至於他最後的下場,史書無記載,有可能當時就死了。他的遭遇,真可以說是奇葩,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會出現三品大官湊不齊回家路費的情況,然而偏偏在朱元璋時代就出現了,可見朱元璋對手下的官員們,實在是太過苛刻了。

Ⅳ 官員腐敗為什麼在明朝統治時期最嚴重,有多黑暗

最後就要說明朝官員的腐敗了,這一點確實不可否認,明朝官員確實腐敗很厲害,不管是清流官員也好,能臣干將也罷,基本上就沒有不貪的,這和明朝的制度有直接的關系。明朝官員的俸祿太低,不貪的話還真就沒辦法活,但是如果貪吧,還真就把持不住越貪越多。在這里特別說一下張居正,這位大明朝的首輔,對大明朝的貢獻有多大?如果說沒有他大明朝會滅亡也不過分,但是他也確實是真貪,僅僅是他乘坐的轎子就有三十多個人抬,據傳他的轎子有五十個平方大,裡面還獨立出來卧室和客廳,很顯然就是一座可以移動的小房子,即便是這樣誰又敢說張居正不是個好官呢?如果說在中國歷史上,那一個朝代有貪污腐敗的官員不一定是壞官,這個朝代肯定就是明朝。

Ⅳ 歷史上最強悍的反腐,為什麼最終歸於失敗

歷史上著名的反腐案例1、北宋的高薪養廉,宋真宗趙恆,史上稱之為「中國皇帝反腐倡廉第一人

首先,宋真宗有一個傳諸後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頒布了告誡百官的《文武七條》: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為自己的喜怒愛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潔。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四是務實,不要貪圖虛名。五是明察,要勤於體察民情,不要苛稅和刑罰不公正。六是勤課,要勤於政事和農桑之務。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種弊端。

其次,宋真宗建立了一整套嚴謹有效的官員選拔任用制度。

第三,在吏部建立了官員檔案,完善官員休假制度。

第四,建立了一套監察官員的瀆職懲處制度、選拔的標准和職務迴避制度。宋朝設立御史台,行使相當於現在紀委監察部門的職責。

輝煌成績:

1、盡管北宋的面積、人口、資源都比唐朝差得多,但北宋經濟繁榮,邊貿紅火,貢賦通達,稅收富足,經濟總量佔世界的80%。

2、畫家張擇端用流芳百世的《清明上河圖》來描繪了北宋時期的清明盛世;

3、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贊譽: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國家。

結果

北宋的官員成了與秦、漢、唐、元、明、清的官員相比是最幸福的人。宋官是最好做的。北宋的皇帝是只講意識形態建設,不講軍事實力的。大臣沒有勤儉建國、艱苦奮斗的傳統。講的是吃喝玩樂,帶頭驕奢淫逸,廣置田產樓閣,多納歌妾舞姬。北宋皇帝講的是高薪養廉、從優待官。北宋因為貪腐丟官的人很少,因貪腐而遭殺頭和滅族的官員幾乎沒有。北宋的政治生態不僅使北宋王朝毫無政治理想,反而為蒙古人奴役漢人,建立歐亞大帝國打下了一個優良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基礎。

2、反腐自律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創建中國最強盛的時期―唐帝國的「貞觀王朝」,堪稱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有學者認為:貞觀王朝的強盛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的,它主要表現在:

社會秩序空前安定,夜不閉戶、道不拾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

唐帝國是當時世界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各國的傑才俊士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

貪污降到歷史最低點。貞觀王朝被稱譽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

高度發達的商業。中國傳統封建王朝的經濟特徵是「重農抑商」,但貞觀王朝是唯一不歧視商業的封建王朝,而且李世民高瞻遠矚,給予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

輝煌成績:

1、稱譽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貪污的王朝」,這也許是李世民最值得稱道的政績。

2、李世民統治下的唐帝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安本分,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

3、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

結果

李世民依靠個人的力量進行反腐,而且權力高度集中,就造成了一個重要缺陷,那就是個人的反復無常。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意識到大功告成之時,唐太宗便意驕志滿起來。以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為界限,貞觀君臣關系和政治風氣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是「貞觀之治」的上升期,後期是「貞觀之治」的下降期。

而正是在後期,唐太宗把虛懷若谷的納諫之風漸漸地拋棄了,很少聽信正確的意見只相信他個人的權威和極少數心腹的話,以孤家寡人的獨斷專行代替兼聽眾意。於是,群體的合力遭到破壞,治世的生機被遏制,中斷了富有活力的政策,君臣間的合作與信任遭到了嚴重損害,隨著活力的喪失和惰性的增長,盛極一時的「貞觀之治」就不可避免地呈衰頹之勢。

貞觀後期,整個智囊群體開始染上一種隨和的、順從的、與世無爭的色彩,這與貞觀前期智囊群體那種勤奮、進取、直言敢諫的風氣已截然不同。朝中大臣都恪守中庸之道,為保全祿位而不敢多言。還有一部分高級官僚隨著官職的升遷和權勢的增大,意志卻逐漸衰退,貪圖安逸,追求享樂。有人迎合唐太宗所好,大獻殷勤,進貢奢侈品,全然不顧朝政的衰落。

有人託病不朝,安度晚年,將國家大事置於腦後。大臣中貪污受賄、貪贓枉法等行為經常發生。貞觀後期臣僚們群體素質的蛻變,是唐太宗「漸不克終」的投影,臣僚的變化反過來也加速了唐太宗的衰敗。

歷史上的統治集團在進入盛世後,滿足於維持現狀,對眼前的問題小修小補,乃至自高自大,掩蓋矛盾,粉飾繁華,卻看不到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嚴重性。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就在這種狀態下滋長,日積月累,變小患為大患,一發不可收拾。

創造「貞觀之治」的唐太宗也不例外,隨著國家情況的迅速好轉,他漸漸變得懈怠和荒疏,開始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淡漠了草創天下的艱難,走上了淫奢之路,他驅使兵丁,大征徭役,到處興建宮殿、別館,規模越來越大。

由於大興土木,徭役不斷增加,人民不堪役使,以至於砍掉自己的肢體以圖逃脫。唐太宗因滋生自滿之心,無法完全做到居安思危,無法真正堅持善始善終,一世英名不保,盛世基業不克善終。

3、大明王朝的嚴刑酷法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反腐懲貪手段最嚴厲的朝代。明朝的官場是人類最高危的行業。明朝的官員是一幫最沒有人格、尊嚴、隱私和安全保障的群體。明朝吸取了宋亡的教訓,在國家政治管理中強調:「治國必先治吏,治吏必須從嚴。」明朝對官吏的監管程度比對囚犯還嚴。手段包括:設置耳目、跟蹤偵監、下屬舉報、隨時抄查、親鄰連坐、朝堂棍打、刑訊逼供、誅殺九族、剝皮懸屍。也就是說,明朝是中國歷朝在反腐問題上殺官最多最狠的朝代。然而明朝卻是歷代貪腐問題最嚴重的朝代。

在歷史上,是朱元璋時代,反腐的「鐵腕」甚至是「鐵血」遠超其他歷史時期。《草木子》說,明太祖規定,地方官貪污受賄六十兩以上,就要在土地廟前剝下皮來,裡面填上草,放在官府大堂的公座邊上,以提醒下任官員不要貪污:「明祖嚴於吏治,凡守令貪污者,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府州縣衛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為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官府公座旁,各懸一剝皮實草之袋,使之觸目驚心。」這豈止是觸目驚心,准確地說是令人毛骨悚然。

從洪武四年到洪武十八年,他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數次轟轟烈烈的反腐敗運動。如洪武四年(1371)甄別天下官吏,八年(1375)的空印案,十八年(1385)的郭桓案,聲勢都極浩大。其中,尤以空印案與郭桓案的規模最大,兩案連坐被冤殺的達七、八萬人。郭桓案,「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贓七百萬,詞連直省諸官吏,系死者數萬人。核贓所寄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一般估計,朱元璋在反腐過程中殺掉的官吏在十萬到十五萬名之間,數量不可謂不多。

從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八年,更是朱元璋嚴厲打擊貪污腐化的特殊時期。那個時候,幾乎無日不殺人。由於誅戮過甚,兩浙、江西、兩廣和福建的行政官吏,從洪武元年(1368年)到十九年(1386年)竟沒有一個做到任期滿的,往往未及終考便遭到貶黜或殺頭。有些衙門,因為官吏被殺太多,沒有人辦公,朱元璋不得不實行「戴死罪、徒流辦事」、「戴斬、絞、徒、流刑在職」的辦法,叫判刑後的犯罪官吏,帶著鐐銬回到公堂辦公。

朱元璋反腐不僅動用刑獄,嚴加懲處,而且還法外加刑。罪行嚴重的,處以墨面文身、挑筋、挑膝蓋、剁指、斷手、刖足、刷洗、稱竿、抽腸、閹割為權、斬趾枷令、常號枷令、梟首、凌遲、全家抄沒發配遠方為奴、族誅等各種非刑。

因此,在洪武時代做官,真的是一件極為危險的勾當。據說,皇帝每天上朝,如果把玉帶高高地貼在胸前,這一天殺的人就少一些;如果把玉帶低低地按在肚皮下面,這一天准得大殺一批,官員就嚇得面如土色。在這種恐怖氣氛中,不論大官小官,個個膽戰心驚,不知什麼時候就有大禍臨頭。傳說當時的京官,每天清早入朝,必與妻子訣別,到晚上平安回家便舉家慶賀,慶幸又活過了一天。

因此本來最熱愛做官的讀書人們在這個時期也視仕途為畏途。他們「以溷跡無聞為福,以受玷不錄為幸」,「多不樂仕進」。有的家裡有好學之子,怕被郡縣所知,弄去當官,反而叫他們休學種地。有的為了避免被強征出仕,至自殘肢體。

不少人在時過境遷之後,回想起洪武朝的情景,還心有餘悸。

結果:朱元璋反腐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與歷史其他時期比較,朱元璋時代是貪腐現象較少的時期。但是按朱元璋自己的標准,他的反腐還遠遠沒有達到目的。朱元璋多次表示,官員隊伍的治理整頓成效並不顯著:「奸頑之徒難治,扶此彼壞,扶彼此壞。觀此奸頑,雖神明亦將何如!」我們看朱元璋從洪武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所頒布的多道榜文,可以看到讓朱元璋不滿的官場現象仍然比比皆是:「縣州府行省官吏在職役者,往往倒持仁義,增詞陷良」;「凌虐良善,貪圖賄賂」;「奸頑小人,恃其富豪,欺壓良善,強捉平民用為奴僕,雖嘗累加懲戒,奸頑終化不省」;「無藉之徒,不務本等生理,往往犯奸做賊。若不律外處治,難以禁止??」

雖然反腐力度如此之大,然而朱元璋期望的純而又純的狀況終於沒有出現。在朱元璋的政策下,想在官場全身而退幾乎就不可能,所以有些人認為反正動輒得咎,不如趁早撈一把算了,反而加緊貪污搜刮的活動。他們「當未仕之時,則修身畏慎,動遵律法。一入於官,則以禁網嚴密,朝不謀夕,遂棄廉恥,或事掊克,以修屯田工役之資」,享受一天是一天,於是貪污事件仍然層出不窮,「棄市之屍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為繼踵,治癒重而犯眾多!」弄得朱元璋連聲哀嘆:「似這等愚下之徒,我這般年紀大了,說得口乾了,氣不相接,也說他不醒。」

連朱元璋寄以最大希望的民眾監督也很快破產了。民眾可以擒拿犯法吏員一舉,負面作用也很快反映出來。群眾運動的火候是最難掌握的。不久,就有許多地方的地方官為了政治利益,威脅利誘百姓們保舉自己,打擊他人,更有許多地方群眾為了抗稅不交而把正常工作的稅收官員捉拿到京。這類事情遠比真正捉到的貪官要多,弄得朱元璋一個勁地嗚呼不已。

朱元璋晚年,對自己的暴力懲貪曾經有過困惑和動搖。洪武二十三年,他對刑部官員說:「愚民犯法,如啖飲食,嗜之不知止。設法防之,犯者益眾,惟推恕行仁,或能感化?」

拋開朱元璋自己的苛刻標准不提,客觀地說,朱元璋的鐵血反腐短時期內確實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從長期歷史效果看,朱元璋的反腐是失敗了,而且是徹底的失敗。雖然他在世時,貪污腐化現象得到了一時的抑制,然而卻積蓄了巨大的反彈能量。在他死後,腐敗又迅速發展起來,大明最終以中國歷史上最腐敗的王朝之一被列入歷史。

朱元璋的錯不在於反腐,而在於情緒化反腐。近代法律家沈家本先生對《大誥》所載案例逐條進行考證,其結論是幾乎所有大誥刑案都存在或法外用刑、處刑不當、枉施刑罰的問題。面對貪腐,朱元璋過於迷信暴力。他在反腐問題上幾乎窮盡了各種手段,就是沒有反思自己建立的低薪制。在懲貪問題上,「強盜」出身的他顯得相當「一根筋」,他相信暴力恫嚇可以取代一切其他努力,認為用刀劍可以造成一個絕無貪污的純而又純的世界。事實證明,沒有一個合理的基本制度為基礎,再強悍的政策措施,也只能收效於一時。

4、雍正反腐:對貪污官員抄沒家產,實行「養廉銀」

康熙年間,官員的貪污現象已相當嚴重,一些大權在握的大官僚肆無忌憚地貪污公款,收受賄賂,如滿族大臣索額圖、明珠,漢族大臣徐乾學兄弟、高士奇等。當時的民謠說:「九天供賦歸東海(徐乾學),萬國金珠獻澹人(高士奇)。」

雍正皇帝繼位後,決心改革積弊,打擊貪污,整頓吏治。他令各省在限期內補足國庫的虧空,對查實的貪污官員嚴加懲處,追回贓款,抄沒家產。當時雍正對一些大臣的懲辦顯然還有政治上的復雜原因,但也確實起了打擊貪污的作用。與此同時,雍正解決了官吏俸祿過低和地方政府開支沒有保障的問題。具體辦法就是實行「養廉銀」。雍正期間,吏治有了明顯改善。

結果

雍正離奇暴亡,乾隆接過權杖後,便一改其父嚴厲冷峻的處事行為,轉為平和放任的風格。尤其乾隆晚期,貪污之風盛行,吏治廢弛。乾隆皇帝照康熙之例六度南巡,而「供億之侈,驛騷之繁,將十倍於康熙之時」。為了維持奢靡的生活,乾隆巧立名目,勒索官吏、商人和百姓的錢財。乾隆帝規定,官員犯有某些過失或不盡職責,可向皇帝交納罰銀或贖罪銀,以換取寬恕或免罪。交納的銀兩,收歸皇帝私囊。乾隆帝的寵臣和?,任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執政20多年,深受乾隆帝倚重,嘉慶時被責令自殺,抄沒家產。人謂其家財八萬萬,敵清朝當時歲入十年以上。與官僚們驕奢淫逸生活相伴隨的,是貪污的風氣盛行,賄賂公行,政以賄成。各級官吏層層貪污中飽,整個官場彌漫著貪贓枉法、惟利是圖、阿諛奉迎的惡劣風氣。各級官吏過著犬馬聲色、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置國計民生於不顧。

Ⅵ 為什麼中國大敗官員在鴉片戰爭中,要找來一千桶糞便呢

1840年,英國議會投票表決對中國出兵的議案,最後,以五票優勢贊同通過了該議案。於是,一支英國艦隊越過海洋,遠赴中國。相信大家對這場戰爭都十分熟悉,它便是鴉片戰爭。在教科書中,人們對這場戰爭作了許多闡述,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同時,也拉開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序幕。

就這樣,在官員們的愚昧和無知下,清政府大敗特敗。之後,英國成功打開了中國市場,同時,也掀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

Ⅶ 歷史上的清朝為什麼會那麼腐敗以致使中國落後那麼多

清朝腐敗無能的原因就在於:皇帝困於內廷官僚、上下官僚沆瀣一氣。民族歧視下的滿清官僚制度,使得一大批無德無能、缺德少才的滿蒙王公、貴族官僚長期竊居高位;朝廷執掌大權的達官貴人和各省巡撫總督,大多數為滿蒙世襲,昏庸腐朽不堪。中國的國力都消耗在這幫心黑的紈絝子弟手中,各種生產沒有多大發展。

英國特使馬戛尼在(乾隆後期的)出使日記中指出:「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在馬戛尼眼中的康乾盛世真相是:「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善襤褸甚至裸體」,「像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的軍隊。」「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英使馬戛尼當時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清朝的衰落,把滿清政權看作「一艘破爛不堪的巨大船艦」,預言它將「不再有紀律和安全」。

更為主要的是整個官僚統治階級普遍虛偽矯飾,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只有在強大刺激來臨時才有一點本能反應,根本看不到世界發展變化的潮流,沒有任何先進性可言,進貢、貿易進口的盡是各種玩物。嘉慶要勤儉,一群官員就像花子一樣上朝比誰補丁多。

吏治最為腐敗,主要表現為買官賣爵,各種官場就是相互勾結、互相賄賂的關系,不僅造成晚清洋務運動失敗,也是清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當官需要銀子,就要想辦法在百姓中挖銀子,一派黑心造就一片黑暗,「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只是冰山一角。

就連林則徐等開明大員也是落後得可笑,認為英國人穿靴行動不便,極易對付。對世界西方的了解還不如明朝後期。原來的茶葉、瓷器等貿易為什麼變成了「鴉片貿易」?為什麼洋務運動最後付之東流?關鍵是皇家昏庸、官僚腐敗、劣幣淘汰良幣的結果。

文化落後,就在於沒有民主、沒有公正、沒有緊跟潮流的危機感。光有熱血、不怕死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沒有學習科學技術的良好機制,沒有創新的競賽,沒有人民大眾的崛起終究無法實現國家的興盛。當一切向錢看之後,想盡辦法化國為家,大「清」的氣數就盡了。

腐敗在於特權,中國的腐敗就在皇家專制、官本位,使得遍地自私自利的小家子氣淹沒了一切青年的銳氣,一群唯利是圖的人變相成為「賣國者」,當他們一心搞點名堂時,得到的只是一敗塗地。種下的是「龍種」,生出的是跳蚤。

Ⅷ 清朝中央集權為什麼會導致官員腐敗和官僚主義

滿清統治的基石就是用腐敗拉攏社會上層,與明嚴厲到變態的反腐截然相反。滿清以此戰勝大明,也因此失去天下。

笑談清朝的買官賣官

文章提交者:沉醉不醒 加貼在 鐵血雜談[深水區] 鐵血論壇 http://bbs.tiexue.net

這是我發在歷史區的原創文章,轉到深水區來的,寫清朝的捐官制度。

我記得中國歷史上好像所有的朝代裡面只有清朝是把捐納作為國家制度下的正常陞官途徑的,其他朝代雖然有,但是都不如清朝這樣成系統,而且作為國家一項重要財源來組織經營。康熙征討准噶爾費用不足,下詔鼓勵富戶捐納,因此僅僅山西一省當年1年內捐縣丞1萬2千人,甘肅半年鼓搗了1萬7;雍正年間督考國子監,就是考察那些納過捐,但還沒有正式到任正在等缺的候補官們,結果1萬多監生裡面9千5百餘人不及格,甚至接近6成人交白卷,(這不是我隨便編個數字危言聳聽,八股文是非常難得,不會就是不會,四書五經裡面拿句話出來讓你破題發議論,沒點真功夫也就只能交白卷了);乾隆時期規定白米20石可捐縣丞1個,北京城幾乎所有的旗人都拿發給的老米換了個官;嘉慶晚年間國庫空虛,捐生人數捐到了22萬;……可怕啊,當時全國只有1300個縣,竟有20多萬候補在虎視眈眈。雍正的3個模範總督,李衛是雍正家奴,鄂爾泰是祖宗余蔭,田文鏡是捐納出身,竟沒有一個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及第。捐納之風如此猖獗以致清朝後期官場內幾無凈身士人,前期正牌子進士、同進士出身的「正途」官員是不與納捐的「異途」官員一起排班站立的,但到了後期自然而然就沒有這種禁忌了,原因就是因為拿錢買官的人太多了,一眼看去密密麻麻幾乎都是花錢買來的頂戴。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靠這種取士制度,不亡才叫沒天理。

有一個笑話挺有意思:山西一個土財主,6歲時家裡人給他捐官之後等了80多年終於等來了同知的委任狀,家裡接到後立馬張燈結綵,在門頭高懸一塊大匾:斯文人家,於是有人出對聯:年過八旬尚稱「童」可雲壽考,到老五經尤未熟不愧「書」生(諧音為同知的同和生疏的疏)。

本來捐納的腐敗弊病人人都知道,不想多說的,可是就覺得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再羅嗦兩句吧。一個知縣,明清時代一年俸祿不過區區60兩白銀,官員吃喝拉撒睡、行動坐卧走就靠這些錢基本是沒門了,明朝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創造了折火耗和踹谷堆,收錢的時候多收些熔煉手續損耗費;收糧的時候在谷堆上狠踹一腳,掉下來的掃掃也就算自己的零花錢了,別笑,張居正老人家就是靠這個養活自己的,而且只要不太過分老百姓一般也能接受,畢竟官員的薪俸收入確實是少。可到了清朝問題就來了,清朝雍正時候實行了火耗歸公,火耗沒有了,又時興用制錢頂糧賦(解釋一句,清朝時代官價1兩白銀合銅錢1200枚,可實際銀賤銅貴,黑市價格1兩白銀只能換800枚銅錢。百姓交租用制錢,1200枚才抵1兩賦稅,可官員轉身就能換1兩半白銀,因此清朝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雪花,很大一部分是這里飄出來的。)可國家經濟發展方面,宋朝用的方法是刺激民間商貿發展,所以當時世界財富總量80%在中國;蒙元靠搶劫屠殺起家,進中原就顧了「殺盡天下張王李趙劉」了,除了將中國人口從1億2千萬降到4千1百萬之外毫無建樹,經濟發展一塌糊塗;明朝靠的是跟今天電力、能源、交通部門差不多的辦法,實行國家專營,不過那時候專營的主要是鹽、鐵、茶和馬;清朝就很讓我無奈了,當時有人提出倡導商業發展,皇帝不許,可康熙又下詔「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錢是不能從天上掉下來的,哪來?捐官。捐一個知縣白銀4600兩,國家和個人雙贏,可謂兩全其美啊,可花4600兩買個1年工資60兩的官,不貪還等什麼?這一貪~~~老百姓可就倒了霉。

說句實在話,中國歷史上買官賣官的事情每朝都有,花錢買了官那就至少要收回投資成本了,我在看野史的時候讀過一則故事非常有意思:康熙朝一個官員到任,先詢問當地物價情況,問到當地雞蛋價賤,1文1枚,老父台焦急萬分,馬上拿出3萬枚銅錢派人到市場上買了3萬個雞蛋,市場蛋價陡升,養雞人家欣喜萬分,給縣太爺送了金匾;照我們的智商,這位老公祖就該把雞蛋按照3文一個賣出去賺個滿懷了,可老大人愛民如子,不做那投機倒把的事。過了100來天,老大人又去詢問市場情況,居民見了這位老父母親切萬分,反映現在雞價很高,(都拿去養著生蛋了嘛)大人又著急了,回去就對下人說:現在雞價高,正好我那些雞蛋孵出的小雞也該長大了,100文一隻賣出去平抑雞價,於是士人大悅,又送金匾。年終考評:卓異。老大人又在上面使了一把勁,陞官去也。3萬的本錢,300萬的利潤,還落個愛民如子的好名聲,佩服啊佩服,這可比現在當官的「研究,研究」高明了不知多少倍,所以說我們的官員素質還有待加強。跑題跑題~~~就此打住。可這么一搞,那297萬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阿,清朝又不許自由貿易,無法進行資本沖銷,那些中間成本轉來轉去還不是又加到老百姓頭上。這些捐來的官們在下面橫行無忌,老百姓可就倒了血霉,山西黑查山一帶民風向來很好,康熙早年征西的時候路過,百姓還送給軍隊糧食1200石,康熙親筆寫「民風淳樸」樹碑立傳;可到了乾隆年間這里竟然民不聊生,扯旗造反,乾隆派傅恆征討,花費庫銀300萬兩,直殺得黑查山變了顏色。最後追究其原因,康熙路過後所有到任的官員全是捐官,沒一個好東西,螞蚱腿里熬油脂,臭蟲頭上刮漆粉。百姓上告,上面受理的還是捐官,再往上還是捐官,實在沒活路了。

說到這里有人可能就要罵我了,因為史書中寫買官賣官最猖獗的是東漢和明朝,沒有清朝什麼事,至少清史稿沒寫。我說沒寫並不等於沒有,東漢地主勢力太強大了,地方武裝戰鬥力甚至超過了中央軍,西漢時期開疆拓土是為了威震中華,文帝時長安離西北邊境只有幾十里,可西漢末期西北邊境到長安走路要幾個月;東漢皇帝在開疆上沒什麼作為,可地主武裝代替了這一職能,因此匈奴最後是向曹操全面投降,地主把持買賣中央的官,當然沒什麼禁忌了。明朝太監當國這一結論是清朝下的,但實際上明朝一直是實行文官統治,皇帝在明朝權勢甚至干不過大學士,因此靠一部滿族人寫的明史,很難得出公正的結論,至少我是不大相信明史這部書的。清史稿就更不可靠了,厚厚一本書除了歌功頌德還有什麼?寫的清朝花團錦簇一般,皇帝無比英明,臣子無比忠誠,看了之後真是恨不得讓康熙再活500年。可清史稿是有問題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清史稿的原始資料,皇帝的實錄也就是皇帝的起居注有問題。

皇帝是絕對不能看實錄的,更不能改,因為史筆如鐵。第一個看實錄的皇帝是李世民,李世民弒兄奪嫡,逼父退位,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他看了實錄。但他畢竟不敢改,只是另找人大大的美化了他一番,因此二十五史裡面獨獨唐史是兩部,而且截然不同。第一個改的就是朱棣,朱棣靖難起家,名和言比李世民還不如,所以他改了實錄,親生母親不要,把馬皇後當了親媽,但他後面的明朝皇帝沒有改的,倒不是不想,是不敢,一大幫文官死死的盯著,隨便說說也就算了,真要動了歪腦筋,給罵個狗血淋頭絕不誇張。清朝就大大不同了,皇帝是主子,官員一律是奴才。看看《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一類的書,皇帝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就不要記檔了,那個就從檔里抽出來吧。」這個檔是什麼?實錄。滿清遺老們以這種東西為素材寫出的玩意,可能記載買官賣官這種醜事么?

也不是清朝所有人都對買官賣官閉口不言,有說的,但是下場很慘。(這個文字獄的案子很有名)。乾隆年間湖南耒陽有個書生叫賀世盛,寫了一篇文章痛斥賣官制度,知縣接到舉報後大怒,把賀世盛抓來非刑拷打,讓其明說:是誰賣的官,是誰當的中間人,誰買的。可賀世盛總不能明說:是乾隆賣的官,戶部當中間人,你買的吧?於是就給定了罪:「妄詆朝政,肆其悖逆」,本人凌遲處死,他自己的兒子,他兄弟的兒子16歲以上處斬,16歲以下的孩子和妻子、女兒發配黑龍江給披甲人為奴。上報後,朝廷大臣簽字同意,乾隆批復時候寬宏大量:「特宥赦之,改為處決」。不凌遲了,斬首,其他照舊。誰還敢說買官賣官?那叫捐納,不是賣官。就好比不是失業是下崗,不是降低是負增長一樣有點黑色幽默的意思。~~~~又跑題了~~抱歉抱歉,不談時政,不談時政。

不想多寫了,再寫下去就不叫笑談了,變成了一句一行淚,一字一掬血了。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人看到了中國的科舉考試,嘆為觀止,認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選官制度,後來依此創造了現在的英國文官制度。可是如果他們深入的看一看,看一看科舉考試後面的血和淚,看一看清朝捐納制度造成的結果,他們還會那麼想么?

另外,附上清朝捐官價目表,可比超級市場都豐富,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當時1兩白銀約和現在150—200多塊錢的購買力。大家看看,衡量衡量自己能當個什麼官。

乾隆三十九年的價錢:京官裡面:郎中五品官,銀9600兩,主事六品官,銀4620兩,地方官裡面:道員四品官,銀16400兩,知府四品官,銀13300兩,同知五品官,銀6820兩,知縣七品官,銀4620兩,縣丞就是副縣八品官,銀980兩。

光緒二十六年的價錢:京官:郎中2073兩,主事1728兩,地方官:道員4723兩,知府3830兩,同知1474兩,知縣999兩,縣丞210兩。

價錢降低到也不為通貨緊縮,實在是捐官太多了,等不上實缺,誰願意花那個冤枉錢。所以越捐越多,越捐越濫,越捐越賤。

參考資料:http://bbs.tiexue.net/post_1842889_1.html
回答者: 226688999 - 榜眼 十三級 3-5 04:03

Ⅸ 唯一身居高位歷任三朝不倒的高官,怎麼身敗名裂的

說起張廷玉,我們應該都熟悉,他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弄臣、奸臣無數,忠臣、直臣也無數。但如張廷玉這般歷三朝英明雄主榮寵不替而始終入值機樞身居高位不倒的重臣,實在找不出第二個人出來。

所以說,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身居高位、歷任三朝而不倒的高官。


當然,乾隆敲打張廷玉的本質無疑顯示了專制制度下皇權的至高無上。鄂爾泰死後,乾隆的注意力集中到張廷玉身上。盡管張廷玉平時對於朋黨嫌疑懍如臨淵,但還是難逃乾隆的雷霆。

Ⅹ 古代官員為什麼會腐敗

中國歷史上的腐 敗之所以難以根治,無關於教育水平、道德品質,而是因為中國歷史上的腐 敗都是制度性的腐 敗,而制度性的腐 敗的根源是中國古代官 員薪水太低。

閱讀全文

與中國官員為什麼這么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咖啡糖是什麼 瀏覽:264
中國哪個省古城最大 瀏覽:679
中國哪個縣最有機場 瀏覽:676
如何成為英國大學代理 瀏覽:775
中國龍和劍龍哪個好看 瀏覽:346
滿洲里屬中國哪個省管轄 瀏覽:539
越南為什麼不分裂 瀏覽:611
印度如何轉錢到中國 瀏覽:648
伊朗男籃為什麼拒絕戴銀牌 瀏覽:898
義大利踏板車有哪些 瀏覽:336
哪裡有中國神獸 瀏覽:481
保定哪裡有義大利菜 瀏覽:324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有多少個 瀏覽:348
面臨機遇和挑戰中國怎麼辦 瀏覽:236
英國首相多少人 瀏覽:492
印尼使館多少人員 瀏覽:478
越南燒魚怎麼做 瀏覽:191
伊朗進口關稅多少 瀏覽:907
伊朗禁運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642
伊朗和卡達什麼關系 瀏覽: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