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談談你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學歷史與文化傳統,兩者相互影響,共同傳播,流淌成一條長長的歷史河流。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產生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之下,我們習慣於按時代或者朝代來進行劃分,如先秦文學、兩漢文學、唐宋文學、近代文學等等,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都烙印著不同時代的特徵,為我們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學總是與歷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國古代文學沉澱至今,所產生的價值便在於向後人展示中華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積淀,同時也是在發揚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時文學也是一個人一生的感悟記載,是人類社會發生蛻變的基礎,是人類思想得以進步的基石。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以儒、釋、道三家學說為中心,開創出了獨特的思想體系。不得不說,中國幾千年歷史以來,儒、釋、道三家學說對中國歷史的變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意識形態領域一直占據正統地位,一方面從思維角度束縛了國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為舉措上規范了國人的動向。這不僅是價值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產生與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談到我國獨特的文學歷史與文化傳統,便不得不將其與西方的文學、文化進行比較,必須承認的是,自「五四」以來,中國文化逐漸開始西式化轉變。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後必然的一個現象,從現實角度分析,中華文化在許多地方有著極大的局限性,或者說中華文化注重的是底蘊,在實現性上沒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性戰爭的爆發與民族壓迫之下,中華文化的轉型是一個不可阻遏的趨勢,但中國傳統的文化仍然有著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從如今西方科學文化達到飽和後開始研究中華文化便可看出。我以為中華文化去偽從簡,便是一個「境」與「韻」,如同道德經中所雲,「道可道,非常道。」中華文化所教授給人們的便是這樣一種說不出來的意韻,是一種心境,這其中的智慧是完全不同於西方文化數據化、理論透徹化的思維,是精神領域一種更高層次的探索。
中國古代文學是無數先輩智慧的結晶,無論文體如何,無論產生於怎樣的社會背景,它們都要著極高的參考價值,這種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對於一個時代的鑒定,更是一種人文領域的探索,一次真實的人類變遷記載。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大的角度來講,我們所接觸的所有古代文學作品都可以給我們一些警示,可以幫助我們推測到更為真實的未來動向。
而中國傳統思想之中的許多精神精華更是為我們的思維開辟了全新的道路,各種充滿哲學思變色彩的道理以一種清淡的意韻表達出來,並對許多全新的領域進行了大膽的推測與設想,對我們自身的思維起到的極大的引導作用。
總之,中國古代文學以及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立族之根本,對於我們每一代人的成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是現代科學,人文理念,社會制度發展的根本所在,有著巨大的價值與十分重要的地位。
『貳』 談談應該怎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個人實踐
第一 由簡入繁。無論你學習任何東西,都需要先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學起。比如你可以閱讀一些基本的傳統文化的普及書籍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等。
第二 了解傳統文化的歷史背景。中國傳統文化因為是艱澀難懂的文言文寫成的,所以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可以通過歷史文化背景知識來學習和認識。
第三 需要去評判的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確可以學到不少有用的智慧和經驗,但畢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需要符合時代的發展需要。每個時代對傳統的認識和思想觀念是不一致的,但是怎樣去很好的繼承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論題。
第四 可以學習優秀的作品。我們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學習一些比較優秀的代表性作品如《岳陽樓記》、《勸學》、《赤壁之戰》等作品。當然這些代表作是選擇出來的。如《古文觀止》就是一部很不錯的文選。
第五 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可能涉及到各個方面如文學、哲學、歷史、美學、藝術、宗教、科學技術等方面。我們還要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歐洲、亞洲文化的聯系和影響。
第六 認識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的關聯。傳統文化需要與現代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相結合。
『叄』 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專業
漢語言文學專業同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傳承的關系,如果沒有中國傳統文化,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是無根之木,就是無水涸澤。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在古漢語及古代文學作品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而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學作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言文學的很多文學理論、字義字形釋義等方面內容都脫胎於此,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傳承於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是一種繼承和發揚。
『肆』 中國文學史上,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區別是什麼
傳統文化是一種文化核心,是一種有形有質的文化理念。文化傳統則是無形無質的規則與體系。在中國文學史當中,傳統文化代表著浩瀚書海中的古典詩文,小說志異,文化傳統則代表著書法的行文體系、詩歌的格律規則等。總體區別就在於二者的體現方式不同。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關系,是精神與物質的關系,是核心綱領與具體施行的關系。文化傳統代表著一種規律和一種象徵,是不落腳在現實中的,是沒有實體映像的。但同時它又無處不在,無所不存。因為就中國文學史而言,文學的發展對於文化傳統是一種繼往開來的關系,是數千年來向下的延續與發展。如果沒有文化傳統,那麼,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將無以為繼。相對應的,如果沒有傳統文化,那麼文化傳統的傳承只是無根之萍。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二者沒有內外之分,亦不存在高下之別。只有深入的去研習與了解文化傳統,才能進一步發揚與創新傳統的文化。文化傳統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起到的是綱領與引導的作用,可以說,文化傳統就是傳統文化發揚與繼承的土壤,是傳統文化根植於人們內心的基石。
如果文化傳統是孕育的土壤,那麼傳統文化就是根植其上的大樹。就中國文學發展史而言,文化傳統的浸染與熏陶是成就無數璀璨傳統文化作品的必要條件。傳統文化是文化傳統被人們吸收並發展之後具現化的體現,是一本本莊子經集的註解,是一首首格律協調的詩篇,是服裝文化一代一代的繼承與改良,也是五音五樂一輩一輩的傳承與發展。因此,二者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供參考。
『伍』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
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
其次,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還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在歷史的漫長演變中逐漸的形成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採的內涵。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思想方面的--諸子百家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周敦頤、朱熹、王夫之、陸象山、王陽明 《四書》、《五經》、《十三經》
法家 管仲、子產、韓非、商鞅、李斯、申不害、吳起、李悝 《商君書》、《韓非子》
墨家 墨子、禽滑厘、孟勝、田襄子 《墨子》
道家 老子、莊子、列禦寇 《道德經》、《莊子》
名家又稱「刑名家」 鄧析、惠施、公孫龍 《公孫龍子》、《鄧析子》
陰陽家 鄒衍 《漢書•藝文志》著錄「陰陽家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現代都已失傳.
農家 趙過、氾勝之、崔寔、賈思勰 《氾勝之書》、《四民月令》、《齊民要術》
縱橫家 鬼穀子、張儀、蘇秦、端木賜 《鬼穀子》
小說家 馮夢龍 《夢溪筆談》、《世說新語》
雜家 呂不韋 《呂氏春秋》、《淮南王》、《屍子》
兵家 孫子 《孫子兵法》
自然科學的--
數學
《周髀算經》(西漢);
《九章算術》(三國時劉徽著);
祖沖之;
算盤
天文學
天象觀察記錄:
發明觀測儀器:圭表;渾儀;簡儀;高表;仰儀...
制定歷法(農歷):
二十八宿
農學
《齊民要術》(賈思勰著)
四大發明
造紙術
印刷術
火葯
指南針
『陸』 中國的傳統文化具體都包括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即是先秦時期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關於對人、對社會的認識,以及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即「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們強調「禮」,追求「禮」,即是要樹立一種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用以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6)中國文學與傳統文化學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柒』 中國古代文學在哪些方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華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在體現世界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受此影響,中國古代的哲學、歷史學、文學等人文科學各領域,也各自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
自「五四」以來,我們的文學理論體系逐漸西方化了,現當代文學批評體系西方化了,古代文學批評體系也在不自覺中西方化了。在古代文學研究著作中的表述語言,表面看起來還有一定的傳統色彩,但是基本的理論術語卻是西方的。
要改變現在的古代文學研究模式,不僅需要我們在理論方面進行充分的探討,更重要的還是結合中國文學的特色而進行認真的研究和實踐。最近,有幸拜讀了楊樹增教授的《中國歷史文學史》,給了我極大的啟發,我想以此為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發展:
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歷史與文學始終有著不解之緣。無論哪種形式的文學,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說起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文學,我們也總是習慣於按朝代或時代來對其進行劃分,如先秦文學、兩漢文學、唐宋文學、近代文學等等。
中國人早就認識到了文學的發展和時代變化之間的關系,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篇》中說得好:「時運交移,質文代變」,自「昔在陶唐」到「皇齊馭寶」,「蔚映十代,辭采九變」,於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說法。
『捌』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那些內容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從「天圓地方」和「疆理」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而這種文化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賈湖文化時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僅可以解決中國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經濟制度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
文化、政治、經濟及其制度安排之間本來就存在整體性的結構關系,只是傳統經濟學理論沒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實際上,重商主義並非誰試圖擺脫就可以擺脫得了的。制度安排應當是探討文明的一條重要路徑,同時也是討論一定社會結構經濟性質的一種重要方法。
『玖』 通過中國傳統文學文化的學習,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最不感興趣的是哪部分,原因是
通過學習傳統的中國文化文學知識,我最感興趣的當然是唐詩部分。因為這一部分唐詩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精髓,而且他們富有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最不感興趣的應該是古代的文言文,因為他們比較難懂。
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為歷代儒客尊崇。
道學以順應自然為核心;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礎上派生出的各種藝術(如繪畫、雕塑、書法、戲劇、節日等),是其具體表現形式。
(9)中國文學與傳統文化學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的范圍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都屬於傳統文化的范疇。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具體地講,中華傳統文化以節日、古文、古詩、詞語、樂曲。
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等為載體。比如正月初一春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節日和各種民俗活動以及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的傳統文化等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拾』 國學和傳統文化有什麼區別嗎
「國學」與「傳統文化」的區別:
國學與傳統文化,二者同是中國文化的兩個重要概念。傳統文化是人們把國學在社會實踐中的內省與外化。在文化的初始階段,可能是先有文,也可能是先有術,二者互為前提,相互成長,並相依存,逐漸地有了國學,有了國家最主要的,在人們生產生活中起支配和主導作用的國家學術,以及那些雖然不是起支配和主導作用,但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國家學術,然後這些學術不斷被人們內省和外化,又形成新的學術,而新的學術又被人們內省與外化,又形成了新的文化,從而形成了生生息息、有源有流的傳統文化。
也正因為這樣,致是國學與傳統文化有相同又有不同。從相同方面來看,兩者都是中國歷史上承傳下來的文化。從不同方面來看,傳統文化是文化,而國學是學術。
學國學推薦秦漢胡同,秦漢胡同於2002年開始創業。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崇高使命,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培訓、傳播發展和學術研究為主要內容,從「大國學、大文化」的視角對中國人的思想哲學、思維秉性、情感特質和文化藝術等進行冷靜、客觀、深入地研究分析,努力從中萃取能承載中國未來創新和引領民族發展的智慧精華,幫助和引導青少年兒童從小樹立欣賞大美、胸懷大愛、順從大道的人文品格。
秦漢胡同,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是專業提供國學教育培訓和研究機構。國學書院奉行「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的教育理念,憑籍專業、優雅、富於創造性的教師與服務團隊,**國文、國藝、游學、百年人文經典等載體,倡導「生活藝術化」的理念,著力於青少年兒童國學力與文化力的塑造,努力讓青少年兒童在國學系列課程的學習實踐中「志於道、依於仁、據於德、游於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