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國防的歷史有哪些
中國國防的歷史有:
1、洋務運動。
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2、北洋水師的成立。
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鑒》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
3、黃海海戰。
1904年2月8日日本聯合艦隊的魚雷艇偷襲駐旅順口外錨地的俄國太平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雙方在旅順港外都制定了相應的水雷封鎖戰術,雙方有多艘戰艦觸雷沉沒。
4月18日俄太平洋艦隊的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觸雷沉沒,艦隊司令斯捷潘·奧西波維·馬卡洛夫遇難,從此俄軍喪失了爭取黃海制海權的自信心。
4、威海之戰。
日本魚雷艇屢屢偷襲成功。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本的最後一戰。結果日本獲得決定性勝利,北洋水師在此戰中全軍覆沒,京畿地區頓時門戶大開,位於旅順的日軍也展開進攻,連破鳳凰、營口、海城、牛庄等地,清軍全線潰敗。
以慈禧為首的統治集團向日本乞和投降,派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和談。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甲午中日戰爭結束。
5、虎門銷煙(1839年6月)。
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的歷史事件。此事後來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南京條約》也是此次戰爭時政簽訂的。虎門銷煙間接導致了不平等條約給華夏人民帶來的傷害(割地賠款)。
虎門銷煙成為打擊毒品的歷史事件。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民國時被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而銷煙結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國際禁毒日。
② 中國國防發展的歷程
一、解放初期的凱歌行進期
新中國國防建設的第一個時期,是1949年到1964年的凱歌行進期。如果說國家經濟建設在1958年就結束了第一個黃金發展期而陷入了誤區,國防建設的指導在50年代末還難得地保持了相對比較清醒的認識,直至1964年以前還能在健康的道路上前進。
二、在曲折和動亂中艱難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免不了經歷曲折,國防事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從60年代中期起,中國國內出現了持續的政治動亂,我國的國防事業發展同樣出現了一個「馬鞍型」。
三、在改革開放中迎來大發展
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成就,通過天安門國慶閱兵的窗口也向國內外充分顯示出來。如1984年國慶35周年的閱兵中亮相的裝備大都已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一代以上。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的天安門閱兵時,亮相的新型坦克、裝甲車和各類導彈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已大幅縮小。
拓展資料:
國防,就是指國家為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恐怖分子等,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所進行的軍事活動,以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科技、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活動。
國防,是一門求生學問,也是國家的防務,是指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
國防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服務於國家利益。丘吉爾有一句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此言語中的國防直接關系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尊嚴、社會的發展。
現代國防又叫社會國防、大國防、全民國防,包括武裝建設、國防體制、軍事科技和工業、國防工程、軍事交通通信、人力動員、國防教育、國防法規諸多方面,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
從最高元首到每個公民,從軍事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識形態都與之密切相關。現代國防以軍事力量為核心,還包括有關的非軍事力量;它重視國家的戰爭潛力,特別是戰時的動員效率;它還是以經濟和科技為主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現代軍隊是知識和科技密集的武裝集團,強調質量建軍勝過「人海戰術」。和平時期國防的作用是威懾,要求不戰而勝;戰時國防的責任是實戰,目標是勝利。
③ 我國國防史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有哪些並加以闡述
中國國防歷史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無非兩件大事,一個是發展問題,一個是安全問題。國防,是人類社會發展與安全需要的產物,它是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榮辱興衰的根本大計。國防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服務於國家利益。丘吉爾有一句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國防直接關系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尊嚴、社會的發展。
翻開中華名族悠悠的歷史長卷,我的國防經歷了無數個強盛與衰落的交替。
大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古代社會開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出現了國家。從此,作為抵禦外來侵犯和征伐別國的武備--國防的雛形便函產生了。隨後的幾千年征戰中,為保家衛國,逐漸形成了我國古代的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諸候國之間連年征戰,使國防觀念迅速得到強化,雖然當時的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學主張方面各放異彩,諸如「義戰卻不非戰」、「非攻兼愛卻不非誅」「富國強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戰國時期對武備和國防的重視,而且國防思想已經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軍事思想的基礎,標志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在這個時期已經基本成熟。歷史進入秦、漢、隋、唐、五代時期,中國國防建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間開始全面整理兵書,初步形成古代軍事學術體系。通過三次大規模的整理,戰略思想趨於成熟,戰略防禦思想得到進一步完善。宋朝至清朝前期,是中國封建地主階級沒落時期,但軍事上進入冷、熱兵器並用時代,因此,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上也有相當的發展,大量軍事著作面世,軍事思想研究向體系化發展。總體上來說,夏朝至前清,古代國防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較為完整的古代國防理論體系。比如「以民為本」、「居安思危」的國防思想指導;「富國強民」、「寓兵於農」的國防建設思想;「愛國教戰」、「崇尚武德」的國防教育思想;「不戰而勝」、「安國全軍」的國防斗爭策略。
淡去昨日中華名族馳騁天下的輝煌,我國近代的國防是孱弱、衰敗和屈辱的。1840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憑借船堅炮利的優勢,攻破了清王朝緊鎖的厚重國門,對中華民族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大舉入侵,使得昔日清軍大舉入關,問鼎中原,擁有「康乾盛世」名譽的大清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有國無防,內亂叢生,外患不息。當時的清朝的武備包括軍事領導體制、武裝力量體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大清王朝先後設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兵部和軍機處,作為高層軍事決策和領率機構。
④ 在我國哪個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國防的產生
夏朝。
國防是隨著國家的建立而產生的,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是國家為了保衛國家領土主權所採取的軍事及其它方面的防禦措施,以軍事為主,同時也包含了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
我國歷史上所記載的第一個封建國家是夏朝,其處於城邦和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已經有了一定的軍事、政治、文化等國家基礎,夏朝在國家制度上已經初步有了國防的概念。夏朝的建立也就標志著中國國防的初步形成。
(4)簡單論述中國國防是如何產生的擴展閱讀:
一、國防基本特徵:
1、國家利益的整體性。國家的根本利益集中體現在安全和發展兩個方面。
安全問題主要是解決生存和不被侵略的問題;發展問題主要解決和平時期建設與外部環境問題。
安全與發展權益的獲得和保障,最根本的是依靠國防的強大。只有安全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國家才能發展;只有發展,國家安全防務才有建設與鞏固的基礎。而這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
2、國防力量的綜合性。
3、斗爭形式的多樣性。戰爭是國防斗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表現形式,但是國防斗爭不僅是軍事實力的較量,同時還包括政治、經濟、外交等其他形式。
4、國防目標的多層性。由於各國的國家利益不同,其所制定的戰略也不同,再加上各國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差異,就使得現代國防呈現出多層次的目標體系。
5、國防建設系統的協調性。現代國防建設是一個以科技為龍頭、以經濟為骨幹,通過總體性的戰略運籌,謀求綜合國防效益的有機系統。
二、國防的重要性:
1、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無非兩件大事。 一個是發展問題,一個是安全問題。國防是人類社會發展與安全需要的產物。它是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計。
2、國防還是以經濟和科技為主的綜合實力的競爭。
⑤ 從歷史角度論述我國國防
我國悠久的國防歷史 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夏、商、周至春秋、戰國,是我國古代國防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我國的國防不僅有明確的領土和財產等防衛目標,有較完善的防衛組織和領袖,有城堡等防衛設施,還形成了獨具特殊的中國古代國防思想。秦朝以後,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此後經歷漢、唐、宋、元、明清諸朝,中國國防不斷發展。直至鴉片戰爭,西方列強侵入中國,才開始了近百年有國無防的歷史。 中國古代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國防思想有:「居安思危」、「以名為本」的國防知道思想,「寓兵與農」、「富國強兵」的國防建設思想,「愛國教戰」、「崇尚武德」的國防教育思想,以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斗爭策略等。
⑥ 中國國防如何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已進入國家和平發展和利益拓展的新階段,處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當今中國,不存在大規模外敵入侵的現實危險,各種安全威脅與挑戰錯綜復雜、交織互動,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必然改變國家利益的內涵和存在方式,發展問題上升為影響國家安全的全局性問題。
在新的歷 史條件下,還要不要繼續堅持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回答是肯定的。堅定不移地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人民軍隊性質宗旨的應有之義,是國家和平發展戰略和外交政策的本質要求,也是根據中國飽受列強侵略、掠奪和欺凌的歷史遭遇作出的必然抉擇。
從長遠看,堅持這一政策將極大地增強我們維護國家利益的正義性和合法性,增加我們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可信性。
同時也要看到,隨著時代條件、安全環境和綜合國力的變化,盡管防禦性國防政策的基本原則不會改變,但其內涵和表現形式都發生了新的變化。
一是范圍拓展。國家利益是制定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的根本依據。在時代變化和國家發展的新形勢下,安全利益與發展利益相互交織,本國利益與各國利益緊密相聯,利益重心從生存轉向發展,實現方式從國內走向國際,存在范圍從傳統的領土、領海、領空擴展到海洋、太空和電磁空間,發展利益成為國家利益的核心內容。隨著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國家利益不可避免地向外拓展,國防需要在超越領土主權之外的更大空間范圍內維護國家利益和爭取戰略主動。上世紀80年代,我國的戰略防禦范圍已從縱深腹地轉向周邊地區,海軍戰略由近岸防禦轉向近海防禦。在戰略形勢和綜合國力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貫徹積極防禦戰略要積極構築周邊地緣戰略依託、拓展防衛前沿和調整戰略布局。
二是任務拓展。維護國家利益,是國防的根本任務和軍隊的根本職能。發展和安全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國防要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努力實現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統一,謀求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的綜合安全。中國與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國防要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從國內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思考和解決國家安全問題,實現鞏固內部安全與防範外來威脅的統一。國家各戰略方向存在不同安全威脅和挑戰,國防要在繼續抓緊主要戰略方向軍事斗爭准備的同時,推動其他戰略方向軍事斗爭准備協調發展,維護海上安全、陸上安全和空間安全。傳統安全威脅依然存在,各種分裂勢力活動猖獗,恐怖主義、自然災害、海外能源資源和戰略通道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不斷上升,國防要從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因素的相互交織中把握發展方向,提高軍隊應對各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國家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海外利益保護問題日益凸顯,國防要從保障國家發展利益和保護人民利益的高度,切實提高海外利益的保護能力,在確保國土安全的同時保護海外利益安全。
三是目標拓展。國防的根本目標,就是防備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安全統一和發展利益。在新形勢下,國防的根本目標沒有改變,但具體戰略行動的目標增添了新的內容:首先,從打贏戰爭到遏制戰爭。過去,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主要著眼如何打贏戰爭,立足戰爭的准備和實施。今天,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國家利益全局要求軍事戰略把遏制戰爭作為首要目標,實現遏制戰爭與打贏戰爭的統一。中國的安全環境極為復雜,主要戰略方向和次要戰略方向都存在發生危機和沖突的現實可能。軍事戰略必須前移戰略指導重心,通過包括戰略威懾在內的各種方式預防和遏制危機,懾止沖突和戰爭,最大限度地保持戰略穩定。其次,從爭取和平到維護和平。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國防政策的重要目標是制止或延緩新的世界大戰和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爭取更長一點時間的和平。在以和平和發展為主題的新時代,世界大戰基本可以排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綜合國力是國家的根本利益,維護國家和平發展、維護世界和平成為國防政策的基本目標。國防政策既要把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發展利益放在首位,也要盡可能地避免或不捲入外部戰爭,使涉及中國的大國安全摩擦保持低強度和可控性。
四是手段拓展。國家仍面臨長期、復雜、多元的安全威脅與挑戰,對軍事力量的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防政策必須針對不同的安全威脅,靈活運用軍事斗爭樣式,增強軍事手段運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密切配合政治、外交、經濟、文化、法律等手段,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軍事戰略要以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實戰能力為核心,加緊構建戰略威懾力量體系,形成對敵的有效威懾。繼續加強軍事斗爭准備,加速發展戰略投送和中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發揮綜合國力和人民戰爭的整體效能等,是提高戰略威懾能力的重要環節。
⑦ 談談你對中國國防的認識
中國國防的歷史源遠流長,先後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等不同歷史發展階段。
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國防最早出現在公元前21世紀的夏王朝。抵禦外部侵擾和防止內部叛亂等鞏固國家政權就成為國家當時的主要任務。縱觀我國幾千年的國防史,我們不難發現,當統治階級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民族團結,軍事強大時,國防就強盛,國家就統一;當統治階級政治腐敗,經濟衰弱,軍事孱弱時,民族就分裂,國內就混亂,國防就削弱、而崩潰。我國古代國防就已經形成了「居安思危」的國防指導思想,「富國強兵」的國防軍事思想以及「安國全軍」的國防斗爭策略等,在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導下,華夏大地消除了無數次外敵入侵帶來的戰禍,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條件。著名軍事家司馬穰苴曾說過,「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我國近代的國防是孱弱、衰敗和屈辱的。184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用堅船利炮攻破了清王朝的大門,對中華民族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中國人民慘遭蹂躪和屠殺。鴉片戰爭前,中華民族雖遭戰亂較多,但大都是內部紛爭,外地入侵很少。1840年以前,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封建國家,雖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落後於當時的歐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國防還是鞏固的。18世紀後期,我國的封建社會開始走下坡路,國防力量開始衰敗,尤其是鴉片戰爭前夕,國防力量衰敗到了極點,特別是在軍事上。由於國防的薄弱,導致中國文化蒙受巨大損失,整個民族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從而結束了100多年來中華民族任人宰割、有國無防的歷史。建國60多年來,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軍隊的武器裝備得到了更新換代,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保障國家現代化建設,促進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歷史告誡我們,兵者,國之大事,政治修明,國富兵強,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總體穩定,但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仍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和安全挑戰,從而呈現動盪態勢。由於朝鮮在核問題上的立場和國際社會相差甚遠,很難徹底解決問題,因而軍事對峙的僵局很難打破,朝鮮半島發生戰爭可能性不能排除;多年來,印巴軍事摩擦時有發生,印巴的核軍備競賽的升級和對立的傢具對我國安全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伊朗核問題、伊拉克戰爭造成的地區安全問題等也不可避免的對我國安全環境帶來影響。美日強化軍事同盟,舉行多次聯合演習,將中國作為假想敵。而且,中國的穩定還受「三股勢力」的直接威脅。隨著陸地邊界領土爭端不斷得到解決,海洋安全問題進一步突出,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台灣問題和朝鮮問題等,都存在爆發沖突的危險。除以上問題外,美國,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正成為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國通過在韓國和日本駐軍、發展同中國台灣的實質性關系(包括對台軍售)、加強同東南亞國家的軍事聯盟與安全合作關系,這些都直接影響中國東部海洋方向的安全環境和安全利益。同時,美國在西部對中國不斷進行軍事滲透,尤其是在阿富汗和中亞駐軍。美國正在中國周邊構築「滿月形遏制圈」,對中國的戰略壓力不可忽視。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它崛起的過程中,危機、沖突和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國防與國家是緊密聯系的。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可靠的國防,就無法抵禦外來的侵略和顛覆,就會在政治上、經濟上受制於人,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因此,國防建設必須貫徹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明確我國自衛型的國防性質,明確我國維護和平反對霸權的堅定立場。國防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因為國防建設需要強大的經濟後盾,而現代國防又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國防還必須努力實現現代化,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才不至於受制於人。另外,還要實行軍民結合,全民自衛,加強後備力量的建設,並加強國防教育,為進行國防建設和開展國防斗爭作好充分准備。
⑧ 論述中國近代的國防
中國近代的國防以防疫功能為主,因為我國不準備像西方那樣侵略別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