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回族什麼時候來到中國

回族什麼時候來到中國

發布時間:2022-05-13 09:41:00

㈠ 回族在我國歷史上是何時出現的

回族人口在我國56個民族中居第四位。歷史上的回族,以唐代和宋代為「僑民」或「先民」時期,十三世紀初又有大量西亞、中亞人隨元軍東遷,來到中國後,一般從事經商、工匠、官吏、學者、軍匠、炮手、士兵等職,這些回回人通過和中國境內土著民族通婚,從而在元代全面形成了一個民族——回族。

㈡ 回族那年遷入中國

回族是中國土地上哺育成長起來的固有民族,在中國出現回族以前,世界上沒有這樣一個民族。但她不是由中國古代的某個氏族、部落的融合、發展而形成的民族,而基本上是由來自域內域外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為主,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吸收和融合了多種民族成分而逐漸形成的民族。因此,回族族源在種族、民族成分的構成上是中外土著和非土著的多元結合,而且多種來源的出現在時間上也是有先有後。同時,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入和發展,對她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紐帶作用。1.唐宋時期的穆斯林「 蕃客」回族族源,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時期在華僑居的穆斯林「 蕃客」。 唐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高度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時期之一。那時,西亞的阿拉伯人以伊斯蘭教為旗幟,曾建立了西瀕大西洋、東至中國西部邊睡的「大食國」(中國自唐朝以後對阿拉伯帝國的稱謂,系波斯文Tazi或Taziks的音譯,原為一部族的名稱)。中阿兩國一東一西,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保持著頻繁往來。據《舊唐書·西域傳》等接記載,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大食國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644-656年在位)首次譴使來華。中阿兩國正式締交後,大食使節和「貢使」來中國不斷,有時一年一次,有時一年兩次。見於我國史書記載者,唐代大食使臣來華次數達37次之多。一批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傳教士更是絡繹不絕。他們來華後,多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杭州,並深入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從事香料、象牙、珠寶葯材和犀角等類物品的販賣,並帶回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其它商品。由於以經商為主,中國人稱他們為、「蕃商」和「胡商」等。大食國的各族人來華通商貿易,一般多在冬季歸國。但由於商業頻繁,有利可圖,加上唐宋政府鼓勵商業貿易,因而有不少人便留居中國不歸,稱之為「 住唐」。這是當時中阿兩國友好往來的顯著特點,同時也是早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遷居中國的原因所在。他們到中國後,娶妻生子,學習漢語,逐漸融入中國社會。同時,為了自己宗教生活的需要,在居住區修建禮拜寺,並建有墓地,保持了獨特的文化個性。應該說,這一時期的「蕃客」還是屬於僑居的性質,也沒有被稱作「回回」,更沒有構成中國境內的一個民族。只是到了元代,由於大量回回人的東遷,他們才開始有了身分上的改變,而被稱為「回回蕃客」、「南蕃回回」,成為回回民族來源的組成部分。2.元時東遷的回回人在元代,回回人泛指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突厥語族各族人及西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回回人的東遷,是與當時中國北方蒙古汗國的興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重大政治、軍事和社會變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南宋末年,蒙古汗國興起,在歸附蔥嶺東西的畏兀兒、哈刺魯諸族和攻滅西遼的基礎上,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對外西征,在近半個世紀內,征服了中亞和西亞廣大地區,包括蔥嶺以西、黑海以東和以南信仰伊斯蘭教的各個國家和民族。前面談到,蒙古西征中,每克一城一地都照例要括取工匠和俘掠婦孺為奴,並簽發征調青壯年充軍。這樣,隨著每次戰爭的勝利,一批批中亞突厥語族的各族人和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作為戰俘而被遷徙到東方來,參加南下的戰爭。其中有被簽發的軍士、工匠和被俘掠的婦孺,也有一些學術人士和上層社會人士,總數大約在幾十萬之多。同時,由於蒙古西征,中西交通大開,自願而來的商人盛於空前。這些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使用著各自不同語言文字的伊斯蘭教信仰者,在「回回」這個共同名稱下,以駐軍屯牧和以工匠、商人、官吏、學者、掌教等不同社會身分,散處在黃河上下、長城內外以及大江南北各地。在這個時期,回回的社會活動以戰爭和農耕占重要地位。在元朝建立之前的近半個世紀內,入居回回的大多數被分別編入「諸道回回軍」或「西域親軍」,還有以族籍見稱的「哈刺魯軍」、「阿兒渾軍」,等等。他們從成吉思汗西征結束時起,就不斷被簽發南下,參加滅西夏、金朝和南宋的戰爭,轉戰各地。這時,戰爭在回回的社會生活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他們在不作戰的時候,也在鎮戍之地進行墾牧。這種「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的兵農合一的生活,使回回逐漸納入當地社會生活的行程,成為當地居民。元朝建立以後,回回的社會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全國相對的安定局面,為他們在各個方面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社會環境。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詔令各種戍軍「隨地入社,與編民等」。大約從此以後,大批回回軍士在社的編制下,進行農耕,取得普通農民的身份。但同時還有一部分仍過著兵農合一的生活,一面屯田,一面參加地方的戍衛,即所謂「屯戍」人口。屯戍人口是聚居的,入社編民可以是聚居的,也可以和別的民族雜居。立社的本意在於勸農,一般是五十家為一社,並設社長專督農業生產。這是農村社會基層單位,可以說是後來回回營、回回村或聚居的某家營、某家村的開始。而「屯聚」與「牧養」的聯系,也可以說是後來的回回農戶多以放牧牛、羊為副業的開端。這一時期,回回除主要參加農業生產外,還有相當數量的人從事手工業生產。其原因是:蒙古統治階級比較重視各類工匠。在西征國,對工匠多是俘而不殺,把他們挑選出來遷徙到東方,從事軍需品和日用品的生產;戰爭停止後又採取拘括辦法,把各族工匠集中起來進行手工業生產。東遷的回回工匠,在數量上當然要比簽發的回回軍士少,但總數也相當可觀。回回工匠到中國後,許多人被編入元朝政府及諸王貴族所屬的官手工業局,從事建築、紡織、武器、皮革、制氈、金銀器皿及釀造等業的勞作,也有的被分配給後妃、勛戚為奴,作為私屬人口,稱之為「怯恰口」,專為領主服役。《元史·哈散納傳》記載,窩闊台汗即位後,哈散納統率阿兒渾軍,並回回人匠三千戶,駐於尋麻干(在令河北張家口),設局織造名曰「納失失」(波斯文Nasij的譯文)的絲織品,同時還在弘州(今河北陽原)設納失失局,領有西域織綺紋工三百餘戶,教習從中原各地簽括來的各族工匠織造納失失。納失失是西錦的一種,嵌有金線和珍珠,顏色鮮艷,樣式新穎,被視為珍品,是元朝宮庭皇室縫制宴禮服「只孫服」的必需原料。元初,官手工業局工部系統,專設有撒答刺欺提舉司,由回回人扎馬刺丁率領工匠織造撒答刺欺。撒答刺欺同為西錦的一種,多用犬、兔之毛仿西域絲織品而成,極為精美。回回工匠也擅長織造氈製品,從大德二年(1298年)到泰定五年(1328年)的30年間,諸路諸色人匠總管府為上都皇室宮殿、斡耳朵、皇帝影堂織造的地毯有13種之多。其中「回回剪絨氈」被列為上等品。兵器業生產中,回回佔有特殊地位,如「回回炮」的製造和使用就仰仗回回人。元朝政府非常重視回回軍匠和炮手的訓練,還專門設立官署即回回炮手總管府領其事。至元十六年(1279年),調集兩淮造回回炮的新附軍六百人及蒙古、回回、漢、新附人能造炮者至大都,設置回回炮手都元帥府,後來又改為回回炮手軍匠上萬戶府,正三品。至正三年( 1321年),又追回回炮手赴汝寧(今河南汝南縣)、新蔡(今河南新蔡)教習炮法。明初,大將徐達攻蘇州城時仍沿用回回炮,說明這種炮在元代是大量製造的。回回工匠對漠北城市及宮庭建築也有突出貢獻。窩闊台汗時期,建造以萬安閣為中心的和林城(亦稱「哈刺和林」,故址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游哈爾和林),就有不少回回工匠參加其事。據目擊者法國使臣盧布魯克所記,當年的和林城是一個宏偉壯觀的建築群。城內除富麗的宮殿外,還建造了許多官邸、倉庫;並建有兩個市區,一為回回市區,一為漢人市區,是商人、手工業者聚居營造之地,有各種宗教建築,其中有回回禮拜寺兩座。①和林城的建築役使各族工匠一千五百多人,歷時十餘年,其中回回工匠五百多人。另外,窩闊台還役使回回工匠又在和林以北的迦堅茶寒湖建造另一宮殿,名曰掃鄰城,作為春獵行宮;在和林城南建圖蘇湖城(迎駕殿),是從冬營之地翁金河返回和林的駐蹕之地。蒙哥汗時代,忽必烈受命漠南漢地軍國遮事,在桓州東灤水北修築城廓宮室,名曰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成為後來元朝的陪都。開平城建築可謂薈萃了當時國內各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規模宏大、雄偉。外城街市區的回回街,是從事建築的回回工匠或商人的聚居之地,區內回回寺是他們聚禮等宗教活動的場所。對元朝大都的建設,回回人的貢獻尤為突出。回回著名的建築家也黑迭兒丁(?-1312年),是元大都宮殿和宮城的設計者和工程組織者。他在中統四年(1263年),奏請修瓊華島(今北京北海公園前身),經過三年時間,瓊華島廣寒宮竣工。至元三年(1266年),也黑迭兒丁被任命為迭兒局諸色人匠總管府達魯花赤兼領監宮殿,同張柔、段天佑同行工部事,負責修建宮城。也黑迭兒丁對大都宮殿建築群做出了整體的規劃,諸如皇帝和百官理政的宮殿、祭奠用的親堂、嬪妃起居游賞的樓閣、園林池塘,以及宿衛、掌衣食具車馬等侍臣的居住之室等,都-一籌劃在內。也黑迭兒丁領導和設計的元大都宮闕的建築工程,對明清北京故宮和整個北京的城市建築和發展,都發揮了積極的影響。也黑迭兒丁是阿拉伯人,當時阿拉伯工匠藝人遷入中國的不少,他們以「戶饒良匠」見稱,是和林、上都和大都建築的主要參加者之一。 這一時期與官手工業並存的是和個體農業經濟相結合的家庭手工業。這種手工業生產應該說遍及回回人聚居區,主要是為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製作一些農業生產的工具、日常生活用品。與此同時,從事畜牧業經營者也製作簡單的牧業生產工具,有的從事皮毛製品。總的來說,這一時期回回的家庭手工業,在官手工業的影響下還是有一定的發展。

㈢ 回族在中國的歷史有多久

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中亞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特稱)大批遷入中國,以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後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也就是說,回族有8個世紀的歷史了

㈣ 回族是什麼時候開始散布全國的

你不應該問回族而應該問回民,因為回族指的是現代回族,是建國後確定的民族,而回民指的是回教民也就是穆斯林。
回族散布全國基本在元朝和近代兩個時期,元朝時期因為只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而另外部分基本都是有穆斯林的,再加上當時的民族政策,來中國定居的穆斯林也比較多,也是後來回民的祖先。
而近代時期就是政府為了為了在國際上獲得好聲譽,必須保障少數族裔的地位,還要避免外國勢力指責,提出了兩少一寬,就是在法律上偏向少數民族,這也是近代穆斯林擴散主要的原因。
很多地方因為忌諱民族政策,根本不敢管理回民。

㈤ 回族是怎麼來到中國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回族大致形成於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備時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回族人民具有反壓迫斗爭的光榮傳統,各地回族還以不同的形式參加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為回族人民的徹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不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回回民族在歷史上都涌現過不少傑出的人物,對當時人民生活和生產建設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㈥ 伊斯蘭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公元7世紀中葉自西亞、中東傳入中國。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門等。經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傳播發展,現已成為中國五大宗教信仰之一,有信徒約3000萬人。

伊斯蘭教在中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謂。宋、元稱「大食教」,明代稱「天方教」或「回回教」,明末至清稱「清真教」,民國時期稱「回教」。1956年起統稱伊斯蘭教。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柯爾克孜、撒拉、塔吉克、烏孜別克、保安、塔塔爾等10個民族大部分信仰。

經長期傳播、發展和演變,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伊斯蘭信仰體系。唐、宋、元三代是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的主要時期。

據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穆斯林人口約3000萬人。遍布全國各省(區)的大多數城鄉,主要聚居於新疆、寧夏,甘肅、青海、陝西、河南、河北、雲南、山東、山西、安徽、北京、天津等地區。台灣、港澳地區亦有穆斯林分布,以大分散小集中為特徵。穆斯林聚居區均建有規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為中心的穆斯林社區。

(6)回族什麼時候來到中國擴展閱讀

中國的伊斯蘭教一般認為是在公歷651年(唐朝永徽二年)從阿拉伯傳入中國的泉州、廣州等地。那時伊斯蘭光明的時期,距離穆聖很近的光陰傳過來的正教。當時主要是一些阿拉伯商人,士兵和阿訇。據《閩書》記載,「(穆罕默德)有門徒大賢四人,唐武德中來朝,遂傳教中國。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四賢傳教泉州。」

伊斯蘭教分遜尼派和什葉派兩大教派,中國主要是遜尼派。在回族、維吾爾族、塔塔爾、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少數民族2000多萬人口(2006年)中,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

在其他的漢、滿、蒙古、藏、傣等民族中也有信仰者。中國穆斯林大多數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青海、河南、雲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省和自治區,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有分布。

1953年5月11日,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在北京成立。中國伊斯蘭教協會是中國穆斯林全國性的宗教團體。其宗旨和任務是: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發揚伊斯蘭教的基本精神和優良傳統,代表全國各民族穆斯林的合法權益,推動各民族穆斯林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促進並維護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最高機構為全國代表會議。

1958年宗教改革以及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我國許多部分地區的清真寺受到破壞,許多阿訇被趕出清真寺,《古蘭經》等典籍被焚毀,伊斯蘭教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

截至2019年4月,中國有2000多萬穆斯林,3萬5千多座清真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伊斯蘭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斯蘭教

㈦ 回族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這個問題要從歷史上回族的起源和血統談起。最初回族的前身被史書稱為「胡人」「 色目人」。 中國回族起源於自唐朝初期已來,就到華經商訪問的阿拉伯地區和波斯地區的穆斯林,特別在元朝早期蒙古人西征時,從阿拉伯-波斯-中亞地區,征發了大量青壯年學者軍士工匠來華,並通過和當時以漢族為主的其他民族的通婚,在歷史上正式形成了中國的回回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因此,在史書上曾有「元代回回遍天下」的這種說法。 因此,回族最初的民族語言是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同時也把漢語作為自己的第二母語來使用。 在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許多回族將領立下了汗馬功勞。如常遇春-胡大海-沐英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在明王朝正式建立後,朱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朝的統治,限制其他民族的發展壯大(被推翻的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之前的如西夏和金朝是由契丹和女真人建立)。在洪武年間屢次發布禁令,禁止回族人(胡人 色目人),姓胡姓(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姓氏),穿胡服,講胡語。強行命令回族人以漢姓漢服漢語為本民族的標本。因此,在朱皇帝的高壓政策下(此人一貫如此,如在開國後短短十幾年間,就把幾乎所有的開國功臣消滅干凈),回族人被迫放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以第二母語 漢語為本民族的基本交際用語。僅僅在宗教用語方面還保留使用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詞彙;只有少數學者阿訇才懂得阿拉伯語或波斯語。 這就是回族在族屬和語言方面的變遷史。希望我的回答對樓主的問題有所幫助。

㈧ 伊斯蘭教什麼時候進入中國中國的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初始年代,眾說不一,目前史學界多數學者的看法是在唐朝永徽二年(651年)。但由於此前伊斯蘭教勢力已遍及阿拉伯半島和波斯,到中國經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大食人大多為穆斯林,他們在中國停留、居住和過宗教生活,因此伊斯蘭教實際上在651年以前就已傳入中國。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六 五一年,回歷二十九年),當時正值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當政時期;他派了第一個阿拉伯(唐時稱大食)使節團到達中國的長安,為中阿兩國正式締交開始。他們見了唐高宗,並介紹了大食國的情況和伊斯蘭教義。因此史學界一般以這一年作為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開始。從此,中阿友好往來日趨頻繁。據史書記載,唐代從公元六五一年至七八九牛,在這一百四十年間,大食國遣使者到中國通好達三十九次;波斯派來中國的使節達二十餘次。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主要在唐、宋、元三個時期。《先賢古蘭譯文考》寫道:「伊斯蘭自唐傳入中國,至宋朝而漸盛,至元朝而極盛。」
唐宋時期,隨著中國和阿拉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密切往來,大批大食國的穆斯林商人東來僑居中國東南沿海商埠及西北部份城市,過著集體的宗教生活,建立清真寺,有不少人在中國娶妻生子,置業任官,永久定居。這樣就把伊斯蘭教傳播到中國,成為中國伊斯蘭教的源流,為公元十三世紀以後伊斯蘭教的進一步廣泛傳播奠定基礎。
在元代(公元一二一九年至一二五九年),由於蒙古人的西征,大批波斯、阿拉伯及中亞各族人,離開已被踏平的家鄉,隨著蒙古軍隊,帶著相同的宗教信仰——伊斯蘭教,走遍中國各地。後來定居下來,建立家園,漸漸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體,便構成了中國回族的的基礎。也是伊斯蘭教傳入的另一種形式。

㈨ 中國的回族是怎麼樣來歷

歷史上的回族,以唐代和宋代為「僑民」或「先民」時期,十三世紀初又有大量西亞、中亞人隨元軍東遷,來到中國後,一般從事經商、工匠、官吏、學者、軍匠、炮手、士兵等職,這些外來者通過和中國境內土著民族通婚,從而於元末明初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實際上,以宋代回族已發展為幾個大的聚居區和一般民族形成的條件來衡量,則東南、西北和華北一些地區的回族便已形成。 歷史上,回族曾稱做胡商、大食人、色目人、蕃客、速魯蠻、回回、回民等,是不同時期對來華回族先民或回族的稱謂,其中「回回」一詞使用的年代較長,「回回」最早見於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學者們多認為是該詞本身應當是派生於「回紇」、「回鶻」的又一中文異寫,是當時的漢人用來形容西北域外方向上,包括「畏吾兒」在內的人群。但這種情況在元代發生變化,「回回」不再包括畏吾兒,漢人用「回回」來對譯蒙古語Sarta』ul(撒兒塔兀勒),大意為商人,指的是帕米爾高原以西,黑海以東來華者,這些來華多數是穆斯林,但也有小部分為非穆斯林,如——術忽回回(猶太人)、綠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羅哩回回(吉普賽人)等。關於「回回」稱謂的來歷,回族民間流傳的說法是早期的來華通商貿易的蕃客,一般多在冬季回去,春季再回來,以及唐安史之亂期間大食國援兵助唐王平叛後想念家鄉之意。不過那是回族尚未在中國形成時的事了,自從回族初步形成後,各代回族人民就把中國當作自己的祖國,堅定的站在建設中國和反抗外敵入侵的前沿。此外,不同民族對回族人也有不同的稱呼,如蒙古族曾稱回族為Sarta』ul(撒兒塔兀勒),藏族稱回族為kace。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把回族稱作 Tung'gan-Tung'gen(東干)。四川涼山的彝族多稱回族為Maja(馬家)。 雲南佤、 傣等少數民族稱回族為 Basi, Basi,意為來自parsi、Farsi(波斯)。 十三世紀初,因成吉思汗西征,又有大批中西亞一帶的各族人遷徙到中國內地或邊疆,有的守邊屯田、有的經商、有的為官等,他們和原來就定居在我國內地的回回以及當地原住民族通婚,在中國境內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公元1235年回回人正式被當時的政府編入戶籍,從「蕃客」轉變為「回回戶」就等於有了中國國籍,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員。 如1265年(元至元二年),忽必烈在一份詔諭中就說:「今擬黃河以南,自潼關以東,直至蘄縣地面內百姓、僧、道、秀才、也里可溫、答失蠻、畏吾兒、回回……應據官中無身役人等,並不得騎坐馬匹。」(見《大元馬政記》) 元代《祥符圖經》對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兒、回回、也里可溫、河西、契丹、女真、漢人八類。 又如元《至順鎮江志》在載述其地僑居戶時說:「蒙古二十九(戶),畏兀兒十四(戶),回回五十九戶,漢人三千六百七十一(戶)。」 到了清代後期,回回中間已有人明確地把自己的這個群體稱為回族。回族明確的作為一種他稱,目前已知有記載的最早出現在乾隆時代——乾隆《重修肅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紀略」敘述哈密人口向肅州地方的遷徙時寫道:「哈密夷人於故明時徙居肅州衛東關鄉居住者三族。曰維吾兒族,其人與漢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與夷同;曰白面回回,則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織,為邊氓矣。士商營伍,咸有其人」。乾隆五十年(1785),福康安在關於鎮壓西北回民起義的奏摺里,也不止一次使用「回族」的提法。光緒十六年(1890)刊印的楊昌睿《甘肅忠義傳》,在傳文中亦多次出現「回族」、「回籍」的字樣。光緒後期的樊清心在《甘肅回匪肅清善後議》里,更將「回族」一名當作明確的分類范疇來使用。 民國時期,國民黨統治者奉行的大漢主義,一方面宣布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另一方面又不願承認少數民族的存在。雖然提出了: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口號,但當時的「回」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有些時候指得是國內各穆斯林民族的統稱。 1941年,通過回漢等各學者的參與,中國共產黨出版了《回回民族問題》一書,書中指出:由於大漢族主義者長期宣傳、教育的影響,不但致使有的漢人懷疑回回是一個民族,對於回族和伊斯蘭教的來源及其相互關系,不能了解,甚至回族人中也存在著同樣的懷疑和不了解……,國民政府將回回民族問題簡化成是一個宗教問題的做法是錯誤的。以較長篇幅駁斥了大漢族主義者的「回回漢化」、「回族問題是宗教問題」等錯誤觀點,主張回回是一個民族。這一宣稱得到回族人民的極大擁護。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始對國內各少數民族給予正式承認,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有九族系屬公認:朝鮮族、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維吾爾族、瑤族、彝族、藏族,不待查驗,自然成立。回族人有了本民族的自治區,自治縣、自治鄉等,當家做主的權利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得到真正體現。此後又分三個階段對其他各兄弟民族,根據民族特徵理論、歷史發展、現狀和本民族意願分別進行了認定,使各民族結束了封建皇帝與封建軍閥的剝削和統治,得到了尊重和獲得平等的地位。

閱讀全文

與回族什麼時候來到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去英國留學的人還要回國 瀏覽:947
中國人如何加入巴基斯坦 瀏覽:142
在印尼怎麼查詢駕照信息 瀏覽:350
越南有多少人被蛇咬了 瀏覽:539
中國古代官員到基層體驗叫什麼 瀏覽:699
修麗可英國多少錢 瀏覽:960
印度新年什麼時候 瀏覽:375
印度參加日本奧運會多少人 瀏覽:456
伊朗為什麼會誤射飛機 瀏覽:398
印度一周新增多少例 瀏覽:223
越南產上塔油治什麼病 瀏覽:446
疫情期間伊朗飛廣州需要什麼 瀏覽:951
如何舉報工廠使用越南工人 瀏覽:712
一塊人民幣對越南盾多少 瀏覽:572
在印尼可以怎麼玩 瀏覽:250
中國手錶都產自哪裡 瀏覽:379
越南人是怎麼做豆腐的 瀏覽:927
越南石金錢龜長到一斤能賣多少錢 瀏覽:419
德國侵佔義大利哪裡 瀏覽:915
去印尼什麼翻譯軟體好用 瀏覽: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