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官員迎接皇帝的禮儀叫什麼
一般就叫朝,晉文公稱霸的時候就違禮把天子叫出來了,左傳就寫魯僖公朝天子。
天子出門叫巡狩,諸侯見天子或諸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時聘曰問,殷覜曰視。
㈡ 中國古代怎麼與外國外交
古代的外交禮節 我國古代華夏族很早就建立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商朝、周朝在當時東亞所有民族中處於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領先地位。歷代統治者把所有與之交往的異民族小國稱之為藩屬,附庸,長時期沒有形成過與外國平等交往的概念。一直到乾隆年間,由於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堅持拒絕在覲(jin,朝見君主)見清帝時下跪.而代之以屈膝禮,才打破了這種明顯不平等的局而。在《周禮》中有「陣方氏」一職,相當於今天的禮賓司.專門負責接待周朝各邦國的諸侯、使臣與邊遠蠻夷小國的首領、使者等。「懷方氏『的職責就是接待這恥「遠方之民』,幫助他們辦理向周王朝納貢的事務,並對來賓迎送、發給用於通行的旌節、供給來賓日用物品、安排住宿、飲食等。《周禮》中與懷方氏同職的還有方氏、訓方氏等,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由此可見,中國統治者一開始就是把同外國元首或使者的交往勺同其屬下的邦國諸侯或使臣的來往看成一回事情,並予以十分重視。據文獻記載,外交禮儀主要程序有,一、郊勞。無論是邦國諸侯、藩國首領或其使臣到達王畿(ji,我國古代稱靠近國都的地方)的邊境時,周王都要派官員前去迎接,互贈禮品(玉帛),表示尊重和友好。二、賜舍。就是派人將來賓迎入城內的賓館下榻,這時,由一些有關官員出面設宴款待來賓,了解 來客的希望和要求。三,朝覯。先由周王確定接見日期,是日,來賓先乘車至周王室祖廟門外等待,經通報於周王後,周王說:「我很高興,我將接見來賓。」於是來賓進入門右,向周王獻上圭(gui,古代帝王、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上圓下方)玉,同時行跪拜拱手低頭禮。四、享獻。行覲禮後,來賓以玉帛和馬匹獻給周王。五、請罪。這是在諸侯或藩主覲見時的一個禮節,即諸侯或藩主享獻後,要露出右臂,表示「有罪」,而周王安撫道:「你沒事,回去好好治國吧!」六、「賜車服等禮品。覲見後,周王派人向來賓贈送車馬、服裝和食品等。另外繼續由官員出面宴請來賓,直至送山境外。後世的藩國朝覯及外藩遣使來聘之禮的程序大體上脫胎於先秦。如宋徽宗政和中定《五禮新儀》中規定:凡藩國主來朝,要遣使迎勞。藩國主以束帛授使者,同時反復行拜禮,然後由皇帝約定接見日期。朝見時,文武百官立於殿廷,藩國主率隨從官員由有司(禮賓官)引入皇宮。皇帝升御榻後,由官員引藩國王立於殿下。這時傳令官傳令所有官員「再拜」後,藩國主才能入座,通報其姓名(稱「某國藩臣」)。當皇帝與薄國主舉行會見時,藩王不斷地稱「萬歲」,其間並奏「四夷來王 之舞」。這一切禮儀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好像對待界族國家元首的態度不太平等。其實不然,從當時的歷史來看,外國元首來華,在一般情況下,主要是藉此表示對中同皇帝的臣服之意。 我國真正全面接受國際通行的外交概念和外交禮儀慣例,那還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㈢ 官員朝見 禮儀
解釋 叩:磕頭。最敬重的禮節。
出處 清·昭連《嘯亭雜錄·內務府定製》:「福晉父率闔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清·昭連《嘯亭雜錄·內務府定製》:「福晉父率闔族謝恩,行三跪九叩禮。」
古時晉見皇帝是
要行此大禮
是指一共要跪三次,每次叩三下頭
雙膝跪地-雙手伏地-腦袋碰地三下-起身
連續三次
叩頭什麼時候傳到宮廷,成為君臣的禮節,無人考證。大概從有君王皇帝起就有這種禮節了。臣見君必行三跪九叩之禮,口裡還得喊:吾皇萬歲,萬萬歲!受到帝王賞賜,即使賜死也要叩頭,高喊:謝主龍恩!有的大臣上諫,頭都叩得鮮血直流,仍得不到皇上的恩准。中國歷史上,由叩頭釀成外交爭端的事不少,有的還因叩頭點燃了戰火。戰國時,魯昭公和齊君會盟,人家給他叩頭,而他還禮時只作了個揖,結果釀成大禍,兩國兵戎相見,魯國戰敗割地給齊國。到了清代,圍繞叩頭引起外交爭端的就更多了。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歐洲的外交使臣多次要見皇帝,皇帝都堅持給他行三跪九叩之禮,皇帝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他是宇宙的主宰,是唯一不朝別人叩頭而只接受別人叩頭的天子。有學者做過統計:從康熙到乾隆一百四十多年間,歐洲各國使節覲見皇帝達十七次,十六次行了三跪九叩之禮。這對外國使節來說,簡直就是污辱,是不能長久咽下這口惡氣!最後一次是通過一場武力懸殊的戰爭來解決的,皇帝輸了。1793年英國的馬戛爾尼伯爵和他的扈從,是最早在熱河享受到不行叩頭禮喜悅的歐洲人。到了1873年,年輕的同治皇帝即將舉行親政大典,在西方各國使節朝覲的禮儀問題上,朝廷陷入困境。要不要洋人行三跪九叩之禮呢?要,實力雄厚的西方列強早已開罪不起;不要,則大清皇帝和帝國的臉面又置於何地?正在這時,一個叫吳可讀的御臣上奏說:洋人無異於禽獸,讓他們行三跪九叩之禮,等於是強迫禽獸遵行五倫。能讓其不榮,不能不讓其不恥。如洋人也像國人一樣行禮,那才是咱大清國的奇恥大辱呢!吳大臣的一番高論博得了滿堂喝彩。於是朝覲時,國人行三跪九叩的「文明」之禮,洋人行免冠鞠躬的「野蠻」之禮。
隨著皇帝被攆出皇宮,叩頭禮不再用了。但它的習俗仍在延續。老百姓叩頭現象層出不窮:為感謝官員為他們辦了一件好事,就涕零淚下,下跪叩頭;屈服於權勢、惡霸,為了免災,叩頭求饒;進佛堂上香跪拜叩頭的就更多了。中國有些官員為什麼驕橫跋扈,貪污腐化?就是老百姓的叩頭給寵壞了。什麼時候人人都能高昂起自已的頭顱,不再叩頭了,中國人才有自已的尊嚴!
關於叩頭的起源,我聽到過另一種說法:據說叩頭是一種聯系氣功的方式,人在出生時,膝蓋和頭部的骨頭是軟的,通過叩頭和跪膝,能讓這兩處的骨頭得到鍛煉,變得更加堅硬。
後來叩頭的方式被宗教所引用,表示虔誠,然後被統治者所引用表示尊重。到了民間,作為一種表達內心激動情感的方式,可以表達各種不同的意思。
㈣ 唐朝官員覲見皇帝的一些步驟和細節
不同的朝代皇宮地點不同,宮殿名稱也不同,通常皇帝處理朝政接見文武百官的宮殿我們民間百姓稱作「金鑾殿」,但真正的名字各朝不同,而且根據皇帝的喜好不同,可能日常處理朝政的宮殿也不是同一座,也只有接見百官和各國使節的大殿同一個朝代一般不會變化,但宮殿名字可能會改。
如明清兩朝皇宮都是現在的故宮,明朝開始叫奉天殿,後來改名為皇極殿,清朝時改名為太和殿。北宋開封皇宮里叫文德殿,南宋杭州皇宮里叫大慶殿。唐朝有太極殿、含元殿都曾經被皇帝用來處理朝政和接見文武百官作為上朝的地方。百官從外面走到宮殿里時的那條通道叫御道,這條道路的中間是皇帝走的,文武百官只能走在這條道路的兩側
㈤ 《漢武大帝》官員見皇帝行的什麼禮呢兩手相搭的禮節
作揖(zuo yī),即中國人見面時的行禮形式,它相比於外國人的握手有更衛生、優美、自主的優點。作揖的方法大致是:男性作揖時右手握拳,再由左手手掌將右拳包覆,拳眼(食指彎曲處)應朝向自己,兩臂微微下垂;如是習武之人,左手則應該為掌,貼於右手拳面,其餘相同;女性則左右相反。然而,像作揖這樣優美的見面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不能不說這是中國人的悲哀。
「揖」據考證大約起源於周代以前,算起來怎麼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其基本姿勢為雙手抱拳舉。到了姜太公輔佐武王革命成功,揖禮開始大行於天下。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還有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向人作揖雖然恭敬,但有時則又能表示倨傲,《漢書·高帝紀》就有「酈生不拜,長揖」的描述,顯示出狂徒酈生對劉邦這位無賴皇帝心裡不是很服氣。
作揖與拱手、抱拳等同義。
作揖的早期使用,主要是書面化,而拱手、抱拳等更加口語化。比如:拱手相讓。抱拳示好。等等。
㈥ 古代官員等見了皇子、上司、皇帝的自稱
古代官員一般自稱下官、卑職、微臣或臣,具體根據場合選擇。
㈦ 古代沒有普通話,那麼來自偏遠地方的官怎麼跟皇帝說話
我認為沒有必要擔心這個,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中國之前也沒有人會外語啊,那麼中國人難道就永遠不可能和外國人進行交流了嗎?而且我們中國都會派人到地方去進行駐扎所以只需要愛去駐扎的人,幫忙翻譯一下就可以了。
而且我們人類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經過我們長時間的發展進化,其實是非常的強的,所以我們能夠很快的接收其他地方的語言,因為畢竟我們都是中國人,彼此之間接受起來還是很容易的。而且就我個人而言的話,皇帝親自到那些偏遠地區的可能性應該是特別小的,頂多是那些偏遠地區的一些人來到皇宮里拜見皇上,而且我覺得那些來拜見皇上的人如果說話,讓皇上都聽不懂的話,他們也就沒有必要再過來了。
㈧ 古代朝見皇帝的禮儀
覲見禮1.諸侯朝覲儀。兩漢時,同姓諸侯王來朝,天子往往以家人相關信息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影響孩子的一生?父母如何正確的看待孩子的淘氣?孩子太黏家裡人怎麼辦?父母如何正確的對待逆反心裡的孩子?孩子生病不吃葯用什麼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吃...當小孩撞見大人親熱的時候應該怎麼處理避免...和孩子分別很難受,捨不得怎麼辦?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和孩子交流溝通?孩子在父母在與不在時的表現一樣嗎?父母應該怎樣對待孩子?跟丈母娘關系與父母的溝通爺爺奶奶金婚婆婆媳婦相處父子關系惡化之禮相待,甚至宴飲言談時都不太講究君臣禮數。以後晉武帝泰始年間始規定,諸侯王每三歲一朝,朝禮皆執璧。2.百官朝見儀。其一,臣下見君長之禮,為稽首,頓首五拜。意思是先拜手稽首,再四拜一叩頭成禮。百官見東宮太子或親王時,行稽首四拜禮。其二,在京的文武百官如遇告假或出使,都要來皇宮辭行。其三,國家重臣,特別是那些方面大員來京朝見,鴻臚寺應優先立即帶其進見皇帝。其四,文官四品以上以及翰林院學士、尚寶司、六科部給事中、武官公侯伯都督以及附馬、儀賓、錦衣衛指揮等官,患病超過三日者,都要身著公服到午門外行朝見禮。若大臣中有蒙皇上遣醫調治、並賜物慰問以及大臣考滿有賜者均在行禮後還得面謝皇帝。其五,文武百官出入朝門時,各照品秩高低表示遜敬。凡一品以下的官員遇著公、侯、駙馬等人,應加以敬禮,立要旁立,行則後從;凡三四品官見到一品官的時候,應行遜禮,走和站立都必須在一品官的身後;五品以下的官員仿此類推。除有宣召,一律不許出現僭越失禮的現象。其六,百官入朝門時,必須拱手端行,威儀整肅,不許私下與人客套寒暄與行禮,不準喧嘩、吐痰以及一切不敬行為。入朝後,皇帝升座以後,任何人不得出聲、談笑、指指點點、東張西望。其七,百官入朝行禮和退朝下班時,一律按文官在東、武官在西的原則,不許徑直穿越御道東西行走。如在奉天門或午門行朝禮,有正當理由必須東西橫向行走者,也務必要退到金水橋以南,才能通過。其八,大臣入朝,不管是立還是坐,不許面朝南方。違者以僭逆論罪。其九,臣下百官,任何人不淮在皇宮中道和五道上行走。其十,所有正殿正門的中三道台階,除皇帝一人外,任何人不得行走踐踏。其十一,百官朝參時,遇有皇帝聖諭教訓時,必須專心致志,拱聽分明。其十二,與皇帝會面,有時也蒙賜坐。其十三,被賜坐的官員們,如遇有另外的官員向皇帝奏事時,必須起立,等奏事完畢才能重新落座,不許倨坐失儀。還有太子見皇帝,有皇帝見太上皇和太後,有皇後、妃嬪見皇帝,有宮中侍從婢朴見主子等各種見面禮儀不勝枚舉。
㈨ 古代使臣見別國皇帝要說什麼
各藩屬國來華,屬於「來貢」,由禮部負責接待。各藩屬國的貢期是不一樣的,朝鮮每年一貢,琉球兩年一貢,暹羅三年一貢。每當貢期,各國貢使攜帶表文、貢物至京,在禮部大堂設案舉行呈表納貢儀式。舉行儀式當天,貢使由禮部官引至禮部,使臣對案行三跪九叩禮,禮成後禮部將表文送給內閣轉呈給皇帝,貢物存在有關衙門內。如果趕上大朝、常朝,貢使則可以隨朝臣一起覲見皇帝。如果不是朝期則由皇帝決定是否召見。召見時,貢使要行三跪九叩禮,皇帝通過翻譯詢問有關情況,表示慰問,若皇帝特示優待,還可以讓使臣進入大殿,賜坐賜茶。第二天,貢使到午門謝恩後返國。
西方各國來華時的禮儀,前期和後期是不一樣的。據檔案記載,清朝前期西方各國派專使來華的主要有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義大利、俄國和英國等。其使臣一般由禮部接待,將表文、貢物轉呈皇帝,如果皇帝召見,則須按清朝禮制行跪叩禮。例如,康熙五十九(1720)年葡萄牙使臣裴拉理奉表來朝,康熙在暢春園九經三事殿接見了他。接見當日,禮部在殿階下正中設表案,康熙帝升御座。貢使在鴻臚寺官導引下將表文放到表案上,行三跪九叩大禮,然後再膝行至御座旁親手將表呈給康熙帝,再行三跪九叩禮,康熙帝賜坐賜茶。此後,雍正五(1727)年西洋博爾都噶爾王派麥德樂、乾隆十八(1753)年葡萄牙派巴哲格來華,都照此規定行了三跪九叩禮。到了乾隆後期,隨著西洋各國與中國交往的日益頻繁,各國逐步認識到覲見禮儀在維護國家地位和尊嚴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使臣們不願意再給清朝留下朝貢歸順的印象,因而對清朝規定的覲見禮儀提出了異議。這一時期,西方使臣來華覲見皇帝,有的已不願遵行清朝的跪拜禮。如乾隆五十八年英國派馬戛爾尼來華,經過交涉,最後覲見乾隆時採取了折衷的辦法,行單腿跪拜禮。而嘉慶二十一年英國使臣斯當冬來華,乾脆就拒絕跪拜,最後被嘉慶趕了回去。
世界近代史開始後,工業革命使西方各國的發展步入了全面高速的時代,中國的發展相對緩慢很多,國勢也是日漸衰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如「弱國無外交」所表達的意思,此時的中國已經沒有能力與西方各國維持正常的外交關系了。盡管西方各國紛紛在北京設常駐公使館,但顯然已經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了。這些外國公使狐假虎威,不斷要求覲見皇帝,親遞國書,但又不接受中國規定的跪拜禮儀。而清廷內部圍繞接見禮儀也展開了一場辯論,一部分大臣認為公使覲見時必須行三跪九叩禮,反對者則考慮到西方各國風俗,主張覲見時不必強行跪拜之禮。以中國當時的狀況應對外交事務,簡直可以稱得上是鬧劇了。
針對雙方的爭議,中外就覲見一事達成了協議:清帝在接見公使時坐立自便,是否賜酒賜茶也由皇帝自己決定,對於覲見的時間、地點由皇帝發布諭旨確定;各國公使覲見皇帝時不必行三跪九叩禮,但要行五鞠躬,以表誠敬。在覲見期間,公使除呈遞國書外,不能擅自提出其他要求,只可回答皇帝的提問。按這一禮儀,同治十二(1873)年六月初五日,同治帝在中南海紫光閣首次接見了各國駐華公使。此後清帝接見各國公使都依這一規定行鞠躬禮。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後,清政府與侵華的英國、法國、俄國、德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外加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共11個國家簽訂了《辛丑條約》。此後,覲見禮節又有所變化,規定使臣覲見皇帝在大內乾清宮正殿舉行,使臣可乘轎至乾清門,呈遞國書時清帝必須親手接收等。到了這一時期,使臣來華所遵循的禮儀基本上已經脫離了兩國正常交往時應當遵循的禮節的范圍了,此時的覲見更像是外國使臣單方面的炫耀武力。
㈩ 封建王朝,外國使臣覲見皇帝,走什麼程序
我國在古代的關防是很嚴格的,不用說是外國人,就算是本國人,沒有功名的人出來行走還需要本地開的路條(當時叫路引)。所以外國使臣需要本國國主開出度牒(護照),到守關將官或者驛站的驛丞那裡報到(其實是被守關的士兵送去的。從海上來的歸市舶司管,清朝禁海,海關工作先後為兩廣總督和兩江總督負責),然後就慢慢的由各地一路護送到京,同時驛站N百里加急奏到相關衙門(海上藩國歸屬禮部,陸上歸屬理藩院)然後京官就做好准備了。等到外國使臣到京城時要先去一個類似國賓館的地方入住(各個朝代的名字不同,叫四夷館什麼的),然後禮部或者理藩院的一個小官就會過來接洽(有時就在那裡等著),商討貢品的問題,奏給上官和皇帝。然後再去禮部演禮(就是排練覲見皇帝的禮節,外使和地方官員面聖都要走這一遭),才能見到皇帝。其實見到皇帝時實質性的內容早和禮部、理藩院的官員商量好了,見皇帝不過是走一個過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