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評論一下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中國人飲食結構多為:主食:米飯、麵食及其製品為主;菜品:炒蔬菜,或蔬菜肉絲一起炒,偶爾會吃冷盤;肉食:以燉牛肉、燉雞肉、紅燒肉和燉魚類為主;副食:奶茶和油炸食品。那麼中國飲食優缺點你都了解嗎?優點:1.少糖。與外國人相比,中國人不算嗜甜,平日常做的食物除了拔絲類、糖醋類這種食物需要使用大量的糖,其餘都只放少許糖提味。奶茶也很少有人放全糖。如果糖的攝入只增不減,人便會迅速發胖。2.少油。家中炒菜一般都提倡少油,大部分油都沉澱在菜湯中,很少有人喝掉菜湯。炸雞、炸薯條這種需要大量油的食物也不是中國人的主流食物。缺點:1.多碳水。
⑵ 中國人的飲食養生之道是什麼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中,飲食是最為重要、最令人關注的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反之,對這種價值追求的差異,也就導致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就是一種由於獨特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不僅僅是口腹之樂,諸如對玉盤珍饈、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延年益壽價值。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調養飲食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系,協調平衡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說過一段道盡飲食養生之道的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為用者也,入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追究歷史淵源,飲食養生堪稱眾多養生之道中最古老的一種。「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這表明古代先民在飲食上依靠主觀能動性來注意避害趨利,這種意識和行為顯然已經超越了動物的擇食本能,並包含了人類飲食養生文化的基本內涵。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以論飲食調配烹飪養生之道。西周時,飲食養生已經上升為一種以五行學說為構架的理論。《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和醫學理論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更將飲食文化推倒一個極為重要的高度,總結並提出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謹和五味」與「食飲有節」。先秦時期所奠定的飲食養生文化,在漢唐時期得到了更深的補充和完善。張仲景、孫思邈以及崔浩、劉休等人,更加註意探究各種食物的養生價值,並特別講究飲食衛生。宋元時期,陳直、鄒鉉、忽思慧等人,著重強調食養食補食調之道。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飲食養生學和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選取歷代朝野食養食療之精粹,重視飲食禁忌問題,實乃古代飲食養生文化著作上的里程碑。明清時期,飲食養生更發展到了極為成熟的階段,飲食養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龔廷賢和清代的曹庭棟、顧仲則等。
總之,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堪稱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瑰寶奇葩。探求其價值取向,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惟養生利生為務的目標追求,是獨特的。探求其飲食文化結構,食養與食療,葯養與葯療是相互依賴、密切相關的兩個層次,而食與葯在很多情況下又緊密相連。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如因時以食、因時調節、飲食避忌、飲食所宜以及食後保養等。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炎黃祖先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⑶ 中國人更適合怎樣的飲食習慣
1、中國人大多吃得過咸。據統計,全國人均吃鹽量為每天10克以上,其中以東北人最高,達18克。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應把食鹽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吃得過咸會明顯增加高血壓、胃癌等病的發病率
2、中國人吃味精過多,增加了人體對鈉的攝入量,而鈉元素對人體有害。因此,吃湯菜等宜用雞精、蘑菇精等代替味精
3、中國人的吃飯方式多為集體進餐,又喜歡相互夾菜,這增加了疾病的傳染概率。
4、中國人喜歡吃動物內臟。動物內臟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而膽固醇是誘發與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
生肖運勢20222022年對你是否有好的機遇?是否有機會暴富?是否合適創業?
5、中國人烹調多採用煎、炒、烹、炸等方法,喜歡吃炒菜和油炸食品,這增加了患癌症的機會。
6、中國人喜歡吃含脂肪較高的紅肉(豬、牛、羊肉),吃白肉(魚和雞等)的比例較小。近年來中國人吃白肉的比例在逐年增加,這是好現象。
7、中國有很多地區的人喜歡吃咸魚、鹹肉、鹹菜等腌制食品,這不僅增加了鹽的攝入量,且由於腌制食品中含有較多的亞硝酸鹽,還增加了患癌症的機會。
8、中國人喜歡吃各種鹵肉。但製做鹵肉時加入的肉桂、八角(大料)、茴香、丁香、花椒等香料不但性溫燥,容易讓人上火,而且由於其中含有一定量的黃樟素,有一定的誘變性和毒性,容易致癌。所以,患有感冒、發燒、炎性疾病和慢性肝病者應少食鹵肉。
流年運程2022解讀八字密碼,分析命局喜忌,揭示您一生命運、事業財帛、情感婚戀以及未來發展
9、中國人喜歡大擺宴席請客。人們習慣於在宴席上飲大量白酒,或暴飲暴食,或煙酒同時來,有些地區還有布菜的不良習俗。這些習慣不但造成浪費,而且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容易誘發多種疾病。
國人的飲食習慣
我國居民的主食以白面、大米為主,很少有人吃粗糧。此次調查報告中顯示,約有40%的居民不吃雜糧,16%的人不吃薯類。專家說,雜糧及薯類中富含的膳食纖維,是麵粉、大米不可替代的,膳食纖維能夠降低慢性疾病發生的危險。
此外,豬肉一直是居民餐桌上的主要肉食。相比較而言,牛羊肉、禽肉及水產品的食用頻率較低。其實,雞、魚、牛肉等蛋白質含量較高,脂肪較低,而豬肉則恰恰相反,脂肪含量高。
測愛情運天象簽約老師朱五九從自己最擅長的姓名學領域,為你揭開愛情的面紗。
而且,在國外比較普及的奶及奶製品,在我國的普及率依然較低。調查發現,我國居民膳食提供的鈣質普遍較低,平均只達到推薦供給量的一半左右。而奶類除含有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外,還含有豐富的鈣。
另外,我國居民豆類的消費也很低。豆類含大量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維生素等。
就餐行為出現問題
調查顯示,城市居民一日兩餐比例高於農村。其中,青年人不吃早餐的比例最高。
大量的實驗證明,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是能量和營養素的重要來源。早餐不吃是不能從午餐和晚餐中得到充分補充的。調查數據還顯示,隨著都市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經常選擇在外就餐。專家說,在外就餐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產生許多問題。首先,在外就餐時,人們所點的菜餚偏重於葷菜,素食的攝入量相對較低,因此攝入脂肪量明顯高於在家就餐者。經常在外就餐的人體脂含量明顯增加。體脂的增加為心腦血管疾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埋下了隱患。
號碼凶吉好的手機號碼一定是符合你的八字命理的,你的手機號碼對你有哪些影響,哪些數字更適合你?
青少年飲酒行為值得注意
此次調查的數據中,有一組數據值得關註:我國居民18歲之前開始飲酒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據專家介紹,開始飲酒的年齡越小,就越容易發生酒精依賴。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介紹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角度出發,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
出行吉日探親訪友,工作出差,旅遊遠行,好兆頭從選擇一個好的出行吉日開始。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情感合盤消除感情之中的疑慮,給你精確的解答,走進對方的內心。
從飲食結構上看,中國人每天進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雖每天進食大量蛋白質,但腸胃功能卻因進食纖維素太少而受到影響,因此消化系統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過中國;中國人喜愛粗糧,而西方人偏愛精白粉等細糧。而實際上,粗糧所含營養物質要比細糧多;中國人愛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此外每天還攝入大量黃油。怪不得美國人心血管發病率特別高:中國城鄉居民都喜愛豆漿、豆腐、豆芽等豆製品,而西方人卻往往「敬而遠之」;中國人尤其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居民愛食豬肝、腸、肺等動物的內臟,西方人則無此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而中國則偏愛熱炒(營養物破壞較多);西方人已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等是導致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識到紅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臟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紅肉。中國的不少報刊也多次報道過紅肉的問題,但目前中國人卻未能引起到足夠的重視
⑷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什麼
首先,中國人是以纖維性食物為主的,用筷子來吃飯。而西方人起於游牧民族,以肉食為主,他們使用刀叉。中醫里講;「魚生火,肉生痰。」由於肉食的原因,西方人喜歡喝大量的冷水用來化胃中的灶燥火,久而久之,在他們的體內就慢慢地形成濕氣,身體容易變得壯大和肥胖,這都是跟飲食習慣相互關聯的。而中國人並不鼓勵年輕人多吃肉,肉雖然可以長精氣,但容易讓人早熟,並引發性慾。
筷子也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陰陽之道。兩跟筷子,就是一陰一陽。在你用筷子的時候,動的那個筷子就為陽,不動的那個就為陰。,人不見得能懂。可是每天使筷子,甚至包括走路,都是包含有陰陽之道的。走路的時候,我們抬起的那隻腳就為陽,落下的那隻腳就為陰。在你往前走的時候,陽最終要轉化成陰,陰最終要轉化成陽。這些「道」,我們每天都在用,但是我們可能並不懂得其中的道理。總之,有一點是非常關鍵的,那就是我們不可以背道而行,不可以違背道的法則去做事。
其次,中國的飲食文化是比較講究和諧圓融的。中國人吃飯一定是要用圓桌的,因為圓桌意味著吃飯的時候不分貴賤尊卑。古人認為,進食是人類最放鬆的時刻,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放鬆的愉快的心態。這是我們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特點。所以,大家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老去催促孩子「你快吃,快吃,快吃」,這樣對他將來的生活習慣和脾胃都會有很壞的影響。
再次,中國的飲食文化偏喜社稷。什麼叫社稷呢「社」是古代的土神,「稷」是古代的穀神。這是什麼意思呢「傳統的飲食文化鼓勵大家去去喝小米粥,而不是去喝牛奶。對於剛剛生完孩子的母親,最佳的哺育食品一定是小米粥。為什麼呢?牛奶潑在地上可是什麼都長不出來啊!而小米雖然粒很小很小,但是它是種子,是可以發芽的。所以說,中國人非常注重食物的這種生發性。
⑸ 我們中國人到底應該怎麼吃
中國的飲食一直是有地域特色的,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各地的飲食習慣也是有很大區別的,東北愛吃燉菜,廣州愛喝湯,重慶吃辣,西安吃面。這和各地的氣候和飲食習慣都脫不了關系。
但是在飲食這個問題上,更應該注意健康,注意營養搭配。
少吃油炸食品和快餐,減少食鹽的攝入量,盡量葷素搭配,不要暴飲暴食。
⑹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觀念
中國飲食文化的大致特點:
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葯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著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著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
⑺ 中國人的飲食觀是哪樣的
上世紀70年代:每張餐桌上的菜餚是相似的
在這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蘿卜、大白菜一度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並代替了糧食。家家戶戶都在腌制鹹菜,似乎只有逢年過節時才會「幾近無限量」地包頓餃子。偶爾有重要的客人,也會安排殺雞殺鴨招待。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不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飯。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裡的長輩和男人們。
在上世紀50年代前,健康的標準是「只要求不生病」。20年後,這個標准似乎沒有什麼改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個時代還沒有那麼多的糖尿病患者,最甜的烤紅薯和爆米花也只是孩子們偶爾才能享受的。這個時代的符號很相似: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菜餚是相似的,每個房間的傢具擺設是相似的,人們的穿戴是相似的,對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上世紀80年代:從溫飽走向小康
這個時代,從溫飽走向小康的中國人,餐桌上逐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豐盛。過去限量供應的大白菜,已經讓位於木耳、絲瓜、西紅柿、蘑菇和荷蘭豆。尤其到了中後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籃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裝滿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
從初期的糧油、副食品敞開供應,所有的票證都被逐出歷史舞台時,預示著一個新飲食時代的到來:以往逢年過節才端上餐桌的紅燒肉,已經慢慢開始增多。過去聞所未聞的三文魚和鱸魚,也成為人們餐桌上的佳餚。每個人都有一個明顯的感覺:生活水平正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化。雖然如此,能夠明顯提高身體素質的牛奶,依然還是沒有在這個時代中普及。直到中期,全國實施了菜籃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包括在菜籃子工程里統籌解決,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才徹底解決了副食供應緊張的局面。
上世紀80年代後期,粗糧食品逐漸從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細糧成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糧成了配角。一些粗糧已經被淘汰,與此同時,野味和海鮮也逐漸開始出現在人們的飯桌上,各類蛇鼠,還有娃娃魚、穿山甲、果子狸等都紛紛出籠。那時候沒有禁止捕食這些山珍野味,因而人們都十分喜歡大啖那些美味的紅燒山珍野味。從這些菜餚中人們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經到來。
上世紀90年代:饕餮時代的來臨
從這個時代初期開始,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億元人民幣,菜餚的種類和檔次也開始步入歷史頂峰期。在這個時代的餐桌上,尤以鮑魚最吸引眼球。自古以來,這道菜就是尊貴生活的象徵。在各個朝代,吃鮑魚往往是豪門貴族、帝王將相才能擁有的幸福享受。盡管它的營養成分並不是最齊全的,但它給人的心理滿足卻非同一般。就在這個「追逐心理滿足」的時代,有位美食家對鮑魚在中國內地受到熱烈歡迎的程度,一針見血地指出:「美食與營養是有一定距離的,在餐桌上,最主要的是口感而不是營養。雞蛋有營養價值,但它不能代替人們對美食的感受。另外還有一種文化的追求在內。」
已經消失的粗糧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睞,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為中國人飯桌上的新寵。與此同時,國人把牛奶從特種營養品的位置擺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國乳業於是開始高歌猛進,進入一個超常發展時期。
隨著生活的富裕,中國菜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胃口。俄羅斯美食、法國大菜、義大利比薩、日本料理、韓國燒烤、美國麥當勞等紛紛進軍中國,中國人不出國門便能吃遍世界。這個時代的你無論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種檔次和風味的餐廳與酒肆都隨處可見。隨之而來的惡果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肥胖症患者人數持續攀升,於是,人們開始大規模地減肥。
21世紀:吃並選擇著
麻辣小龍蝦、香辣蟹、水煮魚都是這個時代的餐桌文化。但在本世紀初突如其來的一場SARS,以及層出不窮的諸多「黑幕」曝光,讓很多都市人腹中的饞蟲都被殺死。人們開始呼應健康主題,回歸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被重視起來。調查顯示,當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納入每日健康必備品。大批商家針對市場,及時推出各種自然綠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當然最重要的是,卡路里含量很低。
牛奶的發展進入巔峰時期,純牛奶、脫脂牛奶、加鈣牛奶應有盡有,數不勝數。過去的人們喜歡買冷凍室大的電冰箱儲存雞鴨魚肉,現在也開始講究食用有營養的鮮活食品。蔬菜要吃新鮮的,糧食要吃當年的,雞鴨要吃現宰的,魚要吃歡蹦亂跳的。帶著露水的嫩黃瓜,空運來的鮮荔枝,放在餐桌上還活的蝦,葉子翠綠的鮮桃,人們在市場上挑剔的目光,越來越多地落在鮮貨上,而不是價格上。什麼食品有營養,什麼食品能防衰老,怎樣搭配能夠保持身體的酸鹼平衡,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中國人的健康觀念在21世紀的初期,清醒而及時地邁上了一個嶄新的台階。但從科學的眼光來看,似乎做得還是不夠。
⑻ 中國人應該怎樣吃飯
前不久,《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雜志評估了40 種飲食方式。
這里的飲食方式,不是一個菜譜,而是飲食模式,是一個有規則的飲食框架。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情況、所在國家的特點,在大框架下搭配食物。
評估時,專家們綜合價格親民、獲取方便、營養充足、安全衛生、預防肥胖和慢性疾病等種種角度,給出了健康飲食模式的排名。
今年榮登健康飲食榜榜首的,依然是得舒(DASH)飲食法。
這種飲食方法,已經連續第8 年當冠軍了,是公認的當之無愧的「綜合最佳飲食法」,同時也被推薦為高血壓患者的最佳飲食方案之一。
「得舒」,聽上去很神秘,其實這種飲食模式的特點說白也就是:
足夠的全穀物和蔬菜;
適量的魚肉和瘦禽肉;
適量的低脂或脫脂乳製品;
水果代替甜品;
不要攝入過多的鹽、紅肉和酒精。
不少慢性病以及部分癌症的發生,與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僅追求「吃飽」,還追求「吃得健康」。
健康頭條結合中國人的飲食特點,細致整理,做出了一套更適合中國人的飲食模式。
照著這8 張圖來安排飲食,均衡營養、防控慢病,錯不了。
⑼ 中國的飲食文化是如何體現中國人的飲食觀念和飲食心態
為何說中國文化能體現吃的文化呢?這必須了解一下中國早期的地理環境,因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環境的制約越大。中國處於亞歐大陸的東南部,西北部是茫茫的沙漠草原,東南的茫茫的大海,雖然黃河流域的土地非常的肥沃,但其他的環境較惡劣,多風少雨,生存的條件很不好。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就是以穀物為主,肉多糧少。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為什麼要助飯下咽呢?那是因為主食並不可口,必須有一種物質來輔助才能吃下去,這樣促使中國的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讓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中國的手工業發達,所以烹飪中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一。中國菜的特徵:
1.地域差異使得中國飲食上形成了很多風味,有「南米北面」的說法,體現在菜繫上,我國的八大菜系:粵菜,川菜,魯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在口味上有「南甜北咸東酸西辣」之分。
2.季節差異又使得中國菜系四季有別,冬天味醇濃厚,夏季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夏季多涼拌。
3.中國飲食還注重美感,注重色香味形俱全,流行雕花,技藝精湛,給人以精神和物質的特殊享受。
4.還有很特殊的一點,食醫結合,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利用食物原料的葯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二。中國菜餚命名:
一個響亮的.恰如其分的菜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揮之不去的審美情趣,為了避免人們聽覺上的審美疲勞,業內人士總是挖盡心思.盡其所能的給菜餚起個讓人難忘的名字,中國的飲食文化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較之西方飲食文化的實用主義),正如亞洲人內斂的性情與西方人張揚個性的對比一樣,中國式的烹之火與調之味技術掌握皆具有經驗性和主觀性,而缺少西方烹飪講究的科學嚴謹性,菜餚的命名也就體現了我們特色的文化特點和浪漫情懷,這其中有比喻.誇張.擬人.雙關的手法,也有寫實的手法,綜觀我們的飲食文化史,菜餚的命名其實也是有章可尋的,粗略計算有以下幾種: —.以烹調方法命名 這是一種很普遍.運用很廣的命名方法,很實用,讓人一目瞭然,比如:醬爆海螺.白灼蝦.溜魚片.清炒蝦仁.鹽 雞.清蒸甲魚.紅燒馬鞍橋等等不一而足。 二.以味型方法命名 這是一種有助於消費者可根據個人口味選擇菜餚的命名方法,比如:糖醋排骨.鹽水雜螺.魚香肉絲.怪味雞.蜜汁山葯.茄汁大蝦等等 。 三.以(名稱)命名 以名稱命名的菜餚又以地名.人名.物名的不同而區分,比如以地名命名的菜餚有德州扒雞.梁溪脆鱔.淮安軟兜.南京板鴨.寧波湯圓等,以人名命名的菜餚也很多,比如有東坡肉.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宋嫂魚羹等,而以物名(原料的主輔料)命名的菜餚就更多了,比如有香菇菜心.松仁玉米.蟹黃豆腐.肉末茄子等等無須一一枚舉。 四。擬色 將菜餚成品的色澤比擬成稀有.珍貴物品的顏色冠名,多以珍珠.瑪瑙.芙蓉.翡翠.琉璃.金銀等詞語,比如:將蛋清比做芙蓉的芙蓉雞片,將菠菜末比擬成翡翠的翡翠烤鴨羹.將蝦仁的晶瑩透亮比擬成水晶的水晶蝦仁,將糯米包裹肉圓蒸制的菜餚叫珍珠肉圓,將黃白兩色比擬成金銀,有腐皮包裹糯米的脆炸金銀糯,還有將核桃比擬成琥珀色,將松花蛋比擬成瑪瑙等等。 五。摹形 這是一種將菜餚塑造成許多具體或吉祥形狀命名的方法,常用的有金錢.太極.龍鳳.麒麟.牡丹.佛手.琵琶.綉球.荷包等造型,舉例有北京的荷包裡脊.江蘇的松鼠桂魚.福建的太極芋泥.貴州的金錢肉.另外還有琵琶蝦.綉球蝦仁.麒麟鱸魚等等。 六.用數字命名 用數字給菜餚命名以表菜餚的配比.種類或吉祥,多以一品.雙珍.三元.四喜.五福.六寶.七星.八仙.九色.什錦.百合.千層.萬壽等.舉例有一品海鮮煲.四喜丸子.七星鴨.什錦雜燴.千層糕還有北京的三不粘.上海的八寶鴨等等。 七.借題發揮.以求口彩 這種給菜餚命名的方式多為婚慶.生日壽辰.及第升遷而討的口彩,比如松仁玉米叫金玉滿堂.早生貴子則是用紅棗.花生.桂圓和蓮子做成的甜菜,比翼雙飛是將雞翅脫骨裝上八寶餡料,封口黃燜而成 最後還要說的是,還有一些以器皿.保健和菜餚的香味而命名的方式,但不多見,就不累述了。
中國飲食博大精深,我們身在其中,只能感受,卻無法將它掌控,只是它正被我們前赴後繼的不斷弘揚,並且發揚光大。它將以其獨特的魅力,一直延綿不絕,讓世代享受中國飲食文化的成果。
⑽ 中國人的飲食習俗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者為「肉食者」。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箸。」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已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