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西紅柿是從那裡引進到中國的
西紅柿最先的原產地是秘魯,
西紅柿為茄科植物西紅柿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的新鮮果實。又名西紅柿、番李子(《廣州植物志》)、金橘(《陸川本草》)。
西紅柿這個名稱來自於在墨西哥維拉克爾魯地方建明的亞斯提卡人使用的「托馬托魯」,英文是TOMATO,法文是TOMATE,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是TOMATE;在日本則稱為唐柿、唐茄等。據數據顯示,西紅柿最先的原產地是秘魯,稱之「狼桃」。其後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紅柿一般為紅色球形,扁球形,有紅色、黃色和白色三種。黃色的西紅柿沒有紅色色素,白西紅柿沒有色素。
中醫認為,西紅柿味甘、酸,性微寒。歸胃、脾、肝經。具有清熱平肝、生津止渴、健胃消食、養陰涼血等功效。適用於熱病傷津、口渴咽干、暑天納少、肝陰不足、目昏眼乾或夜盲、陰虛血熱衄血、牙齦出血等病症。《陸川本草》曰:「甘酸,微寒。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慾不振。」《食物與治病》認為:「西紅柿性微寒,因其味甘酸,故有健胃消食,平肝作用。」
西紅柿外形美觀,色澤鮮艷,肉厚汁多,甜酸可口。西紅柿可當水果生食,生津止渴,並可補充多種維生素。暑天納差和熱病口渴,尿赤等最宜。也可當蔬菜炒煮、燒湯佐餐,能增加食慾。還可製成西紅柿醬,甜酸可口,作為菜餚的調料。西紅柿為吃素的主要蔬果,烹調種類繁多,炒、涼拌、湯、蒸、煮、燉均宜,如西紅柿炒蛋、西紅柿豆腐蛋花湯、糖拌西紅柿、西紅柿蔬菜濃湯,最常用的是製成西紅柿醬,可貯存、長期食用。
B. 西紅柿是從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的
西紅柿,也就是番茄,原產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主流觀點認為最早種植番茄的是秘魯人,但是由於番茄的顏色過於鮮艷,當時被誤認為有毒,被稱為「狼桃」。
真正被吃,應該是到了清末,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番茄不僅沒毒,還可以生吃。之後番茄本土化,和雞蛋一起炒後,成為了中國人最為常見的一種家常菜。
C. 西紅柿起源於哪裡,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西紅柿又名番茄,番茄的原產地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帶。
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傳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後傳到義大利,1575年相繼傳到英國和中歐各國。
在中國第一個記載西紅柿的文獻見於明趙函的《植品》(1617),趙函在書中提到,番茄是西洋傳教士在稍早的萬曆年間,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中國來的。1621年王象晉的《群芳譜》又再次肯定了番茄的來源,以後的人們都篤信不疑。
(3)西紅柿是如何來中國的擴展閱讀
西紅柿的營養價值:
西紅柿還頗得古今醫家賞識,其性微寒味甘酸,生津止渴,涼血養肝,清熱解毒,治療高血壓、壞血病,預防動脈硬化、肝臟病等。
《陸川本草》載,西紅柿 「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慾不振。」高血壓患者,連續半月在清晨空腹吃兩個西紅柿,有降壓作用。以西紅柿代水果每天吃2-3次,兩周後治牙齦出血見效。西紅柿汁與西瓜汁各半杯,混合飲服,退熱止煩渴。西紅柿汁與甘蔗汁或山楂汁混合飲服,治胃熱、口乾舌燥。
參考鏈接:網路-西紅柿
D. 西紅柿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西紅柿原產秘魯森林,叫「狼桃,因其艷麗誘人,人疑有毒,只觀賞而不敢吃。十六世紀,被英國一個公爵帶回歐洲,仍只作觀賞用。過了差不多二百年,法國一位畫家冒險一試,發現既可口又營養豐富,於是廣為傳播。
西紅柿和辣椒一樣,也是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的舶來品,它傳
入中國的時間和辣椒差不多同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都是花園里的觀
賞植物。西紅柿之作為蔬菜和水果被人們食用,是歐洲人在十九世紀首先
開始的,晚清光緒中,才以食用名義,選擇了較好的食用品種引入中國的。
在此之前,西紅柿在中國,只是觀賞植物。第一個記載西紅柿的文獻見於
明趙函的《植品》(1617),趙函在書中提到,番茄是西洋傳教士在稍早
的萬曆年間,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中國來的。1621年王象晉的《群芳譜》又
再次肯定了番茄的來源,以後的人們都篤信不疑,一直到1983年。
1983年7月中旬前後,在成都北郊鳳凰山發掘的西漢古墓里,出土有陶器、
漆器、藤笥、竹笥近60件,並有稻粒、果品、獸骨等食物遺存發現。稻粒
就附著在竹笥藤笥上,為了保持一定的濕度,發掘者在藤竹器上蓋上了一
張濕布,一起運到文物保管所的倉庫里保存起來。奇異的事情發生了,十
多天以後,人們發現竹笥藤笥的內外都有植物的嫩芽長出來,覺得十分意
外。為了弄清楚這種植物的底細,考古人員請來了四川省農科院和中科院
成都分院研究所的專家來研究,但是,專家們當時不能作出定論,於是決
定由將發芽後的種子帶回去栽培,同時,文管所也留下了十幾株繼續觀察。
成都市農科所的蔬菜專家將轉來的發芽種子分成四盆在溫室里栽培,七個
月以後,1984年2月24日,所有的植株都在同一天開了花,結了果,共收
獲34果,果實呈紅色的小卵園形,經鑒定是西紅柿!後來把結果的種子放
在露天田地里繼續培植,1985年1月上旬,有3個小西紅柿成熟,研究者繼
續在以後幾年進行了較大面積的栽培,發現此種小西紅柿的生長規律和現
代西紅柿不同:第一,它能夠插枝成長結果;第二,它能夠在寒冬臘月里
開花結果。
考古學家經過對出土現場的環境總結和學術爭論,確定了在2100年前的西
漢,墓主已經用這種小西紅柿作為蔬菜或水果食用(注),而且專家們進
一步得出結論,西漢小西紅柿已經具有栽培的特徵。這樣,西紅柿的食用
和栽培的歷史一下子被提前了1700年。西漢西紅柿的發現,為我國古植物
學家和蔬菜專家們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他們開始在雲南、四川、廣西的
山區尋找西紅柿中國遠祖的後代,以後陸續發現了幾種比西漢西紅柿原始
的「小酸果」(在九寨溝地區,也發現了這種小西紅柿),山西農科院的
專家們特別採用在廣西發現的野生西紅柿進行大面積的培育。
西漢西紅柿的發現,不僅為中國蔬菜栽培史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告訴世
人:第一個吃西紅柿的人是咱中國人,而不是冒著生命危險嘗試它的那位
法國畫家,雖然後來因為某種原因,食用與栽培西紅柿的傳統被中斷了。
E. 西紅柿的來源
西紅柿來源主要就是因為它是從西域傳遞過來的,從西域傳遞過來以後顏色又特別的鮮紅,它的形狀又像我們國家的柿子一樣,所以就起了名字叫西紅柿。
F. 西紅柿從什麼時候傳入我國
西紅柿原產秘魯森林,叫「狼桃,因其艷麗誘人,人疑有毒,只觀賞而不敢吃。十六世紀,被英國一個公爵帶回歐洲,仍只作觀賞用。過了差不多二百年,法國一位畫家冒險一試,發現既可口又營養豐富,於是廣為傳播。
西紅柿和辣椒一樣,也是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的舶來品,它傳
入中國的時間和辣椒差不多同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都是花園里的觀
賞植物。西紅柿之作為蔬菜和水果被人們食用,是歐洲人在十九世紀首先
開始的,晚清光緒中,才以食用名義,選擇了較好的食用品種引入中國的。
在此之前,西紅柿在中國,只是觀賞植物。第一個記載西紅柿的文獻見於
明趙函的《植品》(1617),趙函在書中提到,番茄是西洋傳教士在稍早
的萬曆年間,和向日葵一起帶到中國來的。1621年王象晉的《群芳譜》又
再次肯定了番茄的來源,以後的人們都篤信不疑,一直到1983年。
1983年7月中旬前後,在成都北郊鳳凰山發掘的西漢古墓里,出土有陶器、
漆器、藤笥、竹笥近60件,並有稻粒、果品、獸骨等食物遺存發現。稻粒
就附著在竹笥藤笥上,為了保持一定的濕度,發掘者在藤竹器上蓋上了一
張濕布,一起運到文物保管所的倉庫里保存起來。奇異的事情發生了,十
多天以後,人們發現竹笥藤笥的內外都有植物的嫩芽長出來,覺得十分意
外。為了弄清楚這種植物的底細,考古人員請來了四川省農科院和中科院
成都分院研究所的專家來研究,但是,專家們當時不能作出定論,於是決
定由將發芽後的種子帶回去栽培,同時,文管所也留下了十幾株繼續觀察。
成都市農科所的蔬菜專家將轉來的發芽種子分成四盆在溫室里栽培,七個
月以後,1984年2月24日,所有的植株都在同一天開了花,結了果,共收
獲34果,果實呈紅色的小卵園形,經鑒定是西紅柿!後來把結果的種子放
在露天田地里繼續培植,1985年1月上旬,有3個小西紅柿成熟,研究者繼
續在以後幾年進行了較大面積的栽培,發現此種小西紅柿的生長規律和現
代西紅柿不同:第一,它能夠插枝成長結果;第二,它能夠在寒冬臘月里
開花結果。
考古學家經過對出土現場的環境總結和學術爭論,確定了在2100年前的西
漢,墓主已經用這種小西紅柿作為蔬菜或水果食用(注),而且專家們進
一步得出結論,西漢小西紅柿已經具有栽培的特徵。這樣,西紅柿的食用
和栽培的歷史一下子被提前了1700年。西漢西紅柿的發現,為我國古植物
學家和蔬菜專家們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他們開始在雲南、四川、廣西的
山區尋找西紅柿中國遠祖的後代,以後陸續發現了幾種比西漢西紅柿原始
的「小酸果」(在九寨溝地區,也發現了這種小西紅柿),山西農科院的
專家們特別採用在廣西發現的野生西紅柿進行大面積的培育。
西漢西紅柿的發現,不僅為中國蔬菜栽培史增加了新的內容,而且告訴世
人:第一個吃西紅柿的人是咱中國人,而不是冒著生命危險嘗試它的那位
法國畫家,雖然後來因為某種原因,食用與栽培西紅柿的傳統被中斷了。
G. 番茄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1523年,番茄由墨西哥傳到西班牙、葡萄牙,1550年前後傳到義大利,1575年相繼傳到英國和中歐各國,當時作為觀賞植物。18世紀中葉始作食用栽培。1768年米勒首次作出植物學描述,進行分類和定名。
17世紀傳入菲律賓,後傳到其他亞洲國家。中國栽栽培的番茄從歐洲或東南亞傳入。清代汪灝在《廣群芳譜》的果譜附錄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由於番茄果實有特殊味道,當時僅作觀賞栽培。到20世紀初,城市郊區始有栽培食用。中國栽培番茄是從50年代初迅速發展,成為主要果菜之一。
H. 西紅柿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明代時傳入中國的。
西紅柿最早生長在南美洲,因為色彩嬌艷,人們對它十分警惕,視為「狐狸的果實」,又稱狼桃,只供觀賞,不敢品嘗,後來一個畫家,在畫西紅柿的時候,飢渴難耐,實在忍不住才吃了一個,從此以後西紅柿才進入到餐桌之上,西方人叫做番茄。
西紅柿向外傳播始於1523年,最開始從墨西哥傳到了西班牙、葡萄牙。西紅柿大面積傳播始於1575年,英國和中歐各國都能看到西紅柿。 17世紀傳入菲律賓,後傳到其他亞洲國家。
傳入中國之後,因為跟我國的柿子外形相似,所以我們稱之為「西紅柿「,而今它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品。
(8)西紅柿是如何來中國的擴展閱讀:
中國栽培的番茄從歐洲或東南亞傳入。清代汪灝在《廣群芳譜》的果譜附錄中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草本也,來自西番,故名」。由於番茄果實有特殊味道,當時僅作觀賞栽培。
到20世紀初,城市郊區始有栽培食用。中國栽培番茄是從50年代初迅速發展,成為主要果菜之一。
據記載,十六世紀,英國有位名叫俄羅達拉的公爵在南美洲旅遊,很喜歡番茄這種觀賞植物,於是如獲至寶一般將之帶回英國,作為愛情的禮物獻給了情人伊麗莎白女王以表達愛意,從此,「愛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廣為流傳了。但人們都把番茄種在庄園里,並作為象徵愛情的禮品贈送給愛人。
過了一代又一代,仍沒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紀,有一位法國畫家曾多次描繪番茄,面對番茄這樣美麗可愛而「有毒」的漿果,實在抵擋不住它的誘惑,於是產生了親口嘗一嘗它是什麼味道的念頭。他冒著生命危險吃了一個,覺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沒事,於是「番茄無毒可以吃」的消息迅速傳遍了世界。
從那以後,上億人均安心享受了這位「敢為天下先」的勇士冒死而帶來的口福。到了十八世紀,義大利廚師用西紅柿做成佳餚,色艷、味美,客人贊不絕口。番茄終於登上了餐桌。從此,番茄博得眾人之愛,被譽為紅色果、金蘋果、紅寶石、愛情果。
花語:敢於嘗試,雖然平凡弱小,但卻富有勇氣,只要有理想和耐心,小小的力量也可變成大大的光熱。
I. 西紅柿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大約在明朝時期,西紅柿傳入中國。
西紅柿最早生長在南美洲,因色彩嬌艷,人們對它十分警惕,視為「狐狸的果實」,又稱狼桃,只供觀賞,不敢品嘗。西紅柿向外傳播始於1523年,最開始從墨西哥傳到了西班牙、葡萄牙。西紅柿大面積傳播始於1575年,英國和中歐各國都能看到西紅柿。 17世紀傳入菲律賓,後傳到其他亞洲國家。
(9)西紅柿是如何來中國的擴展閱讀:
西紅柿也叫作番茄,它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番茄紅素,此外它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以及其他的維生素,所以吃西紅柿是一種不錯的補充維生素的方式。
由於西紅柿含有可溶性的收斂劑,而空腹狀態時的胃部比較敏感,這時候吃西紅柿可能會造成胃部不適。
J. 西紅柿是哪個朝代傳入中國的
番茄是明代時傳入中國的。
很長時間作為觀賞性植物。成書於1621年的《群芳譜》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數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來自西番,故名。」直到清代末年,人們開始才開始食用番茄。
相傳番茄的老家在秘魯和墨西哥,原先是一種生長在森林裡的野生漿果。當地人把它當作有毒的果子,稱之為「狼桃」,只用來觀賞,無人敢食。據記載,當時英國有個名叫俄羅達拉里的公爵雲南美洲游歷,第一次見到番茄,就被它艷麗的色彩所深深吸引,於是就把它帶回了英國,作為稀世珍品獻給他的情人伊麗莎白女王,以示對愛情的忠貞。此後,番茄便有了「愛情果」的美名。
直到十八世紀,才有人冒險吃了番茄,從此知道了它的食用價值。相傳,有一位法國畫家看到番茄如此誘人,便萌生了嘗嘗它到底是什麼滋味的念頭。於是他冒著中毒致死的危險,壯著膽子吃下了一個,並穿好衣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降臨,然而過了老半天也未感到身體有什麼不適,便索性接著再吃,只覺得有一種酸甜的味道,身體依舊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