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塑造中國的國際形象
公共外交能突破傳統外交政府對政府的僵化和民間對民間的軟弱,著眼於未來,通過溝通和交流贏得外國民眾的信任和承認,中國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開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軟權力體系,豐富我們綜合國力的概念。
10月1日,美國將重返闊別近20年之久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期將原來里根政府指責的「第三世界批評美國和以色列的講壇」變成為改變美國國際形象的重要舞台。這是「9·11」後美國政府重新重視以增強與世界溝通為目標的公共外交的重要體現,旨在解決「世界為什麼仇視美國」這一問題。
美國的教訓對我們不無啟示。中國也經歷過「非典」對我國際形象先抑後揚的教訓。今天,中國日益融入世界。中國的國際形象不僅關繫到中國的國際信用從而影響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而且從長遠講,與中國的「軟國力」密切相關,已經成為中國的無形資產。中國要成為負責任的大國,對世界做出更大貢獻,必須將中國的公共外交戰略提上議事日程。
❷ 新中國形象的塑造與接受採用的方式是什麼
摘要 如何塑造中國形象 國家形象戰略的基點是培養國民的國家意識及其國家使命責任感,是弘揚國家主權及其民族尊嚴。在我小時候,老師說,國家有政策,以後不準說洋房、洋人、洋線、洋火。而現在許多廣告無不是以「洋」字開頭,國家形象何在?因此國家形象戰略首先要倡導主權意識,從商業廣告開始引導人們自覺以維護國家尊嚴與國家利益為重,進而適當控制盲目崇洋導向。與此同時,將國家形象戰略融於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一個既有形象品位又有法制秩序的社會!
❸ 如何提高中國形象
1、樹立獨特的民族觀、世界觀。中國的國際形象內容中需要非常有分量地表現中國特有的民族觀和世界觀。中國人在構建國際形象時,應該要有自己的思想,應該要有自己的政治語言,而不是盲目地跟隨西方的「全球化」口號,人雲亦雲。我們追求和提倡國際間的合作,我們力求和平與發展,但是我們不能糊里
糊塗地跟在別人後面跑。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民族的歷史、面臨的歷史使命以及承擔的世界責任。真正具有感染力的、能贏得尊重的國際形象,其力量不是來源於對西方的模仿,而是對自身民族性的尊重和對西方價值觀的修正和挑戰。正是通過這種民族性的國際形象,中國人的世界觀才得以表現。
2、加強思想與道德建設。一個有感染力的國家形象應該是一個具有思想和道德力量的形象。我國的國際形象應該表現出一種道德和思想的力量和風范,這種力量和風范的特徵就是表現一個大國對世界和全人類發展的關切和責任感。我並不是提倡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一個「道德領袖」的角色,但在重大國際問題上中國應該有自己的立場,應該有自己的觀點,應該能夠有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應該有勇氣在國際事務中伸張正義,應該在國際援助中展現中國的友好。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中展現中國的友好、和平、友善的國際形象。
3、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硬國力"和"軟國力"兩部分組成。前者包括基本的國土和人口資源、軍事力量、經濟總量、科技水平等,它們是有形的、可以用數字來衡量的;後者則包括政府的內政外交管理體制和領導能力、國民素質和士氣、文化被接受能力等,它們是無形的、難以具體測算的。國家綜合實力強了,才有能力在國際發生災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對國際伸出援助之手,可令世界各國對我國的國際形象大大改觀。
❹ 如何塑造中國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作為反映在媒介和人們心理中的對於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歷史、現實,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的綜合印象,「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其中既包含著對於國家的認識,同時也包含著理性評價和感性態度,「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國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的進程中,「國家形象」已經並仍將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每一個中國人必然遭遇的現實問題。國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國家在國內的形象也包括其國際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場流通的前提下,國家的國際形象和國內形象之間往往互相參照、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僅深刻地影響到本民族每個個體對於國家共同體的認知、認同,從而影響到民族凝聚力和歸屬感,而且也復雜地影響到其他國家和民族對於中國政府、民眾以及所有中國的精神信息和物質產品的接受和評價,從而影響並決定著中國和中國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國家形象,作為一種主觀印象,實際上構成了人們對於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心理預設。負面的國家形象,會使人們對這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所有相關信息和行為的認知和評價帶有或多或少、有意無意的敵對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國家形象則往往使人願意用更理解、更親和、更接納的方式對待該國及其民眾的信息和行為。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其實就是對人們認識和評價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正面預設的塑造。
❺ 如何宣揚中國的國際形象
1、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宣傳思想戰線積極作為、開拓進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2、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彰顯時代創新、體現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當代中國故事也引來八方喝彩。
3、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創新宣傳理念、創新運行機制,匯聚更多資源力量。
講好中國故事,既是責任擔當,也要遵循規律、改革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注、認同與日俱增,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噪音雜音依然存在,唯有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5)如何塑造中國形象擴展閱讀:
國家形象的重要性: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國家形象被認為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
❻ 何謂國家形象中國應如何塑造和改善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
我是國際政治專業的(畢業後工作難找),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
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 K.E.)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
通過上述定義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國家形象是社會交往與互動的產物;二、國家形象是在一系列信息輸入與信息輸出過程中產生的;三、國家形象是自我認知與國際認知博弈的結果。
目前的或者以前的世界霸主,如:英美蘇法等,無一例外都是通過戰爭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建立新國際政治格局,如: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如今中國的崛起,能否通過和平的方式建立新的世界格局是眾多人關注的。
中國國力的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在國際事務中有更大的發言權,都表明中國在崛起。漢語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各地創辦孔子學院,儒學文化被全球接受,這說明什麼我想大家都知道。而如今的金融危機讓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信譽度等均下降,而中國一舉超越日本成為美國的第一債權國,讓中美之間更加相互依賴。
丘吉爾曾說過:『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恆的朋友』在國際政治中,只要不動不動就侵害別國利益,幫助欠發達國家,相信形象就會不錯,當然不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❼ 如何樹立良好的國民形象
國民形象由國民素質、公民道德、價值觀念等構成,它是一國國民對另一國國民的印象、認識和了解。有時,一個人所反映的整體形象就可能影響其他國家的公眾對於這個人所代表的國家形象的認知。
一要加強對外國留學生的中文教育、提高他們的中文水平。外國留學生的中文水平提高了,他們才會收聽中國的廣播、收看中國的電視、瀏覽中文的網站,這些媒體傳播出來的信息才會被他們接受,進而才能對他們產生影響。
二要重視外國留學生的媒介接受喜好。國家形象的傳播與樹立離不開媒介,而針對外國留學生的媒介接受喜好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留學生在媒介選擇上傾向於網路,所以我國應該重視網路傳播來塑造中國國家形象,利用網路來傳播信息從而對外國留學生施加影響。相關部門也應該思考如何對新聞網站進行更好的管理。
另外,人際傳播也是外國留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調查發現,人際傳播對外國留學生如何看待中國影響很大。因此,在學生特別是外國留學生中保持良性的評價,對建構起積極的形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❽ 如何塑造當代中國形象
第一,和平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第二,共同發展、共同安全、共同利益。
第三,量力而行,有所作為;不挑戰霸權,不急於稱霸;主持公道,保持平衡。過去我們「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現在應該轉變為「量力而行、有所作為」。根據中國的實力,我們應該做多少就做多少。主持公道、保持平衡,反霸是要主持公道,但是反霸也不能過,需要保持平衡。
第四,漸進改革,兼顧各方;立足當前,放眼長遠。
❾ 談談如何塑造中國國際形象。
公共外交:塑造中國國際形象 </b>
公共外交能突破傳統外交政府對政府的僵化和民間對民間的軟弱,著眼於未來,通過溝通和交流贏得外國民眾的信任和承認,中國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開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軟權力體系,豐富我們綜合國力的概念。
10月1日,美國將重返闊別近20年之久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期將原來里根政府指責的「第三世界批評美國和以色列的講壇」變成為改變美國國際形象的重要舞台。這是「9·11」後美國政府重新重視以增強與世界溝通為目標的公共外交的重要體現,旨在解決「世界為什麼仇視美國」這一問題。
美國的教訓對我們不無啟示。中國也經歷過「非典」對我國際形象先抑後揚的教訓。今天,中國日益融入世界。中國的國際形象不僅關繫到中國的國際信用從而影響直接投資和對外貿易,而且從長遠講,與中國的「軟國力」密切相關,已經成為中國的無形資產。中國要成為負責任的大國,對世界做出更大貢獻,必須將中國的公共外交戰略提上議事日程。
我國幾代領導人都很重視民間外交,民間外交在中日邦交正常化過程中也扮演了十分積極的角色,但公共外交工作還有待於加強。公共外交是以本國政府為主體、他國公眾為受體的外交形式,既不同於公司間或政府間對等的公關外交,也不同於以公眾為主體的公眾外交,如民間外交,或稱為外交的第二、第三管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如何從形象上入世,影響國外民眾和媒體的中國觀,某種程度上比一時的外交得失更加重要。
那麼,中國的國際形象面臨哪些問題與挑戰呢?
過去,對國際形象問題我們存有不少錯誤觀念或心態,較典型的有以下幾方面。其一,將國際形象與國力等同,認為國家強大了人家自然就會尊重你。忽略了國家的親和力,即國際社會對你的親近和喜歡程度,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威脅論」產生、蔓延和強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其二,重視國際地位,忽視國際形象。在歷史上的朝貢體系下,特別在乎的是中華民族的威望,現在則有重「威」忽「望」之勢。其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理應包括中國「軟國力」的復興。其三,發展戰略中偏經濟、輕文化,而文化也是以弘揚傳統文化為主,對現代中國形象宣傳不夠。其四,認為身正則影不歪、酒香不怕巷子深,敏於行而訥於言,忽視在國際社會宣傳自己、推銷自己,塑造正面的國際形象。其五,以歷史、文化大國自居,認為國際社會不了解我歷史和文化,因而不尊重中國;而外國民眾也常常只對中國的歷史感興趣,對現在的中國並不了解。我們心態則是,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理應受到世界的尊重。但歷史上的受尊重不會自動轉化為現在的魅力;而曾經的受害者,希望自然而然地博得國際社會的同情也是不現實的。在具體做法上,常常是拷貝國內宣傳做法開展對外宣傳或公關,而不是開展現代意義上的公共外交。
改革開放以前,由於中國長期游離於主流國際社會之外,國際形象主要是內政問題的某種折射;在此之後,內政問題也一直是影響中國國際形象的因素,甚至一度成為主導因素。內政問題首先是中國由於體制、價值觀等方面與西方標准差異明顯,因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其次是國家統一問題,在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之後,最主要的就是台灣問題了。
這說明,內政問題仍然是制約中國國際形象的長遠掣肘。
國際社會對中國國際形象的認知,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存在對方和我方兩方面的原因。對方原因包括:因不了解中國國情和意識形態的隔閡而產生的不信任等。我方原因則往往是不重視外部世界的反映,不善於推銷自己等。針對國際社會對我內政外交政策不夠了解,近年來,我國政府經常以白皮書的形式加以正面、詳細的闡述,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自1980年起先後批准加入了17個國際人權公約和協定書,並簽署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和《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更是消除了國外輿論對中國政府的詆毀。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威脅論」成為影響中國國際形象的主要制約。其中也蘊涵著一個悖論:以中美關系為例,中國處於弱勢,比如抗戰期間,中國較容易受美國同情,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就比較正面;反之,中國強大了,美國就認為是一種威脅,對中國看法較負面。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改變中國強大了就會威脅人家的邏輯,增強對中國的信任。
中國國際形象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要求我們積極主動地開展公共外交活動,並把它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高度來推行。
公共外交是更好發揮一國「軟權力」的重要手段,它能突破傳統外交政府對政府的僵化和民間對民間的軟弱,著眼於未來,通過溝通和交流贏得外國民眾的信任和承認,中國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開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軟權力體系,豐富我們綜合國力的概念。
開展中國的公共外交,要求我們結合中國的歷史智慧,探討我們開展公共外交的觀念、環境、資源和挑戰,提出中國特色的公共外交戰略體系:
———目標:自信、務實、開放、負責的中國,是我國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標定位,從長遠看是服從於中國國家發展目標的定位———「富強、民主、文明和負責任的大國」,積極配合「三步走」的經濟發展目標,循序漸進地使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由「中性」、「正面」向「親近」轉換。
———手段:關鍵是樹立政府在國內的親民、民主形象,中國駐外機構也要首先保護好每一個中國公民、僑民在海外的利益;其次通過開展文化廣播的國際交流形式,利用當地國家的電台、電視台渠道播放中國的新聞娛樂節目,利用當地華僑、留學生和對華投資跨國公司開展針對母國的形象宣傳活動,如「創意中國」、文化營銷國家活動,塑造充滿活力的、民主、開放和富有人性的國家形象,重視「國家品牌塑造」。
———重點:鑒於「今天中國的國際形象,基本上就是一個被美國媒體妖魔化了的形象」,我們應抓住美國和歐洲這些影響世界輿論的重點,及時對歐美某些媒體不負責任地妖魔化中國的行為進行消毒,並充分利用聯合國舞台傳遞中國的聲音,樹立起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機構:整合我國外交資源,設立公共外交事務的專門部門,統一協調公共外交工作。
(作者為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博士、歷史學博士後)
❿ 如何塑造中國新形象
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為中國人的奧運夢想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精神力量。奧運會的申辦和籌辦,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開拓、發展、創新、開放的過程。舉辦奧運會,無疑將提供新的歷史機遇,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帶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改革開放圓了中國奧運夢想2008北京奧運,是歷史悠久的奧林匹克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一次偉大握手。在實現國人百年奧運夢想的過程中,中國以改革的思維尋求發展,用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
「是改革開放讓我們產生了舉辦奧運會的需求,才有了舉辦奧運會的能力;也正是因為改革開放,才使得國際社會最終能夠接受由我們來舉辦。」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說。伴隨改革開放的腳步,中國奧委會在1979年重返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1984年,中國運動員重返在洛杉磯舉行的夏季奧運會賽場。現任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高健回憶說,在洛杉磯他發現,很多中國運動員都沒喝過可口可樂,於是每天省下一些免費提供的可樂,回國分給朋友。在各種物資還憑票供應、街頭還出現圍著外國人看新奇的時代,人們不敢想像,在中國的國土上能舉辦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體育賽事,開展如此大規模的國際交往。是改革開放改變了這一切。1990年9月3日,年過八旬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興致勃勃地來到國家奧林匹克中心,參觀剛落成的田徑場和游泳館。他對陪同者說:「辦了亞運會,還要辦奧運會,你們下決心了沒有?」 「開放的中國盼奧運」成為1991年開始的第一次申辦的主題口號。經過10多年的改革開放,當時我國經濟總量已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1991年的2.18萬億元;財政總收入從1132億元增長到3149億元;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1357億美元。更重要的是,中國告別了自我封閉,開始向世界敞開胸懷;從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然而,1993年9月,北京在蒙特卡洛以兩票之差申奧失利。除去當時十分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底子還比較薄弱,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接受和認可程度也與今天有相當的差距。 「第一次申辦讓我們意識到,我國的實力,包括文明素質等軟實力在內的國家綜合實力還不夠強。」兩屆申奧親歷者、北京奧組委國際聯絡部原部長張清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現在回過頭來看,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看,當年申辦失利有其歷史背景。比如,中國剛剛提出要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中國開放的程度和走向世界的腳步有限,國際上存在一些疑慮是正常的。1998年,北京宣布再度申辦奧運會。2001年7月,北京以較大優勢獲得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已經與1993年時的情況完全不同。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2001年的GDP已達到10.97萬億元,國家財政收入達到1.64萬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5096.5億美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就在這一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申奧最終還是靠實力說話,北京能成功的關鍵因素還是改革開放讓北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步。」當時的北京奧申委體育主任、北京兩次申辦的主要陳述人樓大鵬深有感觸地說。
改革開放精神貫穿奧運會申辦、籌辦全過程改革開放使中國日益強大起來,奧運會的申辦和籌辦工作同樣是解放思想、打破常規,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結果。第二次申辦過程中,中國借鑒國外經驗,進行大膽創新,破天荒對申辦報告採取了招標制,結果一家私營公司中標。同樣,聘請國外著名公關公司指導申奧工作,在制定申辦理念和編制報告等重要文件的過程中聘請了大量的外籍專家和友人等,都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連串類似的改革創新之舉,記錄著中國在改革開放道路上前進的腳步,貫穿在奧運會籌備的七年之中:
——國家體育場「鳥巢」等奧運場館的設計建設一改過去體育場館一般由政府投資、主管部門經營、出現虧損由政府部門補貼的做法,進行體制和機制創新,實行「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建設和運營模式。
——承諾舉辦一屆以「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為理念的奧運會。申奧期間,北京奧申委邀請了20多個民間環保組織一起制定《奧運行動計劃》;申奧成功後,繼續聘任著名環保人士為環境顧問,為籌辦綠色奧運出謀劃策。
——北京奧運工程向全球招標。中外投資者在平等基礎上通過公開競標方式,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設施的設計、建設和運營。氣勢恢弘的國家體育場「鳥巢」、美輪美奐的「水立方」以及現代時尚、充滿力量感的五棵松籃球館等,無不是中外設計大師們聯手打造的精品。
——2007年1月1日頒布的《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首次明確規定,外國記者在華采訪,只需徵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
按照國際慣例和奧運規則辦奧運,是中國的承諾。奧運會的籌辦,見證了中國進一步開放的過程。 「最大的改變還是在人們的心態上。」許光建說,過去人們覺得和外國人打交道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如今,隨著奧運會要在北京舉辦,大家開始按照同一個規則辦事。奧運會籌辦過程中,我們從國外學到很多先進的規則慣例、管理方式和文化文明理念,外國人也對中國有了更多的了解。「這是一個潛移默化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過程,也是推動改革開放繼續深化的新起點。奧林匹克大家庭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盛會即將在北京上演: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萬名運動員、裁判員、官員,全球約3萬名記者和幾十萬遊客、觀眾來到中國,雲集北京和其它奧運協辦城市。一段時間內,中國人將密集與世界接觸,世界也將近距離了解中國。
「我們籌備北京奧運會所做的一切,不僅僅是為辦好這屆奧運會,更是以此為契機,為今後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提供廣闊的空間。」許光建認為,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性成果,更將在新的起點上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繼續深化。奧運會的規則、規程全部由國際奧委會制定,與世界各國運動員、裁判員、官員、記者、觀眾、遊客打交道也必須遵守國際規則。舉辦奧運會,就是學習國際規則、按國際規則辦事的過程。奧林匹克精神的顯著特點是彰顯公平,崇尚規則,遵循秩序。奧林匹克精神在中國日益發揚光大,必將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和諧世界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奧運會留給人們的不光是一連串漂亮的建築,更讓人學到了很多管理方面的經驗。奧運會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經濟實力問題,也包括行政管理、企業管理、科技管理、衛生管理、文化管理水平和社會動員能力,這些都需要協調和整體提高。舉辦奧運會,將是對政府和各類機構的公共管理水平的整體考驗。2007年以來,外國記者在華采訪只需徵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這種做法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歡迎。在奧運會來臨之時,中國在信息公開化方面又邁出了新的步伐。 「應該把中國信息逐步公開的舉措,放在改革開放30年的進程中看待。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也在不斷地進步。」著名外交官、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吳建民表示,中國信息公開進程加快,並非是因為奧運會而採取的權宜之計。
從夢想到夢圓,我們走了一個世紀,從第一次申辦開始,我們等了17年;從申辦成功,到緊鑼密鼓籌辦,我們用了7年;奧林匹克運動在單項人類活動領域里,率先營造出全球化的環境,競技運動本身的特徵和奧林匹克運動所欲傳遞的思想經由奧運會達成矛盾統一。2008年的中國奧運會成為中國期待已久,面向世界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真實形象的亮相機會。場內,少數經過層層選拔天賦異秉的人,在少數人設計的規則下力拚勝負。場外,幾十億人通過觀摩比賽,加深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