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進去中國主流社會

如何進去中國主流社會

發布時間:2022-05-08 17:36:32

① 如何進入中國上流社會及政治中心

學好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② 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什麼

什麼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在改革開放30年的今天,在GDP狂飆的今天,在社會道德缺失,甚至崩潰的今天,請問有誰知道我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主流價值觀是什麼?
學者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各抒己見,簡單明確,而又沒有明確的出發點,可以說沒有考慮過,或者沒有認真考慮過。但是,資本主義的政治家們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撒切爾曾經面對本國政客們提問:「我們的進口產品多為中國的了,這要是將來充斥了中國的產品將如何呢」?撒切爾夫人輕蔑地一笑:「如果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向我們輸入了,那才是我們要注意的」!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資本主義國家從來就沒有忘記思想政治工作,從來就沒有忘記從意識形態上打敗我們,從來沒有忘記思想意識從娃娃抓起。
有人主張主流社會就代表主流價值觀,對這個看法我感覺不能這樣看。中國社會不同於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發展了幾百年,有著一整套完整的經濟體系、政治體系。我國不同,我國是社會主義制度,剛剛建立60多年,還在不斷探索、完善的過程中,我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員也是在不斷變化中,例如工人與農民的比例、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手工業者與機械化生產的工人等,隨著改革更進一步的發展會有更大變化。
現階段我國的主流社會目前並不明確,用掌握的錢的多少來衡量?「主流社會」通常指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和文化精英集團,以及他們主導下的媒體。有人提出用時間來衡量?有人提出從1919-1979年這60年作為一個時段。針對中國的積貧積弱,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以革命的方式推動社會變革和社會改造。那時的主流價值就是革命。1979-2009年進入了另一個時代,我稱之為「去革命」的時代。中國國內出現了一種以恢復被革命所摧毀的事物為標志的浪潮,從經濟結構到社會結構,從意識形態到制度結構,「去革命」成為主流的選擇。
眾說紛紜,羅援(軍事科學院少將):中國有主流社會。在共產黨執政條件下,它的主流社會就應該是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中國共產黨都不能成為主流社會,或者是這個社會出現了問題,或者是這個黨出現了問題。知識精英雖然掌握著知識,但並不一定代表著主流。這個觀點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習和思考價值,在中國必須以中國共產黨的觀點代表主流。
他還提出:下一步價值體系正在建設中。我認為,應該把尚武精神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情懷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當中,成為重要的民族精神。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一個不會英雄輩出的民族;沒有尚武精神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當然,尚武並不是好戰,而是要以戰止戰,用備戰止戰。

③ 如何融入中國的人情社會

如何融入中國的人情社會?
其實中國的人情社會很好融入。
首先待人以誠有禮貌,見人打招呼。對興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多吃幾頓飯,多逛幾回街就可以拉近關系了。
沒事,坐下來的時候聊聊天,拉拉家常,你就會融入大家的圈子。
當然能幫助人的時候,盡量幫助人,那樣大家更會喜歡你。

④ 請問在當下如何進入中國上層社會

中國正在走向越來越發達的商業模式,有本事的人都是自己乾的,自己干出來事業的人就是上層

⑤ 如何進入上流社會

要想爭上流,需要修習之處還很多,正如雜志的欄目設置一樣:社會、文化、財富、生活方式。還有禮儀。都得學習。中國人的上流前景是令人樂觀的,但不知與其道德前景成正比還是成反比。中國人之前窮怕了,21世紀初則是富怕了,所以必爭上流。中國人的上流前景不應該往前看,而是往後,運用的是「後視鏡」原理。五千年的文明歷程、帝國的禮儀之邦,留下來的都是上流文化。中國人夢想跑步進入上流社會,事實上是一種返祖術。
白馬非馬,上流社會不是社會。所謂上流社會是一種形容,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社會形態。因此,它必然很難浮現於公眾的視野中。能在中國的城市中,找到種種「上流美」的痕跡,不擇一切手段躋入上流,惟獨沒學會上流的精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頂天立地,是謂上流。可看到的往往相反:富貴必淫,貧賤必移,威武必屈。

⑥ 新移民如何快速融入當地社會

國內很多人都認為作為移民能夠融入當地「主流社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其實在這里很多人都陷入了一個誤區,就是什麼是「主流社會」呢?許多人看到美國電影中社交宴會的場景認為能夠融入這樣的社會才是進入了主流社會。可問題是美國電影中的場景和西方實際情況是否吻合呢?更以進一步說那些土生土長的西方人就能夠迅速進入這樣的所謂「主流社社會」嗎?再進一步說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在中國就能進入這樣的中國「主流社會」嗎?所以不去談那個高高在上有一點虛幻的「主流社會」,就談一談如何能夠融入當地社會,社區,和周圍的鄰居,附近的人成為朋友,展開自己的社交圈。 說到這個就要想想作為新移民我們的優勢和劣勢了。先說優勢嘍,作為移民我們大多擁有較好的教育背景,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我們敢於到一塊陌生的土地上紮根,說明我們有積極的生活態度。我們的劣勢呢?我們英語一定不好,作為移民,我們的英語再好,也是international English,這個問題是很難,坦白的說是不能解決的了。許多人在國內的時候覺得自己的英語非常出色,可是真正到社交場合,說到完全沒有準備的事情,笑話,俚語或者某些和文化意識形態相關的東西的時候,英語的問題加上東方人慣有的沉默把自己就放在了聽眾的角度。還有的劣勢就是我們的禮節,待人接物的方式和西方不完全一樣,在接觸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尷尬都是非常有趣而不可避免地。我們要做的就是坦然的面對,和盡快的學習他們的語言和行為習慣。一些很簡單的單詞,thanks, please, cheers, try; 簡單的贊美fantastic, you look great today, 其實都是在國內學過的東西啊。千萬不要覺得不好意思說出來。在被別人贊美的時候也不要習慣性的謙虛,而是要先謝謝對方,然後從別人身上找點可以誇獎的地方誇獎一番。哪怕是美麗的謊言也永遠不過分哦。遇到別人的一個微笑,哪怕是簡單的一個Hey都可以給別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呢。其實大多數受到基本教育的當地人都是相當簡單和善良的,做點好吃的,或者邀請他們到家裡面來吃個中國晚餐就可以把天真的他們變成我們的朋友。作為回報他們也許邀請我們去他們家參加周末的BBQ聚會。當然我們就可以認識更多的人啦。。過分的禮貌和友好永遠都不是錯誤哦。啊,忘了說了,如果廚藝精湛一定可以很快交到很多朋友的哦。。唉,沒有辦法,很多西方人簡單的就像小動物一樣。。這也很好不是嗎?畢竟大家都是直來直往。 另外就是適當參加一些當地的社團,無疑對成為當地社會的一部分也是很有幫助的。並不需要什麼復雜的社團啊。最簡單的不用任何花費而且對方社團成員也一定很友好的就是宗教社團了,例如傳統基督教社團,Jehovah Witness. 在宗教社團裡面可以遇到當地最善良和給你幫助最大的朋友,同時你的英語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的。因為一般來說信教的人都是當地受教育程度相對高和收入相對高的人,和他們在一起真的可以迅速了解當地,融入當地。當然了要是有人覺得這樣做對不起良心還可以選擇體育和興趣相關的社團。不過坦白的說多數人加入了宗教社團,就會改變自己的信仰了,畢竟成天被一堆很善良的人耳濡目染。說到體育和興趣相關的社團不要以為離開了學校當地社區這樣的社團就不存在了,特別是體育相關的社團可以幫助那些英語不太好的新移民順利在當地找到興趣相同的朋友。 還有哦,記得在大多數地方周末都會有集市,這些地方不光可以很便宜地買到當地的特產,也可以和周圍所有的人有機會見到。雖然不是標準的社交場合,不過卻很容易混個臉熟。以後再見面就很容易成為朋友了。 其實西方人更喜歡去酒吧裡面找志趣相同的人。不過這個地方嘛就相對復雜一些了。當然我要說酒吧這種環境對第一代移民來說也許不是最好的社交場所。因為那裡有大量恐怖的西方teenager,不受到法律的約束,做事為所欲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當然不是說那裡一定找不到朋友,總之要謹慎一點嘍。另外告訴大家,如果看到酒吧門口或者門框上有五色旗的標志,你進去了以後別人又對你非常的友好用詭異的眼光看這你,那麼我恭喜你,你剛剛進入了傳說中的Gay Bar(同性戀酒吧)。 總的來說積極的面對周圍的人,更禮貌的選擇自己英語用語,別的問題不用擔心的,對當地人來說你畢竟是「外國人」。他們可以原諒你無心犯下的錯誤,只要你善意的對別人迅速融入社會是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⑦ 怎麼樣才能融入社會

一、正視社會問題
思政課教學以正面教育為主,「到處鶯歌燕舞」。
現實生活存在很多社會問題,「時見污泥濁水」。
談及社會,有人牢騷滿腹,有人義憤填膺。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毛'澤東《贈柳亞子先生》)。
分析社會問題,看主流很重要。日本住友公司駐中國總代表十井光春曾在日本《中央公論》月刊發表文章,希望消除日本企業界人士的疑慮。他的分析很有道理,包括公務員在內,中國的公職人員有1.5億。假如千分之一的人道德水準較低,那麼就有15萬人,出點問題可以理解。然而,剩下的一億四千九百八十五萬人都是正派人。
二、遵守社會規范
社會規范最基本的有三大類:道德規范、法律規范和技術規范。
1、道德規范在中國已經系統化、精煉化,熟記這些規范,不但有助於應對一些重要的考試(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於我們立身做人。
①個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②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③職業道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④家庭美德: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2、大學畢業生要原原本本地研讀和職業相關的法律條文,同時別忘了看看《刑法》,避免墜入違法的誤區、走上犯罪的道路。
3、不遵守技術規范,燈泡擰不進燈頭里,產品就是廢品。不但沒有獎金,工資可能一無所有。
另外,在很多領域和行業有正面的「規矩」和反面的「潛規則」。我們都要學會合理(倫理)合法(法律)地應對,須知「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三、利用社會資源
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集體和社會之中。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個人能否順利發展關鍵在於能否正確地利用社會資源。巧取豪奪的行為為正直的人所不齒,不善於利用社會條件的人也顯得孤陋寡聞。有閑暇時間去圖書館看看,可能比上網收獲大些。
我們要在合理(倫理)、合法(法律)的前提下,以最小的花費獲得最大的效益。
四、拓展社會關系
當今中國社會是開放的社會、市場經濟的社會,人際關系非常重要。搞好人際關系有很多學問,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字是誠信。
五、推動社會進步
有人推動社會進步;有人阻礙社會發展。
我們要推動社會進步、實現人生價值就需要把個人價值和自我價值有機統一起來。

⑧ 有留學生說在國外很難融入主流社會.主流社會是指什麼

這是一個真實的留學生故事。年前,他揣著1900美元,帶著兩個行李箱,轉了幾次飛機,來到美國雪城,在雪城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學位。原以為紐約州有「大蘋果」紐約城,既然雪城也在紐約州,應該不會和上海有多大差別。來了卻發現,需要適應的地方極多。

例如,他在美國的信用記錄為零,申請信用卡屢次被拒。

交通更是大問題。雪城的公交車不是幾分鍾一班,而是要拿著一張時刻表,在雪地里等著。考駕照,他第三次才通過。

他從一個退休飛行員手裡買下了第一輛車,這幾乎用去了當時積蓄的一半(800美元),幾個星期後,車的變速器壞掉,維修的報價為1500元,比原價還貴,他只好放棄。再後來,家人來雪城與他團聚,而此地著名的「湖泊效應」暴風暴差不多也開始了。

從10月底到次年春末,整個城市常為幾英尺的積雪覆蓋,他們擠在一個閣樓改造的小房子里,無處可走,郁悶看得見。

除了生活上的各種挑戰之外,學習上也有些沒想到的問題。聽課的時候,過了頗一段時間,才適應了老師的說話方式。而他在國內的專業還是英語。

事實上,剛來的時候犯的極低級錯誤都有。他去最為容易點餐的地方——麥當勞。點完服務員問了一句話,似乎是要不要「趕上」他點的薯條(Do you want to catch up with your fries)?

他正在納悶這算哪門子美式幽默,服務員卻搖了搖頭,遞給我幾包小小的番茄醬。一看包裝,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她說的是ketchup(番茄醬)——在他的中式英語思維里,還以為番茄醬叫tomato sauce。

這類留學經歷,這個留學生的伊朗老師也有過。剛到美國,他進了餐館,連怎麼點菜都不知道。去餐館時,他閉上眼睛,讓叉子倒在哪裡,他就點哪個菜。受早年經歷影響,這位教授極力主張學校「國際化」,改造其課程和服務,更好地服務於留學生,也讓本土學生得益。學校對此倡議不冷不熱。

心理:新留學生挑戰大 多被視為異類

和其他國家學生一樣,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生活、學習各方面調整並不容易,但這個問題直到最近才引起了更為密集的關注。最近一些年,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上升,各國向中國留學生打開了閘門。在美國,中國已經超過印度,成為留學生最大的來源國。但由於中國學生對於美國接受教育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面臨的挑戰也隨之高漲。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他,也親眼見證了一些中國留學生遇到的挫敗。

和老留學生不同,新一代留學生大多來自富裕家庭,起碼也是收入尚可的中產家庭。老留學生自費留學,讀研究生的居多,靠獎學金生活的比例不小。新的留學生,有不少從本科甚至私立高中開始讀,學校很少提供全額獎學金。這些學生的學費也成了各校可觀的收入來源之一。這些學生也不再全被看作可能成為美國財務負擔的可疑分子,在簽證中被一再刁難。他們搖身一變,成了優質客戶,也在一定程度上幫著拉動本地經濟——一些中國學生來美國後,有實力立即購買新車。

然而,解決了生存的基本所需之後,今天的學生面臨不同的調整和適應問題。讓這些新一代留學生沮喪的是,他們被視為「異類」,和所處學術環境和社會環境格格不入。老一代留學生人數少、較為孤立,所以努力融入的動力更加強大。而今天的留學生可以隨時找到一個龐大的老鄉團作為後援,所以反而較難跨出心理的「舒適地帶」,去更主動地融入校園文化,熟悉美國課堂。

扎堆現象:不愛交流 可以避開華人教授

留學生扎堆的現象並不鮮見,這個現象在其他國家留學生的群體里也不少見。例如位於密歇根州東蘭辛市的密歇根州立大學(MSU)中國留學生人數上的增加,給該校的課堂、校園,及當地社區都帶來很大的變化。

現在中國留學生越來越多,反而成為了留學生融入的障礙。一些美國同學在接受訪問時說,他們印象中的中國學生都不太願意與人交流,這似乎成為了大家對中國留學生的一種刻板印象。劉建志說,留學生們只聚集在他們自己的文化中,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就會為他們融入帶來困難。他說,學生們需要意識到既然努力來到這里就需要適當拓展一下自己的舒適區,拓展自己的網路,多與本地學生交流才能融入美國的生活。

然而,中國留學生人數越來越多,這個問題更為嚴重。畢竟文化上同根同源,接觸起來更為容易。扎堆使得學生忽略學校合理提供的資源,而自己找「同鄉」想辦法。這種做法貌似有效,卻屬欲速則不達之舉。

另外,因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留學生在剛開始時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也遇到了不少挑戰。除了留學生族裔多樣化意外,逐漸有越來越多的華人教授在學校任職,但是學生們卻並不會因為都來自中國,就選擇華人教授的課,反而會因為某些原因刻意避開。

MSU工程學院院長助理伊迪馬說,學校嘗試讓國際學生們多與本土學生交流,讓他們參加學生組織,一開始可能讓一些學生感到不舒服,但是這實際上是值得的。她說,她看到越來越多學生想要留在美國獲得更多更深刻的經驗,想要旅遊,交更多朋友。沃爾夫也指出, 因為在美國校園中有更多是團隊工作,需要團隊一起想出主意和解決辦法,根據他的觀察,那些做出努力與本地學生進行更多交流的國際留學生在學業上才會發展得更好。

課堂表現:過於安靜 學習方式被動化

MSU的國際學生辦公室去年聘請的國際學生顧問劉建志(Charles Liu)是一位會說普通話的顧問,他主要工作是來幫助學生們在MSU的學習。劉建志說,根據調查,本科新生在學習文化方面有更大差距,學生們不僅要學習美國的學習文化,還要學習MSU的學習文化,因此是多層次的。

MSU本科生學習副院長沃爾夫(Thomas Wolff)說,通常在美國大學課堂上會有很多小組項目,一般有4到5個人在一起做項目,同時在美國課堂每個星期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而不是像大部分國家的教育只有在學期末才有考試,所以學生們很不適應。他指出,這需要國內和國際學生的共同努力,而且越早進行越好,現在這仍然是一個問題,但大家在在努力解決。

劉建志也指出,美國學生的學習方式與中國學生不一樣,中國學生們通過記憶學習,而且是根深蒂固的記憶。美國學生們希望獲得創業式的經驗,通過體驗和閱讀來學習,而且敢於冒險不怕犯錯。同時在美國學習是通過一個網路,學生們通過組成一個團隊來進行自我幫助。10歲從台灣移民到美國的劉建志說,當他在台灣他只知道要趕快做功課,做好之後可以出去玩,但是來到美國之後,家長幫助他和一群朋友一起學習。

除了學習方式之外,中國學生在課堂上非常害羞、安靜,很難適應美國課堂主動發問的環境。沃爾夫說,有的時候問留學生問題,但他們沒有準備,一些中國留學生上了課,但是因為他們非常安靜而且躲在角落,大家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存在。他說,學生們必須要學習習慣這樣的課堂文化,因為既然選擇來到這里,就要接受包括交通、食物等一切與這個國家文化相關的東西,這是教育的一部分。這里人們做事方式非常不一樣,但學生必須適應。

美方一味擴招 導致學校學生互不適應

這種不適應問題,學校有責任,比如一味對中國「擴招」,而不去讓校園的資源和課程更為國際化。

到了美國後,很多留學生在新的環境里接受「放羊」式教育。適應被視作這些留學生的私事。大部分教授忘了班上還有國外學生,雖然美國眾多高等院校的留學生比例普遍出現增長。一些作業和要求帶著某些針對本土學生的假設,留學生聽了一頭霧水。

比如,有的教授以為學生都知道學科所用的美國心理學會(APA)或現代語言學會(MLA)的學術文獻規范。很多留學生因引用不當,被視為作弊。美國學生司空見慣的一些課堂教學和測試方法,其他國家的學生也可能知之甚少。

有美國教授想當然地認為中國學生傾向於「集體式思考」,因而能適應學校的團隊作業。而大部分中國留學生過去作業多為單打獨斗,很少有協作式的作業。

解決方法:依靠校方不現實 適應環境是根本

不少大學鑒於留學生數目逐年提升的實際情況,開始做針對性的工作。

密歇根州立大學國際學生和學者辦公室主任布瑞格斯(Peter Briggs)說,為了適應中國留學生人數激增的現狀,校方將新生指導課程設定為必修課,這樣希望新來的中國留學生能更好地獲得相應的信息,同時校方還從2013年4月開始設置了一個教職員工發展項目,在這個項目中,教職員工對中國留新生人數激增所帶來的問題進行特別的討論,其中產生了很多很好的課堂教學的想法。

針對中國留學生增加帶來的一些挑戰,布瑞格斯說,其中包括課堂的問題,尤其是第一年進入學校的新生,校方正在嘗試為國際學生創造更多實驗性的教學機會,其中包括實習、服務性學習以及建立其它社區關系。他指出,校方願意做出更多努力來讓包括國際學生在內的學生團體更加融入社區,並為國際學生提供有關醫療系統、保險等通常情況容易讓國際學生感到困惑的信息。布瑞格斯說:「我們在與社區的成員一起努力發展全球蘭辛,創造一個更加國際性的友好社區。」

完全指望老師來適應學生,或是都指望留學生辦的「組織安排」來解決一切問題,也不大現實。從留學生離校前的訪談上看,不同國家的留學生,過去學習習慣也千差萬別,教授無從面面俱到地了解。中國學生可能適應標准化考試,而我們學校一個來自埃及的學生,遇到標准化測試,見一個題目下面有ABCD四個選項,且看上去都差不多,就覺得無從下手。

更為關鍵的適應辦法,是學生應該自己做足功課,去適應新環境。有一些中國留學生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四年下來,英語能說得沒有口音,學業上有所成,且結交了很多本地或其他國家的學生。這些學生通常都刻意接觸、深入本地的學術和生活環境。而且他們情商頗高,不因一點點困難就輕言放棄。這種優秀的留學生每一屆都有,所以不可籠統地放大留學生面臨的「融入」問題。
以上內容來自網站,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⑨ 為什麼中國人在海外總是進不了主流社會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這個是提問的標准~

並非所有的中國人在海外都進不了主流社會,也有一些有實力、有才華的中國人能夠進入到主流社會的,假如你有關心新聞的話應該有聽說過有華人在美國當上州長當上議會議員什麼的~這些中國人都算是進入了他們的主流社會了呀~
另一方面,我們國人的素質教育雖然在不斷的加強,但離一個真正的素質強國還有一段距離,還需要我們繼續去努力、奮斗,我們以往給外國人的印象都不是特別的好,因此我們國人想走向世界,讓中國成為世界公認的強國,我們要從自身做起,提升自身素質,從方方面面做起,去外國的時候,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僅僅代表著自己,還代表著整個國人群體的形象~
而且,題主對於主流社會的標準是什麼呢~
反過來,你也可以問問,為什麼外國人在中國總是進不了主流社會呢~歸根到底,人少呀!在中國,是中國人多還是外國人多呢,在外國,是外國人多還是中國人多呢,那是人家的主場呀!
碼字不易,望採納~

⑩ 我國的文學創作,進入中國特色社會新時代要走什麼樣的路

我國的文學創作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要走工農結合的道路,要走接地氣的道路,文學創作不能脫離現實,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背景像契合

閱讀全文

與如何進去中國主流社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有哪些蘇制武器 瀏覽:18
義大利fax怎麼讀 瀏覽:767
越南人喜歡中國什麼青菜 瀏覽:303
想做燕窩生意印尼哪裡有 瀏覽:381
煮熟的義大利面什麼顏色 瀏覽:989
螺旋義大利面怎麼炒好吃竅門 瀏覽:920
汽車為什麼出口不到越南 瀏覽:975
甘肅人在伊朗干什麼工作 瀏覽:333
去伊朗女人准備什麼 瀏覽:188
伊朗有多少國家支持 瀏覽:958
中國四大名面是什麼 瀏覽:930
英國陸地怎麼畫 瀏覽:400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生論文什麼時間交 瀏覽:993
伊斯蘭自由大學在伊朗怎麼樣 瀏覽:392
中俄為什麼不向伊朗賣武器 瀏覽:886
北斗導航和伊朗導彈哪個好用 瀏覽:460
cj物流在中國哪些港口 瀏覽:715
印尼人用什麼軟體復仇者聯盟 瀏覽:80
美國推出伊朗核協議目的是什麼 瀏覽:259
印度國歌是做什麼的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