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人的姓氏主要來源有哪些

中國人的姓氏主要來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08 08:32:03

㈠ 中國人姓氏的來源

漢族姓氏起源
最初,漢族的姓、氏是有區別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號。「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許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個特殊的記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後來,姓和氏就沒有多少差別了。 而漢族之姓則多出於黃帝,炎帝之後,故又稱 炎黃子孫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歸納起來,姓氏的起源有十二種: 1.以氏為姓:姬、姜、姒 2.以國名為姓:程、房、杜 3.以邑名為姓氏:蘇 4.以鄉、亭之名為氏:裴、陸、郝 5.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林、刁、皇甫 6.以居住地為姓(多為復姓):東郭、西門、上官 7.以次第為氏:孟孫、叔孫、季孫 8.以官名為氏:司馬、司徒、司空 9.以技藝為氏:巫、卜、屠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漢族帶來的姓:慕容、宇文、呼延 11.以謚號為氏:庄、康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漢文帝名恆,恆氏改為常氏

㈡ 我國姓氏的來歷有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由於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於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漢丞相田千秋年紀大了,出入乘車,人稱"車丞相"。後人就以車為姓。葛是古姓,本來是琅琊諸縣人,後屯遷居陽都,陽都本來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諸葛來區別稱呼他們,從此就有了復姓諸葛。
由於部落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漸繁多,氏名稱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許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實際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穩定,還是自漢朝以後的事。秦滅六國不久,漢又統一天下,做為維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標志的姓氏有別制度,也隨著王室的徹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國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實際上皆以男氏代姓了。這就表明,以後的子孫,都是男姓血緣關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黃帝以來之姓亡矣。""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為維系傳統之紐帶,團結宗族之象徵,於是尊祖敬宗便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們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維護祖國統一的保證。如果一個中國人,連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愛和尊重的話,很難想像他會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
至今數百千年,遷徙到異地他鄉華裔外籍人,現在他們還念念不忘他們的祖國、祖籍、祖先,常常來中國尋根拜祭,在他們的族譜上,還記載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劉邦後裔原田家族族譜上所載:"高祖皇帝之血統,嚴然存在之事,予實雖欲不感泣,豈可得耶,又想中華之國立,至漢以來;二千百四十餘年,交待十三、四朝,今雖悠久。其間兩國務有盛衰,然無不盡懷漢朝之盛時而慕之者,予常馳念於我高祖統政之故國,切切而不能禁地,於是刊本譜,同族其發欲為,其族譜之基,聊報高祖皇帝之餘德也焉。"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只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志。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從無姓到有姓。
張、王、李、趙、錢、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這些姓氏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復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4)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復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丹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11)以謚號為氏。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㈢ 中國人的姓氏都是怎麼來的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3)中國人的姓氏主要來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和名一樣,都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姓氏分為單姓(張、王、李、趙等)、復姓(皇甫、司馬、歐陽等)和多字姓(愛新覺羅)等。 姓產生、發展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星象學、心理學等眾多社會科學。

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嬴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愚昧狀態的一個標志。

㈣ 中國姓氏來歷是什麼

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關注生命起源的初始宗教觀念。

早在原始氏族社會,中華先民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關注生命起源的初始宗教觀念,即藉助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多種形式。

繪制、使用了標志各自氏族的符號和圖形徽記,用以表達和認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發展、族群差異的相互關系,從而孕育了中華姓氏的原始雛形。

這些姓氏的原始雛形,既有崇尚自然、萬物有靈的天體物象、山川地貌;也有無生物、動植物的圖騰崇拜;也有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神話史詩;同時也有民族宗教信仰和民風習俗文化內涵,舉凡與人類生育、生存、生活、生產有關的萬事、萬物、萬類、萬象,都曾被作為姓氏的雛形。

故曰「因生賜姓」,從而使中華姓氏具備了多元並起、多元一體的歷史淵源,也體現出異彩紛呈、品類繁多、內涵豐富的姓氏文化特色。

(4)中國人的姓氏主要來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姓氏多樣化的原因: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確立姓氏制度的國家。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華夏民族的姓氏,因時代的久遠,漫長的歲月,讓我們的姓氏在時代變遷中而發生著變化。古老的姓氏,有的延續下來,也有的消失了。而根據不同的時期,新的姓氏也有出現的。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成為統治集團,皆是姓氏不斷發生變化的原因。

㈤ 中國人的姓氏起源為什麼中國人有那麼多的姓

中國的姓氏起源有四種:一是國姓,以國名為姓,如:唐宋元明清、齊秦韓燕趙、魯衛陳魏吳…;二是以地名為姓,如:蘇金武岳常……,三是以河流為姓,如:左右黃纂烏……,四是以山名為姓,如:泰嵩昆……。這四類為主要來源。
當然也有自創姓氏,李姓改季姓,王姓改玉姓,甲子年姓甲,丁卯年姓丁……

㈥ 人的姓氏是怎麼來的

中國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時代。當時出於族際間識別的需要,每個氏族都會有一個本氏族的專用名稱,而這個名稱事實上就是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姓氏。中國上古的姓氏有姬、姜、姒、媯、姚、好等,皆從「女」字旁,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姓最初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後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後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

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占《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6)中國人的姓氏主要來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按照現今的觀念,姓、氏已經是同一個意思,但在先秦時期,姓、氏卻是互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姓是氏族組織的名稱,氏是氏族內部家族組織的名號。

出現姓、氏上下兩級的結構,是因為當一個氏族由於世代久遠、人口增殖而規模越來越大時,氏族內一些成員間的血緣關系就會越來越淡,有些成員甚至可能已經找不到與另一些成員間的血緣聯系了。

這時,氏族內一部分血緣關系較近的人便會結成次一級的血緣組織,而次一級的血緣組織也會有相互識別的符號,這就是「氏」。

姓與氏作為不同級別血緣組織的名號,兩者在先秦時代的區分很明顯,古人有所謂「三代之上,姓氏有別」之說,就是由此得出的結論。

姓氏絕不僅僅是一種名號,其所反映的社會內容相當宏富,從姓氏入手,能讓我們對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觀察更清晰、更深入。

㈦ 中國人姓氏由來

中國姓氏的來源紛繁復雜,大致可以歸納為如下幾種情況:
(1)以祖先的居住地、封國、封邑、采邑為姓
傳說中的黃帝,名軒轅,姓姬,"因長於姬水,因以為姓";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濱,以"姜"為姓。
周王朝建立後,周家族為了鞏固在全國的統治地位,採取了"營成周"、"建侯衛"的策略,把周家族歷代族長(周王)的子孫和與之通婚的姻親家族以及臣服周朝的古老家族分封建國,"致邑立宗",以致於形成周初有"數百國"之稱。春秋戰國時代,周朝的諸侯國逐漸被消滅,其子孫後裔多以封國為姓,如周、吳、鄭、陳、衛、蔣、沈、韓、朱、秦等二百餘姓。封邑不同於封國,古代有十家為邑之說,邑的范圍要比國小得多。采邑,周朝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勞動者)。卿、大夫以采邑為食祿,故亦稱食邑。有馮、華、蘇、范、苗、柳、薛、鮑、藍、濮、雍等二百餘姓起源於封邑和采邑。

(2)以祖先的姓氏、名字、謚號、封號為姓
以祖先的姓、名、字、號、謚號、封號為姓,產生在周朝,尤其在春秋戰國時代較多,有孫、張、孔、金、柏、潘、葛、奚、昌、鳳、方、俞、袁、史、常等三百餘姓。如韓姓,以韓流為始祖;高,出自姜姓。齊國上卿傒,是公子高的孫子,因功受賜,以祖父的名高為姓;張姓以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解侯為始祖,解侯,字張,後人以字命氏;周武王為其父謚號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孫有以謚號文為姓者。

(3)以祖先的職官、爵位為姓
中國歷代都設有不同的官職、爵位。在古代當過職官的人,其後代子孫以為榮,有的遂以祖先職官、爵位為氏,有卜、倉、符、節、寇、庫、農、錢、山、權、師、司馬、司空、司徒、司寇、樂正、宗正等百餘姓。如山,據《廣韻》記載,兩周掌管山林的官員叫山師,其後代子孫以職官為姓;稻,《周禮》記載,周朝官制中有稻人一職,掌農田耕作之事,任此官職的後人遂以稻為姓;公,據《通志·氏族略》載:魯定公封魯昭公的兩個兒子衍、為二人為公爵,人稱公衍、公為,二人的子孫便以衍、為的爵位為氏。

(4)以職業、技藝為姓
《風俗通·姓氏篇》雲:"凡氏於事(指職事,即職業技藝)者,巫、卜、陶、匠。"陶姓,相傳帝堯在任部落首領之前以燒制陶器為業,後人中有一支以先祖職業為氏;巫姓,傳說帝嚳的後代有專門掌管占卜、祝禱的,又會醫術,人稱巫人、巫祝,其後人以技藝傳家並以巫為氏;梓姓,古代製作木器的匠人中有一種稱為梓人,其裔以梓為氏。還有董、甄、糜、屠、鏡、畫、釣、僧、騶、檢等姓。

(5)以事為姓
以事為姓,即以祖先所經歷的某個重大事件為氏。如所姓,春秋虞國有個主管伐木的官名虞衡,聞伐木之聲"所所"而取之為姓;班姓,據說春秋時楚國王若敖之子斗伯比,幼時曾被棄於野外,有猛虎哺乳未死。後代子孫因虎身有斑文而命姓斑,古時斑、班通用,後遂為班姓。還有松、冠、東、銳、苻、蒲、葯、幸、白象、羊舌等姓。

(6)以圖騰、族號為姓
有的姓氏源於古代的圖騰或族號。所謂圖騰,是指上古時一些氏族視某種動、植物為保護神,產生對其的崇拜和信仰,於是以圖騰為氏。如傳說中伏羲是雷神的後代,雷神是一個龍身人頭的天神,所以伏羲崇拜"龍";上古五帝之一的少皞,以鳥為圖騰,因此有龍氏、鳳氏。古代,一個部落、一個氏族,均有自己的族號,這些族號後來都衍變成姓氏,如商族的商,夏族的夏,周族的周等等。

(7)以天乾地支為姓
古代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循環相配,以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周而復始,循環使用。十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此命姓氏。

(8)以次第、方位為姓
伯、仲、叔、季、孟、維、孺、太伯、太叔、仲叔、叔孫、季孫、第三、第五等姓氏,分別來自兄弟排行次序、其他親屬輩份次序以及家族次第等。東方、西門、南門、北門、北郭等姓氏,又是以祖上居住的方位為姓。

(9)帝王賜姓、貶姓
從漢朝起,有不少封建帝王為了籠絡臣民,給有功的大臣賜姓,多賜以國姓,即皇家的姓氏。漢高祖曾賜項伯姓劉,並封他為列侯;賜婁敬為劉敬。唐朝李姓皇帝賜姓更多,不少異姓開國元勛被賜予李姓,如李勣,本姓徐名世績;還有羅藝、杜伏威、邴元紘等等。李抱玉,原名安重璋,天寶末年因戰河西有功,唐玄宗為其改名抱玉,後安祿山謀反,安抱玉"恥與逆臣同姓",於是玄宗又下詔令"徙籍京兆,舉族以李為氏。"被賜姓者的後人以賜姓為榮,遂世代以賜姓為氏。對投降歸順的外族首領也以賜姓手段相籠絡。如唐太宗時,鮮卑拓拔赤辟率部歸附唐朝,太宗賜姓李氏;如宋神宗時,西藩木征率洮、河二州投降宋朝,神宗賜其官為榮州團練使,並賜姓趙,名思忠;等等。歷代皇帝除賜 國姓外,有時還賜臣民別姓。如蒙古人脫歡之父明洪武年間歸順明朝,明太祖賜其姓薛,後來脫歡嗣父職,又賜名斌。
在賜功臣、歸降將領國姓、別姓以示恩寵、進行籠絡的同時,歷代皇帝還有賜惡姓來懲罰異己的。如南朝齊明帝殺魚腹侯蕭子響後,貶其姓為"蠨",名叫蠨蛸,蛸是一種長腳蜘蛛。梁武帝弟弟的兒子逃奔北魏,後又回歸,豫章王也逃跑到北魏,梁武帝憎恨他們的背叛,分別將其蕭姓改為背氏、悖氏。唐武則天將中宗皇帝的王皇後廢掉後,改姓為"蟒",高宗寵幸的蕭良娣改姓"梟";將起兵反對其稱帝的越王李貞、琅琊王李沖及受牽連的諸王貶為"虺"姓;還將其侄兒武維良、武懷運殺死,賜其後人姓"蝮"。虺、蝮為毒蛇之意。

(10)因避諱、避難改姓
古代有所謂的避諱制,即遇到君父尊親的名字要迴避。隨著封建宗法制度和儒教禮學的興盛,避諱漸漸由禮法形成制度,最重要的是避君諱,稱國諱、公諱,若犯君諱則有"大不敬"之罪,有殺頭之禍。在歷史上,約有二十多個姓因避諱而改姓。如西楚霸王名籍,當時的籍氏改為席氏;漢宣帝名洵,荀洵同音,荀氏改為孫氏;東漢明帝名庄,東漢姓庄的改為嚴姓,老莊則稱為老嚴,莊子稱為嚴子;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當時匡姓為避其偏諱改姓為音近字羌,胤姓改為同義詞嗣;趙匡胤的父親名玄郎,皇上下令世上玄姓改為元姓。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由於朝代更迭,戰爭頻仍,人為迫害,其受害者或失敗者逃難他鄉,改姓埋名,其後代子孫亦沿襲相傳。如束姓,西漢高士疏廣曾孫孟達,對王莽篡政不滿,莽"立新"後,孟達逃至東海沙鹿山,改姓束;龔氏、洪氏,共工氏之後,本姓共氏,其後代因避仇遂在共字上加龍字,成為龔姓,在共字旁邊加"三點水",成為洪姓。

(11)外來民族引來的姓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些外來民族進入中原,有些與漢人通婚後逐漸漢化,就以原部落或氏族名為姓,多數為復姓,如尉遲、拓拔、鮮於、宇文、赫連等。也有的外來民族受漢文化的影響,以卜居地名為姓,如桃源翦姓,為新疆維吾爾族一支。明初軍屯桃源,以居住地剪刀溪命剪為姓,後因"剪"字不雅,改"剪"為翦。少數民族在接受漢語、漢字的時候,又創造出不少漢字姓氏,如朝鮮族的"朴"姓,苗族的"刀"姓,瑤族的"盤"姓,傣族的"召"姓等等。

(12)其他姓
有些姓氏,目前還不能歸於上述起源,象慕容一姓源於"慕二儀(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為由,取姓慕容。"還有的是由字形或字音變化而形成的,如曾姓,出自姬姓,夏朝少康封其少子曲烈於鄫地,後人以封邑為氏。春秋魯襄公時,莒國滅掉鄫,太子巫逃往魯國,將鄫字去"邑"而為曾。還有朱姓,本邾也。周封曹挾於邾,邾國後為楚所滅,曹挾的子孫"去邑以朱為氏"。皇甫,本姓皇父,漢代時,皇父氏從魯遷居茂陵,改父為甫,自此以皇甫為姓。另外,還有很多姓氏還不清楚源於何事、何因,還有待於進一步分析考證。

㈧ 中國人的姓氏起源

中國姓氏的起源 根據史學家的研究,中國人的姓起源於五六千年以前的母系社會。來自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因此中國最古老的姓大都是「女」字邊,如姬、姜、姚等。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 據說,氏早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氏的大量出現是在周朝。周朝初期,周王大規模分封諸侯,此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就以國為氏了。另外,諸侯國又對國內的官員進行分封,這些官員的後裔就以封地為氏。據研究,中國人中所使用的99%的姓氏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氏演變而成的。 中國姓氏的來源 中國姓氏的來源形式眾多,情況復雜。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來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國、封地:如魯姓、杜姓、楊姓、董姓 先人的名字、廟號、謚號:如張姓、牛姓 先人的爵位、官職:如公姓、史姓、司馬姓、司徒姓 職業、技藝:如陶姓 以事為姓:如松姓 以次第為姓:如伯姓、孟姓 帝王賜姓:如鄭 因避諱、避難改姓或音變、形變而得的姓氏:如求姓 姓氏的使用與演變 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過將近12000個姓氏,其中單字姓氏5000多個,雙字的為4000多個,三至九字的姓氏2000多個。 現在所使用的姓氏,大約有3050個左右,其中單字姓氏2900多個,雙字姓氏100多個,三字以上的姓氏非常少見。最常使用的100個姓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60%以上。在漢族中,平均每32萬人共享一個姓氏。 中國姓氏的演變有一些規律: 在音節上,由復音姓氏向單音姓氏轉化。 在用字上,由粗俗紛雜向脫俗規范轉變。 在字形上,由繁向簡轉化。 姓氏的等級姓氏本來沒有尊貴卑賤之分。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根據姓氏劃分等級的情況。這就是門第觀念。 門第觀念形成於東漢時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採用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吏。這種制度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的現象,形成了嚴格的姓氏等級制度。後來雖然沒有如此嚴格,但是這種看重門第的觀念卻一直保存了下來。直到近代這種觀念才被打破。現在列舉很多人的姓名時,只按照姓氏筆劃或者姓氏的拼音順序排列,體現了平等的原則。 少數民族姓氏 中國的少數民族姓氏與漢族的姓氏在歷史上互相促進,相互影響。歷史上,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後,接受了漢族文化,姓氏也採用漢字。開始多是音譯,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後來為了使用簡便,許多都改為了單字,少數使用兩個字的姓氏,如長孫、尉遲等。另外,少數民族在接受漢文化的同時,也創造了一些新的姓氏。比如苗族的刀姓等。

㈨ 中國姓氏由來

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9)中國人的姓氏主要來源有哪些擴展閱讀

姓與氏的共同點

第一:皆是血緣親屬組織。

第二:以外婚制為正常屬性。

第三:均是一種單系的繼嗣群,即父系的繼嗣群。

㈩ 說說中國古代姓氏有哪些來源

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復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以鄉、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的姓氏主要來源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總資產是多少 瀏覽:412
印尼巴士怎麼下載最新版 瀏覽:37
義大利學校什麼時候開學 瀏覽:143
義大利快遞格式是什麼 瀏覽:665
印尼慘案中回歸的華裔有多少 瀏覽:776
中國餐桌禮儀中哪個位置是主座 瀏覽:367
西方為什麼一直看好印度 瀏覽:430
伊朗進口中國的原料葯是什麼 瀏覽:183
為什麼伊朗那麼多新冠 瀏覽:657
越南電商融資怎麼樣 瀏覽:201
義大利原皮包哪個好 瀏覽:345
伊朗與伊拉克戰爭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953
中國駐什麼 瀏覽:670
中國共有多少例新冠冠肺炎 瀏覽:44
蓮花清溫怎麼寄到英國 瀏覽:501
安妮義大利哪些送餐具 瀏覽:232
伊朗為什麼不兼並阿富汗 瀏覽:847
伊朗旅遊有什麼特產 瀏覽:84
越南的國籍怎麼填 瀏覽:778
印度邊境溫度是多少 瀏覽: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