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有哪些載人飛船墜毀了

中國有哪些載人飛船墜毀了

發布時間:2022-05-07 16:57:25

❶ 中國的航天發射曾經出現過大的事故嗎

中國的航天發射曾經出現過的大的事故:
1996年,西昌火箭發射失敗墜毀。國家航天局網站上僅有一句話:「1996.2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首次飛行發射國際衛星708號失利。」CCTV的《撼天記》稱:「失控的火箭讓現場的專家們意識到一場災難已經無法避免。許多人至今還清清楚楚地記得那個讓他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恐怖場景。火箭爆炸的地點正好在航天工程技術人員住的宿舍附近,強烈的氣浪瞬間沖垮了鋼筋水泥的建築。本來應該是昂首飛上太空的火箭,此時卻變成一場是實實在在地『飛來的橫禍』。與火箭打了幾十年交道的航天人第一次看到了身邊的死亡。事故中一位專為火箭設計飛行彈道的高級工程師不幸成為失控火箭的犧牲品。」

❷ 中國犧牲的航天員都有誰

中國至今沒有犧牲的宇航員,世界航天史上有22為宇航員壯烈犧牲,值得我們永遠懷念,沒有我國國籍宇航員。


航天員,特指中國乘坐航天器進入太空飛行的人員,境外也叫宇航員,航天員有職業和非職業兩類,一般分駕駛員、任務專家和載荷專家,或指令長、駕駛員、隨船工程師和飛行工程師,最近出現了以旅遊為目的的遊客航天員。

航天員是開拓太空之路的先鋒,作為一名航天員需要具有崇高的獻身精神、高深的學識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優秀的環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身體條件。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❸ 歷史上的航天事故有哪些

1、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懷特3名美國宇航員在卡納維爾角進行阿波羅1號飛船模擬發射時,因飛船失火而喪生。

2、1967年4月:前蘇聯宇航員科馬羅夫因飛船在再入過程中降落傘失靈、飛船墜毀而身亡,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執行空間飛行任務時獻身的宇航員。

3、1971年7月:3名前蘇聯宇航員在於太空實驗室中工作了創紀錄的24天後,在返回地面的過程中因飛船失壓身亡。

4、1980年3月18日:前蘇聯東方號運載火箭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進行燃料加註時發生爆炸,45名技術人員當場被炸死,另有5人在送往醫院後死亡。這次事故直到1989年才有了報道。

5、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從卡納維拉爾角升空72秒後爆炸,包括一名教師在內的7名美國宇航勇士喪生。

6、1986年4月18日:據信攜帶著軍事偵察衛星的一枚美國大力神34D運載火箭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起飛8.5秒後發生爆炸。

7、1986年5月3日:攜帶有價值5700萬美元的一顆氣象衛星的美國德爾它運載火箭從卡納維拉爾角起飛71秒後主發動機突然熄火,90秒時自毀。

8、1990年2月22日:歐洲阿里安運載火箭在發射兩顆日本衛星時,在從法屬蓋亞那庫魯發射場起飛1分40秒後發生爆炸。這是阿里安火箭的第36次發射。

9、1990年9月7日:美國一枚大力神火箭的部分箭體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從吊車上墜地,引發的大火火焰高達45米,造成至少1人死亡。

10、1990年10月4日:蘇聯一枚天頂號火箭在拜科努爾發射電子偵察衛星時於起飛幾秒後發生爆炸,發射設施遭受嚴重損壞。

21、1997年5月20日:俄羅斯一枚天頂2型運載火箭在拜科努爾發射一顆宇宙號軍事衛星時於起飛48秒後出現發動機故障,導致火箭墜毀。

22、1998年8月12日:美國一枚大力神4A運載火箭起飛後不久發生爆炸,火箭連同所帶的間諜衛星價值在10億美元以上。

23、1998年8月27日:攜帶通信衛星的美國德爾它3運載火箭在卡納維拉爾角進行首次發射時,於起飛後不久化作一團價值2.25億美元的火球。

24、1998年9月10日:烏克蘭一枚天頂2型火箭在發射12顆商業衛星時於起飛後272秒出現計算機故障,導致星箭墜地。

25、1999年7月5日:俄羅斯一枚質子號運載火箭在從拜科努爾起飛後不久出現故障,星箭墜毀於哈薩克境內的草原上。

26、1999年10月27日:俄羅斯一枚質子號火箭在發射一顆通信衛星時,在從拜科努爾起飛後不久出現故障,星箭墜毀。

❹ 世上共有多少載人太空梭爆炸

2架 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爆炸 哥倫比亞號返回時解體
「開拓者號」(也稱「企業號」,「進取號」)只用於測試,一直未進入軌道飛行和執行太空任務。 「哥倫比亞」號(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 「挑戰者」號(重量約7.88萬千克,首航時間:1983年4月4日) 「發現者」號(重量約7.7萬千克,首航時間:1984年8月30日) 「亞特蘭蒂斯」號(重量約7.7萬千克,首航時間:1985年10月3日) 「奮進」號(重量大約7.74萬千克,首航時間:1992年5月7日,接替「挑戰者」號)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STS Columbia OV-102)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甘乃迪太空中心旗下擁有的太空梭之一。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的太空梭機隊中第一架正式服役的,它在1981年4月12日首次執行代號STS-1的任務,正式開啟了NASA的太空運輸系統計劃(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gram,STS)之序章。 然而很不幸的,哥倫比亞號在2003年2月1日,在代號STS-107的第28次任務重返大氣層的階段中與控制中心失去聯系,並且在不久後被發現在德克薩斯州上空爆炸解體,機上7名太空人全數罹難。 哥倫比亞號的命名由來,是紀念第一艘環繞世界一周航行的美國籍船隻,也是哥倫比亞河命名由來的18世紀帆船哥倫比亞號。 關於「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981年4月12日首次發射,是美國最老的太空梭。 2003年1月16日,「哥倫比亞」號進行了它的第28次飛行,這也是美國太空梭22年來的第113次飛行。 「哥倫比亞」號機艙長18米,能裝運36噸重的貨物。太空梭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飛機,機尾裝有三個主發動機,和一個巨大的推進劑外貯箱,裡面裝著幾百噸重的液氧、液氫燃料。它附在機身腹部,供給太空梭燃料進入太空軌道;外貯箱兩邊各有一枚固體燃料助推火箭。整個組合裝置重約2000噸。 在返航時,它能藉助於氣動升力的作用,滑行上萬公里的距離,然後在跑道上水平降落。與此同時,在滑行中,它還能向兩側方向作2000公里的機動飛行,以選擇合適的著陸場地。 據宇航局的官員介紹,一架太空梭可以反復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載人飛行史上,太空梭在返航時還未出現過事故。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不久後曾發生爆炸,造成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1月16號發射升空的「哥倫比亞」號上的7名宇航員包括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拉蒙,6名美國宇航員中有兩位是女性。 「哥倫比亞」號原定2001年升空,但由於技術故障和太空梭調配等原因,發射日期一直被推遲到了03年1月16號。 「哥倫比亞」號本次飛行總共搭載了6個國家的學生設計的實驗項目,其中包括中國學生設計的「蠶在太空吐絲結繭」實驗。
挑戰者號太空梭(Challenger)介紹
挑戰者號太空梭(STS Challenger,STS是太空運輸系統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縮寫,是美國官方對於太空艙這種設備的正式稱呼)是美國航空太空總署(NASA)旗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太空艙。開發初期原本是被作為高擬真結構測試體(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機身代號為STA-099),但在挑戰者號完成了初期的測試任務後,被改裝成正式的軌道載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號改為OV-099),並於1983年4月4日正式進行任務首航。然而很不幸的,挑戰者號在1986年1月28日進行代號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務時,因為右側固態火箭推進器(Solid Rocket Booster, SRB)上面的一個O形環失效,導致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並且在升空後72秒時,爆炸解體墜毀。包括太空倉本體與當時機上的7名太空人,全在該次意外中喪生。 命名 美國的太空梭都是以早期的研究船名作為命名,因此挑戰者號的命名由來也不例外,自1870年代航行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英國海軍研究船挑戰者號(HMS Challenger),除此之外,「挑戰者」這名字,也曾經被拿來命名阿波羅17號(Apollo 17)的登月模組。
發現號太空梭( Discovery )介紹
發現號太空梭(STS Discovery OV-103)是第三架實際執行太空飛行任務的太空梭。首次飛行是在1984年8月30日,迄今為止仍在服役中,它負責進行各種科學研究與作為國際太空站計劃的支持。發現號將於2010年退役。 發現號屬於NASA建造的太空梭之中第二期的產品。因此,發現號在設計組裝的過程中擷取了許多來自企業號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與挑戰者號太空梭的實際測試與飛行數據加上經驗,設計上較為成熟。出廠時其重量較哥倫比亞號輕了約3120公斤,空重68744公斤,裝上三具主引擎後總重77634公斤。
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Atlantis)介紹
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STS Atlantis OV-104)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肯尼迪太空中心(KSC)旗下,第四架實際執行太空飛行任務的太空梭。它與發現號是姊妹機,屬於NASA第二批製造的太空梭,由於發現號與阿特蘭蒂斯號製造的過程中也同時生產了一批備用零件,稍後NASA決定利用這些多餘的零件,進而組裝成第五架太空梭——奮進號。 阿特蘭蒂斯號首次飛行於1985年10月3日,代號STS-51-J的該任務之主要酬載是來自美國國防部的委託,因此任務內容是國防機密,沒有對外公開。 其名字來源於一艘麻省海洋學院的科學研究船(1930-1966)。阿特蘭蒂斯號太空梭繼承原船的精神,它有幾次重要飛行,包括發射伽利略號行星探測器和哈勃太空望遠鏡等等,無愧於它的名字。 命名 阿特蘭蒂斯號的命名,是源自於一艘1930年到1966年間,隸屬於麻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科學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的460噸雙桅帆船阿特蘭蒂斯號。這艘雙桅帆船是第一艘被用於海洋科學研究的美國船隻,也是帆船時代末期最後幾艘活耀在海上的範例,因為到那年代以蒸氣引擎或柴油引擎做為動力的船隻已經漸漸占據水面,鮮少見得到帆船還在服役的。阿特蘭蒂斯號是艘140呎(42.7米)長、29呎(8.8米)寬的鐵殼海洋研究船,船身設計首重穩定性,船上設有實驗室可以隨時分析化驗利用兩具大型絞盤所採得的海水與海洋生物樣本,甚至還配置有最早期的電子化聲納設備,用以進行海床地貌的調查。
奮進號太空梭(Endeavour)介紹
奮進號太空梭(STS Endeavour OV-105)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肯尼迪太空中心(KSC)旗下,第五架實際執行太空飛行任務也是最新的一架太空梭。 首次飛行是在1992年5月7日(STS-49號任務),負責的任務中有不小比例是作為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計畫的支援。 正式編號繞地機載具105號(Oritor Vehicle - 105)的奮進號是美國一系列太空梭之中首架以公開征名競賽的方式由美國的中小學生決定命名的太空梭,並由布希總統在1989年時正式宣布其命名。如同美國歷架太空梭的命名原則,奮進號的名字也是源自一艘早年的研究調查船,著名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James Cook)在1768年第一次遠征時所搭乘的一艘368噸等級的三桅帆船奮進號(HMBarque Endeavour,當時是它造成下水後首次出航),由於是艘英國籍的船隻,這也解釋了為何奮進號的名字是用英式英文的「Endeavour」而非美式英文「Endeavor」拼法。 以某個角度來說,奮進號是一艘「拼裝太空梭」,它是以發現號和亞特蘭提斯號的建造合約中一批同時生產的備用結構零件為基礎,額外組裝出來以便取代挑戰者號意外墜毀後留下來的任務空缺。不過,這樣的拼裝法並不代表奮進號的表現就會輸人一截,事實上因為是最後才開始建造,奮進號在建造過程中記取了許多前輩們的教訓,擁有更多新開發的硬體裝備。而大部分新一代的太空梭儀器設備都是在奮進號上率先採用之後,才在稍後趁著停飛維修的期間,改裝追加到其他幾架太空梭上。這些改良的重點包括有: 一具直徑40呎的新型減速傘,能夠縮短太空梭落地後的減速滑行距離約1,000呎(近300公尺),而成為2,000呎的滑行總長。 一些配合延伸繞行期限(Extended Duration Orbiter, EDO)改裝所需的管線與電路連結,因而能夠將太空梭繞地球運行的任務期限延長到28天。 升級版的航電系統,包括較先進的通用任務計算機,改良的慣性量測單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s),策略性飛行導航系統(Tactical Air Navigation Systems),強化版的主任務控制器,多路轉換器/多路分解器(MUX/DEMUX),固態跟星儀(Solid-State Star Tracker),與一套改良過的鼻輪轉向機構。 一套改良版的輔助動力系統(Auxiliary Power Unit, APU),後者是用來提供太空梭液壓系統所需的動力。
[編輯本段]航天記錄
美國太空梭創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太空梭首航指令長約翰·楊6次飛上太空,是當時世界上參加航天次數最多的宇航員。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員莎麗·賴德(Sally K·Ride)乘挑戰者號上天飛行,名列美國婦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把美國第一個黑人宇航員布魯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飛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戰者號上天的麥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帶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員。1984年4月6日挑戰者號上天後,宇航員首次抓獲和修理軌道上的衛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參加挑戰者號飛行的莎麗文(Kathryn D·Sullivan)成為美國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1985年1月24日發現號升空,首次執行秘密的軍事任務。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Tayler Wang)乘挑戰者號上天參加科學實驗活動。1985年11月26日,亞特蘭蒂斯載宇航員上天第一次進行搭載空間站試驗。1992年5月7日奮進號首次飛行,宇航員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搶救回收衛星成功。7月31日亞特蘭蒂斯號上天,首次進行繩系衛星發電試驗。9月12日奮進號將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員,第一位日本記者和第一對宇航員夫婦載入太空飛行。
[編輯本段]最後的飛行
2010年初,NASA正式決定將日漸老化的太空梭全部退役。按計劃在2010年秋天退役之前它們僅剩5次飛行任務。也就是說,除非NASA需要多幾個月的時間完成剩餘的任務,或者奧巴馬總統選擇延長太空梭項目的壽命來減小美國載人航天飛行能力的縫隙,否則太空梭將在2010年秋季停飛[2]。 [1]2010年2月,「奮進號」太空梭升空,拉開了2010年太空梭退役飛行的序幕,為空間站安裝了「寧靜」號節點艙和一個便於宇航員對地球、其他天體及航天器進行全景觀測的觀測台。 3月,「發現」號正矗立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9A發射架上,預定於4月5日發射。在此次太空任務中,這艘太空梭將搭載一個多功能後勤艙進入空間站。這個後勤艙基本上就是一個大型儲藏室,裡面裝的是用於空間站實驗室的科學研究架。按照計劃,宇航員將在此次任務中進行3次太空行走,完成更換氨水箱,取回空間站外部的日本實驗艙以及更換陀螺儀等工作。 5月,「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執行一項為期12天的任務,向空間站運送集成貨艙以及俄羅斯製造的迷你研究艙。迷你研究艙將安裝在空間站曙光艙底部埠。此外,迷你研究艙也將搭載美國貨物。 此次任務中,宇航員將進行3次太空行走,在空間站外部安裝備用零部件,其中包括六塊備用電池、一個用於Ku波段天線的桁架總成以及為加拿大機械臂准備的零部件。散熱器、氣閘、歐洲機械臂、俄羅斯多功能實驗艙等部件也將搭乘「亞特蘭蒂斯」號進入空間站。 7月,「奮進」號太空梭將重返太空,執行一項為期10天的任務,向空間站運送一系列備用零件,其中包括兩個S波段通信天線、一個高壓氣罐、為加拿大機械臂准備的額外零部件以及微流星體碎片防護盾。由於在空間站周圍或附近飛行的太空垃圾數量增多,安裝這種防護盾顯得非常重要。 9月,「發現」號將執行太空梭退役前的最後一次飛行任務,為期9天。此次任務中,「發現」號將向空間站運送4號快速後勤運輸裝置以及其它零部件。這將是太空梭的第134次飛行同時也是第36次飛往空間站的任務。後勤運輸裝置有助於提高空間站的貨物儲存空間。
[編輯本段]首次飛行
1981年4月12日,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著上百萬人,參觀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宇航員翰·楊(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美國奮進號太空梭 這架太空梭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29.5噸。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飛行時間7至30天,軌道器可重復使用100次。太空梭集火箭,衛星和飛機的技術特點於一身,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衛星那樣在太空軌道飛行,還能像飛機那樣再入大氣層滑翔著陸,是一種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飛行器。 從1981年至1993年底,美國一共有5架太空梭進行了59次飛行,其中哥倫比亞號太空梭15次,挑戰者號10次,發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號12次,奮進號5次。每次載宇航員2至8名,飛行時間從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參加太空梭飛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員。太空梭的59次飛行中,在太空施放衛星50多顆,載2座空間站到太空軌道,發射了3個宇宙探測器,1個空間望遠鏡和1個γ射線探測器,進行了衛星空間回收和空間修理,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探測實驗成果。 太空梭除可在天地間運載人員和貨物之外,憑著它本身的容積大、可多人乘載和有效載荷量大的特點,還能在太空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和空間研究工作。它可以把人造衛星從地面帶到太空去釋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毀壞的無人航天器,如低軌道衛星等人造天體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可以把歐空局研製的「空間實驗室」裝進艙內,進行各項科研工作。
[編輯本段]其他國家太空梭計劃
前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蘇俄太空梭
1988年11月16日莫斯科時間清晨6時整,前蘇聯的暴風雪號太空梭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首次發射升空,47分鍾後進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圓形軌道。它繞地球飛行兩圈,在太空遨遊3小時後,按預定計劃於9時25分安全返航,准確降落在離發射地點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無人駕駛的試驗飛行。 暴風雪號太空梭大小與普通大型客機相差無幾,外形同美國太空梭極其相仿,機翼呈三角形。機長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後著陸重量為82噸。它有一個長18.3米,直徑4.7米的大型貨艙,能將3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將20噸貨物運回地面。頭部有一容積70立方米的乘員座艙,可乘10人。科學家們認為,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遙控機上的電腦系統,在無人駕駛的條件下自動返航並准確降落在狹長跑道上,其難度比1981年美國太空梭有人駕駛試飛大得多。首先,暴風雪號的主發動機不是裝在太空梭尾部,而是安裝在能源號火箭上,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太空梭的入軌重量,同時騰出位置安裝小型機動飛行發動機和減速制動傘。其次,暴風雪號著陸時,可用尾部的小型發動機做有動力的機動飛行,安全准確地降落在狹長跑道上,萬一著陸失敗,還可以將太空梭升起來進行第二次著陸,從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國太空梭靠無動力滑翔著陸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風雪號能象普通飛機那樣藉助副翼,操縱舵和空氣制動器來控制在大氣層內滑行,還准備有減速制動傘,在降落滑跑過程中當速度減慢到50千米/小時自動彈出,使太空梭在較短距離內停下來。暴風雪號首航成功,標志著前蘇聯航天活動跨入一個新的階段,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輔平了道路。原計劃一年後進行載人飛行,但由於機上系統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證,加之其後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載人飛行的時間便推遲了。
歐洲國家的太空梭計劃
在其他國家也存在著太空梭的計劃,英國曾經設計一種太空梭,其外形很獨特,外形和一枚運載火箭一樣大小,英國人取名為「霍托」,是無人駕駛的太空梭,用於運輸。它既能垂直發射,也能使用當時和法國聯合研製的協和超音速飛機的跑道起飛。而另外法國人也構想過一種小型的太空梭其外形和美國的太空梭外形一樣只不過外形比美國的太空梭更小,只有一對小型引擎,由法國研製的「阿爾麗娜」型火箭發射。
中國的太空梭計劃
[3]我國的太空梭研製計劃最早提出於80年代中期,構想起於發展天軍的戰略,最早將其歸屬於863計劃子項目編號204的航天附屬項目中,是一個由宇宙飛船到太空梭的漸進構想。當時,美國太空梭成功首飛取得了巨大的轟動,所以我國國內主導意見是上太空梭項目,宇宙飛船當時根本排不上號。在整整爭論了三年後,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工程正式制定,提出了研製和運行以空間站為核心的載人航天系統,而天地往返系統確定為宇宙飛船,即後來的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當年力主宇宙飛船方案的航天專家王希季院士回想道:「如果中國當時研製太空梭,那麼現在載人計劃(神舟飛船)恐怕早就下馬了。 航天技術是「863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七大領域中的第二領域,主題項目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863計劃」出台後,航天領域成立了兩個專家組,一是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代號863-204;二是載人空間站系統及其應用,代號863-205。1987年,在原國防科工委的組織下,組建了「863計劃航天技術專家委員會」和主題項目專家組,對發展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總體方案和具體途徑進行全面論證。 「863—204」專家組在1987年4月發布《關於大型運載火箭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論證》的招標通知,以招標方式選擇在技術方面有優勢的單位,按要求各自論證載人航天方案。 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各競標單位提出了11種技術方案。「863—204」專家組篩選出6種方案,要求他們在1988年6月底前,完成技術可行性論證報告,以便參加高層專家的評審。雖然1987年的方案距今已有22年之久,但是我們今天翻看它們,仍然不得不為我國科學家的大膽和卓識油生敬意。 方案一: 航天部五院508所提出的載人飛船方案。 方案二: 航天部一院一部提出的天驕一號小型太空梭方案。它與方案三的長城一號太空梭接近,所不同的是軌道器不帶主動力,返回時利用自身結構滑翔著陸。 方案三: 航天部上海航天局805所與航空部604所共同提出的長城一號太空梭方案。它垂直起飛,水平降落,部分重復使用,軌道器帶主動力可自主飛行。 方案四: 航天部北京11所提出的V-2兩級火箭飛機的方案。它像火箭一樣垂直起飛,如飛機一樣水平著陸,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可完全重復使用。 方案五: 航空部601所提出的H-2空天飛機方案。它可以像飛機一樣水平起飛和降落,使用吸氣式渦噴組合發動機,可完全重復使用。 方案六: 航空部611所對法國正在研究的赫爾墨斯小型太空梭的綜合分析,論證方認為法國搞的太空梭在政治、經濟、技術背景與我國有相似之處,其總體技術與航天部一院一部提出的天驕一號小型太空梭方案類似,是太空梭諸方案中最省力、省時的方案。 在綜合考慮了自身的技術基礎和經濟能力後,1990年5月,「863—2」專家委員會最終確定了「投資較小,風險也小,把握較大」的飛船方案,即利用我國現有的長征2E運載火箭發射一次性使用的宇宙飛船,作為突破我國載人航天的第一步;在2010年或稍後再建成載人空間站大系統。
[編輯本段]太空梭事故
挑戰者號升空爆炸
挑戰者號(86年1月失事)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第10次發射升空後,因助推火箭發生事故凌空爆炸,艙內7名宇航員(包括一名女教師)全部遇難。直接造成經濟損失12億美元,太空梭停飛近3年,成為人類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對征服太空的艱巨性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 遇難宇航員為斯科比、史密斯、麥克奈爾、傑維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麥考利芙(女教師)。 美國東部時間當日上午11時39分12秒,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轟」的一聲巨響之後,「挑戰者」號太空梭凌空爆炸。美國全部太空梭飛行因而暫停了3年,「星球大戰」計劃也遭受嚴重挫折。
哥倫比亞號返航解體
美國當地時間2003年2月1日,載有七名宇航員的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結束了為期16天的太空任務之後,返回地球,但在著陸前發生意外,太空梭解體墜毀。 美東時間上午九9點(北京時間22:00),也就是在哥倫比亞號著陸前16分鍾,該機突然從雷達中消失。電視圖像顯示,解體的哥倫比亞號在德州的上空劃出了數條白色的軌跡。 美國航空航天局並沒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員在內的全體船員已經遇難,但是肯尼迪機場現在已經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區尋找哥倫比亞號殘骸的工作仍在繼續,航空航天局已經向民眾發出警告,不要接觸任何碎片,因為在太空梭引擎上覆有毒性極強的化學塗料。 哥倫比亞號進行緊急著陸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發言人凱勒-赫爾林向CNN表示:「在當時的情況下,恐怕哥倫比亞號根本沒有選擇的機會。」哥倫比亞號(03年2月失事) 事發之後,布希總統立即結束了戴維營的短暫休假,返回了白宮,密切關注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現有的四架太空梭中服役時間最長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們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的失事,當時機上七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聯邦調查局發言人安吉拉-貝爾表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此次事件與恐怖分子有關。 哥倫比亞號發生意外時的飛行高度為203,000英尺,時速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發言人凱瑟琳-沃森向全國公共廣播網表示:「目前所有的飛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尋找能夠說明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的數據。」但在被問及是否能夠有宇航員倖存時沃森流下了眼淚。 此次在哥倫比亞號上遇難的七名宇航員分別是:里克-赫茲本德、威廉-麥克庫爾、麥克爾-安德森、大衛-布朗、凱爾帕娜-喬拉、勞里爾-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蘭-拉蒙。 以色列總理沙龍表示:「此次事件對於兩國政府、兩國人民以及遇難宇航員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哥倫比亞」號解體後,可能帶有有毒物質的碎片散布在得克薩斯州東部約190公里長的狹長地帶。一條160公里長的煙霧和金屬微粒帶還懸在該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廣漠土地的上空。墜落的碎片也擊穿德克薩斯州多間房屋屋頂,並且引起居民區火災,至少27人受傷。 按原計劃,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是在美國東部時間2003年2月1日9時16分(北京時間2月1日22時16分)著陸。但是在9時左右,地面控制中心突然與太空梭失去聯系。同時,德克薩斯北部的居民向警方稱,他們聽到一聲音巨大的爆炸聲。當地進行直播的美國當地電視上也出現了一道亮光,緊隨其後的是濃濃的黑煙劃破碧空萬里。 中央社報道說,失去聯絡的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大量的殘骸散落在達拉斯、沃斯堡(達福)地區,並延伸到東德州,甚至殘骸散落到東邊的路易斯安那州。但截至目前為止,尚未傳出有人、車或房舍遭殘骸砸傷、損毀的消息。 由於事先預知哥倫比亞太空梭將在上午八時飛過北德州上空,因此有許多人在周末起個大早,就為了目睹太空梭的飛越,而居住在布蘭諾市(Plano)的柯林漢夫婦便是其中之一。據他們指出,他們看到太空梭從天空的西方飛入視野,後來看到火焰以及太空梭主體旁有四個物體,原先他們以為太空梭就是這樣,直到看了電視報道才知道出事了。 在艾迪遜市(Addison)寵物醫院工作的林維爾(Chris Linville)表示,他正好看到太空梭起火,似乎是引擎之類的地方出了問題。但究竟是怎麼會這樣,他完全不了解。 今年六十歲住在卡羅頓市(Carrollton)的費羅利特,形容他聽到的聲音就像是汽車撞上了房屋一樣。 而在太空梭碎片散落最集中的納可杜契斯市(Nacogdoches),有許多的太空梭機件與金屬片散落在整個市區,據該市警察局發言人穌維爾表示,納可道奇斯市已成立了緊急運作中心,派人處理這些殘骸。他呼籲民眾,千萬不要碰觸這些可能含有劇毒的殘骸。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最老的太空梭,已進行飛行任務二十八次,原預訂美國東岸時間上午九時十六分(德州為八時十六分),降落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在降落前約十五分鍾與太空總署最後一次通訊後,即失去聯絡。機上有七名乘員,其中四人為第一次飛行,包括一名首次參與太空梭飛行任務的以色列航天員。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去聯絡時的飛行高度是二十萬七千英尺,飛行速度十八倍音速,因此若在高處解體,太空梭碎片勢必分散非常廣闊。

❺ 中國國內十大空難有哪些

1.1946年12月25日,因上海大霧導致夜間能見度不佳,中央航空運輸公司48號、中國航空140號及115號客機先後墜毀,共造成74人死亡,8人受傷,史稱「黑色聖誕之夜空難」。

2.1988年1月18日,中國西南航空公司伊爾-18-222號飛機執行北京—重慶航班任務時在重慶機場附近墜毀,108人遇難。

3.1989年8月15日,東方航空AN24虹橋起飛意外。在上海機場起飛離地過程中,右發動機突然停車。機上人員:機組8人,旅客32人,其中機組6人,旅客28人共34人遇難。

4.1990年10月2日,北京亞運會期間,一架從廈門飛往廣州的廈門航空公司的波音737飛機在起飛後遭到劫持,在白雲機場迫降時,接連撞上停在機場跑道上的一架波音707和一架波音757,最終導致128人死亡,三架飛機報廢。

5.1992年7月31日,中國通用航空公司由南京飛往廈門的GP7552航班2755號雅克-42型飛機起飛滑跑途中沖出跑道,在距機場約600米處失事。107人死亡,19人受傷。

6.1992年11月24日,中國南方航空公司波音737—2523號飛機執行3943航班任務,由廣州飛桂林,在廣西陽朔縣楊堤鄉土嶺村後山粉碎性解體,141人遇難。這是中國民航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空難。

7.1993年7月23日,中國西北航空公司BAe146型2716號飛機執行銀川至北京航班任務,在銀川機場起飛時沖入水塘,54人遇難,機組3人受傷。

8.1994年6月6日中國西北航空公司圖-154型2610號飛機,執行西安-廣州2303號航班任務,在陝西省長安縣鳴犢鎮墜毀160人遇難。

9.2002年4月15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129北京-釜山航班在韓國慶尚南道金海市墜毀。機上共有155名乘客和11名機組人員,確定死亡人數為122人,失蹤6人,倖存者38人。

10.2004年11月21日 8時21分,由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飛往上海市的MU5210航班,在起飛後不久墜入機場附近南海公園的湖裡。包括47名乘客、6名機組人員在內的機上53人全部罹難,同時遇難的還有一名地面公園工作人員。「11·21」空難事故中遇難人數為55人,其中機上遇難人員為53人,地面遇難人員為2人。

(5)中國有哪些載人飛船墜毀了擴展閱讀

空難三種形式:降落墜毀、起飛失事、高空解體

1.降落墜毀

應對方法:保持冷靜趕快逃離殘骸

一般飛機在降落時頭稍低,這時機頭最容易遭到撞擊,機尾則完好無損,這種狀況下,坐在機尾的座位是最安全的。比如此前的利比亞空難,機身完全粉碎,只有機尾基本保持完整。一些專家認為那名倖存的男童應該是坐在機尾部分。

只要所坐位置沒有發生撞擊和爆炸,乘客在保持頭腦冷靜的情況下,盡快遠離殘骸,生還幾率最大。

2.起飛失事

應對方法:數數座位離緊急出口差幾排

起飛後失事有可能是因為飛機出現故障或遭遇惡劣天氣。如果出現故障卻沒有爆炸起火,機上乘客有可能全部獲救;如果遭遇惡劣天氣特別是從空中下降到地面的氣流,飛機就會墜毀。

無論哪種原因,乘客在起飛前應觀察緊急出口在哪裡,盡量數一下從你這排座位到出口那排座位之間有多少座位,這樣即使看不見,你也能知道什麼時候趕到了緊急出口位置。

3.高空解體

應對方法:在空中永遠要系緊安全帶

如果遇到高空解體的狀況,不論坐在飛機的哪一個部位,生還希望都很渺茫,如2009年6月的法航A330空中解體,機上228人全部遇難。

即便生還的幾率渺茫,也要在空中系好安全帶。不然的話,飛機尚未墜地,在空中翻滾的過程中,乘客就已經在機艙中被來回撞擊喪命了。

❻ 中國的航天大事件

1.2017 年 4 月 20 日,我國第一艘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升空,重量 12.91 噸,甚至遠遠超過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8.6 噸)。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航天器,也是世界上目前現役的最大最強的貨運飛船。
2.長征五號火箭被網友昵稱為 " 胖五 ",受盡萬千寵愛。可就在 2017 年 7 月 2 日的第二次發射中,我們的 " 胖五 " 在第二級火箭工作期間發生異常,導致折戟半空。魂歸太平洋,與它一同墜毀的,還有 " 好閨蜜 " ——通信容量高達 70 Gbit/s 的實踐十八號衛星。而這次事件之後,中國航天開始了全面的質量管理檢驗和 " 歸零 " 復查,進入了短暫的 " 低潮期 "。但隨著兩個月後長二丙火箭成功發射我國遙感 -30 系列衛星,中國航天再次進入正常軌道。
3.2017 年 11 月 5 日,北斗三號第一、二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開啟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與北斗二號的區域導航不同,北斗三號可是面向全球的導航系統。

❼ 中國航天有沒有出過事故

1、1995年1月26日:攜帶著通信衛星的一枚中國長征二號E火箭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起飛後發生爆炸。

2、1996年2月15日:發射「國際通信衛星「708的中國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首次發射時,於起飛後不久發生爆炸。

人類航天史上的重大事故

1、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懷特3名美國宇航員在卡納維爾角進行阿波羅1號飛船模擬發射時,因飛船失火而喪生。

2、1967年4月:前蘇聯宇航員科馬羅夫因飛船在再入過程中降落傘失靈導致飛船墜毀而身亡,成為第一位在執行航天飛行任務時獻身的宇航員。

3、1971年7月:3名前蘇聯宇航員在於太空中工作了創紀錄的24天後,在返回地面過程中因飛船失壓身亡。

4、1980年3月18日:前蘇聯東方號運載火箭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進行燃料加註時發生爆炸,45名技術人員當場被炸死,另有5人在送往醫院後死亡。這次事故直到1989年才有了報道。

(7)中國有哪些載人飛船墜毀了擴展閱讀

成就

1、運載火箭

中國獨立自主地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適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400千克,基本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2、航天器發射場

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海南四個航天器發射場,並圓滿完成了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具有完成為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3、航天測控

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包括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圓滿完成了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試驗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中國航天測控網已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❽ 中國載人航天飛船將於幾年月日發生爆炸

樓主什麼意思呢?感覺你心裡有點變態!
從理論上說,只要做事,就會有失敗的可能。除非什麼都不做,那就永遠不會失敗。
樓主的願望是好的,但是這種提法似乎有些問題。誰也不會希望出現意外事故,不管是哪個國家。

美國從第一次載人飛行,到爆炸,可不是用了24年,比24年要短得多!

出於東方人的「報喜不報憂」的歷史心態,中國對事故不可能大張旗鼓的報道,但也不是保密:
1991年底,發射通訊衛星,因氫氧發動機二次點火失敗,衛星沒有進入預定軌道;
1996年2月15日3時01分,長征三號乙發射國際通信衛星708,這是該型火箭的首次發射,火箭起飛後的姿態失穩,22秒後撞山墜毀。致使近百人犧牲,發射場也受到損壞;
2006年10月29日,「鑫諾2號」衛星成功發射並進入地球同步軌道。但在接下來的定點工作失敗,衛星沒能進入預定的工作軌道。
……
中央電視台CCTV-7曾經播出的系列片《撼天記》中,對中國航天的事故由系統的介紹。

❾ 哪些宇航員犧牲了要完整的

根據公布的資料,至今已有22位航天員為太空事業獻出了生命.其中有16名美國人,5名俄羅斯(蘇聯)人,1名以色列人.其中最嚴重的是1986年1月28日和2003年2月1日美國「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生爆炸,共有14名航天員在事故中遇難.
詳細:
據官方統計,迄今為止共有22名航天員在載人航天事故中犧牲,其中美國17人其中3人是在「阿波羅」1號飛船地面試驗中死亡,蘇聯5人.另外還有由於飛機飛行事故死亡的航天員18名,其中美國11名,蘇聯7名.多數死於殲擊機飛行事故,尤里?加加林就是在一次飛機飛行訓練時發生事故遇難的.
全球致命航天事故
時間 死亡人數 事件
1961年3月23日1被確定為蘇聯第一個首航太空的航天員邦達連科在充滿純氧的艙室里進行緊張的訓練,休息時,他用酒精棉球擦完身上固定過感測器的部位後,隨手將它扔到了一塊電極板上,結果艙內燃起大火,他被嚴重燒傷,10個小時後死亡,成為人類載人航天活動中第一個遇難的航天員.
1967年1月27日3美國阿波羅1號飛船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模擬發射時失敗,航天員維吉爾·I·格里索姆、愛德華·H·懷特和羅傑·B·沙菲喪生
1967年4月24日1蘇聯航天員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駕駛的聯盟號飛船返回地面時減壓傘未能打開,飛船墜毀,航天員喪生
1971年6月29日3在太空完成24天軌道試驗的蘇聯航天員格奧爾基·科馬羅夫、弗拉基米爾·沃爾科夫和維克托·帕沙耶夫返回地面,與預定降落時間還有30分鍾時因減壓操作失誤而喪生
1986年1月28日7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升空73秒後爆炸,7名航天員全部喪生,其中包括中學女教師克麗斯塔·麥考利
2003年2月1日7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原定降落時間16分鍾前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絡,繼而在得克薩斯州中部上空解體,7名航天員無一生還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更是震驚了全世界.這是世界航天事業的重大損失,此次災難,使「是否繼續進行載人航天飛行」重新成為人們爭論的話題.

閱讀全文

與中國有哪些載人飛船墜毀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海老街越南紅木都賣什麼 瀏覽:971
義大利帕琦嬰兒車下載哪個app 瀏覽:146
阿勒泰距印度有多少公里 瀏覽:680
美金100換越南盾多少 瀏覽:255
印度人為什麼稱黃金 瀏覽:149
印尼加的水叫什麼 瀏覽:24
義大利創意傢具哪裡有賣 瀏覽:154
印度理療中心有哪些 瀏覽:602
越南北部有哪些地方好玩的 瀏覽:941
昨天印尼海嘯什麼地方 瀏覽:9
義大利一般是什麼陣容 瀏覽:885
流過越南的是什麼河 瀏覽:920
印尼工程人員工資怎麼樣 瀏覽:399
100萬印尼盾值多少錢 瀏覽:399
義大利除了克里希托還有什麼後衛 瀏覽:341
義大利人在哪個軟體直播游戲 瀏覽:245
怎麼出口口罩到伊朗 瀏覽:817
義大利金怎麼貴這么多 瀏覽:64
至今中國累計疫情多少例 瀏覽:283
伊朗女人在家做什麼 瀏覽: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