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別稱除了神州還有什麼
1、神州
神州之稱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范圍"東逾蟠木,西濟流沙,北至幽陵,南撫交址" 。
2、九州
《尚書·禹貢》認為九州指的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3、華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據說,黃帝和炎帝為爭奪部落結盟首領開戰,史稱「阪泉之戰」,這次戰爭以炎帝戰敗而告終,炎帝一族從此並入了黃帝族。
4、中原
中原指的是黃河中下游流域,即今天的河南省。中原地區因為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使得一些夏、商時期的河南省周邊地區也被納入中原文化區。
(1)在古代中國有哪些別稱擴展閱讀: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of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
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② 中國的別稱有什麼
我國疆域遼闊,從夏商周時期黃河地域,逐步擴展到現今大陸法定領土。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有四大別稱即:神州、九州、華夏、中原。另外還有「諸華」、「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九域」、「赤縣」、「大陸」、「東方」、「瓷器」等別稱。
(2)在古代中國有哪些別稱擴展閱讀
「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相對於敵人而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范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共和」一詞的英語republic來自於拉丁語respublica(意為人民的公共事務)。 共和一般都包含共同享有權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和的權力主體包含的范圍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強調所有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
③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中國的別稱有:九州、赤縣、神州、海內、華夏等。
1、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
2、赤縣,《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恆五年傳》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
3、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於戰國後期。
4、海內,《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外國叫海外。
5、華夏,《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後稱華夏為中國。
④ 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中國的別稱有」神州「、「九州」、」華夏「、「中原」。另外還有「諸華」、「中土」、「震旦」、「函夏」、「禹城」、「禹跡」、「禹甸」、「九牧」等。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2、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 (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 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3、諸華
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⑤ 在古代,我國有過哪些別稱
中國別稱
一、九州,相傳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
台州、濟州、薄州、陽州。後來,九州泛指中國。
二、赤縣神州,《史記·孟子荀子列傳》戰國鄒衍言:「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恆五年傳》
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
三、神州,《中華大字典》:「神州,中國之別稱。」始於戰國後。
四、海內,《辭源》「四海」條註:古人以為中國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國叫作海內,
外國叫海外。
五、華夏,《史記·夏本紀》:「禹封國號為夏。」《左定十年傳》:「夷不亂華。」
夏原為國號,華原為國名。後稱華夏為中國。
六、中夏,《後漢書》:「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據《漢書·郊祀志》載: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
九、九區,晉朝陸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賦》:「九區克咸,燕歌以詠。」
十、九域,《漢書》:「《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據宋朝《九域圖》、
《九域志》,皆記全國各地的地理圖志。
十一、八州,《漢書·許皇後傳》:「殊俗慕義、八州懷德。」
⑥ 古代中國的別稱
古代中國的別稱有:神州、九州、華夏、中原、中華、海內等。
1、神州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宋代: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釋義:
從哪裡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卻只見北固樓一帶的壯麗江山,千百年的盛衰興亡,不知經歷了多少變幻?說不清呀。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
想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已帶領了千軍萬馬。占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過頭。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難怪曹操說:「生下的兒子就應當如孫權一般!」
2、九州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示兒》宋代: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釋義:
原本知道死去之後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悲哀沒有見到國家統一。
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時,你們舉行家祭時不要忘了告訴我!
3、華夏
無間要荒華夏,盡萬里、走梯航。
《送征衣·過韶陽》宋代:柳永
過韶陽,璇樞電繞,華渚虹流,運應千載會昌。罄寰宇、薦殊祥。吾皇。誕彌月,瑤圖纘慶,玉葉騰芳。並景貺、三靈眷祐,挺英哲、掩前王。遇年年、嘉節清和,頒率土稱觴。
無間要荒華夏,盡萬里、走梯航。彤庭舜張大樂,禹會群方。鵷行。望上國,山呼鰲抃,遙爇爐香。竟就日、瞻雲獻壽,指南山、等無疆。願巍巍、寶歷鴻基,齊天地遙長。
釋義:
極其美好的時光。電光環繞北斗,星如虹流於華渚,國運千載會當興盛隆昌。進獻全天下不同尋常的祥瑞。懷胎十月產期滿,我皇誕生,皇圖有繼,普天同慶。金枝玉葉芬芳,五色雲氣升騰。並賜予祥瑞的天、地、人之靈眷顧保佑,秀挺英哲,足以掩蓋前王。
年年遇逢四月清和嘉節,賞賜全國舉杯祝酒。不論屬國中原,都不遠萬里梯山航海而來。朝廷內奏起象徵教平音和、君聖臣賢的舜之「韶」樂,像大禹一樣全聚各路諸侯。
朝班如鵷鷺井然有序。附屬國仰望宗主國,山也呼喚,鰲也鼓舞,遙燃香爐。我皇猶如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仰望祝壽:祝我皇壽比南山,萬壽無疆。願崇高的皇位和帝王基業,與天地同長久!
4、中原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釋義: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獨自登上西樓,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看著萬里的大江在夕陽下流去。中原大亂,達官貴族們紛紛逃散,什麼時候收復國土?請與我一同悲傷的風把我的淚吹到揚州吧。
5、中華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後秋興之十三八首·其二》清代:錢謙益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釋義:
海角崖山斜成一線,現在也不屬於中華之地了。如今我們卻沒有投水自盡的機會,何況波浪之間還有船隻來往。一眼望去,明朝的城關山河已經沒有漢人的旗幟,凄厲的音樂響徹日月,卻已經不是漢族的樂器。嫦娥想要回來也無處可回了,只能孤零零地在月輪上伴著桂花哭泣。
6、海內
《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節選)唐代:李白
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海內賢豪青雲客,就中與君心莫逆。回山轉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
釋義:
回憶昔日洛陽酒商呈糟丘,為我在天津橋南頭造酒樓。花黃金白璧買來宴飲與歡歌笑語時光,一次酣醉使我數月輕蔑王侯將相。天下多少賢士豪傑與立德立言高尚之人,我只與您是心心相印成莫逆之交。這種友情在山回海轉前也不會為難或改變,為此獻出全部心血傾瀉全部情感也在所不惜。
⑦ 古代中國別稱有哪些: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2、中華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河,黃河;洛,洛水、洛陽)。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後隨著歷史演化與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范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 (位於華山之西,今西安市 藍田華胥鎮)。《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故而,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
3、諸華
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
4、神州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神州(shén zhōu),俗稱「神州大地」,又名「赤縣神州」、「九州」(中國) ,是屬於黃種人漢族的民族共同地域,面積達360萬平方公里。
5、中原
中原是一個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
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玄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
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占據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
⑧ 中國的古稱有哪些
華夏、中華、中夏、諸華、神州等。
1、華夏
華夏也稱"夏"、"諸夏"。是中國古代周王朝的自稱 。在甲骨文中,"華"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聖潔,華夏是禮儀之邦,與外族胡人相對。
2、中華
中華China。中原華夏大地,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
3、中夏
釋義:1、指華夏;中國。2、指中原地區。3、夏季之中,指農歷五月。後亦指盛夏。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歷五月。
出自:《文選·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呂向 注:"中夏,中國。"
譯文:眼睛中原而廣布恩德,俯瞰四方而抗棱。「呂向註:」中國,中國。
4、諸華
由於周朝人自稱為華,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許多諸侯國,就稱作諸華。
出自:晉代杜預為《春秋左傳》作的注釋上說:"諸華,中國也。"
譯文:華夏,中國的。
5、神州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 ;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個州 中,其中位於東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國 ,因為中國是位於一塊被大海所包圍的大陸的東南方。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 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漢代在先秦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 。
漢代以後的華夏之域與九州之域的地理范圍等同 ,其范圍相當於漢地,又有"東夏" 、"南夏" 、"西夏" 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
作為名山大川的四瀆五嶽五鎮也是在神州(漢地)的范圍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