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科技強國嗎
如果給全球科技排個隊,那麼美國和日本毫無疑問是第一梯隊,第二梯隊中的國家有德國、英國、法國、韓國等,第三梯隊有俄羅斯、中國、荷蘭、瑞典、新加坡等。看到中國排在第三梯隊可能有點傷愛國小青年們的心,但事實可能會更加殘酷。也許你們會說我們華為的5G、我們的長征火箭、我們的東風-41導彈等等。但我要告訴你們的是科學研究不是憑空想像,需要長期基礎研究的累積,技術創新不是心血來潮,而是在良好科研設施中反復試驗後的突破,沒有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創新機制是無法成為下一個科技強國的。
Ⅱ 我國在科技發展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我國在科技發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有:
1、科技進步主體錯位
在我國傳統科技體制下,政府是科技進步的唯一主體,企業作為政府行政機關的附屬物,僅僅是科技成果的被動受體。這種政府主導型科技進步機制的最大缺陷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嚴重不足,科技進步缺乏充滿活力的微觀主體。這是導致我國長期以來科技發展嚴重滯後的根本性原因。
8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開始向獨立的經濟主體和市場主體轉化,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積極性有所增強。但是,迄今為止,從總體上看,政府主導型科技進步機制仍未發生根本改變,企業作為科技進步主體的地位仍未真正確立。
2、科技成果的推廣擴散能力較差
技術擴散是指一項創新在最初的商業之後的繼續利用,它包括別的創新者使用採納這項創新,也包括原來的創新者擴大它的用途。技術擴散對提高新技術的經濟效益至關重要,它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由於科技體制改革滯後,我國科技成果與生產環節相脫節,科技成果的擴散能力較差,大批有實際經濟價值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許多科技成果長期停留在樣品、展品或禮品階段,科技成果的利用率很低。
3、全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科技人員數量較少
目前,我國每萬人中科技人員的比重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也低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科技人員的總體素質也不高,全國科技人員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比例很小。
我國科技人員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處於生產第一線的企業科技人員太少,在工業企業中,從事技術開發的科技人員更少。目前,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擁有工程技術人員約178.5萬人,從事技術開發的不足36萬人,平均每個企業只有5人。
提高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辦法:
1、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把教育和科技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國家和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抓好人才的培養,建立國家科技獎勵制度,重獎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堅持對外開放等。
2、中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敢於質疑,善於質疑,培養自己的發散思維,多參加小製作、小發明,敢於創新,善於創新,把創新熱情與科學求實態度結合起來。
Ⅲ 將來中國的科技會不會超過美國呢
關於目前來說中國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隨著時間的發展,特別是在近年來差距越來越來越小,主要還是由於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確立了以經濟中心為主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其目的就是以經濟為動力,帶動全國的文化科技以及教育等行業的發展。但在世界上仍有一個國家對中國抱有歧視主義精神,這個國家就是美國,那麼在將來中國科技是否會超越美國。答案是肯定的,其中原因有以下幾點。
最後一點就是由於近些時候美國遭遇到種種問題,這些社會問題讓他們痛苦不堪,所以他們更沒有精神去發展科研和更好的一個社會狀態。那麼這一時候就是中國在彎道超車的一重要機會。
Ⅳ 大家覺得中國科技未來有沒有可能超越西方
還很難說,我不看好印度。
原因很簡單。中國和印度,誰弱誰就是西方的朋友。如果有一天印度超過中國,印度將成為眾矢之的。一旦那樣,印度沒有自己的軍工體系,想要發展出自製的先進武器很難。而一旦印度強中國弱,西方會寧可把武器賣給中國也不會再賣給印度,讓印度做大做強。而現在中國正因為比印度強,所以美國才限制對華武器出口,歐洲也有對華武器禁運,俄羅斯賣中國武器也很慎重。
中國很多的發展都是很有前瞻性的。都是專家精心思慮過的。與印度那邊的發展完全不不同。有計劃,有預期的發展絕對比粗放的發展要強得多。
現在,中國正在瞄準一個50年後的能源科技,就是核聚變電廠。因為地球沒有這種聚變原料,而必須從月球上取。取一卡車這樣的原料,就夠中國使一年的能源。畢竟燒煤、天然氣什麼的終究會用完,而且核電站一旦出事故中國這邊人口密度大,是很麻煩的。中國在這方面研究已經是世界領先了,已經都在四川樂山那研究10多年了。中國之所以大力發展獨立航空技術,為的就趕上下一個能源技術革命。而這樣有前瞻性的安排與計劃,印度是做不出來的。中國早在9幾年就預見到未來石油一旦告罄,中國龐大人口以及工業所需的龐大能源缺口將無法滿足。要是及早安排解決之道,怎麼對得起13億老百姓呢~
印度只注重人口數量,但對於教育質量明顯力不從心。要知道,如果勞動力沒有得到基本的教育,是難以進行稍微高級的工作的。中國得益於嚴格的中小學教育,初中生的數學水平,基本等於美國比本科生數學水平。這樣,相當大一部分社會工作,都能有充足的合格勞動力。而印度如果不在人口的激增的同時,普及嚴格的基礎教育,那人多也只能是負擔。
Ⅳ 我們中國的科技在未來有沒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發達
中文的科技是一個含義不清的混合名詞,至少包含以下N方面內容:
1)Instry:不講究技術先進性,可以說都是十分成熟的內容,最講究大而全,這一方面中國已經十分領先並且有獨到的優越性,比如常說的新四大發明。
2)Engineering:對成熟技術的應用,盡可能不採用創新來達到盡可能好的效果,在空天軍領域中國競爭對手少,美俄又在逐漸縮減經費,在百年後大約可以達到世界第一,但民用領域目前還有比較大的差距,但近年來一些私企做的還不錯,百年內的話大約可以彌補住差距,想領先還是很長遠的事情。
3)tech:新的工業應用技術,中國目前已經進步很明顯了,但是由於上下兩層次的配合不夠,想領先在百年內應該可以做到,想引領還是有很大困難的。
4)Science:對客觀現實的觀察,中國目前只能靠大量低水平研究提升定量成績,並且中國也從未准備更加進步,可以說沒有希望。
要問所謂的"科技",就看你把各方面的權重怎麼設置了,設置合適的話我完全可以說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Ⅵ 中國科技發展的機遇
中國資本市場歷史性時刻來臨。
13日,第11屆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中國證監會舉行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開板儀式,科創板正式開板。
科創板承載著各方對資本市場在推進科技創新及經濟轉型發展中的殷切期望。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
放眼國際,從美國資本市場的歷史看,科技產業的崛起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密切相關。二十世紀初,美國投資銀行在證券市場為鋼鐵業籌資,從而建立了強大的鋼鐵工業。類似的是,美國的國防軍工、汽車等產業的崛起也主要藉助資本市場完成。更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紀70年代,納斯達克的創建成功對接了生物醫葯、通訊、電子信息、新材料等行業的科技創新,而美國也由此成為超級大國。
當前,我國正處於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關鍵時期,亟須扶持大批科技型、創新型企業。過去幾年,我國對如何提高資本市場服務創新企業能力的探索從未停止,採取的措施包括2015年提出戰略新興板的概念,試行中國存托憑證,支持符合國家戰略、掌握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創新企業在境內上市等,但受多重因素影響,其推進效果並不如人意。力度更大的改革迫在眉睫。
科創板應運而生。科創板是專為科技型和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的板塊,是我國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和支持創新型科技型企業的產物之一。截至6月12日,共有122家企業的科創板申請獲上交所受理,其中6家企業已過會。這些企業集中在生物醫葯、高端製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領域。業界普遍認為,科創板是對實體經濟轉型和動能轉換的一次精準指導。
科創板這一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還將有望培養一批長期的證券市場投資者。科創板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對企業價值判斷的回歸。價值投資不再是句空話,資本與企業將共同分享成長的紅利。當足夠多的能夠承擔風險的長期資本投入到創新中去,國家的創新發展路徑和創新優勢就能形成。
作為新生事物,「試驗田」耕種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讓我們以足夠的理智和包容,期待它尊重市場規律,保持改革定力,服務於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
Ⅶ 中國未來的科技有怎樣的發展
中國未來職業發展趨勢展望 21世紀中國急需的人才 專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行了分析和預測,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產業機構將發生根本的變化。未來10年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的行業和急需的人才主要有: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海洋開發與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機電一體化、農業科技、環境保護技術、生物工程研究與開發、工商與國際經貿、律師等 方面的人才。 在未來10年中,我國科學技術方面有重大發展潛力的領域有: (1)、生物技術。生物技術主要是基因工程、蛋白質合成工程以及生物製品開發為核心的研究領域,將對二十一世界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生物技術的發展將使人類從根本上解決威脅人類的疾病,改善人類的生產、生活、甚至人類未來的命運。 (2)、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技術,該領域的主要技術包括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在1998年至2000年兩年的時間里,以計算機技術和國際互聯網技術在世界各國得到迅速發展,以這些技術為主的公司和企業在這兩年的時間里,技術和資產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代表高技術發展的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和計算機、互聯網的股票價格成倍上漲,香港和國內的網路股票和從事計算機生產和經營的股票也大幅度上漲。盡管2000年下半年至今,代表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股票大幅度回落。但是,從信息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看,信息技術在未來的科學技術領域仍將飛速發展,並逐漸將當前知識經濟中存在的「泡沫」不斷平息,使信息技術真正引導世界經濟與技術發展的潮流。 (3)、新材料科學領域。材料科學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發展密切相關的應用科學領域。人類生產生活中需要各種特殊的高性能的材料,如工業和高科技領域需要的各種合金材料,超導材料,用於製造各種晶元的半導體材料,生活中的各種高分子合成材料(用於服裝、洗滌用品、美容保健品等),最近成為新材料技術熱點的納米技術,這些新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高技術產品,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方便,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和效率。在未來發展中,新材料科學將仍成為科技發展的主導領域。 (4)、新能源及相應技術開發領域。作為傳統能源的石油、天然氣、煤碳等能源用盡的時候,而人類生產生活的主導能源仍是這些能源,人類將無法生存。在未來的發展中,人類必須尋找新的能源替代這些即將耗盡的能源。其中,核聚變能、太陽能、海洋能源、風能、水電能源等將成為未來能源開發的主導領域,並在此基礎上,尋找和開發新的能源。 (5)、空間技術。二十一世紀將是人類開發外太空的時代,空間技術的發展將為人類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提供技術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太空的利用也越來越多,效率也不斷提高,如遍布於地球外層空間的用於通訊、軍事、地理遙感、天氣觀測、天文觀測等領域各種衛星,用於做各種材料合成實驗、科學實驗和太空中轉站的太空站,在地球以外空間進行空間探索的宇宙飛船,等等。在未來的發展中,人類還將對太空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如建立太陽能太空發電站、在太空建立人類居住的太空城、開發外太空的行星、天然衛星、小行星等天體上的礦物資源和能源等,這一切都需要先進的空間技術支持。 (6)、海洋技術與海洋資源開發。海洋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庫,它是人類的食品和原材料的重要來源,而目前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開發是非常有限的,對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將對人類社會經濟與技術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專家預測,上述六個領域的技術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可以形成九大科技產業,這些產業包括:生物工程產業、生物醫葯產業、光電子信息產業、智能機械產業、軟體產業、新材料開發與製造產業、核能與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產業、空間技術與開發產業、海洋技術與開發產業。
Ⅷ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1.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採回的樣品移交中國科學院,開啟月球樣品與科學數據的應用和研究。
2.我國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發射成功,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3.我國「海斗一號」無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實現最大下潛深度10907米。「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同一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4.我國率先實現水平井鑽采深海可燃冰,並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世界紀錄。
5.我國科學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並成功將其轉移至小麥品種中。該基因在小麥抗病育種中具有穩定的赤霉病抗性。
6.我國研究人員構建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實現了「高斯玻色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
7.我國科學家研究獲得全球第一條高精度古生代3億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變化曲線。
8.我國最高參數「人造太陽」——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9.我國科學家發表關於高維凱勒里奇流收斂性的論文,率先攻克哈密爾頓-田猜想和偏零階估計猜想等幾何分析領域多年懸而未決的核心猜想。
10.我國研究人員將智能超算與物理模型相結合,通過高性能計算和機器學習,將分子動力學極限提升數個量級,達到上億原子的體系規模。
Ⅸ 「中國天眼」重磅成果發布,對我國未來科技會有何影響
中國天眼經歷了許多年無數工作人員的努力終於研究出來,在目前的世界裡,中國天眼,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還比較完好的天眼。隨著這幾年我的不斷發展,中國天眼的研究也有了重磅的成果。中國天眼重磅成果發布,對我國未來科技會有何影響?
中國天眼發布了重磅的成果,最新發現,將會給中國帶來許多不同的改變,對於我國的未來科技,也會有著許多大的幫助。在未來的世界,科技強國才是最終的目標,一個國家只有科技發展的強大,才可以很好地存在於這個世界。
Ⅹ 中國的科技現在處於世界上的哪個水平
中國的科技水平現在在逐漸發展近10年,近20年,中國科學技術騰飛,確實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都越來越大了,但是我們的科技總體水平,也就是排在10%的地位,世界上200多個國家,我們能排到前10名左右,這是沒問題的,但是仍然有很多國家比我們優秀。
只能說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已經算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了,保衛自身強大國家,讓人民正常幸福的生活,這沒問題,但是距離世界最前沿還有差距,畢竟我們的客戶及起步比較晚,而且人才上自主創新能力也有限,所以科技的發展還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現在說中國的科技就優秀了,就能夠達到世界最先進的程度了,還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