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colmar中國什麼價格

colmar中國什麼價格

發布時間:2022-04-30 07:54:07

Ⅰ 胡蘿卜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目前世界上栽培胡蘿卜生態型主要有阿姆斯特丹型(Amsterdamer)、博力克姆型(Berlicumer)、南特斯型(Nantaise)、丹佛斯型(Danvers)、寇瑪型(de Colmar)、錢特內型(Chantenay)、櫻桃胡蘿卜(Pariser Market)、皇帝型(Imperator)及黑田型(Kuroda)等9種(Stein and Nothnagel,1995)(圖3-1)。其中南特斯和黑田型是世界上栽培最為廣泛的胡蘿卜類型。南特斯是一種中長柱形的胡蘿卜類型,主要分布在歐洲和亞洲,大約佔世界栽培面積的2/3。黑田型是一種中短鈍錐的胡蘿卜類型,在較溫暖的地區產量高、適應性好,主要分布在亞洲、南美洲以及非洲。皇帝型的胡蘿卜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以及澳洲地區。

圖3-1 胡蘿卜不同基因型根型模式圖(IPGRI,1998)

1.阿姆斯特丹型(Amsterdamer)2.博力克姆型(Berlicumer)3.錢特內型(Chantenay)4.丹佛斯型(Danvers)5.寇瑪型(de Colmar)6.南特斯型(Nantaise)7.櫻桃胡蘿卜(Pariser Market)8.皇帝型(Imperator)9.黑田型(Kuroda)

胡蘿卜在中國廣泛栽培,經過各地長期的馴化和栽培,形成了大量不同生態類型的地方品種,如江蘇長紅、陝西透心紅、河津細心黃等。據現有收集、保存的地方品種資源表明,其中尤以河南、湖北、陝西、貴州和山東等省居多,約占總份數的50%。近年,中國生產上應用的品種主要是從日本和韓國等引進的黑田類型(Kuroda),還有南特斯(Nantes),錢特內(Chantenay)等類型及其經長期馴化栽培形成的地方品種,如鄭州紅,陝西透心紅等。目前育種單位還推出了一些新的胡蘿卜品種,如中加1號、橘紅1號、金紅1號、紅芯1號等。

從出口數量和金額看,胡蘿卜在中國各種出口蔬菜中已上升到第五位。據《中國農業年鑒》(2002,2003)數據表明,出口數量和金額較大的省份為山東、廣東、福建、黑龍江、江蘇和內蒙古。自2003年至2004年,中國還逐步發展並形成了福建省的廈門翔安,山東省的壽光、萊西,河北省的圍場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集寧烏素圖四大胡蘿卜出口加工基地,已實現一年四季都有胡蘿卜出口。

Ⅱ 電腦是什麼

電子計算機(electronic computer),俗稱電腦,簡稱計算機(computer),是一種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所相關的技術研究叫計算機科學,由數據為核心的研究稱信息技術。

計算機種類繁多。實際來看,計算機總體上是處理信息的工具。根據圖靈機理論,一部具有最基本功能的計算機應當能夠完成任何其它計算機能做的事情。因此,只要不考慮時間和存儲因素,從個人數碼助理(PDA)到超級計算機都應該可以完成同樣的作業。即是說,即使是設計完全相同的計算機,只要經過相應改裝,就應該可以被用於從公司薪金管理到無人駕駛飛船操控在內的各種任務。由於科技的飛速進步,下一代計算機總是在性能上能夠顯著地超過其前一代,這一現象有時被稱作「摩爾定律」。

計算機在組成上形式不一。早期計算機的體積足有一間房屋大小,而今天某些嵌入式計算機可能比一副撲克牌還小。當然,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大量體積龐大的巨型計算機為特別的科學計算或面向大型組織的事務處理需求服務。比較小的,為個人應用而設計的計算機稱為微型計算機,簡稱微機。我們今天在日常使用「計算機」一詞時通常也是指此。不過,現在計算機最為普遍的應用形式卻是嵌入式的。嵌入式計算機通常相對簡單,體積小,並被用來控制其它設備—無論是飛機,工業機器人還是數碼相機。

上述對於電子計算機的定義包括了許多能計算或是只有有限功能的特定用途的設備。然而當說到現代的電子計算機,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只要給予正確的指示,任何一台電子計算機都可以模擬其他任何計算機的行為(只受限於電子計算機本身的存儲容量和執行的速度)。據此,現代電子計算機相對於早期的電子計算機也被稱為通用型電子計算機。

歷史

ENIAC是電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本來,計算機的英文原詞「computer」是指從事數據計算的人。而他們往往都需要藉助某些機械計算設備或模擬計算機。這些早期計算設備的祖先包括有算盤,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7年的被古希臘人用於計算行星移動的安提基特拉機制。隨著中世紀末期歐洲數學與工程學的再次繁榮,1623年由Wilhelm Schickard率先研製出了歐洲第一台計算設備,這是一個能進行六位以內數加減法,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使用轉動齒輪來進行操作。

1642年法國數學家Pascal 在WILLIAM Oughtred計算尺的基礎上,將計算尺加以改進,能進行八位計算。還賣出了許多製品,成為當時一種時髦的商品。

1801年,Joseph Marie Jacquard對織布機的設計進行了改進,其中他使用了一系列打孔的紙卡片來作為編織復雜圖案的程序。Jacquard式織布機,盡管並不被認為是一台真正的計算機,但是它的出現確實是現代計算機發展過程中重要的一步。

查爾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是構想和設計一台完全可編程計算機的第一人,當時是1820年。但由於技術條件,經費限制,以及無法忍耐對設計不停的修補,這台計算機在他有生之年始終未能問世。約到19世紀晚期,許多後來被證明對計算機科學有著重大意義的技術相繼出現,包括打孔卡片以及真空管。Hermann Hollerith設計了一台製表用的機器,就實現了應用打孔卡片的大規模自動數據處理。

在20世紀前半葉,為了迎合科學計算的需要,許許多多單一用途的並不斷深化復雜的模擬計算機被研製出來。這些計算機都是用它們所針對的特定問題的機械或電子模型作為計算基礎。20世紀三四十年代,計算機的性能逐漸強大並且通用性得到提升,現代計算機的關鍵特色被不斷地加入進來。

1937年由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Claude Shannon)發表了他的偉大論文《對繼電器和開關電路中的符號分析》,文中首次提及數字電子技術的應用。他向人們展示了如何使用開關來實現邏輯和數學運算。此後,他通過研究Vannevar Bush的微分模擬器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想法。這是一個標志著二進制電子電路設計和邏輯門應用開始的重要時刻,而作為這些關鍵思想誕生的先驅,應當包括:Almon Strowger,他為一個含有邏輯門電路的設備申請了專利;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他早在1898年就曾申請含有邏輯門的電路設備;Lee De Forest,於1907年他用真空管代替了繼電器。

Commodore公司在20世紀八十年代生產的Amiga 500電腦沿著這樣一條上下求索的漫漫長途去定義所謂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可謂相當困難。1941年5月12日,Konrad Zuse完成了他的機電共享設備「Z3」,這是第一台具有自動二進制數學計算特色以及可行的編程功能的計算機,但還不是「電子」計算機。此外,其他值得注意的成就主要有:1941年夏天誕生的阿塔納索夫-貝瑞計算機是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它使用了真空管計算器,二進制數值,可復用內存;在英國於1943年被展示的神秘的巨像計算機(Colossus computer),盡管編程能力極其有限,但是它的的確確告訴了人們使用真空管既值得信賴又能實現電氣化的再編程;哈佛大學的Harvard Mark I;以及基於二進制的「埃尼阿克」(ENIAC,1944年),這是第一台通用意圖的計算機,但由於其結構設計不夠彈性化,導致對它的每一次再編程都意味著電氣物理線路的再連接。

開發埃尼愛克的小組針對其缺陷又進一步完善了設計,並最終呈現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馮·諾伊曼結構(程序存儲體系結構)。這個體系是當今所有計算機的基礎。20世紀40年代中晚期,大批基於此一體系的計算機開始被研製,其中以英國最早。盡管第一台研製完成並投入運轉的是「小規模實驗機」(Small-Scale Experimental Machine,SSEM),但真正被開發出來的實用機很可能是EDSAC。

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真空管計算機居於統治地位。1958年 9月12日 在Robert Noyce(INTEL公司的創始人)的領導下,發明了集成電路。不久又推出了微處理器。1959年到1964年間設計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二代計算機。

到了60年代,晶體管計算機將其取而代之。晶體管體積更小,速度更快,價格更加低廉,性能更加可靠,這使得它們可以被商品化生產。1964年到1972年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三代計算機。大量使用集成電路,典型的機型是IBM360系列。

到了70年代,集成電路技術的引入極大地降低了計算機生產成本,計算機也從此開始走向千家萬戶。1972年以後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為第四代計算機。基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後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1972年4月1日 INTEL推出8008微處理器。1976年Stephen Wozinak和Stephen Jobs創辦蘋果計算機公司。並推出其Apple I 計算機。1977年5月 Apple II 型計算機發布。1979年6月1日 INTEL發布了8位元的8088微處理器。

1982年,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1982年1月Commodore 64計算機發布,價格:595美元。 1982 年2月80286發布。時鍾頻率提高到20MHz,並增加了保護模式,可訪問16M內存。支持1GB以上的虛擬內存。每秒執行270萬條指令,集成了134000個晶體管。

1990年11月: 第一代MPC (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處理器至少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 MHz ,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 KB/sec的傳輸率。1994年10月10日 Intel 發布75 MHz Pentium處理器。1995年11月1日Pentium Pro發布。主頻可達200 MHz ,每秒鍾完成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1997年1月8日Intel發布Pentium MMX。對游戲和多媒體功能進行了增強。

此後計算機的變化日新月異,1965年發表的摩爾定律發表不斷被應證,預測在未來10~15年仍依然適用。

計算機發展歷程 :

19世紀之前
一、機械計算機時代的拓荒者
在西歐,由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大變革,大大促進了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長期被神權壓抑的創造力得到空前釋放。其中製造一台能幫助人進行計算的機器,就是最耀眼的思想火花之一。從那時起,一個又一個科學家為把這一思想火花變成引導人類進入自由王國的火炬而不懈努力。但限於當時的科技總體水平,大都失敗了,這就是拓荒者的共同命運:往往見不到豐碩的果實。後人在享用這甜美的時候,應該能從中品出一些汗水與淚水的滋味……
1614: 蘇格蘭人John Napier (1550-1617)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提到他發明了一種可以計算四則運算和方根運算的精巧裝置。
1623: Wilhelm Schickard (1592-1635)製作了一個能進行六位以內數加減法,並能通過鈴聲輸出答案的'計算鍾'。通過轉動齒輪來進行操作。
1625: William Oughtred (1575-1660) 發明計算尺
1642: 法國數學家Pascal 在WILLIAM Oughtred計算尺的基礎上將計算尺加以改進,能進行八位計算。並且還賣出了許多,成為一種時髦的商品。
1668: 英國人Samuel Morl和 (1625-1695)製作了一個非十進制的加法裝置,適宜計算錢幣。
1671: 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Leibniz設計了一架可以進行乘法,最終答案可以最大達到16位。
1775: 英國Charles製作成功了一台與 Leibniz's 的計算機類似的機器。但更先進一些。
1776: 德國人Mathieus Hahn成功的製作了一台乘法器。
1801: Joseph-Maire Jacuard 開發了一台能用穿孔卡片控制的自動織布機。
1820: 法國人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 (1785-1870),製作成功第一台成品計算機,非常的可靠,可以放在桌面上,在後來的90多年間一直在市場上出售。
1822: 英國人Charles Babbage (1792-1871)設計了差分機和分析機,其中設計的理論非常的超前,類似於百年後的電子計算機,特別是利用卡片輸入程序和數據的設計被後人所採用。
1832: Babbage 和Joseph Clement 製成了一個差分機的成品,開始可以進行6位數的運算。後來發展到20位、30位,尺寸將近一個房子那麼大。結果以穿孔的形式輸出。但限於當時的製造技術,他們的設計難以製成。
1834: 斯德哥爾摩的George Scheutz用木頭做了一台差分機。
1834: Babbage 設想製造一台通用的分析機,在只讀存儲器(穿孔卡片)中存儲程序和數據,Babbage在以後的時間繼續他的研究工作,並於1840年將操作數提高到了40位,並基本實現了控制中心(CPU)和存儲程序的設想,而且程序可以根據條件進行跳轉,能在幾秒內作出一般的加法,幾分鍾內作出乘除法。
1842: Babbage的差分機項目因為研製費用昂貴,被政府取消。但他自己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於他的分析機研究。
1843: Scheutz 和他的兒子Edvard Scheutz 製造了一台差分機,瑞典政府同意繼續支持他們的研究工作。
1847: Babbage 花兩年時間設計了一台較簡易的、31位的差分機,但沒有人感興趣並支持他造出這台機器。但後來倫敦科學博物館用現代技術復制出這台機器後發現,它確實能准確的工作。
1848: 英國數學家George Boole創立二進制代數學。提前差不多一個世紀為現代二進制計算機鋪平了道路。
1853: 令Babbage感到高興的是,Scheutzes製造成功了真正意義上的比例差分機,能進行15位數的運算。象Babbage所設想的那樣輸出結果。後來倫敦的Brian Donkin又造出了更可靠的第二台。
1858: 第一台製表機被Albany的Dudley天文台買走。第二台被英國政府買走。但天文台並沒有將其充分利用,後來被送進了博物館。而第二台卻被幸運的使用了很長時間。
1871: Babbage 製造了分析機的部分部件和印表機。
1878: 紐約的西班牙人Ramon Verea,製造成功桌面計算器。比前面提到的都要快。但他對將其推向市場不感興趣,只是想表明,西班牙人可以比美國人做的更好。
1879: 一個調查委員會開始研究分析機是否可行,最後他們的結論是:分析機根本不可能工作。此時Babbage 已經去世了。調查之後,人們將他的分析機徹底遺忘了。但Howard Aiken 例外。
1885: 這時期更多的計算機涌現出來。如美國、俄國、瑞典等。他們開始用有槽的圓柱代替易出故障的齒輪。
1886: 芝加哥的Dorr E. Felt (1862-1930), 製造了第一台用按鍵操作的計算器,而且速度非常快,按鍵抬起,結果也就出來了。
1889: Felt推出桌面印表計算器。
1890: 1890美國人口普查。1880年的普查人工用了7年的時間進行統計。這意味著1890年的統計將會超過10年。美國人口普查部門希望能得到一台機器幫助提高普查的效率。Herman Hollerith,建立製表機公司的那個人,後來他的公司發展成了IBM公司。借鑒了Babbage的發明,用穿孔卡片存儲數據,並設計了機器。結果僅僅用了6個周就得出了准確的數據(62622250人)。Herman Hollerith大發其財。
1892: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William S. Burroughs (1857-1898),製作成功了一台比Felt的功能更強的機器,真正開創了辦公自動化工業。
1896: Herman Hollerith創辦了IBM公司的前身。1900~1910
1906: Henry Babbage, Charles Babbage 的兒子,在R. W. Munro的支持下,完成了父親設計的分析機,但也僅能證明它能工作,而沒有將其作為產品推出。
二、電子計算機最初的日子裡
在這之前的計算機,都是基於機械運行方式,盡管有個別產品開始引入一些電學內容,卻都是從屬與機械的,還沒有進入計算機的靈活:邏輯運算領域。而在這之後,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就開始了由機械向電子時代的過渡,電子越來越成為計算機的主體,機械越來越成為從屬,二者的地位發生了變化,計算機也開始了質的轉變。下面就是這一過渡時期的主要事件:
1906: 美國的Lee De Forest發明了電子管。在這之前造出數字電子計算機是不可能的。這為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20~1930
1924年2月:IBM,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公司成立
1930~1940
1935: IBM推出IBM 601機。這是一台能在一秒鍾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計算機。這台機器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在商業意義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約造了1500台。
1937: 英國劍橋大學的Alan M. Turing (1912-1954)出版了他的論文,並提出了被後人稱之為'圖靈機'的數學模型。
1937: BELL試驗室的George Stibitz展示了用繼電器表示二進制的裝置。盡管僅僅是個展示品,但卻是第一台二進制電子計算機。
1938: Claude E. Shannon 發表了用繼電器進行邏輯表示的論文。
1938: 柏林的Konrad Zuse 和他的助手們完成了一個機械可編程二進制形式的計算機,其理論基礎是Boolean代數。後來命名為Z1。它的功能比較強大,用類似電影膠片的東西作為存儲介質。可以運算七位指數和16位小數。可以用一個鍵盤輸入數字,用燈泡顯示結果。
1939 1月1日: 加利福尼亞的David Hewlet和William Packard 在他們的車庫里造出了Hewlett-Packard計算機。名字是兩人用投硬幣的方式決定的。包括兩人名字的一部分。
1939年11月: 美國John V. Atanasoff和他的學生Clifford Berry 完成了一台16位的加法器,這是第一台真空管計算機。
1939: 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軍事需要大大促進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939: Zuse和Schreyer 開始在他們的Z1計算機的基礎上發展Z2計算機。並用繼電器改進它的存儲和計算單元。但這個項目因為Zuse服兵役被中斷了一年。
1939/1940: Schreyer利用真空管完成了一個10位的加法器,並使用了氖燈做存儲裝置。
1940~1950
1940年1月: Bell實驗室的Samuel Williams和Stibitz製造成功了一個能進行復雜運算的計算機。大量使用了繼電器,並借鑒了一些電話技術, 採用了先進的編碼技術。
1941夏季: Atanasoff和學生Berry完成了能解線性代數方程的計算機,取名叫'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用電容作存儲器,用穿孔卡片作輔助存儲器,那些孔實際上是'燒'上的。時鍾頻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運算用時一秒。
1941年12月: 德國Zuse製作完成了Z3計算機的研製。這是第一台可編程的電子計算機。可處理7位指數、14位小數。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每秒種能作3到4次加法運算。一次乘法需要3到5秒。
1943: 1943年到1959年時期的計算機通常被稱作第一代計算機。使用真空管,所有的程序都是用機器碼編寫,使用穿孔卡片。典型的機器就是: UNIVAC。
1943年1月: Mark I,自動順序控制計算機在美國研製成功。整個機器有51英尺長,重5噸,75萬個零部件,使用了3304個繼電器,60個開關作為機械只讀存儲器。程序存儲在紙帶上,數據可以來自紙帶或卡片閱讀器。被用來為美國海軍計算彈道火力表。
1943年4月: Max Newman、Wynn-Williams和他們的研究小組研製成功'Heath Robinson',這是一台密碼破譯機,嚴格說不是一台計算機。但是其使用了一些邏輯部件和真空管,其光學裝置每秒鍾能讀入2000個字元。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43年9月 : Williams和Stibitz完成了'Relay Interpolator',後來命名為'Model II Relay Calculator'。這是一台可編程計算機。同樣使用紙帶輸入程序和數據。其運行更可靠,每個數用7個繼電器表示,可進行浮點運算。
1943年12月: 最早的可編程計算機在英國推出,包括2400個真空管,目的是為了破譯德國的密碼,每秒能翻譯大約5000個字元,但使用完後不久就遭到了毀壞。據說是因為在翻譯俄語的時候出現了錯誤。
1946: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和 Computer): 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子計算機。開始研製於1943年,完成於1946年。負責人是John W. Mauchly和J. Presper Eckert。重30噸,18000個電子管,功率25千瓦。主要用於計算彈道和氫彈的研製。
三、晶體管計算機的發展
真空管時代的計算機盡管已經步入了現代計算機的范疇,但其體積之大、能耗之高、故障之多、價格之貴大大制約了它的普及應用。直到晶體管被發明出來,電子計算機才找到了騰飛的起點,一發而不可收……
1947: Bell實驗室的William B. Shockley、 John Bardeen和Walter H. Brattain.發明了晶體管,開辟了電子時代新紀元。
1949: EDSAC:劍橋大學的Wilkes和他的小組建成了一台存儲程序的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仍是紙帶。
1949: EDVAC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第一台使用磁帶的計算機。這是一個突破,可以多次在其上存儲程序。這台機器是John von Neumann提議建造的。
1949: '未來的計算機不會超過1.5噸。'這是當時科學雜志的大膽預測。

1950~1960
1950: 軟磁碟由東京帝國大學的Yoshiro Nakamats發明。其銷售權由IBM公司獲得。開創存儲時代新紀元。
1950: 英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先驅Alan Turing說:計算機將會具有人的智慧,如果一個人和一台機器對話,對於提出和回答的問題,這個人不能區別到底對話的是機器還是人,那麼這台機器就具有了人的智能。
1951: Grace Murray Hopper完成了高級語言編譯器。
1951: Whirlwind:美國空軍的第一個計算機控制實時防禦系統研製完成。
1951: UNIVAC-1:第一台商用計算機系統。設計者:J. Presper Eckert 和John Mauchly。被美國人口普查部門用於人口普查,標志著計算機的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商業應用的時代。
1952: EDVAC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由Von Neumann領導設計並完成。取名:電子離散變數計算機。
1953: 此時世界上大約有100台計算機在運轉。
1953: 磁芯存儲器被開發出來。
1954: IBM的John Backus和他的研究小組開始開發 FORTRAN (FORmula TRANslation),1957年完成。是一種適合科學研究使用的計算機高級語言。
1956: 第一次有關人工智慧的會議在Dartmouth 學院召開。
1957: IBM開發成功第一台點陣列印機。
1957: FORTRAN 高級語言開發成功。
四、集成電路,現代計算機插上騰飛的翅膀
盡管晶體管的採用大大縮小了計算機的體積、降低了其價格,減少了故障。但離人們的要求仍差很遠,而且各行業對計算機也產生了較大的需求,生產更能更強、更輕便、更便宜的機器成了當務之急,而集成電路的發明正如"及時雨",當春乃發生。其高度的集成性,不僅僅使體積得以減小,更使速度加快,故障減少。人們開始製造革命性的微處理器。計算機技術經過多年的積累,終於駛上了用硅鋪就的高速公路。
1958年9月12日: 在Robert Noyce(INTEL公司的創始人)的領導下,發明了集成電路。不久又推出了微處理器。但因為在發明微處理器時借鑒了日本公司的技術,所以日本對其專利不承認,因為日本沒有得到應有的利益。過了30年,日本才承認,這樣日本公司可以從中得到一部分利潤了。但到2001年,這個專利也就失效了。
1959: 1959年到1964年間設計的計算機一般被稱為第二代計算機。大量採用了晶體管和印刷電路。計算機體積不斷縮小,功能不斷增強,可以運行FORTRAN和COBOL ,接收英文字元命令。出現大量應用軟體。

因為字數太多,還是到下面哪個網頁詳細看下,不好意思了

Ⅲ 我想在義大利代理一個colmar牌子在中國銷售 想聽聽大家意見

colmar是很好的服裝,我就穿著這個牌子的羽絨服,三千大幾買的,版型比較時尚。在中國代理colmar我是支持你的,這要看你的經濟能力,以及和colmar公司談的結果,全面的代理是大有作為的,中國有這么大的市場,有這么多的收入較高和追求高品位的男男女女。但目前我GUO知識產權一時還顧不過來,無數的好牌子已經被山寨死了。當滿大街的大爺大媽都穿著假北面跳來跳去時,真北面誰還敢穿啊?類似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如果做的話,打假就成為重要工作之一了。

Ⅳ 自由女神像在世界上一共有幾座!

共有八座: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外,還有……

美國拉斯維加斯的自由女神像(The Statue of Liberty)

拉斯維加斯的自由女神像,位於美國內華達州著名賭城拉斯維加斯市,高150英尺(46米),是按照紐約自由女神像的1/2的比例建造的復製品。
地理坐標:36.10°N,115.17°W。

美國關島的自由女神像(The Statue of Liberty):

關島的自由女神像,是紐約自由女神像的仿製品,坐落於帕索運動場,鳥瞰亞迦納灣(The Agana Bay)。1950 年由美國童子軍在40周年紀念日興建完成。神像可看到駛進亞迦納遊艇碼頭的船隻。
地理坐標:13.48°N,144.75°E。

法國巴黎的自由女神像(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

巴黎的自由女神像(英語為Statue of Liberty,法語為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這是美國人民回贈給法國人民的一件禮物。被稱為拉伯雷女士。
地理坐標:48.85°N,2.28°E。

法國阿爾薩斯的自由女神像(Liberté éclairant le monde):

阿爾薩斯的自由女神像,位於科爾瑪小鎮(Colmar)北端一個道路交叉處的環形廣場中心。
在這里樹立自由女神像是完全有道理的,雕像建造者、法國雕刻家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的故鄉就是阿爾薩斯的科爾瑪(Colmar,Alsace)。
地理坐標:48.10°N,7.36°E。

日本東京的自由女神像(The Statue of Liberty):

這尊自由女神像,是日本東京台場海濱公園中的縮微復製品。
地理坐標:35.63°N,139.77°E。

中國北京的自由女神像(The Statue of Liberty):

北京的自由女神像,是北京世界公園中的縮微復製品。
地理坐標:39.81°N,116.28°E。

中國深圳的自由女神像(The Statue of Liberty):

深圳的自由女神像,是深圳世界之窗中的縮微復製品。

Ⅳ 成都淮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好玩的地方有:雲頂山風景區、沱江小三峽、淮口瑞光塔。

1.雲頂山風景區:雲頂山位於成都金堂縣境內龍泉山脈中段,風景區包括大小雲頂山、韓灘古渡、沱江金堂小三峽、九龍灘、三學寺、炮台山、天星洞等,面積為67平方公里;

Ⅵ 著名的自由女神像坐落在美國哪個城市

自由女神像(英文:Statue Of Liberty),全名為「自由女神銅像國家紀念碑」,正式名稱是「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位於美國紐約海港內自由島的哈德遜河口附近。

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服裝,頭戴光芒四射冠冕,七道尖芒象徵七大洲。右手高舉象徵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一塊銘牌,上面刻著July IV MDCCLXXVI(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頒發的日期);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徵著掙脫暴政的約束獲得自由。

自由女神像是美國的象徵,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象徵,表達美國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是美國的象徵。

(6)colmar中國什麼價格擴展閱讀:

雕像高46米,加基座為92米,重達225噸(合49萬磅),是金屬鑄造。銅像內部的鋼鐵支架由建築師維雷勃杜克和後來建造巴黎埃菲爾鐵塔聞名於世界法國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設計製作。整座銅像以120噸的鋼鐵為骨架,80噸銅片為外皮,以30萬只鉚釘裝配固定在支架上。

女神像體內的螺旋形階梯使遊客能登上它的頭部,這相當於攀登一幢12層高的樓房(由於過高,後來從基座開始安裝了電梯方便遊人上下)。

自由女神置於一座混凝土製高46米的台基上,該底座是由著名的約瑟夫·普利策籌集10萬美金建成,底座已成為美國移民史博物館。在花崗岩構築的神像基座上,鐫刻著美國女詩人埃瑪·娜莎羅其(Emma Lazarus)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新巨人》:

「讓那些因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氣,而歷經長途跋涉也已疲憊不堪,身無分文的人們,相互依偎著投入我的懷抱吧!我站在金門口,高舉自由的燈火。」

Ⅶ 歐洲最美的5個國家排名

1,義大利


無論是羅馬那些令人驚嘆的博物館,還是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或者威尼斯水城的韻味、托斯卡納鄉村的浪漫,義大利總有一些東西可以打動你。

2,西班牙


西班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國家,擁有各種有趣或者古怪的節日,比如奔牛節、西紅柿節、跳嬰節。此外,這里還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迷人的風俗文化。

3,冰島


在冰島可以欣賞北極光,在藍色瀉湖泡溫泉,或者在壯麗的風景中來一次徒步之旅。冰島,一曲冰與火之歌。

4,挪威


挪威擁有美麗的峽灣風光、崎嶇的海岸山脈和令人屏息的冰川,還能看到馴鹿和北極熊,這些都使得這個北歐國家充滿了獨特性。

5,法國


法國有太多吸引人的東西:厚重的歷史、眾多的博物館、無價的藝術珍品、時髦的女人、迷人的小酒館,還有眾多的建築遺產。

Ⅷ 為什麼colmar科爾馬奶茶這么好喝,誰知道他的獨家秘方

當然有,火車是歐洲旅行的好選擇。巴黎(Paris)與科爾馬(Colmar)兩地的距離大約500公里,如果乘坐高速火車TGV, 車程只需2個半小時。不過,搭乘TGV需要提早預訂車票,TGV的價格是浮動的,越早訂越便宜。現在tgv和ter都支持電子票,訂好票下載...

Ⅸ 自由女神像的相關人物

創作這一藝術傑作的是19世紀後期一位才華橫溢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叫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
巴托爾迪由於他的卓越功績而當選為紐約市榮譽市民和法國榮譽勛團指揮級團員。他於1904年10月5日在巴黎逝世,但他所塑造的自由神像永遠表達著人民對自由的熱愛和嚮往。 1884年7月4日,用來組成150英尺高的塑像的銅板,在巴黎正式轉交給美國駐巴黎大使。美國一家公共福利基金會籌集了15萬美元,想在曼哈頓對岸的貝德洛島上建立起塑像的基座。但這些錢還不夠。如果財源斷絕,整個工程就要停頓。那隻16英尺高、舉著火炬的手早在1876年費城100周年紀念會上就展出過,然而這件珍貴禮物的主體卻一直還留在法國。
擁有紐約《世界報》的普利策出於對自由的崇敬,同時也為了擴大報紙的影響,他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為建築自由女神像基座的募捐運動。
普利策在《世界報》頭版社論里指出,女神像的無處安身「對紐約市,對我們的共和國來說,是一種難以洗刷的恥辱!現在只有一個辦法能夠拯救女神,那就是我們必然盡快籌款。」我們不要期待百萬富翁出這筆錢,自由女神不是法國百萬富翁送給美國百萬富翁的禮物,而是全體法國人民送給全體美國人民的禮物。」
在社論的最後,他誠摯地請求人們考慮這一呼籲,或多或少,務請捐贈為盼。
由衷的懇切與慷慨的言辭感動了公眾,此後《世界報》不斷刊出的建築塑像的消息和言論,更把此種情緒推向高潮。普利策自己帶頭捐了250美元,並委派他的得力下屬雷維斯負責籌款。
《世界報》計劃為塑像籌集10萬美元,而雷維斯在4個月內就籌集了7.5萬美元,有12萬人參加了募捐,從5分錢到250美元數目不等,表達了每個人對女神這一偉大形象的敬慕。雷維斯曾有這樣的描述:「一個報紙竟然帶動了一個民族的熱情,這真是奇跡……以往從未有過一家報紙。對人民具有如此偉大的影響。每天我都能看到募捐運動中感人的新鮮事,這些事實反映了人民對《世界報》的信任。對這種神聖的信任,《世界報》必須努力去捍衛。」
其他報紙對募捐無動於衷,表現出異常的冷漠。而《世界報》為了迎接自由女神的到來卻幹得熱火朝天。1885年6月,法國運輸船「葉塞萊」號運載著210箱塑像主件抵達美國,受到美國船隊和《世界報》租用的「埃蒙斯」號的歡迎。到8月,《世界報》已為自由女神像籌集資金10.109萬美元。資金的保證使塑像的安裝得以順利進行。
經過長期努力,自由女神像這一光輝的工程終於完成。普利策與《世界報》的功勞,沒有被人忘記。普利策頻繁被邀,參加各種慶典,而出席慶祝會的許多顯要、富翁,在資金短缺之際,卻是不聞不問的。《世界報》曾這樣評論用紋理細密的大理石鑄造的神像底座:「需要捐款的時候,紐約那些吝嗇的百萬富翁們卻對自由女神漫不經心,緊緊扣上自己的口袋。如果這底座的大理石有他們的心腸一半堅硬,即堪稱頭等大理石了。」 阿爾薩斯的自由女神像,位於科爾瑪小鎮(Colmar)北端一個道路交叉處的環形廣場中心。
在這里樹立自由女神像是完全有道理的,雕像建造者、法國雕刻家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的故鄉就是阿爾薩斯的科爾瑪(Colmar,Alsace)。 中國的北京和深圳分別有兩座自由女神像的微縮復製品,位於北京世界公園和深圳世界之窗。
廣州也有一座自由女神像。廣州的黃花崗公園,矗立著中國唯一的自由女神像。自1920年運至廣州後,她先於1930年被換為國民黨黨徽,後又在1966年的「反四舊」浪潮被砸毀,取而代之的是一把兩米多的火炬。直到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之際,自由女神得以重塑,石槌變成象徵法律的書本。
杭州市拱墅區石灰壩7-11號的杭州化工研究院內的杭州摩都廣告有限公司也有一座微縮仿製品。

Ⅹ 電腦是根據什麼原理發明的

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算盤,廣泛應用於商業貿易中,算盤被認為是最早的計算機,並一直使用至今。算盤在某些方面的運算能力要超過目前的計算機,算盤的方面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 直到17世紀,計算設備才有了第二次重要的進步。1642年,法國人Blaise Pascal(1623-1662)發明了自動進位加法器,稱為Pascalene。1694年,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Wilhemvon Leibniz(1646-1716)改進了Pascaline,使之可以計算乘法。後來,法國人Charles Xavier Thomas de Colmar發明了可以進行四則運算的計算器。 現代計算機的真正起源來自英國數學教授Charles Babbage。Charles Babbage發現通常的計算設備中有許多錯誤,在劍橋學習時,他認為可以利用蒸汽機進行運算。起先他設計差分機用於計算導航表,後來,他發現差分機只是專門用途的機器,於是放棄了原來的研究,開始設計包含現代計算機基本組成部分的分析機。(Analytical Engine) Babbage的蒸汽動力計算機雖然最終沒有完成,以今天的標准看也是非常原始的,然而,它勾畫出現代通用計算機的基本功能部分,在概念上是一個突破。 在接下來的若干年中,許多工程師在另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步,美國人Herman Hollerith(1860-1929),根據提花織布機的原理發明了穿孔片計算機,並帶入商業領域建立公司。 現代計算機發展歷程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 (1945-1956) 1946年2月15日,標志現代計算機誕生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費城公諸於世。ENIAC代表了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過不同部分之間的重新接線編程,還擁有並行計算能力。ENIAC由美國政府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開發,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70000個電阻器,有5百萬個焊接點,耗電160千瓦,其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 第一代計算機的特點是操作指令是為特定任務而編制的,每種機器有各自不同的機器語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個明顯特徵是使用真空電子管和磁鼓儲存數據 .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 (1956-1963) 1948年,晶體管發明代替了體積龐大電子管,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減小。1956年,晶體管在計算機中使用,晶體管和磁芯存儲器導致了第二代計算機的產生。第二代計算機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穩定。1960年,出現了一些成功地用在商業領域、大學和政府部門的第二代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還有現代計算機的一些部件:列印機、磁帶、磁碟、內存、操作系統等。計算機中存儲的程序使得計算機有很好的適應性,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商業用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高級的COBOL和FORTRAN等語言,使計算機編程更容易。新的職業(程序員、分析員和計算機系統專家)和整個軟體產業由此誕生。 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 (1964-1971) 1958年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了集成電路(IC),將三種電子元件結合到一片小小的矽片上。更多的元件集成到單一的半導體晶元上,計算機變得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這一時期的發展還包括使用了操作系統,使得計算機在中心程序的控制協調下可以同時運行許多不同的程序。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1-現在) 大規模集成電路 (LSI) 可以在一個晶元上容納幾百個元件。到了 80 年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VLSI) 在晶元上容納了幾十萬個元件,後來的 (ULSI) 將數字擴充到百萬級。可以在硬幣大小的晶元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斷增強。 70 年代中期,計算機製造商開始將計算機帶給普通消費者,這時的小型機帶有友好界面的軟體包,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程序和最受歡迎的字處理和電子表格程序。 1981 年, IBM 推出個人計算機 (PC) 用於家庭、辦公室和學校。 80 年代個人計算機的競爭使得價格不斷下跌,微機的擁有量不斷增加,計算機繼續縮小體積。與 IBM PC 競爭的 Apple Macintosh 系列於 1984 年推出, Macintosh 提供了友好的圖形界面,用戶可以用滑鼠方便地操作

閱讀全文

與colmar中國什麼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邊境溫度是多少 瀏覽:123
印尼合資公司是什麼開頭 瀏覽:153
浙江仙居中國有哪些好玩的旅遊景點 瀏覽:930
荷蘭日本英國泰國都是什麼花 瀏覽:894
中國如何做印度電商 瀏覽:846
義大利和捷克哪個足球厲害 瀏覽:531
現在伊朗氣溫多少度 瀏覽:393
哪些單位有義大利語需求 瀏覽:487
印尼的貓為什麼沒尾巴 瀏覽:810
中國凶歷的多少 瀏覽:277
去義大利旅遊需要注意些什麼 瀏覽:69
娶個印度女人怎麼樣 瀏覽:18
中國著名戶外品牌有哪些 瀏覽:476
英國表演專業藝術留學需要多少錢 瀏覽:910
印度師級編制多少人 瀏覽:902
美國是英國的殖民地多少年 瀏覽:856
如何檢測印度疫情 瀏覽:799
為什麼伊朗北部人口那麼多 瀏覽:467
印度有哪些國寶級男角色 瀏覽:473
沒有qq微信怎麼玩和平精英國際服 瀏覽: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