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內最缺什麼農產品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多,土地少的國家,隨著我國的國民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年年不斷的提高情況下,作為我國的農產品就顯得嚴重不足,特別是糧食作物,象大米,小麥,大豆等農產品每年就得靠大量進口,才能夠滿足國內人們的需求。因為我國是人多土地少,作為從土地中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基本上是滿足不了自足的。雖然有的農產品象果品在國內形成了滯銷的情況,這還是主要大量的進口果品充斥了大量的國內市場造成的。所以如果要是所有的農產品都不進口的情況下,我國將會是農產品嚴重短缺的國家。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沒有加入世貿組織以前,我國的所有農產品大部分都是憑票才能夠買到,這就充分說證明了,如果我國不大量進口農產品,我國將是農產品嚴重短缺的國家,根本我國的所有農產品都難以達到自足。作為世界上最勤勞和最有智慧的民族,農業生產與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富收和豐富的,這也是其他國家比不了的民族優勢和民族精神。中國只要協調好農村田地改革規劃種植產區,完全可以實現全部自產自足的面貌,這也是現有農村地區保有大量土地的基礎,中國就糧食產量每年保持收支平衡,進口和出口部分糧食也只是滿足世貿規定而已,根本就不存在大量進口糧食的說法,目前主要依賴進口是大豆和小麥,去年進口大豆為8851萬噸,占國內消費85%以上,大豆進口一是滿足飲食油脂需求,二是提供養殖飼料來源,唯一美中不足是進口轉基因大豆,而優質小麥進口一年大概是300萬噸左右,相對而言不是很多,擴大小麥產區提高產量應當進口有限,而大豆才是嚴重依賴進口的農產品。
豬飼料原材料依賴進口,大豆玉米嚴重依賴進口。所以,國內豬肉價話語權很大程度老外掌握。雜交糧、糧食能夠自給自足!
② 現在中國市場上最缺少什麼東西啊,最具市場價值
中國市場上最缺少高質量的原創產品。
中國市場最缺少的就是這個。以前中國市場上充斥著中低端的產品,並且這些產品沒什麼原創,幾乎都是模仿國外的。
隨著消費水平提高,僅僅一味的低端模仿將會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特別是國際貿易之間的成本越來越低,長久下去,中國製造會淪為中國生產了。
但是只要有智慧的頭腦,和誠信的心,什麼項目都是有價值的。做就做自己熟悉領域的項目,精耕細作。做得比別人強的項目,就是最缺少的項目。
(2)中國缺什麼了擴展閱讀:
中國未來市場的10大需求為:
1、智能需求從家庭、學校、社會的多側面來滿足人們對提高智能訓練的需求。
2、健身需求娛樂、日常體育鍛煉、回歸大自然的旅遊等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將更多地進入千家萬戶。
3、安居需求將引發人們對建築材料、室內裝飾、居住環境、通訊、休閑以及物業管理、保險事業等方面的需求。
4、綠色需求維護生態環境,實行清潔生產,提供綠色產品,這一點已成為我國基本國策。因此,綠色工程、綠色建築、綠色農業、綠色包裝等更激發人們對清潔無污染商品的強烈需求。
③ 現在中國缺什麼有哪些材料依賴進口
目前最缺光刻機、高性能晶元。
至於其他稀缺資源,中國都有很多門路搞到。
④ 中國發展最缺什麼
中國人最缺什麼? 中國人最缺以下九樣東西: 1、信仰 在古代中國,一直有兩套完整的信仰體系:官士階層信歷史,為了青史留名可以犧牲生命;民間百姓信奉鬼神,所謂「離地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當今中國社會民眾普遍無信仰,大家只相信自己能看見的東西,例如金錢與權力,沒有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比如我們為什麼活著。國人不懂得敬畏,也沒有統一的道德衡量標准,所以價值判斷相差甚遠。無信仰無畏,在沒有思想導向和犯罪的情感責備成本低的情況下,容易出現問題。 [[1]] 2、道德與誠信 現在的中國人普遍缺乏誠信。如市場上的注水豬肉、農葯超標的蔬菜、有毒的大米、「吊白塊」的粉絲、「毛發水」兌制有毒醬油等等。那些不誠信不遵守游戲規則的市場參與者,其不誠信的行為得不到相應的懲罰,所以市場往往會出現逆淘汰。越是不誠信的人越容易得到市場的獎勵。 [[2]] 3、無條件的自信
中國式的第二大的經濟體造成的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人權法制等問題,讓國人仍沒建立起自信。許多人對自己的前途和命運遠不如老外們那麼無條件信心十足和理直氣壯,他們甚至懷著一種莫名其妙的毫無希望、悲觀厭世乃至幸災樂禍的病態心理。 [[3]] 4、背行囊走四方的健康 中國人的健康數據讓人心寒。60%的中國成人高血糖、每死5個人就有一個死於癌症、平均每天1500人死於猝死„„ [[4]] 5、安穩平實的睡眠 現在中國人的睡眠障礙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間。中青年人對睡眠疾病的治療還陷入了很大的誤區,要麼即使有很嚴重的睡眠問題也不願就醫或用葯,害怕會產生葯物依賴,要麼是病急亂投醫、亂吃葯。調查顯示,超過一半(55.5%)的中國人認為工作壓力對睡眠影響很大,55.3%的中國人使用各種助眠手段,100個中國人中有14個超過凌晨12點還沒睡覺„„ [[5]] 6、私人的空間和時間 加班是中國人的痛,據說美國不存在加班的問題,按時下班,下班後的時間純粹屬於個人,任何人都不得打擾,若加班老闆需付加倍工資。據說最勤勞的德國人每天早上花近半小時泡澡或淋浴,每周上班4到5天,
每天工作8小時中,2小時午休,兩個半小時咖啡時間。對於中國生活工作壓力之大的年輕白領來說,只要不累死在加班的路上,就謝天謝地吧! [[6]] 7、一個教會你愛和被愛的人 這是一個過剩的時代,在婚姻情感上滯銷的那部份人也被剩下了。有數據顯示剩男超1100萬,剩女人數也上漲。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越來越遠,有人一直孤獨,有人找錯了那一半。據《南方日報》報導,連續七年,中國離婚率連年走高,22至34歲離婚者多、婚齡在7年——10年離婚者多、80後成為離婚主力軍。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離婚率達三分之一。據報導,中國民政事業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一季度,共有46.5萬對夫妻辦理了離婚登記,平均每天有5166個家庭解體,較前年同期增長17.1%。 [[7]] 8、返璞歸真的童心 關於童心,明代思想家李贄說:童心者,真正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童話大王鄭淵潔說:童心比童年更重要。擁有一顆未泯的童心,容易快樂和滿足,在創作中富有活力。 [[8]] 9、愉悅和舒心的創業環境
⑤ 中國人缺什麼營養
中國人最缺什麼營養素
1缺鈣
根據第三次全國營養大調查,中國人目前最缺乏的是鈣。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還不到400毫克,僅達到RDA(如果人體長期攝入某營養素不足,就會發生缺乏症的危險。當攝入量達到某一數值時,人們就沒有發生缺乏症的危險。該數值稱為RDA值。)要求的800毫克的49.2%。
因為缺鈣而引起各類骨病屢見不鮮,比如骨質疏鬆、手足抽搐症、骨發育不全、佝僂病等。家庭日常的食物中,含鈣較多的有牛奶、乳酪、雞蛋、豆製品、海帶、紫菜、蝦皮、芝麻、山楂、海魚、蔬菜等。
2缺鐵
目前我國居民每天攝入的鐵量已達到RDA值,但由於其攝入的鐵主要是來自於大米、堅果、黑葉蔬菜等植物中的非血紅素鐵,其利用率和吸收率較低,遠遠低於動物性食物中所含鐵的吸收率。加之,我國居民習慣食用穀物,而穀物中含有濃度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會明顯抑制人體對鐵的吸收。
所以,盡管我國居民攝入的鐵量不低,但真正被人體吸收的鐵卻較少,並不能滿足人體的需求,這使得我國居民存在著廣泛的貧血現象,尤其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人體缺鐵時,可引發缺鐵性貧血,出現食慾減退、煩躁、乏力、面色蒼白、心悸、頭暈等症狀。
3缺維生素A
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476微克(其中157微克為維生素A,319微克來自β-胡蘿卜素的轉化),僅為RDA要求的800微克的61.7%。維生素A的主要作用是維持暗光下的視覺功能以及維護上皮細胞組織的健康。維生素A缺乏的人有可能會出現一些皮膚乾燥、粗糙,眼睛干澀、怕光的現象。直接影響骨質狀況的成分是鈣與維生素D,而中國大城市人群(20歲以上)中,維生素D正常的人僅佔0.67%,嚴重缺乏者達到21%。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它是調節鈣代謝的三大激素之一,可以防治骨質疏鬆和兒童佝僂病,對骨骼健康非常重要。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它的作用還遠不止這些。近年的研究證實,維生素D缺乏還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脂肪肝、類風濕性關節炎、口腔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等常見慢性病有關。
身體難受,可能缺營養素
以下一些身體小信號,大家可以對照著檢查一下。如果發現自己也有同樣問題,一定要及時調整飲食。
眼睛干澀、充血,容易緊張
B族維生素是中國人最容易缺的維生素之一,尤其是維生素B2。英國皇家全科醫師學會會員丹寧博士稱:
「B族維生素能調節眼窩內的液體總量,缺維B2時,眼睛表面的血管容易感染,導致眼睛干澀、結膜炎和紅血絲。」維B2和所有皮膚黏膜方面的疾病都有關,比如口腔黏膜潰瘍、牙齦紅腫等。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最好先補維B2,如果還不好,再考慮其他原因。此外,B族維生素有減壓作用,還能增強人的注意力、改善認知能力。缺維B的人,常常容易緊張。
含維B食物:奶製品、肉類、肝臟。
每日推薦量:維B2——英國男性1.6毫克,女性1.2毫克;中國男性1.4毫克,女性1.2毫克。王興國指出,很多食物都含維B2,但又沒有一種特別豐富,所以可能缺乏時,最好吃補充劑。
肌肉痙攣、失眠缺鎂
厄休拉·阿倫斯表示,英國人普遍缺鎂,因為他們的膳食多以快餐、汽水、薯片、餅乾和細糧等低鎂食物為主。大量食用奶製品等含鈣量豐富的食品,也會降低體內鎂含量。
中國人缺鎂並不是很嚴重,可能和我們吃較多雜食有關。不過,常吃快餐和薯片的年輕人要多加小心。鎂對於向肌肉傳遞信號的神經元至關重要,還能幫助身體產生更多褪黑素,調整人的睡眠規律。因此,輕微缺鎂會導致肌肉痙攣和失眠。不過,可能英國人由缺鎂導致的肌肉痙攣比較多,但對於中國人來說,它更多和缺鈣有關。嚴重缺鎂會引發心臟病和胃腸疾病。
含鎂食物:玉米、全穀物食品、果脯、蘑菇和堅果。如果選擇補充劑,要注意避免攝入奶製品和含鈣豐富的食物。
每日推薦量:英國300毫克,中國350毫克。300毫克相當於9勺半玉米面、240克粗糧面條、11片全麥麵包、20顆無花果、22顆小胡桃(鎂的最佳堅果來源)。
尿道感染、傷口癒合時間長
西方人吃肉多、蔬菜少,因此更容易缺維C;在中國,缺維C的多是飲食不規律的年輕人。研究表明,維C可減少尿道里有害細菌的數量,如果缺乏,容易發生尿道感染。
它對於膠原蛋白的構成、皮膚組織的強健和傷口癒合也非常重要,只要微量缺乏,很快就會出現擦傷增加、經常淤青、傷口癒合時間長等現象。嚴重的維C缺乏會導致壞血病。
含維C食物:柑橘類水果、西蘭花、紅色蔬菜(西紅柿、紅葉捲心菜等)。
每日推薦量:維C是水溶性維生素,身體不能儲備,所以需每天補充。英國推薦量60毫克,中國100毫克。60毫克相當於2個獼猴桃、8.5勺番茄汁。多補維C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為多餘的會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手腳冰涼缺硒
硒可以調節甲狀腺功能,而甲狀腺分泌激素,掌控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輕微缺硒的人血液循環不好,會覺得手腳冰涼;嚴重缺硒則導致免疫力低下、視力減退、易患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硒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和體內重金屬結合,減少它們的危害。
含硒食物:最好的是貝類海鮮等,其硒含量比較穩定。
每日推薦量:英國男性75微克,女性60微克;中國50微克。英國推薦量相當於1.5個金槍魚三明治、175克鱈魚。
皮膚乾燥粗糙缺維生素A
大多數人都是輕微缺少維A,真正嚴重缺乏的人很少。維A以保持皮膚的柔軟、彈性著稱,皮膚乾燥、粗糙,暗光下視力差,小孩反復呼吸道感染都與它有很大關系。
含維A食物:豬肝、雞蛋、奶製品、紅色和橙色果蔬。
每日推薦量:英國0.8毫克,中國800國際單位。相當於100克黃油、2根胡蘿卜、3/4個紅辣椒和3塊哈密瓜。
經前期緊張缺鋅
中國人缺鐵和鋅比西方人更嚴重,和我們吃海產品、肉相對少有關。美國研究發現,女性在月經來臨前的13天內,體內鋅含量非常低,導致黃體酮和內啡肽分泌不足,因此心情非常緊張焦慮、痛感也會增強。「嚴重缺鋅會影響前列腺健康,或導致孩子偏食、有吃土等異食癖。」陳霞飛說。
含鋅食物:貝類、肉類、腰果、粗雜糧。
每日推薦量:英國15毫克,中國男性15毫克,女性11.5毫克。相當於3隻牡蠣、2隻螃蟹、272克牛肉。
疲勞、嗜睡缺鐵
血液中運輸氧氣的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就是鐵元素。阿倫斯說,稍微缺鐵會讓人疲勞、嗜睡,覺得死氣沉沉、沒精打采,嚴重的話會引起缺鐵性貧血。王興國認為,中國人缺鐵更嚴重,這和我們多從植物中吸收鐵有關,菠菜中含鐵多,但吸收率只有1%,遠不如吃瘦肉補充的鐵好吸收。
含鐵食物:紅肉是最佳來源,其次是蛋黃和果脯。維C有助鐵吸收,但茶葉里的單寧酸阻礙鐵吸收。
每日推薦量:英國14毫克,中國男性15毫克,女性20毫克。14毫克相當於360克粗糧面條、51個杏脯、2個煮雞蛋。
手腳麻痹缺鉀
愛吃咸、愛出汗、常喝酒吸煙的人,體內的鉀都容易流失。鉀會影響神經傳導,輕微缺乏讓人覺得手腳麻痹、無力,嚴重了會影響心臟健康。含鉀食物:杏仁、花生、扁豆、蘆筍。
每日推薦量:英國3500毫克,中國2000毫克。3500毫克相當於8.75根香蕉、31顆杏脯、7個烤西紅柿(烘烤減少西紅柿水分,增加鉀元素密度)。
⑥ 中國社會缺什麼
缺的東西不少,我覺得以下幾項比較重要:
1、誠信。無論什麼社會,這都是正常社會的基礎;
2、理性。人雲亦雲者眾,獨立思考者少;
3、信仰。文革打破了傳統信仰,市場經濟改變了階級理念;
4、法治精神。經濟發展到市場經濟階段,但文化和理念未到法制信仰階段;
5、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政府還處於「父愛」理念中,我們已處於「青春期」,
民眾獨立意識覺醒後,如何進行社會管理,成為迫在眉睫需解決的問題,好在
十八大已經開始關註解決方案。
⑦ 中國科技日報我中國缺什麼
第一,缺乏科學武裝。
科學和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之間有聯系。正是由於缺乏科學的指引,才阻礙了我們的技術發展和進步。
中國自古以來只有技術傳統,而沒有科學傳統。技術發明靠的是經驗的積累,或許還有靈機一動;而科學發現則是建立在系統研究和專業訓練的基礎上。我們的祖先在科學上的建樹實在乏善可陳。有人說我們有四大發明。我告訴你,四大發明屬於技術范疇,它不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技術創新和突破,跟科學沒有半毛錢關系。
比如指南針,我們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著家。沒有去研究磁場、磁力線,也不懂得導體切割磁力線時會產生電流,更推導不出麥克斯韋方程。比如火葯,我們的先人只滿足於它能爆炸的事實,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沒有深入探討它的化學和物理機理,所以才止步於黑色火葯,沒能研發出黃色炸葯。有人說,我們祖先發明了火葯,所以才有了後來工業和軍事上用的炸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黃色炸葯和黑色火葯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這些傾向今天也在嚴重影響我們的技術發展和進步。離開科學的指引,技術的發展註定不會走得久遠。
第二,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電視台播了一檔節目《大國工匠》,我幾乎每集都看了。拍得很好,下了功夫。問題是相對於我們13億人口,這些大國工匠實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是瞧不起匠人的。從我們對很多職業的稱謂上就能看出這一點,什麼剃頭匠、泥瓦匠、小爐匠,很多教師自嘲,管自己叫教書匠……
輕視操作,輕視實踐。孟子就說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6月20日,科技日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海洋調查一線難覓學科帶頭人身影」,講的是海洋調查的某個航次上,16名科研人員中有副高以上職稱的只有一人。學科帶頭人都說,學生去了,我就不去了。這種現象在中國很普遍。
不久前我訪問德國,在薩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頓參觀了中德軌道交通聯合研發中心的創新工廠。我在工廠里看到,很多人穿著工裝在一絲不苟、非常專注地工作。我本來以為他們都是工人,後來一打聽,原來都是工程師!我想,正是憑藉這種務實嚴謹、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國人生產出了萊卡相機、賓士汽車、克虜伯大炮等,創造了「德國製造」的品牌價值。
第三,缺乏持之以恆的情懷。
浮躁和浮誇是中國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經持續了20年。我們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總想走捷徑,彎道超車。
我不喜歡「彎道超車」這個詞兒。除非你車里有毒品,警察追你,要不幹嘛彎道超車呢?總結別人的經驗,吸取別人的教訓,少走彎路,這是對的,也是應該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彎道超車」是個偽命題,往往成了投機取巧的代名詞。你彎道超車走直線,就意味著別人走曲線,別人都比你傻,這可能嗎?很多實踐已經證明,彎道超車行不通。
比如說研發航空發動機,要通過大量實驗數據的積累,不斷總結、完善、調整、提高,最終才能生產出一款好的產品。要彎道超車的話,我們可以搞到一台別人的不那麼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照葫蘆畫瓢,山寨出「八九不離十」的產品。可今後要改進提高,增強性能,你還能做得到嗎?
還有,領跑、並跑、跟跑「三跑並存」的說法是對的,但它不是現在的事情。1965年,我們的科學家就實現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這在當時絕對是世界領先。1964年中國爆炸了原子彈,1966年我們有了核導彈,1967年爆炸了氫彈,1970年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半個世紀前,我們就「三跑並存」。所以,不談比例和構成,「三跑並存」的說法就失去了意義。最近在「三跑並存」後面又加了一句「跟跑為主」,這就實事求是了。
此外,目前在某些關鍵技術領域,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上個月我看到美國媒體的一篇報道,美國的F135型航空發動機經過改進,其推力竟然達到22噸。稍微有一點航空發動機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數字。聽了這個消息,大家都很著急,但著急也沒有用。我們寄望於從事航空發動機研發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恆,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盡快把高性能國產航空發動機搞出來。
⑧ 中國現在最缺的是什麼
中國目前最缺的是人才,有了人才可加強多個領域的發展、制度的健全與執行力,何愁國不強,民不富
⑨ 21世紀中國最缺什麼樣的人才
合易認為:按類型來分,21世紀最缺的是創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創新是未來中國發展的主旋律,沒有創新,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將失去源動力。創新型人才指富於開拓性,具有創造能力,能開創新局面,對社會發展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才。復合型人才指的是不僅在專業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經驗,還具備較高的相關技能的人才。比如隨著IT技術完全融入銀行、保險、證券之中,那麼,通曉金融、IT兩大領域的金融業人才就是復合型人才,而這類人才將在未來幾年內十分搶手。 復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點是多才多藝,能夠在很多領域大顯身手。若按專業來分,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智能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智能電網信息工程、核技術、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專業的人才未來將非常稀缺。這些專業又被統稱為:「新工科」,即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支撐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製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的新興工科專業
⑩ 中國人到底缺什麼了
一個中國人是黃金,兩個中國人是狗屎!缺合作精神,實踐!
還缺...一篇找來的文章希望能幫助到你:
——偶然的傷痛,必然的思考
誰能想像,這件陳列在首都博物館堪稱古代工匠史詩般巨作的元青花鳳首扁壺曾經盡是48塊大到13厘米、小到只有2厘米的碎瓷片!說到這里,她不僅有個幽然的外表,更有一個夢幻而迷離的身世。據考古發現她本應是工匠手中的完美,應修圓時稍有傾斜,按例應砸碎後埋入故宮後院,但卻只碎了一個小口,後來被太監們偶然撿到便保留了下來,後又因各種原因變成了48塊碎片,又更加偶然的被考古發掘者一一撿到,重新粘合起來後,才有了今天的燦爛!她的存在不是必然的!在經過千百年的風雨滄桑中,由於無數巧合而偶然的避開了時間的摧殘,在今天與我們再度相遇,不可否認,這是一種求不來的緣分!在這眾多的偶然後她為我們創造的價值卻是必然的......
2008年5月12日,在昔日里平靜的汶川,盡偶然的發生了百年不遇的8.0級大地震!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不僅死傷無數,就連四川大小博物館里的珍惜文物也都回復了往日破碎的風塵…還記得,5.12後的幾個月中,許許多多來自各方文物鑒定修復的人員紛紛趕往他們熟悉而陌生的廢墟中,映入眼簾的是責任,手中撫摸的是歷經風霜又再一次偶然而又必然的回到手中的文物…盡管長達好幾個月的文物修復工作,與傳播的防震知識,但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四川省共有6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14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此外,四川省館藏文物損失1800餘件,其中,有珍貴文物(國家三級以上文物)151件!
不記得是誰問過我:「那失去的文物怎麼辦呢?」。沒錯,失去的文物怎麼辦呢?面對這組龐大的數據,我們又還能做什麼呢?災難後我們所挽回不了的又如何向後人交代呢?掉了的,我們可以撿起來,碎了的,我們可以修復,而消失的…我們只能推了又推,躲了又躲,誰都不願看那一張張破碎的容顏。除此之外又能怎樣?誰能留得住世上一縱即逝的光陰?誰能知道中國人偶然的必然後,是否還會有千千萬萬個偶然?在寂靜的廢墟中,這個答案告訴我們——讓防災比救災做得更好!讓偶然後的必然少一點!
黑夜裡,我們無法使黎明來得更倉促,卻能使街燈再亮一些、家再溫暖些...我們無法得知狂風暴雨何時降臨,卻能為自己或身邊的人多帶一把傘。同樣我們不知道何時、何地會發生地震或海嘯,也不知昨天才掃去塵土,千百年後又重新再次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一個個奇跡,今天是否會因為某種原因而悄然的永遠離去...面對這些我們無法挽回的過失,我們也許會悔恨終生,也許會奮不顧身的做到一切自己還能做的。但是……
有一次,我從朋友家好不容易求得一組很精緻的茶杯,也只是隨便用報紙包了幾下,然後放如一個塑料袋中。興奮的走在回家路上,突然,因塑料袋質量太薄,一下子斷掉了......事後,固然很傷心,但假設,我當時多包幾張報紙,或換個厚一點的塑料袋,縱是拿在手上,這一切的一切如果得以實施,可能就沒有悲劇發生。換句話說,四川的各大博物館如果在很早之前就向各大博物館學習掌握了防震技術,也許......
在面對未來種種的偶然與迷茫中,我們無權改變這一切偶然的發生,卻可以在現在做到一切能改變偶然後必然幾率的事物。也許明天會彗星撞地球,也許明天會山崩地裂!但,今天我們還可以讓樓房更堅固,讓明天的哭泣化作無憾的暖暖層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