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什麼習俗是中國的習俗
日本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禮節是日本人的習俗。平時人們見面總要互施鞠躬禮,並說「您好」,「再見」,「請多關照」等。 日本人初次見面對互換名片極為重視。初次相會不帶名片,不僅失禮而且對方會認為你不好交往。互贈名片時,要先行鞠躬禮,並雙手遞接名片。接到對方名片後,要認真看閱,看清對方身份、職務、公司,用點頭動作表示已清楚對方的身份。日本人認為名片是一個人的代表,對待名片就像對待他們本人一樣。如果接過名片後,不加看閱就隨手放入口袋,便被視為失禮。如果你是去參加一個商業談判,你就必須向房間里的每一個人遞送名片,並接受他們的名片,不能遺漏任何一個人,盡管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但這是表示相互友好和尊敬的一種方式。
東京湯島神社裡掛滿了學生升學祈願牌。
湯島神社類似中國的孔廟,祭奉著在日本素有「學問之神」之稱的菅原道真。圖為一考生在掛祈願牌。新華社記者馮武勇攝 到日本人家裡去作客,要預先和主人約定時間,進門前先按門鈴通報姓名。如果這家住宅未安裝門鈴,絕不要敲門,而是打開門上的拉門,問一聲:「借光,裡面有人嗎?」,進門後要主動脫衣脫帽,解去圍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氣炎熱,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腳,否則是失禮的行為),穿上備用的拖鞋,並把帶來的禮品送給主人。當你在屋內就坐時,背對著門坐是有禮貌的表現,只有在主人的勸說下,才可以移向尊貴位置(指擺著各種藝術品和裝飾品的壁龕前的座位,是專為貴賓准備的)。日本人不習慣讓客人參觀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處看看的請求。日本特別忌諱男子闖入廚房。上廁所也要徵得主人的同意。進餐時,如果不清楚某種飯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請教,夾菜時要把自己的筷子掉過頭來使用。告別時,要客人先提出,並向主人表示感謝。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電話告訴對方,表示已安全返回,並再次感謝。過一段時間後再遇到主人時,仍不要忘記表達感激之情。日本人設宴時,傳統的敬酒方式是在桌子中間放一隻裝滿清水的碗,並在每人面前放一塊干凈的白紗布,斟酒前,主人先將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紗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紗布吸干,再斟滿酒雙手遞給客人。客人飲完後,也同樣做,以示主賓之間的友誼和親密。 東京街頭,兩名身著傳統服裝的日本兒童正在感受
乘坐黃魚車的樂趣。 日本人無論是訪親問友或是出席宴會都要帶去禮品,一個家庭每月要花費7. 5%的收入用於送禮。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須帶上禮品。日本人認為送一件禮物,要比說一聲「謝謝」的意義大得多,因為它把感激之情用實際行動表達出來了。給日本人送禮要掌握好「價值分寸」,禮品既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若過重,他會認為你有求於他,從而推斷你的商品或服務不好;若過輕,則會認為你輕視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訪,帶上些包裝食品是比較合適的,但不要贈花,因為有些花是人們求愛時或辦喪事時使用的。日本人對禮品講究包裝,禮品要包上好幾層,再繫上一條漂亮的緞帶或紙繩。日本人認為,繩結之處有人的靈魂,標志著送札人的誠意。接受禮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贈禮品。日本人不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因禮品的不適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禮品可以轉贈給別人,日本人對此並不介意。日本人送禮一般不用偶數,這是因為偶數中的「四」在日語中與「死」同音,為了避開晦氣,諸多場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乾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數了。他們愛送單數,尤其是三、五、七這三個單數。但「九」也要避免,因為「九」與「苦」在日語中發音相同。
2. 日本的哪些風俗和中國相似,而哪些又是日本的獨特文化
日本人的生活習俗雖與中國的習俗有許多相近之處,但也有不少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到日本後,千萬不要按中國的某些習俗去想當然辦事,而要事先搞搞清楚,再入鄉隨俗。否則,將會因不合習俗而造成一些別扭和誤會。
日本人愛喝酒,常常也同中國一樣"無酒不成席"。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卻同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為敬。日本人則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斷地為對方斟滿酒,他卻不喝。而且為了表示誠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頭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對方被他灌醉。
日本人也同中國人一樣愛喝茶。但他們飲茶從不直接將茶葉放入茶杯中沖,而是放在一個帶過濾網的小茶壺里。斟茶時不像中國那樣一次斟滿,而是以半杯為敬,並且一般不再續茶。這常使喝慣大碗茶的中國人感到難以解渴。
日文中的"梳子"的發音與"苦死"同音,因此日本人對贈"梳子"有忌諱,在較為豪華的飯店客房裡,也很少有擺梳子供客人使用的。如果不是日本人主動要,你千萬不要隨便將梳子借給他用。
日本人睡覺的朝向是很有講究的,最忌頭朝北睡,因為死人停屍時都是頭朝北的。所以,當你住在日本人家中,早晨整理床鋪時,一定不要將枕頭放在北面,"北枕"即意味死亡。
日本人吸煙,從來都是各吸各的,不像中國的煙民,喜歡互相敬煙。因為日本人認為每個人喜歡的香煙品牌、品味都不盡相同,不必強迫別人吸自己喜歡的煙。
日本人喜歡中國的書法篆刻,因而中國人常常將一些古樸的篆刻印章做為禮品贈送日本朋友。但要切記,在他們的習俗觀念中,不完整的印篆是不吉利的。
日本人也講"黃道吉日",日本的日歷上在日期旁常印有"大安"、 "友引"、"先勝"、"赤口"、"先負"、"佛滅"的字樣,表示吉凶日,稱其為六曜。其中"大安"即為黃道吉日,日本人入學考試、結婚、出門旅行多選此日。而"友引"卻是火葬場休息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火化,死者會將其友一起"引"到陰間去。"先勝"意為先到者勝,所以這一天,人們干什麼都加快速度。而"先負"則正相反,這一天干什麼都力爭慢半拍。日本人常對動作遲緩的人開玩笑說: "您的日歷今天是先負吧。""赤口"之日一早一晚為凶,而從上午九時至下午三時為吉。"佛滅"則為大凶之日,在日本,如無特別緊要之事,一般不要選擇"佛滅"之日辦理重要事宜。
3. 日本人過農歷生日嗎
以上都在胡說!!我多年住在日本。從來沒有聽到過日本人過農歷的。首先日本人對農歷根本就沒有一點點概念。比如:中國人過春節,可是日本人根本就不過。只過一月一日的元旦。7月7日是牛郎織女見面的日子。中國人過的是農歷,可是我來到日本後看日本人過的是一般的公歷。也就是日歷上的大字。這些我可以保證!! 誰說的山下智久的生日是農歷??好可笑啊··你再好好看看介紹他的網站。明明是公元1985年4月9日生的。難道這是農歷嗎?不懂不要亂說好嗎??
4. 日本的日歷如何算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推行西化,許多傳統節日也發生了變化
日本原本是跟著中國過農歷春節的,但在明治維新後摒棄了農歷,採用公歷,因此只過公歷1月1日的新年
四季劃分和中國基本一致
5. 日本的日歷和中國的一樣嗎
是的 地方化
據記載,日歷是604年從中國經由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的。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日歷不斷發展變化,人們逐漸將季節、節日活動與吉凶等內容也注錄在上面。
新歷
在日本,自1873年開始使用的太陽歷被稱為「新歷」,而此前的陰陽歷為「舊歷」。日常生活使用的日歷採用現代的太陽歷(格里高利歷),始於將舊歷明治5年(1872年)12月3日定為新歷明治6年(1873年)1月1日那一天。太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365.2422天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每四年一閏,以調整紀年誤差。
舊歷
「舊歷」,或稱「陰陽歷」,是以朔望月為基礎確立的歷法,以新月為月初,經滿月再到下一次新月為一個月。一年為354天,通過設閏年調整。由於傳統節日、每年的例行活動以及賞月等活動都是按照舊歷的日期慶祝的,因此至今有些場合還在沿用舊歷。在有些日歷上,新歷日期處也同時標注舊歷日期。
2019年的新歷日歷
年號
年號是特定年代的稱號,日本從最初的年號「大化(645年~)」到最新年號「令和(2019~)」,其間經歷了248個年號。有的年份是在一年尚未結束時改換年號,如「平成(1989~2019年)」改元為「令和」,有些日歷生產企業會在新年號確定之前將這部分留出空白,一經確定,便將印好新年號的日歷推向市場。
干支
干支由十天乾和十二地支組合而成。十二地支表示12個月的順序,以12種動物來對應,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和式月份名
根據季節和節日的特點,舊歷的每個月都有一個和式名稱。這些名稱現在用於傳統表演藝術和茶道中,與新歷的季節感在時間上略有不同。
月
和式月份名
名稱的由來
1月 睦月 正月里親人歡聚一堂和睦相處的月份
2月 如月 又稱「衣更著」,穿多層衣物保暖的月份
3月 彌生 草木茂盛的月份
4月 卯月 白色的「卯木之花」(中文學名溲疏——譯注)盛開的月份
5月 皋月 插種秧苗的月份
6月 水無月 水之月(「無」與「之」同義),向田裡引水的月份
7月 文月 稻穗成熟的月份
8月 葉月 樹葉飄落的月份
9月 長月 黑夜漸長的月份
10月 神無月 全國的神靈都聚集到出雲大社(島根),各縣的諸神外出的月份,出雲則稱「神在月」
11月 霜月 降霜的月份
12月 師走 平時從容沉著的師僧、老師也東奔西走忙碌不停的月份
日本五大傳統節日
表示節令的五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
1月7日是人日節。在正月的這一天吃七草粥,祈禱五穀豐登、無病無災。3月3日是桃花節,又稱「偶人節」,慶祝女孩子的出生和成長。5月5是端午節,又名「兒童節」,是男孩子的節日。7月7日七夕節,人們在長條詩箋上寫下祈願,掛在院內的小竹子上。9月9日重陽節,在寺院內舉行賞菊活動。
3月3日桃花節擺飾的偶人
二十四節氣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個季節有六個節氣。自古以來,農事活動都是按照二十四節氣進行的。不同年份的節氣有時會相差一天左右。
季節
二十四節氣名稱
新歷的日期
含義
春 立春 2/4~18日前後 春天的開始
雨水 2/19~3/5日前後 積雪融化為水
驚蟄 3/6~20日前後 冬季蟄伏的蟲子開始從土中爬出
春分 3/21~4/4日前後 晝夜長短幾乎相同
清明 4/5~19日前後 草木開始發芽
穀雨 4/20~5/4日前後 普降春雨
夏 立夏 5/5~20日前後 夏天的開始
小滿 5/21~6/5日前後 草木茂盛
芒種 6/6~20日前後 麥類作物成熟,田間種植水稻
夏至 6/21~7/6日前後 (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
小暑 7/7~7/22日前後 梅雨結束
大暑 7/23~8/7日前後 最熱時節
秋 立秋 8/8~22日前後 秋天的開始
處暑 8/23~9/7日前後 暑熱消散
白露 9/8~22日前後 葉子上有露珠凝結
秋分 9/23~10/7日前後 晝夜長短相同
寒露 10/8~22日前後 天氣愈發寒冷
霜降 10/23~11/6日前後 開始降霜
冬 立冬 11/7~21日前後 冬天的開始
小雪 11/22~12/6日前後 初見降雪
大雪 12/7~21日前後 降雪
冬至 12/22~1/4日前後 白晝最短,黑夜最長
小寒 1/5~19日前後 接近最冷時節
大寒 1/20~2/3日前後 最冷時節
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是中國古代發明的表示季節的方式之一。它將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分為三候,一年等分為七十二候,以簡短的詞語表示季節的變化和動植物的徵候。
六曜
日歷上標注的6種吉凶日。14世紀前後從中國傳入。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和順序有所變化,現在的順序是先勝、友引、先負、佛滅、大安、赤口。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根據六曜判斷諸事的吉凶。例如舉行婚禮的場所,大安日非常擁擠,而佛滅日則幾乎無人問津。
普遍的解釋
先勝 有事速辦為吉。上午吉,下午凶
友引 牽連朋友。喜慶之事無妨,葬禮等不吉利之事需謹慎
先負 諸事謹慎、保持平靜之日。上午凶,下午吉
佛滅 諸事皆凶。可舉行葬禮或做法事
大安 諸事大吉。尤其適宜舉辦婚禮
赤口 凶日。尤其以慶祝活動為大凶。注意防火防刀刃。下午吉,早晚凶
6. 日本日歷中的日期表示方法是怎麼來的
習慣用法而已,問過日本人,他們自己也說不出來為什麼,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用的,就象我們只說二號不說兩號差不多的道理。同樣的還有人數的量詞一個人ひとり、兩個人ふたり,也是特例,習慣用法。
7. 日本也用中國的農歷嗎
日本從7世紀末期開始使用中國的歷法,
一直到1685年,才有了日本人自己編制的「貞享歷」,
後來幾經改歷,到明治初期使用的是「天保歷」,這些歷法都是陰歷。
(7)日本人在中國怎麼看日歷擴展閱讀:
日本不再用農歷的原因
林泉忠先生《從元旦新年看東亞的「西化」》文中提到:「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大量引進西方的制度、技術、文化,作為「脫亞入歐」的一環,日本也率先於一八七三年採用公歷,同時廢除了農歷。
日本放棄農歷(准確的說是太陽太陰歷),採用公歷確實是有「西化」的原因,而當年日本政府突然改行公歷實際另有隱情,解決明治政府的財政困難才是促使改歷的直接原因。
有據可查,日本從7世紀末期開始使用中國的歷法,一直到1685年,才有了日本人自己編制的「貞享歷」,後來幾經改歷,到明治初期使用的是「天保歷」,
這些歷法都是陰歷。明治維新前,官吏的薪俸由以前以年度來計算和發放的「年俸」改為按月發放的「月俸」。
由於陰歷是以月亮朔望立月,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就要按十三個月發放官吏的薪俸。1873年將有閏6月,就遇到這個問題。
當時明治新政權面臨著近代化工廠的建設,舊工廠的改造,建立學校與軍隊,對士族發行秩祿公債等一系列重要任務,每一項都需要巨額資金,國庫空虛可想而知。
於是,明治政府於農歷1872年11月9日發布了「改歷詔書」,決定廢太陰歷,頒行太陽歷,以即將到來的12月3日作為1873年1月1日,從此諸祭典等舊歷月日一律按照新歷的相應日期施行。
這樣一來,不僅1873年由舊歷的13個月變成了新歷的12個月,而且1872年12月份因為只有兩天,這個月的工資也就被免掉了。改歷的結果是為政府省下兩個月的財政支出,對政府來說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財政困難。
1873年日本廢除農歷改行公歷被稱為「明治改歷」,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次改歷,幾乎沒有爭議就付諸實施。由於事出突然,1872年11月9日發布改歷詔書,僅僅20多天後就要實施新歷,過新年,各方面都缺乏足夠的准備,已經印好的舊歷日歷全部作廢,讓印刷業者蒙受重大損失;
尤其是習慣於舊歷的民眾很不適應,一度造成混亂,改歷也被批評為「粗暴的改歷」。然而,大多數國民還是服從並支持了政府的決定。為了讓民眾逐漸接受新歷,最初的日歷都是採取新舊歷並記,一直到1909年舊歷才被完全放棄。
在明治改歷的同時,日本也導入了西洋的24小時制計時法。此前日本長期使用中國的「百刻制」(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與「十二時辰」(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用的定時法計時,
從室町時代開始,改為使用「不定時法」,即將日出到日落、由日落再到日出各自分為六等分,
根據季節的變化,時間長短有不同,白天與夜晚長度也不盡相同。這種計時法是根據日出日落判斷時間,農民更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沒有精確的時間概念,
以至於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評價說,「日本人不緊不慢的程度簡直令人吃驚」。使用24小時制後,過去的時辰被精確的時、分所取代,社會節奏因此大大加快。
明治維新以後,政府官廳、軍隊、學校都聘請了不少外國人,這些外國人都堅守母國的生活習慣,要求實行周休制,與日本的逢一、逢六休息(俗稱「一六日」)產生矛盾,也影響了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
1876年開始,首先從政府部門、學校等公共機關實行了星期日休息的制度,此後逐漸普及到企業。
20多年後,朝鮮李氏王朝也在1895年末宣布以當年陰歷11月17日為西歷1896年1月1日。對於日本的改歷,當時很多中國人都表示不解。
如駐日參贊黃遵憲在日期間與日本友人談及改歷時提到,「中東兩國沿用夏正已二千餘年,未見其不便。且二國均為農國,而夏時實便於農,奪其所習而易之,無怪民間之囂然異論也」,並說「中國特不欲更改,並非無人及此」,
從黃遵憲所言可以看出當時的中國不是無人懂得新歷,而是不想改,因為國人還拘泥於農業社會的傳統,只能眼看著日本人改革舊制,快步走向近代化工業社會。直到1912年,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中國最終也在大勢所趨下改行公歷。
與日本不同的是,雖然朝鮮半島與中國改行西歷,但傳統的陰歷在社會生活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節日仍用農歷。日本社會在使用太陽歷後,原本密切反映自然節氣轉換的節日與季節感和天候變化拉開了距離,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也在淡化,這一點曾飽受詬病
8. 日本一周是按照金木水火土排列,那麼日本人雙休日怎麼表示
土曜日(どようび,Do you bi)=星期六
日曜日(にちようび,Ni chi you bi)=星期日
月曜日(げつようび,Ge tsu you bi)=星期一
火曜日(かようび,Ka you bi)=星期二
水曜日(すいようび,Su i you bi)=星期三
木曜日(もくようび,Mo ku you bi)=星期四
金曜日(きんようび,Kin you bi)=星期五
在日語口語中經常省略「日(び,bi)」而直接說「月曜(げつよう,getsuyou)」「金曜(きんよう,kinyou)」等。
古代中國,韓國,日本,朝鮮都曾採用這樣用七曜來計日的歷法。周天來源很早,易經中就有「七日一來復"的說法了,七曜在黃帝內經就有出現「九星懸朗,七曜周旋「七曜歷可能是唐代才傳入中國的,最早應該起源於巴比倫。
一、日歷上的順序
通常日歷上日曜日會在月曜日前面,不符合人們一到七的普遍認知規律,這是因為,我國古代歷法中,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復始,稱為「七曜」;七曜論中,太陽為首,太陽為尊,為萬物之始,自然應置於最前,其餘順次排下。
因此日本通常採用由日曜日至土曜日的一周計算方法,但我國在改良歷法時考慮到簡明實用的問題,便採用「星期一」「星期二」直到「星期六」,因為「星期七」不順口且有西方「禮拜日」和日本「日曜日」之說便改作「星期日」。
原本是在舊歷(農歷)中使用的日本月份之別名,在改制為新歷之後並沒有完全消失,而是轉為引用在新的歷法中。今日在一些有標示節氣、比較傳統風格的日本月歷上,往往還可以看到這些月份的別名存在,或以附註的方式補充在月歷的一角。
二、日本十二個月的別稱
1月:睦月(むつき):正月、初春月、年始月、太郎月、年端月
2月:如月(きさらぎ):梅見月、梅月、雪解月、初花月、小草生月、木芽月
3月:彌生(やよい):桜月、花見月、花咲月、桃月、嘉月、春惜月、夢見月
4月:卯月(うづき):卯の花月、鳥月、花殘月、清和月、得鳥羽月、夏初月
5月:皐月(さつき):早苗月、五月雨月、雨月、橘月、早月、菖蒲月
6月:水無月(みなづき):風待月、松風月、伏月、常夏月、鳴神月、鳴雷月、葵月
7月:文月(ふみづき):七夕月、七夜月、女郎花月、蘭月、涼月、文披月
8月:葉月(はづき):秋風月、月見月、木染月、濃染月、葉月、紅染月、雁來月
9月:長月(ながつき):菊月、菊咲月、夜長月、小田刈月、紅葉月、寢覺月
10月:神無月(かんなづき):神有月(出雲)、神去月、雷無月、初霜月、時雨月
11月:霜月(しもつき):霜降月、雪待月、神樂月、神歸月、雪見月、露隱葉月
12月:師走(しわす):極月、蠟月、春待月、限月、果月、親子月、梅初月
9. 日歷表中為什麼周日排在最前面
這是由歷史因素決定的,請看:
過去中國曾經採用過星期日作為一個星期的第一天。大約是在唐朝之前,中國從波斯引進了一種歷法,叫做「七曜歷」,那裡面,一星期的日子分別用日月金木水火土表示。星期天是「日曜日」,星期一是「月曜日」,等等,這么算起來,中國跟外國一樣,都拿星期天作一個星期的第一天了。後來唐朝政府禁止了「七曜歷」(唐太宗下令將收繳來的各種版本的《三皇經》統統化為灰燼,並規定「諸玄象器物、天文、圖書、懺書、七曜歷、《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違者徒二年),故這個稱呼中國不使用了,但是被日本人延續下來了。
後來重新從歐洲引進「星期」的概念時,就重新創造了「星期一」到「星期六」的稱呼,這么算起來,星期日當然只好算做「星期七」了。
正因為過去星期日曾作為一個星期的第一天,所以現在很多日歷表中周日總排在最前面。
10. 關於一個日本日歷問題
古代很早就有天體學說[天動說],將太陽系中[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土星],按照離地球的遠依次排序。(離地球越近的,角度變化速度越快)
另外,在古代埃及早就有1日24小時的理論。
這樣,再加上精通占星術的占卜師們的[占卜]概念,就形成了用耀日來表示[星期]的習慣,並且沿用下來。(順序如圖中點線的順序)
古代人們認為每一天都有來[保佑]人們的星,
<耀日何時如何傳入日本>
傳說在唐代,有日本僧人[空海]等一行來中國[留學],將[耀日經]從中國帶回了日本,當時是日本的[平安時代]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