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

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

發布時間:2022-04-26 18:13:50

① 簡述中國歌劇發展的歷史。

1、探索階段:(1919--1944)的新歌劇,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或是為了適應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斗爭的需要。

前者,如:黎錦暉的兒童歌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畫家》等,在倡導科學、民主精神上,在藝術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貢獻。

後者,如:聶耳的《揚子江暴風雨》、向隅的《農村曲》、冼星海的《軍民大生產吧》等,都在反映群眾革命斗爭的內容上、在借鑒西洋歌劇的經驗上、在藝術形式民族化的問題上作出了寶貴的嘗試。

2、奠基階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的新秧歌運動為起點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劇,如:《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為新歌劇的創作開辟了正確的道路。

此後,《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又獲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進一步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繼問世。

3、深入探索階段:(1956---)是遵循「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方針,進一步大膽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的。

(1)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擴展閱讀

歌劇《白毛女》

《白毛女》是中國第一部民族歌劇,也是由中國共產黨指導創作完成的宣揚紅色文化的第一部歌劇,是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的開山之作、代表之作,是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石,開創了中國新歌劇的里程碑,在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史上具劃時代的意義。

《白毛女》由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幟作曲。

藝術特色

《白毛女》是創造中國民族新歌劇的奠基石。它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它以中國革命為題材,表現了中國農村復雜的斗爭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風俗、習慣、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風貌等。

同時,它繼承了民間歌舞的傳統,借鑒了我國古典戲曲和西洋歌劇,在秧歌劇基礎上,創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為民族新歌劇的建設開辟了一條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在音樂上,《白毛女》採取了河北、山西、陝西等地的民歌和地方戲的曲調,加以改編和創作,又借鑒了西洋歌劇注重表現人物性格的處理方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樂形象。

楊白勞躲賬回來所唱的「十里風雪一片白」,是根據山西民歌《揀麥根》改編的,曲調深沉低昂,是刻畫楊白勞基本性格的音樂主題。

刻畫喜兒性格的音樂主題主要來自河北民歌《青陽傳》和《小白菜》,並貫穿全劇,隨著喜兒性格的變化而變化。如「北風吹」一段,選用的是河北民歌《青陽傳》的比較歡快輕揚的曲調;當在奶奶廟與黃世仁相遇時,為了表現喜兒強烈的階級仇恨,就採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的曲調。

在歌劇的表演上,《白毛女》借鑒了古典戲曲的歌唱、吟誦、道白三者有機結合的傳統,以此表現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推動劇情發展。如喜兒出場就是用歌唱敘述了戲劇發生的特定情境:「北風吹、雪花飄,雪花飄飄年來到。爹出門去躲賬整七天,三十晚上還沒回還。

大嬸子給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過年。」然後用獨白向觀眾介紹了身世和家庭。其他人物,如楊白勞、黃世仁、穆仁智也都在出場時,通過歌唱作自我介紹,有的地方也用獨白敘述事件過程。人物對話採用的是話劇的表現方法,也注意學習戲曲中的道白。

② 中國民族歌劇的代表作有哪些

中國民族歌劇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包括40年代在延安出現的《白毛女》。新中國成立以後,向戲曲和地方戲借鑒中,逐漸形成了既區別於傳統戲曲又與西方歌劇有一定差異的民族歌劇。代表作有《蘭花花》、《小二黑結婚》、《竇娥冤》、《洪湖赤衛隊》、《江姐》、《蒼原》等。

③ 中國歌劇的簡介

歌劇是一門集詩歌、戲劇、聲樂、器樂、舞蹈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近代西洋歌劇產生於被稱為「文藝復興」時代的十六世紀末的義大利。以後逐漸傳遍世界各地。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中國音樂工作者借鑒西洋歌劇開始了中國歌劇的探索之路。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以後,出現了盛極一時的新秧歌運動。隨著第一部新秧歌劇《兄妹開荒》到後來的《一朵紅花》、《夫妻識字》等數十部秧歌劇的先後上演,全國上下掀起了創作演出新秧歌劇的熱潮。40年代中期,民族風格歌劇《白毛女》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歌劇的創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開創了中國歌劇發展的新階段。 取材於長篇小說《紅岩》的歌劇《江姐》是中國民族歌劇的豐碑之作。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歌劇團1964年首演於北京。該劇由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擔任編劇,著名作曲家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該劇優美的音樂旋律,鮮明的人物形象,強烈的藝術力,征服了無數觀眾的心,在全國歌劇舞台獨領風騷,成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劇精品。1964年後,歌劇《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國各地廣泛上演,享譽國內外,其中《紅梅贊》、《綉紅旗》、《春蠶到死絲不斷》、《五洲人民齊歡笑》等經典唱段影響了幾代觀眾。

④ 中國創作了哪些民族歌劇

創作特色:
《白毛女》是詩、歌、舞三者融合的民族新歌劇。
第一,歌劇情節結構,吸取民族傳統戲曲的分場方法,場景變換多樣靈活。
第二,歌劇的語言繼承了中國戲曲的唱白兼用的優良傳統。
第三,歌劇的音樂,以北方民歌和傳統戲曲音樂為素材,並加以發揮創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劇音樂的某些表現方法,具有獨特的民族風味。
第四,歌劇的表演,學習了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手段,適當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韻律,同時,又學習了話劇台詞的念法,既優美又自然,接近生活。重要意義:

《白毛女》是我國歌劇史上第一部里程牌式的作品,它是中國民族歌劇成熟的標志和發展的奠基石。它的成功演出在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並為我國歌劇創作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階段。這部作品不僅對中國歌劇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產生過廣泛影響,而且對他後來的創作也具有重要意義。

⑤ 中國民族歌劇的特點

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十七年中,中國歌劇創作在創作思維上形成幾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繼承戲曲傳統,代表性劇目有《小二黑結婚》(馬可等作曲)、《紅霞》(張銳作曲)、《紅珊瑚》(王錫仁、胡士平作曲)、《竇娥冤》(陳紫等作曲)。

一種是以民間歌舞劇、小調劇或黎氏兒童歌舞劇作為參照系,創作新型歌舞劇,其代表作為《劉三姐》;一種是以話劇加唱作為自己的結構模式,其代表作為「文革」後出現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

一種以傳統的借鑒西洋大歌劇為參照系,代表作有《王貴與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望夫雲》(鄭律成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

最後一種是以《白毛女》創作經驗為參照系,在觀念和手法堅持以內容需要為一切藝術構思的出發點,既不受制於、也不拒絕任何一種手法,只要內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劇手法、板腔手法或話劇加唱手法。

這種創作模式有兩部歌劇傑作——《洪湖赤衛隊》(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江姐》(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足可證明其卓有建樹。

(5)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擴展閱讀:

到了新時期,由於歌劇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藝術觀念、歌劇趣味的發展,歌劇創作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種是雅化趨勢,即沿著嚴肅大歌劇的方向繼續深入開掘,把歌劇綜合美感在更高審美層次達到整合均衡作為主要的藝術探索目標。

這種探索的早期成果是《護花神》(黃安倫曲)、《傷逝》(施光南曲),隨後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長嘯》(蕭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歸去來》(徐占海曲)。

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又有《馬可孛羅》(王世光曲)、《安重根》(劉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孫武》(崔新曲)、《張騫》、《蒼原》(徐占海等曲)、《鷹》(劉錫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

就其思想性、藝術性和歌劇綜合美的高層次營雜邙論,《原野》、《蒼原》、《張騫》可視為新時期嚴肅大歌劇創作的高峰。

另一種是俗化趨勢,即把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作為參照系,探索在中國發展我們自己的通俗音樂劇的途徑。

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劉振球曲)、《風流年華》(商易曲)和《友誼與愛情的傳說》(徐克曲),此後這類探索貫穿於整個八九十年代,公演過的新劇目不下百部,但鮮有成功者。

⑥ 分析民族歌劇的音樂風格和唱腔特點

歌劇集詩歌、喜劇、聲樂等為一體,通過表述故事情節來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自《白毛女》1945年首演以來,中國民族歌劇經歷了60多年的光輝歷程。雖然中國民族歌劇發展歷史較短,但是其在發展中,在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借鑒西洋歌劇的創作手法,創立了獨具特色的新格局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主要是試圖藉助歌劇這種載體,通過外來的藝術形態來反映我國的社會動態、群眾生活現實以及人類的情感和思想。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主要的代表作有:三十年代的《揚子江暴風雨》;四十年代的《白毛女》;五十年代的《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等;六十年代的《劉三姐》《江姐》;以及後來的《護花神》《屈原》《原野》《黨的女兒》等等。本文主要從歌劇題材、歌劇的音樂風格及民族歌劇演唱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點和表現,分析中國民族歌劇的構成特點。
一、中國民族歌劇的創作元素特點
中國民族歌劇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誕生的,從《白毛女》到《黨的女兒》,在歌劇的題材選取方面都具備了各自的特點,但題材大多來源於生活,都共同的顯現了中華民族兒女的斗爭生活和現實寫照的特質。具體表現為:[本文轉自:lunwen.1kejian.com]
(一) 反映近代歷史的革命戰爭
中國民族歌劇,特別是發展初期和中期,題材大都以民族戰爭為主,反映了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力求解放和自由,要求推翻「三座大山」。這類歌劇革命色彩濃厚,意在激發民族鬥志,表彰艱苦卓越和勤勞勇敢的的時代精神,給人民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和動人事跡。
(二) 改編歷史人物和傳統民間故事
這類歌劇大多根據史料記載的英雄愛國歷史人物或者廣為傳頌的民間故事為創作元素,從正面刻畫中華民族淳樸、勤勞、勇敢、愛國的傳統美德,藉以弘揚傳統文化,激發人民的民族氣節。[本文轉自:lunwen.1kejian.com]
(三) 反映人民的內心生活和精神面貌
中國民族歌劇的內容有許多都是描寫人民反對封建統治,爭取婚姻自由,追求美好幸福的行為。如《小二黑結婚》,題材大多農村色彩明顯,內容積極,都較深刻的反射出時代背景下人民的內心精神世界。
二、中國民族歌劇音樂的風格構成
中國民族歌劇具有非常典型的音樂藝術特點。
(一)中與西的結合
從始至今,中國民族歌劇的音樂創作都一直處於中與西的交匯點上
一方面是因為人為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充分尊重民族歌劇本體特徵的必然結果。這種結果始終建立在「以中為主,洋為中用」的原則上,充分顯示出各自民族音樂的獨有的民族特色。
(二)古與今的融合對接
一切文化都具有歷史的傳承性。中國民族音樂是一條歷史長河,從先秦的「十五國風」、漢代的「樂府」到明清的「小曲」,民族音樂形成一條光彩奪目的藝術鏈條。中國民族歌劇的音樂充分繼承了歷史音樂文化的優秀素材,一方面,要具有古代民族音樂的藝術風格,以體現劇作的時代背景與歷史風貌;另一方面,又要融入新時代的新的創作理念、新的音樂元素,真正做到古今一體。例如《王貴與李香香》就吸收了陝西民歌「信天游」的音樂素材。
(三)新與舊的交叉點
新舊交叉是現代中國民族歌劇音樂的創作比較鮮明的特點之一。一方面是舊民族音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大膽創新,引入現代化思維和多元化精華,包括美聲的、通俗的、古典的。《蒼原》的音樂創作在這方面可謂范
例。它在充分吸收傳統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廣泛運用了美聲、通俗等各種音樂手段,從而充分顯示出新時代中國民族歌劇音樂的嶄新風貌和嶄新意蘊。
三、中國民族歌劇的演唱風格和表現特點
在音樂的表現方面,中國歌劇區別於西方以個人高超的演唱為主的特點,中國歌劇打過通過表演者的演唱來塑造人物形象,帶動故事情節發展,吸引觀眾視覺。這就要求歌劇的表演者除了具有扎實的演唱功底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表演功底,用形體動作配合演唱的效果。
在民族歌劇的演唱中,強調年做打中的唱功做功,即演唱和表演、音樂等服從於劇情。由於歌劇劇情的多樣化,從而演唱風格也豐富多彩。因為每個演唱者都能博採眾長、傳承創新,並賦予時代感的原則,從而形成了獨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歌劇演唱風格。這種風格主要體現在以抒情為主的唱段中,通常在真切感情的基礎上,用純凈明亮的音色、口齒清晰的咬字、婉轉的行腔音韻來抒發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
四、結論
中國民族歌劇在短短幾十年的發展中,已經逐漸的成為我國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歌劇一直沿著「以創作促演唱,以演唱促創作,創作、演唱齊頭並進」的道路不斷前進。20世紀80年代以來,歌劇題材創作的多元面貌、演唱過程中字里傳情、戲歌唱法的多元融合,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情趣。
面對21世紀的今天,民族歌劇同許多民族藝術一樣,面臨著新的挑戰。民族歌劇也應該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汲取以往的成功經驗,借「溫故而知新」來實現順應社會的蛻變。發展是建立在突破的基礎上,因此,我們要總結中國民族歌劇音樂的發展歷程和經驗,分析其結構特點。通過分析中國民族歌劇的多元特點,才能進一步發現新的突破口,藉以指導現在和未來把民族歌劇帶往一個新的巔峰。
參考文獻:
[1] 馬躍《中國歌劇的現狀和發展》,《歌劇藝術》,1987.1
[2] 陳紫《歌劇的形式與歌劇音樂的戲劇性》,《人民音樂》,1992. 1
[3] 石夫《漫談歌劇音樂創作》,《人民音樂》,1996 年第 2 期
[4] 張雯雯.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微探[J].科教文匯,2009.7
[5] 李艷慧.中國歌劇「戲歌唱法」的美學品格[J].中國教師,2009.4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具體請點擊:http://www.chinaticket.com ^_^

⑦ 什麼是中國歌劇

中國歌劇

歌劇是一門集詩歌、戲劇、聲樂、器樂、舞蹈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中國音樂工作者借鑒西洋歌劇開始了中國歌劇的探索之路。

中國歌劇特徵

第一,歌劇情節結構,吸取民族傳統戲曲的分場方法,場景變換多樣靈活。
第二,歌劇的語言繼承了中國戲曲的唱白兼用的優良傳統。
第三,歌劇的音樂,以北方民歌和傳統戲曲音樂為素材,並加以發揮創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劇音樂的某些表現方法,具有獨特的民族風味。
第四,歌劇的表演,學習了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手段,適當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韻律,同時,又學習了話劇台詞的念法,既優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中國歌劇發展史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拓荒者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共12部,在當時的中國曾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為中國歌劇創作開了先河。1934年聶耳和田漢推出《揚子江暴風雨》,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後來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從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慶一些專業作曲家在創造民族歌劇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現了《西施》(陳歌辛,1935)、《桃花源》(陳田鶴,1939)、《上海之歌》(張昊,1939)、《大地之歌》(錢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賓,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鑒西洋大歌劇的創作經驗,力圖解決音樂戲劇化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成就較高、影響最大者,當推黃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現了《農村曲》(向隅等作曲)和《軍民進行曲》(星海作曲)這兩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運動基礎上產生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安波作曲)、《夫妻識字》(馬可作曲)這種載歌載舞、新穎活潑的廣場歌舞劇形式,改變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並且直接孕育著大型歌劇《白毛女》(馬可等作曲)的誕生。《白毛女》在我國歌劇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繼《白毛女》之後,又出現了《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作曲)等優秀劇目。後來歌劇史家把從《兄妹開荒》到《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等優秀劇作在短時期內連續出現稱為「第一次歌劇高潮」。
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十七年中,我國歌劇創作在創作思維上形成幾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繼承戲曲傳統,代表性劇目有《小二黑結婚》(馬可等作曲)、《紅霞》(張銳作曲)、《紅珊瑚》(王錫仁、胡士平作曲)、《竇娥冤》(陳紫等作曲);一種是以民間歌舞劇、小調劇或黎氏兒童歌舞劇作為參照系,創作新型歌舞劇,其代表作為《劉三姐》;一種是以話劇加唱作為自己的結構模式,其代表作為「文革」後出現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種以傳統的借鑒西洋大歌劇為參照系,代表作有《王貴與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望夫雲》(鄭律成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最後一種是以《白毛女》創作經驗為參照系,在觀念和手法堅持以內容需要為一切藝術構思的出發點,既不受制於、也不拒絕任何一種手法,只要內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劇手法、板腔手法或話劇加唱手法。這種創作模式有兩部歌劇傑作——《洪湖赤衛隊》(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江姐》(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足可證明其卓有建樹。

到了新時期,由於歌劇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藝術觀念、歌劇趣味的發展,歌劇創作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種是雅化趨勢,即沿著嚴肅大歌劇的方向繼續深入開掘,把歌劇綜合美感在更高審美層次達到整合均衡作為主要的藝術探索目標。這種探索的早期成果是《護花神》(黃安倫曲)、《傷逝》(施光南曲),隨後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長嘯》(蕭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歸去來》(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又有《馬可孛羅》(王世光曲)、《安重根》(劉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孫武》(崔新曲)、《張騫》、《蒼原》(徐占海等曲)、《鷹》(劉錫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藝術性和歌劇綜合美的高層次營雜邙論,《原野》、《蒼原》、《張騫》可視為新時期嚴肅大歌劇創作的高峰。

另一種是俗化趨勢,即把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作為參照系,探索在中國發展我們自己的通俗音樂劇的途徑。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劉振球曲)、《風流年華》(商易曲)和《友誼與愛情的傳說》(徐克曲),此後這類探索貫穿於整個八九十年代,公演過的新劇目不下百部,但鮮有成功者。

⑧ 哪一部歌劇最符合中國民族歌劇的定義

我認為歌劇《白毛女》最符合中國民族歌劇的定義。
中國民族歌劇其實就是在中國的戲曲中結合西方歌劇的寫實手法以及舞台樂隊音樂創作而形成的一個嶄新的有中國特色的歌劇,也有人稱為民族新歌劇。它是在群眾運動中產生的,是結合中國革命的現實,為發動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而產生的。
而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可以稱得上最符合中國民族歌劇的定義。

⑨ 中國民族歌劇與西洋歌劇在風格上有哪些不同

我國民族歌劇在演唱方法、結構樣式、表現形式等諸多方面都深受西洋歌劇的影響。我國民族歌劇是以西洋歌劇的體裁形式為基礎,綜合了戲劇、舞蹈、美術等藝術形式,融合了中國戲曲、民歌、說唱等民族音樂元素,適合中國審美習慣的一種戲劇形式。在發展過程中,我國民族歌劇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聲樂體裁;它不但吸收、融合了傳統戲曲的優秀表演形式,還借鑒了西洋歌劇的某些演唱形式。


一、中國歌劇與外國歌劇的差異

1、中國歌劇大多以農民反抗為題材,反映中國舊社會的階級矛盾與斗爭,以農民翻身做主,過上新生活為主題。

一般以悲與喜結合的方式,慢慢的進行故事的情節發展。先悲,刻畫人物之前悲慘的遭遇,到後來通過斗爭贏得勝利,此為後喜,符合中國舊社會的背景及人們的願望。在劇中,結合音樂設計,歌劇表演、各種樂器演奏及人物的唱腔,來烘托環境的變化,重在刻畫不同人物的性格,從而進一步折射出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生活。帶有很濃厚的民族主意色彩。

2、外國歌劇大多以浪漫愛情色彩為題材,描述年輕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

其音樂細致地對場景的抒寫和對戲劇矛盾的推動以及對各個角色性格和內心進行刻畫,以濃重的交響樂和輕快的舞蹈展開人物性格及情節的勾勒,結合人物與環境,極具浪漫玄幻色彩,表現了詩一般的意境,刻劃了主人公優美純潔的性格和忠貞不渝的愛情;並以磅礴的戲劇力量描繪了敵對勢力的矛盾沖突。

通過主題變形的手法,用音樂來揭示戲劇情節的發展和正義戰勝邪惡的主題思想,表達堅貞不渝的愛情,共同戰勝邪惡力量的主題。

二、我國歌劇發展的三個階段:

1、探索階段: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或是為適應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斗爭的需要。在倡導科學、民主精神上,在藝術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貢獻,以及在反映群眾革命斗爭的內容上、在借鑒西洋歌劇的經驗上、在藝術形式民族化的問題上作出了寶貴的嘗試。

2、奠基階段:以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的新秧歌運動為起點。那時,一大批秧歌劇,為新歌劇的創作開辟了正確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進一步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

3、探索階段:遵循「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方針,進一步大膽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這批新歌劇大致有三個創作道路:

(1)緊靠戲曲的創作道路;

(2)基本上堅持《白毛女》的創作道路;

(3)音樂語言及風格都建立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在音樂形式創作手法上又借鑒西洋歌劇經驗的創作道路。

⑩ 歌劇是指什麼

歌劇是綜合戲劇、詩歌、音樂、舞蹈和美術等藝術要素而以歌唱為主的一種戲劇形式。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近代西洋歌劇產生於十六七世紀文藝復興時的義大利,後來逐漸流行到全世界。中國宋元以來形成的戲曲亦屬於歌劇范疇。「五四」以後出現了歌舞劇,延安文藝座談會後,在民族民間音樂、戲劇基礎上,借鑒西方歌劇,創造了以《白毛女》為成型標志的中國民族歌劇。新中國成立後,又陸續涌現了《劉胡蘭》、《洪湖赤衛隊》、《江姐》等優秀作品。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還要嚴打掃黃多久 瀏覽:701
在中國多少人有政治背景 瀏覽:727
伊朗的石油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265
印度多地爆發沖突死亡多少人 瀏覽:963
英國六一兒童節在哪裡 瀏覽:178
英國泰薩斯河多少公里 瀏覽:386
義大利今天晚上穿什麼顏色 瀏覽:224
印度冬天溫度現在多少度 瀏覽:893
印度與中國現在什麼情況 瀏覽:244
美國為什麼窮追猛打伊朗 瀏覽:244
外國人如何買中國汽車票 瀏覽:398
越南騙婚報警怎麼處理 瀏覽:971
朝鮮越南人口多少 瀏覽:830
如果國民黨領導了中國會怎麼樣 瀏覽:763
義大利人為什麼這么愛喝咖啡 瀏覽:870
被罵的回國義大利女人叫什麼 瀏覽:725
緬甸與越南的民工工資哪個低 瀏覽:733
越南軸承多少錢一個 瀏覽:637
為什麼要限制伊朗核 瀏覽:315
印度伊布替尼仿製葯多少錢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