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傳統繪畫有哪些
淺談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 , 中國畫這一藝術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繪畫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代表了東方民族特殊的藝術審美觀念。縱觀中國繪畫史,我們會清醒地發現,創新並不是現在才提出的問題。從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黃賓虹、齊白石、徐悲鴻等,哪一個不是在創新中崛起、發展、壯大的呢?藝術貴在創新。對於這一點,中國畫家似乎沒有太大的分岐。但關於中國畫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怎樣把握、如何去創新等問題倒是眾說紛紜,因此,我們很有探討的必要。對於傳統,多數畫家僅把畫史上幾個著名畫派的技巧及風格當做傳統的本質而加以繼承。畫派的技巧和風格是形成與發展傳統的重要因素,是傳統的具體體現,但絕不能代替傳統。所謂傳統,筆者認為,指的是對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觀點、藝術方法、藝術形式、藝術風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質性。什麼是中國畫的傳統?根據中國畫發展的特點,筆者將其概括為以下五點:一、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是中國畫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則。中國畫講究氣韻、追求意境。一個畫家應具備「畫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有形無神,那麼即使畫得再像也不是中國畫所要達到的目的。有形無神的畫是存在的,而有神無形的畫是不存在的。寫形是為了傳神、為了暢神。形可在「似與不似之間」。我們要知道,「以形寫神」的最終目的是「達意」。蘇軾曾言:「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沒有「形」的支架,「神」無處依附。相傳五代荊浩為松寫生的畫集達幾萬冊,所以用筆能夠「運轉變通」、「如飛如動」,用線既不專以渾朴勝,也不專以娟麗勝,而是達到了所謂「神化」的境地。中國畫歷來要求以「形」這個支架表現「神」。這個「神」指的是客觀對象的生命力、生動氣韻和本質特徵。「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現代大家齊白石、黃賓虹都提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畫才算是好畫。也就是說,畫得太像就太俗了;畫得一點兒也不像,更不是中國畫。所謂「意象造型」就是這個道理。而從西方繪畫史來看,古希臘以及文藝復興以後的繪畫著重於形的逼真再現;發展到現代派,則走上了另一極端。現代派畫家主張繪畫是「自我表現」的憑借,因此,可以隨意擺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談不上了。二、中國畫以線、墨為主,講究筆法,追求「筆精墨妙」的藝術效果,講究骨法用筆。這些都是對筆墨內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書寫點畫中蘊蓄的筆力。它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也是表現神情的依憑。畫家以挺勁的筆法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造型過程中,畫家的感情就一直和筆力融在一起。筆所到之處,留下的盡為畫家感情活動的痕跡。用筆中的「骨法」、「骨力」也是中國畫區別於西方畫的重要特徵。雖然西方畫家也用線條,現代派繪畫更追求曲線美,但西方畫的線條不像中國畫這樣具有豐富的變化,同時又有嚴格的用筆規律和用筆方法。黃賓虹這樣總結中國畫的用筆:「用筆須平,如錐畫沙;用筆須圓,如折釵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墜石。」這是對中國畫筆法的高度概括。中國畫中雖然有「沒骨法」,但此法在著色過程中仍然很注重筆法。要知道,點是有體積的,點是力量的積聚,積力而成的線也有內在之骨。三、中國畫在色彩上以墨為主,強調「墨分五色」、「尚純而戒駁」。中國畫雖也講究隨類賦彩,但最重要的是畫面整體效果。為了整體的需要,對象的色彩可以做大的變動。在中國畫中,無論是平塗的重色,還是暈染的輕色,都「尚化而戒駁」。墨是中國畫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墨分為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種。每一種墨色若運用得巧妙、適當,則會呈現豐富的變化。創作中國畫時,如何繼承傳統一直是我們研究的課題。繼承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創新的前提是繼承前人的寶貴經驗。當然,對傳統繪畫的繼承並不是不加思考地繼承,而是有選擇地繼承,且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關於這一點,「揚州八怪」認為,繪畫「不能死摹、死守古法」,對於前人的繪畫,應該「師其意不跡象間」;或者說,要「學一半,撇一半」。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四、中國畫的構圖講究氣勢,不受透視規律束縛。畫家取景時,要步步移、面面觀;要善於利用紙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悶。「畫意」是畫家精神感受的傳達。構思「畫意」是創作的開始。它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畫意」在構思之後並不是不可變化,而是可根據需要在作畫過程中不斷調整。畫家邊作畫邊改變自己的「畫意」,在逐步完善繪畫中尋找創作的樂趣。因此,作品的「畫意」產生於作畫前,完善於創作中。構圖是因得勢而稱盡善的,是因所欲得之勢不同而變化的。構圖、布勢有兩種,一張一斂。張的力量是向外擴散,呈輻射狀,能給人一種畫外有畫的感覺;斂的力量是向內集結,能給人一種畫中有畫的感覺。一張一斂以求其變、求其勢。宋王微《敘畫》載:「夫言繪畫者,意求容勢而已。」而西方畫的構圖有嚴格的透視規律,不太講究對畫家情感的抒發。五、詩書畫印有機結合,是中國畫區別於其他畫種的一個特徵。傳統的形成,取決於一個民族獨特的歷史經歷和生活習慣,以及特殊的審美觀念。它是在歷代畫家的不懈努力下演變而成的。而這種傳統反過來又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越是民族的東西,才越是世界的。中國畫之所以被許多國家的人民所喜愛,也正基於這一點。若用以上的傳統精神來審視我國繪畫史上的各種流派,我們可以發現,一切優秀流派的畫家都在藝術上既繼承了傳統精神,又有獨特的畫風,正所謂「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家之生面」。而守舊派大多是把前人的技法當做傳統來繼承,以此代替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表現,使藝術失去了朝氣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謂「只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傳統就像大樹的主幹,一切創新的流派是它無數的分枝。這些創新的分枝一方面從主幹獲取水分和養料,另一方面又從外界獲得陽光和空氣,在光合作用下形成更豐富、更充足的養分提供給主幹,使其成為蔥郁茂盛的參天大樹。因此,當代畫家要創新,不能僅從傳統的技法和表現形式出發,而是要結合中國的繪畫理論,緊跟時代步伐,並融入自己的審美追求。只有這樣,才能有所創新。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❷ 中國傳統三大畫科
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
一、人物畫
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
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
(2)中國的傳統畫種是什麼擴展閱讀:
山水畫的幾種畫法:
1、濃墨法:墨中摻水較少,色度較深,用以表現物象的陰暗面、凹陷處和近的景物用濃墨不可過量,過多容易板滯、不生動。所以用濃墨必須沉著洗練。
2、淡墨法:墨中摻水較多,色度較淺,用以表現物體的向光面、凸出處和遠處的景。淡墨容易產生軟弱無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凈無渣,要「淡不浮薄」。
3、潑墨法:顧名思義潑而成之,如潑水一般,一遍或者少遍墨。干、濕、濃、淡同時進行,用書法的方式一氣呵成,是典型的大寫意之墨法。
4、破墨法:是指墨與墨重疊的方式,它是兩種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乾時的重疊,滲化處既分明又模糊。
5、蘸墨法:將干凈的濕筆筆尖蘸墨,使墨由筆尖向筆根自然滲開,形成由濃到淡的豐富色階。這種墨法豐富而自然,富於韻律。
6、焦墨法:指以濃墨渴筆來描繪自然物象的表現方法。因筆中水分少,勾出線有「毛」的感覺,另有一番效果。
7、積墨法:古人多用此法。積墨,顧名思義多層積累、堆積,層層漬染,層積而厚。
此外還有破墨法、宿墨法、膠墨法等等。
❸ 中國的主要畫種是
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種類。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紙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亦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❹ 中國畫分為哪幾類
中國畫:
簡稱「國畫」,在本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都市獨特體系。
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顏料,在特製的宣紙或絹上作畫。
在題材上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卉)畫動物畫等之分。
在技法上又可引為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種,各有蹊徑,互有特色。
在人物畫方面,從晚周至漢、魏、六朝逐漸成熟。山水、花鳥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料。
到五代、兩宋、流派繁多,為高度發展階段。元化水墨畫盛行。
明、清和近代,大體錄襲前規。在各個時期中,都出現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畫家。
在世界美術領導或中國畫具有鮮明的民族形式和獨特風格。
在描繪物象上,主動運用線條、墨色來表現形體、質感,有高度的表現力,並與詩詞、款賦、書法篆刻相結合,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
另外中國畫,還有著獨特的裝裱形式,起到襯托畫體的作用。
文人畫:
系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專稱,也稱「士大夫甲意畫」。
用書卷氣作為一個評畫的標准,意指詩意畫或稱詩卷氣。
其作品大都取材於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
表現手法以水墨或談設色寫意寫為多。
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王維、元倪雲林、明董其昌,清八大山人、石濤、吳昌碩等。
他們的畫大多追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畫好畫後又大多在畫中題詩,或以詩作畫,故以表達畫意,亦以畫表達詩。
被人稱為詩情畫意。
宗教畫:
取材於宗教之教義,故事和傳說且服務於宗教宣傳的繪畫。
如道教中表現神仙的畫像,佛教中表現佛本生故事的繪畫,中國道教題材的繪畫早在魏晉時代就有專門關於神仙和傳說中故事場面及神仙形象的繪畫。
佛教繪畫興盛於中古時代的印度,後流傳入中國(隨佛教流傳)後,逐漸被中國古代畫家用中國繪畫的形式描繪而形成了中國特色佛教繪畫。
院體畫:
我國唐代已設徐詔、供奉等。五代時,西蜀、南唐設置畫院。
宋代設翰林圖畫院,選優秀畫家,為皇室宮廷服務。
歷代畫院里所畫的山水、花鳥、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筆沒色,整細致、富麗堂皇,構圖嚴謹,色彩燦爛,有的有較強的裝飾性,稱之為院體畫。
民間畫:
在中國畫中指除專業畫家、文人畫家等之外的,專以繪畫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習俗而從事繪畫的街頭藝人所作的種種畫作。
其作品傾向艷麗甜俗細膩,不同於專業畫家、文人畫家,所作的畫作較為講究詩意,畫境等文化內涵。
而為一般文化層次的平民喜愛。
民間畫又稱匠人畫,比起院體畫缺乏嚴格的技巧訓練;比起文人畫,缺乏文學和理論修養。
但是,它有些又趨於朴實、熱烈某些優點也是文人畫與院體畫所不及的,也有時為文人畫和院體畫所吸收。
動物畫:
在中國畫中以動物形象作為藝術語言,以表達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種感情的一種繪畫,描繪的題材很廣泛,凡動物均可入畫,但主要對象為人們常見的家禽、家畜和動物園中的各種動物。
動物畫不要求維妙維肖,允許誇張與變形,但要有個性,要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和生活美的聯想。
扇面畫:
在中國畫門類中,歷代書畫家都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為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詩留念。
存字和畫的扇子,保持原樣的叫成扇,為便於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習稱扇面。
從形制上分,又有圓形叫團扇和折疊式的叫摺扇。
淺絳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中的一種設色技巧。
即凡以淡紅青色彩渲染為主山水畫,統稱淺絳山水。
其方法是先用濃淡,干濕變化之墨線勾勒輪廓結構變化之後,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摻少許硃砂類)染山石,樹木結構處。
最後用淡花青類色渲染即成。
青綠山水畫(兼金碧山水):
系中國畫中施用濃重的礦物顏料的石青和石綠顏料為主,表現山石樹木的蒼翠而得名。
也有在青綠山石的輪廓上勾以金石,這樣的山水畫又稱金碧山水。
青綠山水始創於唐氏的李思訓,北宋的王希孟所畫的《千里江山圖》也是青綠山水的代表之一。
沒骨(法)畫:
中國畫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
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
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這樣畫法始於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孫。
其實始於黃筌,徐崇嗣僅是「郊諸黃之格」而已,《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
《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註:在中國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
工筆畫:
中國畫傳統畫法之一。
畫法比較工整嚴謹,以描繪被畫對象的准確形象為准則。相對於「寫意畫」。
(以描繪被畫對象的大意為原則)而言。
總的來講,工筆畫用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剛徹入微要用極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
主題畫:
在中國畫中,畫家通過一定的故事情節人物、場景、題材展示給欣賞者的地位、社會和人生的某種看法或感想。或對某些歷史故事事件的等的形象與場景的形象刻劃與再現等。具有一定的再現性,真實性,或揭示性。一般每幅畫的立意比較明確。時間、事件等較為明晰。寫意畫:
中國畫傳統的畫法之一,相「工筆畫」而言,用豪放、簡練、灑落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
寫意畫在表現對象上是運用概括、誇張的手法,豐富的聯想,用筆雖簡但意境繁邃,具有一定的表現力。
它要有高度概括的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隨。
界畫:
中國繪畫很特色的一個門類。
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起源很早,晉代已有。
顧愷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難成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的話。
到了隋代,界畫已經畫得相當好。
指畫: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特殊的畫法。
即以畫家的手指代替傳統工具中的毛筆蘸墨作畫,別有一種特殊趣味和技巧。故被稱為指畫。
歷史上清高其佩近人潘天濤,洪世清所作指畫作畫作品其影響較大。
山水畫:
系中國畫,特有的畫種之一。
在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畫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
山水畫,是稟愛自然的精華,天地的秀氣,所以陰陽、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晝夜有無窮的妙趣。
從六朝到唐山水畫家雖然很多,但他們的筆法,位置卻很古拙。
到了李思訓、王維、張等便較為完善了山水畫的畫理、畫法,章法(構圖), 漸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面貌。五代的荊浩、關同更有新的創新,一流陳規舊習。
出現了新的局面。到了宋代、范寬、李成三家鼎立,前無古人。
山水畫法達到了幾乎完美的境界
花鳥畫(花卉畫):
系中國繪畫門類中特有的一種繪畫畫種。
以描繪花卉、竹石、鳥蟲等為作畫主體。
在我國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現了簡單的鳥魚圖案,可以作為我國最早的花鳥畫。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東晉、南朝宋時畫在絹帛上的花鳥畫已逐步形成了獨立的畫料。
到了唐代,已趨成熟,出現了以工筆勾填畫風艷麗的邊鸞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
五代時發展有兩,即「徐、黃二體」。
一宗徐熙、一宗黃鑒。明代沈啟南、孫雪居等。
涉筆點染,亦追徐熙。徐青藤的花卉,超然畦逕,經清石濤到「楊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詩、書、畫三絕。
小品畫:
系中國畫畫家比較自由抒情作品,隨意之作,往往在藝術水平達到較高境界。
其原因大概是出於在思想上沒有過多的拘束,絕屬隨意發揮所致。
水墨畫:
在中國畫中,以中國畫特有的材料之一,墨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為濃墨、淡墨、干墨、濕墨、焦墨等,畫出不同濃淡(黑、白、灰)層次。
別有一番韻味,稱為「墨韻」。而形成水墨為主的一種繪畫形式。
彩墨畫:
在中國畫里,以「水墨畫」為基底,在其上敷色、點彩,使畫面較之水墨畫在色彩上較為豐富、明快、鮮亮。
界畫:
中國繪畫很特色的一個門類。
在作畫時使用界尺引線,故名:界畫。起源很早,晉代已有。
顧愷之有「台榭一足器耳,難成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的話。
到了隋代,界畫已經畫得相當好。
《歷代各畫記》中評展之虔的界畫說:「觸物留情,備皆妙絕,尤垂生閣」;
評董伯仁的界畫,贊他「樓生人物,曠絕古今」。
李思訓的《九成宮紈扇圖》、《宮苑圖》等,也是很高成就的,到晚唐出了尹繼昭,五代有衛賢趙德義,趙忠義等人,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鵬,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
現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潤墓道西壁的《闕樓圖》是目前我國最早一幅大型界畫,宋代的著名界畫有《黃鶴樓》、《滕王閣圖》等。
❺ 什麼叫中國國畫 包括什麼
(純手打,勿要說復制了,不信可搜索)
國畫的名稱定義是中國式的傳統繪畫技法,以此類推,日本的就叫做和畫。而地區或其創始人技法、藝術表現形式有別於常規范圍的則會有單獨名稱。
比如我國喜好以創立者的名稱命名派別,如齊白石的齊派等。亦有以地區、時代命名的,如金陵七家、唐宋八大家等等。
這一點,日本較為簡單,知名的如播磨畫、浮世繪等等都有跡可循。少有以人名而知名的畫派、畫風。
目前已知的國畫分類大致有這樣幾種:山水、人物、花鳥(魚蟲)三大類,下屬還有個別細微的分類。說清楚的話會死人的,見諒……
上述說的分類較為簡單,也並不是國畫本身的分類內容。不過這已經包括了幾乎所有現有的國畫形式。
我們常說的寫意、工筆這些,不過是一些大范圍的畫法分類,而像動物、魚蟲這些,在總體上是被歸為花鳥一類的。
========================================
所以你籠統的去問國畫包括什麼,我只能說是包含花鳥、山水、人物在內的三大類,按技法分則應分為幾小項即:寫意、工筆、傳統、水墨、院體(非學院)、士夫(文士)這幾種。
現在出現的如水墨漫畫、新文人畫風等等在內,仍在爭議中。
那個,順便攻擊下現在的學院派。(各位見諒,必說)
我國國畫常見傳承分類兩類,一是學院派,二是民間派。
民間派代表如齊白石、張大千等都是,他們傳承的更多的是本體流派,追根溯源的話,某些流派甚至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但是其畫派風格固定,傳承單一,往往寫意就是寫意,工筆就是工筆,不存在說有完整的不變動的畫風傳承下來。在歷史上也大多因為門下弟子的發展而衍生出不同的畫派\畫風。(推薦答案中所謂的擴大了一圈就是這個意思。)
而學院派在我國起步較晚,正經追溯的話只是從建國時徐悲鴻那一代開始往下算,之前及其式微。所以,相對的,學院派更注重的是傳統技法的保留和傳承,不存在所謂的畫風衍變。
在這一點上,傳統或者說是工筆\宮廷(院體)\士夫\文人畫風保留的應該說較為完整。
所以說如果你像仔細追究國畫種類的差異和畫法畫技的區別,最根本的是要從該畫家的出身著手。
如果你想收藏,最好看準了下手。莫要被坑了……
❻ 什麼是中國畫
中國畫(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
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
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6)中國的傳統畫種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
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
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
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
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
❼ 美術包括幾種畫種
從地域看,繪畫可分為東方繪畫和西洋繪畫;
從工具材料看,繪畫可分為水墨畫、油畫、壁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等;
從題材內容看,繪畫可分為人物畫、風景畫、靜物畫、動物畫等;
從作品的形式看,繪畫可分為壁畫、年畫、連環畫、漫畫、宣傳畫,油畫,吹畫、插圖等。
(7)中國的傳統畫種是什麼擴展閱讀:
1、中國畫
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被稱為中國畫,是五四以後相對西方繪畫而產生的,又稱國畫。
2、油畫
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以易於油劑(亞麻仁油、罌粟油、核桃油等)調和顏料,在亞麻布,紙板或木板上進行製作的一個畫種。
3、水粉畫
用水調合粉質顏料描繪出來的圖畫。水粉顏色一般不透明,有較強的覆蓋能力,可進行深細致的刻畫。運用得當,能兼具油畫的渾厚和水彩畫的明快這二者的藝術效果。
❽ 中國畫有多少種分類
畫分十門。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鳥獸、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葯草、小景雜畫等。元代有「畫家十三科」,但內容相當龐雜,作為分類標准不適宜。
當代國畫分類之說法
當代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
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
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
(8)中國的傳統畫種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中國民族傳統繪畫,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氣質,以其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在世界畫苑中獨具體系。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
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中國畫、國畫、宣畫乃同義詞。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畫的分類
❾ 中國畫的種類有哪些
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種類。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紙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歷史發展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在現代中國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並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或以模仿、傳承前代畫家技巧、風范為原則,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在保存、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有金城、顧麟士等人,後者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為代表。
❿ 中國的傳統畫種是什麼
國畫,細分下來有山水畫、水墨畫、工筆畫、線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