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封建社會在當時還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還處於向前緩慢發展的階段,而不是已經到達了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也還有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
宋代新儒學(包括理學而不應太突出理學)的發展,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也可說是空前絕後的。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1)中國古代怎麼評價宋朝擴展閱讀:
地位的論點:
1.農業生產方面,在江南湖泊水渠較多的地區,北宋期內已出現了大量的圩田,這使農業產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因而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的民謠。
2.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雖開始於漢代,而其普遍盛行和技術的大量提高,則是宋代的事;火葯和刻板術的發明雖都是唐代的事,但此二者之被廣泛採用也都在宋代;發明膠泥活字的畢升也是北宋人;指南針的發明則無疑為宋代的事。
3.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很多關於科學技術的事,反映出宋代科學技術較前代大為提高。
4.哲宗時曾做過宰相的蘇頌,發明了一種名為水運儀象台的報時器,也可簡稱為天文鍾,其中已經使用了擒縱器。
5.兩宋海上貿易之盛,遠非前代之所能比。運往國外的物品,主要為絲綢、瓷器等,這也反映出這兩種物品產量之高和種類之豐富。
②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什麼地位
宋朝(960年-1279年)是唐朝結束後五代十國的亂局之後,中華民族又一次迎來的大一統的朝代,宋朝有南宋和北宋,國祚319年。
宋朝的開國皇帝是趙匡胤,宋朝是一個十分重文的朝代,文官在宋朝的地位很高,另外,宋朝也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和教育,經濟繁榮,一切都是欣欣向榮,對於哲學的研究在宋朝的時候也已經有所成就。
四大發明中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和造紙術在宋代就已經有了雛形,印刷術更是已經基本成型,另外宋朝的航海、農業、紡織都很發達,在文學造詣上,唐宋八大家中的歐陽修、三蘇等都是宋朝的,尤其是蘇軾的文學造詣,古散文的創作尤其優美。
在靖康之恥後,北宋被滅亡,南宋偏安一隅,1276年南宋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宋朝就此覆滅。
宋朝是一個很富裕的朝代,不論是民間的老百姓還是官方,經濟實力可能比唐朝還要好,政治上也很廉潔開明,人口增長很快,也沒有因為內部而發生過大的動亂,是一個總體給予很高的評價的朝代。
③ 為什麼歷代史學家評價宋朝是個積貧積弱的朝代呢
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曾這樣評價宋朝:「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這么高的評價,的確是有事實根據的。
縱觀中國封建社會二千多年,宋朝在經濟上的發展可稱第一,包括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等,都有重大發展,航海業和造船業的發展,促進了對外交流,和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經濟貿易往來。
經過岳飛等名將率軍浴血奮戰,在抗金形勢越來越好的情況下,偏安於東南半壁江山的南宋,考慮的頭等大事還是和議。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於紹興十一年(1141)與金達成史稱的」紹興和議「:宋向金稱臣,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以換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④ 宋朝是個怎樣得朝代,對歷史產生哪些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歷代王朝之中,宋朝可能是最被“鄙視”的王朝,究其原因,主要就在於從立國之初,一直到滅亡,疆域狹小,且備受遼金夏蒙欺凌,尤其靖康恥和蒙古滅宋,所以宋朝被很多人冠以“大慫”、“弱宋”、“軟慫”之類的稱號。
那麼,是不是就此可以說明宋朝很失敗?客觀的說,雖然宋朝在軍事上表現不足,但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上的成就,足以讓世界震驚。正因如此,不少西方學者一針見血的指出,宋朝成就要遠遠勝過歐洲的文藝復興。
值得注意的是,近現代社會以來,西方社會看待中華文明時,總是戴著有色眼鏡,或質疑或貶低古代中國的成就,但在評價宋朝時,卻不吝美譽。
總之,宋朝創造的文明極為璀璨,以至於民國大師陳寅格感慨“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其實,能說明宋朝偉大的還有一個問題,即:如果讓你穿越回到過去,全球任何王朝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個王朝?英國史學家湯因比(上圖)給了一個答案,“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或許,這是對宋朝最公道的評價!
讓人遺憾的是,蒙古鐵騎的到來,毀掉了這一切。如今,人們評價古代王朝,幾乎只是片面的重視“疆域”和“軍事”,彷彿只要做好這兩點,就是偉大的王朝。所以,盡管創造了璀璨的文明,但因為沒有做好這兩點,宋朝就此成了世人嘲諷的對象,蒙元反而被歌頌。野蠻和文明,哪一個更該被歌頌,西方學者已經給出了答案!
⑤ 為什麼有人說宋朝才是中國文明的巔峰真相是怎樣的
宋朝是一個在評價上爭議比較大的朝代,有人說他積貧積弱,是歷史上最窩囊的時代;有人說他文化發展,至於巔峰,是中國文明最發達、最成熟的階段。竊以為,宋朝與其他朝代相比,文化發展確實達到了空前繁榮,正如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所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這就是宋朝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是重要的根基。
而人才輩出,更是宋朝文化發展、文明進步最重要的一個標志。比如,在宋仁宗的時代前後,就出現了許多至今還聞名遐邇的人物,隨便一羅列,就是一長串名單:名臣:范仲淹、包拯、韓琦、富弼、文彥博、趙抃、王安石、司馬光、呂公著、;文學藝術:張先、柳永、晏殊、梅堯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蔡襄;思想學術:胡瑗、孫復、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顥、程頤;科學:畢升、沈括、蘇頌。明代李贄曾說,仁宗一朝,「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
⑥ 宋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什麼樣的地位
有宋一朝,自公元960年至1279年,歷時凡三百二十年,國祚之長,秦代以後,僅次於漢(四百零九年),超過了唐、元、明、清,約占封建社會歷史的七分之一。其間,由於金國之南侵,宋朝又有了北宋(960~1126)和南宋(1127~1276)之分。前者以東京(今河南開封)為國都,後者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京城,所以,人們一般稱宋為兩宋。
宋朝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在其存續的三百多年間,北、西部先後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國、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國以及後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等政權,與之對峙共存。遼、金統治者常稱宋為「南朝」,而宋則往往稱遼、金為「北朝」。所以,從整個中國發展的歷史來看,這是一個南北相互抗爭、對峙和各兄弟民族互相影響、融合的時代。元人修撰這一時期的歷史時,將宋、遼、金三史並列,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在許多舊史家的筆下,宋朝是一個糟糕透頂的朝代,往往與秦朝並稱,曰「孤秦陋宋」,並與「炎漢盛唐」形成鮮明的對比。宋之所以被稱為「陋宋」,主要因為它軍事上的孱弱無力及政治上的因循守舊。
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這是開國皇帝消極吸取了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這二百零五年間藩鎮割據、國家分裂的歷史教訓的必然結果。在軍事方面,為了徹底改變「方鎮大重,君弱臣強」的狀況,宋太祖於建國之初,首先將禁軍的統兵權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又通過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樞密院掌握了調兵權,同時還用文臣取代武將以為藩鎮,並下令將各州的強兵升為禁軍,使地方廂兵徒有虛名。宋朝皇帝又常常對司要職的武將頻頻調動,造成「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尷尬局面,極大地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除了建國之初統一了一些漢族割據政權外,宋朝的軍事始終處於孱弱狀態,不僅燕、雲十六州未能收復,而且外患頻仍,遼、西夏、金和蒙元相繼騷擾、蠶食、吞並宋地,最終導致宋朝的覆滅。
在政治方面,為了分散大臣的權力,中央實行的是政事堂(中書)與樞密院對掌大權的「二府」制,宰相是行政首腦,樞密使是軍事長官,而地位僅次於二府宰執的三司使則是財政方面的負責人。與此同時,中央又設有御史台和諫院,控制言論,彈劾大臣,最後的裁決權也歸於皇帝。在地方上,各路設有漕司、憲司、倉司、帥司四個機構,其中前三司負有監察州、縣官員的職責,通稱為「監司」。州設知州,又設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的通判,使之互相監視、牽制。但是由於宋代官職名實分離、疊床架屋,導致了濫官充斥、工作效率低下的龐大的冗官體制。至於對外政策,由於開國之君全力防止內部政變,加上燕、雲收復戰的失利,所以在宋初實際上已形成「守內虛外」的指導思想,其後更是一直被奉為「祖宗之法」,對於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侵擾,基本上都是採取守勢。宋代雖然是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在政治上還是比較開明的,士大夫也以敢說話而聞名於史。守內政策的奉行使得宋朝自始至終沒有出現漢、唐那樣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及邊將、外戚或宦官專權的內亂。
與軍事上的孱弱和政治上的因循相反,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這是宋朝的優勢所在。國內的政治統一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而守內政策進一步優化了這個環境提供的有利條件。農業、手工業、國內商業、對外貿易均取得了長足發展。
宋代政府用租佃制代替了人身依附關系很強的部曲佃客制,大大提高了佃農的積極性。宋政府又鼓勵農戶開墾荒田,並注重農田水利的興修,使耕地面積得以擴大,既增加了糧食產量,又增加了政府的田賦收入。
宋代的手工業規模也日漸擴大,分工更為細密,紡織、礦冶、造船業、造紙業、制鹽業等都相當發達,還出現了一些專業性的著名城鎮,如以產瓷器聞名的景德鎮、以雕版印刷著名的建陽(今福建建陽)等。
宋代商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朝的十多個發展到了四十多個,甚至出現了百萬戶的城市汴京(今河南開封)。汴京作為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還出現了「瓦子(歌舞場所)」,內有「勾欄」、酒肆、茶樓等娛樂場所,熱鬧非常。留傳至今的著名宋畫——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從一個局部反映了當時汴京城的繁華景象。由於商業經濟的繁榮,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在宋代出現,代替了鐵錢在市場上的流通。
宋代的對外貿易較唐朝更為繁榮,北宋時就在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杭州等地設立了市舶司,專門管理對外貿易,檢查進出口船舶,並徵收商稅。當時的對外貿易以海上貿易為主,由海路與中國通商的除阿拉伯諸國外,還有日本、朝鮮、南洋群島和印度各國。
宋代的文化也極為昌盛,著名的史學家陳寅恪在《金明館叢稿二編》中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變,造極於趙宋之世。」的確如此,宋朝的科舉使得大量讀書人得以進入社會上層,在言論相對自由和文化事業相對發達的條件下,他們講學論道,著書立說,熱心於文化事業,促進了宋代文化的勃興。
哲學上,不僅涌現出范仲淹、歐陽修、周敦頤、王安石、李覯(gòu)、二程、朱熹、陸九淵、葉適等大家,還涌現出濂學、洛學、荊公新學、閩學等流派。
文學上,則有可與唐詩比肩的宋詞。談及散文,人們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宋代就佔了六家,而宋詩也別具特色,具有含義理、重意念的特徵。作為我國古代最早的白話小說的「話本」,也在宋朝現身。
此外,宋代的史學也非常發達。官修史書有政府組織專門機構修撰的起居注、日歷、實錄、會要、國史等,私家著述的質量也非常之高,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鄭樵的《通志》等,而袁樞的「紀事本末體」則開創了史書的新體裁。
宋代科學技術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其中三項——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在此時出現即為明證。另外,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了十一世紀我國在科學技術上的巨大成果,在世界科學史上亦具很高地位,被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博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宋代在整個中國歷史上起著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中央集權制在借鑒前朝經驗的基礎上得到高度強化,同時也給元、明、清的統治者提供了模板。而它在文化上的興盛可說是整個封建王朝中最為突出的。只有軍事可說是最軟弱的,沒有一個王朝在如此強大的經濟文化背景下竟然出現這樣一種幾乎乏善可陳的軍事狀況。
⑦ 如何評價宋朝
研究中國歷史的日本與歐美漢學家,大多傾向於認為宋代是中國傳統文明的高峰期,是中國邁進近代門檻的歷史轉折點,如法國漢學家謝和耐在他的《中國社會史》上稱:「11—13世紀,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與前代比較,沒有任何一個領域不顯示出根本變化。
不僅是程度上的變化(如人口增加,生產普遍發展,對內、對外貿易增長,等等),而且是性質改變。政治風尚、社會、階級關系、軍隊、城鄉關系、經濟形式均與唐朝這個中世紀式的貴族帝國迥然不同。一個新世界誕生了,其基本特點已是近代中國的特點。」
美國密歇根大學歷史系博士、歷史學家黃仁宇也提出:「公元960年宋代興起,中國好像進入了現代,一種物質文化由此展開。貨幣之流通,較前普及。
火葯之發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針,天文時鍾,鼓風爐,水力紡織機,船隻使用不漏水艙壁等,都於宋代出現。在11、12世紀內,中國大城市裡的生活程度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較而無遜色。」
城鎮發展:
宋朝的城鎮商品經濟特別發達。北宋末期有四十六個十萬口以上的城市。包括開封、洛陽、應天(今商丘)、大名、杭州、鎮江、蘇州、江陵(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長沙)、泉州等。宋朝首都東京開封府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店鋪多達六千四百餘家。
宋朝打破坊市分區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開設,還出現夜市與曉市。南宋行在臨安府(今杭州)人口在1274年達到125萬,城內極其繁華,時人稱為東南第一州。就連南宋滅亡後,馬可·波羅依然稱杭州為「天城」。
⑧ 如何看待宋朝的歷史地位
∃學術界對宋朝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地位,還存在不同看法。或認為宋朝是積貧積弱王朝,並非盛世;另則認為宋朝雖非盛世,但其社會是繼盛世而又有所發展。或認為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高峰在唐朝;另則認為是在宋朝。或認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無大作為;另則認為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承上啟下的轉折時期,其社會發展演變多多,如水之瀾。宋朝社會發展高度如何?它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佔有什麼地位?這是兩個關乎正確認識宋朝歷史、中國歷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也是關乎正確認識中國國情和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首先,來看宋朝社會經濟文化發展n況及其高度。宋朝在疆域、國力、開放性等方面是比不上漢、唐的。但是,宋朝社會在唐朝社會的基礎上有明顯發展,處於中國古代民族大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社會繼續發展的時期。而且從總體而言,其發展程度高於唐朝。概而言之:社會生產方面∃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比唐代有提高,小麥、棉花的種植面普遍推廣,經濟作物和手工業大多比唐代進步。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坊制的突破,集鎮興起,城市發展,產生了世界第一張紙幣交子(比歐洲第一張紙幣早六百多年)。一些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也比唐代有明顯發展。科學技術方面∃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是在宋朝完成的,即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出現了世界最早的一台天文鍾和世界著名的石刻天文圖、地理圖。數學家賈憲的增乘開方法、秦九韶的大衍求一術整數論中一次同餘式的解法,比歐洲同類演算法分別早八百年和五百年。醫學從此前的三科分為九科,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錄》。針炙有了很大發展。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所收葯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種。建築學、地學等也都達到新的水平。精神文化方面∃完成了儒學復興,傳統經學進入了宋學的新階段,產生了新儒學即理學。促進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匯的深入發展。完成了古文運動。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人佔了六家。詞達到全盛。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開辟了新的紀元。史學體裁多樣,興起了方誌學、金石學;著作豐富,史家輩出,達到了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頂峰。書院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如書法、雕塑、石刻、繪畫等,都達到了新的水平。佛教、道教亦有了新的發展。制度文化方面∃以唐為鑒,較唐完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官員的銓選、管理和監察制度,防止武將、文臣、後妃、外戚、宗室、宦官擅權專政和在政治上對儒士較為寬舒等。可以看出,在漢、唐的基礎上,宋朝社會無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有新的發展,而且在許多方面都是空前的、躋於當時世界前茅的。可以說,宋朝社會發展的高度總體上超過了唐朝社會。鄧廣銘先生曾指出:兩宋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陳寅恪先生也曾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其次,再看宋朝的社會變革。通觀歷史,宋朝社會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承上啟下的變革轉折時期社會各方面多有變化。比如:經濟方面∃均田制徹底瓦解,租佃制普遍發展。租庸調制度廢除,繼兩稅法發展而完善為二稅。一些城鎮的功能由軍事要邑發展為工商業城邑。由於商品經濟的相對發展,宋朝時期出現了紙幣交子,又有會子、關子等,對後世的幣制影響很大。一些方面或地區已具有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社會條件。社會結構方面∃統治基礎由士族地主為主變化為以大官僚、大地主為主。勞動者的人身依附關系因租佃制的發展而相對鬆弛。政治制度方面∃由皇帝、士族地主政治體制,變化為皇帝、官僚、地主政治體制。宰相事權的分化和削弱。由府兵制變化為募兵制。地方行政區劃沿唐道而設路,並發展為一級行政機構。羈縻政策有所發展。農民起義方面∃北宋初年的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出了均貧富主張;南宋初年的鍾相、楊幺起義進一步提出了等貴賤要求,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由此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思想文化方面∃古文運動的完成,儒學的復興,理學的產生,宋詞的興起,方誌學的形成,金石學的興起,話本的產生與發展,佛教的中國化大眾化,等等,都是封建社會中劃時代的變革和轉折。宋朝的這些社會變革和承上啟下的轉折,規模巨大,內容全面,豐富多彩,波瀾迭起,大多始於中唐以後,完成於宋朝,並且深遠地影響於後世。蒙文通曾指出:秦以來二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就巨大變化來看,可以唐前唐後分為兩大段;就其顯著的段落來看,可以魏晉、中唐、晚明為四段。這四個階段中,又以唐前唐後之變最為劇烈,而且也更為全面。因此,同正確認識宋朝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高度一樣,也要正確認識宋朝在中國古代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方能科學地了解歷史真實,把握歷史發展的軌跡和規律。
⑨ 大家怎麼看待中國古代的宋朝
宋朝雖然積弱但不積貧,這是一個中國歷史上商業文明最開放,和海外貿易往來最頻繁的朝代,四大發明在宋朝都得到了廣泛運用。還有就是,即便是南宋時期,偏安一隅,也對中國開發南部地區,是有巨大貢獻的,特別是江南地區,從此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
⑩ 歷史對北宋的評價
很高興遇到一個喜歡宋朝的朋友。其實對於宋朝我的觀點是:宋朝是我國各種方面最開放的朝代,也是經濟最為發達的朝代,經濟的發達造就了大量的商人。大家都知道商人是趨利的,所以商人的這種沒有國家和民族觀念的思想導致了宋朝後期軍隊士氣低落,戰鬥力差。同時在宋朝普遍存在的是好男不當兵思想,在宋朝軍隊裡面都是一些被逼無奈的人參加的,積極性可想而知。最後宋朝是在資本主義過度也是冷兵器向熱兵器過度的時期,所以宋朝只要堅持下去那就一定可以成為最為強大的國家,因為我們都知道新生事物的剛開始的時候力量都是渺小的,但是對上了冷兵器中強大的蒙古,哪有不敗之理?
至於其他的什麼貪污腐敗等,我個人認為都是表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