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入世五年了,以後將會怎麼樣
2001年9月17日世界貿易組織第18次中國工作組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所有法律文件,同時也結束了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工作組的全部工作。很快中國就會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這將會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間的經濟合作產生重大的影響。對此,美國、歐盟和亞太及其他地區各國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總的來說美國和歐盟態度樂觀,亞太地區國家包括日本喜憂參半。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從中收益頗多
據對外經貿大學的的有關專家介紹,中國正式入世之後,農業和工業品的平均關稅將大幅度降低,到2005年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由於美國和歐盟的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中國關稅的降低以及非關稅壁壘的逐步取消,能夠促進其農產品和工業品的對中國出口,使得農場主和生產商從中大大獲益。而且部分產品配額的取消和進出口經營權的進一步放開也將促進貿易的增長。
美國商會主席曾稱:至2005年,中國加入WTO這一事實會推動美國向中國的出口額增加140億美元。專家稱,中國市場的開放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將在幾年內逐步開放電信業、保險業、流通業、銀行業、證券業、旅遊業、建築業、法律服務等各個服務領域,美國與歐盟的各服務行業供應商都很看重中國市場對今後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已經紛紛表示要進入中國市場或者拓展在中國的業務領域。
亞太地區的國家對中國入世有喜有憂,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憂慮重重
日本企業界認為中國入世會使中國的市場開放程度、貿易環境有所改善,日本企業對中國的投資和貿易都會從中受益。另一方面,中國入世會增強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實力,從而對日本的國內產業形成壓力。中國入世後,低成本的吸引力會促使日本的產業向中國轉移,造成日本國內產業空心化。
東南亞各國的態度更為悲觀。專業人士稱,首先是出口的影響。由於東南亞各國的電子產品與半導體出口導向政策,使得各國經濟對電子產品的出口有很深的依賴。近期美國經濟增長趨於停滯,導致全球需求萎縮,IT產品的定單明顯減少,已經使這些國家的出口受到嚴重的影響,GDP增長大幅度下降。中國的入世會對這些國家的出口產生很大的壓力。其一是因為入世增強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其二是因為中國作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可以享受MFN基礎上進入發達成員市場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一些發展中成員在美、歐、日、加等市場的份額。其次是吸引外資方面。部分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政治動盪不定,而我國的經濟一直持續穩定的發展,入世之後中國投資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會吸引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同時受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今年的直接投資會降低。據英國《經濟學家》雜志預計:全球的國際直接投資可能從2000年的1.1萬億美元降低至2001的8000億美元。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可能會對這些國家的吸引外資產生不利的影響。第三,中國入世之後吸納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能力增強,但是發展中國家從中能夠獲益多少是個未知數。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格局會產生長遠的影響
首先,入世能夠拉動中國和各主要貿易夥伴國之間的貿易增長。中國入世會促進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份額的大幅度上升,有預測說中國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額將從1995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6.3%。2000年中國(不包括港澳台地區)在世界商品貿易中出口排名第七,份額為3.9%,進口排名第八,份額為3.4%。中國的入世對國際貿易的流量和流向在長期會有很大的影響。
在投資方面,中國的投資環境會隨著入世而空前改善,市場的開放度提高,開放領域擴大,特別是服務業的外資軟環境的改善,以及中國廣闊市場的巨大吸引力會在長期影響國際投資流動的去向。有國際銀行家預測在未來的十年內,中國將成為世界第四大資本市場,在十五年內,中國將躋身於世界三大資本市場之列。當然目前中國要花大力氣處理政策法規、銀行結構、外匯管制和企業管制等問題。
分析指出,從短期來看,一方面中國國內經濟穩定,入世可以提供更多的貿易機會和投資機會,刺激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帶動直接投資的增長;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正在轉型,國企改革遇到很大的困難,資本市場的完善和投資環境的完善並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時日,同時國際直接投資勢頭趨緩、總額下降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短期吸引外資的增長幅度比較緩慢。
專家稱,中國入世也將影響跨國公司的投資戰略。中國入世之後貿易環境、投資環境和現有的許多政策法規都將發生重要的改變,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戰略也會隨著入世後中國的調整而調整。是採取出口戰略還是進行直接投資,需要依據中國入世之後的具體變化而決定。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會促進今後幾年內跨國公司對中國企業的跨國並購的快速發展。最重要的是跨國公司將必須重新考慮中國在其全球戰略中的位置,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體系、組織結構都會有重大的調整。中國廣闊的市場空間、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入世後法律法規的完善、市場機制的規范化發展等都是跨國公司決定其生產、研發、營銷等戰略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經有很多的跨國公司把生產基地放在中國。還有更多的對中國入世後發展充滿信心的跨國公司決定調整其生產的區域分布,把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
2. 大家覺得明年,五年後,十年後的中國是什麼樣
乘19大東風,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明年經濟形勢會更好。
5年後,中國將實現經濟轉型,擺脫財政對土地的依賴,加速發展。
10年後的中國將以高傲的姿態屹立於世界之林,成為世界強國。
3. 中國經濟未來5年是個什麼樣大的趨勢
經濟總量發展迅速,製造業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4. 五年後的中國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以未來看現在!
環境污染更嚴重,生態破壞更徹底,社會生存競爭更殘酷,通貨膨脹更瘋狂,特權階層更囂張。
5. 5年後的中國會是什麼樣的
你這個問題真的讓人很耐人尋味,有一點可以肯定:物價會更高,房價會更高,油價會更高,米價會更高,血壓會更高
6. 未來5年整個中國會發生什麼變化
國民經濟大發展,互聯網占居營銷舞台,貧富仍然存在。
7. 5 年後,中國社會將會發生哪些變化
物質性的需求,由此造成了人們在實踐中對物質功利的過度關注和追求,以至於急功近利甚至不擇手段,拜金主義盛行。事實上,當我們在物質上漸漸富起來之後,產生新的、更高的如創美、審美等方面的追求,就成為一種必然。十八大以來,「美麗中國」、「美麗世界」概念的提出表明,我們完全可以從審美的角度來打量和觀照中國的發展及世界的變化。創美和審美對於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審美具有解放性、平等性和怡情性等功能,它能把人從沉重、苦悶、枯燥的物質生活中超脫出來,使人獲得一種解放的感覺;審美活動還能消除人與人之間在現實中的差別,實現人們在精神層面上的平等性;審美活動通過快樂、愉悅、自豪、嚮往等心理體驗,使人在與自然和社會的「審美交流」中獲得激動和興奮,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和意義,從而使麻木、乏味的物質人或經濟人向全面發展的審美人升遷和轉化。
在發展的形態上,出現了由單一片面的要素性發展向全面協調的整體性發展的轉變。長期以來,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社會發展基本上都是一種要素性發展。這種要素性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把構成系統的某一要素或部分的發展絕對化、唯一化,從而導致了社會發展的片面化、失調化的態勢;其二,把構成動態的社會系統的某一發展階段--主要是指現階段,絕對化、唯一化,從而導致只重當前而忽視未來的不可持續化的發展現象。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整體性發展趨勢明顯。我們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訴求等,都是從不同側面對整體性發展的追求或期盼;我們在實踐中的一系列做法,包括轉方式、調結構、去產能、提效益、補短板、求充分、重公平、防風險等,也都是整體性發展的具體要求或做法,是我們「著力增強發展整體性協調性」的表現。總之,十八大以來,我國整體性發展的理念正在形成,整體性發展的態勢正在顯現。所謂整體性發展,是指社會系統的關聯性發展,具體而言,是指構成社會系統的靜態的要素間(如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等)和動態的階段間的關聯性發展。
8. 中國在五年後是什麼樣
世界在70年代迅猛發展,中國在十年動亂。當中國穩定下來時,發現亞洲四小龍已經產生。中國仍然很窮。
窮,你不可能國家大印鈔票,然後發給群眾去購買東西吧。
假設可以,只是假設而已
購買國內的東西,當時國家生產力低下,沒有多少東西可買。如果購買國外的東西,必然你的很大量的錢流入了外國(因為你本國窮,外國沒什麼可買你的,所以咱們是凈流出),這樣中國經濟就被外國掌握了。很危險的。
所以,要想提高生產和質量,但又沒有提高生產和質量的工藝和工具。只能引進來。改革開放開始了
改革初期,我國的工人工資,生產成本是多低啊。確實是為我們賺回了不少外國的真金白銀。
但是隨著我們賺的越多,我們就要求我們的工資和生活水平高,於是我們的生產成本就高了。而外國,由於長期進口我們的廉價而質量好的東西,本國這些行業就發展不起來了,本國人開始失業了,於是反傾銷就開始了。賺錢無非就是開源節流。現在是成本高,源也被卡。中國人尷尬了。
外國出不去了。就銷售給國內吧。但是國內由於為了低成本出口,人們的工資很低。根本消費不起過去賣給外國人的東西。怎麼辦?
誰也不消費,那麼你的工人就沒法當(因為賣不出去),那麼整個社會都停止了。
那隻有國家主動創造機會,讓人們賺錢,人們有了錢,就能消費了。
於是,國家開始把房子拆了蓋新的,把馬路拆了蓋新的。這些主動投資,吸引了大量勞動力,人們又有了工作,於是人們可以消費了。
計劃是好的,但執行是不好的。
首先,國家主動投資的錢從哪裡來的,因為老百姓沒有錢,所以銀行並沒有多少錢。那國家的錢從哪裡來?那隻能印鈔票了。
而印出來的鈔票搞主動投資,執行時卻被官員們吃掉大半。窮了大半輩子的中國人,好不容易自己有權力來掌握一些錢,而且監管也不太緊,那這時不撈還等何時?
結果,一小部分人富了起來,決大部分人仍然沒有富起來。富起來的人再富也只是一張嘴,再消費能消費到哪裡去?所以社會消費仍然沒有起來。國家的計劃落空了。
而印出來的鈔票,經過社會流動,已經進入了社會金融循環。但是由於很多都是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爛尾工程,並沒有產出與鈔票匹配的東西。於是鈔票多了,東西少了,自然物價漲了。
經濟就是形成了現在這樣。投資不靈,出口不靈。中國如困獸在轉。
房地產熱,確實拉動了不少行業,讓不少人就業(這就是為什麼政府不願意管房價飆升,直到要出問題)。但是錢又被極少數人壟斷了。不看多少煤礦出礦難。而房地產商,90%的資金來自於銀行信貸,一旦鋼絲走不好,必須倒霉的是銀行。而銀行的錢從哪裡來,必然來自老百姓的存款。老百姓的錢被折騰了,怎麼補?繼續印鈔票補給銀行。物價再一次上升。
由於醫療、房子,花費了人們大部分存款。短期內看中國經濟增長很快。其實是飲鴆止渴。因為老百姓都把一生積蓄花了,在其他消費就很銀根緊縮了。
出路在哪裡?
當然,一個國家的車輪是很大的,必然有一個慣性。再多的問題,慣性大,他仍然在增長。但是,現在這么多重復建設,未來如何消化,如果消化不了,這些工廠的工人出路在哪裡?
中國創造,是一個出路。但是在瘋狂挖資源一夜暴富中,誰愛創造?誰都知道創新是很花錢而且不一定短期內有成效。
但是,不創造,就沒有出路。大家都在等國家怎麼辦?
所以,中國必然會在2010年以後迎來一個蕭條期。就如93-97年的國企倒閉一樣。
如何過冬,過冬的棉襖在哪裡?
我們應該從現在就准備。
9. 五年後中國經濟會怎麼樣
看世界各國的人均GDP數據非常奇怪。有必要做一個較詳細的劃分:
發達國家與地區:北美的美國加拿大;歐洲除東歐外的國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亞洲的日本與四小龍,以色列。一共28個,高的人均年GDP有四萬美元,低也有5000美元。
石油資源富國:沙特,科威特,阿曼為典型代表,包括西亞北非拉美的一些小國。伊拉克與利比亞本來也是富的結果被美國搞了,慘。伊朗,委瑞內拉也算。這些國家人均GDP多的有1萬多美元,少的也有3000多美元。
小康型:東歐國家(包括俄國)加土耳其,拉美國家中較好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魯等,泰國馬來西亞約旦敘利亞,南非以及一些非洲小國。這些國家人均GDP在約在 4000以下1000以上。那幾個非洲小國有些讓人吃驚,加彭博茲瓦納,不知道是如何干到1000多甚至3000多的。
窮國:除以上所列,所有其它國家在人均GDP上都是窮國了,一年不到1000美元。具體列一列,絕大多數非洲國家,拉美香蕉國家,所有南亞國家,新馬泰以外東南亞國家,中亞國家,中國朝鮮蒙古。
如果對比一下上個世紀最後十年頭尾的兩次統計數據,會發現那些發達國家的構成是最穩定的。甚至20年內都沒有任何變化。如果考慮30年,那麼四小龍是加進去了。也就是說,發達國家的構成,在二戰穩定以後唯一的變化就是加了亞洲四小龍。20年過去,再沒有一個國家進入這個層面。
這是個相當奇怪的事。如果不考慮石油國家,那麼發達國家的門檻就是約5000美元的人均GDP。世界上其實有相當多的小康型國家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馬來西亞泰國一度都不錯,可是不管20年還是30年就是搞不上去。實際上如果已經有了2000多美元的人均GDP了,來一個經濟奇跡,不到十年就上到5000了。甚至不用動,等貨幣升值就過門檻了,就象四小龍沖線及沖線以後一段時間的GDP變化一樣。如果一開始基礎不是特別差,如果有連續20年的高速增長,那麼肯定是可以沖線的。要注意用美元計的GDP增長率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是大於經濟增長率的,因為幾乎肯定會發生貨幣升值等附加效應。但是20年過去了,就是沒有國家能沖上去,一個都沒有。
想想看,20年能增長多少?中國20年翻了兩番,如果肯不顧一切升值,用美元算可以翻三番。但是全世界的那些小康型國家就是沒有一個能沖上去。那些發達國家更早的時候也沒有5000美元,但是增長邁過門檻的時候很平穩的就過去了,而發展中國家想要復制它們的那種平穩過線就是沒有一個成功的。
事情不僅僅是不能過線這么簡單。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上個世紀的最後十年是很悲慘的。54個國家十年過後比原來更窮了,其中沒有一個是發達國家,全是發展中國家。其餘的發展中國家不是停滯就是增長緩慢,除了兩個顯著的例外:中國與印度。
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奇怪的事么?成為發達國家就那麼難么?如果俺們把石油富國與四小龍除去,事實是很清楚的:成為發達國家的確就是那麼難。
下面解釋這個現象的內在原因。
為什麼成不了發達國家?
前面說了,20年中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奮鬥成功。這些國家內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這些。
1.賣資源的誘惑 發展中國家有很多資源非常不錯的國家,如果是石油,更是一炮而紅。這些國家的人民滿足於靠資源過活,只考慮花錢的方式,不考慮另開掙錢途徑。
如果走上這條道路,一個國家的前途就算完了。最嚴重的是人民沒有了努力的動力,不學習了。不努力暫時不要緊,賣資源就是了。眼前的威脅是眼紅的鄰國打進來,所以要大買武器,並且抱著各老牌帝國主義的大腿。最慘的是,抱著的大腿不高興了,那就成伊拉克了。
2. 民風懶惰拖拉拉美非洲的大部分國家,民風可以說得上是懶惰。非洲大兄弟領了工資,買來可樂躺在大街上喝了,以後怎麼搞不去想。拉美人民工作態度要好一些,可是也不怎麼樣,喜歡罷工,喜歡過狂歡節。南亞印度人民的哲學不一樣,認為時間在永恆的宇宙面前不重要,干什麼事不著急。東南亞國家的人民也說不上勤勞。這此因素對發展經濟顯然是不利的
所以這就是拉美與東南亞小康國家的故事:經濟「奇跡」後面的經濟危機。拉美國家70年代奇跡,後面20年危機,東南亞80年代奇跡,90年代危機。危機完了,不是周期性的,而是一次性的,完了就讓你躺在那裡起不來,而不是景氣循環。
這么一算,全世界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躺下了。剩下兩個:中國與印度。下面談這兩個國家的事。
中國與印度
上面說到,發展中國家基本全完了,慘的就是賣光資源等死,稍好點也是經濟危機過後再沒了希望。發達國家其實不在乎這些國家慘成什麼樣。只要能順利得到這些國家的資源,並不在乎,方法就是用高價賣產品給那些國家的富人不等價交換。如果說得明白一些,發達國家是有意這樣設計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中國家可以選擇努力一點成為拉美這樣的經濟後院,或者不努力成為非洲完全躺下。
但是還剩下印度與中國沒有完全搞定。說沒有搞定是有證據的。說到印度,一般以為這個國家窮得很,人均GDP才400多不到500,在發展中國家裡都算是最低的一檔。中國也不富,今年基本能上1000美元了,還落後於不少發展中國家。但是放在全球角度看,而不是泛泛地談GDP,中國與印度與其它發展中國家是顯著不同的。
如果說發展中國家還有一些技術能力,那麼也就在中印兩國了。這兩國能發衛星,能造汽車,這在發展中國家就沒幾家了。巴西的火箭炸好幾回了也沒發上去。中印兩國的經濟發展程度,被大量人口平均給掩蓋了。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只有中印兩國。如果只看這些產業,不看那大量的閑置人口,中印兩國的發展程度是高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因為一個國家的希望,在於產業發展,不在於一時的人均GDP。
這兩國的經濟,基本還是獨立自主的。不是說沒有外資,而是兩國的領導力量還沒有被發達國家所掌控,經濟道路過去是自主選擇的,今後也有自主選擇的餘地。其餘發展中國家是已經沒有選擇餘地了。想自由選擇么?民主政府里坐著的不定是不是美國培養的走狗。就算總統想奮起脫離這種經濟秩序,底下大堆資家階級買辦可不是虛的,那是要你死我活斗爭的。委內瑞拉的查維斯不是曾經被整慘了么?
印度的獨立自主是比較嚴格的。從尼赫魯開始,印度就是自己搞一套,算是民主制度下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全球獨一份。印度國內很多人批評尼赫魯,搞得印度發展那麼慢。這個的確是有道理,印度的經濟管制太死了沒有活力。但是等別的發展中國家全被放躺下一看,印度這個獨立自主還算是不錯的。等到了90年代,印度終於搞起了獨立自主的改革,培養了一些有競爭力的產業與大企業,如軟體業,制葯業。
印度90年代的叫經濟改革,不叫改革開放,因為印度對於開放非常小心,可以說是過分小心了。中國要買印度的鐵礦,印度不賣,要自己煉鐵賣。結果這兩年中國缺鋼鐵,上印度買了不少,讓它等著了。印度的外資公司過得都不怎麼好,肯德雞在印度賣不下去了。印度90年代的經濟發展,和外資關系不大。增長率就是4-5%的樣子,不算快,但是因為一直增長沒有出事,所以成為僅次於中國的增長國家。如果把中國與印度除去,發展中國家在90年代幾乎沒有增長,經常出事。印度沒得著外資的好處,可也因此防著了外資的壞處。俺認為印度是有希望的,今後路子走對了,前景比拉美東南亞都要好。最近幾年,印度也開始拉外資了,這是向中國學習。
中國利用外資的水平在我看來在發展中國家是最高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增長20年奇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雖然有很多文章批評中國利用外資政策中的錯誤,但是在全球范圍內看,中國的外資政策有幾個顯著的優點值得總結。
中國的外債使用是發展中國家的典範。歷年來借了還,還了再借,到現在累計還有一千四百多億美元的外債,建成了很多項目,沒有給國家造成什麼麻煩。這一點,全球發展中國家可以說沒有國家能做到。這是因為中國政府對外債的使用是很小心的,借債都是有項目的,政府對外債的管理能力與效率都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好的。
中國的外資使用上,監管在發展中國家算是很好的。外資來,至少要建個工廠或者研究中心,如果提供技術那就更好。保證不是熱錢,不好跑。外資要想到中國得利,就得搞生產,不管怎麼血汗工廠,總得出東西再管分配利潤,這樣就不是零和游戲。中國政府對於外資還有準入限制,有些領域是不讓外資搞的,有些領域只能合資,合資份額不能超過一個百分比,有些領域就可以獨資。具體細節不論,中國政府實際上知道有些產業不能讓給外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外資那是隨意出入的,想干什麼就干什麼,連銀行都開。
中國政府利用外資的出發點是好的,是利用外資提升技術。具體操作有很多失誤,但是有這個原則了,總是能得到一些益處了。我以為這個原則是不錯的,改進的方法是在具體操作上,不能不要外資了。有一個獨立自主的政府,改進具體操作是有希望的。應該說中國政府是有這個心的,從汽車行業能看出來。汽車行業從產量來說是有大發展的,技術提升就做得不是太好,但是不能說中國政府想讓外資操縱汽車業了,歷年來有大量政策是想讓汽車業國產化的,象什麼汽車國產化率得多少多少。中國利用外資提升技術也有做得好的,電子通信產業就是一個。電視機是引進的日本技術,現在已經基本能自主研發了,雖然有些關鍵模塊要靠進口。
通信產業引進了幾家外國大公司,國內公司和它們競爭,奇跡般地活下來而且殺到了國外。這在發展中國家都是沒有過的事。現在中國出口產品分額最大的就是電子產品,已經是中國的殺手鐧了,就算是發達國家也不可能幹過中國了。
很多人批評的中國政府「造船不如買船」並不是亂說,但是放到全球范圍去看,就應該承認中國政府在發展製造業上還算是好的。事實上只有中國一個發展中國家在製造業上顯現了與發達國家對抗的能力,這種能力在改革開放之初是沒有的。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是會造什麼什麼了,離真正有經濟效益地賣到全球去還差很遠。現在中國有幾個產業沒有發展得很好,象飛機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這些被人們所批評。但是要看到,這兩個產業要是中國能搞好了,那不就成發達國家了么?中國其實在其它製造業上發展得很不錯,盯著兩個難度很高的罵容易忽視總的趨勢。
還有一種誤解,就是中國靠外資發展經濟,外資都搞的是血汗工廠,中國人就只會在工廠里干點簡單的活。實際上血汗工廠對中國GDP的貢獻並不大。因這這些工廠就是出口產品到外國去,賺了貿易順差才算到GDP裡面去,一年不過二三百億美元。
可以說中國的進出口總額是虛的,但GDP不是虛的。中國的GDP主要是靠內需發展起來的。可以用典型商品代表這種趨勢。80年代以及90年代早期,靠電視機洗衣機這些家用電器中國的GDP發展就是非常實在的,現在就算窮人家裡或多或少也有這些電器。90年代中期以來,就是電話,手機,摩托車,這些也是普通人都能買得起的。
接下來就是房地產汽車,如果做到普通人也買得起了,那就是中等發達國家了。現在只能說,精英階層能買得起。可是不能簡單理解為其它發展中國家的上層貪官們,實際上大量的城市平民也能買車買房。也就是說,中國現在中產階級的數量已經是發展中國家最多的,並且領先其它國家一個數量級,與發達國家也可比了。所以現在中國的城市裡生活不看陰暗面與發達國家其實差不多的,生活品質可能還要好,因為物價低。說這些不是為了自滿,而是為了表明,中國的發展是超過了歷史上發展中國家所能做到的程度。問題當然還是很多的。血汗工廠主要是解決了一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對中國總體經濟發展其實意義不大。
從總的趨勢來看,在全球,中國的經濟奇跡的意義是非常大的。這是第一次有一個發展中國家幾乎在所有製造業層面上顯示了挑戰的能力。以前那些發展中國家被發達國家結構調整指導得放棄了很多產業,專門干幾個所謂的優勢產業。但是中國沒有接受這種指導,而一直是自主發展的。中國現在的發展姿態其實很明顯的,就是從低級產業到高級產業,一級級佔住了往上吃,佔住了就不放棄。這個對於發展中國家是已經發生的可怕事實了。可以說,其餘發展中國家除了賣資源基本發展的空間了。東南亞國家就是個明顯的例子,爭外資輸給了中國,接著就是經濟危機。完了和中國經貿關系大發展,中國買的基本都是資源性商品,包括旅遊商品,中國的大量製造業產品佔領東南亞市場。墨西哥也苦得很,與中國的優勢產業重疊了 也肯定競爭不過,所以拖著不讓中國進WTO。也不能指望中國經濟提升,工資上漲轉移產業到別的國家。中國還有好幾億農民沒工作,不可能轉移到別的國家,要轉移也是往中國內地轉,或者搞民工潮讓內地民工到沿海工作。唯一能有點譜的是印度,那麼多人搞開了血汗工廠競爭起來不一定誰贏。但是印度好象沒有想到這條路。中國最多可能在經濟真正大發展成功了以後放棄這些產業,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現在所謂出於人道主義不要血汗工廠的說法,中國政府是不會聽的,那麼多沒工作的農民不知道怎麼辦,寧願被人罵黑心。
10. 5年後的中國會變成什麼樣子
小轎車普及了。上網普及了。城鄉一體化了。貧富差距小了。住房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