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越詳細越好。
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關系
概論
中國有2萬多公里長的陸地邊界線,與14個國家接壤,還有近 2萬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與6個國家的領海相接或相重疊,此外,還有幾個非接壤,但有著密切關系的近鄰國家,世界上像中國這樣的有著如此多鄰國的國家實屬少見。
歷史
中國與鄰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建立了悠久而密切的聯系。只是到了近代,由於西方列強對亞洲國家實行殖民統治,中國也淪為半殖民地,許多歷史的聯系被削弱或者扭曲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開始與鄰國發展新的關系,但是,由於復雜的國際關系和形勢,中國與鄰國的關系經歷了許多反復和曲折。
分論
1. 與日美韓的關系
中國由於歷史原因與日本之間積怨較深,又加之領土爭端所引起的對抗行為,將日本轉化為夥伴的可能性不大,只能求一個緩和並從中取得我們的利益。而美國又和社會主義中國之間存在之根本性對立,還有在朝鮮與越南的正面交鋒,美國自然不會與中國完全和解,我們也只能盡量避免與美國的爭端,謀求美國不介入中國事務。韓國同中國有著相同的被侵略的歷史,相似的國家分裂狀況,但韓國因為歷史原因親近美國,在政治和軍事方面與中國合作空間不大,但可以和韓國在其他方面進行合作,加強中國影響力。
2. 與俄羅斯的關系
中俄的關系就目前來看是很緊密的,但國與國的交往都是從各自的利益出發,現在中俄都需要對方所以關系密切,這種關系並不是永遠牢固不可破滅的。
中國需要俄羅斯的市場和原材料,俄羅斯本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石油和天然氣),而且本國並不重視基本生活物質的生產,所以中國廉價的商品很容易打入俄羅斯市場;中國需要俄羅斯的軍火和技術,雖然俄羅斯軍工實力沒有以前那麼強了,但不可否認,在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軍事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俄羅斯的軍火和技術是最好的選擇;中國和俄羅斯在政治上是好夥伴,因為這樣可以很好的抵禦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正營的壓制,使各自在國際舞台上都有更高的話語權。這樣看來,在這三點上,俄羅斯也需要中國。
俄羅斯和中國目前關系都比較友好,雖然領土爭端也已經解決,但在政治上、軍事上都視對方為假想敵,我國部署的精銳部隊都是基於這方面的考慮,俄羅斯也時時刻刻擔心中國向俄羅斯提出歸還以前侵佔領土的要求,在遠東地區部署精銳部隊。當然,隨著中國和俄羅斯交往的增多,兩國經濟上的矛盾也越來越多,但就兩國整體的關系來說,並不會影響中俄兩國傳統的友誼。
3. 今年是我國的俄語年,去年好像是俄羅斯的漢語年,可見中俄兩國交流的重要性。相信在上海合作組織的框架下,中俄關系會走得更加緊密,更加有利於兩國人民。
俄羅斯和美國有著歷史上的糾紛,近年來在經濟和軍事上存在著較大問題,中國在其軍售中也得到了較大好處,但俄羅斯近年來也宣傳中國威脅論,轉而扶植印度,緩和俄美關系,對中國漸漸疏遠,是我們所不希望看到的。與俄羅斯的關系仍舊是戰略夥伴,應當加強合作,以換取俄羅斯的軍事科技裝備。
4. 與印度的關系
印度與中國有著領土糾紛,曾經發生過戰爭,進來關系也沒有改善的跡象,印度的軍事力量近來不斷增強,美俄和歐洲都願向印度出售武器來遏制中國,而印度在1962年慘敗後也將中國視為第一大敵人在諸多方面與中國對抗。在目前來說,我們比印度有優勢,但中國的武器外購受阻,印度卻春風得意,這很有可能改變兩國實力對比。
5. 與東盟和中亞的關系
東南亞在經濟上倚重中國,但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頗有爭端,雖然各方面都比不上中國,但仍不可輕視。南海問題可以擱置待議,重要的是不能將其視為敵人。而中亞國家多為上合組織成員,與中國在經濟和軍事上多有合作,友好關系應當繼續發展與深入。
6. 與歐盟各國關系
歐洲曾在歷史上侵略過中國,後來跟著美國反對過新中國,也有較多積怨。但歐洲近年來在逐步擺脫美國,就和中國有了共同利益,法國等國甚至開始了與中國的軍事合作,這是一個新信號,說明歐洲在將來很有可能和中國站在一起,是中國相隔較遠的夥伴。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也是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繁榮的需要。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致力於穩定、改善和發展中日關系。 對中日兩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隨著近年來日本大國意識的膨脹,右翼政治勢力愈加活躍,日方在歷史、台灣等問題上大開倒車,不僅一再刺激中國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於中國人民,致使中日關系出現當前復雜局面,這樣的結果不利於日本,也不利於中國。 日本在戰後未能徹底清算軍國主義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沒有對年輕一代進行正確、全面的歷史教育。隨著近年來日本社會思潮的右傾化,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消極傾向更趨突出。最近再次發生的歷史教科書問題的實質就在於日本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歷史,不能以正確的歷史觀教育年輕一代。日本政府的這種倒行逆施只能破壞包括中日關系在內的它與亞洲鄰國的關系,有損它在亞洲及世界各國人民心中的形象。在中日兩國兩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現實聯系,又有歷史的恩怨,兩國關系中的曲折變遷對各自國運興衰都產生過重要影響,也都證明了中日兩國「和則兩利,斗則兩傷」這一亘古不變的道理。如何看待中日關系?? 我認為要全面地去看代日本!大和民族的日本軍國主義曾經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災難,但我們也不應只看到日本的這一方面,雖然在我心中一樣地瞧不起或者憤恨這個死不認錯的民族,但全面地看日本人也不是一無是處。日本人能夠從其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帶來的災害中迅速崛起成為亞洲四小龍,自然有其民族的可貴之處,或者何等地自負,但從來沒有放棄向先進的科技、先進的文化學習,而且日本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比較團結注重集體榮譽感。。我們一樣,日本也一樣。日本的科學技術值得我們學習、日本的現代化管理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現在日本與我們的貿易已相當大,我們的文字及禮儀日本人不是多年以前就一樣借鑒和吸收嗎?我們同樣不能否定日本科技在很多方面都比中國進步,同樣不能否定日本的經濟實力比我們現在要強,承認這些也沒什麼可恥,因為我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超過日本,總有一天會讓日本人感到慚愧---為他們曾經所做的一切而慚愧。我們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給我們近似侮辱的舉動,但我們知道發憤圖強,一個能夠面對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個能夠面向未來不斷進取的民族會有更多理由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美: 兩國關系的復雜之處主要在於兩國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對彼此的不同看法,總體講,是合作多於沖突,共同利益遠大於彼此分歧。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目標是發展成為一個富裕、強大、統一的中國,以造福於本國及世界人民,同時維護世界和平。美國的目標則致力於將自由與民主的理想散播到全世界,同時保持國家安全。因此,中國大陸目前的政治系統、意識形態直接與美國的設想和利益沖突。因此不少人戲稱為「美中不足」
我國的世界地位: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增長,盡管目前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但我國潛力巨大,前景光明,是一個正在和平發展的大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性的大國。
我國是世界商品的銷售市場,是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是推動世界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重大的國際問題的解決越來越離不開中國的參與。
中國已成為維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在當今世界樹立起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中國是主張多級世界的,希望成為世界的一級。現實的情況是:美國一國獨大,處於第一級,中國,俄羅斯,歐盟,小日本等成為第二級。
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綜合來講: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中國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擁有較強軍事防禦力量的國家。
第二,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且是發展中國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利用聯合國講壇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國家。
第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在政治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和平崛起對於整個世界都有重要的意義:其一,促進了歷史的進步和世界格局的轉換;其二,中國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變了聯合國的面貌,使這一國際組織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四,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面貌,並推動國際秩序的除舊布新。
中國的國際地位
中國的國際地位與55年前不可同日而語
毫無疑問,中國現在的國際角色,和半個世紀前不可同日而語。
五十多年前它是國際共產主義陣營一員,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聯合國,二十多年前,鄧小平啟動了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使得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國際社會。兩年前,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過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著。其主要原因,是出口產業的壯大推動了貿易的擴張。
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經濟專家拉迪預言,「2004年,中國將成為在美國和德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貿易經
客觀的說並不高 。不僅因為經濟還很落後,更與我國「韜光養晦」的國策有關 ----我國在任何國際問題上都沒有自己的態度,甚至是示弱。我國現在的國際政治地位甚至不如冷戰時期。那時,我國是美蘇競相拉攏的對象,形成了中美蘇戰略大三角,我國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當然,現在我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提高,已躍居世界第四。(排在美日德之後)綜合國力則是世界第六(美英俄德法中日加韓印)我個人認為,中國只有在解決了台灣問題後,才會有國際地位的巨大提升。縱觀歷史,強國的崛起,無不以戰爭為標志。當年就是在朝鮮戰爭後,西方才會對中國刮目相看。
祖國的明天,還需要我們的努力!
朝鮮衛星: 朝鮮發射衛星看來越來越像是真的,中國對其的影響,©
朝鮮發射衛星,引來周邊國家和地區高度關切和嚴重抗議及加重防範。日美韓包括台灣都大陣仗部署偵測攔截系統。特別是日本,更是被國內民眾和專家指稱小題大做、防衛過當。從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反應和警惕的情況看。這些國家擔心的顯然不是朝鮮的衛星發射能力,而是更遠的彈道導彈和核武投射進攻能力。朝鮮似乎展示自己發射衛星和平利用太空的意願,還沒有讓人意識到其已經具有更遠打擊能力,來得更強烈。關於朝鮮具有衛星發射能力的軍事技術層面分析的文章已經很多,這里不再展開論述。
朝鮮發射衛星但並不保證能夠發射成功。在政治、技術和軍事等因素下,會出現一下變數:其一,發射前一刻,中俄突然施壓,朝鮮找個理由突然停止發射(據說燃料已經准備加註,突然停止發射也許會有技術問題)。其二,發射遭致真正的技術問題,沒有升空,或者升空不久即爆炸失敗。其三,美日韓,在朝鮮衛星發射升空即進行成功攔截。朝鮮盡管發射成功衛星,卻無法驗證是否真正成功。盡管美日韓更多地聲稱只攔截衛星脫落的碎片。朝鮮的衛星發射像是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才有威力,如果真的發射,對朝鮮的戰略籌碼未必真的有利。特別是如果發射不成功,更是對內追求用衛星發射而進一步凝聚人心穩固金正恩地位的效果不但降低甚或會有反效果,對外則更招致國際社會對其一意孤行的抵制。
同樣,美日韓對朝鮮發射衛星的攔截,也存在以下幾種情況:其一,最想和最佳的初始階段的攔截沒有成功。其二,射出很多愛國者導彈卻只攔截了一部分,而沒有達到所謂的攔截成功率的80%以上。其三,攔截完全達到預期效果等。這些結果,都不見得對其展示具有攔截彈道導彈能力表現得更有利。因為,如果用大陣仗、花大成本,攔截的結果還不如人意,如何指望這些攔截系統能夠攔截比朝鮮導彈先進幾個層級的中國的導彈?這會讓美日韓對導彈攔截系統更沒有信心。退一步講,即便按照美日韓最佳的設想成功攔截到了導彈,但也並不表示,能夠同時攔截更多更先進的其他國家的導彈。如果有人以此認為可以更多依賴這些所謂的導彈攔截系統,無視其他國家的彈道導彈打擊能力,會讓美日韓更傲慢,也會更危險。
朝鮮衛星發射直接後果和美日韓攔截的效果推測大致如上。但由此造成的戰略波動遠大於此。據坊間多種分析,朝鮮發射衛星的動機,不外乎一下幾種主要的觀點:朝鮮要用試射衛星,展示自己遠程打擊和核武器投送能力,是要拋開中國直接向日美進行勒索;其二,是自覺和取得中俄默許下,鬧出更大動靜,以緩解西亞,敘利亞和伊朗的戰爭壓力。其三,朝鮮金正恩政權需要更大劑量的強心劑來穩固政權,和獲得超越中俄更大的戰略籌碼。其四,朝鮮也確實要和平利用衛星,美日韓反應過度等。
朝鮮肯定是要用試射衛星進一步展示自己有相同導彈投射能力的。其他方面的上述戰略意涵應當也是混合存在著的。但據此能否達到目的則是另外一回事。甚或導致更糟都說不定。如上面所說,朝鮮談判的籌碼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才會具有威脅。等到真正落下,則相當於攤牌和要被檢驗實際的傷害和後果。其結果很可能是實際的威脅很小,但遭致的反擊力卻很大。同樣,朝鮮衛星的如期發射,中國會很沒面子。除非中國公開支持朝鮮的這種發射。如果僅僅是默許,裝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則不符合大國的風范。假惺惺地勸說其不要發射的動作根本就不必作出。所以,面子在傷害最大的是中國。
實質上,朝鮮發展遠距離進攻武器和大規模殺傷武器,不符合中國的利益。特別是做出姿態要造這種武器,和已經造出和擁有這種武器是兩碼事。朝鮮一旦被外界真正認為有直接可以進攻美國和日本本土能力的時候,他們恐怕不會一直被勒索,而是時刻琢磨著要一勞永逸解決這種威脅。這種反擊力道會讓中國遭受更大的壓力。
朝鮮發射衛星至少是試圖發射衛星的動作,導致了美日韓包括台灣對其愛國者導彈編織的導彈防禦體系,來了一個全面的合作演練和加強。也導致這些國家和地區,對導彈防禦武器的研發購買和部署更加用心用力。這幾乎等於開啟了東北亞新的一輪的軍事、軍備競賽。這種競賽,對經濟舉步維艱的朝鮮來說並不見得佔有優勢。而這種關注的方向和重點的轉移,會自然殃及中國。
面對後續的發展,中國要更加篤定自己的立場,對美日韓的強硬,報以針鋒相對的立場。但朝鮮發射衛星如果真的不在自己的戰略考量之內,則需要在朝鮮具有更多、更大直接和美日談判的籌碼之前,有足夠的應對和遏制策略。另外,遠程導彈和大規模殺傷武器,並非只能殺傷美日韓的民眾,如果發生失控,轉向或者發生擴散,中國民眾也是可能受害的對象。
朝鮮此次發射衛星的目的有三點:一是作為「禮炮」向朝鮮偉大領袖金日成主席誕辰100周年及四月召開的黨代會和人代會獻禮。二是向外界展示其科技成就和國防能力,以煥發國內的鬥志和增強凝聚力。三是進一步掌握發射技術,以在與美對話和其他的對話中增加「底氣」,取得更多的主動權。據國際社會許多專家認為,朝鮮發射衛星所需要的技術幾乎與發射遠端導彈的技術差不多。因此,如果此次朝鮮能夠成功發射,這也意味著朝鮮同時具備了可以發射遠端導彈的能力。這將給美國帶來新的挑戰。
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出現惡化跡象,引起美國股市劇烈動盪。投資者擔心,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會擴散到整個金融市場,影響消費信貸和企業融資,進而損害美國經濟增長。 但開始許多分析家認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可望被控制在局部范圍,對美國整體經濟構成重大威脅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就目前看來,次貸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世界經濟。根據最新數據公布,美國已是第二季度GDP下降,且降了百分之零點五,這已宣告美國經濟陷入衰退,而且預計美國經濟還將繼續低迷。
首先,美國的許多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急中「中標」,而且其次貸問題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
其次,美國經濟基本面強健,不乏繼續增長的動力。這是因為美國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強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學排行榜顯示美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當的時間內沒有國家和組織能撼動;而且美國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像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進行戰略收縮就有效的緩解了當時的危機。
而有論者認為,70年代美國的經濟危機根本上沒有解決,負債逐年增加,從1975年至今沒有出現過貿易順差。無論是凱恩斯主義的羅斯福新政也好,還是在七十年代取而代之的新自由主義也好,沒有解決社會分配和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之間的缺口問題,美國就從根本上無法擺脫其經濟危機。
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將繼續阻礙生產的增長。更大的問題的是,影響房價出現兩位數下降的因素對在房地產泡沫鼎盛時期消費者大舉借債的美國會產生什麼影響。持樂觀看法的人從消費者支出的反彈中得到些許安慰,但這可能是一個錯誤。房價呈兩位數下降將使越來越多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陷入財務困境。問題已經在其他消費者債務上顯現出來,如信用卡違約率正在上升,貸款機構很可能面臨更加棘手的局面。隨著住房擁有者感到自己越來越窮,消費者支出必將受到抑制,特別是在股市持續下滑的情況下。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產生心理蔓延,特別是房價的重估。盡管在美國不計後果向高風險借款人放貸的規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價的膨脹一直比美國更為嚴重,英國、西班牙等國更容易受到房價泡沫破滅的打擊。
另外,《經濟學家》還指出,全球經濟抵禦美國經濟疲軟的能力也不應被誇大。盡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佔GDP約6%,因消費的產品遠多於其生產的產品,美國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區最大的需求來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劇下降必然將損害其他地區的經濟。
中國經濟的影響
第一,次貸危機主要影響我國出口。
次貸危機引起美國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這其中最主要是對出口的影響。2007年,由於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疲軟,我國月度出口增長率已從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國次貸危機造成我國出口增長下降,一方面將引起我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同時,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小於勞動力的供給,將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
其次,我國將面臨經濟增長趨緩和嚴峻就業形勢的雙重壓力。
我國已經截止到目前我國CPI已連續兩個月低於4% ,分別為10月4.0% ,11月2.4% ,而PPI為10月3.2% ,11月2% ,經濟形勢非常嚴峻,第三季度的GDP增長率只有9% ,11月份的工業企業的利潤率只有4.9%,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面臨巨大壓力。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現在我們國家頭等的經濟大事就是保增長,促就業。
最後,次貸危機將加大我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
為應對次貸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美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弱勢美元的匯率政策。美元大幅貶值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匯率風險。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從超過1.9萬億美元減少到1.89萬億美元,美元貶值10%—20%的存量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在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美元持續貶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不變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加速流向我國尋找避風港,將加劇我國資本市場的風險。
㈡ 近代中國與西方大國的關系是一種什麼性質的關系
西方大國與舊中國的關系是一種殖民與被殖民的關系。所以新中國成立後我們要「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承認舊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這實際上表明新生的政權要改變舊中國屈辱的外交史,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建立新型的外交關系,保障新中國在國際上的獨立自主的地位。
㈢ 近代中國與西方大國的關系是一種什麼性質的關系
有這么幾個階段
1840-抗日戰爭前:西方大國剝削中國 中國是西方的半殖民地(原料產地、出口市場) 兩者處於不平等關系
抗日戰爭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與英、美等西方大國(德、意等法西斯國家除外)是同盟關系
解放戰爭時:從共產黨的角度來說,兩者處於敵對狀態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㈣ 截止到現在中國與各國的外交關系如何
中國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的關系
同盟國家(未公開簽署同盟條約,因中國是不結盟國家,但事實上存在同盟關系):
巴基斯坦-「全天候友誼」。所謂「全天候」其實就是同盟關系。兩國軍事、安全合作很深,中國對巴援助不少。兩國間的相互支持自不必說。巴是中國挺進中亞、中東地區的橋頭堡,也是我安全可靠的能源走廊。
朝鮮-「鐵血同盟」。雖然有點無賴,但由於其地理位置特殊,我們不能失去這個屏障,因此必須給予其支持。最近小金的態度也還不錯,這個盟友還要保持。我也可以時常利用朝核問題敲打美日。
緬甸-心照不宣。中緬有著傳統盟友關系。緬甸的地理位置決定其是中國的天然的,不可多得的盟友。緬可作為我前出印度洋的橋頭堡,同時有效縮短我海上能源運輸線,從而保障其安全。此外,緬還是我打進印支半島和南亞的一個釘子,與巴基斯坦遙相呼應。
柬埔寨-由於西哈努克的緣故,中柬關系明顯不過了。為柬埔寨,我們還教訓了越南一把。
親密國家再(准同盟關系):
俄羅斯-全方位合作。但其大國沙文主義根深蒂固,使兩國不可能結盟。
法國-與中國最密切的西方國家,是中國的突破口。中國可從其獲得先進技術。
韓國-中國是其第一大貿易夥伴。對華依賴大,其多數企業立足於中國市場。中國當然可以對其施加影響。
越南-被教訓後明白過來,開始學習中國模式,虛心當起學生。中越之間關系日趨親密。
古巴-共同的社會主義制度,使兩國走到一起。古巴可以繼續作為美國後院的釘子,讓其不得安生。
伊朗-上合觀察員。有巨大的石油儲量和強烈的反美情緒。沒得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且其石油儲量可以緩解中國的能源緊張局面。利用伊朗拖住美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友好國家:
亞洲:
泰國、馬來西亞、寮國、東帝汶、孟加拉、尼泊爾、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盡管一無是處)、科威特、以色列
歐洲:
德國、塞黑、羅馬尼亞
非洲:
坦尚尼亞、尚比亞、蘇丹
拉美:
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巴西
㈤ 中國和英國的關系怎麼樣
大致和英國差不多吧,德國和英國在很多國際事務上的觀點和中國很大不同,同時對於中國內部很多問題都指手畫腳的。還有一點,德國在1990年代積極推動東歐劇變和北約東擴,尤其是西方國家中第一個支持前南斯拉夫分離的國家,這,事實上是嚴重損害中國海外利益的。當然由於德國在對經濟貿易方面相對於英法兩國更加務實(英法兩國間情況不同,英國是由於當地媒體對於很多貿易產生的經濟問題的浮躁態度,法國是由於自身經濟在歐洲國家的特殊性,不象其他西歐國家那樣依賴於貿易),所以,就德國人均對華貿易和對華提供技術轉讓的積極性,德國遠走在英國之前。
不過有一點,德國和英國一樣,和台灣政權都保持相當的距離,從不對台灣出售任何武器。同時,就反G傳統來說,德國也不如大多數美洲國家那麼強硬。
1972年聯邦德國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這在絕大多數美洲國家之前,在西歐大國,卻屬於相對較遲的一個。
附:
西歐大國和大陸建交時間表:
英國:1954年和中國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1972年升級為大使級外交關系。
法國:1964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義大利:1970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聯邦德國:1972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西班牙:1973年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㈥ 中國與外國的外交關系
中國按照外交關系親疏,從1996年開始將與建交國家的關系分類,按等級由低至高依次為:單純建交、睦鄰友好、夥伴、傳統友好合作以及血盟5種關系。
其中,夥伴關系被分為:合作夥伴、建設性合作夥伴、全面合作夥伴、戰略夥伴、戰略合作夥伴、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戰略」意為共同討論世界經濟問題並在軍事、戰略方面合作以及國際舞台上展開合作。「戰略協作」指除戰略合作的內容外,雙方還將在軍事、戰略的技術方面協作互助。「全面戰略夥伴」:在戰略的各個方面展開合作。
「合作」主要指經濟某些方面的合作;「全面合作」指經濟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
「夥伴關系」是指互不對立,並遵守「求同存異」原則,不攻擊某個特定的第三國。以中國建有夥伴關系的國家或組織,通常屬於中國的鄰國或者在國際有一定影響力。
「建設性」或「創造性」夥伴關系意為:雙方本為敵對陣營,但希望通過合作與溝通,增加互信與雙贏,建設真正的夥伴關系。
雖然交關系的等級可以作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外交關系親疏的一個標准,但它也並不能准確地顯示兩個國家的真實關系。
與中國有血盟關系的國家:
暫無(中韓建交前,朝鮮為中國唯一有血盟關系的國家,但由於中韓建交,中朝外交等級降低為傳統友好合作關系)
與中國有傳統友好合作關系的國家:
緬甸、寮國、柬埔寨、朝鮮
與中國有「夥伴關系」的國家:
戰略協作夥伴關系:
俄羅斯
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越南、巴基斯坦、法國、巴西、歐盟
全面戰略夥伴關系:
義大利、西班牙、非盟、葡萄牙
全面夥伴關系:
英國、德國
戰略合作夥伴關系:
韓國、埃及、印度
戰略夥伴關系:
哈薩克、印度尼西亞、阿根廷、東盟、墨西哥、歐盟、南非、奈及利亞、加拿大
全面合作夥伴關系:
克羅埃西亞、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秘魯、智利、羅馬尼亞
可信賴的合作夥伴關系:
衣索比亞
合作夥伴關系:
烏茲別克、匈牙利、波蘭
夥伴關系:
阿爾巴尼亞、蒙古國
與中國有睦鄰友好關系的國家:
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汶萊、
與中國有合作關系的國家
戰略性合作:菲律賓
全面合作關系:澳大利亞
與中國有其他的外交關系的國家:
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美國
戰略互惠關系:日本
㈦ 中國與外國的關系
中國按照外交關系親疏,從1996年開始將與建交國家的關系分類,按等級由低至高依次為:單純建交、睦鄰友好、夥伴、傳統友好合作以及血盟5種關系。
其中,夥伴關系被分為:合作夥伴、建設性合作夥伴、全面合作夥伴、戰略夥伴、戰略合作夥伴、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戰略」意為共同討論世界經濟問題並在軍事、戰略方面合作以及國際舞台上展開合作。「戰略協作」指除戰略合作的內容外,雙方還將在軍事、戰略的技術方面協作互助。「全面戰略夥伴」:在戰略的各個方面展開合作。
「合作」主要指經濟某些方面的合作;「全面合作」指經濟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
「夥伴關系」是指互不對立,並遵守「求同存異」原則,不攻擊某個特定的第三國。以中國建有夥伴關系的國家或組織,通常屬於中國的鄰國或者在國際有一定影響力。
「建設性」或「創造性」夥伴關系意為:雙方本為敵對陣營,但希望通過合作與溝通,增加互信與雙贏,建設真正的夥伴關系。
雖然交關系的等級可以作為中國與其他國家外交關系親疏的一個標准,但它也並不能准確地顯示兩個國家的真實關系。
㈧ 中國與英法德關系怎麼樣
一、中德關系(德語:Chinesisch-deutsche Beziehungen)指中國和德國之間的外交關系。
中德兩國從19世紀末開始進行直接的交流。剛剛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參加了八國聯軍。之後,兩國持續了大約30年的合作關系,直到阿道夫·希特勒聯合日本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國成為了敵對雙方。
二戰之後,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在冷戰中,西德屬於美國陣營,而東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屬於蘇聯陣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在同年10月27日承認其政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在1972年10月1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關系正常化。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中國繼續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保持友好關系。1990年,冷戰進入尾聲,兩德統一,兩國關系進入迅速發展階段。
二、中英關系:
兩國經貿合作呈多樣化發展趨勢。
英國在我優先發展的交通、能源、化工、機械製造領域及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方面具有優勢,同時也是我機電、紡織、化工、金屬製品、服裝以及初級產品的重要市場。英國對參與我西部大開發態度較積極,對華投資區域正逐漸從沿海向中西部內陸地區擴展。
中國企業赴英投資也呈上升勢頭。浙江滬杭甬高速、江西銅業、中國國航、大唐發電以及中石化五家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倫敦交易所掛牌上市。
兩國交往密切,外交關系良好。
三、中法關系:
之前法中關系一直中國和西方大國中最好的,法國首先與我們建交。
主要因為法國之前奉行戴高樂主義實行獨立的政策與美國很多地方意見不合,所以和中國的關系一直相對較好。
但是歐債危機後法國實力進一步削弱而中國的實力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大大加強,而法國在經濟領域對中逆差始終很大,所以近年來關系趨緊,尤其是經濟領域的競爭,法國是歐盟主要推行的對中國進行貿易反制的國家。
中國最近的葡萄酒雙反明顯針對法國,歐洲國家要想彌合中歐貿易逆差只有開放高科技出口和軍購,這在歐盟中已經形成了對立意見。不過法中關系最終可以調和,不像美中關系無法調和。
㈨ 近代中國與西方世界的關系是怎樣的
第一章中國是偉大的
第一節幅員遼闊地大物博
第二節人口眾多民族團結
第三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第二章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一節明末以前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二節明末清初外國侵略者開始入侵
第三節18世紀清政府加強防範和限制
第四節鴉片戰爭以前的中英關系
第五節鴉片戰爭以前的中美關系
第三章鴉片戰爭以前的中俄關系
第一節沙皇俄國是人掠奪成性的殖民國家
第二節以欺騙訛詐為手段、侵略擴張為目的的沙俄外交使團
第三節捍衛領土主權、反擊沙俄侵略的雅克薩之戰
第四節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及其內容和性質
第五節沙俄彼得一世時期對中國的侵略
第六節薩瓦使團來華,《布邊斯廳奇約》和《恰克圖條約》的簽訂
第七節東正教是沙皇俄國侵略中國的工具
第四章第一次鴉片戰急時期的外交
第一節戰爭的背景
第二節戰爭的導因
一、罪惡的鴉片貿易與正義的禁煙政策
二、林則徐查禁鴉片的堅決措施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保護鴉片貿易的政策
……
第五章太平天國及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外交
第六章洋務運動時期的外交
第七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邊疆時期清政府的外交
第八章中法戰爭時期清政府的外交
第九章中日甲午距爭時期清政府的外交
第十章嚴重的民族危機——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第十一章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和清政府的外交
第十二章義和團運動時期清政府的外交
第十三章清末十年清政府的外交
第十四章辛亥革命及民國初年的外交
第十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中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