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工農紅軍為什麼要長征
因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在戰略上生存就成了問題,然而西南、江南、華南等地都有國民黨的重兵布防,所以只有出其不意。
西進北上沖破敵人的重重防線,向西北敵人力量薄弱之處發展才有可能求得生存,從而積蓄力量以圖東山再起。所以,在遵義會議上紅軍果斷地決定要進行長征的戰略轉移。而事實證明這一抉擇是正確的。
拓展資料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B. 中國遠征軍出國作戰得直接原因是什麼
日本佔領中南半島,因此切斷了唯一西方援助中國的通道。
因此中國必須進行出擊遠征,以保證援助線處於中國的控制,因為滇緬公路是抗戰的輸血管,沒有它,中國只能抵抗3個月,另外我過當時已是反法西斯四強之一,所以有義務出擊參與亞洲戰區的作戰義務,1942年,中國最高統帥蔣委員長,為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
C. 【七律 長征】裡面為什麼要長征,長征的過程是什麼結果又是什麼
《七律.長征》詩中里要長征的原因: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長征的過程是: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5年10月,第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五千餘里
結果是:勝利大會師。
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紅軍不怕長征中的困難險阻,只把它們當做平平常常的事。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眼裡就像河中細小的波浪,高大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看來就像腳下滾動的小泥丸。金沙江的水拍打著懸崖兩岸,讓人感到溫暖。
大渡河上的鐵索橋橫跨兩岸,橋上只有十三根鐵鎖,讓人看了心寒膽戰。更令人驚喜的是岷山的皚皚白雪,三個方面軍過後個個笑逐顏開。因為到岷山是離長征結束不遠了,很快就可以和陝北紅軍會合了。
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偉大壯舉,《七律.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傑作。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這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抑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3)中國為什麼要遠征擴展閱讀:
《七律·長征》近現代: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釋義: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簡介:
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紅軍二、六軍團,於1935年11月從湖南桑植出發,轉戰湖南、貴州、雲南三省,擊潰國民政府軍的攔截,渡過金沙江,經西康、四川,於1936年6月底至甘孜,與張國燾率領的南下受挫的紅四方面軍會師。
二、六軍團合組為二方面軍。7月,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在紅一方面軍接應下,10月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紅軍長征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幹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
D. 中國軍隊為什麼要出國作戰
二戰爆發後,日本為切斷盟國位於東南亞的援華通道並威脅中國大後方,遂入侵東南亞.一路勢如破竹,1939年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後日本進攻緬甸.
為保衛緬甸及運輸線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因英國軍隊盲目自大,蔑視中國軍隊阻撓入境,輕視日本.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然已失去作戰先機.
最終緬甸失守,滇緬公路中斷....
此為第1次遠征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遠征軍殘部一部撤往印度,另一部回國.盟軍戰敗
1943年中國及盟國發動第二次遠征,由駐印遠征軍(撤往印度的第一次遠征軍殘部及後續國內空運補充),滇西遠征軍,二個部分組成.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盟軍戰勝
E. 二戰期間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
早期入緬主要是德械裝備和國產雜牌(從各地抽調的還算精銳的部隊),後期武器裝備主要是美式裝備(美軍參與部隊組建和訓練,支援很多武器,但是重武器相對較少)。
大戰役
1942年第一次遠征 ▪ 同古戰役 ▪ 仁安羌大捷 ▪ 緬北大撤退
先贏後輸,主要是為了解救被困英軍
1944年第二次遠征 ▪ 滇西緬北戰役 ▪ 騰沖戰役 ▪ 松山戰役 ▪ 龍陵戰役
▪ 胡康河谷戰役 ▪ 孟拱河谷戰役 ▪ 密支那戰役 ▪ 平滿納戰役 ▪ 瓦魯斑戰役
為了消滅日本軍隊,開始主動進攻,少有失敗,只是人員傷亡比較大。
F. 中國的遠征軍的歷史背景
中國遠征軍簡介:中國遠征軍的組建背景是什麼?中國遠征軍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中國遠征軍的評價如何?本文這就為你介紹:中國遠征軍簡介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G. 為什麼實力強勁的中國遠征軍,不回師平亂呢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經典滅國戰役,很多的滅國之戰都是敵對國內亂作死的節奏下被其它國家滅亡,譬如劉邦滅秦、北周滅北齊、淝水之戰等皆屬此流。而在眾多的滅國之戰中,有一種卻以特例獨行而存在,那就是偷襲,依靠敵國內部軍隊遠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戰定乾坤,從而達到改朝換代或兼並它國的政治目的。
武王伐紂
公元前1044年,武王姬發以姜子牙為統帥,整合各路諸侯方國45000餘人向商朝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在姬發看來,此次興仁義之師出兵討伐暴虐無道的殷商,一切都充滿著未知的變數。
因此,當故國被敵國直搗偷襲,覆滅已成定局之際,統帥首先要考慮的是軍團整體和自身的實際利益問題,而不是效忠君主的愚昧表現。
以武王伐紂和勾踐滅吳的歷史經驗教訓作為參考,其實,如果勢力強勁的遠征軍真的不顧一切回師平亂,勝負到頭來尚未可知,而正是由於基於以上種種主客觀因素,以偷襲的方式滅亡敵國也就成為歷史上不斷上演的戲碼。
對於遠征統帥來講,在更多情況下,其實他們並非不願意見死不救,只是當諸多利益擺在面前時,作為三軍統帥的最高元首,如何取捨也就成為必須要算清楚的一筆賬了,否則就稀里糊塗成為刀下亡魂和王朝更迭的陪葬品了。
H. 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
中國遠征軍是根據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軍事民盟而組織的。當一九四○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六月四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圖借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偉大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緬甸)、印(印度)、馬(馬來亞)方面的軍事,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同時,在中國方面,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 的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間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民盟。一九四一年春,英國邀請「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到緬甸、印度、馬來亞作軍事考察。以後幾經協商,才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 根據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的意見,中英軍事同盟本來早應成立,以便中國軍隊及早開入緬甸布防。可是英方遲遲不決,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間,中國軍隊才先後動員入緬;三月十二日,即仰光失守後第四日,才正式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以後情況變化未發表),指揮三軍在緬甸與英軍並肩作戰。這就是本文所稱的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隨著當時情況的發展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和三種不同任務、不同作戰地區的組織。前一階段,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國軍隊動員入緬開始。屬於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指揮范圍。第一次入緬遠征失敗後退入印度的部分軍隊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簡稱「駐印軍」或「中國駐印軍」;另一部分軍隊退至本國境內怒江東岸,連同以後新增加的部隊到一九四三年春重新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此為後一階段。但因一般都稱「遠征軍」,以致歷史資料中,經常混淆不清。特別是這三種任務不同的部隊在三個戰區作戰,先後又統歸史迪威指揮,更易造成錯覺。 現在我把中國遠征軍前後兩個階段、三種情況的實際組織分述如次:第一階段:可以概括為自珍珠港事變、日寇侵緬、中國出兵遠征的時期。 時間: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國軍遠征軍開始入緬起,至一九四二年八月間。 地點:包括全境內同古(即東瓜)、葉帶西、斯瓦、仁安羌(即彥南陽)、喬克巴當、棠吉(即東枝)、臘戍、曼德勒(即瓦城)、惠通橋諸戰役及失敗後分頭撤退的地點。 部隊番號及指揮官: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繼任羅卓英,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兼,第二百師師長戴安瀾、新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第九十六師師長余韶,游擊司令(即第五軍新兵訓練處)黃翔;第六軍軍長甘麗初,第四十九師師長彭璧生、第九十三師師長呂國銓、暫五十五師師長陳勉吾;第六十六軍軍長張軫,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新二十八師師長劉伯龍、新二十九師師長馬維驥。 第二階段:可以概括為准備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稱史迪威公路)時期。在這一階段中又分為兩個方面:印度方面:時間:自一九四二年八月間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及新二十二師、新三十八師等部隊退入印度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止。 地點:包括中緬印邊境孟拱、密支那、八莫及畹町會師、打通中印公路諸戰役。 部隊番號及指揮官: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總指揮史迪威兼,副總指揮鄭洞國(前為羅卓英);新一軍軍長鄭洞國,繼任孫立人;新三十師師長胡素,繼任唐守治;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繼任李鴻;第五十師師長潘裕昆;新六軍軍長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師長李濤,第十四師師長龍天武。 中國方面: 時間:自一九四三年四月前後至一九四五年三月前後。 地點:包括中緬邊境松山、騰沖、龍陵、畹町會師諸戰役。 部隊番號及指揮官;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司令官陳誠,繼任衛立煌,副司令長官黃琪翔;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軍軍長王凌雲、第六軍軍長黃傑,第七十一軍軍長鍾彬、第五軍第二百師師長高吉人;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第五十三軍軍長周福成、第五十四軍軍長闕漢騫;直屬部隊,第八軍軍長何紹周。本文所述,只是遠征軍第一階段一些慘痛的回憶。
記得採納啊
I. 紅軍長征的原因是什麼
1934年10月,由於博古、李德等人「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先後逃離追蹤。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主力從閩西贛南出發開始長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十五軍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分別開始長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也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
(9)中國為什麼要遠征擴展閱讀
基本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9日)→寧夏西吉縣將台堡會師(1936年10月22日)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