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三太保是哪幾個排名呢
十三太保是武俠中護衛主子武藝非凡的廝殺於江湖中的俠士。
十三太保的來源,一種說法是從《說唐全傳》中的楊林(楊素的弟弟)來的:他有十三個養子號稱十三太保。
太保是一類人的稱呼,本身是中性詞.但後來帶有貶義的色彩,主要是因為一個名詞,它就是「蓋世太保」。蓋世太保是德國納粹黨的法西斯恐怖組織。國家秘密警察的簡稱。秘密警察有「預防性逮捕權」,在納粹德國時期,成千上萬的猶太人、共產黨人、左派人士、抵抗戰士等都未經法律程序被蓋世太保投入集中營。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蓋世太保參加特別行動隊,隨正規部隊進駐波蘭和蘇聯,殘酷殺害納粹佔領區人民和戰俘,是 納粹黨 對被佔領國家人民進行特務恐怖統治的工具。
漢語大詞典對「太保」的解釋有四種:
一是指太子太保——為輔導太子之官。
二是宋元時稱廟祝——巫師為太保。
三是對綠林好漢的尊稱。
四是對僕役的尊稱。
相關鏈接——黃埔十三太保
1932年,蔣介石授意其心腹、黃埔畢業生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務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仿照法西斯特務組織義大利黑衫黨、德國褐衫黨,又稱「藍衣社」),由蔣介石核定幹事13人為該組織骨幹,被稱為「十三太保」。
人員有: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干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
中國歷史辭典中關於十三太保的辭條解釋為後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個義子,稱為十三太保
李克用有十三義子,皆獲太保銜(按:太保是官名但無實職)。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審、十太保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利、十三太保李存孝,其中李存孝最厲害,百戰百勝,有句話說:王不過霸王,武不過存孝。後來被讒言害死,受到五馬分屍的極刑。關於李存孝的故事在元代也是熱門,大戲曲家關漢卿寫了《哭存孝》、還有無名氏的《存孝打虎》。關劇中寫李存孝自報家門時說:「某本姓安名思敬……有阿媽李克用見某有有打虎之力,招安做作義兒家將,封我做十三太保飛虎將軍李存孝。」 還有李存勖,就是後唐庄宗,即位之處,掃平了後梁,契丹,還有幽州的劉守光,多麼不可一世。李嗣源就是後唐的明宗。 隋末年,靠山王楊林手下也有13太保,可惜武功都不怎麼樣,最好的秦瓊才算是在隋唐中的第13名。 還有馮玉祥手下的韓芙蕖,石友三,傅作義,張自忠,宋哲員,馮治安等13人也號稱13太保.
B. 十三太保是那些人
十三太保,為唐朝末年之節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兒子(包括義子),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符存審、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C. 古代的太保是什麼,「十三太保」分別是哪些人
太保在古代的意思還蠻多的,有太子太保也就是太子老師的意思;在宋元時期,太保還是人們對廟祝、巫師的一種稱呼;此外,太保還有綠林好漢、僕役、男流氓的意思。
那麼“十三太保”又有哪些意思呢?
唐末之時,節度使李克用一共有十三個兒子(十二個是養子)。這十三個兒子便被稱為“十三太保”,從大太保一直到十三太保的分別是李嗣源、李嗣昭、李存勖、李存信、李存進、李嗣本、李嗣恩、李存璋、符存審、李存賢、史敬思、康君立、李存孝。
此外,蔣介石的幾個心腹也組成了“十三太保”,這十三位分別是劉健群、戴笠、賀衷寒、康澤、鄧文儀、鄭介民、桂永清、梁干喬、酆悌、胡宗南、曾擴情、肖贊育、滕傑。
馮玉祥也有名為“十三太保”的手下,分別是韓復榘、石友三、孫連仲、孫良誠、劉汝明、張維璽、佟麟閣、過之綱、葛金章、聞承烈、程希賢、韓多峰、韓占元。
看來“十三太保”還挺受歡迎的,經常被一些人用來給自己的手下取名字。
D. 過之綱的十三太保
13太保的13名軍官是:孫良誠、孫連仲、韓復榘、韓多峰、佟麟閣、劉汝明、石友三、張維璽、程希賢、過之綱、聞承烈、葛金章、趙席聘。
「十三太保」在西北軍中是怎樣叫起來的,說法不一,不過一般認為是在1919年前後馮玉祥任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駐防湖南常德的時候。那時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戰的軍官,即:機關槍營營長韓多峰、一團二營營長孫良誠、三團一營營長韓復榘、三團二營營長石友三、三團三營營長趙席聘、四團一營營長劉汝明、四團二營營長佟麟閣、以及炮兵營長孫連仲,其餘也都是營級軍官。這些營級軍官,特別為馮氏信任和倚重。馮部官兵在艷羨之餘,於是套用了京劇《珠簾寨》中李克用寵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將韓復榘、孫良誠等 13名軍官,也稱之為「十三太保」。這名稱的內涵既有戲謔,也有諷刺。
馮玉祥的這13名「太保」,從年齡上來說,大都是1890年前後生人,比馮玉祥年青一些。從籍貫上來說,都是北方人(我把淮河以北統稱之為北方),比如石友三是吉林省人,過之綱是安徽省蒙城人,韓復榘是河北人,韓多峰是山東人,我把他們都稱之為北方人。實際上馮玉祥西北軍的成員,大抵也是北方人。
西北軍的「十三太保」之所以得到馮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這些人稟承了西北軍的傳統能忍艱耐苦外,還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戰,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比如韓復榘,因為他的父親是教書先生,所以他近水樓台也讀了不少「子曰、詩雲」,並且練就了一手好字(我見過他寫的字),並不是傳說中的大老粗。馮玉祥沒有正式進過什麼學校,當兵後他酷愛讀書,所以對他的有點文化的部屬特別青睞。「十三太保」這些人,雖不是外國或中國軍事學校的畢業生,但卻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這在他的絕大多數文盲或半文盲的官兵中就十分突出了,因此才受到馮玉祥的重視,逐步把他們提拔為高級軍官,到1928年西北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時,「十三太保」大都已成為師長以上的高級軍官了。
E. 歷史上十三太保是誰
十三太保為唐朝末年節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兒子(包括義子),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審、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因皆被封為太保而得名,有時也特指第十三位義子李存孝。除三太保李存勖外,其他十二人都是養子。
F. 江蘇十三太保是哪些城市
江蘇十三太保是南京、無錫、揚州、常州、鹽城、蘇州、南通、連雲港、淮安、宿遷、鎮江、徐州和泰州。
在此次馳援湖北的過程中,江蘇十三個地市也被稱為「江蘇十三太保」。數據顯示,2019年隨著連雲港和宿遷雙雙邁向3000億新台階,江蘇也成為目前我國唯一一個所有地市GDP全部超過3000億大關的省份。
江蘇介紹
江蘇,簡稱「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南京,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跨北緯30°45'~35°08',東經116°21'~121°56',與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接壤。江蘇跨江濱海,湖泊眾多,地勢平坦,地貌由平原、水域、低山丘陵構成;東臨黃海,地跨長江、淮河兩大水系。
江蘇省地理上跨越南北,氣候、植被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徵。江蘇省總面積10.72萬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江蘇省常住人口84748016人。
G. 國民黨復興社十三太保是哪些人
十三太保為: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干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
1932年,蔣介石授意其心腹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務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仿照法西斯特務組織義大利黑衫黨、德國褐衫黨,又稱「藍衣社」),由蔣介石核定幹事十三人為該組織骨幹,被稱為「十三太保」。這十三人為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干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
(7)中國十三太保大學是哪些擴展閱讀:
劉健群(1902-1972),原名懷珍,字席儒。早年曾任何應欽的機要秘書,後投靠蔣介石,被視為心腹。曾任軍事委員會政訓處處長,主持全國軍隊政工。1948年當選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1950年升任院長。1972年病逝於台北。
酆悌(1903-1938),字力余。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復興社成立後,任中央幹事會幹事,兼革命青年同志會幹事,後赴法考察軍事與警政。抗戰時,任湖南省政府委員兼長沙警備司令。1938年因長沙大火案被臨時軍事法庭判處死刑,被槍決。
曾擴情(1894-1983)原名朝笏,號慕沂。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國軍政訓系統負責人,黃埔同學中進入國民黨中委第一人。復興社成立後,被指定為監察幹事。1949年在重慶被解放軍俘虜,1959年獲特赦,定居遼寧本溪。1983年病逝。
H. 十三太保的名字都叫什麼
1、韓復榘(1890—1938年)字向方,中國近代史上軍閥之一,在20世紀20至30年代聲震西北、華北、中原各地,後投靠蔣介石,官至國民黨陸軍上將。在抗日戰爭中,因其不戰而放棄濟南並密謀反蔣,被蔣介石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處決。
2、石友三(1891年—1940年12月1日),字漢章,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26年9月17日,馮玉祥在蘇聯和中國國民黨的支持下返回國內,決定出兵支持北伐,五原誓師後組成國民軍聯軍。石友三因背叛馮玉祥投靠晉軍,害怕得到報復,乘車前往五原賠罪。
3、孫連仲(1893年2月3日-1990年8月14日),字仿魯,中國河北雄縣人。國民革命軍二級陸軍上將,著名抗日戰爭將領,抗日戰爭時期因堅守台兒庄而聞名中外。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
4、孫良誠,1893年出生,字良臣,天津靜海人,少投軍伍,入馮玉祥軍幕,歷直奉,國奉,北伐多役。為馮軍「十三太保」,又號「五虎將」之一。
5、張維璽(1889-1944)字楚玉,山東館陶縣人。西北軍將領,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中原大戰後,解散所部回天津家中隱居。
6、劉汝明,國民黨陸軍上將,在抗日戰爭中立下過戰功,1946年6月解放戰爭開始,劉汝明部隊不斷遭受解放軍的打擊,淮海戰役中損失慘重,此後劉態度消極盡量避戰。
7、佟麟閣,七七事變時,指揮29軍浴血抗戰,喋血南苑,壯烈殉國,是全面抗戰爆發後捐軀疆場的第一位高級將領。國民黨追贈陸軍二級上將。
8、過之綱,安徽蒙城人。1912年被馮玉祥招進左路備補軍,曾任馮部模範連排長。1922年任44團長。北京政變時任國民一軍1師2旅長。1929年任15軍長
9、葛金章,字仲文,安徽人。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曾任馮玉祥部模範連班長、營長。1924年任團長時曾參與永定河抗洪搶險活動。後任國民一軍中央第七混成旅長。中原大戰後,託庇於韓復榘,任山東省參議廳參議。
10、趙席聘(1878—1957),字國珍,保定市趙家莊人。1930年5月任馮玉祥部第十八路軍中將總指揮,後任第十三軍中將軍長、西安城防司令,參加了中原大戰。
11、聞承烈(1889—1976),山東威海人。聞承烈早年畢業於陸軍大學。曾任馮玉祥的西北軍,左路備補軍班長,後歷任16混成旅排、連、營、團長。1923年後,先後任團長、 旅長、西北軍兵站總監、第七軍副軍長等職。
12、程希賢,馮玉祥部將十三太保之一。1926年任國民軍6軍1師2旅長。 1928年任第二集團軍29師長。29年後任山東省政府高等顧問,很受韓尊重。
13、韓多峰,字秀岩(1888-1987)。1907年開始在清朝北洋陸軍當兵。1914年開始追隨馮玉祥將軍,先後參加了灤州起義、反張勛復辟、二次直奉戰爭和「北京政變」等。
(8)中國十三太保大學是哪些擴展閱讀:
西北軍十三太保是馮玉祥實力集團十三個重要軍事人物。鼎盛時期馮玉祥的兵力多達40萬人,1924年底,馮玉祥聯合胡景翼、孫岳「北京政變」後,段祺瑞委任馮玉祥為西北邊防督辦。從此,人們稱馮玉祥的部隊為「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中有所謂「十三太保」這一說法。
「太保」本是我國古代官職的名稱,是輔佐皇帝的一品大員,也是後來的三公之一。西北軍中的所謂太保,顯然是借喻,是指輔佐馮玉祥的13名軍官。這13名軍官都是馮玉祥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們長期追隨馮氏,南征北戰,為馮氏所倚重。
這13名軍官是:孫良誠、孫連仲、佟麟閣、劉汝明、韓復榘、石友三、張維璽、過之綱、聞承烈、程希賢、葛金章、趙席聘、韓多峰。
I. 演義里的十三太保是哪些人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
歷史上「十三太保」的最初來源於哪裡?
歷史上關於「十三太保」的這個稱號最早來源於唐末時期,當時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兒子(包括義子)都被封為「太保」而得名。
因「十三太保」頗富盛名,歷史後期許多人物組合、團體都紛紛效仿唐末的「十三太保」為號。可見歷史上一些聞名於世的歷史故事對後世人的影響之大。
閻錫山
在清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了一個短暫軍閥割據的混亂時代。這一時期的軍閥有一些也效仿古人,把自己麾下將領形容成「十三太保」,這其中就包括閻錫山在內。
閻錫山跑路後,他的「十三太保」最終結局如何?閻錫山可以用「老油條」來形容他,他不但是當時最大、最有實力的軍閥之一,最強盛時期晉軍兵力達到20萬人,還坐鎮山西長達38年之久,因此被人稱之為山西土皇帝。
閻錫山兵強馬壯不僅僅是靠他一個人的努力就行的,他麾下戰將如雲,因此也有13人被稱為閻錫山的「十三太保」,那麼閻錫山在解放前逃跑後,他們的結局都如何呢?
陳長捷
十三太保陳長捷,福建閩侯人,保定軍官學校第七期、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七期畢業生。畢業後進入晉軍中當了一名少尉見習官。他是一位名將,在抗戰中贏得常勝將軍的稱號,在平津戰役中戰敗被俘虜,1959年獲得特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