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入較多的省級行政區有哪些
這幾十年以來
我國人口遷入較多的
都是在南方地區
凈遷入人口數量最多的
應該就是廣東省
而凈遷出人口數量最多的是四川省
B. 中國沿海城市有哪些省份
沿海應該是八省一市兩地區,沿海六省一般指的是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而河北、廣西也靠海。望採納!
C. 中國的沿海省份有幾個
我國有9個沿海省、1個自治區、2個直轄市;53個沿海城市、242個沿海區縣。
分別是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台灣省、廣東省。還有1個自治區,2個直轄市,分別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東部沿海地區主要指中國東部沿海省份及其相關城市。東部沿海地區包括山東、河北、天津、遼寧、江蘇、浙江、福建、上海、廣東、海南,面積95萬平方公里。
北連華北隔海與東北相望,西接西北與中南地區,東瀕黃海與東海並隔海與日本、朝鮮、韓國相望,東南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近。
(3)中國沿海人口遷出區有哪些省擴展閱讀
沿海地區將在全國經濟發展中承擔雙重任務:一是擔負起追趕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促進國家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國家經濟競爭力,維持全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作用;二是為西部大開發和全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所以,只有沿海地區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中國經濟中長期階段的持續發展才能得到保障;也只有沿海地區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才能更好地支持西部大開發。因而在討論全國未來相當一段時期的經濟發展時,必須高度重視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
D. 中國的人口遷移分為幾個大階段
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編輯本段新中國成立後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這一時期,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表現為:規模小,頻率低,受國家政策影響。
1.1954年-1960年,活躍時期
2.1961年-1976年,低潮時期
3.1977年-1984年,回升時期
從遷移方向上看:我國人口凈遷出地區有:遼寧、山東、上海、四川;遷入與遷出持平的地區是西藏;其餘地區為人口凈遷入地區。
遷移原因
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的人口遷移;(2)支援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的人口遷移;(3)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農林牧業新基地的人口遷移;(4)高等學校搬遷、招生和分配的人口遷移;(5)新修水利和水庫庫區移民而引起的人口遷移;(6)壓縮城市人口規模而引起的人口遷移;(7)少量的自發遷移。
編輯本段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1.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日趨活躍,其特點主要表現為:流動人口大量增加,屬自發流動。
2.流向
從流動方向上看:一是從農村到城市;二是從內地省、自治區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
3.原因
這一時期的人口流動主要是自發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務工和經商。同時,因學習、培訓和分配工作的遷移人數也逐步增多。在這一時期變化較大的還有一點:原先有些人口遷移的凈遷出地區,開始變為凈遷入地區,如上海市。
編輯本段新中國人口遷移的特點
1.人口遷移受到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和有關政策的深刻制約,國家有組織地計劃性遷移在遷移總量中佔了決大部分。
2.人口遷移是在戶口登記制度的管理下進行的。
3.人口遷移長期受到政治運動的深刻影響。
編輯本段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幾次高潮
同人口本身的發展一樣,中國人口遷移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其演變過程也不是直線漸進的,而是表現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當社會比較安定時,其規模就小,也比較平穩;當社會因天災人禍出現動亂時,其規模就會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幾乎同動亂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此外,人口遷移的規模與各個朝代採取的政策也有關系。受以上因素影響,在中國人口遷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幾次高潮:
(1)秦代和西漢
秦是一個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統一中國後出於政治和經濟上的需要,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國的人口遷移史上,是屬於先驅性的,對以後歷代的移民政策影響很大。除政治流放外,其內容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實關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目的在於加強統治,把關中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政治中心。第二類是戍邊和開發新區,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雲中,南戍五嶺,人數均達數十萬人,對長城沿線和華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
「漢承秦制」,繼續奉行「實關中」和移民戍邊的政策,尤其是對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青海東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規模屯墾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
(2)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社會大動亂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促成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三國鼎立的形勢確立以前,即各地軍閥大混戰時期,移民均為逃避戰亂的流民,他們由戰亂最烈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遷出,大部分向南遷至長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學者、士大夫後來均為吳、蜀二國羅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諸葛亮、周瑜、魯肅、張昭等,原籍臨淮(今安徽定遠)的魯肅曾號召部屬:「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千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是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則向北遷至長城沿線甚至遼東,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寧。
三國鼎立時期,為壯大己方實力,三方均努力招撫流民,發展屯墾,並盡量從境外招收、劫擄人口,包括少數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烏桓人遷至內地,孫吳派兵至台灣,「得夷州數千人還」。
經過前後近90年的人口大遷移,中國長江流域和長城一線人口增加,並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少數民族的遷入,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在當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民族矛盾,為隨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社會動亂埋下了伏筆。
(3)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大糜爛、大破壞的時期,遷入北方的各少數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長達一兩個世紀的動亂中,黃河流城慘遭蹂躪,從而促發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僅據官方統計,公元313~450年之間北方南渡的人口即達90萬人,佔北方原有戶口的1/7。事實上這一統計由於流離混亂之際,戶口多有隱匿流失而大大縮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喪亂,民離本域,江左造創,豪族並兼,或客寓流離,民籍不立。」「時百姓遭難,流離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這說明移民的實際規模當遠在上述官方統計之上。期內移民的分布仍以長江流域為主,更南的福建兩廣移民也不少,據記載:「晉永嘉二年,中州版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為中國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歷史性轉移奠定了基礎。
(4)「安史之亂」
隋、唐兩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遷移上的作為卻遠不如秦、漢,原因在於人民在此之前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動亂,飽嘗流離之苦,安土重遷,從心理上對人口遷移十分反感。此外,秦、漢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墾戍邊,大多未能終善其事,往往利未見而害先行,教訓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組織的人口遷移甚少。直至震撼全國的「安史之亂」爆發,黃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觸發了又一次人口南遷的大潮。據史書記載:「天寶末,安祿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吳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這次人口南遷大潮的餘波,一直持續到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至此,中國南方的人口規模第一次達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規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難」以及其後長達100餘年的宋、金對峙,使中國又遭到一場巨大的社會動亂,由此產生的人口遷移,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均堪與「永嘉喪亂」和「安史之亂」相伯仲,其性質和形式也相似。據記載,「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於道者相繼。」「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難,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連南方一些偏僻山區,也接納了不少移民,如廣西容縣「介桂廣間,渡江以來,避地留家者眾。」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對南方的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南宋的許多文臣武將亦多來自北方,岳飛、韓世忠、張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棄疾等。
(6)元末明初
中國廣大的中原地區在從「靖康之難」到元末的兩個多世紀中屢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與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鮮明對照。這種極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產生了對人口遷移的現實需求,再加上開疆衛邊的需要,使明初出現了人口遷移的一個高潮,但其性質與前幾次因動亂產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後不久即著手組織人口遷移,如「徙江南民十四萬於鳳陽,」「遷山西澤、潞民於河北,」徙「沙漠遺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農民於雲南湖廣,等等。故史籍稱「太祖時徙民最多。」明初為了鞏固邊防,在長城一線設立了稱為「九邊」的9個鎮,在國內其它戰略要地,也設立了許多駐兵設防的衛,僅洪武朝三十一年設衛即達136處。為解決邊防軍的糧餉問題,明初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屯墾戍邊,「於時,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興屯矣。」前往雲南屯田的移民多達四五十萬,規模浩大,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收到較好的效果。
(7)清代對台灣的移民
台灣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國版圖。17世紀初被荷蘭殖民者侵佔後不久,鄭成功即率兵一舉收復。此後鄭成功組織了對台灣的大移民,不長時間內移民數即達20萬人,在全島總人口中佔了大部分。清朝統一台灣後,對移民問題採取了曖昧的態度,即不準移民攜帶家眷,使之難以在台灣生根,目的乃在於防止台灣人口日增,羽毛豐滿後重蹈鄭成功在台灣抗清的「覆轍」。直至清代中葉,因大陸人口壓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動,從而引起對台移民的高潮。1811年台灣漢民已逾200萬人,比一個半世紀前猛增了六七倍。清代後期,朝廷鑒於國際形勢之險惡,對台灣的戰略意義有所認識,不僅完全解除了對移民的限制,還在廈門、汕頭、香港等地設立「招墾局」,以提供資助和優惠來促進對台灣的移民,為日後的發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礎。
(8)清末和民國時期對東北的移民
在歷史上中國的東北地區(含內蒙古東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滿人傾族入關後人口更加稀少。滿清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為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並在遼寧境內築起「柳條邊」,嚴禁居民越界墾殖。同時又把東北作為流放犯人的場所,這些所謂「流人」,對東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加上違禁前來的農民,全區總人口至清代中葉仍有明顯增長。進入19世紀,黃河下游廣大地區連年遭災,成千上萬的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源源流入東北,至1840年全區總人口已突破300萬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這時全國人口已達4億人,人口壓力使社會矛盾日趨激化,而在國際上,列強步步進逼,尤其是沙皇俄國對東北一直虎視眈眈。在此形勢下,滿清朝廷遂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如此既減輕了關內人口壓力,為朝廷開了一項財源,又充實了邊防。此外,對移民還「酌量給以工本」。所有這些都促成了一股「闖關東」的狂潮,到1910年東北總人口已增至1800萬人以上,比1840年增長近5倍。
民國建立後,「闖關東」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斷,「九一八」以前估計年均移入約25~30萬人,大部分來自山東、河北兩省,此後移入人數仍很可觀。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區總人口巳近400萬人,比1910年再翻一番。縱觀中國整個人口遷移史,清末民初對東北的移民,強度最大,效果最佳,無論對中國人口地理還是經濟地理,均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E. 人口遷移實例
人口遷移的實例:
1、經濟原因導致人口遷移的實例:
建國後的中國人口遷移可分為自發的和有組織的兩種方式,逐漸形成了黃河下游、長江下游、四川省和湖南省四個主要遷出地區。黑龍江省由近百年來的人口遷入最大省,近年來變為最大的人口遷出省。
原來遷入很多的青海、西藏、新疆等西部省區也變為遷出省區。近年來人口向西遷移的主要是蘇、浙等東南各省的能工巧匠和個體商販。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人口遷入城鎮的「農轉非」,務工經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為中國目前人口遷移的主要傾向。
2、政治原因導致人口遷移的實例:
二戰期間,歐洲人口遷移達到3000萬人。20世紀末發生在非洲盧安達、剛果地區的部族戰爭,歐洲巴爾干半島地區的沖突等,引起人口遷移的數目同樣以數百萬計。
3、環境原因導致人口遷移的實例:
1994年中國農業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千米94人,日本的人口密度大約是中國的3倍,但日本的農業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75人。
中國的山區佔了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耕地面積只有10%左右,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為了滿足新增人口的糧食需求,不斷的存在毀林開荒,圍湖造田,過渡放牧的現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旱澇災害頻繁發生,極大的破壞了生態環境。
4、社會文化(宗教信仰)原因導致的人口遷移實例:
據1990年全國普查資料計算,民工的文化素質明顯低於全國遷移人口的平均水平。初中文化程度佔30.8%,小學文化程度佔22.1%,這就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的深層次轉移,只能從事職業屬臟、累、差的非技術性或技術性差的職業,文化素質偏低降低了轉移的鞏固率。
近年,已轉移的勞動力迴流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佔17.8%,文盲率高達21%,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佔9.5%。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技術構成不斷提高,低素質勞動者將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
(5)中國沿海人口遷出區有哪些省擴展閱讀:
人口遷移中經濟原因是主要的,如為擺脫貧困和失業,改善生活,或為發財致富,謀求事業成功等。此外,政治、宗教、文化及戰爭和災荒也可能導致遷移。人口遷移的直接後果表現在對遷出、遷入地區人口數量、性別和年齡構成的不同影響。
一般移民中男性多於女性,年輕人多於兒童和老人。從間接的經濟和社會後果看,遷出地人口壓力減輕,可能得到移民匯款收入,但勞動力減少。
特別是具有熟練技能與高文化水平的勞動力遷出,使遷出地的撫養、教育費用受到很大損失。對遷入地區,由於人口和勞力增加,經濟上有利,但也可能帶來民族矛盾或其他社會問題。
政治因素對人口遷移有著特殊的影響。其中政策、政治變革及戰爭等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一個國家的政策,特別是有關人口遷移政策的實施,會對人口遷移產生重要的影響。
合理的政策可以促進人口遷移合理正常地進行;但是如果政策不合理,或者雖然合理而實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戰爭破壞人類正常生活環境,並常常引發人口遷移。
F.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的凈遷出地都有哪些
1984年,隨著改革開放,中央放鬆了對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鎮的控制,當年全國流動人口就達2000多萬。自此以後,我國流動人口數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從人口流動的方向上看,這一時期人口遷移和流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從農村到城市;二是從內地省、自治區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這與以前人口遷移和流動主要受國家政策和制度的影響不同,這一時期的人口流動主要是自發性的,遷移和流動人口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務工和經商。但是,這一時期因學習、培訓和分配工作的遷移人數也逐步增多。此外,變化較大的還有一點,原先有些人口遷移的凈遷出地區,開始變為凈遷入地區,例如上海市。
在這一時期,我國出現大規模流動人口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我國是一個人口多、耕地少的國家,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長期處於潛在的剩餘狀態。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使他們迫切要求進入城市尋找就業機會。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許農民進入小城鎮落戶的政策,為我國流動人口的大量湧入提供了契機。第三,城鄉和地區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國人口大量流動的最根本原因。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重城市、輕農村的發展政策,使得城鄉之間長期存在著較大的經濟差異,人們為了進一步追求較高的生活水平
凈遷出地區有遼、魯、滬、川等省市,西藏為遷入和遷出持平地區,其餘地區為人口凈遷入地
G. 我國沿海自北向南分布的省級行政區分別是:(14個)
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台灣、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廣西共14個。
《中國海洋統計年鑒》給沿海地區下的定義是指有海岸線(大陸岸線和島嶼岸線)的地區,按行政區劃分為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目前我國有9個沿海省、1個自治區、2個直轄市;53個沿海城市、242個沿海區縣。
(7)中國沿海人口遷出區有哪些省擴展閱讀
沿海優勢
瀕臨海洋的沿海地區,受海洋的影響,一般都是生態環境優美、適合人類居住、有利於發展經濟的「精華地區」。世界人口的60%居住在距海岸100km的沿海地區。中國的沿海地區也是這樣, 沿海12個省區基本上都是環境條件好、經濟發達、人口承載力高的地區。
(1)除台灣之外,沿海12個省(區)、市總面積133.4萬km2,佔全部國土面積的14%;1995年末人口49599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40.9%。在全國東部、西部、 中部三個地帶中,沿海地區人口承載力最強,全國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約124人,其中東部沿海地區372人,中部地區200人,西部地區15人,三個地區人口密度之比為25:13:1。
(2)沿海地區具有臨海的區位優勢,對外經濟聯系方便,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國內生產總值一直佔全國的60%以上。
(3)沿海地區氣候濕潤,雨量較多,土地肥沃,農業生產也很發達。大海還有持續的造陸功能,東南沿海地區約2.5億畝優良農田是由灘塗圍墾形成的。
H. 中國歷史上四次人口大遷移
關於中國古代移民
(一)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黃河故道中、下游地區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古代中國人口分布的重心所在。直至秦、漢之際,此地區的人口在全國總人口的比重大體保持在80%左右。 西漢末年長達數十年的社會動亂,致"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黃河流域人口受到嚴重損失。 東漢末年至三國末年前後九十年間,中原地區戰亂頻多,此地區人民紛紛向相對安定的南方逃亡,使"中原戶口,十不存一"。 黃河流域及附近地區出現"名都空而不居,百城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結果黃河流域人口比重由80%下降至60%,直至唐中葉的"安史之亂"前,全國人口分布,大致穩定在這一局面。
(二) 發生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亂",第二次造成了中原人民大量南移。"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 "安史之亂"後,中原地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官方人口統計只剩約1700萬人,總數不到此一歷史事件發生前的三分之一。 這次戰亂雖僅持續七年(755-763年),但中原地區人民南遷並沒有因戰亂的結束而終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國時,南遷的中原人民仍相望於道。經過"安史之亂"後中原人民的南遷,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現均衡的狀況。
(三)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難",再次導致中原人民南遷,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可與歷史上的"永嘉之亂"、"安史之亂"相伯仲,其結果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北方,最終完成了中國人口、經濟、文化重心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從此中國社會便進入南盛北衰的階段。 此後中原人民南遷並未停止。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幾次社會大動亂,又 一次次導致中原地區的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尤其是蒙古人、滿洲人入主中原之初,迫使中原人民紛紛南逃避難,而先期遷徙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中原移民則部分流往嶺南。
(四) 贛南客家人因迫於清廷頒布"遷海令"而返遷其祖居地陝南。清統治者頒布"遷海令"的目的,是企圖通過對東南沿海地區居民強制遷移,隔絕收復台灣的鄭成功的反清武裝與內地反清勢力的聯系,防鄭再次北伐。 按"遷海令"的規定,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各省,劃地為界,令居民限時遷出。"初立界去海二十里,猶以為近也,再縮二十里,猶以為近也,又再縮十里,凡三遷而界始定。" 廣東最早實行遷界和受害最重的是粵東客家人聚居地,"墜縣衛城廓以數十計","盡燔廬舍,民間積聚器物,重不能致者,悉縱火焚之。乃著為令,凡出界者,罪至死。""遷海令"實施前後持續約二十年之久。它的施行給包括客家人在內的沿海地區的居民帶來慘重的災難,遷民顛沛流離十不存八九,漁舟、商船禁止出海,致眾多的商港、漁村變為廢墟,阡陌良田也成灌莽荒丘。在此情形下,客家人冒險遠走南洋,北返西北其祖地,是理所當然的。
同人口本身的發展一樣,中國人口遷移的歷史雖然悠久,但其演變過程也不是直線漸進的,而是表現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當社會比較安定時,其規模就小,也比較平穩;當社會因天災人禍出現動亂時,其規模就會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幾乎同動亂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此外,人口遷移的規模與各個朝代採取的政策也有關系。受以上因素影響,在中國人口遷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幾次高潮:
(1)秦代和西漢 秦是一個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統一中國後出於政治和經濟上的需要,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國的人口遷移史上,是屬於先驅性的,對以後歷代的移民政策影響很大。除政治流放外,其內容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實關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目的在於加強統治,把關中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政治中心。第二類是戍邊和開發新區,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雲中,南戍五嶺,人數均達數十萬人,對長城沿線和華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
「漢承秦制」,繼續奉行「實關中」和移民戍邊的政策,尤其是對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青海東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規模屯墾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義。
(2)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社會大動亂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促成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在三國鼎立的形勢確立以前,即各地軍閥大混戰時期,移民均為逃避戰亂的流民,他們由戰亂最烈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遷出,大部分向南遷至長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學者、士大夫後來均為吳、蜀二國羅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諸葛亮、周瑜、魯肅、張昭等,原籍臨淮(今安徽定遠)的魯肅曾號召部屬:「淮泗間,非遺種之地。吾聞江東沃野千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是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則向北遷至長城沿線甚至遼東,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寧。
三國鼎立時期,為壯大己方實力,三方均努力招撫流民,發展屯墾,並盡量從境外招收、劫擄人口,包括少數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烏桓人遷至內地,孫吳派兵至台灣,「得夷州數千人還」。
經過前後近90年的人口大遷移,中國長江流域和長城一線人口增加,並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少數民族的遷入,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在當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民族矛盾,為隨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更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和社會動亂埋下了伏筆。
(3)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大糜爛、大破壞的時期,遷入北方的各少數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長達一兩個世紀的動亂中,黃河流城慘遭蹂躪,從而促發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僅據官方統計,公元313~450年之間北方南渡的人口即達90萬人,佔北方原有戶口的1/7。事實上這一統計由於流離混亂之際,戶口多有隱匿流失而大大縮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喪亂,民離本域,江左造創,豪族並兼,或客寓流離,民籍不立。」「時百姓遭難,流離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這說明移民的實際規模當遠在上述官方統計之上。期內移民的分布仍以長江流域為主,更南的福建兩廣移民也不少,據記載:「晉永嘉二年,中州版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為中國經濟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歷史性轉移奠定了基礎。
(4)「安史之亂」隋、唐兩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遷移上的作為卻遠不如秦、漢,原因在於人民在此之前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動亂,飽嘗流離之苦,安土重遷,從心理上對人口遷移十分反感。此外,秦、漢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墾戍邊,大多未能終善其事,往往利未見而害先行,教訓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組織的人口遷移甚少。直至震憾全國的「安史之亂」爆發,黃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觸發了又一次人口南遷的大潮。據史書記載:「天寶末,安祿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吳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這次人口南遷大潮的餘波,一直持續到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至此,中國南方的人口規模第一次達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難」至南宋末年 由金人大規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難」以及其後長達100餘年的宋、金對峙,使中國又遭到一場巨大的社會動亂,由此產生的人口遷移,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均堪與「永嘉喪亂」和「安史之亂」相伯仲,其性質和形式也相似。據記載,「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於道者相繼。」「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難,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連南方一些偏僻山區,也接納了不少移民,如廣西容縣「介桂廣間,渡江以來,避地留家者眾。」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對南方的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南宋的許多文臣武將亦多來自北方,岳飛、韓世忠、張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棄疾等。
(6)元末明初 中國廣大的中原地區在從「靖康之難」到元末的兩個多世紀中屢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與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鮮明對照。這種極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產生了對人口遷移的現實需求,再加上開疆衛邊的需要,使明初出現了人口遷移的一個高潮,但其性質與前幾次因動亂產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後不久即著手組織人口遷移,如「徙江南民十四萬於鳳陽,」「遷山西澤、潞民於河北,」徙「沙漠遺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農民於雲南湖廣,等等。故史籍稱「太祖時徙民最多。」明初為了鞏固邊防,在長城一線設立了稱為「九邊」的9個鎮,在國內其它戰略要地,也設立了許多駐兵設防的衛,僅洪武朝三十一年設衛即達136處。為解決邊防軍的糧餉問題,明初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屯墾戍邊,「於時,東自遼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趾,中原則大河南北,在興屯矣。」前往雲南屯田的移民多達四五十萬,規模浩大,在政治上、經濟上都收到較好的效果。
(7)清代對台灣的移民 台灣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國版圖。17世紀初被荷蘭殖民者侵佔後不久,鄭成功即率兵一舉收復。此後鄭成功組織了對台灣的大移民,不長時間內移民數即達20萬人,在全島總人口中佔了大部分。清朝統一台灣後,對移民問題採取了曖昧的態度,即不準移民攜帶家眷,使之難以在台灣生根,目的乃在於防止台灣人口日增,羽毛豐滿後重蹈鄭成功在台灣抗清的「覆轍」。直至清代中葉,因大陸人口壓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動,從而引起對台移民的高潮。1811年台灣漢民已逾200萬人,比一個半世紀前猛增了六七倍。清代後期,朝廷鑒於國際形勢之險惡,對台灣的戰略意義有所認識,不僅完全解除了對移民的限制,還在廈門、汕頭、香港等地設立「招墾局」,以提供資助和優惠來促進對台灣的移民,為日後的發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礎。
(8)清末和民國時期對東北的移民 在歷史上中國的東北地區(含內蒙古東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滿人傾族入關後人口更加稀少。滿清統治者視東北為「祖宗肇跡興王之所」,為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並在遼寧境內築起「柳條邊」,嚴禁居民越界墾殖。同時又把東北作為流放犯人的場所,這些所謂「流人」,對東北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加上違禁前來的農民,全區總人口至清代中葉仍有明顯增長。進入19世紀,黃河下游廣大地區連年遭災,成千上萬的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源源流入東北,至1840年全區總人口已突破300萬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這時全國人口已達4億人,人口壓力使社會矛盾日趨激化,而在國際上,列強步步進逼,尤其是沙皇俄國對東北一直虎視耽耽。在此形勢下,滿清朝廷遂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如此既減輕了關內人口壓力,為朝廷開了一項財源,又充實了邊防。此外,對移民還「酌量給以工本」。所有這些都促成了一股「闖關東」的狂潮,到1910年東北總人口已增至1800萬人以上,比1840年增長近5倍。
民國建立後,「闖關東」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斷,「九一八」以前估計年均移入約25~30萬人,大部分來自山東、河北兩省,此後移入人數仍很可觀。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區總人口巳近400萬人,比1910年再翻一番。縱觀中國整個人口遷移史,清末民初對東北的移民,強度最大,效果最佳,無論對中國人口地理還是經濟地理,均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I. 1949年來我國國內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
新中國成立到1986年期間,我國人口遷移總的流向是從東部沿海省區流向東北和西北以及海南地區。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人口遷移主要是由中部、西部遷往東部沿海的省區和城市,以及工礦區
J. 我國人口遷出最多的省
A、根據橫坐標,我國人口遷出最多的省是四川,故不符合題意;
B、遷入淄博人口數量最多的省是黑龍江,故不符合題意;
C、人口由甘肅遷入淄博主要是因為兩地的經濟發展差距,故正確;
D、江蘇和山東同為經濟較發達地區,經濟因素可能並非這兩地的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