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歷史有哪些好聽的年號

中國歷史有哪些好聽的年號

發布時間:2022-04-22 17:54:24

『壹』 中國歷史皇帝有哪些幽默詼諧的年號

一、動物類
白雀(後秦姚萇)
大象(北周靜帝)
神龜(北魏孝明帝)
二、名企類
嘉禾(孫權)
光大(南陳)
大成(北周宣帝)
大中(唐宣宗)
正大(金哀宗)
三、地名類
大興(東晉元帝)
昌平(西燕)
大同(梁武帝、遼太宗)
保定(北周武帝)
四、民族國家類
大明(宋孝武帝)
大和(唐文宗)
五、專有名詞類
和平(北魏文成帝)
文明(唐睿宗)
中和(唐僖宗)
中統(忽必烈)
六、無語類
大亨(晉安帝)
大寶(梁簡文帝)
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
保大(遼天祚帝、南唐)
七、搞笑年號亞軍
武則天:如意
長壽
天冊萬歲
萬歲登封
萬歲通天
神功
大足
長安
八、搞笑年號冠軍
梁武帝:普通
大通
中大通
大同
中大同
嘿嘿

『貳』 中國古代歷史年號中國古代歷史年號

西漢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前104年—前101年 天漢:前100年—前97年 太始:前96年—前93年 征和:前92年—前89年 後元:前88年—前87年 始元:前86年—前80年七月 元鳳:前80年八月—前75年 元平:前74年—前74年 本始:前73年—前70年 地節:前69年—前66年 元康:前65年—前62年 神爵:前61年—前58年 五鳳:前57年—前54年 甘露:前53年—前50年 黃龍:前49年—前49年 初元:前48年—前44年 永光:前43年—前39年 建昭:前38年—前34年 竟寧:前33年—前33年 建始:前32年—前29年 河平:前28年—前25年 陽朔:前24年—前21年 鴻嘉:前20年—前17年 永始:前16年—前13年 元延:前12年—前9年 綏和:前8年—前7年 建平:前6年—前3年 太初元將:前5年 元壽:前2年—前1年 元始:1年—5年 居攝:6年—8年 初始:8年—8年 新朝 始建國:9年—13年 天鳳:14年—19年 地皇:20年—23年 更始 更始:23年—25年
東漢
建武:25年—56年 建武中元:56年—57年 永平:58年—75年 建初:76年—84年 元和:84年—87年 章和:87年—88年 永元:89年—105年 元興:105年—105年 延平:106年—106年 永初:107年—113年 元初:114年—119年 永寧:120年—121年 建光:121年—122年 延光:122年—125年 永建:126年—132年 陽嘉:132年—135年 永和:136年—141年 漢安:142年—144年 建康:144年—144年 永憙:145年—145年 本初:146年—146年 建和:147年—149年 和平:150年—150年 元嘉:151年—152年 永興:153年—154年 永壽:155年—158年 延熹:158年—167年 永康:167年—167年 建寧:168年—172年 熹平:172年—178年 光和:178年—184年 中平:184年—189年 光熹:189年—189年 昭寧:189年—189年 永漢:189年—189年 中平:189年—189年 初平:190年—193年 興平:194年—195年 建安:196年—220年(蜀漢用至221年) 延康:220年—220年
三國
魏 黃初:220年—226年 太和:227年—233年 青龍:233年—237年 景初:237年—239年 正始:240年—249年 嘉平:249年—254年 正元:254年—256年 甘露:256年—259年 景元:260年—264年 咸熙:264年—265年 蜀漢 章武:221年—223年 建興:223年—237年 延熙:238年—257年 景耀:258年—263年 炎興:263年—263年 吳 黃武:222年—229年 黃龍:229年—231年 嘉禾:232年—238年 赤烏:238年—251年 太元:251年—252年 神鳳:252年—252年 建興:252年—253年 五鳳:254年—256年 太平:256年—258年 永安:258年—264年 元興:264年—265年 甘露:265年—266年 寶鼎:266年—269年 建衡:269年—271年 鳳凰:272年—274年 天冊:275年—276年 天璽:276年—276年 天紀:277年—280年
西晉
泰始:265年—274年 咸寧:275年—280年 太康:280年—289年 太熙:290年—290年 永熙:290年—291年 永平:291年—291年 元康:291年—299年 永康:300年—301年 永寧:301年—302年 太安:302年—303年 永安:304年—304年 建武:304年—304年 永興:304年—306年 光熙:306年—306年 永嘉:307年—313年 建興:313年—316年(為前涼沿用)
東晉
建武:317年—317年 太興:318年—321年 永昌:322年—323年 太寧:323年—326年 咸和:326年—334年 咸康:335年—342年 建元:343年—344年 永和:345年—356年 昇平:357年—361年 隆和:362年—363年 興寧:363年—365年 太和:366年—371年 咸安:371年—372年 寧康:373年—375年 太元:376年—396年 隆安:397年—401年 元興:402年—404年 義熙:405年—418年 元熙:419年—420年 桓楚 永始:403年—404年
十六國
漢趙 元熙:304年—307年 永鳳:308年 河瑞:309年 光興:310年 嘉平:311年—314年 建元:315年 麟嘉:316年—317年 漢昌:318年 光初:318年—329年 成漢 建初:303年—304年 建興:304年—305年 晏平:306年—310年 玉衡:311年—334年 玉恆:335年—337年 漢興:338年—343年 太和:344年—345年 嘉寧:346年—347年 前涼 永元:320年—323年 太元:324年—345年 永樂:346年—353年 和平:354年 太始:355年—360年 昇平:361年—362年 太清:363年—376年 後趙 太和:328年—329年 建平:330年—333年 延熙:334年 建武:335年—348年 太寧:349年 青龍:350年 永寧:350年—351年 代 建國:338年—376年 冉魏 永興:350年—352年 前燕 元璽:352年—356年 光壽:357年—359年 建熙:360年—370年 前秦 皇始:351年—354年 壽光:355年—356年 永興:357年—358年 甘露:359年—364年 建元:365年—384年 太安:385年 太初:386年—393年 延初:394年 後燕 燕元:384年—386年 建興:386年—395年 永康:396年—398年 建始:397年 延平:397年 青龍:398年 建平:398年 長樂:399年—400年 光始:401年—406年 建始:407年 後秦 白雀:384年—385年 建初:368年—393年 皇初:394年—398年 弘始:399年—415年 永和:416年—417年 西燕 燕興:384年 更始:385年 昌平:386年 建明:386年 建平:386年 建武:386年 中興:386年—394年 西秦 建義:385年—387年 太初:388年—400年 更始:409年—411年 永康:412年—419年 建弘:420年—427年 永弘:428年—431年 後涼 太安:386年—388年 麟嘉:389年—395年 龍飛:396年—398年 咸寧:399年—400年 神鼎:401年—403年 翟魏 建光:388年-391年 定鼎:391年-392年 南涼 太初:397年—399年 建和:400年—401年 弘昌:402年—407年 嘉平:408年—414年 北涼 神璽:397年—400年 永安:401年—411年 玄始:412年—427年 承玄:428年—431年 義和:431年—433年 永和:433年—439年 南燕 燕平:398年—399年 建平:400年—404年 太上:405年—410年 西涼 庚子:400年—404年 建初:405年—416年 嘉興:417年—419年 永建:420年—421年 夏 龍升:407年—412年 鳳翔:413年—417年 昌武:418年 真興:419年—424年 承光:425年—427年 勝光:428年—431年 北燕 正始:407年—408年 太平:409年—430年 太興:431年—438年
南北朝
宋 永初:420年—422年 景平:423年—424年 元嘉:424年—453年 永光:454年—454年 孝建:454年—456年 大明:457年—464年 永光:465年—465年 景和:465年—465年 泰始:465年—471年 泰豫:472年—472年 元徽:473年—477年 升明:477年—479年 齊 建元:479年—482年 永明:483年—493年 隆昌:494年—494年 延興:494年—494年 建武:494年—498年 永泰:498年—498年 永元:499年—501年 中興:501年—502年 梁 天監:502年—519年 普通:520年—527年 大通:527年—529年 中大通:529年—534年 大同:535年—546年 中大同:546年—547年 太清:547年—549年 大寶:550年—551年 天正:551年—551年 天正:552年—553年 承聖:552年—555年 天成:555年—555年 紹泰:555年—556年 太平:556年—557年 西梁 大定:555年正月—562年正月 天保:562年二月—585年十二月 廣運:586年正月—587年九月 陳 永定:557年—559年 天嘉:560年—566年 天康:566年—566年 光大:567年—568年 太建:569年—582年 至德:583年—587年 禎明:587年—589年 北魏 登國:386年—395年 皇始:396年—397年 天興:398年—403年 天賜:404年—408年 永興:409年—413年 神瑞:414年—415年 泰常:416年—423年 始光:424年—427年 神麚:428年—431年 延和:432年—434年 太延:435年—439年 太平真君:440年—451年 正平:451年—452年 承平:452年—452年 興安:452年—453年 興光:454年—454年 太安:455年—459年 和平:460年—465年 天安:466年—467年 皇興:467年—471年 延興:471年—476年 承明:476年—476年 太和:477年—499年 景明:500年—503年 正始:504年—508年 永平:508年—512年 延昌:512年—515年 熙平:516年—518年 神龜:518年—520年 正光:520年—525年 孝昌:525年—527年 武泰:528年—528年 建義:528年—528年 永安:528年—530年 建明:530年—531年 普泰:531年—531年 中興:531年—532年 太昌:532年—532年 永興:532年—532年 永熙:532年—534年 東魏 天平:534年—537年 元象:538年—539年 興和:539年—542年 武定:543年—550年 西魏 大統:535年—551年 北齊 天保:550年—559年 乾明:560年—560年 皇建:560年—561年 太寧:561年—561年 河清:562年—565年 天統:565年—569年 武平:570年—576年 隆化:576年—577年 承光:577年—577年 北周 武成:559年—560年 保定:561年—565年 天和:566年—572年 建德:572年—578年 宣政:578年—578年 大成:579年—579年 大象:579年—580年 大定:581年
隋朝
開皇:581年—600年 仁壽:601年—604年 大業:605年—617年 義寧:617年—618年 皇泰:618年—619年
唐朝
武德:618年—626年 貞觀:627年—649年 永徽:650年—656年 顯慶:656年—661年 龍朔:661年—663年 麟德:664年—666年 乾封:666年—668年 總章:668年—670年 咸亨:670年—674年 上元:674年—676年 儀鳳:676年—679年 調露:679年—680年 永隆:680年—681年 開耀:681年—682年 永淳:682年—683年 弘道:683年—684年 嗣聖:684年—684年 文明:684年—684年 光宅:684年—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永昌:689年—690年 載初:690年—690年 武周 天授:690年—692年 如意:692年—692年 長壽:692年—694年 延載:694年—694年 證聖:695年—695年 天冊萬歲:695年—695年 萬歲登封:696年—696年 萬歲通天:696年—697年 神功:697年—697年 聖歷:698年—700年 久視:700年—700年 大足:701年—701年 長安:701年—705年 唐 神龍:705年—707年 景龍:707年—710年 唐隆:710年—710年 景雲:710年—711年 太極:712年—712年 延和:712年—712年 先天:712年—713年 開元:713年—741年 天寶:742年—756年 至德:756年—758年 乾元:758年—760年 上元:760年—762年 寶應:762年—763年 廣德:763年—764年 永泰:765年—766年 大歷:766年—779年 建中:780年—783年 興元:784年—784年 貞元:785年—805年 永貞:805年—805年 元和:806年—820年 長慶:821年—824年 寶歷:825年—827年 太和:827年—835年 開成:836年—840年 會昌:841年—846年 大中:847年—860年 咸通:860年—874年 乾符:874年—879年 廣明:880年—881年 中和:881年—885年 光啟:885年—888年 文德:888年—888年 龍紀:889年—889年 大順:890年—891年 景福:892年—893年 乾寧:894年—898年 光化:898年—901年 天復:901年—904年 天祐:904年—907年
五代十國
後梁 開平:907年—911年 乾化:911年—915年 鳳歷:913年 貞明:915年—921年 龍德:921年—923年 後唐 同光:923年—926年 天成:926年—930年 長興:930年—933年 應順:934年—934年 清泰:934年—936年 後晉 天福:936年—944年 開運:944年—946年 後漢 天福:947年—947年 乾祐:948年—950年 後周 廣順:951年—954年 顯德:954年—959年 吳 武義:919年—920年 順義:921年—926年 乾貞:927年—928年 大和:929年—934年 天祚:935年—937年 南唐 升元:937年—942年 保大:943年—957年 中興:958年 交泰:958年 958年-975年:稱臣,去年號。 吳越 天寶:908年—912年 寶大:924年—925年 寶正:926年—931年 楚 無年號 南漢 乾亨:917年—924年 白龍:925年—927年 大有:928年—941年 光天:942年 應乾:943年 乾和:943年—957年 大寶:958年—971年 閩 龍啟:933年—934年 永和:935年 通文:936年—938年 永隆:939年—942年 天德:943年—945年 前蜀 武成:908年—910年 永平:911年—915年 通正:916年 天漢:917年 光大:918年 乾德:919年—924年 咸康:925年 後蜀 明德:934年—937年 廣政:938年—965年 南平 無年號 北漢 天會:957年—973年 廣運:974年—979年
北宋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咸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1022年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歷: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治平:1064年—1067年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建中靖國:1101年—1101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5年 靖康:1126年—1127年
南宋
建炎:1128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隆興: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紹熙:1190年—1194年 慶元:1195年—1200年 嘉泰:1201年—1204年 開禧:1205年—1207年 嘉定:1208年—1224年 寶慶:1225年—1227年 紹定:1228年—1233年 端平:1234年—1236年 嘉熙:1237年—1240年 淳祐:1241年—1252年 寶祐:1253年—1258年 開慶:1259年—1259年 景定:1260年—1264年 咸淳:1265年—1274年 德祐:1275年—1276年 景炎:1276年—1277年 祥興:1278年—1279年
西夏
顯道:1032年—1033年 開運:1034年—1034年 廣運:1034年—1036年 大慶:1036年—1037年 天授禮法延祚:1038年—1048年 延嗣寧國:1049年—1049年 天祐垂聖:1050年—1052年 福聖承道:1053年—1056年 奲都:1057年—1062年 拱化:1063年—1067年 乾道:1067年—1068年 天賜禮盛國慶:1069年—1074年 大安:1075年—1085年 天安禮定:1086年—1086年 天儀治平:1086年—1089年 天祐民安:1090年—1097年 永安:1098年—1100年 貞觀:1101年—1113年 雍寧:1114年—1118年 元德:1119年—1127年 正德:1127年—1134年 大德:1135年—1139年 大慶:1140年—1143年 人慶:1144年—1148年 天盛:1149年—1169年 乾祐:1170年—1193年 天慶:1194年—1206年 應天:1206年—1209年 皇建:1210年—1211年 光定:1211年—1223年 乾定:1223年—1226年 寶義:1226年—1227年
遼朝
神冊:916年—921年 天贊:922年—926年 天顯:926年—938年 會同:938年—947年 大同:947年—947年 天祿:947年—951年 應歷:951年—969年 保寧:969年—979年 乾亨:979年—982年 統和:983年—1012年 開泰:1012年—1021年 太平:1021年—1030年 景福:1031年—1031年 重熙:1032年—1055年 清寧:1055年—1064年 咸雍:1065年—1074年 太康:1075年—1084年 太安:1085年—1094年 壽昌:1095年—1100年 乾統:1101年—1110年 天慶:1111年—1120年 保大:1121年—1125年 北遼 建福:1122年 德興:1122年 神歷:1123年 西遼 延慶:1132年-1134年 康國:1134年-1143年 咸清:1144年-1150年 紹興:1150年-1163年 崇福:1164年-1178年 天禧:1178年-1218年
金朝
收國:1115年—1116年 天輔:1117年—1122年 天會:1123年—1135年 天會:1136年—1137年 天眷:1138年—1140年 皇統:1141年—1149年 天德:1149年—1153年 貞元:1153年—1155年 正隆:1156年—1161年 大定:1161年—1189年 明昌:1190年—1196年 承安:1196年—1200年 泰和:1201年—1208年 大安:1209年—1211年 崇慶:1212年—1212年 至寧:1213年—1213年 貞祐:1213年—1217年 興定:1217年—1222年 元光:1222年—1223年 正大:1224年—1231年 開興:1232年—1232年 天興:1232年—1234年 盛昌:1234年
元朝
中統:1260年—1263年 至元:1264年—1294年 元貞:1295年—1297年 大德:1297年—1307年 至大:1308年—1311年 皇慶: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至治:1321年—1323年 泰定:1324年—1328年 致和:1328年—1328年 天歷:1328年—1330年 至順:1330年—1333年 元統:1333年—1334年 至元:1335年—1340年 至正:1341年—1370年 北元 宣光:1371年—1379年 天元:1379年—1387年
明朝
洪武:1368年—1398年 建文:1399年—1402年 永樂:1403年—1424年 洪熙:1425年 宣德:1426年—1435年 正統:1436年—1449年 景泰:1450年—1457年 天順:1457年—1464年 成化:1465年—1487年 弘治:1488年—1505年 正德:1506年—1521年 嘉靖:1522年—1566年 隆慶:1567年—1572年 萬曆:1573年—1620年 7月 泰昌:1620年 8月-12月 天啟:1620年—1627年 崇禎:1628年—1644年 南明 弘光:1645年—1645年 朱由嵩 安宗簡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朱聿鍵 紹宗襄帝 監國:1646年—1651年 朱以海 監國魯王 永曆:1647年—1661年 朱由榔 匡宗出帝
清朝
天命:1616年—1626年 天聰:1627年—1635年 崇德:1636年—1643年 順治:1644年—1661年 康熙:1662年—1722年 雍正:1723年—1735年 乾隆:1736年—1795年 嘉慶:1796年—1820年 道光:1821年—1850年 咸豐:1851年—1861年 祺祥(未及行):1861年 同治:1862年—1874年 光緒:1875年—1899年、1899年—1908年 保慶:1899年4月 宣統:1909年—1911年、1917年7月1日至7月12日
民國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改紀年為「中華民國」,簡稱「民國」,以該年為民國元年。 中華帝國(袁世凱稱帝) 洪憲:1916年,為期83天。 偽滿洲國 大同:1932年—1934年 康德:1934年—1945年

『叄』 有誰能列舉一下中國古代皇帝的年號、名稱、謚號、國號…謝了!

你要是要歷朝歷代每一個皇帝的建議去看新華字典最後的附頁。
要是你就想看個例子我可以跟你說一個: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簡稱仁皇帝,國號:清,廟號:清聖祖

『肆』 你知道中國古代歷史上有意思的年號有哪些嗎

據《中國歷史紀年表》的統計自漢武帝首次使用年號以來,總共是500多個。其中,有很多搞笑的年號很方便大家記住歷史。
一、動物類:
白雀(後秦姚萇)、神龜(北魏孝明帝元詡)、大象(北周靜帝宇文闡)
二、名企類:
嘉禾(吳大帝孫權)、光大(南陳陳伯宗)、大成(北周宣帝宇文贇)、大中(唐宣宗李忱)、正大(金哀宗完顏守緒)、大寶(梁簡文帝蕭綱)、
三、地名類:
大興(東晉元帝司馬睿)、昌平(西燕廢帝,昌平王段隨)、大同(梁武帝蕭衍、遼太宗耶律德光)、保定(北周武帝宇文邕)
四、民族國家類:
大明(宋孝武帝劉駿)、大和(唐文宗李昂)
五、專有名詞類:
和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文明(唐睿宗李旦)、中和(唐僖宗李儇)、中統(元世祖忽必烈)
六、無語類:
大亨(晉安帝司馬德宗)、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保大(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南唐元宗李璟)
七、搞笑年號亞軍武則天:天授、如意、長壽、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大足、久視、長安

八、搞笑年號冠軍梁武帝: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

『伍』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有趣的年號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皇帝,不過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取的,從建元開始,沒六年換一個年號,包括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等,漢武帝總計使用了11個年號。不過之後皇帝的素質和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取的年號名稱也是五花八門!

孫權其中一個年號叫嘉禾,香港電影公司的創始人可能是個文化人!

此外年號還有神獸系大象、神龜、白雀等,地名系大同、保定、昌平等,中二系文明、大亨、保大等,理想系永樂、太平興國、天佑等。

武則天自成做夢系,光宅、永昌、神龍、聖歷、如意、長壽、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等,想得美!

其實年號大多隻能說一種願望和彩頭,像武則天那些用不了幾個月就換的年號,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

『陸』 你最喜歡中國歷史上哪個年號為什麼

年號,是中國歷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是我國以及東亞部分國家歷史上記述年代的一種特有標志。自漢武帝採用建元年號開始,差不多每個皇帝登基之時,都要根據自己的思想,定立年號。到了1912年宣統帝退位,中國結束用年號紀年為止,期間一共有約500多個年號。除了我們朗朗上口的康熙、雍正、乾隆外,還有一些有意思的年號。


『柒』 皇帝年號有哪些呢

皇帝年號:

1、元狩 (前122年—前117年)。

漢武帝之前是沒有年號的,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年號。其實真正開始的第一個年號是元狩(也有說法是元鼎),「建元」、「元光」、「元朔」三個是追稱的。

2、神龍(705年—707年),武則天和唐中宗年號。

武則天使用過的年號很多有十幾個,神龍是最後一個,可是卻只用了一個月,就在神龍政變中被迫退位還政給兒子李顯。唐中宗李顯上台後並沒有更換這個年號,一直用了三年才改年號。

3、洪武(1368年——1398年)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年號洪武,1368年——1398年,71歲,孝陵。

4、貞觀(627年—649年)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貞觀年間,名將名臣輩出,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之一。

5、武周

武曌(武則天),廟號則天大聖皇帝 ,謚號則天大聖皇帝,在位時間690—705,陵寢乾陵,年號天授690年—692年、如意692年、長壽692-694年、延載694年、證聖695年、天冊萬歲695-696年、萬歲登封696年、萬歲通天696-697年、神功697年、聖歷698-700年、久視700年、大足701年、長安701-705年。

『捌』 架空好聽的年號有哪些

宣武,宣德,奉平年間,自己找一些好聽的字湊上去就好了。

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雍正皇帝等。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繼位者仍使用當前年號,新年後改元。如永樂二十二年七月駕崩,八月朱高熾登基,以第二年為洪熙元年。

產生

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君即位時為了區別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計算在位年數之制。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

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



『玖』 漢武帝發明年號以來,幾百位皇帝數千個年號,誰的年號最好聽

年號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一種紀年方式,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朝鮮也存在年號。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廢除了年號,便不再使用年號。目前日本卻依然保留著年號,二戰之後日本尚且有「昭和」、「平成」、「令和」等年號。


漢武帝對用匈奴用兵幾十年,消耗了無數人力、物力並沒有令匈奴臣服。昭君到達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昭君一個弱女子犧牲了自己幸福,換得了漢匈邊境幾十年的和平共處。

「竟寧」這個年號不僅擁有深刻的寓意,而且背後還有昭君出塞這個歷史典故。既有深意又有故事,兩個字用得也非常好。「竟」在古代亦可用作「競」,五行屬木。「寧」意為平安、安定,五行屬火。「竟寧」由木生火。「竟寧」不僅有寓意、典故,而且聽起來也特別好聽。

『拾』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帝大多有年號,你認為哪位皇帝的哪個年號最霸氣

年號不同於廟號、謚號,是等人死之後才授予的,而是君主在位時自己主動發起使用的一種紀年名號。漢武帝是第一個使用年號的人,他用的第一個年號「建元」就相當霸氣,二字字面意思就是創建新的紀元,劉徹的野心可見一斑。(這個年號並非漢武帝獨有,後世很多皇帝都有使用過)

古代皇帝年號選取很考究,不僅要考慮欽天監對星象觀察後的建議,還要結合國土內發生的大事,最後會選取一個比較祥瑞年號來諮求天下太平。可是武則天路子野還任性,跳過步驟直接自己選。縱觀歷朝歷代的年號,霸氣的年號不是沒有,諸如「永樂」、「大統」、「天命」……但是和武則天的年號一比就黯然失色了,所以本期最霸氣年號獎就頒給武則天了!

相比之下,筆者認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孫子朱允文的「吳鴻」和「萬曆皇帝」這兩個稱謂更好,更符合當今王朝治理的實際,也更少受到民眾的嘲笑。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有哪些好聽的年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為什麼老停電 瀏覽:848
印尼的臭豆有什麼作用 瀏覽:334
英國怎麼廢除奴隸制的 瀏覽:634
如果伊朗石油出口會怎麼樣 瀏覽:845
為什麼印度最好的城市都那麼臟 瀏覽:295
為什麼英國人的廚藝差 瀏覽:179
印尼盾10000等於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404
印尼什麼手機卡信號好 瀏覽:282
怎麼寄東西到印尼 瀏覽:973
義大利熊油治什麼病 瀏覽:459
義大利黑手黨的基地在哪裡 瀏覽:609
印度捷豹路虎多少錢 瀏覽:924
義大利虐狗怎麼判 瀏覽:447
印度面條多少錢一碗 瀏覽:282
亞投行為什麼幫印度 瀏覽:166
中國的睡衣出口怎麼樣 瀏覽:442
德軍為什麼有印度兵 瀏覽:192
中國五千年有多少次被滅族 瀏覽:940
朝鮮什麼時候屬於中國 瀏覽:575
伊朗美金和歐元怎麼貿易 瀏覽: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