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板繪如何畫中國山水

板繪如何畫中國山水

發布時間:2022-04-22 07:31:26

⑴ 中國山水畫的幾種常見構圖方法

構圖在中國山水畫中尤其重要。只掌握熟練的筆墨技巧,沒有成功的構圖,是畫不出好作品的,只能說是筆墨技法的演練,不能成為作品。什麼是構圖?就是傳統中所講究的章法。
要將繁瑣而復雜的山川、樹木、雲水等自然景物,表現在小小的畫面上,成為優美的繪畫藝術作品,如不能反復琢磨、精心組織,沒有取捨與提煉,就會形成雜亂無章的局面。為避免雜亂,作畫之前,先將自己想要畫的若干景物,統一思考,決定取哪些入畫,舍哪些不入畫,突出的主題是什麼,哪個位置應畫什麼,哪個位置應當留白不畫,精心組織,反復推敲,合理安排,巧妙布局,確定成熟之後,再落筆作畫。這個周密思考最後定局的過程就是構圖。構圖思考過程,應注意以下七點:
第一點:立意。就是你想畫什麼,決定哪些可以入畫,哪些不可以入畫,哪些是重點,將自己的意圖周密思考後確定下來。
第二點:提煉取捨。在想畫的景物中,哪些是重點表現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可以少畫或不畫的,經過提煉、取捨確定下來。
第三點:主題明確。寫一篇文章,需有主題,其內容完全為主題而服務。作畫也是如此,確定主題重點畫什麼,主題是主,其餘皆是賓,所有的賓均為主題服務,並且要和諧統一完整。
第四點:確定亮點與留白。畫面有白則亮,有白則透,無白則黑,黑就是悶,悶就不快活,所以留白與亮點的確定很關鍵。
第五點:確定比例大小。畫面中各部景物的大小,相互比較,大小、高矮、寬窄均要適當合理,如有一處比例失調,則會破壞全局。
第六點:造勢。山水畫應當有氣勢,或風或雨,或陰或晴,總體畫面的走向延續,疏密與多少的變化關系,物象表態等,均能影響畫面的氣勢,要畫出氣派氣勢來就是造勢。
第七點:輕重與明暗。統一思考成熟,確定何處深重緊密,何處明亮疏散,注意黑白、虛實、疏密、輕重、濃淡、大小、遠近精細的對比。
上述應注意的七點內容,必須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關於構圖,雖然沒有固定的法則,但根據古往今來無數經典作品的成功經驗,可歸納出下列十種構圖方法:少而精取勢法、居中取勢法、均衡取勢法、疏密主從取勢法、分段取勢法、滿幅取勢法、相互呼應取勢法、折帶形取勢法、凹型取勢法、斜角對襯取勢法等。

一、少而精取勢法
在畫面上僅突出一點繪畫,另一點以輕淡相襯,形成無限的空間與深遠之感,令人聯想畫外有畫。如圖138所示。

二、居中取勢法
在整幅畫面中,幾乎四周均有空間與空白,而所畫的景物集中在中間部,其特點是突出表現主體,氣勢凝重而明快。如圖139所示。

三、均衡取勢法
無論是上下或左右,以一方為主體,由密至疏,由濃至淡向大面積空間部位過渡,而空透有空間的這一方,畫少許景物與主體相呼應,雖然有疏密與輕重,但整體均衡,這種構圖方法為均衡取勢法。如圖140所示。

四、疏密主從取勢法
以一方為主,景物宜密,用墨宜重,突顯主體,而大部空白處,景物宜疏,用墨輕淡且散,形成疏密對比,主從輕重對比氣勢,輕淡散落部位用落款相襯。畫技理論中所講密不通風疏可走馬的道理就在於此。如圖141所示。

五、分段取勢法
將畫面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分成幾段,段與段之間用雲霧自然過渡,按主賓關系每個段落均有景物,則總體構成一幅完整、氣韻貫通的山水畫。如圖142所示。

六、滿幅取勢法
顧名思義,全幅均要畫滿。需要重點突出的則重寫之,但要適當留白,無白不透而且悶塞,雖然布局滿幅,但要分出濃淡、疏密、主賓,且不可濃淡難分,其特點是沉厚、凝重。如圖143所示。

七、相互呼應取勢法
立幅畫面上下呼應,橫幅畫面左右呼應,其關鍵在於上下分段或左右分段,以其中任選的一段為主體,重點突出,而另一段則斷斷續續地過渡,再以另一段的景物與主體呼應,或者是留白處與留白處相呼應,有筆墨處與有筆墨處相呼應,形成氣韻貫通大局和諧之勢。如圖144所示。

八、折帶形取勢法
似一布帶,從左折向右,再從右折向左,左右相折,呈步步高升之狀。或從右折向左,再從左折向右。類似「S」形狀的上下利用或「∽」形狀左右利用。這種折帶形取勢法,古人立幅山水畫中利用者頗多。如圖145和圖146所示。

九、凹型取勢法
立幅的凹形,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的靈活運用,或者將「凹」形放倒,形成左「 」形或右「 」形。似如「C」字形的左右顛倒利用。這種的構圖方法為凹型取勢法。如圖147所示。

十、斜角對襯取勢法
此法古人常用。這種構圖方法以兩斜角相襯取勢。或左下角與右上角相襯,或右下角與左上角相襯。如左下角與右上角有景物,則左上角與右下角留白或過渡,斜角相襯,有主有從,靈活多變,中間空透為好。如圖148所示。
構圖方法很多,在於畫家巧妙安排與運用,以上十種構圖僅是其例,不可死守,應靈活機動發揮與不斷創新。

⑵ 中國山水畫的基本技法有哪些

山石是山水畫最基本的內容,石是山的局部,山石的繪畫,要經過勾、皴、擦、點、染等幾個基本步驟或再增加提的程序。勾是用中鋒或側鋒畫石塊的輪廓,確定其形狀,勾的線條可依石的特徵靈活運用。勾石的順序是先左後右,小的石塊可由兩筆勾成,大的石塊可由三筆或三筆以上勾成。勾石的線條不能太簡單,需有曲折、欹正的變化。
皴是依山石的紋理以各種線條或點畫出石頭的質感或立體感。皴筆要簡練,不宜過於密集,否則筆法就顯示不出來,墨色也容易呆膩。
擦是用乾枯的筆肚依據山石的陰陽起伏稍加輕擦。擦是皴的一種補充,使山石的造型更具整體感和立體感。一般先皴後擦,也可以邊皴邊擦。
染是以淡墨大筆濕畫石之暗面,依據原有的明暗加以渲染,使造型顯出立體感,調節石與石之間的空間感。
點是用濃墨或焦墨點出山石上的苔點或苔草。

⑶ 如何畫好山水畫

國畫教學
國畫工具與材料
筆毛筆以其筆鋒的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和短鋒筆,性能各異。長鋒容易畫出婀娜多姿的線條,短鋒落紙易於凝重厚實,中鋒、短鋒則兼而有之,畫山水以用中鋒為宜。又根據筆鋒的大小不同,毛筆又分為小、中、大等型號。畫山水各種型號都要准備一點,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備一支,羊毫筆」小白雲」、「大白雲」各備一支,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筆」就可以了。新筆筆鋒多尖銳,只適於畫細線,皴、擦、點擢用舊筆效果更好。有的畫家喜歡用禿筆作畫,所畫的點、線別有蒼勁樸拙之美。
制筆和選筆有四個標准,即「尖、齊、圓、健」四德,「尖是筆鋒合攏後順暢而尖,尖則點劃不失其鋒,「齊是鋒毫齊平,齊則易於變化,「圓是筆毫本身圓整,圓則書寫時圓勁不分叉,「健是筆毫具有適度的彈性,健則堅固耐用。中國的毛筆不同於西洋的油畫筆,中國毛筆是圓錐狀,油畫筆是扁平的刷子,近似我國排筆。筆的性質決定於製作的技術與所採用的比毫種類,供作畫用的毛筆大致可分為硬毫、軟毫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兼毫三大類。硬毫筆主要用狼毫(黃鼠狼的尾尖毛製成),以有用貂、鼠、馬、鹿、兔毛製成,硬毫的筆性剛健,適合畫線條,常見的「蘭竹」、「小精工」、「小紅毛」、「葉筋

筆」、「衣紋筆」、「書畫筆」等,日本筆有「山馬筆」、「面相筆」、「勾勒筆」等。軟毛筆主要用羊毛製成,也有用鳥類羽毛製造的,性質柔軟,含水性強,適合作大面的渲染用,常見的軟毫有「大鶴頸」、「白圭筆」、「染筆」、「大鵝」、「純羊毫提筆」、等,日本筆則有「彩色筆」、「隈取筆」等。兼毫筆是用羊毫與狼毫(或兔毫)相配製成,性質在剛柔之間,如「七紫三羊」、「白雲筆」、「純紫尖毫」,日本筆有「則妙」、「玉蘭」、「長流」等.
好的毛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圓、齊、尖、健,使用起來才能運轉自如。畫筆用後應及時清洗干凈,避免墨汁干結損壞筆毫。

墨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煙、松煙兩種,製成的墨稱油煙墨和松煙墨。油煙墨為桐油煙製成,墨色黑而有光澤,能顯出墨色濃淡的細致變化,宜畫山水畫;松煙墨黑而無光,多用於翎毛及人物的毛發,山水畫不宜用。挑選墨首先看其色,墨色發紫光的最好,黑色次之,青色又次之,呈灰色的劣墨不能用;然後聽其音,好墨扣擊時其聲音清響,研磨時聲音細膩,劣質的墨聲音重滯,研磨時有粗糙響聲。磨墨要用清水,用力均勻,按順時針方向轉慢磨,直到墨汁稠濃為止。作畫用墨要新鮮現磨,存放過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中有濃縮後的渣滓,用不好有臟黯之。現在北京、天津等地生產的書畫墨汁(如一得閣),使用方便,已為許多書畫家所用,但墨汁中膠重,最好略加清水,再用墨錠研勻使用。墨色更佳。

紙中國畫在唐宋時代多用絹,到了元代以後才大量使用紙作畫。中國畫用的紙其它畫種不同,它是青檀樹作主要原料製作的宣紙,宣紙產於安徽涇縣,古屬宣州,故稱宣紙。宣紙又分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紙是用礬水加工制過的,水墨不易滲透,遇水不化開,但和其它紙張的效果也不一樣;可作整細致的描繪,可反復渲染上色,適於畫青綠重彩的工筆山水。生宣紙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特點是吸水性和滲水性強,遇水即化開,易產生豐富的墨韻變化,能收到水暈墨章、渾厚化滋的藝術效果,多用於寫意山水畫。熟宣用畫容易掌握,但也容易產生光滑板滯的毛病;生宣作畫雖多墨趣,但滲透迅速,不易掌握。故畫山水一般喜歡用半生半熟宣紙。半生熟宣紙遇水慢慢化開,既有墨韻變化,又不過分滲透,皴、擦、點、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現豐富的筆情墨趣。可以代替宣紙作畫的紙還有東北的高麗紙、四川的夾江宣紙、江西的六吉紙等等,其性能接近於半生半熟的宣紙。

硯硯台我國最有名的硯是歙硯和端硯。歙硯產於安徽歙縣,端硯產於廣東高要縣。好的硯台。一般書畫選擇各地產的硯台可以了,選擇硯台主要擇其石料質地細膩,濕潤,易於發墨,不吸水。硯台使用後要及時清洗干盡,保持清潔,切忌曝曬、火烤。硯的優劣,對墨色有很大的影響、最理想的是廣東肇慶出產的端溪硯,或安徽的硯,都是石堅致細潤,發墨快,墨也磨的細,且能貯墨甚久不易乾,但良質的硯價格昂貴,本省二水出產得螺溪石硯品質亦佳,但不宜選購樹脂加石粉灌出來的塑膠品選擇硯台雖然以石質細潤為佳,但過於光滑(如台灣大理石硯),亦不容易發墨。硯台的形狀也有多種款式,以墨海一型最便利,儲墨多,使用後可蓋上蓋子,以免墨水乾涸。經過一段時間後,殘墨積的太多,應先用水浸泡,再洗除墨垢,保持硯台清潔。 顏料

我國的繪畫發展到唐代,以重彩設色為主流,自從宋代水墨畫盛行以來,在文人標 淡雅的趨勢下,色彩的運用有逐漸衰退的傾向;然而習畫者應該對傳統的繪畫顏料有所認識,作多面性的發展,或與水墨作更佳的結合。傳統的顏料兩大類。
礦物性顏料從礦石中磨煉出,色彩厚重,覆蓋性強,常用的有:
(一)石綠:通常呈粉未狀,使用時須兌膠,石綠根據細度可分為頭綠、二綠、三綠、四綠等,頭綠最粗最綠,依次漸細漸淡。
(二)石青:性能與用法大致與石綠相同,石青也分頭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幾種,頭青顆粒粗,較難染勻,應多染幾次才好。
(三)朱京: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鮮明成朱紅色者較佳,也有製成墨狀,朱京不宜調石青、石綠使用。
(四)朱膘:(朱標)是將朱京研細,兌入清膠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
(五)赭石:又秩士朱,從赤鐵礦中出產,呈淺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製成水溶性的膠塊狀,無覆蓋性。
(六)白粉:可分成鉛粉、蛤粉、白堊等數種,蛤粉從海中的文蛤殼加工研細而成,日久易「返鉛」而變黑,用雙氧水輕洗則可返白,至於白堊(白土粉)在古代壁畫中常用,亦歷久不變色。植物性顏料,透明色薄,沒有覆蓋性能,
常用的植物性顏料有:
(七)花青:用蓼藍或大藍的葉子製成藍淀,再提煉出來的青色顏料,用途相當廣,可調藤黃成草綠或嫩綠色。
(八)藤黃:南方熱帶林中的海藤樹,從其樹皮鑿孔,流出膠質的黃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黃有毒,不可入口。
(九)胭脂( 脂):用紅藍花、茜草、紫梗三種植物製成的暗紅色顏料,但以胭脂作畫,年代久則有褪色的現象,目前多以西洋紅取代。目前的中國顏料商品,多將顏料研漂或處理後再出售,大致可分為已加膠和未加膠兩種形式;已加膠(如花青、赭石、朱膘等)製成塊狀存於小杯中或製成小片狀,裝成一小包,這類顏料沾水後隨時可用較方便,但以「輕膠」者較佳,未加膠者(如石綠、石青、白粉、硃砂等)多呈粉末狀,需調和膠水才能使用,較為麻煩。近年來代用顏料漸多,用品質較佳的罐裝廣告顏料或水彩顏料(牙膏狀)替代,日本也生產盒式簡便顏料,每種顏色都調好膠水,製成等大的長方塊、整齊的排列於盒中,適合學生使用,但色彩比較鮮艷,品質尚待改進。

其它工具除了上述的筆、墨、硯、紙絹、顏料之外,上需准備相關的用具:
(一)調色(儲色)工具:以白色的瓷器製品較佳,調色或調墨應准備小碟子數個,除色以梅花盤及層碟較理想,不同的顏料應該分開儲放。
(二)貯水盂:盛水作洗筆或供應清水之用,亦以白色瓷器制的較佳。
(三)薄毯:襯在畫桌上,可以防止墨滲透將畫沾污,鋪紙後畫面也不易被筆將紙擦壞。
(四)膠和礬:上石青、石綠、硃砂等重色時為防止顏色脫落,可用膠礬水罩上,礬有粉末狀和塊狀,膠則有瓶裝的液狀鹿膠與條狀或塊狀的牛膠、魚膠、鹿膠等,最好備置一套杯、酒精燈,以便融膠調兌清水。
(五)乳缽:粉狀顏料粒子太粗時,需用乳缽研磨再置於燒杯中\飛漂。此外掛筆的筆架、壓紙的紙鎮、裁紙的裁刀、起稿的炭條、吸水的棉質廢布(或廢紙)、以及鈐印用的印泥、印章等皆可酌情備置

國畫執筆法和用筆用墨
執筆法中國畫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墨線為基礎,用以表現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同時通過墨線還可表達作畫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國畫的墨線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立的美學價值。所以,中國畫中怎樣用筆是畫好中國畫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中國繪畫執筆同於書法,雖然各人喜好不同,執法也無定式,但初學必須要掌握基本要領。拿毛筆時用大指、食指把住筆桿,呈「龍眼」或「鳳眼」狀,中指緊隨食指把住筆桿。執住筆後,一般筆桿不超過食指的第一指節。指實、掌虛、腕平、五指齊力,運轉收放要自然。書法執筆較嚴謹,繪畫執筆較靈活,可直掌可橫卧,執筆可略高一些,筆鋒轉動才能靈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動轉方能得力。

3 國畫教學

筆墨是中國畫的特色,精華所在,沒有筆墨不能稱其為中國畫,筆墨一詞從廣義上講,指利用筆墨達到的畫面氣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諸方面的繪畫語言。狹義的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

1、用筆《古畫品錄》中六法:骨法用筆。是指用筆要有力度,有骨氣,心隨筆轉,意在筆先。具體說來即提,按,順,逆正,側,藏露,快,慢等。用筆要覺著、痛快,講究提按、順逆、快慢、轉折、正側、藏露等變化。(見圖1)
山水畫運筆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逆鋒、順鋒等方式。中鋒運筆,垂直,行筆時鋒尖處於墨線中心,用中鋒畫出的線條挺勁爽利,多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側鋒運筆,手掌向左偏倒,鋒尖側向左邊,由於是使用筆毫的側部,故筆線粗壯而毛辣,多用於山石的皴擦。(見圖2)

藏鋒運筆,筆鋒要藏而不露,橫行「無往不復」,豎行「無垂不縮」,古人稱之為「一波三折」,畫出的線條沉著含蓄,力透紙背,常用以畫屋宇、舟、橋的輪廓,也用於山石的勾勒,樹乾的雙勾。露鋒則使點畫的鋒芒外露,顯得挺秀勁健,畫竹葉、柳條便是露鋒運筆。逆鋒運筆,筆管向前右傾倒,行筆時鋒尖逆勢推進,使筆鋒散開,筆觸中產生飛白,這種點、線具有蒼勁生辣的筆趣,樹干、山水的勾勒、皴擦都可運用。順鋒運筆與逆鋒相反,採用拖筆運行,故畫出拇條輕快流暢,靈秀活潑,勾雲、畫水常用此法。(見圖3)

中國畫運筆方法十講究,從古至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黃賓虹先生提出的「五筆」之說,「五筆」即「平、圓、留、重、變。」所謂「平」,是指運筆時用力平均,起訖分明,筆筆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輕浮,要「如錐畫沙」。所謂「圓」,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釵股」。所謂「留」,是指運筆要含蓄,要有回顧,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誕獷野,要「如屋漏痕」。所謂「重」即沉著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不能象「風吹落葉」,即古人說的「筆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謂「變」,是指用筆有變化,或用中鋒或用側鋒,要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不能執一。二是指運筆要互相呼應,「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見圖4)筆線的形式概括起來無非是畫線時求得粗、細、曲、直、剛、柔、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使之為所描繪的對象「傳神寫照」。山水畫的線條的提倡:枯而能潤,剛柔相濟,有質有韻。(見圖5)

枯而能潤上乘用筆應有「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妙。「太濕則無筆,太枯則無墨」,所以,必須學會運用枯、潤這一對矛盾,使一對矛盾統一起來。哪么這種筆線是怎樣畫出來的呢?李可染先生說得非常清楚:「筆內含水不要太多,這樣運筆則蒼;行筆澀重有力,就能把水份擠出來,這樣運筆鍘潤。」剛柔相濟是指筆線形式要達到既不柔弱又不剛直的完美境界。剛和柔,又是用筆上的一對矛盾。不會運用這對矛盾,往往不是失之「剛」,就是失之「柔」。著名畫家黃賓虹、李可染、陸儼少先生把剛柔這對矛盾處理得非常的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陸儼少的畫中,山石的勾勒,樹、苔的點擢,蒼勁雄健,勢挾雷霆風雨;而雲、水的筆線則輕盈容與、婀娜多姿。剛柔相濟,產生極強的形式美的世術魅力。有質有韻是指肉容與形式的統一。質,是客觀物象的形體實質。在繪畫上,無論畫得多好的線條,如果脫離了制要表現的對象,就成為沒有價值的筆墨游戲了。韻,是線條運動的韻味、韻律、節奏。

「畫是不聲的音樂」就是指好的畫之一筆一劃就象一個個動人的音符,組成了支美妙的動人樂曲。有質是對描繪的客觀對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備;有韻是指通過客觀對象以表達主觀的精神,即能傳神寫意。中國畫要求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畢生追求的世術境地。用筆「三忌」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是指沒有腕力,用筆不靈活,畫出來的筆線平扁,沒有圓渾的立體感;所謂「刻」,是說筆劃過於顯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沒有生氣;所謂「結」,是指落筆僵滯,欲行不行,當散不散,筆線不流暢。用筆犯了這三個毛病,就談不上線條的美感。別外,還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中畫畫家歷來就有「書畫同源」、「書法通於畫法」的理論。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辦法就是練習書法,真、篆行、草都練一點,才能掌據各種用筆的技巧。要克服筆病,一要增強腕力,做到「筆為我使」。二要順應自然,不矯揉造作。三要在行筆這前做到「胸有成竹」。2、用墨有光彩、講層次,求變化。對墨的要求,清、潤、沉、和。清,層次分明。潤,墨色滋潤。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潑墨法:用筆毛飽蘸濃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膽落於紙上。積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後)層層添加。破墨法:先畫一種墨,未乾時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濃破淡、淡破濃、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

4 國畫教學

國畫的山水畫基本畫法
畫樹法樹在山水畫里也稱為林木,在傳統山水畫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即使只畫樹,也能成為一張完整的作品。畫樹宜先觀察樹的整體特徵,再觀察樹枝,因樹木種類繁多枝的生態也不盡相同。初學者應從枯樹或冬天的落葉樹作為練習的對象,沒有葉子的樹枝結構清楚,姿態鮮明,容易了解各種樹的生長規律與基本結構。

(一)樹枝樹枝的結構大致可分成三大類,一為向上升長的類型,傳統的畫論中稱為鹿角枝,這種類型最常見,如柳樹、相思樹、樟樹等。二為向下彎曲的類型,稱為蟹爪枝,如龍爪。三為平生橫出的類型,可稱為長臂枝,如松、杉、木棉等。亦有介於前述兩者或三者之間的形態。寫生樹枝前先圍繞樹的四面,細心觀察,選擇最美的樹干與最合適的角度。先把主幹粗枝勾好,再加細枝,畫時首先要注意樹分四歧的原則,即樹干前後左右四面八方出枝的情形,切忌如同魚骨,二二並生,缺乏錯落的風致。其次注意疏密與氣勢的安排,可略加取捨,其實小枝與樹梢可大膽的捨去,應從藝術的角度選擇合於美的原理原則者進行寫生。另外必須留意用筆,要挺拔,每一樹枝都要與樹干或粗枝連接,不能凌空生長,而樹枝理愈越長愈細,不能把尾部寫粗或枝粗干細,違反植物生態。

(二)樹皮,樹根樹的面貌,個性和特徵有時可以從樹皮的紋理分辨出來,每一種樹皮都有不同的紋理組織,如松樹皮呈鱗狀紋,柳樹皮成斜裂人字紋,櫻急杏的樹皮成橫紋,博樹皮呈扭曲紋,尚有許多難以用文字形容的紋理,在寫生之前需仔細觀察。畫樹干時,除了注意樹皮的紋理之外,尚需畫出立體的感覺,皴樹皮時靠近兩側的紋理要密窄,(或墨較濃),靠近樹中央的紋理可疏闊(或墨較淡),這樣就合乎透視的原理.畫完枝幹以後即畫根部,至於畫不畫樹根可依土石的多寡或樹的種賴類而定,通常石多土少的情型,以露跟居多;土多石少的情形,則以藏根居多,又如榕樹多露根。然而畫的時候也可以不計土石的分野,依畫面的需要而決定藏根或露根,但要畫出從土中崛起,堅韌穩固的特性,不可畫成如插在土面,一推即倒的感覺。

(三)樹葉樹葉的排列法與結構亦因種類而異,不管畫哪一種樹,先要近看了解葉的形狀與排列原則,再遠看整體的姿態與感覺。下圖的十二種樹葉是台灣常見的。大自然的數木是最佳的畫譜,變化多端,讓我們畫之不盡,平時應多做觀察,勤加寫生。古人畫樹以夾葉(勾葉法)首先被廣泛的使用,將每一片葉子用兩筆以上的線勾出後再填上色彩。水墨興盛後,夾葉漸少,單葉(點葉法)逐漸增多,簡化以一筆象徵一片或一組葉子,並依其形狀有胡椒點、字點、介字點、梅花點、鼠足點、垂藤點、松葉點、竹葉點、…。等許多不同的符號,然而這些符號都是前人從自然的觀察里提煉而成,既概括又寫實,並非憑空捏造。除了松、竹、柳、梧、等具有鮮明形象特點的葉子外,其他特徵不甚明顯者,通稱為雜樹。點葉時需注意樹頂受陽光葉子較多,靠樹干處葉子通常較稀疏。

(四)松樹畫法松樹象徵人類之君子風度與長壽。古人多喜愛畫松,表現出松之挺拔蒼勁,頂天立地的氣概。松皮呈鱗狀,畫松皮要蒼勁,毛而不光,忌諱太規則的排列。松葉如針狀,有半圓、圓形、馬尾形、鋸齒形等多種不同的畫法,松干本直,生於石隙崖叢則曲。

(五)柳樹畫法古人常說: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一畫便出醜。柳樹體態嫵媚,有向水邊傾斜的特徵,柳干蒼老而柳條柔嫩。畫柳條要微帶粗細,不露鋒芒,筆緩勢連,柔中帶剛,如點柳葉,要蓬鬆富有變化。
(六)竹林畫法山水中的竹,多以竹林(叢林)之形態出現,葉可分下垂竹葉與上仰竹葉(晴林新篁)等兩大形態。畫時可先畫竹干,枝幹皆略成弧狀,注意疏密穿插,竹葉的排列不宜態工整,須考慮整體之意趣、虛實與遠近的關系。

⑷ 畫好中國山水畫有什麼好的技巧

熟能生巧,技藝由心發。

(一)、筆法:中國畫在用筆方面的要求是很高很嚴格的,這些嚴格的要求就是所謂「筆法」。

唐代張顏遠在《歷代名畫記》里提到「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式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

1、筆法的原理

自古用筆講「筆意」、「筆理」、「筆法」、「筆趣」,「意」即主觀感情、認識,「理」即客觀規律,「意」與「理」結合即產生「法」和「趣」,「法」是主客觀辯證統一的產物。李苦禪說:「畫至書為高度,書至畫為極則。」好的中國畫,合起來看,筆筆都是形象。折開來看筆筆都是書法。這也就是「見筆而又無筆痕」的原理所在,實際上是用筆合於自然規律,使人看了之後,感受到的是形象而忘記了是用筆的筆痕。

2、用筆的幾點要求:平、留、圓、重、變

(1)平,如「錐劃沙」(力量勻實,不結不滯)

(2)圓,如「折釵股」(豐腴、圓潤、富有彈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積點成線)

(4)重,如「高山墜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5)變,如「百川歸海」(極盡變化,復歸統一)

(二)、墨法

用筆和用墨是分不開的,所以稱為「筆墨」。明代莫是龍在《畫說》中提出:「古人雲: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

墨法很多,下面作重介紹「積墨」和「破墨」兩種。

1、積墨法:

簡單說即是層層遞加。要點有三:

①第一遍干後再加第二遍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補充、交錯,不是第一遍的重復與描繪復線,加之結果是多種筆法的交匯統一。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極強的整體觀念,當疏則疏,吾密則密。

2、破墨法:是在前一筆不太干時,趨勢再補充上去另一筆使其融和滲化,合二而一渾然一體,產生鮮活生動,和諧滋潤的效果。

只有積墨,易厚而不潤活,只有破墨,易活而不厚實。

(三)、色法:

①色墨重疊法

②色墨對比法

③色墨混合法

④用水、黃賓虹說「水是用的,不是洗的」。水在作畫時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材料。

⑸ 如何畫山水國畫

山水畫分為水墨山水和設色山水兩種。

顧名思義,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為表現形式;設色山水一般在水墨山水的基礎上施以淡彩或重彩,可分淺絳山水和青綠山水。亦有淋漓盡致的潑彩山水和沒骨山水。

中國山水畫技術成熟很早,且有長久的發展,筆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無不融匯在山水畫中,可謂集中畫技法之大成。所以學習山水畫應該從基本方法入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裡,上不求索。摹、寫生、創作的反復實踐,就能畫出有既有傳統又富有個性山水畫,使「情與景會,意與相通」。

1、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實質上可以說是一個用筆、用墨和設色的問題。山水畫的用筆多種多樣。這是由毛筆的性能決定的。它可以勾線、點苔、塗面、可皴、可擦、可染;筆鋒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濕。

2、筆鋒的運用,有中鋒與側鋒、順鋒與逆鋒、藏鋒與露鋒、聚鋒與散鋒。行筆有快與慢,輕與重,輕揮與頓挫。筆趣有巧與拙,剛與柔,光與毛等等。這些傳統的用筆方法可以作出不同藝術效果和各種不同的質感。

3、中鋒用筆最廣,常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比如樹木的枝幹,人物、車船等和各種點,如圓點、斜點、直點、橫點、渴點(干筆點),夾葉也多用中鋒。

4、側鋒多用於山石的皴擦,樹木的橫染,以及畫樹葉等。

5、散鋒多用於畫山石、樹木、皴擦點染,因勢利導,效果頗佳。

6、用墨要有濃、淡、干、濕等層次變化。濃墨又有濃濕與濃干,淡墨又有淡濕與淡乾的區別。一筆墨可出現濃淡干濕和墨色變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變萬化,彷彿有色彩的感覺。因此,要掌握墨性。

7、山水畫的墨法,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

潑墨法,就是用闊筆蘸墨大寫,使墨彩生發多種變化。它的主要待點是一道墨趁濕可以適當補加,並要注意細心收格,此法常與破墨法結合。雨景山水和馬夏一派山水畫的一層墨,特別是那些平塗式的大遠山,也是潑墨法。

8、積墨法是與潑墨的一道相對而言的,是一種由淡則濃,由薄則厚的多層墨法,是前一道墨干後再畫後一道墨,層層添加,能增加畫面的蒼郁厚重感。

9、破墨法是趁第一道墨未乾前加第二道墨。可以重墨破淡墨,亦可淡墨破重墨。它的特點是濃淡,干濕相互破立。墨色融合,滲透變化,極有潤致。

10、畫山水用墨的一般的規律是:畫線畫點用濃墨居多,皴檫則濃淡可以兼用,渲染用淡墨居多。焦墨(燥墨)多作濃墨的輔助。滋潤處用濕墨,醒提處用焦墨。蘸墨不要太勤,一筆墨把它用光方可出現干筆, 調子才能豐富。

11、設色:設色山水有淺絳、青綠和沒骨之分。青綠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綠、和小青綠。淺綠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點、染的墨筆山水的基礎上敷以淡赭來表明山川樹木的氣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淺,也有與長青、草綠結合著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綠。

12、沒骨山水:此法不用墨打輪廓,直接用顏色畫。但是用筆、用墨較難,現在很少見,有時在畫遠山時亦可試用。初學不易掌握。

13、青綠山水:青綠山水的特點就是要減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綠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襯托作用,使青綠色既厚重又鮮明。小青綠山水的畫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後另上花青和草綠,最後上石青、石綠。

14、大青綠山水只勾而不皴,一般是用赭石和石硃砂打底子,著石青、石綠要分幾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綠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15、在傳統繪畫中,也有在淺絳山水墨面使用淡石綠或石青的,顯得別致秀潤;有的將石青石綠滲和使用,有的加進一些花青或草綠,越到後來用法越靈活,實際上是把淺絳和青綠結合起來了。

16、我們在總結傳統繪畫設色方法的同時,可以借鑒西洋繪畫中的色彩關系和水彩畫的表現技法,以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

17、山水畫設色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完成勾、皴、點、染,墨 既足,然後敷色,上面所提到的「染」字,系指在勾、皴、擦、點的基礎上,用不同深淺的墨染出石的結構和明暗關系。

18、除先墨後色者,亦可先用色點染後勾墨(或先以淡墨點染後勾重墨),也有先用墨勾皴趁濕染色的,此法即打破了傳統的設色方法,使色墨交融,生動華滋。

19、設色要反復大關系,色調要統一。渲染顏色不要把色彩調得很濃或一次完成,要多次渲染才能豐潤。如渲染後還不夠厚重,可在紙的背面加染顏色進行襯托,這種方法叫「背染」。渲染時直接用原色染的不多,一般要用幾種色調配或加點墨使用。此幀設色與渲染協調統一,白雲以白粉背染自有韻味,天空以赭墨背染則顯深邃。

20、設色的順序一般是先上水色,後上石色。石綠一般表現陽面,石青表現陰面,兩色可以摻合使用,也可以互相罩染。要注意顏色是補充墨的不足,墨是顏色的骨幹,使墨和色融為一體,交相輝映。

⑹ 怎麼畫好國畫,我想知道,主要是山水畫

執筆法中國畫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墨線為基礎,用以表現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同時通過墨線還可表達作畫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國畫的墨線本身就具有一種獨立的美學價值。所以,中國畫中怎樣用筆是畫好中國畫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 中國繪畫執筆同於書法,雖然各人喜好不同,執法也無定式,但初學必須要掌握基本要領。拿毛筆時用大指、食指把住筆桿,呈「龍眼」或「鳳眼」狀,中指緊隨食指把住筆桿。執住筆後,一般筆桿不超過食指的第一指節。指實、掌虛、腕平、五指齊力,運轉收放要自然。書法執筆較嚴謹,繪畫執筆較靈活,可直掌可橫卧,執筆可略高一些,筆鋒轉動才能靈活,腕、肘、肩、身互相配合,動轉方能得力。 筆墨是中國畫的特色,精華所在,沒有筆墨不能稱其為中國畫,筆墨一詞從廣義上講,指利用筆墨達到的畫面氣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諸方面的繪畫語言。狹義的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1、用筆 《古畫品錄》中六法:骨法用筆。是指用筆要有力度,有骨氣,心隨筆轉,意在筆先。具體說來即提,按,順,逆正,側,藏露,快,慢等。用筆要覺著、痛快,講究提按、順逆、快慢、轉折、正側、藏露等變化。山水畫運筆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逆鋒、順鋒等方式。中鋒運筆,垂直,行筆時鋒尖處於墨線中心,用中鋒畫出的線條挺勁爽利,多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側鋒運筆,手掌向左偏倒,鋒尖側向左邊,由於是使用筆毫的側部,故筆線粗壯而毛辣,多用於山石的皴擦。藏鋒運筆,筆鋒要藏而不露,橫行「無往不復」,豎行「無垂不縮」,古人稱之為「一波三折」,畫出的線條沉著含蓄,力透紙背,常用以畫屋宇、舟、橋的輪廓,也用於山石的勾勒,樹乾的雙勾。露鋒則使點畫的鋒芒外露,顯得挺秀勁健,畫竹葉、柳條便是露鋒運筆。逆鋒運筆,筆管向前右傾倒,行筆時鋒尖逆勢推進,使筆鋒散開,筆觸中產生飛白,這種點、線具有蒼勁生辣的筆趣,樹干、山水的勾勒、皴擦都可運用。順鋒運筆與逆鋒相反,採用拖筆運行,故畫出拇條輕快流暢,靈秀活潑,勾雲、畫水常用此法。中國畫運筆方法十講究,從古至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黃賓虹先生提出的「五筆」之說,「五筆」即「平、圓、留、重、變。」所謂「平」,是指運筆時用力平均,起訖分明,筆筆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輕浮,要「如錐畫沙」。所謂「圓」,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釵股」。所謂「留」,是指運筆要含蓄,要有回顧,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誕獷野,要「如屋漏痕」。所謂「重」即沉著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不能象「風吹落葉」,即古人說的「筆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謂「變」,是指用筆有變化,或用中鋒或用側鋒,要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不能執一。二是指運筆要互相呼應,「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筆線的形式概括起來無非是畫線時求得粗、細、曲、直、剛、柔、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使之為所描繪的對象「傳神寫照」。山水畫的線條的提倡:枯而能潤,剛柔相濟,有質有韻。枯而能潤 上乘用筆應有「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妙。「太濕則無筆,太枯則無墨」,所以,必須學會運用枯、潤這一對矛盾,使一對矛盾統一起來。哪么這種筆線是怎樣畫出來的呢?李可染先生說得非常清楚:「筆內含水不要太多,這樣運筆則蒼;行筆澀重有力,就能把水份擠出來,這樣運筆鍘潤。」 剛柔相濟 是指筆線形式要達到既不柔弱又不剛直的完美境界。剛和柔,又是用筆上的一對矛盾。不會運用這對矛盾,往往不是失之「剛」,就是失之「柔」。著名畫家黃賓虹、李可染、陸儼少先生把剛柔這對矛盾處理得非常的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陸儼少的畫中,山石的勾勒,樹、苔的點擢,蒼勁雄健,勢挾雷霆風雨;而雲、水的筆線則輕盈容與、婀娜多姿。剛柔相濟,產生極強的形式美的世術魅力。 有質有韻 是指肉容與形式的統一。質,是客觀物象的形體實質。在繪畫上,無論畫得多好的線條,如果脫離了制要表現的對象,就成為沒有價值的筆墨游戲了。韻,是線條運動的韻味、韻律、節奏。「畫是不聲的音樂」就是指好的畫之一筆一劃就象一個個動人的音符,組成了支美妙的動人樂曲。有質是對描繪的客觀對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備;有韻是指通過客觀對象以表達主觀的精神,即能傳神寫意。中國畫要求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畢生追求的世術境地。 用筆「三忌」 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是指沒有腕力,用筆不靈活,畫出來的筆線平扁,沒有圓渾的立體感;所謂「刻」,是說筆劃過於顯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沒有生氣;所謂「結」,是指落筆僵滯,欲行不行,當散不散,筆線不流暢。用筆犯了這三個毛病,就談不上線條的美感。別外,還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 中畫畫家歷來就有「書畫同源」、「書法通於畫法」的理論。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辦法就是練習書法,真、篆行、草都練一點,才能掌據各種用筆的技巧。要克服筆病,一要增強腕力,做到「筆為我使」。二要順應自然,不矯揉造作。三要在行筆這前做到「胸有成竹」。 2、用墨 有光彩、講層次,求變化。對墨的要求,清、潤、沉、和。清,層次分明。潤,墨色滋潤。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 潑墨法:用筆毛飽蘸濃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膽落於紙上。 積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後)層層添加。 破墨法:先畫一種墨,未乾時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濃破淡、淡破濃、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

⑺ 求畫山水的步驟

比較復雜:
勾:是指勾線,勾肋出山石、樹木的基本輪廓線。這一步看似簡單,實則是關乎整幅畫成敗的關鍵。因為勾線實際上是對整幅畫的構思設計,基本輪廓沒設計好,畫出的作品一定不好看,所以,勾線前對整幅畫要有總體構思和設想,做到胸有成竹,必要時應設計圖稿,那種隨意畫的畫法並不見得高明。
勾線設計有南派北派之分,北派山水以雄偉壯麗的高山大嶺和古樸蒼桑的松柏樹木為特徵,南派山水則以平雅意趣的丘陵江湖和淡雅清麗的花柳雜樹為特徵,現代山水更傾向用橫幅長卷描繪全景式的博大場景。
勾線通常用濕墨或清水,忌用濃度較高的墨,以便可改可救。
勾線最好將紙豎立勾畫,平鋪在畫台上勾畫易產生視覺誤差。勾好後應掛起來反復審視修正,直到整個畫面構圖,景物造型滿意為止。
國畫的線條有十八描之多,不同的線條反映不同的質感,因此,選擇合適的線條至關重要。通常鐵線描、折蘆描等稜角分明的線條能較好表現石山、石頭、古樹的質感,而游絲描、蘭葉描等比較平緩的線條能較好表現土山丘陵面貌。
皴:皴擦是山水畫特有的筆法,通常講山水畫的筆法除勾線外,最核心的就是皺法,也可以說,不懂皴法就不懂山水畫。皺法是指用筆皺擦出山石、樹木的皺折紋理,古今山水畫家的風格區別除線條構圖區別外,多因皺法的區別而異,歷代山水畫家創造了幾十種皺法,因而也形成了自已獨特的風格。比較典型的如關仝的釘頭皺,李成、范寬的點子皺,董源、巨然的披麻皺,郭熙的卷雲皺,米芾父子的米點皺,李唐、馬遠的大小斧劈皺,蕭照的刮鐵皺,王詵、夏圭的拖泥帶水皺,黃公望的解索皺,倪瓚的折帶皺,王蒙的牛毛皺等等。
其中米芾的米點皺,李唐、馬遠的斧劈皺,蕭照的刮鐵皺屬粗筆皺法,適合畫狂放的畫,畫法灑脫快捷,但顯粗糙,其它均屬細筆類,適合畫精細的畫,也由於精細,所以成千上萬筆極費時間。
如果說中國畫的線法(十八描)是人物畫的核心要素,墨(色)法是花鳥畫的核心要素的話,那麼,山水畫的皺法,也就是筆法可謂山水畫的核心要素,所以歷代山水畫家為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點皺、線皺、面皺、染皺四大系列。歷代的皺法發展是逐步向簡化、快捷、方便的方向發展的。唐代、五代的皺法多以點皺為主,這種皺法極費時間。北宋以線皺為主,南宋以面皺為主,巳逐步簡化,元明清線皺、面皺並用。近代的寫意畫幾乎少見皺法,直接塗染,更加簡化。實踐證明,山水畫不用皺法不好,但皺法太繁褥也不好,簡潔、明快的皺法是大趨勢。
本書講的則是本人自創的禿筆芝麻皺、破筆亂點皺(點皺)、顫筆亂線皺、破筆發絲皺、橫豎折線皺(線皺)、枯筆掃擦皺、鈍筆樹皮皺、寫意飛白皺(面皺)、和水墨暈染皺(染皺),均是細筆皺法,而且較古代的各種皺法更自然真實,簡單實用,由於運用了一些特製筆具,故作畫時亦快捷方便。以上皺法可依各自愛好選擇或自創其它皺法。
點:古畫的點主要指點苔蘚,本人增添了點樹木花草,指在山石上用刀筆、鈍筆點畫草木,使山石富有生氣,這比畫荒山禿嶺更有意趣。
染:是指用淡墨和濕墨或色彩染出山石、樹木的陰陽向背,以及染雲霧、水紋,使景物具有立體感真實感。在古典山水畫中,宋畫較講究渲染,而元代以後,許多畫法只有勾、皺、點而少染了,現代山水畫則更重渲染,大有無染不成畫之意。渲染確可增加畫面蒙籠美,渲染時,通常採取皺陽面而染陰面較好,且生宣和熟宣的染法是不同的。
——熟宣渲染通常用分染法,塗染法,有干染濕染之分,干染不濕紙,塗上墨色迅速用清水染開。濕染先將紙噴濕,將墨色塗在欲染處,然後迅速用清水筆將邊緣染開,使之形成濃淡過度自然的效果。塗染法主要用於染畫遠山,先塗出遠山形狀,然後迅速用清水筆將下面染開淡化,使之形成雲霧狀。
——生宣渲染通常用刷染法、點簇法、混染法、勾染法、積墨法或破墨法,也有干染與濕染之別,但干染易在兩筆交匯處現一道白印,濕染則不會,濕染應先將紙噴濕晾八成干後進行。
刷染法常用於染山石、樹木的陰陽向背,是用筆沾少許淡墨,在欲染處採取掃、刷的筆法濕染,以形成濃淡層次。
點簇法常用於染雲霧,用枯筆點簇形成雲霧狀,點簇面不宜過寬大。
混染法也叫蘸墨法,常用於染山石、樹木的陰陽向背,以及染雲霧,通常為濕染,先用筆沾一些濕墨或清水,再在筆尖上沾一點淡墨,然後在欲染處下筆,一次染成,此種染法要求較高,須要較深功底。
勾染法常用於染遠山,用特大號毛筆沾清水,筆尖沾淡墨,勾染出遠山山形。勾染可筆尖向內,勾染出山的層次,也可筆尖向外,勾染出山峰。勾染通常應一筆成型,不應反復塗抹。
筆尖向內勾染的山……
筆尖向外染畫的山……
積墨法是先用濕墨在欲染處平染,再用淡、濃墨在需要加深處逐步加深至滿意為止。積墨染第二三遍時應待前遍的水份稍干後進行,否則因水份太多易浸花,也可邊染邊用電吹風逐除些水份。
破墨法有濕破乾和干破濕兩法,濕破干是先塗上濃墨,迅速用濕墨或清水破壞濃墨,憑借墨色遇水會浸染的特性使墨色自然散開。干破濕則相反,先濕紙,再上墨。破墨還包括墨破色,色破墨,淡破濃,濃破淡等,不贅述。
染也包括染色,山水畫通常用青綠二色,有大青綠小青綠及淺絳之分,在山頂或山腳施一點橙黃或褚色更佳。(網路轉載)

原則上是先淡後濃,先外後里,濃淡搭配

⑻ 中國水墨畫中的山要怎麼畫

只要你能畫出好的效果,怎麼畫都行,比如用兩只毛筆畫,一支比沾重墨、另一支沾淡漠,兩只筆拿在一個手裡一起側峰用筆在宣紙上就能畫出現不同的遠山效果。也可 先用濃墨畫接著在用淡漠破 ,也可相反用墨畫都能畫出好的效果。另外還可以用一隻比先沾水 然後用筆尖沾墨在調色盤中調好濃淡過度色後,在到宣紙上作畫,都可以的。總而言之不要一支筆大沾濃墨直接畫那樣會很糟的。一準會出現一團黑的。
畫山水畫講究皴法 可你不太懂。
只有先用淡墨或焦墨水份不要太多,用狼毫筆或石獾筆比較硬點的毛筆畫起來比較好得手!畫前能觀摩學習一下更好,下面是提供的學習山水畫的網站,很好的。也許對你幫助有佳。http://video..com/v?word=%D6%D0%B9%FA%C9%BD%CB%AE%BB%AD%B5%C4%BC%BC%B7%A8&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⑼ 如何畫山水畫的山

山水畫分為水墨山水和設色山水兩種。
水墨山水主要以水墨作為表現形式;設色山水一般在水墨不夠的基礎上施以淡彩或重彩,設色山水,可分淺絳山水和青綠山水。亦有淋漓盡致的潑彩山水和沒骨山水。

中國山水畫可謂集中畫技法之大成技術成熟很早,且有發展長久,筆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無不融匯在山水畫中,。所以學習山水畫應該從基本方法入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1、山水畫的表現技法。即是一個用筆、用墨和設色的問題。山水畫的用筆多種多樣。這是由毛筆的性能決定的。它可以勾線、點苔、塗面、可皴、可擦、可染;筆鋒可聚可散,用墨可干可濕。

2、筆鋒的運用,有中鋒與側鋒、順鋒與逆鋒、藏鋒與露鋒、聚鋒與散鋒。行筆有快與慢,輕與重,輕揮與頓挫。筆趣有巧與拙,剛與柔,光與毛等等。這些傳統的用筆方法可以反映出不同藝術效果和各種不同的質感。

3、中鋒常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比如樹木的枝幹,人物、車船等和各種點,如圓點、斜點、直點、橫點、渴點(干筆點),夾葉也多用中鋒。

4、側鋒多用於山石的皴擦,樹木的橫染,以及畫樹葉等。

5、散鋒多用於畫山石、樹木、皴擦點染,因勢利導,效果頗佳。

6、用墨要有濃、淡、干、濕等層次變化。濃墨又有濃濕與濃干,淡墨又有淡濕與淡乾的區別。一筆墨可出現濃淡干濕和墨色變化。古人啖「墨分五色,就是形容用墨有千變萬化,彷彿有色彩的感覺。因此,要掌握墨性。

7、山水畫的墨法,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
潑墨法,就是用闊筆蘸墨大寫,使墨彩生發多種變化。它的主要待點是一道墨趁濕可以適當補加,並要注意細心收格,此法常與破墨法結合。雨景山水和馬夏一派山水畫的一層墨,特別是那些平塗式的大遠山,也是潑墨法。 積墨法是與潑墨的一道相對而言的,是一種由淡則濃,由薄則厚的多層墨法,是前一道墨干後再畫後一道墨,層層添加,能增加畫面的蒼郁厚重感。 破墨法是趁第一道墨未乾前加第二道墨。可以重墨破淡墨,亦可淡墨破重墨。它的特點是濃淡,干濕相互破立。墨色融合,滲透變化,極有潤致。

9、畫山水用墨的一般的規律是:畫線畫點用濃墨居多,皴檫則濃淡可以兼用,渲染用淡墨居多。焦墨(燥墨)多作濃墨的輔助。滋潤處用濕墨,醒提處用焦墨。蘸墨不要太勤,一筆墨把它用光方可出現干筆, 調子才能豐富。

10、設色:設色山水有淺絳、青綠和沒骨之分。青綠山水中又分金碧、大青綠、和小青綠。淺綠山水:它是在完成勾、皴、點、染的墨筆山水的基礎上敷以淡赭來表明山川樹木的氣氛和彩色的。但一定要淺,也有與長青、草綠結合著用的,一般不用石青、石綠。

11、沒骨山水:此法不用墨打輪廓,直接用顏色畫。但是用筆、用墨較難,現在很少見,有時在畫遠山時亦可試用。初學不易掌握。

12、青綠山水:青綠山水的特點就是要減少皴法,渲染石青、石綠以前需要打底色,目的是起襯托作用,使青綠色既厚重又鮮明。小青綠山水的畫法是先用赭石打底子,然後另上花青和草綠,最後上石青、石綠。

13、大青綠山水只勾而不皴,一般是用赭石和石硃砂打底子,著石青、石綠要分幾次渲染。如果在大青綠山水上勾金,便成了金碧山水了。

14、我們在總結傳統繪畫設色方法的同時,可以借鑒西洋繪畫中的色彩關系和水彩畫的表現技法,以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

15、山水畫設色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完成畫面,在勾、皴、擦、點的基礎上,用不同深淺的墨染出石的結構和明暗關系。 然後再敷色。除先墨後色的方法,亦可先用色點染後勾墨,也可,打破了傳統的設色方法,用筆直接蘸,墨,色一筆生成一個塊面,使其墨交融。不過此法難度很高。
16、設色要反復大關系,色調要統一。渲染顏色不要把色彩調得很濃或一次完成,要多次渲染才能豐潤。如渲染後還不夠厚重,可在紙的背面加染顏色進行襯托,這種方法叫「背染」。渲染時直接用原色染的不多,一般要用幾種色調配或加點墨使用。此幀設色與渲染協調統一,白雲以白粉背染自有韻味,天空以赭墨背染則顯深邃。
設色的順序一般是先上水色,後上石色。石綠一般表現陽面,石青表現陰面,兩色可以摻合使用,也可以互相罩染。但是要注意的是顏色是補充墨的不足,墨是顏色的骨幹,使墨和色融為一體,使墨色交相輝映才是本意。

⑽ 中國山水畫五大技法是什麼

山水畫寫生五大技法:
1、創作法.
以上講了筆墨、章法、寫生等問題,這些都是為創作作準備的、創作是一切技法的綜合運用。既然是「創」,就沒有固定的方法、程式,畫家由於各自的修養、稟賦、愛好不同,創作時採用的方式方法也會有差異,這就不必強求一律。但要搞好創作必須注意些什麼問題呢?這方面前人提供了不少寶貴經驗,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鑒。現擇其要者簡述於後。
2、山水畫寫生技法:構圖的基本步驟:
傳統的「六法」川筆中講「經營位置」,其實就是講繪畫布局的章法,即構圖。所謂繪畫中的「位置」應該用心去「經營」,要根據對象的結構和格局,苦心加以組織和布置:在創作的時候,要注意表現對象的特點和神韻,落筆要肯定,一下筆就抓住物象的特徵,主題要鮮明。
先用墨線勾畫出景物的大感覺,構圖注意重心。先落墨點出小山丘,一般起筆落墨為有濃淡的濕墨,接下來干筆走線條向外擴張,線條由簡到繁、由疏到密;最後加點、擦、皴。注意點擦時變化要多,以中鋒點、散鋒點、側鋒擦,營造出山村郊外的蒼野和自然,主題不斷的深入,使畫面更加豐富多彩。
3、山水畫寫生技法:山石結構與皴法;
骨法用筆是傳統「六法」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是關於繪畫用筆的問題,也是運用「線」表現對象形體的重要技法,骨力、骨氣,形似皆於本意,而歸乎用筆。因此,「骨」便是指「線」的力度與變化,以及整幅畫的「骨架」。
中國畫表現山石的基本技法就是皴、擦、渲染。先皴石的外形輪廓以及輪廓以內山石的不平紋理。所謂皴,就是山石結構的紋理線條;擦是指在山石輪廓線旁擦出不規則的墨痕,增加山石的粗糙感;渲染,就是用濃淡墨染出山石凹凸不平的陰陽面,增加山石質感和明暗。
骨法用筆中傳統皴法有許多種類,如披麻皴、斧劈皴、折帶皴、米點皴、雲頭皴、馬牙皴、拖泥帶水皴等,但在實際生活中,山石質地是多種多樣的,山石紋理和風貌也是豐富的,所以單一的皴法往往不能滿足表現上的需要,故而常將多種皴法結合使用。
4、水畫寫生技法:山石結構.
歷代畫家根據山石的地質結構和外形狀態而創造了表現程式,隨著自然界的變遷和繪畫技法的演進,傳統的皴法發展到今天,已經更具真實感和現代感。
唐以前,山水畫中的山石是「空勾無皴」的。到五代、北宋時期畫家們才開始使用皴法,前人經過對自然界山石的長期觀察、體驗和積累,終於總結出表現山水紋理、質感、體面關系的造型手段。這是山水畫的一大發展。我們今天畫山石結構時,除了要對大自然進行更切實的觀察和寫生外,也應繼承和發展傳統的造型手法。
5、山水畫寫生技法:樹木寫生技法.
古人畫樹一般先畫枯樹,因為枯樹的出枝、穿插、組織結構清楚。不過,我們近代畫家畫樹已打破陳規,可以先畫部分樹葉或先用墨點出樹叢、樹林的層次,然後再畫樹乾和樹枝。

閱讀全文

與板繪如何畫中國山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為什麼老停電 瀏覽:848
印尼的臭豆有什麼作用 瀏覽:334
英國怎麼廢除奴隸制的 瀏覽:634
如果伊朗石油出口會怎麼樣 瀏覽:845
為什麼印度最好的城市都那麼臟 瀏覽:295
為什麼英國人的廚藝差 瀏覽:179
印尼盾10000等於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404
印尼什麼手機卡信號好 瀏覽:282
怎麼寄東西到印尼 瀏覽:973
義大利熊油治什麼病 瀏覽:459
義大利黑手黨的基地在哪裡 瀏覽:609
印度捷豹路虎多少錢 瀏覽:924
義大利虐狗怎麼判 瀏覽:447
印度面條多少錢一碗 瀏覽:282
亞投行為什麼幫印度 瀏覽:166
中國的睡衣出口怎麼樣 瀏覽:442
德軍為什麼有印度兵 瀏覽:192
中國五千年有多少次被滅族 瀏覽:940
朝鮮什麼時候屬於中國 瀏覽:575
伊朗美金和歐元怎麼貿易 瀏覽: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