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的軍事戰略包括哪些內容
國防戰略是對國防建設和運用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安全,實現國防目標的總體構想,取決於國家戰略和國家政策,最終體現國家利益。國防戰略的優劣直接關系國防建設的發展,乃至戰爭勝負、國家存亡、民族興衰。50年來,新中國的國防戰略以國家根本利益為最高原則,堅持從國家大戰略的高度來運籌軍事斗爭准備和軍事行動。因此,新中國的軍事斗爭准備和軍事行動,始終立足於維護我國周邊和平與世界和平,贏得和懾止針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為實現國家發展目標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從這一立足點出發,新中國的國防戰略堅持了以下重要原則:(1)服務於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國家對外基本政策。(2)著眼於創造相對持久的國際和平環境。(3)推動國際戰略格局向有利於世界和平的方向發展。戰略調整,是一種關乎全局的指導方針的調整。新中國國防戰略50年走過的歷程表明,適時地進行符合實際情況的戰略調整,對於軍隊的建設和發展具有根本的推動作用;而違背客觀實際情況的戰略調整,則會對軍隊的建設和發展帶來消極影響。這里的關鍵問題,是對戰爭與和平的認識問題,是對戰爭危險的判斷問題。科學認識戰爭與和平問題,恰當判斷戰爭危險,是實施正確戰略調整的必要前提條件。在未來的國防建設中,我們仍然應該把握這一關鍵,以贏得克敵制勝的戰略制高點。
② 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國實行了哪些戰略
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國實行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
科教興國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抉擇。我國科教和教育雖然取得很大進步,但從總體上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與現代化建設還有一定距離。科教興國戰略強調優先發展科教和教育,以此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
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全面推進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
作為創新型國家,應具備以下四個特徵:
1、創新投入高,國家的研發投入即R&D(研究與開發)支出佔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2、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以上;
3、自主創新能力強,國家的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通常在30%以下;
4、創新產出高,世界上公認的20個左右的創新型國家所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佔全世界總數的99%。是否擁有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是區分創新型國家與非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標志。
③ 我國的基本方略和戰略都有什麼
我國的基本方略有:
1、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3、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
4、堅持新發展理念。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5、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6、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和道德素質。
7、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8、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9、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10、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加強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11、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必須全面貫徹黨領導人民軍隊的一系列根本原則和制度,確立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指導地位;
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更加註重聚焦實戰,更加註重創新驅動,更加註重體系建設,更加註重集約高效,更加註重軍民融合,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
12、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必須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
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和文化往來,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13、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
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14、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必須以黨章為根本遵循,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同向發力,統籌推進黨的各項建設,抓住「關鍵少數」,堅持「三嚴三實」,堅持民主集中制,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紀律,強化黨內監督;
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堅決糾正各種不正之風,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不斷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我國實行的戰略有:
1、可持續發展、人工智慧、創新驅動發展、科教興國、人才強國、西部大開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引進來和走出去、推進城鎮化、天津濱海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
2、關中—天水經濟區、遼寧沿海「五點一線」經濟區、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江蘇沿海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海南國際旅遊島規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沈陽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
3、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糧食生產核心區、南海開發、贛南蘇區振興發展、河北沿海發展、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珠江-西江經濟帶。
④ 初三政治 我國有哪些基本國策有哪些戰略
基本國策:1.男女平等
2.對外開放
3.計劃生育
4.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戰略:1.鄉村振興戰略
2.健康中國戰略
3.人才強國戰略
4.科教興國戰略
5.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6.西部大開發戰略
7.互利互贏的開放戰略
8.「走出去」發展戰略
⑤ 我國有哪些發展戰略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科教興國戰略
三、依法治國戰略
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五、西部大開發戰略
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
七、推進城鎮化戰略
八、人才強國戰略
九、中國和平崛起戰略
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根據本國國情與國際環境的變化所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採取的主要步驟、重大政策和措施。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根據本國國情與國際環境的變化所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採取的主要步驟、重大政策和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從一開始就注意了從戰略全局和發展遠景來考慮經濟問題。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結束後,馬上就進入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開始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見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但是,當時由於研究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和方法還缺乏全面性、系統性,特別是在後來由於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在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選擇以及在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道路上,都曾經有過重大的失誤。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同時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這個轉變,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指導思想的轉變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束縛,端正了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在研究和制訂經濟發展戰略中,指導思想上實現了兩個根本的轉變。
⑥ 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有哪些
1、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2、實施製造強國戰略
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增強製造業競爭優勢,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產業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製造業優化升級。實施製造業降本減負行動。
3、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4、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5、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
(6)中國國家戰略哪些擴展閱讀:
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必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
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樹立底線思維,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⑦ 中國外交戰略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國外交戰略的主要內容是:
我國一向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則;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的基本立場。
維護我國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國外交的基本目標。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支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往,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中國外交戰略的原則:
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的發展促進和平。
中國將繼續推動世界多極化,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促進經濟全球化朝著有利於各國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
積極倡導多邊主義和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主要內容的新安全觀,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中國在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
⑧ 中國發展戰略有哪些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
(一)可持續發展: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體進展
(三)中國可持續發展重點領域的行動與成就
(四)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二、科教興國戰略
(一)科教興國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抉擇
(二)提高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
(三)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教興國道路
三、西部大開發戰略
(一)改革前區域發展戰略的演變
(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
(三)西部大開發的基本思路及進展
四、人才強國戰略
(一)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及重大意義
(二)人才強國戰略的內涵、目標、重點及組織保證
(三)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及主要任務
五、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
(一)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提出及其形成過程
(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意義、機遇與挑戰
(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選擇
⑨ 國家戰略有哪些內容
(一)基本概念
戰略環境是指影響國家安全或戰爭全局的客觀條件。主要包括國際和國內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地理等方面的客觀條件及其所形成的戰略態勢。戰略環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戰略環境應重點研究國際戰略環境和國內戰略環境。
(二)戰略環境與戰略的關系
1、戰略環境與戰略是客觀實際與主觀指導的關系。
2、正確認識和分析戰略環境是正確制定戰略的先決條件。
3、戰略對戰略環境的發展變化也具有重大的能動作用。
(9)中國國家戰略哪些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大戰略概念傳入美國,戰後逐漸演變成為國家戰略,並將其正式列為美國軍事用語。其定義是:「為達到鞏固國家安全目標而發展、運用和協調國力的各部分(包括外交、經濟、軍事和信息等)的藝術和科學。」國家戰略的概念通常為西方國家所使用。
學術界對它還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有的把它等同於大戰略,有的認為兩者是有區別的。它們的區別就在於大戰略是運用國家力量,達成軍事目標;而國家戰略則是運用國家力量,達成國家總體目標。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學術界也開始了對國家戰略的探討,主要是從區別於大戰略的意義上來認識國家戰略概念的。中國的國家戰略主要體現於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總路線、總方針、總政策上。
⑩ 我國四大發展戰略是什麼
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
拓展資料
科教興國戰略
科教興國戰略的主要內容是: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的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
人才強國戰略
人才強國制定和實施,是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當代世界和中國深刻變化著的實際出發,根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決策。人才強國戰略作為一項國家的重大戰略,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內涵。
人才強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解決了中國人才資源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戰略目標與重大問題,為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思想保證、組織保證和制度保證,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鴻篇巨制中的一個壯麗篇章。
西部大開發戰略
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就是要開荒,依託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逐步形成我國西部有特色的西隴海蘭新線、長江上游、南(寧)貴(陽)昆(明)等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帶,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西部大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