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塔有哪些
1 山西飛虹塔 (琉璃塔)
在山西洪洞縣廣勝寺內,重建於明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間(1515~1527),為磚砌樓閣式塔,八角十三層,通高47米。外鑲黃、綠、藍三色琉璃燒制的屋宇、神龕、斗拱、蓮瓣、角柱、欄桿、花罩及盤龍、人物、鳥獸和各種花卉圖案,把塔身裝飾得絢麗多姿,金碧輝煌,是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2 登封嵩岳寺塔(磚塔)
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該塔位於登封縣城西北約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520年),距今已有1470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總高41米左右,周長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邊十二角形,中央塔室為正八角形,塔室寬7.6米,底層磚砌塔壁厚2.45米,這樣的十二邊形塔在中國現存的數百座磚塔中,是絕無僅有的。該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粘砌而成,塔磚小而且簿。無論在建築藝術上,還是在建築技術方面,都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一件珍品。
3 大理千尋塔(磚塔)
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濱,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磚塔,共有16層,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樓梯,可以供人攀登。塔頂四角各有一隻銅鑄的金鵬鳥,傳說用以鎮壓洱海中的水妖水怪。分立在大塔兩側的南、北兩小塔,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三塔渾然一體。
關於三塔的修建年代,一般公認千尋塔建於唐代 南詔國時期。南、北二塔是在大塔修好後增修的,大約建於宋徽宗時。
三塔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4 應縣釋迦塔(木塔)
中國遼代高層木結構佛塔。在山西省應縣城佛宮寺內。因塔內供釋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 制構件疊架而成,所以俗稱應縣木塔,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
5 西安大雁塔(磚塔)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內,建於唐代,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為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
6 杭州雷峰塔
位於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凈慈寺前。相傳是吳越王為慶祝黃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黃妃塔」。原塔共七層,重檐飛棟,窗戶洞達,十分壯觀。雷峰塔曾是西湖的標志性景點,舊時雷峰塔與北山的保俶塔,一南一北,隔湖相對,西湖上亦呈現出「一湖映雙塔,南北相對峙」的美景。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橫空,別有一番景色,故被稱為「雷峰夕照」。
7 蘇州虎丘塔(磚塔)
在蘇州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巔,是蘇州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塔。
虎丘塔建在雲岩寺內,稱雲岩寺塔。該塔始建於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建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高七層,塔身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磚身木檐仿樓閣形寶塔。由於多次火災,頂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毀壞,原來的高度已無法確知。由於種種原因,現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
盡管如此,這座聳立於虎丘山巔的千年古塔,已成為古城蘇州的標志,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 滄浪網獅拙政園,天岩北寺虎丘山。蔚林雙塔楓橋夜,美景長留天地間。
8 杭州六和塔(磚木塔)
位於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宣和五年,塔被燒毀。南宋紹興二十四年重建,清光緒二十五年重修塔外木結構部分。
六和塔的名字來源於佛教的「六和敬」,當時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鎮壓錢塘江的江潮。塔高59.89米,其建造風格非常獨特,塔內部磚石結構分七層,外部木結構為8面13層。清乾隆帝曾為六和塔每層題字,分別為: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凈域、四天寶綱、五雲覆蓋、六鱉負載、七寶庄嚴。雍容大度,氣宇不凡。
從六和塔內向江面眺望,可看到壯觀的錢塘江大橋和寬闊的江面。
9 蘇州報恩寺塔(木塔)
又稱北寺塔,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報恩寺中,又稱北寺塔。塔高9層(76米),佔地1.3畝。該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
報恩寺塔是中國樓閣式佛塔,傳始建於三國吳,南朝梁(公元502-557年)時建有11層塔,北宋焚;元豐(1078~1085)年間重建為9層。塔身的木構部分為清末重修。此塔曾刻入南宋紹定四年(1229)的《平江圖》碑中。塔正當平江(即今蘇州)最主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中軸線上,成為大街的對景。
全塔宏偉中又蘊含著秀逸的風姿。
10 開封鐵塔 (琉璃塔)
位於河南省開封城內鐵塔公園內。她以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雄偉秀麗的修長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元年(1049年),該塔因當年建築在開寶寺內,稱開寶寺塔,又因塔全部用褐色琉璃磚砌成,遠看近似鐵色,故人們又谷稱鐵塔。鐵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系中國北宋時期著名建築學家喻浩為供奉佛祖釋伽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
鐵塔現高56.88米,為八角十三層,是國內現在琉璃塔中最高大的一座,塔的外部採用經過精密設計的二十八種標准磚型加工合成。塔身設窗,一層北、二層南、三層西、四層東以此類推為明窗,其他為盲窗。環掛在檐下的104個鈴鐸,每當風度雲穿時,悠然而動,象是在合奏一首優美的樂曲。塔內有磚砌蹬道168級,繞塔心柱盤旋而上,遊人可沿此道扶壁而上,直達塔頂。鐵塔建成近千年,歷盡滄桑,登上塔頂極目遠望,可見大地如茵,黃河似帶,遊人至此,頓覺飄然如在天外。
⑵ 中國四大名塔是什麼
中國四大名塔:嵩岳寺塔、千尋塔、釋迦塔、飛虹塔。
嵩岳寺塔位於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世界地質公園中嶽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於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文化建築群之一。
千尋塔聳立在雲南大理縣城西北崇聖寺內。崇聖寺,是國內外聞名的南詔名勝之一,是一座建於六詔時的古剎。現在寺院建築早已盪然無存,只有寺前三塔仍巍然屹立。千尋塔在三塔中最大,位於南北兩座小塔前方中間,所以又稱中塔。塔的全名為「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建於唐代南詔保和年間。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樓梯可以供人攀登。通體自上而下有兩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層,每層正面中央開券龕,龕內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
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中國中西部的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因其全部為木構,通稱為應縣木塔。塔總高67.31米,是中國現存唯一的純木構大塔。
飛虹塔矗立在山西洪洞縣東北17公里的霍山之巔。廣勝寺,始建於公元147年;唐代宗大歷四年(769年),汾陽王郭子儀奏請重修,始改現名。廣勝寺分上、下二寺,相距里許,共有殿堂11座。現存建築為元、明兩代興修重建。整個佛寺,以琉璃寶塔最為著稱.上寺的琉璃寶塔為飛虹塔,是國內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該塔始建於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的。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京師大慧和尚又於飛虹塔的底層加建了一圈迴廊,遂成今日之規模。
⑶ 中國名塔有哪些
塔最早是佛教徒用來供奉佛的舍利,後來,用於供奉佛像或經卷或保存某些和尚的遺骸或遺物。
大雁塔:在陝西西安市郊慈恩寺內。建於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雁塔名稱來源於印度佛教故事。塔高64米。
佛宮寺釋迦塔:在山西應縣城佛宮寺內。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我國現存最大和最高的木塔,也是世界現存最高的古代木結構建築。塔高約67米。
神通寺四門塔:在山東濟南市青龍山南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單層石塔,建於隋煬帝時期。塔高15米,全部用大塊青石砌成。
開元寺塔:在河北定州城內,建於宋真宗成平四年(公元1001年),塔高80餘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古塔。
開寶寺塔(鐵塔):在河南開封市內,宋皇元年(公元1049年)建成,塔高57米多。
真覺寺金剛寶座:又叫五塔寺塔。在北京西直門外,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建造。
崇聖寺三塔:在雲南大理縣城郊,聳立在蒼山洱海之間。三塔一大兩小,大塔千尋塔,高58米,是唐代南詔晚期建造,兩小塔高約38米,可能於五代時(公元907~960年)建造。
妙應寺白塔:在北京西城區。元代修建。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建成,塔高50多米,由尼泊爾工藝家阿尼普設計建造的。它是中尼人民友誼的象徵。
⑷ 中國的塔有哪些
1、大雁塔。大雁塔位於陝西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塔高64、5米,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
2、木塔。木塔位於山西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塔高67、31米,建築宏偉,藝術精巧,是世界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高層塔式建築。
3、雷峰塔。雷峰塔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上。原塔共七層,十分壯觀。舊塔已於1924年倒塌,現已重建。
4、靈光塔。靈光塔位於吉林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塔山公園景區內,塔高12、8米。靈光塔周邊有觀日台、梳妝台、南天門、點將台、翠山三疊等景點,並流傳著優美的傳說故事。
⑸ 中國四大名塔分別是哪幾座 最好簡介一下
中國四大名塔分別是嵩岳寺塔、千尋塔、釋迦塔、飛虹塔。
1、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該塔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城西北約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470多年的歷史。
嵩岳寺塔上下渾磚砌就,層疊布以密檐,外塗白灰,內為樓閣式,外為密檐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
2、千尋塔
中國的古塔到處都有,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在一起的卻為數極少。大理三塔就是以此而聞名中外。
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濱海之濱,原是崇聖寺的一部分,現寺已無存,塔卻依然屹立如故。一九二五年大理地區發生大地震,城內外房屋幾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只有1 華里的三塔,卻安然無恙。
3、釋迦塔
中國遼代高層木結構佛塔。在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隅佛宮寺內。因塔內供釋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 制構件疊架而成,所以俗稱應縣木塔。
佛宮寺建於遼代,歷代重修,現存牌坊、鍾鼓樓、大雄寶殿、配殿等均經明清改制,惟遼清寧二年(1056)建造的釋迦塔巍然獨存,後金明昌二至六年(1191~1195)曾予加固性補修,但原狀未變,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
4、飛虹塔
飛虹塔位於山西洪洞縣城北17公里的廣勝上寺,塔身琉璃鑲嵌,俗稱琉璃塔。琉璃,是一種礦物質材料。半透明體,把它塗在陶質(坩子土)製成的筒瓦、板瓦、脊魯等構件表面,然後放至陶窯內用火燒成一層細密的彩色釉,使之成為一體的彩陶器物。釉在陶表面,有耐磨、結實、堅硬、美觀的優點,是中國富有民族色彩的建築構件材料。
(5)中國著名的塔有哪些擴展閱讀
「嵩岳寺塔也是唯一平面為十二邊形的古塔,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無上崇高的地位。」
上世紀30年代,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來考察後,在其《河南省北部古建築調查筆記》中說:「後來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積寺塔等均脫胎於此……」
新中國成立後,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向中央政府開列了一份必須重點保護的文物清單,根據重要程度,梁思成在其前面分別標上五個圈、四個圈、三個圈……而在嵩岳寺塔前赫然標上了五個圈。
⑹ 中國最著名的塔有哪些
中國四大名塔分別是嵩岳寺塔、千尋塔、釋迦塔、飛虹塔。
不管從塔的設計,要求方面,都屬於世界一流建築,是值得觀賞的建築景觀。
⑺ 中國古代建築了許多名塔,請你列舉兩個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中國西南地區著名佛塔。位於雲南大理縣西北原崇聖寺前。三座塔作三角形排列。大塔為千尋塔,建築年代有唐貞觀六年(632)、開元元年(713)與開成元年(836)諸說。但原崇聖寺銅鍾有「建級十二年建鑄」的紀年,可能建於南詔晚期。為密檐式空心磚塔,方形16層,高69.13米。塔身每層正面開券龕,內置石雕佛像,塔頂有銅制覆缽、相輪,塔剎在1925年地震時震落。南北兩座小塔建於五代。為10層八角實心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表面塗有一層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紋,各層分別有券龕、佛像、蓮花、瑞雲、花瓶等雕刻作裝飾,兩塔頂各有三個銅制葫蘆。1978年和1980年重修時,在塔中發現南詔、大理時期文物600餘件。 陝西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創於唐永徽三年(652),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建。初為仿西域建築形式的磚表土心5層方塔。武周長安(701~704)年間,由武則天及王公施錢,重加營建至10層,後經兵火僅剩7層。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間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繕。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飾,留傳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後揣《大唐西域記》所記印度佛教傳說故事而名雁塔。至於稱大雁塔則是為與後建的薦福寺小雁塔相區別。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欄額均為青磚仿木結構。塔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均有拱門,可憑欄遠眺。塔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的說法圖,刻有當時的殿堂建築,是研究唐代建築、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⑻ 中國有名的塔
中國名塔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中國西南地區著名佛塔。位於雲南大理縣西北原崇聖寺前。三座塔作三角形排列。大塔為千尋塔,建築年代有唐貞觀六年(632)、開元元年(713)與開成元年(836)諸說。但原崇聖寺銅鍾有「建級十二年建鑄」的紀年,可能建於南詔晚期。為密檐式空心磚塔,方形16層,高69.13米。塔身每層正面開券龕,內置石雕佛像,塔頂有銅制覆缽、相輪,塔剎在1925年地震時震落。南北兩座小塔建於五代。為10層八角實心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表面塗有一層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紋,各層分別有券龕、佛像、蓮花、瑞雲、花瓶等雕刻作裝飾,兩塔頂各有三個銅制葫蘆。1978年和1980年重修時,在塔中發現南詔、大理時期文物600餘件。
陝西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創於唐永徽三年(652),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建。初為仿西域建築形式的磚表土心5層方塔。武周長安(701~704)年間,由武則天及王公施錢,重加營建至10層,後經兵火僅剩7層。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間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繕。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飾,留傳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後揣《大唐西域記》所記印度佛教傳說故事而名雁塔。至於稱大雁塔則是為與後建的薦福寺小雁塔相區別。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欄額均為青磚仿木結構。塔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均有拱門,可憑欄遠眺。塔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的說法圖,刻有當時的殿堂建築,是研究唐代建築、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寧夏青銅峽108塔古塔群
一百零八塔是中國現存的大型古塔群之一,位於銀川市南60公里的青銅峽水庫西岸崖壁下,塔群坐西面東,依山臨水,為實心喇嘛磚塔。
最高一座3.5米,其餘均高2.5米。隨著山勢,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數排列成12行,整體成三角形狀。關於一百零八塔的身世,明代李賢的《一統志》已有"古塔一百零八座"的明確記載,究其來龍去脈,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在塔群附近的黃河庫區,有被譽為"候鳥天堂"的青銅峽鳥島。每年春季,數以萬計的候鳥從南方遷徙而來,在這里產卵孵育。其中既有司空見慣的麻鴨、大雁,也有珍稀的黑天鵝。藍天碧水,綠草青山,飛鳥成群,鳴聲上下,給古老寂寞的塔群增添了無限生機。
山西應縣木塔
山西應縣木塔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佛塔。該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塔的底層直徑30米,高67.13米,五層六檐,平面為八邊形。整個木塔共用了54種不同形式的斗拱,成為中國古建築中斗拱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樓閣式佛塔。由於它牢固的結構,歷經900多年,經歷多次地震襲擊,至今巍然挺立。樓閣式佛塔的特點,一是塔身高大,二是每層之間距離較大,塔身每層有木構的門、窗、枋和斗拱等。塔檐上有檁枋、椽子和飛頭等仿木構造。塔內有樓梯可供人們登臨樓層遠眺。
浙江杭州六和塔
中國宋代古塔。位於浙江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某地舊有六和寺,塔因寺得名。初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王錢 為鎮江潮而建。共九級,高五十餘丈,北宋宣和三年(1121)焚毀。後經多次改建和整修,現存的磚構塔身為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重建,隆興元年(1163)建成。塔剎系明代重修,外部十三層木檐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建。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外觀十三層,內為七層,塔內有階梯可達頂層。塔內須彌座上磚雕的飛仙、樂伎、海石榴、荷葉花、寶相花、鳳凰、獅子、麒麟、仙鹿以及回紋、雲紋、如意等圖像,是研究南宋裝飾圖樣的可貴資料。塔內還存有南宋尚書省牒碑和四十二家寫的《四十二章經》殘石等。1953年和1970年兩次整修後,顯得更加壯觀。
山東歷城四門塔
四門塔建於隋朝大業七年,即公元611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是目前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也是最早的的亭閣式佛塔,在山東歷城神通寺內。四門塔呈平面四方形,全部是石結構,是一單層、亭閣式舍利寶塔,它是我國早期佛塔的範例,造型庄嚴大方,結構簡潔合理。它是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寶頂組成。四門塔通體高15.04米,四面塔身邊長7.4米,塔身厚0.8米,在四面塔身中央各開一高2.10米、寬1.40米的半圓形拱門,總共有四個門,所以此塔稱之為四門塔。塔檐挑出五層又迭澀收回23層,形成芭蕉承托相輪寶頂。進到塔內,我們可以看到塔內有一四方平台,平台之上有一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上方是十六塊三角梁和塔身相連摯住塔頂。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我們的祖先在一千四百年以前就已知道了它的特性,從這一點上我們又一次看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和智慧。塔內造像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紋飾清晰,是研究佛教史、佛教造像雕刻藝術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
北京妙應寺白塔
北京西城妙應寺白塔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元代藏式喇嘛塔。現存元代藏傳佛教大塔。又稱白塔。位於北京阜成門內。因塔身通體皆白而得名。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當時入仕中國的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曾參與設計與修築工程。塔高50.9米,下部為三層方形折角須彌座,其上為半圓突起蓮瓣組成的覆蓮座和承托塔身的環帶形金剛圈,方形折角塔基自此過渡到圓形塔身,自然而富裝飾性。塔身似碩大的覆缽,上有7條鐵箍環繞,頂端承托直徑9.9米、上覆40塊放射形銅板瓦的華蓋,其周邊懸掛36個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每個高1.8米,有鏤空花紋,風來鈴響,清脆悅耳。華蓋上為銅質小塔形寶頂,高約5米,重4噸。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塔前增建寺院,賜名大聖壽萬安寺,由四層殿堂和塔院組成,規模宏大,為元世祖營建大都城的重要工程之一。明元順元年(1457)改為今名。
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北京西直門外的真覺寺金剛寶座塔是典型的金剛寶座塔。真覺寺建於明永樂年間,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因慈禧太後慶壽而重修,並改名為大正覺寺。因此正覺寺金剛寶座塔,又稱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該塔建於明代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全部石頭砌成。塔的基台下面是雕刻精美的須彌座,使體積龐大的基台產生了內收的曲線,具有抑揚頓挫的感覺。最富特色的是基台四周雕刻了造型統一的381尊小佛像,給人以絢麗斑讕的感覺。
北京昌平縣居庸關過街塔
北京昌平縣居庸關過街塔,是著名的過街塔。該塔現存一基座,台上原有三座喇嘛塔,元末明初被毀。現存雲台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高9.5米,下基東西長26.84米,南北長17.57米,台頂四周設有石護欄及排水龍頭,券洞為五國折角式拱券,可通車馬。雲台從立面上看,外輪廓做成半圓形,券面和券頂都有精美的石頭浮雕。南北兩邊券面各雕六個護衛神,專門擒拿各種魑魅魍魎。券頂刻生身舍利,正頂是五曼荼羅,斜頂為十方佛,在這中間布滿了千佛。券壁刻法身舍利,兩壁的四個角刻護法四天王。這些高浮雕,形態雄勁生動,是元代雕刻的優秀作品。
河南登封縣嵩岳寺塔
河南登封縣的嵩岳寺塔,是現存最早的一座密檐式佛塔。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高40餘米,12邊形,15層。此塔的平面為12邊形,是國內的一個孤例。塔身下層的倚柱和券面細部造型頗帶印度風情,二層以上,各層面依次遞減,密檐層層外挑,檐層逐漸向上減小與密集,使高大的形象變得空靈、秀麗,給人以高聳而穩固的審美感受。此塔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磚砌佛塔。
小雁塔
中國唐代長安城內著名佛塔。在陝西省西安市友誼 西路南側。此塔體量比大雁塔小,故稱小雁塔。因寺名 又稱薦福寺塔。
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6~709),位於唐長安城 安仁坊西北隅。 據現存碑文記載, 薦福寺曾屢遭戰火。 現存殿宇為明正統十四年 (1449) 重建。成化二十三年 (1487)地震使塔頂墜毀,塔身中裂,後經維修,仍基本 上保留唐代的原狀,是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196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雁塔用青磚砌成,塔身略呈梭形,整個輪廓作自 然緩和的卷殺曲線,為密檐式建築,挺拔秀麗。共15層, 因塔頂殘缺,現殘高 43.94 米。1980 年寺內出土明正 統十四年寺塔全圖刻石。根據刻石可知,塔頂原由圓形 剎座、兩層相輪和寶珠形剎頂組成。塔的平面為正方形, 底層邊長 11.38米。坐落在底邊長23.8米、高 3.2米的 方形磚台之上。塔的底層較高, 2層以上高度逐層遞減, 每層迭澀出檐,檐下各砌有兩層菱角牙子。塔底層南北 有券門,其上各層南北均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以青石 做成門楣、門框,其上布滿唐代蔓草圖案線刻,刻工精 細,線條流暢。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圖像,更是彌足珍貴。 塔內為空筒,設有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塔上有自 唐以後歷代題刻多處。在北門楣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 王鶴題記,載明成化丁未(1487)地震時,小雁塔「自頂 至足,中裂尺許」,明正德十六年 (1521) 又遭地震時, 「塔一夕如故」。此條題記訂正了輾轉相傳謂小雁塔是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臘月大地震時被震裂的訛誤。 薦福寺自山門內中軸線上有鍾、鼓樓、慈氏閣、大 雄寶殿、藏經樓、白衣閣等建築,大致仍保持了明正統 十四年重建後的布局。鍾樓內懸金明昌三年(1192)鑄鐵 鍾一口,高 3.5米,口徑2.5米,重1萬千克。膾炙人口 的「雁塔晨鍾」即指此而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過幾年的准備,1964年 4月開始整修小雁塔,1965年9月竣工。整修中,採取彌 合裂縫、加固塔身等措施,並在塔的2、5、7、9、11各 層檐下加鋼板腰箍,保持其殘缺的原貌。此外還整修了 塔的基座、塔頂的排水設施,並安裝了避雷設施。薦福 寺殿宇建築也已修葺。
--------------望採納,來自網路-----------------
希望我的回答給你帶來幫助!
⑼ 中國現存的三座著名的塔都是什麼為什麼有名
旅行有好多益處:新鮮滿懷;見聞大開;觀賞新都市的歡悅;與陌生朋友的相遇;能學到各種高雅的舉止
.塔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建築結構。每個國家都有高塔。它們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埃菲爾鐵塔和比薩斜塔。。這座塔早已聞名於世。許多人去巴黎是為了看它的美。比薩斜塔位於義大利托斯卡納省比薩市。它是一座非常特別的塔,因為它的傾角超出了你的想像。它原本是一個失敗的建築案例,卻在陰差陽錯中成為舉世聞名的建築奇跡。其實中國有很多塔,但是你知道最奇怪最奇特的三座塔在哪裡嗎?下面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這三塔雖然沒有埃菲爾鐵塔和比薩斜塔那麼有名,但卻是中國的建築奇跡,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看了這篇介紹,你知道他們的故事了嗎?
旅遊不是去另一個地方,旅遊是另一種方式的體驗。
⑽ 塔的起源是什麼中國名塔有哪些
塔起源於印度,梵文稱作Stupa,中文釋作浮屠。釋迦牟尼圓寂之後,屍體被火化,產生了許多「舍利子」,因而建塔埋葬,以資紀念。後來佛教高僧、大法師死後,亦建塔埋葬靈骨,也有用以埋葬重要的經卷、袈裟、法器的。中國的佛塔源於印度,但又有自己的特點,即把中國原有的亭台樓閣建築特點運用在塔的建築之中,創造了各種樣式的名塔。
開元寺塔:位於河北定州城內,建於北宋初年,因建於開元寺內而得名,因它位於定州城內,又俗稱定州塔。塔高84.2米,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有「中華第一塔」之稱。
大雁塔:大雁塔位於陝西西安南郊的大慈恩寺內,故又名大慈恩寺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大雁塔共有七層,高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小雁塔:小雁塔即薦福寺塔,在西安城南薦福寺內,與大雁塔相距三千米,因低於大雁塔,故稱「小雁塔」。小雁塔為密檐式磚塔,略呈梭形,高43.38米。
應縣木塔:即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位於山西應縣城佛宮寺內。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五層,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塔高67.13米,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塔式建築。
開封鐵塔:又名開寶寺塔、佑國寺塔,坐落在河南開封城東北隅鐵塔公園內,因塔身全部以褐色琉璃瓦鑲嵌,遠看酷似鐵色,故稱為「鐵塔」。鐵塔建於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塔成等邊八角形,共十三層,高55.88米。塔身遍砌花紋磚,上有飛天、麒麟、菩薩、樂伎、獅子等花紋圖案50餘種,造型優美,神態生動,堪稱宋代磚雕藝術傑作。
雲居寺塔:位於北京涿州,與其南側的智度寺塔合稱雙塔。雲居寺塔始建於遼大安八年(1092),為八角樓閣式仿木構磚塔,高六層,55.7米。雲居寺塔是國內少數幾個保存完整的閣樓式遼塔之一。
雲岩寺塔:位於蘇州城外虎丘山上,俗稱虎丘塔。建於五代吳越國顯德六年(959),號稱江南第一古塔,為磚砌樓閣式。雲岩寺塔為八角七層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塔身殘高47.5米。因地基不均勻下沉,雲岩寺塔已經傾斜,與義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東西相映,稱為東方斜塔。
嵩岳寺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該塔位於河南登封嵩岳寺內,建於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這種密檐形12邊形塔在中國現存的數百座磚塔中,是絕無僅有的,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一件珍品。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中和鎮)西北2千米的蒼山應樂峰下,原有崇聖寺,現已毀,僅存三塔。主塔又名千尋塔,始建於唐代,為密檐式方形空心磚塔,高69.13米。南、北二小塔建於宋代,為密檐式的八角形空心磚塔,均高43米。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勢,高聳藍天,成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徵,是我國南方最古老最壯麗的塔群。
妙應寺白塔:位於北京妙應寺內,建於元朝至元八年(1275年),初名大聖壽萬安寺,至正二十八年曾遭火焚,於明宣德八年(1433年)再建,改稱妙應寺。因寺內有通體塗以白堊的塔,俗稱白塔寺。現寺內的建築大都為清代所建,僅白塔在火焚中倖免,為元代遺物,至今已700餘年。白塔塔體為磚石結構,通高50.9米。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