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中國和諾貝爾獎無緣
談及中國科學史,不能不提到一個英國人,他就是劍橋大學的生物化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37年,他招來了3位中國留學生:王應睞(後來成為我國研究人工合成胰島素課題的主要負責人)、魯桂珍和沈詩章,他們的聰明才華令李約瑟驚嘆不已,並開始嚮往有著古老文明智慧的中國。他當時已是著名的生物化學家,卻努力學習中文,在後半生不惜放棄自己的專業,專門研究中國科學史。他在數十冊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證明:「中國在公元前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科學發明和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
在元代以後的封建社會里,統治者對科學技術不重視,多少年流傳的說法都是把知識分子排在「第九」,位置僅高於要飯的。長期的科舉制度嚴重干擾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追求。最近四五百年,特別是從明末清初開始,中國封建王朝實行「閉關鎖國」,不僅關閉了與世界交往的大門,而且與世界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失之交臂,使得中國積貧積弱。在世界發展的洪流面前,中國明顯地落後了!
從世界科學發展看,現代科學技術傳入中國才100年左右的時間。那時,科技革命已經在歐洲蓬勃興起,諾貝爾獎已開始吸引世界的目光,而我國還基本上沒有現代科技,在此之前還沒有一所大學。有人統計過,那時懂得微積分的全中國不超過10名。100年間,中國飽經滄桑,特別是新中國誕生前,世界列強對中國的蹂躪,無休止的戰亂動亂,帶來至今難以撫平的創傷。
我們往前看一看古代中西方科技文化思想的比較。古代中國和古希臘自然哲學思想理論比較接近。中國古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總結為陰陽、八卦及金、木、水、火、土「五行」,古希臘人則認為是干、濕、冷、熱和水、火、土、氣「四因」,實質上都是認為世界是由某種實物演變發展而來的。但發展結果是:西方逐步形成了嚴密的邏輯系統,並通過嚴格的科學實驗,形成了自然科學理論;而我國則形成遠離自然科學的社會政治倫理觀念系統,終究未形成以有控制的科學實驗和嚴格的數學推理為基礎的現代科學技術。
從中西方文化傳統比較看。西方文化傾向於具體、精確,表現為嚴密的邏輯思維,有良好的求異、求新傳統。而中國傳統文化則更多地表現為直觀的、類比的形象思維方式,思維缺乏邏輯和數學的傳統,模糊而不求精確,而且功利主義比較嚴重,不夠注重基礎研究。中國古代科技沒有形成實驗科學傳統和完整的科學體系,導致了科技缺少應有的地位,並且缺乏通過科技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和機制。
眾所周知,傳統的儒家文化對中國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最大。儒家文化的保守性,被許多人看成是中國300年來不易吸收西方科學思想的最大原因。我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思想的「守一」和「齊一」,這種大一統的思想促成的價值觀,又抑制了人們進取創新的精神。厚古薄今、順天承命、安於現狀、跟隨大流等意識,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又多是經驗型的,研究自然現象往往觀物比德,使之人性化、倫理化,科研又過於注重實用性,而缺乏對客觀事物原理、規律的深入探索。
前面提到的李約瑟,曾經提出一個意義十分重大的課題:「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發生在中國?」這個問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對此,他有一些很著名的觀點:近代科學之所以沒有在中國產生,一是中國沒有具備宜於科學成長的自然觀;二是中國人太講究實用,一些發現滯留在了經驗階段;三是中國的科舉制度扼殺了人們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興趣,八股文扼殺了學生探索自然的興致,思想被束縛在古書和名利上,「學而優則仕」成了讀書人的第一追求。實際上,這種影響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我國社會中,強烈的官本位意識對科學和創新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李約瑟對中國科學史的研究,在學術界見仁見智。關於「中國本土為什麼沒人拿到諾貝爾獎」的問題,也可以說是當代的「李約瑟難題」。兩個難題既相區別又有聯系,有許多相似之處,確實值得人們深入思考。李約瑟在我國抗戰時期,任過英國駐華大使館的科學參贊,他寫了一本名為《科學的前哨》的書,對中國科學的前途充滿了信心,很可惜,這本書還沒有全文的中譯本。李約瑟在研究中國科學史中,表現出的客觀態度,十分難能可貴。
楊振寧在講到中國本土為什麼還沒有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明確指出:「中庸之道對於科學發展不是最好。中國為何沒有得出歐幾里德的幾何定律,在於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科學精神與中國倡導中庸、不太允許標新立異的文化傳統相背離,這種文化機制不利於培養標新立異的科技人才。」
對美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的調查表明,獲獎離不開科學的接代連續性。也就是說,知識的積累與創造,不僅與前人的勞動有關,而且還與幾代人之間的智力接力有密切的關系。國外有研究證明,孕育一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至少要有三代人的知識積累方能見效。這說明社會、教育、科研等環境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知識遺傳」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是體現在對前輩的治學態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維習慣的潛移默化的繼承上。
我國科學家知識積累不足、缺乏科學家群落的問題比較明顯。有人對中、老年兩代中科院院士進行抽樣估測,結果顯示,他們出身於專業世家的平均不足39%,而其下一代繼續從事高層次科學研究的則不足10%。尤其是合作精神在我國科研人員中也比較薄弱,存在著不少文人相輕、難以合作的現象。這與科學研究越來越成為集體的創造的趨勢很不相稱。丁肇中1976年獲獎前,實驗中參與找美誇克證據的研究人員還不很多,到了1995年前找頂誇克存在的證據時,已有兩個以上的實驗組總共800多人共同工作,一起做這篇大「論文」。未來的世界正在變成一個「研究村」。而我國科技界中「論資排輩」、只願做「雞頭」不願做「鳳尾」的現象與之極不適應。這里有體制和機制的問題,也有科學傳統、科學道德等方面的原因。
諾貝爾獎獎勵的是原始性創新科技,對人類整個文明、社會進步都有重大影響作用,而要得諾貝爾獎,必須具備「努力+機遇+合作精神」三個要素。不少科學家已經認識到,積極與諾貝爾獎獲得者及相當水平的大師合作,或成為他們的學生,或者認真拜讀他們的論文,利用他們的成果作進一步開拓和發展,是爭取諾貝爾獎的「一條捷徑」。但要做到這一點,缺少積極合作的精神顯然是不行的。
❷ 為什麼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獎很難
中國有許多優秀的作家,也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但是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卻很少。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中西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而導致了在文學藝術上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偏差。所以在評定諾貝爾文學獎的過程中中國的作家也會因此錯失獲獎的機會。所以中國本土的文學作品在翻譯的過程中就會遇到一定的困難而,最終也導致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結果所出現的中國作家少之又少。
❸ 中國人為什麼得不了諾貝爾獎
摘要 原因是多方面的
❹ 為什麼中國人得不了諾貝爾獎
得不到公平的競爭,有資源的國企央企管理非常官僚,民企也很難獲得充足的自己,現在中國的投資基本是短線投資,需要可觀的回報,像基礎科學研究短幾年,長的十幾二十年,期間無任何回報,還需要巨額投資,加上國際環境都不相信中國企業,中國竊取別國技術或技術換市場也是詬病!
❺ 諾貝爾為什麼中國一個都沒有
自然科學類,中國沒經濟實力供科學家研究。
人文科學類,諾貝爾評選是以西方價值觀去審視的,他不懂東方尤其是深奧的中國文化。所以中國夾在這個位置很尷尬。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沒和諾貝爾獎接觸一次。
❻ 諾貝爾文學獎,為何中國的獲獎人卻那麼少
諾貝爾文學獎,為何中國的獲獎人卻那麼少?這裡面肯定有西方文學的價值觀在起作用,經常還有政治偏見,冷戰意識形態的作用。但如果中國人以中國文學的價值標准來衡量,也舉不出自信能與東西方一流作家比肩的中國作家,那就不用在乎文學文化差異了吧。比方說王安憶,勤奮寫作,寫的東西也很有意思,保持著較高的水準。但如果說這就是當今世界文學最高水準,我可不敢認同。
西方漢學界和中國文學界覺得目前可能問鼎的大概是王安憶,北島,最近鬧出個殘雪,但國內認同並不很高吧。先鋒寫作深度或有,但也存疑,寬廣度肯定不夠。我個人認為如果要頒獎,王安憶比較適合。莫言得獎是何緣故,可以討論。
❼ 為什麼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怎麼中國人沒幾個啊
樓上的胡說,那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無論從理念觀念、科技水平、知識水平以及經濟資源上都落後於發達國家,所以很難培養出各個領域有實力的科學家。
至今為止共六人:
楊振寧、李政道
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獎;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
崔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獎。
下付簡歷:簡歷一覽
楊振寧生於1922年,父親留學美國,後長期任清華大學數學教授,楊振寧1942年大學畢業於西南聯大,跟吳大猷做過畢業論文,再在清華跟王竹溪做過研究生後於1944年獲碩士。46至48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跟有「氫彈之父」之稱的特勒(EdwardTeller)獲博士,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時做的研究得1957年物理獎。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一商人家庭,1943年中學畢業於江西贛州,入浙江大學後並入西南聯大。46年赴芝加哥大學念博士學位,後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有短期工作,1953年起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做助理教授,56年29歲時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正教授,57年李政道31歲獲獎時是諾貝爾獎歷史上第二年輕的獲獎者。
丁肇中生於1936年,父母都是中國的教授,後在台灣念書,1956赴美,在密執安大學讀完大學和研究生,62年獲博士。以後歐美來回多次,再在麻省理工學院呆下。
李遠哲也是1936年生,不過是在台灣新竹。55至59年念台灣大學,59年在台灣的清華大學做碩士論文,62至65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念博士,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後,1968年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助理教授,73年成為正教授,74年後任教於伯克利加州大學。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1957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以後留學美國,1967年於芝加哥大學獲博士,此後先到貝爾實驗室工作,1982年至今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朱棣文,1948年出生。他的父親也是中國留學出來的物理學家,當時在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市任教,朱棣文因此出生在聖路易斯市。他在羅砌斯特大學畢業後,1976年從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博士,以後在貝爾實驗室工作過,1990年起為斯坦福大學物理學的教授,他的哥哥是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教授。
美籍華人
楊振寧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政道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丁肇中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崔
琦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籍華人
李遠哲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美籍華人
高行健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
❽ 為什麼中國大陸獲得諾貝爾獎的少之又少
不是中國人笨,而是中國人都在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沒有更多的經歷去改變世界,所以獲獎的少,但是如果沒有中國的雜交水稻,世界會有很多的人挨餓的。
❾ 為什麼有人說中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少
中國的諾貝爾獎確實很少,近期這幾年才打破零記錄,但是原因也有很多方面,其中語言翻譯是很大的原因,對於一些高端學術,翻譯起來十分麻煩,而且對於文學等項目,語言理解以及翻譯障礙讓國內很多大師無緣諾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