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女排再次奪冠,對中國排球迎來商業化轉機能起到多大作用
女排的再次奪冠對於中國的排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極大地鼓舞了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熱情,很好的弘揚了女排精神。其女排的商業化也是極大的在支持女排,畢竟訓練,場地,機械,用品也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以後比如廣告代言,綜藝節目等等也會逐漸的商業化。
近日在簽下新的商業運營推廣合作夥伴體育之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之後,新賽季的中國排球聯賽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公眾面前。排球聯賽商業化市場化進程終於開啟了。為了彌補排球聯賽賽期較短的弱點,中國排協和體育之窗將啟動「城市合作夥伴聯盟」,加強各主辦城市之間的合作,提升賽事質量,同時在聯賽之外推廣排球運動,鼓勵民眾參與。
Ⅱ 我國排球運動經歷那些階段
排球運動於1905年傳入我國,先是在廣州、香港等地的幾所中學里開展,然後陸續傳至上海、北京等地。當時的排球運動主要作聚會、娛樂之用,與比賽聯系不多。
1913年,我國首次參加了在菲律賓舉行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的排球比賽,這是我國參加的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正式國際排球賽事。因為此次參賽,排球運動引起了國人的注意和興趣,排球競賽活動也由此大面積開展。緊接著,1914年第二屆全國運動會,男子排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早期的中國男排曾創造了輝煌的歷史。1915年上海第二屆遠東運動會,第二次參賽的中國男排就獲得了冠軍。截止到1934年,遠東運動會一共舉辦了10屆,中國男排共獲得5次冠軍。
女子排球則開展得相對較晚,1921年才首次出現在廣東省運動會上,1930年被列為全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從1923年起,中國女排開始參加遠東運動會,5次參賽均獲得亞軍。
和亞洲排球的類似,我國排球也經歷了一個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演變過程。排球傳入初期,均以16人制和12人制為主。
1927年,我國首次採用9人制排球,9名隊員分3排站立,每排3人——「排球」的名稱,也正由此而來。9名隊員沒有位置分工,也沒有位置輪換,每人都可以進攻和防守。
9人制排球在我國前後經歷了24年之久,在這24年中,我國運動員也創造了不少高水平的技戰術,如進攻中的「快板球」、「雙快球」和「快球掩護」,防守中的集體攔網和後排定位防守等,逐漸形成了中國的排球特色,大大促進了中國排球水平的發展進步。
隨後,國民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相繼爆發,中國排球的發展步伐大大減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排球被作為重點運動項目加以推廣,逐漸成為全國上下喜聞樂見並發展迅速的運動項目之一。1950年7月,全國體育工作者暑期學習會上,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引進了6人制排球競賽規則和方法,並於8月組建了新中國第一支男子排球隊——中國學生代表隊,赴布拉格參加了世界學生第二次代表大會的排球比賽。6人制排球正式在我國落地生根。
1951年5月,我國在北京舉行了全國籃、排球比賽大會,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性的排球比賽。同年,中國青年男排參加了第11屆柏林大學生冬季運動會和第3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中國青年女排也於1953年首次組建並參加了布加勒斯特第1屆國際青年友誼運動會排球賽。
20世界50年代,處於世界排壇領先地位的是前蘇聯和東歐各國,為此,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1954年中國男女排球隊先後出訪前蘇聯等國,並邀請了多支東歐強隊來華交流比賽,排球戰術和意識均獲得了顯著進步。
1953年,中國排球協會成立,1954年被國際排聯接納為正式會員。1956年8月,中國男女排球隊參加了巴黎男子第3屆、女子第2屆世界錦標賽,男排獲得第9名,女排獲得第6名。
1964年,周恩來總理親自邀請了「魔鬼教練」大松博文率日本女排來華訪問,大松博文還執教了中國女排的訓練。當時分管體育事業的賀龍副總理還明確提出了「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堅持大運動量訓練」的著名的「三從一大」訓練方針。
十年動亂過後,受到嚴重干擾的中國排球於1976年重新起步,新組建的中國男女排球隊在1977年世界盃比賽中分獲第5、第4名,並於1979年雙雙獲得亞洲錦標賽冠軍,同時獲得了奧運會參賽資格。但由於我國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中國排球沒能在世界舞台上一展身手。
1981年,中國女排在日本第3屆世界盃比賽中,一路過關斬將,最終以7戰7勝的成績首次榮獲世界冠軍。這個冠軍的分量不言而喻,全國因此掀起了學習女排精神的熱潮,而中國女排也是一鼓作氣,接連獲得1982年世界錦標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85年世界盃、1986年世界錦標賽的冠軍,這就是至今仍為國人所津津樂道的「五連冠」偉業。
與此同時,中國男排也獲得了巨大的突破,不僅創造了「前飛」、「背飛」、「拉三」、「拉四」等新戰術,而且成為了當仁不讓的亞洲霸主,在一系列世界大賽中也多次獲得前8名的好成績,最高時世界排名第5位。為此,北京大學的青年學生甚至在1981年世界盃預選賽中國男排戰勝韓國隊的比賽後喊出了「振興中華」的著名口號。
也許是盛極必衰,8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男女排先後陷入了低谷。男排接連失去洛杉磯奧運會、漢城奧運會和世界盃比賽的參賽資格,數屆亞錦賽的成績也不盡如人意。女排自1988年兵敗漢城後,1992年奧運會和1994年世錦賽上又滑至第7名和第8名,甚至在1994年亞運會上輸給韓國,失去了亞洲霸主的地位。
痛定思痛,中國排球開始了重振風採的步伐。1995年進行了排球賽制改革,1996年推出了第一屆全國排球聯賽。改革和排球職業化為我國排球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女排在1995年獲得亞錦賽冠軍和世界盃第3名,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勇奪亞軍,年底的超霸6強賽又摘得冠軍。男排也在1997年重奪亞錦賽冠軍,並與女排一起雙雙獲得1998年亞運會冠軍。
雖然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再次表現欠佳,但隨後重新組建的中國女排迅速展現了強勁的勢頭,在新任主教練陳中和的率領下,中國女排狀態全線飄紅,在2003年的世界盃上獲得了驚人的11連勝,重奪闊別17年的世界冠軍,再次激活了國人對女排和排球運動的熱情。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女排更是一路凱歌,決賽中3:2力克強大的俄羅斯隊,奪得整整20年未曾染指的奧運冠軍,也為中國增添了分量最重的一塊金牌。
Ⅲ 排球為什麼不走職業化的道路足籃一樣也有全運會,為什麼排球不像足籃一樣走職業化呢
上個世紀末俱樂部制逐漸在排球這個項目中推行開來,到現在全國各地市有排球隊編制的地方都都實行了俱樂部制。但熟悉排球的人都知道,如今的排球俱樂部制還遠遠談不上職業化,基本上還是保持著贊助商出錢冠名,體育局直接管理的模式。 這種模式看上去分工簡單合理,但是在實際市場運作中,問題不少。浙江開元女排負責宣傳的陳鑫春經理告訴記者,在接手主場承辦之前,考慮到開元女排在主攻位置上實力比較薄弱,開元方面和女排教練組曾經有一個構思——從俄羅斯或者古巴引進有實力的主攻球員。這樣的操作有兩個方面的好處:一是能迅速增強開元女排的實力;二是能夠給宣傳帶來賣點,有利於增強社會對排球聯賽的關注。 不過,這一想法最終還是胎死腹中,原因是多方面的,簡單地說還是一個考核機制問題。這樣的疑問在聯賽中期開元女排成績不佳的時候記者也問過主教練徐建德,當時記者問的是開元女排為什麼不在臨時轉會的時期引進國內有實力球員。 徐建德的說法是——「剛開始的時候開元女排成績還不錯,如果不能引進實力高出一大截的球員沒什麼意義,倒不如讓自己的球員上,一大筆錢花掉了不說,自己球員鍛煉的機會都浪費掉了。」這句話從女排自身發展的角度說也合情合理。 據記者了解,不光是開元俱樂部,國內其他俱樂部對待引進內援或者外援的心態上都和開元女排俱樂部差不多。為什麼呢?這裡面還牽涉到一個全運會考核的問題。因為每四年一度的全運會規定各省隊的隊員必須是本省人,或者是本省培養的,這樣的話如果一個俱樂部過多依靠國內臨時轉會或者從國外引進球員,到了全運會的時候靠那些在聯賽都打不上的球員就沒戲了。 說直白一點,除了代表俱樂部參加兩個月左右時間聯賽之餘,其餘時間參加全國大獎賽、全運會都還是以前的體工隊形式,你說身為省隊教練要不要看重體育局方面關於全運會成績的考核?
Ⅳ 制約中國排球職業聯賽發展因素分別是什麼
排球職業聯賽的發展涵蓋了職業俱樂部、職業球員、教練團隊以及相關的管理、賽事運營、球員交流、職業經理人、球市營銷等一系列因素。其中職業俱樂部的發展又是排球職業聯賽發展的核心環節,因為排球職業聯賽的承載者是職業排球俱樂部,職業排球俱樂部的發展直接影響著排球職業聯賽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職業排球聯賽為俱樂部的發展提供了平台,職業俱樂部的發展也影響著職業聯賽的發展。
Ⅳ 競技排球職業化、商業化的發展方向 100分
我認為.
中國排球聯賽只能培養年輕球員中國排球聯賽在世界上算是水平較高的,但由於其職業化進程不夠,現在的聯賽更多的作用是培養年輕球員,為國家隊輸送人才。而由於其引進外援上存在很現實的問題,所以中國排球聯賽長期處於閉門造車的窘境,沒有交流就無法提高。
眾所周知,中國排球運動員每年只有三大賽可打:聯賽、錦標賽、大獎賽。這些比賽更多的是讓各支地方隊鍛煉年輕球員,讓年輕球員通過這些比賽逐漸成熟起來。一名頂級球隊的球員打滿三大賽,一年下來的比賽也不過二十幾場。所以為了加大中國聯賽的職業化進程,去年排球聯賽進行了擴軍。男女排各16支球隊參賽,但這並不足以讓中國排球聯賽發生質的變化,原因就在於聯賽中球隊的水平參差不齊,球員們打的比賽多了,但對於頂級俱樂部的優秀球員來說,只不過是多了幾場訓練賽而已。
在所有球員中,只有國家隊的球員打比賽最多,提高也最快。像天津女排的自由人張娜每年比賽多達三四十場,而這些比賽大多都是與世界一流強隊交手,水平自然能得到提高。中國排球有別於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這些項目隊內的比賽就是世界頂級的,但中國排球還沒有達到實力超群的地步,所以只有球員們多和世界一流強隊交手才能真正提高水平。
中國排球聯賽必須盡快邁向職業需要肯定的是,縮短聯賽時間,為國家隊讓路,這個做法對於排球來說還是可行的。實際上「砍」聯賽確實為國家隊讓出了時間,有更長的時間集訓,對於中國隊整體實力的提高確實是有幫助的。但聯賽實行南北分區並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國排球的整體水平,也無法從根本上保證08奧運在排球這個項目上摘金奪銀。
三大球,聯賽都是根本。只有聯賽搞上去了,這些項目的整體水平才能提高,才能在08奧運上實現突破。而就排球聯賽而言,之所以實行南北分區後業內人士反響不大,其原因就在於排球聯賽的職業化進程根本不夠,改不改影響不大,這也是其悲哀所在。
排球聯賽至少目前不可能像足球聯賽、籃球聯賽那樣自由轉會、引進外援。其原因就在於各俱樂部的實力不夠,自由轉會會造成一流球員都湧向幾支實力強、經濟條件好的球隊,而其他球隊自然成績下滑,兩極分化的結果只能使實力較弱的俱樂部退出聯賽,這對聯賽的發展更為不利。而正是因為俱樂部實力不足,我們無法引進像小路易斯那樣的強力外援,這就讓中國排球聯賽局限於自己的小圈子,水平上無法得到質的提高。
如果說排球聯賽需要改制的話,是否可以由國家調配來解決這些問題,這就好比是市場經濟也需要國家宏觀調控一樣。既然俱樂部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國家是否可以通過調控來讓排球聯賽實現質的突破。中國網球其實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國家既然可以花錢來讓我們的球員出去打比賽,是否也可以扶持排球聯賽,慢慢地將排球聯賽引入正軌,完成職業化。
不知道正不正確說說你的看法>>>
Ⅵ 在中國,什麼原因導致排球不能大眾化
中國排球聯賽水平如何?其實看看我們的聯賽冠軍參加亞洲俱樂部錦標賽的結果就知道答案了。但是現在聽到一些傳言說郎平教練打不過她,因為她不會用這個隊或者那個隊的新人。這些謠言的依據是:為什麼在俱樂部打得好的球員不能在國家隊失敗?顯然,郎平不會為這些人制定有效的戰術和打法。這種觀點有不少回響。郎平是個水平高的好教練嗎?個人覺得這根本不應該是一個命題。且不說她在中國排球上的成就,放眼世界,完全值得傳奇教練的贊譽。郎平在2013年接手中國女排時面臨著怎樣的壓力?里約奧運會成功登頂後,能功成身退的郎平選擇了堅持。那是怎樣的勇氣?三大球中,排球是最小的,不是按人頭算,而是與足球、籃球相比,排球是「小項」。
郎平帶給中國女排的不僅僅是世界冠軍和奧運會冠軍,還有她的教學經驗、訓練手段、對敵我的臨場觀察分析、指揮藝術,其實這些東西遠比一個冠軍重要,因為它們是可以不斷創造冠軍的寶貴財富。然而,在這方面,中國女排的現狀並不令人滿意。輔助郎平多年的助理教練安家傑屢遭詬病。但是,整個中國排球界的教練水平也很迫切。為了標准,當地球隊的教練往往會把科目偏、陣容蹩腳的球員帶出來。這個現實和基礎,讓中國女排逐漸失去了「高速組合、全面細膩」的技戰術風格,這也是里約奧運會後我們換人陣容時最大的困難。
Ⅶ 文匯報:中國排球憑什麼要職業化
關於排球職業化,總有太多的拷問與爭議,被提及最為頻繁的則是那句——「既然已是中國三大球中成績最好的項目,排球為何非得模仿足球走職業化?」
且不論在這一論調背後掩藏的唯成績論的價值觀是否與時代合拍,即便從功利角度而言,它也難稱高明。無論舉國體制還是職業化改革,都並非原罪,其所代表的不過是運動項目發展過程中背道而馳的兩條岔路。向左還是向右,都應是在結合現實、權衡利弊後所做出的判斷。
誠然,舉國體制在大球運動中的成功確有先例。去年奪得男籃世界盃亞軍的歐陸傳統豪強塞爾維亞隊正是得益於此。然而,太多人看到的只是塞爾維亞國內聯賽的蕭條與落寞,卻忽略了籃球運動在其國內長久積累起的群眾基礎——其在巴爾乾地區的熱度絲毫不遜於足球,僅其國內知名的FMP俱樂部,擁有籃球獎學金的優秀苗子就多達200人,而這也為塞爾維亞成熟的青訓體系奠定了人才基礎。
然而,雖然同樣貴為傳統強隊,如今的中國女排卻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尷尬。其實,類似困境的出現並不令人意外。當電視節目單上已甚少能看到賽事的推廣與直播,當曾經激勵一代人成長的女排精神,只在少部分忠實的愛好者間口口相傳,下一代又緣何會愛上這項周遭無人問津的「小眾運動」?
市場化與曝光度,這是職業化聯賽所能提供的最大財富,也是其與專業隊體制最大的區別所在。對於後備人才愈發匱乏的中國排球而言,這早已是無法避免的選擇。改革的過程難免痛苦,累累碩果也未必就能很快結成,但至少能讓如今這如同一潭死水般的中國排球多一絲蓬勃的朝氣。更何況,無論國家隊的成績會否因此提升,排球運動的普及本就是最具意義的事情。
Ⅷ 排球為什麼在中國很小眾應該怎麼推廣
排球在國內是一個很小眾的運動,雖然說中國女排在近近幾十年一直保持著巔峰的狀態,經常在世界大賽上獲得冠軍,但是排球運動依然在國內的運動員以及玩家的數量是非常小的,所以說他是一個很小眾的運動,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需要對排球運動進行推廣,才能促進排球這項運動的發展,在未來也能獲得更多的排球。人口讓排球這項運動在國內可以有很大的未來。那麼應該採取以下的方法進行推廣,
一、增加排球場增加排球場是一個很直接的手段,因為對於打排球的來說,他們缺乏一個排球場,排球和羽毛球不同,羽毛球的場地要求很低,因為參賽人數很小,他們兩個人可以簡單的通過那一張網就可以以打羽毛球。
排球不同,排球需要按雙方十幾個人的隊員參與,而且對場地的要求也比較高,他們需要通過一個比較大的場地才能進行排球運動,這樣中國的排球場地勢比較少的,所以國家應該增加排球場地的建設。
Ⅸ 排球在中國比較難推廣,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排球比賽是一個典型的團隊比賽項目,雖然排球對於國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一種遠動,尤其是中國女排的精神和實力鼓舞了很多人。但是排球在國內確實是不好推廣的。畢竟排球不像籃球、足球和乒乓球這樣擁有非常大的群眾基礎。再加上排球對場地的要求高,也限制了排球的推廣。
排球難推廣。首先是因為對場地要求高。排球運動對於場地的要求是很高的,因為在排球運動中身體和地面的碰撞接觸是非常多的,一般的室外地面打排球很容易造成身體受傷,這就限制了排球的推廣;其次,群眾基礎不廣泛。排球運動相對於足球、籃球和乒乓球等運動來說,群眾基礎是比較欠缺的,大眾對於排球這項運動了解不多,所以對這項運動也不感興趣;最後,排球商業化進程緩慢。在國內雖然說也有職業化的排球比賽,但是排球比賽的職業化還不成熟,關注的人不多,大眾對於排球沒有過多的認識和接觸,這也導致了排球難以推廣。
雖然說國內也有職業化的排球比賽,但是人們對排球比賽的關注度很低,國內的排球比賽的商業化和職業化程度還是不太高。觀眾的受眾面很低。人們對於排球不太了解,這也阻礙了排球的推廣。
Ⅹ 中國的排球是職業聯賽嗎
是職業聯賽,至於職業化程度有多高,這還存在爭議,就像中超、CBA一樣,屢屢被批不職業。2016-2017中國女子排球聯賽的冠軍是江蘇中天鋼鐵女子排球隊,該隊也是首次奪得女排聯賽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