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有哪些特色

中國古代有哪些特色

發布時間:2022-04-20 10:51:53

㈠ 中國古代建築有哪些特色

中國建築的特色: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㈡ 中國古代著名的三大特產是

我國古代三大特產是瓷器、絲綢、茶葉。

我國陶瓷製造歷史悠久,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已製造和使用陶器了;瓷器更是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創造,早在商代就燒出了原始瓷器,東漢時燒制出了真正的瓷器。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的發展,至宋元明清中國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

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㈢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哪些顯著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自身顯著的特點,以木料為主要建築材料,採用斗拱結構把橫梁立柱構架起來。早在新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和河姆渡文化遺址便已奠定了中國建築的發展方向。半坡遺址共發現房屋遺跡46座,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兩類,用草木泥和木料築成;河姆渡遺址發現栽樁架板的干欄式建築,以樁木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龍骨)以承托樓板,構成架空的建築基座,藉助於榫卯構件在上邊再立柱、架梁、蓋頂,成了高於地面的干欄式房屋,是遠古巢居的繼續與發展,與黃河流域半地穴式的居住建築分屬兩個系統。干欄式建築的出現與江南多雨潮濕的氣候條件、臨水居住和經營沼澤農業有關,在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地區至今還在使用。土木結構、磚木結構等特色,成為中華民族建築藝術的主流,綿延了數千年。

㈣ 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

金,木,水,火,土!!
元素是物質最簡單的組成部分。在我們生活的自然界里,存在著種類繁多的物質。我們知道所有這些物質最終都是由為數不多的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相互結合而成。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在古老的中國,就已經有了樸素的元素論思想,即「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簡單的元素構成。在殷商時期產生的 、現在能辨認的甲骨文中,已經常見到「土」、「木」、「水」、「火」這些文字。《尚書.大傳》在《尚書.洪範》中記載商代遺老箕子在西周初年曾對周武王姬發說過:「……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在這里,他不僅認為自然界這五種東西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並將它們的性質和作用作了概括的說明。到了西周末年,這種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們認為這五種物質是構成其他物質的基礎。據《國語.鄭語》記載,太史官史伯與鄭桓公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它平它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裨同,盡乃棄也。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史伯這段話,明確地把金、木、水、火、土看成是構成世界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並指出只有不同的物質放在一起,才能產生新的物質,所以只要把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雜合起來就能產生成百上千種物質。
中國的五行學說還包括了「生克論」的思想。「生克論」的產生至少在《孫子》和《墨子》成書之前。古人從水能澆滅火、火能熔化金屬、金屬工具能加工木材、樹木能破土而出,土能築堤防洪等現象中總結出了「五行相剋論」,即: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古人觀察到柴草能燒火、火燒完後的余灰變成了土,地下能採掘出金屬礦石,金屬器皿容易凝結露水、水分能讓草木充分生長等現象,並由此得出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關系,即五行相生論。
春秋時代的齊國兵法家孫武在他著的《孫子》里提出「五行無常勝」的觀點來駁斥「常勝論」。《墨經》中也有類似觀點。墨家還根據農業生產的經驗,從水分、土壤、陽光對植物生長的必要性,總結出植物生長的化學本質是:水 + 土 + 火 生長 木;其逆反過程即燃燒的本質是:木 燃燒 水 + 土 + 木。這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化學反應思想。
中國古代的元素說不僅具有樸素的元素觀念,並且具有物質轉化的觀念。與之相比,在古希臘公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才產生了類似的元素學說。因此中國古代的元素論,是最早的關於世界物質組成的學說,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先進生產技術思想的反映。

㈤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歷史文化都有哪些特點

中國歷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國家政權而至貿易、衣食、文字、文學、經學、宗教、道德、民俗、節慶等,構成一幅清晰簡要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縮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

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5)中國古代有哪些特色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文化光輝燦爛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先民都已創造出了以豐富多彩的陶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此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後來演變為漢族)在夏、商、周三代,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和甲骨文、金文。

以後又發明了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等。約在商、周、秦、漢時期,四月}的巴人、蜀人,湖北、湖南、安徽的楚人,江蘇的吳人,浙江的越人,廣東、廣西的駱越人、雲南的滇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遼河流域的東胡人等,都相繼創造了本民族的青銅文化。

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主要的有藏文、突厥文、回鵲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彝文、傣文、滿文等。在歷史上,漢文化一直處於主導的地位,漢文化與各族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交流,形成為世界東方最先進的文化,即中華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對亞洲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起過哺育的作用,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發展亦有巨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又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我國古代的歷史自結束了原始社會之後,即進入階級社會。自那時開始,我國各族人民即在進行生產斗爭的同時,亦長期進行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斗爭,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農民戰爭和民族戰爭。

在近代史上,我國由於一再遭受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各族人民為了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保衛祖國神聖的領土和主權,緊密團結,互相支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這場斗爭長達百年,最後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並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㈥ 中國古代宮殿建築有什麼建築特色和藝術特色

宮殿建築又稱宮廷建築,是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突出皇權的威嚴,滿足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的建築物。這些建築大都金玉交輝、巍峨壯觀。

從秦朝開始,「宮」成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宮殿則成為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中國宮殿建築的規模在以後的歲月里不斷加大,其典型特徵是斗拱碩大,以金黃色的琉璃瓦鋪頂,有絢麗的彩畫、雕鏤細膩的天花藻井、漢白玉台基、欄板、樑柱,以及周圍的建築小品。北京故宮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宮殿建築。

為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表現以皇權為核心的等級觀念,中國古代宮殿建築採取嚴格的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相對低小簡單。由於中國的禮制思想里包含著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穀、祭土地神的內容,中國宮殿的左前方通常設祖廟(也稱太廟)供帝王祭拜祖先。

右前方則設社稷壇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社為土地,稷為糧食),這種格局被稱為「左祖右社」。古代宮殿建築物自身也被分為兩部分,即「前朝後寢」:「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後寢」是皇帝與後妃們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國宮殿建築以北京的故宮為代表。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廷,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過。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間,故宮周圍是數米高的紅色圍牆,周長3400多米,牆外是護城河。故宮規模之大、風格之獨特、陳設之華麗、建築之輝煌,在世界宮殿建築中極為罕見。

故宮分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發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築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些建築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建築形象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三個大殿的內部均裝飾得金碧輝煌。

故宮的後一部分——「內廷」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乾清宮、坤寧宮、御花園等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建築多包括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它們均自成院落。

由於朝代更迭及戰亂,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留存下來的並不多,現存除北京故宮外,還有沈陽故宮,此外,西安尚存幾處漢唐兩代宮殿遺址。

古代建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宮殿建築則是其中最瑰麗的奇葩。不論在結構上,還是在形式上,它們都顯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從而區別於其它類型的建築。幾千年來,歷代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視修建象徵帝王權威的皇宮,形成了完整的宮殿建築體系。

北京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宮,即今北京故宮。明代皇帝朱棣沿用元朝大內宮殿舊址而稍向南移,以南京宮殿為藍本,驅使百萬工役在13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內建成的。故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宮內有各類殿宇9000餘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並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築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

環繞紫禁城的城牆高約 10米,上部外側築雉堞,內側砌宇牆。紫禁城外還有一條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是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城牆四角聳立著4座角樓,造型別致,玲瓏剔透。

紫禁城宮殿在建築布局上貫穿南北中軸線。故宮建築大體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前朝,也稱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後寢,也稱內廷。前朝是皇帝辦理朝政大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以皇極殿(清代稱太和殿,又稱金鑾殿)、中極殿(清代稱中和殿)、建極殿(清代稱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

其中太和殿是宮城中等級最高、最為堂皇的建築,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或慶典,此時數千人「山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鍾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

內廷以乾清宮(皇帝卧室)、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妃宮室),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皇帝的「三宮六院」,是皇帝平日處理日常政務及皇室居住、禮佛、讀書和遊玩的地方。坤寧宮後的御花園,是帝後游賞之處,園內建有亭閣、假山、花壇,還有欽安殿、養性齋,富有皇家苑囿特色。出御花園往北為玄武門(清代改稱神武門),是故宮的北門。

故宮前朝後寢的所有建築都沿南北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布局嚴整,東西對稱,建築精美,豪華壯觀,封建等級禮制森嚴,氣勢博大雄偉,這一切都是為了突顯專制皇權至高無上的權威。

紫禁城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在世界建築史上別具一格,是中國古典風格建築物的典範和規模最大的皇宮。

粱思成說:「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紫禁城雖然是封建專制皇權的象徵,但它映射出的中國歷史悠久的古代文明的光輝,證明了故宮在人類的世界文化遺產史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㈦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7)中國古代有哪些特色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舉例:

1、時節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

㈧ 中國歷史文化有哪些特點,每個特點簡單舉例說明

第一個特點當之無愧是:源遠流長。屬於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其歷史文化固然是縱橫五千年的深遠。
第二,有容乃大 在朝代更迭和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各個民族 各個地區文化 互相學習 互相包容 融合 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文化價值體系。
第三,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中國無法忍受長期分裂局面。 歷史上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總在短暫分裂後建立穩固的封建大帝國。這跟中國人的「尋根情結」和「愛國情結」有根深蒂固的關系。也是儒家道德裡面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終目標。
第四, 影響深遠 中國歷史文化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有深遠和深刻的影響。無論從經濟 文化 軍事 政治體制 藝術 等等方面,都對鄰國和世界貢獻巨大。
最大的特點:幾千年連綿不斷的發展,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保持不被外族的入侵而被中斷歷史文化發展的國家。

㈨ 中國古代園林的特色有哪些

中國古代園林的特色
(一)造園藝術,「師法自然」
「師法自然」,在造園藝術上包含兩層內容。一是總體布局、組合要合乎自 然。山與水的關系以及假山中峰、澗、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 山水生成的客觀規律。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律。如假 山峰巒是由許多小的石料拼疊合成,疊砌時要仿天然岩石的紋脈,盡量減少人工 拼疊的痕跡。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狀。花木布置應是疏密相間,形態天 然。喬灌木也錯雜相間,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間,融於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其中主要是用建築來圍蔽和分隔空間。 分隔空間力求從角上突破園林實體的有限空間的局限性,使之融於自然,表現自然。 為此,必須處理好形與神、景與情、意與境、虛與實、動靜、因與借、真與假、有 限與無限、有法與無法等種種關系。如此,則把園內空間與自然空間融合和擴展開來。比如漏窗的運用,使空間流通、視覺流暢,因而隔而不絕,在空間上起互相滲 透的作用。在漏窗內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 美學價值;透過漏窗,竹樹迷離搖曳,亭台樓時隱時現,遠空藍天白雲飛游,造成 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
(三)園林建築,順應自然
中國古代園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樓、台、閣、館、齋、舫、 牆等建築。人工的山,石紋、石洞、石階、石峰等都顯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 岸邊曲折自如,水中波紋層層遞進,也都顯示自然的風光。所有建築,其形與神都 與天空、地下自然環境吻合,同時又使園內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園林體現自然、 淡泊、恬靜、含蓄的藝術特色,並收到移步換景、漸入佳境、小中見大等觀賞效果。
(四)樹木花卉,表現自然
與西方系統園林不同,中國古代園林對樹木花卉的處理與安設,講究表現自 然。松柏高聳入雲,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數彈-28212里盛開 乃至於樹枝彎曲自如, 花朵迎面撲香其形與神,其意與境都十分重在表現自然 師法自然,融於自然,順應自然,表現自然--這是中國古代園林體現「天 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獨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藝術生命力的 根本原因。

㈩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1、創造並使用斗拱結構形式,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間傳遞荷載的結構構件,又以其自身優美、華麗的造型而成為建築的主要裝飾構件。是集結構功能與裝飾功能與一體,在中國建築體系中獨有的構件。

2、實行單體建築標准化,中國古代建築,無論是宮殿、寺廟、住宅等,不論其規模大小,外觀體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組成。

3、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柱樑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為圍護物的木構架建築體系。

4、中國古建築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鮮明的裝飾形狀或圖案。這些裝飾裝修構件多為玲瓏剔透的木刻造型。傳統建築木裝修無論在工藝技術和藝術各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以木結構為主體的中國古建築中裝修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5、建築群由多重院落組成,中國傳統建築院落的形式結構蟄伏著封建儒家思想的靈魂,院落是中國古代建築群體布局的精神內核,它是由屋宇、圍牆、走廊圍合而成的內向性封閉空間。

6、色彩的施用,古建築從西周時就運用色彩作為「明貴賤、辨等級」之用,春秋時不僅宮殿建築柱頭,護欄,樑上、牆上有彩繪,並已使用朱紅、青、淡綠、黃灰、白、黑等色。秦代繼承戰國時禮儀,更重視黑色。漢代,發展了周代陰陽五行理論,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體。

青綠色象徵青龍,代表東方;硃色象徵朱雀,指南方;白象徵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徵玄武,代表北方;黃象徵龍,表示中央。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清末。天花一般為青綠色調,棟梁為黃、紅、金、藍色調,柱、牆為紅色或大紅色,這是中國古建築的又一大特色。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有哪些特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佛羅倫薩lv在哪裡 瀏覽:679
怎麼區分印度和非洲小葉紫檀 瀏覽:117
印尼咖啡糖是什麼 瀏覽:264
中國哪個省古城最大 瀏覽:679
中國哪個縣最有機場 瀏覽:676
如何成為英國大學代理 瀏覽:775
中國龍和劍龍哪個好看 瀏覽:346
滿洲里屬中國哪個省管轄 瀏覽:539
越南為什麼不分裂 瀏覽:611
印度如何轉錢到中國 瀏覽:648
伊朗男籃為什麼拒絕戴銀牌 瀏覽:898
義大利踏板車有哪些 瀏覽:336
哪裡有中國神獸 瀏覽:481
保定哪裡有義大利菜 瀏覽:324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有多少個 瀏覽:348
面臨機遇和挑戰中國怎麼辦 瀏覽:236
英國首相多少人 瀏覽:492
印尼使館多少人員 瀏覽:478
越南燒魚怎麼做 瀏覽:191
伊朗進口關稅多少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