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時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什麼,六十又是什麼啊
五十而知天命」。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決定人類命運。在孔子的學說中,還保存有「天命」的觀點。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沒有的別強求,樂天知命,絲毫強求都沒有,到五十歲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通達了。不管這個說法對否,也不管還有多少說法,我認為,「天命」很簡單,就是你該怎麼做,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說白了就是人生觀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開來,指必然性或命運。人生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製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到了五十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
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
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生氣,心裡依然平靜。胡適說:耳順是能容忍「逆耳」之言,聽「逆言」不覺得「逆耳」。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這個歲數,不管聽到什麼言論,遇到什麼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動,而冷靜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緒順應客觀環境,順應事物規律,學會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境地。我認為,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歲,可以說,就到了或者說是接近了這種境界。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
❷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後面是什麼
這句話的後面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處:《論語·為政》
解析: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2)中國四十是什麼擴展閱讀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解析:
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立業,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對內,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❸ 請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歲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於禮;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白發蒼蒼;一百長命百歲。
1、出處
來源於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論語·為政》。
2、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釋義
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問,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於禮,到四十歲,對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到五十歲,懂得世事發展的自然規律,到六十歲,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對待聽到的一切,到七十歲,可以從心到身自由運作,而又不越出應有的規矩。
(3)中國四十是什麼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2、賞析
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3、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歷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❹ 四十是什麼
四十指的是一個人的年齡段。
四十而不惑,不惑就是沒有什麼不明白的。人到了四十歲以後,也就是人到中年以後,萬事萬物也就看的明白,想的清楚。
同時也是指男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應該對外物有所疑惑,而是要思想清晰,對問題有透徹的理解和妥善解決,出自《論語·為政》。
而論語·為政,《為政》內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范疇的進一步闡述。
❺ 四十是中國共產黨人踐行什麼的光輝歷史
在90年的光輝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艱難困苦中奮起、在艱辛探索中前進,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業績。
中國共產黨90年的歷史,就是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繁榮,為中國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奮斗的歷史。這90年,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90年,是我們偉大的祖國結束近代飽受屈辱的歷史和長年戰亂的局面、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頑強奮進的90年,是中國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意氣風發地建設新生活的90年,是我們黨經受住各種風浪考驗、不斷發展壯大、不斷開創各項事業新局面的90年。
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主要是1921年到1949年之間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
❻ 女人三十是什麼四十又是什麼
中國的俗話:「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大家心照不宣地知道那是說女人的。我猜想這話是男人說的。三四十的女人,成熟而自信,各方面的開始發展完善並走向巔峰,一些女性事業上的發展直逼男人,和男人並駕齊驅,那種張牙舞爪的氣勢,的確是如狼似虎。她的生活閱歷和對生活的感悟,也令她開始透徹理解和享受生活,包括性。
三十歲之前的女人,內涵略欠;四十歲之後的女人,進取的慾望又開始減退。而三十至四十這個年齡的女人,有內涵又充滿進取精神。事業上的發展,她內心有了充分的自信,身上有了成熟的韻味,箱子底也有了相當一筆私房錢。
也許是一種巧合,早一陣子成為香港傳媒熱點的離婚女人章小蕙今年39歲,最近取代章小蕙成為香港傳媒追蹤熱點的名女人,大生銀行太子馬清偉的太太,有社交皇後之稱的薛芷倫,也宣布和丈夫分居,她今年也是39歲。莫非,女人若要離婚,就要趕在40歲之前嗎?
或許,對女人來講,39歲是一個適合離婚的年齡。29歲離婚,太早,沒錢;49歲離婚,太遲,沒了青春。39歲,有了錢還有青春,離婚也不怕。
女人到了39歲會是什麼樣子?老嗎?美麗嗎?章小蕙和薛芷倫,無疑是光彩照人的,章小蕙性感而美麗;薛芷倫在我看來比她更迷人,看上去野性充滿活力而艷麗,染成栗色的頭發,像男孩子一樣短,牛仔褲,性感背心,修長而高挑的身材。據傳媒報道,自從和馬清偉分手後,徹底改變了從前豪門闊太出入社交場合的生活,改為泡夜店,和各種不是名人圈的男人在一起喝酒。
章小蕙和薛芷倫是名人,除了天生麗質之外,一定花了不少時間和金錢在保養方面。保養不是有錢的名女人才要做的事情,只要是女人,一過了三十歲就應該保養。我記得有個男人(如果我沒記錯,那個男人應該叫胡不歸)說過:「女人失去了觀感,就是一隻土豆。」如果叫我做一個丑的女人,我是不想做女人的了,因為我不想做一隻土豆,土豆就算只用來烹煮,也不是什麼好菜。
保養並不是需要很多錢才可以做的,但的確要花些心思。比如,一個女人,要保持牙齒潔白,不要以為女人一到三四十歲,就可以心安理得牙黃臉黃了;選一個能突出自已個性和氣質的發型;把指甲修得整齊雅緻,女人的精緻應該從手指甲做起。最重要的是,要選一隻好唇膏,讓嘴唇看起來滋潤和鮮艷。所有的化妝都可以省略,但唇膏一定要擦,而且要擦出一種質感。若說眼睛透露了女人內心的秘密,嘴唇則表達了女人的慾望,失去了慾望的女人就是一潭死水,一口枯井。
三四十歲的女人,也許有了可以吃喝和訓斥人的權威和地位,但從保養聲音著想,還是不要訓斥任何人,別歇斯底里大聲喊叫,保持一種美麗的聲音。
保養是內外兼保的。我看到一些西方的女性,總是讀聖經,我猜想,接觸宗教可以對女人有一種內在保養作用。內心總是受一種安詳和愛的暗示,心就會像嬰兒一樣柔軟。思考,我想思考也是一種積極的保養吧,女人不能停止思考,女人一不用腦子,眼睛就失去了光澤,身體就開始長出贅肉,就開始臃腫,更像一隻土豆了。
三四十歲的女性,事業進取的慾望,外表的風情萬種,內心的成熟淡定,外在的自信氣質,成熟意味,有錢,有青春,有自信,有慾望,有夢想,有愛,有張揚的熱力精力活力魅力,怪不得要被人稱為「狼虎年華」了。
❼ 我國古代20歲,叫弱冠、30歲,叫而立、40歲、50、80、90、100叫什麼
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老童、百歲(亦有稱人仙)
❽ 中國古代年齡稱謂「不惑」是指多少歲有什麼依據呢
指40歲。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4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8)中國四十是什麼擴展閱讀
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了解,有完全的了解所以不惑,而立是做事能循禮,但並不完全了解,孔子說:「智者不惑。」又說:「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即表明了智和仁的關系。因此,不惑是對於仁義禮有完全的了解,達到智者的地步。
這里要注意一點,四十不惑的意思並非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什麼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應該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夠明白事物的本質與道理,能夠了解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
❾ 人稱30而立、40不惑那50、60、70、80、90呢
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我認為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
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託在父母的資助上,寄託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立業,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
這是為生的必備,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每個人的各方面要求都會越來越高,中國勞動力過剩更加劇了這種過高的要求,這只是這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
立業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盡到社會責任所必備的。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
至於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年輕人必須負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還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國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圖片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
少了激情,多了沉穩;少了沖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
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對內,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對外,他明白了社會。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
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缺少了對社會那種幻想和迫切投身於社會中的激情,生活的經歷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穩。
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系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系,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那就必須正視它,個人的理想和願望必須建立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是空想。他內心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外界。
對內,他明白了自己。所以,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
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願望,而不奢望;有作為,而不妄為。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
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四十歲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的人,人生走過一半,機會和機遇少了,不應該再犯過錯而走迂迴的路了。
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四十歲的人最大特點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撫養子女責任。
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
其次,四十歲的人,其父母年齡都大了,做為四十歲的人,必須承擔起贍養老人的家庭責任,盡心盡力盡早去盡孝。
還有,四十歲的人,子女都處在學習階段,培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即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為社會延續和發展所應盡的社會責任。
四十歲的人,是人生輝煌時期,也是為社會和家庭貢獻最大的時期。
圖片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決定人類命運。在孔子的學說中,還保存有「天命」的觀點。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他知道了,命里有的一定有,命里沒有的別強求,樂天知命,絲毫強求都沒有,到五十歲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通達了。
不管這個說法對否,也不管還有多少說法,我認為,「天命」很簡單,就是你該怎麼做,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說白了就是人生觀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開來,指必然性或命運。
人生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製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
到了五十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
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三十歲時,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是曲折的,是跳躍式地上升,四十歲的人生軌跡到了高峰,五十歲的人生軌跡就相對平穩了。
如無特殊情況,很難再出現大的波動了。五十歲的人,走過人生的大半,他們正處於人生最清醒的階段,他決不會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現實。
而且還十分清醒地預測到自己的未來,會十分平靜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經過二十多年的打拚,有了事業,無論他從事的職業是什麼,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專業水平、技術水平、還是經驗、決策能力以及個人修養等諸方面都達到自己人生中的相當高的水準,可以說具有了一定的實力。
在經濟上,經過二十幾年的積累,也具有一定的財力;再者,經過二十幾年的磨練、有了豐富的閱歷,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盡管每個人的實力、財力、能力有差異,對社會的影響力不盡相同,但就每個人自己和自己縱向比較,五十歲時,這幾方面應當說是處於高水平狀態了。
五十歲的人,決不會再埋怨別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習慣了自己應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五十歲的人,還沒到退休年齡,但也不是遙不可及,這時,都會想到要繼續工作十年,還要盡到社會責任。
五十歲的人,其父母都年邁了,時常為老人繁雜、瑣碎的生活雜事去奔波,因為他們還要盡到家庭責任。
五十歲的人,孩子正處於讀書和就業的關鍵時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們最關心和事情,他們必須盡到當好父母的責任。
五十歲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責任,都油然產生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不敢有任何懈怠,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
五十歲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階段,成功和輝煌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時常伴有一些壓力,但他們都能很坦然地面對,因為他們了解了社會,可他們更知道自己!
圖片
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
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盡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生氣,心裡依然平靜。
胡適說:耳順是能容忍「逆耳」之言,聽「逆言」不覺得「逆耳」。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這個歲數,不管聽到什麼言論,遇到什麼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動,而冷靜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緒順應客觀環境,順應事物規律,學會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境地。
我認為,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歲,可以說,就到了或者說是接近了這種境界。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人生就是三個時期:從出生到走向社會之前,是學習各種知識,學習本領,學會做人,這大約到二十歲左右為一個階段,我稱之為生長期。
二十歲左右工作到退休,這四十年左右是工作階段,為社會做貢獻,為家庭做貢獻,贍養老人,撫養子女,我稱之為貢獻期。
從退休起,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到以家庭角色為主,享受養老金,享受子女的撫養,我稱之為收獲期。
六十歲的人,明白了這些,就樂於接受這個現實,他們清楚知道,每個年齡段的人就應該有那個年齡段的人應有的生活。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生命,生命是有生才有命,生決定和影響著生命,所以六十歲的人,好好生活是最重要的。
健康快樂地生活,不但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也是對社會一種貢獻,起碼可以減少醫葯資源的消耗。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自己對社會和他人的貢獻大於向社會和他人的索取,你做到了,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在工作時,所從事事業中的角色,決定了自己的社會地位。
退休了,相應的角色也變化了,從以社會角色為主,轉變成以家庭角色為主了,相應地把原有的角色還給了社會,例如,你工作時是什麼處長、科長、主任、工程師、教師、醫生……
退休了,就一個稱呼:退休人員。至於利,你退休後的養老金必然少於在崗位時的薪酬,根據自己的收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就是了,再多的財產,當你離開人世時,也都留給子女了。
唯有身體是自己的,你生病了,別人替不了,你健康快樂,別人也左右不了。
六十歲的人,經歷了歲月的打磨,經歷了曲折和挫折,留下的只是人生足跡,成就的卻是自己豐富的閱歷、涵養、修養。
六十歲的人,是人生中的晚秋,他的生活腳步慢了,卻可以細細品味人生,欣賞人生旅途中各種景色,享受於向社會提供自己辛勤勞動後的成就感中,享受於無憂無慮的輕松生活中,享受於品味酸甜苦辣的回憶所帶來一番別致感覺中,六十歲的人,是人生的晚秋,但只有晚秋才有它與眾不同的風采!
圖片
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
七十從心所欲,很簡單,就是順從自己的想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很重要的是後面的三個字:不逾矩,得不違反規矩,那麼,應該怎樣去做,我認為應該是: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從心所欲要不逾矩。
從心所欲要順其自然,對外界,沒什麼抱怨了,養老金多少不計較,孩子是否常來不在乎,對物質生活沒過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夠住就可以。
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就去做,對別人的看法不顧忌,對身體的衰老不驚慌,對死亡不恐懼,一切順其自然。
從心所欲要隨遇而安,面對生活各種遭遇都坦然面對,遇到高興的事,不過度興奮,遇到悲傷的事,要盡快擺脫傷感。
遇到失意的事,不計較,甚至對疾病的傷痛也能坦然面對,默默承受,總之,不管是遇見什麼事,都是保持從容安定的心理狀態。
從心所欲要不逾矩。從心所欲並不是什麼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規矩,對哪些事要合乎規矩呢?
我認為就是三個字:情理法。一般來說,違法的事,誰也不會去做,如何講情講理,倒是應該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學、老朋友之間,在家庭內部之間,要多講情少講理。
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講情,別講理了,沒有什麼誰對誰非了,老兩口相伴健康地度過餘生,就是幸福了。
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你感興趣,只要你高興,只要你快樂就行。
有人說:六十歲的人,當官不當官的一個樣,七十歲的人,有錢和沒錢的一個樣,這話有一定道理。
七十歲以後,人人一個樣,都是追求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是保證生活質量的基本條件,別追求高壽,要追求高生命質量,高的生命質量,才是完美的人生。
人在中途,七十歲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對前七十年已經度過,對七十歲以後,又是新的起點,總把自己放在人生旅途中。
就會感到來日方長,就不會感嘆自己年老力衰來日苦短了,就會高興過好每一天,向前看,新的一天,總會有新的生活內容,也總會有新的快樂,你就會看到生命的一份希望和念想,記住來日生活的美好。
❿ 四十 簡稱
卌,讀作[xì],意為四十。
康熙字典:【子集下】【十字部】卌。
卌字,除了表示四十,還指「插糞耙」。
又同古文里的庶字,《漢孔和碑》里的庶就是卌。
(10)中國四十是什麼擴展閱讀:
類似字
1、卅,讀作[sà],意為三十。
字形拆為一、川。
「一」指「一世」,等於「三十年」。
「川」本指「歸向大澤大海的水流」,引申指「歸向王者」、「隨從王者」。「一」與「川」聯合起來表示「一生一世順從王者」。
本義:順民的一世。轉義:三十(年)。
說明:古代文字都掌握在帝王的御用學者手裡,故漢字的音形義裡面滲透著皇權思想。
2、皕,讀作[bì],意為二百。
兩個百並列,即為二百,和「囍」[xǐ]類似。
「百」的演化:
《漢字源流字典》給出的解釋:甲骨文上邊是一把尺子,下面是一粒黍米,表示擺下一尺長的米粒。遠古時計算長度用米粒,稱為黍尺,即把黍米百粒排起來,其長度就是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