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人為什麼常背著手走路
漫畫家們筆下,機關幹部大都是舔著大肚、背著雙手的可笑形象。 可我小時候,就發現那些來我家做客的山裡人,更喜歡背著手走路。後來有機會出國,朋友們也告訴我,大街上背著手行走的,十有八九是中國人。 前不久翻閱史籍,偶爾才知道,古人也早已注意到國人喜歡背著手走路的特徵,並有過精闢論述。大約一致的猜想,就是捆綁。或許古人沒有被捆綁經歷的不多,上到名臣、文豪,下到黎民百姓,說綁就綁了。來自捆綁的文化很豐富。據說,把上廁所說成"解手",也源於犯人大小便時解除捆綁的申請。 人被捆多了,沒捆就不習慣。如同草原上騎馬長大的人,平常走路都是八字步一樣,被綁慣了的民族,沒綁時也會習慣把手背在後面。 聽起來有幾分道理,但我不大同意這觀點。 我認為這種習慣,主要還是飲食結構造成的。 中國人以大米、豬肉為主食,不能象外國人那樣,在牛肉、牛奶中能大量攝取鈣物質,最易患骨質酥鬆之類的毛病。很多人到了中年,特別是農村從事體力勞動的、機關伏案工作的,就患有了不同程度的腰肌勞損。把手背在後面,可以拉伸腰椎,人會舒服很多。 當然,或許還有另外一個原因。觀賞東西方舞蹈,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東方舞蹈注重手部的表演,千手觀音、孔雀舞都是登峰造極之作;而西方則以動腿為主,著名的芭蕾、踢踏舞就是兩不同風格。因此,手在東方人來說,是重要的身體語言。 手放在前面表示恭敬、舉在頭上表示無害、抱在胸前表示無所謂,可背著手,意思就不一樣了。 手往後一背,胸會挺得比平時高,暗示自己的身份是可以不用手勞動的高貴者;手往後一背,也可以理解是留一手,表明自己還有殺手鐧藏在後頭。 可這種人際交往的招數,早就不靈了。 少年兒童,都被告知要挺直腰桿,體現有志氣;上課時也被要求把手背在身後,體現有禮貌。如今,大家都知道了,志氣、禮貌與挺胸背手是沒有關系的,反倒一天到晚拱手作揖的,有出息的居多、娶漂亮媳婦的居多。 如今,一些禮儀書籍提倡站立時兩手交叉放在前面,是不是這樣可以出手更快?不過,我等明白這些時,已經沒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