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近代以來兩次主要的對外開放(時間、表現、影響)
一次是1840年清朝政府在鴉片戰爭中實行所謂的「對外開放」政策.
影響
1.鴉片繼續輸入 白銀大量外流
2.主權不再完整 體現在司法和領土
3.中國從商品輸出國在不平等條約的制約下逐漸轉變為輸入國
4.中國技術條件 資本 相比列強 差上很多 同時也為以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5.中國政府的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 不惜犧牲國家利益換取 片刻苟安 從主觀上來說並沒有改革策略及方針
6.中國的政治體制 無法適應 世界資本主義潮流
1979年至今對外開放
【基本內容】
※ 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發展出口貿易
※ 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特別是有助於企業技術改造的適用的先進技術
※ 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特別是更加積極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興辦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企業
※ 積極開展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
※ 發展對外經濟技術援助與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
※ 設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以帶動內地開放
影響
1、向全世界表明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能在短時間內實現騰飛。
2、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寶貴的經驗。
3、對歇制美國的霸權主義起了很大作用。
4、為全世界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和廉價勞動力。
5、改善了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國人的生活,對世界的穩定發展作用巨大。
兩次對外開放主要有以下幾點區別 :
1、第一次是西方國家通過武力強行迫使中國政府實行對外開放,第二次則是中國政府主動打開國門,是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形成的開放,所謂改革開放。
2、第一次開放時,清政府經濟基礎薄弱,商品不發達,幾乎不存在完整的工業體系,不可能在開放的國際貿易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只能是西方商品大肆進入中國、沖擊中國的傳統生產行業;第二次時,新中國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和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在國際貿易中有自己的優勢。
3、第一次開放,進入的純粹是商品,也就是西方國家迫使中國打開國門的目的就是大量傾銷商品;第二次不但使進口商品豐富了,而且還伴隨著資本、技術、人才和管理模式各個方面的引進,有助於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