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航天有哪些高光時刻

中國航天有哪些高光時刻

發布時間:2023-03-23 13:37:28

① 我國航天技術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2022我國航天技術的最新成就有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首飛、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研究再獲突破、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太空授課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我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改首次點火起飛。

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試驗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試驗十三號衛星主要用於開展空間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2022年3月23日15時44分,「天宮課堂」第二課在中國空間站講,「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上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行星遙感團隊及合作者,利用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同位素年齡和著陸區撞擊坑統計遲鄭結果,在目前常用月球年代函數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更精確的年代函數模型,為月球和行星科學研究提供更精確的時間標尺。

主要的成就

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新建發射工位上,我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改首次點火起飛。火箭順利將浦江二號衛星和天鯤二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是我亂旦燃國首型固液捆綁運載火箭,也是我國新一代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的新成員。

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使我國突破了固液捆綁等一系列技術,推動了新一代運載火箭創新發展。浦江二號衛星由航天科技集團嘩虛八院研製,主要用於開展科學試驗研究、國土資源普查等任務。

② 中國的航天成就有哪些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搭載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成功、天舟五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對接等。

2022年5月10日,搭載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22次發射任務,也是中國空間站建設從關鍵技術驗證階段轉入在軌建造階段的首次發射任務,揭開了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的序幕。

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的首次發射任務或枯—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陳冬、劉洋、蔡旭哲3名航天員進駐天和核心艙,開啟了為期6個月的在軌駐留。7月、10月,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陸續發射,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

夢天實驗艙發射成功的9天後,天舟五號貨運飛船搭載長征七號遙六運載火箭發射,與在軌運行的空間站組合體成功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時間衫團洞僅用2小時,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交會對接歷時最短的新紀錄。

神舟十四號介紹

神舟十四號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十四艘飛船,是中國空間站組合體之一。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10時44分,搭載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四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7秒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飛或做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成功。

北京時間2022年6月5日17時42分,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徑向埠,整個對接過程歷時約7小時。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0日7時33分,神舟十四號乘組迎來神舟十五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完成「太空會師」。2022年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

③ 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呢

自2021年以來,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包括:

④ 2020年中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2020年中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包則野括:
1. 7月23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這是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2. 5月5日,中國發射了長虛彎征五號B運載火箭,標志著中國航天「大三型」火箭全面進入現代化階段。
3. 8月6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第三十三、三十四顆衛星,標志著北斗三號系差盯悶統建設進入全球服務階段。
4. 11月24日,中國將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首次月球取樣返回任務,也是人類近四十年來首次月球取樣返回任務。
5. 12月17日,中國成功發射長征八號火箭首飛,標志著中國航天發射技術和能力再次升級。

⑤ 2020年的中國航天成就有哪些

在新型火箭首飛、衛星導航系統、月球與深空探測與商業航天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今年是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這些高光時刻值得銘記。

一、嫦娥五號,完美完成中國航天史上最復雜任務

2004年段渣,嫦娥探月工程正式啟動,計劃通過「繞、落、回」三步走發展戰略全方位研究月球。目前已有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四號、鵲橋號、握備悄五號T1試驗器等完成任務,完整突破了環繞和著陸兩大月球探索使命,實現了人類首次軟著陸月球背後和巡視的壯舉。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挑戰月球采樣返回,時隔44年(1976年蘇聯月球24號),它將為人類再次帶回月球樣品。


嫦娥五號的任務流程高度復雜,是無人探月的極致

圖片來源:作者改編

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總重達8.2噸,採用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聯合的滾逗方式探測月球,是人類無人探月史上最復雜最重的探測器。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成功返回,最終收獲了1731克樣本,超過了蘇聯三次無人采樣任務采樣總重量(301克)。在經歷了11個重大階段和關鍵步驟後,中國終於告別了僅有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贈送的1克月球樣本的歷史,並全面掌握了無人地月往返系列技術。

不僅如此,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航天五大首次技術突破:

1.地外天體自動采樣封裝;

2.地外天體起飛並精準入軌;

3.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

⑥ 我國近幾年的航天有哪些科技成就

中國近幾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有:
一、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30分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慶激派在長征-2F捆綁式火箭的基礎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
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時,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二、天宮一號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台,於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03秒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內部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設計在軌壽命兩年。譽賀
三、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鉛森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四、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第一代准極地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共4顆,是中國的極軌氣象衛星系列,共發射了4顆,即FY-1A衛星,FY-1B衛星,FY-1C衛星、FY-1D衛星。
風FY-1A衛星和FY-1B衛星分別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發射升空。風雲一號C衛星在性能上作的較大改進,被列入世界氣象業務應用衛星的序列,風雲一號D衛星從2000年開始正樣設計,於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B火箭發射升空。
五、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長征運載火箭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
長征火箭具備發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軌道不同類型衛星及載人飛船的能力,並具備無人深空探測能力。低地球軌道(LEO)運載能力達到14噸,[1] 太陽同步軌道(SSO)運載能力達到1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達到14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神舟一號
網路—天宮一號
網路—東方紅一號
網路—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網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

⑦ 中國在航空航天方面有哪些成就

截止2020年6月,我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有:

1、中國嫦娥四號成功著陸月球背後,人類探月新成就

2019年是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這也意味著我們距離那個偉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然而,由於地球對月球的潮汐鎖定作用,人類永遠無法看到月球背面(絕大部分),亮侍也無法派遣探測器著陸那裡一探究竟。

2、隼鳥二號和冥王,小行星探測再下一城

小行星是太陽系內最神秘的星體之一,它們數量眾多,也埋藏著太陽系最久遠最深層次的秘密。此前人類僅有日本隼鳥號在經歷了7年(2003-2010)時間、飛行60億千米後才從小行敬慧吵星25143「糸川」上取得一些樣本。

3、北斗繼續爆發,又一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基本組網完畢

衛星導航系統有三種建設邏輯:全球覆蓋要靠碧液中圓軌道(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低緯度區域覆蓋靠地球靜止軌道(印度IRNSS),區域增強系統靠傾斜同步軌道(日本QZSS)。

⑧ 中國的航天成就有哪些

中國航天的重大成就有: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登空、神舟八號飛船成功登空、天宮一號成功探月、東方紅一號成功登空。
1、神舟十一號飛船
神舟十一號飛船,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是中國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仔敏,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
神舟十一號於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隨後與天宮二號對接形成組合體,2名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駐留岩知,在粗戚消軌飛行期間,完成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⑨ 歷年來,中國航天的高光時刻都有哪些

隨著我們的長征五號帶著嫦娥五號完成了十幾天的宇宙傲遊,並且帶回了月球的土壤,一時間讓眾多的國人對於宇宙又增添了許多的熱愛之心。其實大多數人對於宇宙的了解都來源於我們的每一次火箭發射,因為這是我們人類能夠進入太空唯一的途徑,而在我們長春五號之前,其實我們已經進行了無數次的探索,接下來我就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我們宇航局的高光時刻。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前邊所有的工作可以說都是為了接下來我所講述的做鋪墊,因為我們人類進入太空並不是毫無目的的,一方面是為了尋找另一個生存的家園,另一方面是要在探索太空的過程當中當人類的自身科技提高到一個頂峰。隨著我們的航天科技不斷的發展,現在在太空當中已經有兩百多顆衛星不斷的為我們收發的信號,同時對我們進行導航,而除了這些基礎工作之外,我們建造的太空戰也可以進行一些科研實驗。隨著我們的嫦娥五號遠征成功,相信在未來,我們人類終究會征服星辰大海。

⑩ 中國近幾年有什麼航天方面的重大突破

中國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包括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征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高速再入飛行試驗成功、嫦娥五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田文一號火星探測任務、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前半年建成開通,通量寬頻衛星系統建設啟動,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
2021年4⽉29⽇,中國空間站天和核⼼艙成功發射升空。隨後,它先後與天⾈⼆號和三號貨運飛船、神⾈⼗⼆號和⼗三號載⼈飛船對接,共計6名航天員先後⼊駐,標志著中國航天正式進⼊行銷空間站時代。
2021年10⽉14⽇,我國成功發射⾸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它的重要使命是研究⼈類這唯⼀可以依靠的寶貴恆星——太陽。
中國航天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5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太空,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太空,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人組成。
2021年10月17日,航天發射次數一年內「首次突破40次」。 2021年執行了55次發射任務,數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1年12月13日,「2021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發布。「中國航天」在其中 。
中國航天最新成就
2021年,中國航天又迎來了突飛猛進的一年,在載人航天、火星探測與月球探測等領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這一年以來中國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6、長七甲歸來,長征火箭歷史性擴容
在經歷了初次發射的挫折後,長征七號甲(A)火箭終於在2021年3月11日王者歸來,並在12月23日再立新功!長征七號甲火箭是在長征七號的基礎上擴展而來,吸收了金牌火箭長三乙的優點,實現了三級半構型。長七甲整箭完全使用無毒安全推進劑,專注於高軌任務,它的運力、尤其是同步轉移軌道運力一下增加到7噸級,填補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5.5噸~7噸之間運載能力的空白。
長七甲採用「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設計理念,很容易實現批量生產和高密度發射。它還首次測試了Ka頻段6M衛星數據天基測量技術,直達天鏈中繼衛星,大幅減少了對遠望號航天測量船的依賴,也必將逐漸開啟長征火箭遙測的新時代。
7、太空烽火台,「天鏈」鏈接天地
地球自轉對於航天任務的遙測是個巨大的阻礙,當航天器不能被地面和海上遙測站觀測到時,就會進入通信盲區。為此,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在35786千米高的赤道上空,搭建一條鏈接天地的信號中繼通路,猶如「太空烽火台」一般,讓信息交互暢通無阻進行。
「天宮課堂」順利進行的背後是天鏈系列衛星保駕護航(圖片來源:央視)
中國的中繼衛星通信系統,其名為「天鏈」。經過了若干年的建設,天鏈一號系統終於在2021年7月6日正式收官。與此同時,天鏈二號系統也已經陸續發星,並在此前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升級。學生們能暢通無阻地參與「太空課堂」,航天員能在太空中使用超級「太空Wi-Fi」,長征火箭和太空飛船能自在遨遊太空,這些都離不了天鏈在幕後的辛勤工作。
8、精彩繼續,嫦娥探月實現更多歷史性突破
嫦娥三號讓人類時隔37年再次著陸月球,嫦娥四號讓人類首次著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讓人類時隔44年再次獲得月球樣本。而目前,更加精彩的突破仍在繼續進行。
2021年,中國航天首次公開了嫦娥五號獲取的1731克月壤樣本,並向國內外科研工作人員發放研究。由於嫦娥五號的發射情況和控制情況幾乎完美,它的軌道器部分還有大量推進劑結余,因此它開始完成各種高難度「附加題」。
在把月壤樣本送回地球附近後,它於2021年3月15日13時29分穿越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黃道面,成功抵達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1點,這是中國航天首次完成這項任務!目前,它仍然在深空中旅行。
不僅如此,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仍在月球背後超期工作,為人類不斷揭示這永不可見月面的奧秘(由於潮汐鎖定作用,在地球上永遠無法看到月球背後的絕大部分表面)。
9、重器初現,載人登月未來可期
中國現有的載人航天主要依託於長征火箭(2F、5、5B、7)、神舟飛船、天舟飛船和天宮空間站,但是它們對於未來載人登月和踏入更遠的深空是遠遠不夠的。我國已經確定未來進行載人登月,並且一系列准備已經就緒,例如新載人飛船試驗船已成功試飛、新載人火箭和重型運載火箭已進入密集研發階段。新型號火箭,成為載人登月的焦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火箭的核心是發動機。2021年,重型運載火箭220噸級補燃循環氫氧發動機完成首台工程樣機,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1所(京)驚艷亮相,標志著該發動機關深階段研製工作圓滿完成。或許通過對比更能說明它的意義:長征五號是中國現役最強火箭,它的核心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在真空中推力約為70噸,「僅為」新型號發動機的三分之一左右。雖然新發動機推力為三倍,但研發的難度和技術復雜度可遠不止三倍。
10、多面開花,中國將走向更遠深空
2021年,人類的火箭發射次數已經突破了冷戰期間的最高點,這也昭示著一個全新的太空時代正式到來。這個時代機遇,可能遠遠超過曾經的航海時代、陸權時代和航空時代對目前世界各個強國的意義,作為曾經深受苦難而如今處於偉大復興中的中華民族,更是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目前,中國航天還在進一步穩步向前。預計在2022年,中國航天將會繼續保持高頻率火箭發射。中俄也發布了關於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高規格聯合聲明,意味著雙方將會攜手踏上月球。嫦娥六號、七號、八號等嫦娥探月四期任務,也已經正式立項。國家航天局也正式宣布,我國將在2025年前後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環繞探測任務,實現近地小行星繞飛探測、附著和取樣返回;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任務;此外,還將實施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任務。
可以說,這是個星辰大海的時代,中國航天人就是這一批乘風破浪的弄潮兒。他們不僅讓一系列華夏神話從夢想照進現實,也在這宇宙的一隅不斷締造出新的太空神話。
2022年中國航天計劃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社交媒體賬號消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22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將完成載人航天6次重大任務,全面建成中國空間站,還將完成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首飛任務。
據悉,1月4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北京召開2022年型號工作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在會上表示,2021年,全年各項型號任務圓滿完成,實現了「十四五」發展的開門紅:中國空間站建設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天問一號」拓展了中國星際探索新邊疆,宇航發射及飛行試驗數量再次刷新歷史紀錄,計劃完成率和經費到款額均創歷史最高。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徐強在會上作型號工作報告,總結2021年型號科研生產工作,部署2022年科研生產任務。
報告指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22年計劃安排40餘次宇航發射任務,將完成載人航天6次重大任務,包括兩次貨運飛船、兩次神舟飛船和實驗艙Ⅰ、實驗艙Ⅱ發射,以及在軌交會對接、出艙活動和飛船返回任務,全面建成空間站;完成長征六號甲運載火箭首飛任務。
報告顯示,全年型號科研生產任務呈現四大特點:一是重大工程任務十分艱巨,發射飛行試驗數量持續保持高位;二是型號技術攻關難度大,技術風險識別與控制要求高;三是型號批產交付壓力大,科研生產轉型升級任務重;四是裝備體系化發展要求高,體系工作需統籌推進。
吳燕生進一步就全年型號工作提出要求,要提升中國進入空間、利用空間、探索宇宙的能力,保持住宇航發射及重大飛行試驗連續成功的良好態勢,推進深化改革,把成本管控擺在更重要的位置。
未來五年,中國航天哪些亮點值得期待
運載火箭形成陸地、海上多樣化的發射能力,5年來共實施207次發射;
中國空間站建造全面實施,6名航天員先後進駐,開啟了有人長期駐留時代;
嫦娥四號首次著陸月背巡視探測,嫦娥五號帶回1731克月壤;
天問一號實現中國航天從地月繫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跡;
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形成體系能力
5年來,重大工程的實施,對我國空間科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和帶動作用。
比如在歷史演化方面,「通過對月球淺層結構的研究,對月球的演化歷史,特別是在地質方面,取得了新的認知。」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通過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的分析和研究,把月球地質活動時間軸從原來大家認為的30億年推演到20億年,也就是說月球年輕了10億年左右,「這些對月球的認知,包括對月球地貌的演化,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劉繼忠表示,從物質能量來講,通過前期研究,發現了新的月球深部物質類型,同時也發現迄今比較精確的宇宙射線能譜精細結構;從空間環境來講,通過幾年科學研究,對月球粒子輻射劑量有了新的認知,得到了新的數值。
「我們還發現月球微磁層,對太陽風與月球相互作用建立了新模型、新機理,通過從空間對地球的觀測,也對地球等離子體層的整個活動演化取得了新的認知。」劉繼忠說。
基礎堅實,未來可期。那麼,「十四五」期間,中國航天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點?
據吳艷華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要啟動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工程,還要論證實施重型運載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復以後要接續實施。
「我們要推動空間技術、空間應用一體化協同發展,尤其是要協同構建空間基礎設施,包括通信、導航、遙感三類衛星,形成完善的空間基礎設施,推廣衛星應用,廣泛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同時為全世界服務。」吳艷華表示,下一步,將統籌規劃空間科學探索,發射一批用於科學論證的衛星。同時我們要用好空間站、月球探測和行星探測這些平台,深入開展科學研究,爭取有原創性的科學發現,為人類作出貢獻。
劃重點 「羲和號」探日成果可期
「羲和號」衛星是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的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在嫦娥五號成功實現月球采樣返回,天問一號成功實現對火星的「繞、落、巡視」探測之後,「羲和號」讓我國在一年的時間之內,實現了對太陽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陽探測的全覆蓋,奏響了我國深空探測的「三重奏」。
經過三個多月的在軌測試和實驗,「羲和號」衛星已經完成了衛星平台技術驗證40多次,對太陽進行了探測成像290多次,衛星的平台及有關載荷工作穩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滿足研製總要求。
目前,「羲和號」衛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技術和科學實驗成果。據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趙堅介紹,一是在軌驗證了新型高精度衛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穩定度技術,與傳統的同等慣量衛星平台相比,這顆衛星的指向精度和穩定精度均提高了兩個數量級。二是在太陽科學探測方面,這是在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得了太陽H-α譜線,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譜圖像。
太陽H-α譜線是什麼?「這是光子與氫原子相互作用後,電子能級躍遷產生的譜線,是太陽爆發時響應最強烈的一個譜線,能夠直接反映爆發的特徵。」趙堅介紹,以前人類對太陽的觀測,H-α譜線只能在地球上進行探測,但因為受到大氣擾動,這個數據是不連續、不穩定的。
「現在通過衛星在軌進行探測,就可以去掉這些不穩定因素,對太陽進行高解析度的觀測和成像,可以更加准確地獲得太陽爆發時大氣溫度、速度等物理量的變化,進而建立起太陽爆發從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積累、釋放、傳輸的完整物理模型,對研究太陽爆發的動力學過程及物理機理提供關鍵數據,有望獲得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產出。」趙堅說。
關於我國未來的探日計劃,趙堅表示,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開展相關的論證研究,將進一步了解太陽構造,確定太陽活動特徵,掌握其機理和活動規律,更好地預報空間天氣,造福人類。
嫦娥八號2030年前發射
目前國家已批復探月工程四期任務,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這三項任務將在未來10年陸續實施。
「我們已經發射的嫦娥四號,落在了月球背面,任務已成功實施。」劉繼忠表示,後續還有三次任務。嫦娥六號要到月球的高價值地區進行采樣返回,後續還有新的月壤、新的樣品返回地球。嫦娥七號主要是對月球極區進行科學探測,特別是對月球的水分布進行探測。嫦娥八號則將實施極區的科學探測以及為科研站後續的關鍵技術進行驗證。
「整個探月四期,我們基本上要達到建設科研站基本型的目標,同時也是為後續我們與國際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打下基礎。這些任務我們和國際同行也在密切溝通協調,將一起合作開展相關探測。」劉繼忠介紹,比如,嫦娥七號任務已經和俄羅斯的「luna-26」簽訂了協議,共同進行探測。「按照目前整體研製進展,在2025年前後,我們將完成嫦娥六號和嫦娥七號的相關工作,同時開展嫦娥八號的研製;在2030年之前,要完成嫦娥八號發射。2030年以前,探月四期能夠取得預期成果。」
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
「總體來說,像地球的南極站、北極站一樣,未來傾向於在月球南極建成地面科考設施,在月軌、月表建設科研實驗設施,開展多學科、多目標科研工作。」吳艷華介紹說。
那麼,國際月球科研站是什麼?後續如何開展工作?
我國將和俄羅斯共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我們的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和俄羅斯規劃的相應任務,用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我們再用1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設施建設。建設月球科研站就像建立一個小城鎮一樣,它要有能源系統,要有通信導航系統,要有遠程運輸系統,要有天地往返系統,還要有地面支持系統。如果考慮到遠期有人常駐的目標,還要有生命保障系統。」吳艷華表示,計劃2035年以後,根據各個國家、各個組織的科考任務分次到月球上做科考。
「中俄兩國航天機構還要向全世界正式發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宣言,把建設原則、參與宗旨向國際社會發布。」吳艷華透露,總的來說,在任務或者項目的各個階段,包括建設的各種任務層級,無論是系統級、分系統級還是設備級,還是科學數據共享研究級,包括天地支持級,「我們都不設限,一塊兒來建」。

閱讀全文

與中國航天有哪些高光時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冰果汁怎麼樣 瀏覽:966
越南有多少個民族具體名稱 瀏覽:43
義大利球衣哪裡可以買 瀏覽:205
印度用什麼葯治療高血壓 瀏覽:627
為什麼英國人你會說漢語 瀏覽:83
伊朗北部有多少個省 瀏覽:844
義大利羅馬哪個大 瀏覽:465
在印尼打疫苗怎麼查看 瀏覽:627
長春市哪裡有教義大利語的 瀏覽:938
印度境外輸入多少人 瀏覽:50
印尼產的科倫金堡鋼琴怎麼樣 瀏覽:235
中國什麼樂器適合賣往印尼 瀏覽:665
為什麼不能帶狗去越南 瀏覽:960
義大利有什麼品牌奶粉 瀏覽:887
印尼孕婦進口燕窩一盞多少錢 瀏覽:138
英國南安普頓冬天最冷多少度 瀏覽:772
印尼當地吸什麼煙 瀏覽:979
越南當地的海鰻多少錢 瀏覽:818
義大利百得燃燒機是哪個公司 瀏覽:507
中國漫畫家叢書是哪些漫畫家 瀏覽: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