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的貧富差距為什麼這么大

中國的貧富差距為什麼這么大

發布時間:2022-07-05 06:40:51

㈠ 為什麼會有貧富差距

‍‍

中國貧富差距的根源;

在這些奇跡的背後,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支撐,政府投入了天量的基礎設施費用,本質上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但公共服務的任何改進,都要先以不動產升值的方式轉移給土地或房子的所有者。再加上前面說到的,中國是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那就是從全國老百姓收回來的錢是平均的,不像歐美直接稅為主的制度,可以針對性地向高收入群體收更多的稅。

這就產生一個問題,錢是比較平均地收回來的,但花出去的地方卻不能平均。像早期改革開放的深圳,以及後來西部大開發的重慶和成都,現在的國家中心城市,都是集中力量在某個地方重點打造,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世紀第一工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珠海因港珠澳大橋的利好(其一),主城區房價暴漲,目前三到四萬元每平方米,比一線城市廣州還貴,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不動產升值效果非常明顯。再加上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人口不斷遷入,房價越高,賣地收入不斷提高,政府就有更多的錢投入到公共服務,房價因此更高,形成正反饋。

就這樣,僅靠投資不動產就能在一代人之內完成數代人都不敢夢想的巨額財富積累,成為過去十年「中國夢」的最好注腳。但與此同時,沒有機會投資城市不動產的居民,與早期投資不動產居民的貧富差距迅速拉開。擁有不動產的居民,即使不努力,財富也會自動增加;而沒有擁有不動產的居民,即使拚命工作,擁有不動產的機會也會越來越渺茫。像「打工十年都是在為房東交房租」,「賣掉北京一環的房子出國三十年賺的錢僅夠買回一套四環的房子」這類段子雖然搞笑,卻很能反映現實。

‍‍

㈡ 論我國貧富差距的原因及對策

中國為什麼貧富差距這么大?其原因多種多樣.但有一條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的.那就是官職越大家人就越富裕.如果平民百姓想成為富豪那比中6+1體彩還要難.在中國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都是哪些人?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你是平民百姓想開個店辦個廠.那些蓋章與執照讓你跑斷腿還不一定能成.可你如有背景朝庭有人那這種事情小兒科一樣,本人曾親身體會在中國那權力的威力.當時真感慨中國為什麼會出現二極化狀況.原來奧妙在此.現在才知道為什麼大家那麼喜愛權力.它不僅能發號施令而是權力越大家中的財富越多.所以說在中國貧富差距大沒什麼大驚小怪.

㈢ 現階段我國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和解決對策是什麼

我國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
1、根本原因

我國現階段所處的客觀歷史條件。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這個最基本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在今後將長期堅持的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自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們確立國民經濟的初始分配由市場來調節來完成,再分配則要由政府來調節、執行的分配製度。這種配製度打破了計劃經濟年代長期存在的分配上的平均主義,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按勞分配。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政策使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資本、技術、治理能力等生產要素能夠直接分享生產成果,使得一部分能利用制度與政策優勢、把握機遇的人率先致富,且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生產收益也更多地流向生產要素的所有者。

2、農村貧困問題
(1)貧困農民高度依賴種植業。
數據分析發現,農村貧困人口的收入來源結構比較單一,對農業特別是種植業的依賴程度遠遠高於其他農村人口。盡管農村貧困人口的人均種植業收入遠遠低於全國農村居民的人均種植業收入水平,但種植業卻是貧困人口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就全國農村居民的平均情況看,種植業收入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2005年已經降到34%,這一情況表明,多數農村貧困人口過度依靠農業、種植業,而他們的種植業生產率和收入又特別低,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
(2)市場參與程度低,但受市場波動影響大。
農村貧困人口不僅向非農業轉移的程度低,而且他們的市場參與程度也相當低,特別是在糧食、油料、蔬菜這些基本農產品方面。由於產出水平低,貧困人口的這些產品大部分都只能用於自身消費。農民過度依賴農業,而且農業的商品化程度又低,農產品的市場供求和價格波動就會對貧困人口的生活造成放大的影響,使之處在非常不穩定和缺乏保障的狀態。在農產品比價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會隨時陷入絕對貧困的狀態。這說明接近農村貧困線的低收入人口的生存條件任然是相當脆弱的。

3、「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政策的扭曲發展
只重效率不重公平。改革之初鄧小平就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口號,但事實上,改革3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的經濟建設是「只惟效率,鮮顧公平」,這種政策的結果是導致了「贏家通吃」的景象,加劇兩極分化,更加增添了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生產力不發達,發展經濟成為首要任務。因此,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由於沒能完全理解鄧小平同志的這一重要思想,「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理論受到了人們的追捧,並成為近年來我國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政策。該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只要效率問題解決了,公平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正是在這一錯誤思想的指導下,公平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國人的重視,國民貧富差距過大就成為了必然的結果。

4、法律制度仍不健全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一些人會去鑽法律的空子,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在我國市場化過程中, 由於權力介入並與資本結盟, 參與市場利益分配, 從而導致貪污腐敗、行賄受賄、偷稅走私等非法收入成為暴富途徑。很多人通過這些非法手段,大量侵吞公有財產,在短時間內暴富,使中國在短短的20年內產生了很大的貧富差距。因為頻繁的對外交易和國際資金流動極大地便利了違法致富的資金出逃,而且這種頻繁的對外經濟交易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致富機會。最典型的例子是為了推行所謂的走出去戰略而讓私人以私營公司名義用國家資金在國外注冊企業,這極大地方便了許多見利忘義之徒侵吞國有財產——在國外注冊私營企業的老闆可以翻臉不認帳,不承認國家在自己注冊企業中所擁有的財產,而中國政府甚至連向外國政府控告這種人的法律依據都沒有。

5、稅收制度不健全,稅收嚴重流失
我國稅收法律制度在實際運行中存在著許多問題:第一,稅收法律沒有協調好國家、集體與個人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第二,企業所得稅不合理;第三,稅種和稅目設置不科學;第四,稅收政策不能有效調節起點公平與結果公平。
毋庸置疑,國家通過健全的稅收制度,可以有效地緩解貧富差距的問題。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裡,無論是從絕對數量上還是從稅率上來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繳納高很多的稅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頻繁出現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的中國富豪們,並沒有出現在繳稅排行榜的前列。這充分說明了中國的稅收制度的不健全。由於對於高收入群體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導致了我國國民貧富差距的擴大。根據學者的研究, 近年來全國平均每年流失的各類稅收為5700億至68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7.6%至9.1%,由此可見,稅收流失問題不容忽視。

6、中國當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
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然躍居世界第二,但對國家而言,我國是一個較為富裕的國家,落實到每個人身上,中國又陷入了一個國富民窮的尷尬境地。正如郎咸平教授所言,中國必須要藏富於民,不能很好的藏富於民必然帶來國富民窮的窘境,也必然導致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故而,在中國,大部分的人處於較為貧窮的地位,與此同時,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又不能很好的配套建立,故而,中低收入者不能很好的共享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中國的貧富差距也一直沒有一個安全閥機制來加以保障,且國家的大部分收入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只有很少的部分用於轉移支付給較貧困人口,從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上、中、下三層人群的貧富差距被無形拉大了。

貧富差距過大的對策:
1.大力發展經濟,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貧富差距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要縮小貧富差距就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努力發展經濟,把蛋糕做大,才能更好地把蛋糕分好,才能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更有能力解決貧富差距過大問題。

2、加快農村發展的步伐
(1)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在保證城鎮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時,確保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
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下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業人口太多,要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減少農民人口,增加農民的就業。加快城市化進程是一個長期的戰略選擇。城市化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越是經濟增長快的地方,吸收的人口就越多。因此,要加快城市化步伐,大力增加非農業人口的比重,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使之不再成為妨礙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壁壘,為農村勞動力公平競爭提供均等的機會,逐步實現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形成城鄉人口有序流動的機制,徹底打破城鄉分割體制,逐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新型城鄉關系。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幫助農村採取工業化的方式來生產,實施「特色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通過農業集約化、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增加農民的收入。
(2)增加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為農村居民接受教育創造機會,以增加他們的就業和競爭能力。
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是農民要具備基本的發展能力,因此要從教育和培訓抓起,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要公平教育機會,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同時,要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加強對農民農業科技培訓,增強他們就業能力,增強法律意識,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

3、推進機會平等,在機會平等中改善公平
機會平等被看作是實現社會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徑,機會平等關鍵要有有效的市場機制和合理的政策機制。在機會平等中改善公平,關鍵在於兩個方面:一是有效的市場機制,二是合理的政策機制。即使是市場機制運行良好,它所帶來的收入分配格局也不能說是正確、合理、公平或合乎道德的。市場競爭機制本身有加劇貧富差距的特性。因此,政府有責任通過政策機制對過大的收入差距進行補救,如對弱者的援助、對壟斷的遏制、對收入的調節等,從而改善公平。這就要求將效率和公平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發展是硬道理」,「公平也是硬道理」,但不能像過去為了公平把富人打入地獄,而是將窮人領入天堂。注重統籌兼顧,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4、加強法制建設,打擊非法收入
一方面, 要保護合法收入,鼓勵勞動致富;另一方面,要堅決取締非法收入。非法收入是法制觀念薄弱和違法亂紀的典型表現,消除非法收入,就必須運用法律手段,集中力量全面整治,對侵吞公有財產、偷稅逃稅、走私販私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要嚴厲打擊,堅決依法懲處,以法律的威懾力來對付非法收入,維護經濟秩序,為公平分配創造條件。
對偷稅、漏稅、貪污受賄、偷盜等行為,必須加大執法力度,堅決取締各種非法收入。必須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至合理的水平,從而可以減少社會保障壓力,更好地滿足低收入者的發展要求,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

5、進一步完善稅收體制,加強稅收征管,採取有效措施調節過高收入
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通過稅收形式進行調節。縮小國內貧富差距,就要加強個人所得稅的調節作用。應該對富人增加賦稅,對低收入者減輕稅負。從高收入富裕階層抽取一定的數量,來轉移給保障低收入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稅務部門可以對個人統一納稅編號,實行個人財產登記制和個人金融資產實名制,加強稅收的累進徵收,提高個稅啟征起點。

6、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政府運用收入再分配手段為勞動者提供物質幫助和社會服務的制度。要堅持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和醫療制度,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完善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健全農村醫療保險、社會保險制度,以促進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市場機制追求效率,社會保障則應更加註重公平。通過社會保障有效地實施再分配,使人民群眾都能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構建共同的社會利益基礎,才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和諧,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㈣ 造成我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有哪些

1、「先富與共富」政策的實施

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政策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於打破中國經濟發展的桎梏,讓經濟得以迅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現在的問題是,這一政策沒有得到完整的落實。先富起來的人並沒有去帶動其他人實現共同富裕。從而拉大了相互之間的貧富差距。

2、「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政策的執行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生產力不發達,治窮是最主要的任務。鄧小平同志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 因此,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由於沒能完全理解鄧小平同志的這一重要思想,「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理論受到了人們的追捧,並成為近年來我國經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政策。該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只要效率問題解決了,公平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正是在這一錯誤思想的指導下,公平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國人的重視,國民貧富差距的擴大就成為了必然的結果。

3、經濟運行機制的不健全

我國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尚沒有真正建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人能夠投機鑽營,非法、違法經營和權力資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貧富分化,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懸殊。根據有關專家粗略計算,各種非法收入在全國范圍內大約使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數上升31%。

4、稅收制度的不合理

毋庸置疑,國家通過健全的稅收制度,可以有效緩解貧富差距的問題。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裡,無論是從絕對數量上還是從稅率上來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繳納高很多的稅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頻繁出現在福布斯(或胡潤)中國富豪榜上的中國富豪們,並沒有出現在繳稅排行榜的前列。這充分說明了目前中國的稅收制度的不健全。由於對於高收入群體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導致了我國國民貧富差距的擴大。

5、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除了合理的稅收制度外,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同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貧富差距的問題。然而,同經濟發展幅度相比,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以及社會轉移支付明顯表現出嚴重的滯後。在這種情形下,農民、城鎮的退休人員、城鎮的失業人員及其親屬由於得不到及時的、足量的保障,最有可能成為貧困者,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

6、不平等競爭的存在

最後,經濟領域中存在著許多不平等的競爭也是我國貧富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平等競爭表現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門、行業甚至是一些個別的社會成員,能夠通過壟斷經營獲得壟斷利益或高額利潤,而其他的社會群體和社會成員卻不能,因此最終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比如,一些藉助國家特許經營的壟斷行業就獲得了「暴利」。

㈤ 為何國內城鄉貧富差距不斷在拉大

怎樣正確看待我國現階段的剝削和貧富分化問題 ?

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范圍內確實存在著剝削,剝削的發展產生了貧富分化。

那麼如何看待我國現階段的剝削和貧富分化呢?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剝削也一樣。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剝削將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發展軌跡。歷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剝削從無到有;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資本主義必將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取代,社會剝削經歷從有到無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也並不認為剝削絕對不好,例如認為有剝削的奴隸社會,取代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是一大進步。

實行社會主義的目的,在於更快更高地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展生產力是手段,其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剝削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目前,在三資企業、私營企業等領域中,還存在僱傭勞動關系,存在著剝削的現象。這一定范圍內的剝削持續一段時間後,就產生了貧富分化。

一般地,社會主義是不應該有剝削的,但是,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殊的社會主義,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我國的國情所決定,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允許剝削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還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社會生產力還比較落後。單靠國家有限的財力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難以完全解決如此眾多的人口的就業和生計問題。因此,引進外資,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這樣做,雖然在一定范圍內出現了剝削,但是歸根結底對社會主義有利,對人民有利,因為它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同志在談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發展私營經濟的時候說:「一個三資企業辦起來,工人可以拿到工資,國家可以得到稅收,合資合作的企業收入還有一部分歸社會主義所有。更重要的是,從這些企業中,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好的管理經驗和先進的技術,用於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樣做不會也不可能破壞社會主義經濟。」這就告訴我們,我們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用「三個有利於」的標准來看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簡而言之,我國的國情情決定了我國要經歷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特殊階段,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生產力要求,多種所有制共存,在多種經濟形式,為剝削現象提供了決定性的條件,而目前社會主義不具備消滅私有制的物質手段,客觀上也為剝削現象留下了一席之地,加之現階段,人們對勞動形式的不純要求,以及思想道德的多層次性,使剝削現象的存在有了客觀依只要次些條件存在,剝削現象就有其客觀必然性,不管人們是否承認,作為經濟現象,它總是頑固地以種種方式表現出來,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

二、

重慶市社科院院長蔣一葦在6月重慶市委舉辦的理論講座上說,實行社會主義的目的,在於更快更高地發展社會生產力。馬克思主義堅信人類要走向共產主義,這並不只是一種道義上的信念,而是總結社會發展必然規律作出的結論。馬克思主義也並不認為剝削絕對不好,例如認為有剝削的奴隸社會,取代沒有剝削的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大進步,就說明了科學社會主義不是一種道義上的信念。我們走社主義道路而不走資本主義道路,

試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

郭紹揚

私有制是剝削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及基礎。正因為如此,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宣布:「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消滅私有制和消滅剝削作為己任,並為之奮斗不息。建國以後,黨力圖在這方面有所前進,幾十年來,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限制、改造私有制,限制、進而消滅剝削。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剝削這一經濟現象卻又出人意料地出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生活之中。對此,人們議論頗多,褒貶不一。顯然,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出現的剝削,是一個不容迴避的間題,從理論與實線的結合上探討這一現象,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擬就有關剝削的幾個問題談點膚淺的看法。[文秘資源-www,tingko.com,找範文請到文秘資源網]
一、剝削的內涵及現階段剝削的主要形式
1 .剝削的內涵:理論界將剝削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說」將平均主義及一些非勞動收入都界定為剝削。本文所要討論的狹義的剝削,即剝削是指社會上一些人或集團憑借他們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有對甚至是使用權)無償地佔有他人的剩餘勞動或剩餘產品的行為,稱為剝削。
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的主要形式:根據以上對剝削的定義,我國現階段的剝削現象,我認為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表現出來:( l )僱工:這是現階段的主要形式。僱工經營實質上是僱主佔有生產資料聽有權(或使用權),通過僱工的方式以佔有工人的剩餘勞動為目的一種經營活動。(2)股金:在股份經濟中,有些股東不從事企業的生產和管理,脫離企業經營活動,僅憑借股金分享高額利潤。(3 )高利貸盤剝:特別是在私營借貸中,有些高利貸者以高出國家銀行幾倍、幾十倍的利息借出。(4 )租賃:把生產資料承租給別人,從而佔有他人剩餘勞動。(5)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中,外國資本家憑借佔有生產資料的權利而佔有工人的剩餘勞動,有時甚至佔有必要勞動。
二、剝削是讓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必然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
馬克思說:」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須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資本論》,第一卷,第263 頁).這里,明確地指出了剝削產生的經濟條件是私人佔有生產資料,這為我們分析現階段存在剝期現象指明了方向。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多種經濟形式,是「剝削」這一經濟現象產生的客觀經濟基礎。我們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建設社會主義。從我國國情來看,我們雖然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但是生產力仍沒有達到社會化大生產的程度,而這樣呈現出的生產力多層次性,就客觀地、必然地導致了所有制的多層次性,即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並存。因此,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允許私人經濟存在並鼓勵其適當發展,是適應生產力水平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生產力和發展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既然私人經濟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那麼,根據馬克思的利余價值理論,作為私營經濟的必然產物— 僱工以及因此產生的剝削,就有其存在客觀依據。
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未具備消滅一切私有制的物質手段,這是剝削現象存在的直接根源。因我國的社會主義脫胎於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物質基礎本來就十分薄弱,加上這些年來工作上的種種失誤,在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才,難免會出現資金、找術設備短缺的困准.為了解決這些困難,在五十年代,毛澤東同志就說過:「現在的自由市場還有資本主義,雖然沒有資本家。上海地下工廠也是對立物,因為社會有需要,就發展超來。要使他成為地上,合法,可以僱工。」( 1956 年犯月7 日約見民邀、工商聯負責人談話)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這種社會需要仍未充分滿足,特別是貫徹黨在新時期的基本路線,要堅持改革和開放,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為此,我們要採取種種措施,吸引國外資本.吸引華僑投資,大力吸收國內民眾間的資本投資,這必然就會出現私營經濟、中外合資和中外合作經濟,僱傭關系和剝削現象的出現就是難免的了。
3 .人們對勞動形式的不純要求是剝削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還不可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和體現,成熟的、完全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還由於缺乏生產力為客觀基礎而不能為生產者提供最好的生產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廣大勞動者都希望以最適應本身特點的勞動方式創造能基本滿足個人要求的物質財富。一方面,有的勞勸者在現行政策的允許下購買了部分生產資料,需要有勞動力為之生產;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力資源充裕,特別是廣大農村相當一部分勞動力由於土地的有限性和勞動的季節性而不能與生產資料充分結合,暫時游離於社會之外,需要尋找生產資料以獲得生活資料.因此,為了加快貨幣資金轉化為生產資金的過程,把散在的生產要素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私營經濟的僱傭關系也就應運而生。
4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思想道德的多層次性是剝削現象的思想基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多種經濟形式相適應的思想道德的要求也不可能是單一的。我國長期處在封建社會,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小農經濟思想、道德還有較大的市場。現階段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不尊重個人利益、不承認追求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只能是空想主義,實踐己證明行不通。所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下,還要實行多種分配方式,其中包括非勞動收入。
簡言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多種經濟形式,為剝削現象提供了決定性的條件,而目前社會主義不具備消滅私有制的物質手段,客觀上也為剝削現象留下了一席之地,加之現階段,人們對勞動形式的不純要求,以及思想道德的多層次性,使剝削現象的存在有了客觀依只要次些條件存在,剝削現象就有其客觀必然性,不管人們是否承認,作為經濟現象,它總是頑固地以種種方式表現出來,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
三、堅持用生產力標准來評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
十三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而且明確了我們「要把
發展生產力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發展生產力應當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顯然,我們也只有運用這一標准來評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的剝削現象。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激勵機制。這主要表現在:
( l )為了獲得較多的剩餘價值,私營經濟經營者願意把資金用於擴大再生產,而不只是揮霍浪費.這種剩餘價值資本化的結果,在客觀上起到了將社會閑置的個人資金轉化為生產資料的作用,可以進一步吸收閑余勞動力,優化生產要素的結合,促進整個社會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 2 )私人經濟經營者個人致富的內在沖動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迫使經營者根據自己的優勢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靈活選擇經營方向、經營品種,根據競爭的需要,迅速調整本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這有助於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多方需要.
( 3 )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經營者往往採取內含式擴大再生產的辦法,就是必須提高資本技術構成,因而必須用較先進的技術裝備代替原有設備,提高生產水平和管理水平。這對公有制經濟無疑是一種挑戰,因而,有利於整個社會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 4 ) 『在獲取更多剩餘價值的激勵下,私營經濟經營者有時要看準時機,採取資本集中的辦法擴大經營規模,從而達到自已的目的。無論是大魚吃小魚,還是用和平的辦法,收買股份組織股份公司,都有利於社會化大生產。
上述可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的剝削現象,對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是有一定激勵作用的。
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與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具有質的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只是一種經濟現象,是在一定對間、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這與傳統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中的剝削從其生產的條件和作用來看,有質的區別.具體反映在:
( 1 )制約它們的經濟規律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是私營經濟的產物。而私營經濟是作為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出現的,它必然要與公有制經濟發生種種聯系,它的發展方向、規模必然要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有計劃按比例規律的制約。而傳統的剝削是以私有制制度為基礎的,它受剩餘價值規律和資本積累規律制約。
( 2 )兩者的資金來源和用途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私人佔用生產資金,來源於經營者的勞動,僱主以自已的勞動所得的財產所有權為根據,獲取部分剩餘價值,實際上包含了他們犧牲現期消費,而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基礎的貢獻,這是他們追求利潤的一個主要動力。資本主義剝削者的資本來源於剝削,『資本來到世間,就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臟骯的東西」,這就是資本的本質。資本家迫逐剩餘價值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已的私慾。資本主義生產中的高額利潤,基本上歸資本家。
( 3 ).兩者存在的范圍和程度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剝削現象是在一定范圍內的,有關國民經濟命脈的鐵路、銀行、郵電等部門,目前王沒有出現私營經濟.在私營經濟中,剝削量也受到政策和社會道德的限制。資本主義剝削是無聽不包、無所不有的,它在全社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榨取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其慾望是無止境的。
( 4 )兩者體現的關系不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是在社會主義法律的允許的范國內,僱傭的雙方是在政治平等的前提下,經過協商約定,體現的是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僱主與僱工的矛盾是屬於人民內部矛盾。資本主義剝削是資產階級對無產資級的剝削,體現了兩大階級的根本對立,正如恩格思指出的那樣,」只有在本人完全不必勞動時,這個僱傭勞動的人才成為真正的資本家。」(《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16 卷,第307 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私營經濟經營者,一般都從事勞動或管理,因此與資本主義的資本家是有區別的,兩者體現的關系也顯然不同。
( 5 )兩者的發展前途不同。從本質上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種剝削現象,與社會主義制度是相悖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這種剝削見象將在社會主義社會消失。資本主義的剝削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而且是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它就將存在,只有消滅了資本主義制度,才能消滅資本主義剝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與資本主義剝削有以上五個方面質的區別,這種質的區別,主要反映在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料佔有狀況上,即私有經濟的經營者佔有部分生產資料,是從屬於公有制經濟的,而資本主義社會是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我們決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更不用擔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會導致社會主義性質的改變。
四、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私營經濟中出現的剝削觀象,大力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社會主義經濟。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剝削,這是由生產力狀況所決定的必然經濟現象。盡管社會主義的建立是以消滅剝削為出發點的,但三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已證明,一定范圍內的剝削現象,實際上從未中斷過。「文化大革命」前對民族資產階級土商業的改造,以及實行贖買政策,「文化大革革」中自發出現的地下工廠,都充分證明了要人為地消滅和以法令的形式禁止這種經濟現象,是不可能的。回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發展私營經濟所走的路,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在現階段,不是允許或不允許剝削現象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必須正電、如何正確對待的問題。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毫無疑義的。因此,我們承認剝削現象是一個必然的客觀存在,並不等於讓這種剝削現象任其發展,我們也要充分認識這種剝削的消極因素,採取必要的經濟手段和經濟杠桿,因勢利導,使其循著繁榮社會主義經濟的軌道發展。只有善於運用政策對私營經濟加以引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對於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才能產生促進作用。
我們也只有充分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為最後消滅剝削創造必要的物質基礎。初級階段的剝削現象是社會主義道義所詛咒的,但為了取得消滅剝削的最後勝利,在經濟生活中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其合法性,我認為這是我們對待現階段剝削現象的應有的基本態度.

三、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展生產力是手段,其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

關於公平的思考,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

為什麼我國社會主義現階段仍存在剝削

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主體地位的確立,標志著剝削制度在我國的消滅。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剝削現象仍然存在。這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由於我國生產力落後,且具有多層次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我們不能搞純而又純的公有制和按勞分配,而只能實行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允許和鼓勵其他經濟成份並存和共同發展,只能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分配製度。這種所有制結構和分配方式的存在意味著我國要徹底消滅剝削現象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我們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允許這些經濟成份中剝削現象的存在,並非是鼓勵剝削現象,重新建立剝削制度,而是通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採用資本主義的一些方法(是當作方法來用的),目的就是要加速發展生產力」⑷,為將來徹底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奠定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本質的「消除兩極分化」與「消滅剝削」是在實現社會主義目標同一過程中的兩手方面,其核心內容是相通的。因為消滅了剝削和剝削制度,也就消滅了資本積累與貧困積累的對立,當然也就消除了兩極分化。

先富政策

放眼世界,只有經濟落後和經濟特別發達的國家,它們的貧富差距水平都很小,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中國是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因此貧富差距出現並擴大是正常的,只有當經濟繼續發展,經濟水平達到一個頂點後,我國的貧富差距就會隨著經濟的發展慢慢縮小

改革開放以來,實行讓一部人先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動後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政策。這一政策只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一種手段,對發展生產力也確實有益。但如何實現先富帶動後富?現階段貧富差巨不斷拉大,是否已經超過一定的限度呢?一般人的新三座大山」的教育、醫療、住房問題,看來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的貧富差巨已經相當明顯了。

我國貧富差距的現狀
1.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1984年為1.74:1,1997年為2.47:1,1998年為2.51:1,1999年為2.65:1,2000年為2.19:1,2001年為2.9:1,2002年為3.11:1,2003年為3.23:1,2007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擴大到3.32∶1。
2.地區收入差距拉大。2005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四個省市上海、北京、浙江、廣東,比最低的四個省區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高7000~10000元左右,而2000年,四個最高省市比四個最低省區高4000~6000元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四個省市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比最低的四個省市貴州、甘肅、雲南、陝西高3700~6000元左右,而2000年,最高的四省市比最低的四省高4000~6000元左右。
3.行業之間收入差距明顯拉大。1978年,我國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的行業的工資之比是1.38∶1,1998年則上升為2.35∶1。2000年,行業最高人均工資水平是行業最低人均工資水平的2.63倍,2005年增加到4.88倍。壟斷行業、新興產業部門等行業的收人增長很快,而一些傳統產業部門如冶金、煤炭、紡織等行業的收入增長緩慢。
4. 非法致富現象較為嚴重。有一些社會成員利用非法手段,如偷稅漏稅、敲詐勒索、貪污受賄、走私販私、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以及各種形式的尋租、內部人控制等非法收入現象相當普遍。其中社會反映最為強烈、影響最突出的是利用職權謀取不義之財的腐敗行為,從索賄受賄到權錢交易到與不法分子狼狽為奸,腐敗問題相當嚴重和突出。轉貼於中國論文下載中

現階段貧富差巨不斷拉大,是否已經超過一定的限度呢?

我國的基尼系數這一指標從1978年的0.16,迅速上升至2000年的0.458,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

但是,目前基尼系數最高的國家和地區有:巴西0.567、香港0.533、智利0.549、新加坡0.522等,即使達到0.65的南非,也不曾聽說產生什麼動盪。可見,0.4 的警戒線只具嚇人的作用。

再看基尼系數低的國家:如阿爾巴尼亞0.267,與比利時0.28、芬蘭0.26、法國0.28、德國0.27、挪威0.28和瑞典的0.23等,都屬於一個檔次,都表明收入達到接近絕對平均的程度。但曾經作為過歐洲社會主義明燈的阿爾巴尼亞,在歐洲是一個窮得滴鹵的國家,它的0.267隻能說明是一個均貧指標;與比利時等那些西歐國家相比,後者代表的則是均富指標。兩者大相逕廷,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可見基尼系數沒有想想的那麼可靠。

貧富差異加大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發展我國經濟,片面地強調效率問題,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的對外優惠政策,同時也存在一些疏漏,在某種程度上拉大了我國的貧富差距水平。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國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一些人鑽了法律的空子,為了致富而不擇手段。很多人通過各種非法手段「剝削」,大量侵吞公有財產,在短時間內暴富,使中國在短短的20年內產生了很大的貧富差距。因為頻繁的對外交易和國際資金流動極大地便利了違法致富的資金出逃,而且這種頻繁的對外經濟交易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致富機會。最典型的例子是為了推行所謂的走出去戰略而讓私人以私營公司名義用國家資金在國外注冊企業,這極大地方便了許多見利忘義之徒侵吞國有財產——在國外注冊私營企業的老闆可以翻臉不認帳,不承認國家在自己注冊企業中所擁有的財產,而中國政府甚至連向外國政府控告這種人的法律依據都沒有。
(二)出口退稅政策
為刺激出口所實行的不惜代價的出口退稅政策是造成兩極分化的又一大源泉。出口退稅給予的暴富機會是如此之大,以致假造出口單據以騙取出口退稅本身成了某些「模範外向型地區」的一大賺錢機會。
(三)對加工貿易的優惠政策
這樣一種政策鼓勵了生產出口產品的企業切斷與其國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者的聯系,它雖然有利於廣東等少數沿海地區發展加工出口經濟,卻使廣東的出口產業發展不再能帶動內地的相關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由此而加劇了直接生產出口產品的行業和地區與其它行業與地區之間的貧富分化,使廣東的富裕與全國的經濟發展失去了關聯。
(四)「鯰魚效應」的觀念
這種觀念認為,進口的壓力會使面向國內市場的企業活得更好,就象在長途販運的活魚中放入吃魚的鯰魚會激活販運的魚那樣。而近幾年的許多政策都是按照這種思路設計的。實際上即便是那些在開放進口的壓力下生存下來的企業和個人,他們的生存境遇和福利也往往會大幅度下降,這會使貧者進一步貧窮,從而加大社會中的貧富分化。
(五) 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建立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是對於中國來說,市場經濟是從無到有,是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在市場經濟建立的各個具體階段,不同社會群體的獲益程度很不相同。換言之,在市場化不同的具體階段會形成不同的、與之對應的相對富裕的社會群體。這些群體不可避免地同依舊在計劃經濟體制內的社會群體在收入上拉大差距。比如,在金融領域市場化的初期階段,許多人靠投資外匯、債券、原始股票而一舉躋身富裕階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誰與市場化過程能保持著同步的關系,誰就有可能率先富裕起來。
(六)對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引進外資,發展我國經濟,實行對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這種製造貧富兩極分化的政策偏向主要表現在外資企業的稅收優惠上。當今中國收入最高的群體之一,是在外資企業工作的高薪階層。對中國企業,超過一定數額的員工工資不能計入成本,而應當視為利潤的一部分,從而不僅員工應當繳納相應的個人所得稅,企業還要為此繳納相應的企業所得稅。但是這種作法卻沒有適用於外資企業給其員工的工資,外資企業的員工工資就都可以不視為企業利潤,從而不必繳納相應的企業所得稅。在這種不平等的稅收待遇下,中國企業由於稅負過重而難以提高職工工資,外資企業卻由於稅負較輕而樂於給其員工高薪。實際上,外資企業給其員工的高薪在很大程度上是拿著中國政府的企業所得稅送人情。外資企業薪金普遍高於中國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特殊的稅收優惠政策造成的

㈥ 為什麼中國貧富差距那麼大。

1 由歷史原因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如農民的子女生就務農,就業機會少,收入來源必然受到局限,而城市居民的子女生長環境、就業空間大,出現了工人比農民富,城市比農村富的差距。 二個人努力。同樣條件、同樣機會下,有的人由於個人能力強,勇於吃苦,敢於冒險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獲取了不同程度的財富;而有的人好吃懶做,不願付出,自然不會擁有財富。 現在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在提倡共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向「窮人」傾斜的政策將會使貧富差距逐步縮小。到那裡你可能就是老闆了 2 因為每個人的文化水平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想法與思維就不同,當然做出來的事就更不同了。 當然性格也有很大的關系,性格決定命運。 這就是差距亞!

㈦ 中國貧富差距現狀原因對策

中國貧富差距現狀已經到了最危險的地步;原因:城鄉差、地區差、單位差、官兵差、貪廉差、等;對策:公平公正,消除或極大減小這些差距。

㈧ 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地區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的差異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擴大的現象,最突出地表現在不同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從全國來說,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擴大。在一個省內不同地區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顯擴大的趨勢。

造成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本質上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採取了市場取向的改革思路。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東部沿海地區或中西部地區,都出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例如1991年至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率,廣東省高達21%,貴州省為14%,與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比較,貴州14%的年增長率也是相當高的,但是與廣東等沿海地區相比,差距迅速拉大。這樣就得出一個判斷,中國地區差異的擴大,是在各地區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是前進中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是前進過程中的問題而掉以輕心。中央多年來已採取了有力措施,推動了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在於二元經濟結構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二個表現,就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三大差別之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老問題。但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沒有隨著經濟發展有所縮小,反而有所擴大,則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實際上是二元經濟結構的反映。農民從事的產業是傳統農業,傳統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劉易斯認為只能「維持生計」。農民收入低是傳統農業的產物。城鎮居民從事的產業,劉易斯稱之為「現代產業」,就是現代製造業、信息業和服務業。現代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職工能夠得到較高的工資收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經濟結構的產物。正確的政策思路有兩條:一是把傳統產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從而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將傳統產業中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現代產業中去,從而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現在的問題是,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的速度不理想,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中央已經發現了這些問題,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已經對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貧富差距的成因符合庫茲涅茨的倒U型假設

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三個表現是,在城鎮居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這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先富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原因有多種,第一,佔有資產等要素多少不同,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資產等要素帶來的非勞動收入可能還會有所增加,這就使可以取得非勞動收入的群體與貧困群體收入差距出現繼續擴大的趨勢。第二,人力資本投資多少不同。人力資本投資的差別表現為工資收入的差別是世界各國普遍出現的一個經濟社會現象。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育,人力資本投資差距造成的收入差別越來越明顯。這種差別表現在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工資收入多少。第三,體制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目前的就業體制、社保體制等不盡合理,有可能造成某些群體的收入高一些,某些群體的收入低一些。

由此得出結論,收入差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市場取向的改革思路。這符合庫茲涅茨的倒U型假設,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經濟增長的早期階段會迅速擴大,爾後暫時穩定,在增長的後期逐漸縮小。目前中國可能正處於收入差距擴大的階段。

㈨ 為什麼現代的中國社會貧富懸殊越來越大

新中國的管理體制是千百年來管理模式的延續並沒有實質上的改變。古代有「做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七品芝麻官,時至今日依然做官是權利的象徵,現代社會是需要局時俱進的法律以及政府的服務職能的進步,在古代做官就是榮華富貴,現在依然是權錢的象徵,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綠林好漢,都是巨大的貧富差距帶來的,關鍵是這種財富是跟權利相關之後,會帶來極大的民憤,這才是社會隱患。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就是由社會管理職能向社會服務職能的轉變。

㈩ 為什麼我國的貧富差距那麼大呢。

在我國,隨著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建立,確實有一部分人得風氣之先,通過承擔商業風險,獲取了巨額財富。但是,不能否認,有相當一部分富裕起來的人,並沒有承擔任何市場風險,他們只不過是將國有財產所蘊含的市場價值「發現」出來,並且通過改制等手段,據為己有罷了。這樣的人雖然是少數,但是,他們所佔有的財富卻非常巨大。從表面上看,這些人通過交易的方式,獲取了利潤。可是,從本質上來說,他們沒有支付任何的「對價」。他們只不過是打著改革的幌子,侵吞國有資產罷了。這種帶有權錢交易色彩的財富積累過程,當然應該受到全社會的唾棄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我國不同層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拉大,高低收入戶實際生活水平差距在擴大。國家統計局把城市居民按人均可支配收入由高到低排隊並進行五等份分組,2003年,占總體20%的最高收入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472元,比上年增加2012元,增長13.0%;占總體20%的最低收入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95元,比上年增加263元,增長8.7%。最高組與最低組的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5.1∶1擴大到5.3∶1,最高組收入增長速度明顯高於最低組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貧富差距為什麼這么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西靈山到越南怎麼走 瀏覽:214
越南咖啡行業怎麼樣 瀏覽:121
1億印尼盾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977
中國古代如何封信 瀏覽:28
雲義大利語怎麼講 瀏覽:476
韓國有哪些姓氏到中國尋根 瀏覽:197
我們只要伊朗幣英文怎麼寫 瀏覽:748
印尼普頓集團總裁叫什麼名字 瀏覽:821
義大利文化餐廳英語怎麼說 瀏覽:702
印度卧鋪多少錢 瀏覽:209
印尼人到大陸怎麼轉賬 瀏覽:459
伊朗從什麼時候打仗 瀏覽:957
中國最有錢的人有多少資產 瀏覽:180
越南檀香木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393
印度大眾途觀怎麼選 瀏覽:641
印尼找廁所怎麼問 瀏覽:597
義大利失戀用俄語怎麼說 瀏覽:90
黃山市哪個村莊在義大利打工的多 瀏覽:304
義大利黑醋怎麼做成裝飾的黑醋醬 瀏覽:498
在英國怎麼買惠普筆記本 瀏覽: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