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格鬥如何發展

中國格鬥如何發展

發布時間:2022-06-13 13:15:44

Ⅰ 中國散打運動的現狀以及今後該如何使其更好的發展

象現在這樣,散打還是局限在國內(所謂的中泰,中國散打vs泰散,這還是局限的),如果以後還是這樣,散打會被「長江後浪推前浪…」
散打,這是一種武術,但是卻體現在人的技術上,人發揮的好,我們就覺得散打強;不好,反之。關鍵就是在人,我們的運動員本身!
所以提高我們身體水平就是一個重點,這也是個瓶頸。
現在國際上的規則,很多武術都會有一兩個招式被限制,這些都是公平的,而我們要在某國際比賽中被限了摔法,、或是不得分,你看我們國家武協是什麼反應,又是怎麼找借口的!散打突出的是摔法,我們運動員也是,但其他方面就弱給別人了,這是不應該的

Ⅱ 求「中國武術散打的發展歷程」3000字

散打的名稱前身以前稱為散手,是中華武術的精華;是具有獨特中華民族風格的體育項目,多年來在民間流傳發展並深受人民喜愛。散打的起源與發展,是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同步。它從先輩的生產勞動,生存斗爭緣起,但又服務於此,演化至今成為華夏民族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爭取自下而上、獵取食物,長期與野獸搏鬥並學會了與野獸搏鬥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古稱相搏、手搏、卞、弁、白打等。
現代的散打是兩人按照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制定的規則,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進行徒手對抗的現代體育競技項目,它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武術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套路演練形式,一種是格鬥對抗形式。散打就是格鬥對抗形式的一種。

散打—鞭腿
現代的武術散打通過對傳統技擊術進行歸納、整理,舍棄它們的具體形態;找出其中帶有共性的規律,即通過把中國各拳種門派的拳法、腿法進行規整並最終總結出它們的基本運動形式。經過高度抽象,最後確立進的攻技術具有兩種運動形式:一種是直線型方法,另一種是弧線型方法。拳法以沖、摜、抄、鞭為內容,腿法以蹬、鞭、踹、掃、擺、勾為內容;摔法則根據「快摔」的要求和「無把」的特點,主要把握「破壞重心」和「掄圈」的要點創造出「接招摔」和「夾打摔」的方法。同時,防守技術也被劃分為「接觸式防守」和「不接觸式防守」兩種。散打從比賽形式上採用了中國傳統的「打擂台」的方式,一方掉擂出局即為輸方。在競賽方法上採用三局兩勝制,先贏兩局者即為贏家。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武術散打的歸納、整理,全個過程都是以西洋拳的歸納、整理過程作為參考;通過對西洋拳的拳法、腿法及摔法進行比照參考,來歸納整理中國各拳種門派的拳法、腿法、摔法及擒拿格鬥徒手搏鬥技能。所以這個歸納及整理的過程值得泰拳及西洋拳等格鬥技擊運動界別的有識之士們學習,並重新對整個格鬥技的技術更新進行全面反思。思考該如何彌補在運動現有的發展當中所需補充的缺陷;並重新對原來推進的改革後格鬥技術進行檢視。驗證其缺陷在哪裡及將其具體化,以便進行查漏補缺、重新推進整個泰拳及西洋拳等格鬥運動。
一九七九年,隨著一股中國武術熱的再度興起;中國中央政府體委按照現代競技體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進行了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訓練。並在上述三個試點各設置了至少一個體積在八十厘米高,八米見方的擂台,以方便參加項目的運動員在上面進行比賽及訓練。當時的散手比賽允許使用踢、打、摔等各種武術流派中的技法,但不允許使用擒拿也不許攻擊喉、襠等人體要害部位;而運動員則分體重、穿護具在相同的條件下平等競爭。
一九七九年五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做了首次匯報表演。同年,又再進行了幾次比賽。
一九八二年制定了《散打比賽規則》,自此,散打運動按照「積極、穩妥、」的精神,每年舉行一次「全國武術對抗性項目[散手]表演賽」不斷試驗,逐步發展。
一九八九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並設「團體錦標賽」和「個人錦標賽」賽制。
一九九三年,散打比賽正式被列入第7屆全運會比賽項目。
一九九八年,散打比賽被列入第13屆亞運會正式比賽。
二零零零年首屆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湖南長沙市舉行,湖南衛視對賽事作了全程報道,這是中國武術散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武術散打進入了專業賽制的時期。眾多散打高手登台競技,當年的散打王是來自解放軍體院的「劈腿王」柳海龍。二零零一年三月二十七日,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國武術協會散打館拉開帷幕;比賽的直播工作在二零零零年湖南衛視現場直播的基礎上,採取國內各地方與國外電視台同步直播的形式進行。從二零零一年二月十五日開始,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體育報、北京電視台、北京有線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全國一百八十多家媒體對賽事的籌備情況進行了跟蹤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二零零一年散打王爭霸賽的廣泛關注。
通過二零零零年一年來的比賽,散打王爭霸賽已經在體育界、武術界;尤其是散打專業隊中得到了普遍認同,廣大教練員、運動員參加散打王爭霸賽的熱情空前高漲。二零零一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報名工作已於二月十日截止,報名隊由二零零零年的二十五支增加到四十多支,報名人數由一百一十七名增加到二百多名,其中很多是國內、國際比賽的冠軍。由於報名人數的大幅度增加,比賽採用單循環淘汰賽制。
二零零一年的散打王爭霸賽以北京為主賽區,在全國各大重點城市輪回比賽的形式進行比賽;這場賽事給越來越多的人帶去新的驚喜。二零零一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整體燈光、音響、舞台包裝、武舞表演比二零零零年更精彩,更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這是競技體育、時尚文化和影視藝術的完美結合,是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的里程碑。二零零一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競賽組織方面的最大突破是邀請外國選手正式組隊參加常規比賽。這標志著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國際化理念將由設想變成為現實。2001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將分為資格晉級賽、八強賽、半決賽、決賽(各級別冠軍賽)、總決賽(王者爭霸賽)、超級散打王爭霸賽等六個階段進行比賽。當年的散打王是來自北體大的「白眉大俠」「鞭腿王」苑玉寶。
二零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在陝西省西安市成立中國國家散打隊,而建立一支專門的國家隊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尚屬首次

Ⅲ 中國武術的發展史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早在五穴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用石器和木製的器具同野獸搏鬥。由於這些器具不鋒利,因此,他們發展了精熟的技擊術。這種原始的生產型的格鬥術,是武術的雛形。部落形成以後,各部落之間經常發生利益沖突,武術變成了軍事技術。

到了舊石器時代後期,人們發明了弓箭,它既是生產工具,又是一種武器。進入奴隸制社會,畜牧代替了狩獵,武術的生產功能逐漸淡化消失。到了戰國時代,武術又有了娛樂活動和軍事技術的雙重性。這種雙重性一直沿襲到現在;既可用防身御敵,又是一種國際流行的體育運動。

「武術」一詞最早見於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文選》第二十卷中有《皇太子釋尊會作詩一首》,詩中說:「國尚師立,家崇儒門……偃閉武術,閘揚文令。」

這時的武術泛指軍事技術。「武術」一詞的普遍使用,則是辛亥革命前後的事情。1911年,青島出現了「武術傳教所」。1919年,山東教育界創辦了「武術傳習所」。1923年4月,上海舉辦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

在古代,武術分套路形式的有:舞劍、戈舞、矛舞,戟舞、走戟、使耙、使棒、使拳等單人舞練和雙人舞練項目。搏鬥形式的武術有:手搏、相撲、擊劍、刺槍等。這些搏鬥形式的運動,到了近代,有的已經像「摔跤」那樣不再從屬於武術,而成為一項單獨的運動項目。

人們常說的十八般武藝,主要是指武術中常見的一些長短兵器,一般包括刀、槍、棍、劍、棒、戟、斧、錘、矛叉、鞭、鐧、槊、鏜、鏟、環、拐、鉞、戈等。

1956年,中國國家體委把武術正式列為比賽項目。1960年,中國武術隊開始出國訪問表演。近年來,武術的動作和比賽的規則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中國也正在申請讓武術成為奧運會的正式項目。

(3)中國格鬥如何發展擴展閱讀

武術來源中的競技來源

二戰後,全球用「競技體育」方式,來消除二戰餘下的戾氣。新中國為順應國際形勢,以全國之力全民發展競技體育,導致中國武術被捲入體育范疇,以比賽、競技等形式進行「發展」,至今。

但是,以奧林匹克精神所推動的競技體育,其使用的規則,與中國傳統武術「止戈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兩者之間難以擬合、釐定,導致當今中國武術形成出以表演為主、以競技為主和以民間傳統功夫為主的不同概念武術並存、的局面。

競技,是以體育為基礎,以展示體育成果為目標的社會活動形式。體育,來自於日文中的「體育」一詞,出自於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由在湖北開辦幼稚園、對幼兒進行全面」保全身體之健旺「的教育方針而來。

競技體育是在西方現代解剖學主導的框架下解釋的運動形式,它不能涵蓋中國傳統武術所包涵對修習者除身體外,在精、氣、神等綜合方面的提升。

中國傳統武術並無單一的體育形式,中國也沒有傳統體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國家體育總局以體育概念為基礎創立的「傳統體育」新概念,沒法提供任何傳統文化引證、及支持。);在2015年3月19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陳國榮副主任。

在對中國武術的歷史和社會地位等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後,重新將武術與體育的關系復原定義:中國武術不僅涵蓋了西方體育的多種運動形式,而且,還擁有獨特的東方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武術不是隸屬於體育,而是體育的上位概念。

Ⅳ 中國武術的發展前景怎樣

中國武術的發展前景
中國武術具有哲理性,技擊性、健身性、娛樂性等文化特徵並與世界體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它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大眾體育、哲學、美學、醫學、語言、文化藝術等世界體育文化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已逐步形成獨立的、龐大的文化體系--武術文化。事實證明,武術是最能適應人類發展趨勢的,從而也容易成為世界人民熱烈追求的未來體育文化。武術推向世界的先決條件已經具備,武術走向國際化已成為發展趨勢。
為了加快武術走向世界,中國武術的發展應採取如下的措施:
1.把式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
武術的文化特性是使它自古流傳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任何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教育。要想使中國武太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不可。我國雖已從60年代開始,就把武術列入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但實踐並不成功,武術教育很開健全,甚至落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術在學校體育的地位很低,武術師資嚴重不足。為了扭轉這種落後狀態,首先要確立武術的應的地位,把武術作為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要樹立武術教育的長遠目標:第一步是使武術成為國家的體育文化體系,逐步把武術納入完善的正規教育體系,成為大、中、小學和軍事訓練必不可少的體育內容,使每個學生和每個戰士都懂得武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二步是逐步使武術成為國際的體育文化體系,大力推廣武術,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向奧運會貢獻的第一個體育項目。還有,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來加強武術教育。例如採用多種形式辦學來大力培訓武術師資,適當增加武術教學時數和改革武術教學內容,創辦高等武術院系,加強學校武術研究等等。
2.切實做好國內各項基礎工作
武術走向世界,國內是基礎。努力做到「武術技術要規范化、武術理論要科學化、武術活動要社會化「。
3.套落運動與技擊運動同時並舉
套路演練、技術格鬥這兩種武術運動形式都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都應繼承和發展。中國武術今後的發展,應採取套路運動與技擊運動同時並舉的方針,在積極發展套路形式的同時,加強技擊格鬥的研究,走國內普及、國際推廣的道路。在武術散手、推手等對抗性項目中,許多武術格鬥的技擊方法還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今後應在技術傳統化、規則合理化,器材服裝民族化等方面進一步完善,以能早日列入奧運會或世界運動會的競賽項目。武術套路形式的今後發展,則應努力做到:動作套路規范化、理論科學化、訓練系統化、競賽制度化。
4.通過多種辦法大力推廣武術
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武術要走向世界還需要一個推廣過程。今後要利用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多種方位、多種層次,大力推廣中國武術。例如舉辦各種武術節、比賽、培訓班,派遣優秀運動隊在國內外巡迴表演,優秀教練員外出講學、指導,以及刊、圖書、廣播、影視、聲像等傳播媒介進行宣傳、推廣武術。

Ⅳ 新中國成立後武術的發展情況如何

9.新中國武術運動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運動發展非常迅速。

1950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召開了武術工作座談會,倡導發展武術運動。1953年在天津舉行了以武術為主要內容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1957年國家體委將武術列為體育競賽項目,並組織整理出版了「簡化太極拳」和一大批長拳類拳、械套路。這些套路成為在群眾和學校中普及武術的基本教材,促進了技術規格的統一。1958年,中國武術協會在北京成立,並於同年起草制定了第一部《武術競賽規則》,編定了拳、刀、槍、劍、棍五種競賽規定套路。這推進了武術訓練的系統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促進了武術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在國家體委統一指導下,各地相繼建立了各種武術組織,形成了一個廣泛的群眾性的武術活動網。武術社會化程度極大提高。

然而由於缺乏經驗、組織不健全等原因,建國後不久武術界也出現過一些混亂現象。在1955年對武術運動「整理研究」的方針指導下,武術運動發展比較謹慎。後來的十年動亂對武術運動的發展更是一次嚴酷的摧殘,致使許多拳種和流派出現消退和失傳的趨向。與此同時,競技武術由於過分追求空中動作和藝術效果,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武術的風格特點與套路結構,沒有真正地繼承和發展傳統武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武術運動帶來了新的生機。1979年,國家體委發出了《關於發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在隨後幾年對武術的調查研究和挖掘整理中,查明了全國「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達129個。這項挖掘工作對武術事業的繼承與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82年12月,在北京召開了首次全國武術工作會議,這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武術會議。會議總結了三十幾年來武術工作的經驗,提出了武術的方針任務和措施,為武術工作指明了方向。其後,各種武術組織蓬勃興起,據不完全統計,各種形式的武術館、站、社、校就有一萬多個,各種形式的輔導站、教拳點數以萬計,全國參加武校活動的群眾約6000萬人。國家體委還於1991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評選「武術之鄉」的活動,進一步推動了群眾性武術活動的開展。武術運動進入大、中、小學課堂,走進軍營、農村的武術活動也日益活躍。不少地方甚至「武術搭台,經貿唱戲」,積極開發武術資源,如1988年在杭州舉行的中國國際武術節,就是融體育、文化、貿易、旅遊於一體的國際盛會,展示了武術豐富的內涵和迷人的魅力。本著「積極、穩妥」的精神,散打運動通過十年定點試驗,於1989年也被批准為體育正式競賽項目,使武術的攻防格鬥技術在比賽的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為了適應「全民健身」的需求,1994年,國家體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出台了「中國武術段位制」,並於1998年正式全面啟動。與此同時,武術的學術研究也蒸蒸日上。自1987年首屆全國武術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後,每年都有這樣的一次研討會,極大地促進了武術理論研究廣泛而深入地開展。

最令人可喜的是,國務院學位辦公室於1996年正式批准體育學設立武術學科專業方向博士學位點。這標志著武術作為一門學科已邁入學術領域的研究殿堂,作為民族傳統體育,它與體育運動訓練專業、體育教育專業、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以及社會體育專業並列為體育學科的五大專業門類。可以相信,今後武術運動必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向科學化方向發展。

武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和發展

把武術推向世界,擴大中華武術在海外的影響,這對顯示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發展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增進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1960年,中國武術隊出訪了前捷克斯洛伐克,揭開了武術對外交流的序幕。隨後,國家和地方曾多次派武術團、隊到國外表演訪問,為新中國的外交工作作出了貢獻。這些活動無疑對擴大武術在國際上的影響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武術真正走上國際化進程是在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

Ⅵ 中國武術是怎麼發展的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斗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斗,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台前有帷幕飄帶,台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 .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 3,賑飢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余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療病。

Ⅶ 拳擊是格鬥項目,稱為「勇敢者的運動」,它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拳擊被稱為“勇敢者的運動”,也是體育運動的項目之一,運動員雙手帶手套,憑借自己的拳法和步伐去擊打對方,根據擊打的部位計分,最終以擊倒對方為目標。如果被擊倒者在裁判計時10秒後仍然沒有站起來則比賽失敗,如果在比賽時間內雙方都沒有被擊倒,那麼就按分數分勝負。如今,拳擊運動風靡全球,越來越多的職業賽事在各地舉行,這項運動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Ⅷ 急求!!!中華武術的發展趨勢

當我們的現代散打拳手在國際擂台上屢有失利時,有些教練只會哎嘆老外身體素質太好了。說穿了,就是指外國拳手的抗打能力強,拳頭重。其實,就傳統武術來講,其超常理念和超常訓練法是武術格鬥中外國拳手所欠缺的。

東方神秘主義的哲學對自然和人生都產生過意想不到的啟示,傳統武術將武提升到人生哲學的高度,由此產生的武術超常訓練法將人體材料處理放在格鬥訓練的首位,所謂人體材料處理對拳手來講,就是內外雙修、精、氣、神、筋、骨、皮皆要修煉。這些都有具體的操作方法;讓人體與經過處理的木人沖撞,靜悟、內功等方法對改善人體的抗打能力、肌肉、骨胳質量、強度和神經系統等效果相當明顯,而在力量訓練中,採用全身肌纖維、骨骼、關節整體運動,再加上配合呼吸的方法,是現代常規負重訓練所不能達到的。

我堅信,目前的武術散打,倘若繼續一味沉湎於現有的模式來求得解決困難的話,要想在世界頂級格鬥大賽中稱雄,將會困難重重,現代散打拳手丟掉的正是傳統武術精華。同時,解決困難僅靠武術界現有力量的急智,也是無論如何難以應付的,武術格鬥牽涉到運動學、訓練學、心理學,解剖學、營養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確切地說,武術格鬥是一門牽涉多種學科的智識,且需要智慧與身體高度結合的精巧藝術。它的發展趨勢是朝著最大限度地利用人體潛能充分發揮技術的效用去獲取勝利。

首先,必須要有正確、系統的理論進行指導,且要求理論必須是用現代科學知識,對格鬥基本規律進行總結,使其技術向更科學、更規范的方向發展。既然格鬥具有共性,它是廣義的,不能僅僅局限在某一定特定形式內,凡是有利於格鬥實效的技術,無論是我們已有的,或是國外的,都應積極吸收。

其實,就武術格鬥來講,是對人的格鬥技巧、身體素質、心理、意志的全面較量。訓練必須符合格鬥本身的規律和人體生理規律,適應拳手的心理要求。要充分利用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去設計最合理的訓練程序,提高訓練效益,尤其要對訓練進行定量觀測,這是科學訓練最基本的要求,要把精力著重放在對格鬥基本原理的探討,並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最有效的戰術和技術。

一旦將傳統武術中特有的格鬥精華納入現代武術格鬥體系,形成開放性的系統,並能不斷從國外武術中吸取營養,那麼,中國拳手在國際頂峰格鬥大賽中具有高勝率的時代才會真正出現。才能真正體現中國武術格鬥實力

Ⅸ 為什麼格鬥游戲在中國發展不起來呢

中國近年來,經歷過拳皇街霸等格鬥游戲的玩家其實並不少,但是據我所知,現實卻是比較少的中國職業的格鬥選手,也導致很多人並不知道什麼日本斗劇,EVO這些格鬥比賽。

所以很多時候格鬥游戲作為傳統的電競游戲,但在中國只是小眾。

在這里我還是要鼓勵一下大家有條件的允許下,可以盡量的接觸下格鬥游戲。因為格鬥游戲背後的樂趣,成就感都非常讓我們滿足。

無論是跟朋友PK爭勝負,耍無賴的時候,還是跟高手玩家打出一套大連段擊敗對手的時候,還有絲血反殺獲勝的時候,這些讓玩家們激動的時刻,都是只有格鬥游戲才能給我們帶來的激情!

Ⅹ 中國武術散打的發展史和趨勢

以下簡述一下中國武術散打發展史和趨勢的主要過程:
一、散打規范名稱前,民間叫散手,古有相傳,舊時用於搏殺格鬥或打擂台比武。解放前1923年的「中華全國武術運動會」第一次將散打採用現代體育競賽方式呈現,之後數次不同地點、規模運動會和國術會進一步推進了探索。解放後,1949-1978在民間自由開展,諸多故事但沒有大的活動。
二、三中全會後,國家體委對武術認識定調分套路和散打兩類形式,武術散手調研組1978年出台《關於開展武術散手運動的報告》,推進浙江省體委、北京體育學院和武漢體育學院進行了武術對抗性項目的試點。在1979年南寧全國武術觀摩表演大會、第4屆全國運動會以及1980年太原全國武術觀摩表演大會上,都進行了散手錶演。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賽規則》,1987年,散打被國家體委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
三、2000年首屆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湖南長沙市舉行,湖南衛視對賽事作了全程報道,這是中國武術散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武術散打進入了專業賽制的時期。2001年3月27日,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國武術協會散打館拉開帷幕,標志著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的國際化理念、商業化結合開始落實成為現實。
四、散打的今後發展。國際化進一步體現,技術上守培提煉傳統精華和學習吸取國外技術精粹、訓練先進理念方法皆獲得重視,不再會唯舞獨尊妄自尊大或者全盤否認傳統能打等極端思維占據主流,中國散打選手面對世界越來越具有強烈的自信和理智的眼光。散打經過多年的總結、改進和發展,已成為現代體育競賽項目,它本著「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已逐步與國際競技體育接軌。散手運動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世界五大洲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和普及,走近奧運。

閱讀全文

與中國格鬥如何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百年集市在哪裡 瀏覽:873
印尼巴士怎麼換皮膚教程 瀏覽:635
有什麼軟體學伊朗語言 瀏覽:983
去伊朗開車要什麼證件 瀏覽:408
印尼海嘯是什麼島 瀏覽:345
為什麼義大利不讓賣24k金 瀏覽:257
和平精英國際服手游怎麼登陸 瀏覽:12
伊朗人怎麼笑 瀏覽:143
中國大型獵狗有哪些 瀏覽:322
英國人咖啡壺怎麼說 瀏覽:771
韓國到英國倫敦多少時間 瀏覽:197
英國君主制度如何創立 瀏覽:355
印尼婚禮送什麼禮物 瀏覽:999
印尼日期怎麼看 瀏覽:992
父母去義大利旅遊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589
印度第一餐廳是哪個 瀏覽:704
伊朗當年怎麼把美國無人機 瀏覽:205
迪拜和伊朗哪個好 瀏覽:222
為什麼英國要分三個球隊 瀏覽:377
為什麼新冠病毒都是中國人 瀏覽: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