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史上三大移民地是哪三處
其實三大移民地?中國移民歷史上太多了,300年3000萬移民闖關東、還有"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樂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在約50年間,大規模遷民18次,總數達百萬之眾,遷民遍布京、冀、豫、魯、蘇、鄂等18個省市,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范圍最廣的官方移民。
等等
轉帖:
三大移民發生在三個時期:
1,南北朝時期
2,唐,安史之亂後期
3 宋,金對峙時期
具體:
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永嘉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的高潮有四次,移民總數有700萬。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東、山西、河南以及江蘇、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繼渡淮河、長江南遷。東晉元帝太興三年(320年)在建康設置了第一個僑縣——懷德縣,以安置流民。以後.又陸續設置了徐、兗、幽、冀、青、並、司諸僑州郡縣於長江南北。
第二次:東晉成帝初(326年後),江淮間大亂.淮南居民以及原來僑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紛紛渡長江南遷。
第三次:東晉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後一二十年間,中原戰亂不斷,關中所遭破壞尤其嚴重,今陝西、甘肅境內的人口南遷漢水流域,一部分進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間(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復的中原地區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佔領,大量人口渡淮南遷,因而在淮南新設了司、兗、徐、青等僑州及其他一些僑郡縣。氐人的戰亂還迫使關隴流民南遷漢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這幾次移民高潮歷時100多年,移民南遷的路線主要有東西二線:
東線:以循邗溝和淮河流域東南向的支流為主,向東南方向遷移,因此處於邗溝南端的今江蘇揚州及其長江對岸的今鎮江、常州一帶成為山東及蘇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東南遷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進入湖北。
西線:水路是循漢水南下,所以沿漢水的南鄭(今陝西漢中)和襄陽成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陸路則取金牛道(南棧道)進入四川。
按今地劃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移民的來源,山東佔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陝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來源之一。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內的移民來自北方,以河南為最大部分,其次為河北、山東、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當大的比例,少部分來自江蘇北部。僑郡縣大多散處於江淮之間,江南僅在今蕪湖附近。
湖北境內長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帶的移民主要來自山西、陝西、河南,少量來自安徽和江蘇的淮河流域。長江下游今武昌、黃梅一帶的移民大多來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區還是漢水流域,上自今鄖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鍾祥,而以襄陽為中心。來自陝西的移民數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肅,再次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遠,移民到達的較少,僅在北部一小部分設置了幾個僑縣。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設有若干僑縣,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數來自陝西、甘肅及本省南部鄰區。
陝西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安置的移民幾乎都是來自甘肅、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東今黃河以東南地區因一度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設置僑州郡縣,接納的移民以河北的為主,其餘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二、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
李白《永王東巡歌》詩雲:「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歷時一個半世紀,直到北宋初年,南遷路線主要有東、中、西二路。人數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國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
東路:自華北平原進人淮南、江南,爾後主要經皖南、浙西金衢盆地進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嶺南;一支翻越武夷山進入福建。東路以當時全國交通命脈大運河為主幹,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構成一條寬闊的西北—東南向的水運交通帶,將華北平原與淮南、江南連接起來,並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
中路:自關中和華北平原西部進入今南陽、襄陽一帶,爾後南下,穿過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進入嶺南。此路北面分別連接首部長安和東都洛陽。從洛陽沿伏牛山東麓南行,道路較為平坦,到南陽或襄陽後,即可乘船沿漢水南下。從長安到荊襄,先走陸路,越過商山後即可順流南下襄陽。
西路:自關中越秦嶺進入漢中地區和四川盆地,需經褒斜道、子午道等棧道。這些道路崎嶇難行,但因與長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統治者仍不得不率領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艱難的旅途。
三、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靖康亂後的南遷
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持續—個半世紀,其中規模較大、人數較集中的遷移大致有七個階段。
第一階段,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後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宋金和約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階段,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1161—1164年)。金主完顏亮破壞宋金和約,大舉南侵。
第三階段,開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一1208年)。
第四階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一1224年)。
嘉定七年(金貞佑二年),因受蒙古軍隊威脅,金朝自中都(今北京)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市),並於十年大舉攻宋。南宋則發檄招喻金朝軍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聲明更不南下。
第五階段,紹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一1234年)。
第六階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
第七階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遷路線與安史亂後中原漢族的南遷路線相同,南遷大約500萬。
南宋內部的移民:(一)是江西路、兩浙路福建路遷入淮南東、西路。(二)是福建外遷潮州、梅州,廣東西部沿海、海南島沿海、廣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溫州。(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東山區和江漢平原邊緣及安徽宿松。(四)是江西東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遷廣東東部梅州。
⑵ 移民城市定義,國內有哪些是移民城市
中國十大移民城市2006-10-23 10:09
數據顯示,在中國眾多的城市中,有些城市是特殊的。因為你能從它們身上看到流動——人的流動,以及因之而生的現金流。
成都是個徹底的移民城市:
成都的8次大移民
第一次:秦滅蜀後,出於政治原因,「移秦民萬家」入蜀,充實巴蜀人口。
第二次:從東漢末到西晉,因為戰亂,大規模的境外移民遷移到四川。
第三次:從唐末到五代,到南宋初年,因為戰亂,大批北方人遷移到四川。
第四次:元末明初,因為戰亂,長江中游的移民大量入蜀。
第五次:明末清初,同樣是因為戰亂,四川人口大量減少,田土荒蕪,南方移民也是大量遷入川內。這既是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四川芹冊」。
第六次:抗日戰爭爆發,以長江中下游為主的移民大量遷入四川。
第七次:1954——1982年期間,為了實現對四川的建設,大量工程技術人員遷入四川,這部分人為完成四川或者成都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第八次:從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大量的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區的經濟移民進入成都,成為這個嫌襪宏城市經濟建設的有機力量,他們帶進成都來的,不僅僅是資金,更多的是這個閑適的城市所不具備的刻苦精神。
深圳
深圳是中國最完全的一座移民城市。
這個由漁村發展成的年輕城市匯集了各色人群,在深圳的最初城市形成中,處於初級工作狀態的勞動力和腦力勞動者大約各佔一半。在全市現有的453萬總人口中沒有戶口的外來移民約佔去了200萬。
年輕、沒有負擔是這座城市的最大財富,富有創造力的精英們和富有冒險好脊精神的農村青年,還有富有商業創業精神的商人創造了這座城市。20世紀80年代,是深圳形成和發展的高峰期,由於政策上的優惠致使這座「允許犯錯誤」的城市許多禁區被打破,加上靠近香港的地源優勢,毫無疑問都促使這座城市的形成。自從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許多中下層人士淪為「三輸」 的境地,他們不僅輸了生意,輸了股票,更輸了房產。手頭上僅余的一二百萬資金在香港打天下較為艱難,於是他們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方興未艾的內地市場,其中首選是深圳,因其時空距離最近且生活方式相似而成為首選之地,所以不僅港人北上置業掀起風潮,而且相當一群港人中存在著「深圳情結」 他們更加珍視在深圳重新生活和創業的機會。
20世紀90年代後,深圳開始趨於定形,最初的移民成了固定人群,不再是大結構調整,已形成穩定的人口輸入模式。
上海
這座中國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經濟勢力和綜合勢力最強的城市,素有「東方巴黎」之稱,全球83個主要城市中,上海排名27位。
上海全市總人口約1500萬,外來人口約400萬。從1994年4月開始,上海實行 「藍印戶口制」——凡在上海購買40萬元商品房或投資20萬美元,可申請常住戶口,上海敞開了大門迎接外來移民。外地來滬的大學生是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農村或是某個寧靜的城市走出來,通過大學生活的媒介,在上海找到位置,這是一個在很多年輕人身上一次次重復的過程。近五年,大學生留滬成為潮流。另外近些年從鄰近的華東地區流入上海的人口高達298.41萬人,佔全部外來人口的77.1%。其中安徽省來滬人口最多,佔全部外來人口的1/3。外來人口主要是15到44歲的青壯年,總數有301.71萬人,占總量的4/5。另外外來投資者和商務人群也是上海移民族的主力軍。上海是全國的經濟活動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在滬務工、經商,所以外來人口中從事經濟活動人口居多,占總量的73.4%。他們為上海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北京
北京的移民潮從1949年以來一直未曾停止。
只不過移民的成分和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1979年到開放前基本上是「政治移民」,開放後,北京又增加了經濟中心的功能,由政治中心的權力輻射而帶來的經濟利益,成為新一批移民進入北京的原動力。北京現有人口約1400萬,外來人口約300萬。新的移民到達北京,由於他們已經在經濟領域、科技領域一些新的主導行業如IT業等發揮了絕對的作用,使得新北京的文化與傳統的北京文化發生了變化。北京確實是一個充滿了誘惑力的城市,她不同於80年代的廣州、深圳,也不同於90年代的海口、上海,她是一個永遠的引力場。
香港
1997年香港回歸後,一次新的移民迴流潮出現了。不僅那些曾經因懷疑、恐懼避讓97的人們回來了,而且大量歐美的高新技術人才也來到這座東方的都市尋找機會。香港現有的600萬人口中,已很難找出最初的土著,只有誰先來、誰後到。源源不斷的人才流動給香港輸入了新鮮的血液,也許這正是這座華洋參雜的東方之珠經久不衰的根本所在。
澳門
1997年開始,澳門分給內地的移民配額為1500人/年。總面積僅有20平方公里的澳門歷年來不斷填海造地,但依舊改變不了它作為世界上五個密度最大城市的位置。澳門的教育體制相對傳統、保守,長期以來形成了人才門類、結構的不合理,出現了高速發展的經濟不相適應。因此這座城市尤其看重移民的作用,歷年來不斷補充急需的人才。
廣州
在北京,沒有一張北京的正式戶口,很多企業的招聘就將你拒之門外,但在廣州,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是人才,有無戶口並無關系,老闆關心的是你能給企業創造多少利潤。只要你有能力有財富,你就是這個城市的主人。
廣州是商人的天堂。有別於其它城市的廣州特定城市傳統和形象,最沒特色就是廣州的特色,它平和、包容,在外來人口遷入率極高的這個城市,卻從來聽不到遷入廣州市區的人自豪地說:「我是廣州人了。」但凡帶點兒等級標識的玩意,都被平民化的廣州拔了刺了。
南京
南京的外地人,大都是江蘇人,就素質來說,因為積聚了一個省的精華,所以都是些事業上的佼佼者。
南京骨子裡是一個移民城市。六朝古都南京的移民群分為蘇南人和蘇北人。蘇南富裕,在南京的蘇南人,常常有一種迫不得已的感覺。他們在南京定居,在這里養兒育女,享受著南京的空氣,卻從骨子裡壓根兒看不起南京人。南京的蘇南人常常會覺得南京人土、覺得南京人粗氣、覺得南京人不會吃也不會穿。在南京的蘇南人可以充分享受優越感。南京的蘇南人,從本質上來說彷彿是中國的上海人。他們既比地道的南京人聰明,也比地道的南京人能幹。他們如果去上海灘混,就是徹底的受歧視的外地人,可是在南京這座寬容的城市裡,他們沒有被南京人看不起,反而倒過來反客為主,看不起南京人。
海口
作為一座孤離於大陸的島省省會的海口曾是無數創業者夢想的天堂。整個海南像一座城市,但是這座城市卻未能創造出像當年深圳一般的奇跡。缺少了香港的依靠,似乎也少了幾分吸引力。但當一陣狂熱的開發潮後,海口的開發移民更趨於理性化,豪無疑問這塊氣候特殊、物產豐富的土地正日益散發出其內在的吸引力,看不夠的美景,四季如春的天氣是許多人在實現理想時最好的享受。
重慶
這座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隨著西部開發熱情的日益高漲也日漸升值。
重慶的移民最早可從抗戰時作為陪都時算起,1938-1945年,大量外來的知識分子占據了這座山城。重慶的第二次開發是三線建設時期,大批的軍工企業落戶於大後方,大批的技術人員和勞動力也蜂擁而至。
這座一直以「僻安」而著稱的城市正日益推向前線,三峽庫區的完工和西部中心城市位置的確立必將使重慶成為本世紀移民潮的又一新熱點。
烏魯木齊
作為中國面積最大的一個自治區的首府,不少的當年支邊者的後代在這座城市繁衍生息。作為亞歐通道的必經之路,烏魯木齊同樣也將會沾上不少西部開發的光。加上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烏魯木齊正成為大量背包族的新驛站。
http://hi..com/%BB%AA%C9%BD%C2%DB%BC%FD/blog/item/67ef3ffa1822981ea9d311e0.html
峽谷中的移民城——攀枝花市城市建設譜寫新篇章
2005年的初夏,穿梭於攀枝花市的街道,陽光透明、空氣清新,城與江和諧包容。
如今的攀枝花早已不是幾十年前那光禿禿的峽谷中幾戶散落的人家了。這座峽谷中的城市最引人注目的風景,就是傲然挺立在山坡和金沙江兩岸的攀枝花樹。這種樹有種與生俱來的特點,就是無論與什麼樹生長在一起,它都要倔強地高出一截,冒出頭來,所以它又得名「英雄樹」。
移民城,英雄樹,這可能就是給你最大的印象。可回望攀枝花的40年的荏苒光陰,再看看今天的攀枝花城市建設,你才發現,這朵峽谷中的攀花綻放得如此絢爛!尤其是最近兩年,攀枝花的城市建設一天一個新的面貌:道路更寬了,高樓更多了,天空更藍了。
http://www.sichuandaily.com.cn/2005/06/30/200506301023514173051.htm
桂林歷史上的三次大移民
過去,桂林人見面總愛問這么一句話:「你老家是哪裡的?」而得到的回答,往往老家是本地人的極少,湖南人、江西人居多。的確,桂林是一座移民城市。桂林的歷史上,曾有多次移民,主要有三次。其中,第一與第三次移民是「政府行為」,第二次屬於「民間方式」。
第一次是公元前221年修築靈渠時期。
靈渠的修築,從秦始皇28年即公元前219年,向嶺南進兵開始,直到秦始皇33年即公元前214年結束,前後用了四五年的時間,動用軍隊和民工數百萬。
當年參加建秦城建靈渠的軍隊兵卒,本地人稱之為「陡軍」,意為建設秦城和靈渠、修築「陡門」的軍隊。「陡軍」中的大部分人屯兵戊關,留在了當地,娶妻生子,繁衍生息。
順便說一下,在靈渠2000多年的通航史中,陡門的作用不可低估。專家們認為:陡門是歷史上最早的船閘,它是現代電動閘門的鼻祖。它是世界船閘史上最早的船閘雛形,被人們稱為「世界船閘之父」。
靈渠的陡門啟閉非常靈活,節省人力,維修方便,在當時是一種非常先進的蓄水漕運方法。宋代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贊靈渠陡門:
渠繞興安縣,深不數尺,廣丈余。六十里間置斗門三十六,土人但謂之斗。舟入一斗,則復閘斗,伺水積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來。治水巧妙,無如靈渠者。
在國外,最早的船閘直到1375年才在歐洲的荷蘭出現,而這時我國已是明朝。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這種利用船閘的行船技術,一直沿用到現代。全世界的江河湖海航運,在19世紀末開建、20世紀初建成的巴拿馬運河,包括我國今天的長江葛洲壩、三峽大壩,都是採用這種「斗閘」的方法解決水位差以使船舶通航的。陡門是船閘的祖先,它既古老又先進,既傳統又現代,既實用又有藝術性。陡門的發明和創建,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世界和中國航運史、建築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第二次,是桂林抗戰文化城期間。
當時的桂林,由於地理位置和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原因,人口膨脹到了近70萬,文化名人雲集,抗日文化運動空前高漲,被譽為「文化城」。 桂林的進步文化團體多達三四十個。這些團體開展的各種抗戰文化活動,規模大,影響廣。再次,報紙雜志猛增,出版事業繁榮。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共有書店出版社79家,印刷廠109家。當時有影響的文化供應社、生活書店、新知書店、讀書生活出版社等深受社會廣泛歡迎。據統計,當時集結在桂林的文化人有1000多名,其中聞名全國的近200人。這批文化人,作為桂林文化城的中堅力量,組成了一支強大的隊伍,積極開展抗戰文化運動。當時的桂林是抗戰文化最主要、最活躍的西南大後方的陣地。
如今的桂林人中,有不少人的身上流淌著這些文化人的血脈。
第三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的「支邊」時期,上海、天津、哈爾濱、沈陽等大城市的工廠遷到了桂林。他們如同飛瀑瀉入桂林這片西部美麗的土地,灕江敞開綠色的胸懷接受了他們的愛。他們的加入,推動了桂林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改善了桂林人的成分,豐富了桂林歷史文化的內容。他們用自己的青春熱血譜寫出桂林的發展歷史,他們的創造是灕江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桂林有一條從火車南站直達灕江邊的「上海路」,就是為了紀念當年的那段歷史。可以說,他們那時的支邊人員是西部大開發的先驅者,桂林不會忘記他們。
http://www..com/s?ie=gb2312&bs=%C5%CA%D6%A6%BB%A8+%D2%C6%C3%F1%B3%C7%CA%D0&sr=&z=&cl=3&f=8&wd=%D2%C6%C3%F1%B3%C7%CA%D0&ct=0
為三峽旅遊節添亮點 萬州新推移民城市游
華龍網訊前日,記者在萬州采訪時獲悉,萬州將圍繞「新三峽、新移民」這個主題,打造新三峽移民城市游,為即將開幕的第九屆中國重慶三峽國際旅遊節增添亮點。
據介紹,此次推出的萬州移民新區,是萬州完成一期、二期移民搬遷安置任務形成的新城區。城區將以三峽石展覽民俗工藝館、文革實物展覽館為核心,形成以渝東步行一條街、見證三峽文化一條街、旅遊商品一條街三條旅遊觀光街。
萬州區副區長汪建華介紹,萬州是世界最大的移民城市,動態移民達25萬人,佔三峽移民總數的1/5。展現移民的新生活,新風貌,是萬州的旅遊王牌。
汪還透露,為縮短遊客抵達萬州的時間,萬州將增開成都———萬州、達州———萬州、遂寧———萬州的三峽號旅遊專列。(記者陳鈞)
http://cqtoday.cqnews.net/system/2004/09/15/0004039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