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帝殿在哪裡

中國帝殿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1-30 08:51:17

1. 中國古代皇帝住的宮殿都叫什麼

答案:
1、秦朝皇宮為阿房宮,皇帝寢殿不詳。

2、西漢皇宮叫未央宮,宮內有宣室、麒麟、金華、承明、武台、鉤弋殿等。

3、唐代正式的皇宮有三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大明宮內廷主殿叫紫宸殿,皇帝夏季會住在含涼殿。

4、北宋 福寧殿 行宮為延福宮,延福宮寢殿為延福殿。

5、南宋 福寧殿、勤政殿。

6、元朝皇帝寢殿為大明殿香閣。

7、明朝皇宮叫紫禁城 寢宮為乾清宮。

8、清代 順治康熙的寢宮為乾清宮,雍正以及之後的皇帝住在養心殿此外還有行宮圓明園,暢春園等,圓明園皇帝的寢殿為九州清晏殿。

拓展資料:

秦朝阿房宮——沒建完。阿房宮類似於大明宮,屬於獨立於咸陽宮殿之外的行宮,有避暑等作用。相當於承德避暑山莊。

秦朝興樂宮——相當於現在的故宮。

西漢未央宮——相當於現在故宮,皇帝居住、處理政事、朝堂之所。

西漢長樂宮——太後居住的宮殿。

西漢建章宮——漢武帝後皇帝皇後後妃皇子等居住的場所。

東漢和曹魏洛陽 南宮——皇帝辦公居住的場所

北宮——皇帝及皇族居家使用

孫吳建業——太初宮是東吳在建業建造的第一座宮殿。其前身是孫權兄長孫策的將軍府。——昭明宮是東吳建業城內僅次於太初宮的又一重要宮殿建築。

西晉洛陽沿襲東漢和曹魏

東晉建康 建主殿和太極殿相當於現在故宮的三大殿。

隋朝長安即唐長安

唐長安——太極宮建於隋初。隋稱大興宮,實際上是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的總稱。太極宮相當於今天故宮的太和殿。東宮則是太子的寢宮。

唐長安大明宮——從唐高宗以後,唐朝的歷代皇帝都居於此,朝堂也從太極宮轉到大明宮。

唐長安興慶宮——唐玄宗和楊貴妃居住之所

北宋東京大慶殿——是舉行大朝會的場所,相當於故宮太和殿。文德殿——是皇帝主要政務活動場所。紫辰殿——是節日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垂拱殿——接見外臣和設宴的場所。集英殿及需雲殿、昇平樓是策進士及觀戲、舉行宴會的場所。福寧殿和坤寧殿試皇帝後妃居住之所。

南宋臨安大慶殿——是大朝會場所,相當於故宮太和殿

元朝大都大明殿——是皇帝的正朝,相當於故宮的三大殿或者故宮的前朝

延春閣——皇帝接見大臣和修佛事之所 隆福宮——太後住所 興聖宮——太子所居,元朝東宮

明清京師故宮:太和殿——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於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後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保和殿——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後、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場面十分壯觀。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於保和殿舉行。

乾清宮——明朝的十四個皇帝和清朝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乾清宮為寢宮,在這里居住,也在平時處理日常政務。作為明代皇帝的寢宮,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皇宮,屬於皇帝和他的後妃、子女們生前居住的地方。傳文,玉皇大帝有10000個宮殿,而皇帝為了不超越神,所以故宮修建了9999間半宮殿。皇上是極陽之身,所以皇宮是是風水學上的陽宅。

參考資料:

網路皇宮

2. 中國第一個女皇帝皇宮在哪

初期,長安大明宮,大明宮建於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現今在西安市西北郊。唐帝國近三百年政治中心。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擴建,次年遷入大明宮執政。
後期,營造洛陽,稱「神都」,增築上陽宮。唐代洛陽宮城在皇城以北,隋名紫微城,貞觀六年,改稱洛陽宮,武後光宅元年又改名太初宮。太初宮是洛陽最重要也是最大的皇宮所在,高宗前期一直在此居處,後來高宗皇帝以雒水東岸地勢高敞,於是令於此修築宮殿,名上陽宮。上陽宮是高宗、武則天時期修建的一處最重要的宮殿建築群,也是武則天長期居處之地

3. 故宮皇帝上朝在哪個殿

故宮皇帝上朝在「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北京紫禁城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它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長64.24米,寬37米,建築面積2377.00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台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規模最龐大也是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

4. 北京故宮簡介和歷史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北京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的簡介:

北京(Beijing),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辦公所在地。

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2015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70.5萬人,比2014年末增加18.9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822.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7.9%。2015年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968.6億元,比2014年增長6.9%。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北京由此成為全球首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即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名字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歷史沿革: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堯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後燕和北魏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4]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後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於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元代時,蒙古大汗國改名元朝。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時的北京稱為元大都。元大都成為全中國的交往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干都司(治所黑龍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並簽訂《北京條約》。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打進北京,大量文物被侵略軍和壞民劫掠。

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下台。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中央政府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伐戰爭後,由於蔣介石不重視北方邊防,把首都遷到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軍隊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重新更名為北平。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正義,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實現對北京的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1956年-1958年間,將河北省昌平、良鄉、房山、大興、通縣、順義、平谷、密雲、懷柔、延慶等縣劃歸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區域。

自然資源: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東貫穿五大水系: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薊運河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

北京沒有天然湖泊。北京市有水庫85座,其中大型水庫有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

北京市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約為29.21億立方米,平均年可開采量約24~25億立方米。一次性天然水資源年平均總量為55.21億立方米。

2013年北京市總用水量35.3億立方米,比2012年增長1.4%。其中,生活用水14.5億立方米,增長4.3%;工業用水5.6億立方米,下降3.4%;農業用水12億立方米,下降3.2%。[6]

礦產資源:

2013年北京已發現的礦種共67種,礦床、礦點產地476處,列入國家儲量表的礦種44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黑色金屬礦產4種,有色金屬、貴金屬及分散元素礦產11種;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7種;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5種;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15種。共有產地300處,其中黑色金屬產地49處,有色金屬產地35處,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產地43處,化工原料非金屬產地68處,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產地75處,煤炭產地30處。

植物資源:

北京市地帶性植被類型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並間有溫性針葉林的分布。大部分平原地區已成為農田和城鎮,只在河岸兩旁局部窪地發育著以蘆葦、香蒲、慈菇等為主的窪生植被,但多數窪地已被開辟為魚塘,在擱荒地及田埂、路旁多雜草;湖泊,水塘中發育著沉水和浮葉的水生植被。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帶表性的植被類型是栓皮櫟林、櫟林、油松林和側柏林。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森林覆蓋率增大,其下部以遼東櫟林為主,海拔1000米至1800~2000米,樺樹增多,在森林群落破壞嚴重的地段,為二色胡枝子、榛屬、綉線菊屬占優勢的灌叢。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山頂生長著山地雜類草草甸。

動物資源:

北京地區的動物區系有屬於蒙新區東部草原、長白山地、松遼平原的區系成分,也有東洋界季風區、長江南北的動物區系成分,故北京的動物區系有由古北界向東洋界過渡的動物區系特徵。截至2009年,此動物區系中有獸類約40種,鳥類約220種,爬行動物16種,兩棲動物7種,魚類60種。

區域文化:

北京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萬,約佔北京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北京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傳統建築: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

皇家建築:

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布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四合院和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傳統住宅的統稱。北京四合院源於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築。

廟宇:

北京現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雲居寺、八大處等。道教的白雲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宮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等。

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長約7.8千米。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鍾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永定門、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拆毀,後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北京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築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瓮城、角樓、敵台、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禦體系。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等級以及建築規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明清北京城有宮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

京劇:

京劇是中國國粹。京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崑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

5. 漢朝的皇宮建在中國哪個地方

漢朝都城在長安、洛陽、許昌,漢朝都城位於現在的西北地區。

6. 故宮裡面每個宮的介紹

1、坤寧宮

坤寧宮位於北京紫禁城交泰殿北,屬於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位於交泰殿後面。

2、慈寧宮

慈寧宮是古代中國宮殿建築之精華。始建於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慈寧宮為前代皇貴妃所居。

3、壽康宮

壽康宮,位於北京故宮內廷外西路,慈寧宮西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

4、永和宮

永和宮是始建於明代的中國宮殿建築,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

5、景仁宮

景仁宮是明清宮殿建築,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

7. 中國最大皇宮在哪

故宮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宮殿建築9000多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以乾清門廣場為界,分前朝、後寢兩大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左右輔以文華殿、武英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後寢以乾清宮、坤寧宮、交泰宮為中心,左右輔以東西六宮,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及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明清兩朝共有24代皇帝在此居住和行使國家最高統治權。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徵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後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宮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寧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心,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殿,其後即為嬪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於防禦的需要,這些宮殿築的外圍築有高達10米的宮牆,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故宮里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經過三大殿後面的庭院,迎面有一座華麗的宮門,叫乾清門,是"內廷"的正門,建於明代。門前一對金獅和十個 金缸相對排列。有時,清代皇帝在此舉行聽政儀式。門內為後三宮,乾清宮在前,是皇帝的寢宮,坤寧宮在後,是皇後的正宮,在兩宮之間夾立一個亭子形方殿,名叫交泰殿,是內廷的小禮堂。後三宮東西兩廂有存貯皇帝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圖書翰墨的懋勤殿,皇子讀書的上書房,翰林承值的南書房。東西兩側各有四門,東有日精門、龍光門、景和門、基化門;西有月華門、鳳彩門、隆福門、端則門,分別通向東六宮和西六宮。歷史上習稱的三宮六院,就是指的這里。

最後走到"御花園",裡面有爛漫繁枝的蒼松翠柏和富有畫意的玲瓏假山,在富麗庄嚴殿堂的後面,別具一種幽美恬靜的氣氛。

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成立於1925年10月10日,是我國最大的一座綜合性博物館。

另外, 給你做個推薦:

最近,有一部最新拍攝的故宮的記錄片已經推出(DVD,VCD版本都有),這是第一次,范圍最大,資料最全的一次拍攝.
12集《故宮》從建築藝術、使用、館藏文物和從皇宮到博物院等四個方面,全面展示故宮輝煌瑰麗、神秘滄桑的宮廷建築、館藏文物,講述宮闈內不為人知、真實鮮活的人物命運、歷史事件和宮廷生活。觸摸歷史跳動的脈搏,感悟眾多精英人物的命運,傳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見證故宮百年大修的整個歷史過程。

謝謝!!

8. 故宮是在哪裡

北京的故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在北京中軸線的中心。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入口在午門(故宮博物院的南門,自2011年7月2日始只作為觀眾參觀入口)。從天安門經端門即可到達午門,或從東華門或西華門沿東、西筒子河路前行均可到達。 北京故宮出口在神武門(故宮博物院的北門,自2011年7月2日始只作為觀眾參觀出口),與景山公園隔街相對。

(8)中國帝殿在哪裡擴展閱讀

參觀故宮的注意事項:

1、故宮博物院全院禁止吸煙。在故宮博物院內參觀游覽時請勿吸煙,並提醒他人不要吸煙!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火災。每個點燃的煙頭都可能是對這片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的威脅。

2、尊重文化遺產,保護文物古跡。請不要在古建築和古樹上留下您的大名,刻畫塗寫不僅不會英名永駐,反而遭到大家的鄙視。

3、做文明觀眾。為不妨礙、影響他人參觀,按照國際慣例在展廳請勿使用閃光燈和三腳架拍照。

9. 中國現存的皇帝宮殿只有紫禁城了嗎

並不是,還有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位於遼寧省沈陽市中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沈陽故宮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

清朝遷都北京後,故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後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台樓閣齋堂等建築100餘座、500餘間,佔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

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至今保存完好。在宮廷遺址上建立的沈陽故宮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

沈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中路和西路。東路包括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

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建,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後妃居住的場所。西路則是清朝皇帝「東巡」盛京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

(9)中國帝殿在哪裡擴展閱讀:

沈陽故宮的主要建築:

1、大政殿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於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庄嚴最神聖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後改大政殿。

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均為「斧頭眼」式隔扇門。下面是一個高約1.5米的須彌座台基,繞以雕刻細致的荷花凈瓶石欄桿。

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的兩根大柱上雕刻著兩條蟠龍,殿內有精緻的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

氣勢雄偉。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台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2、十王亭

位於大政殿前長195米、寬80米的廣場上,在大政殿的東西兩側,依序排列著十座亭子,其中最靠近大政殿向前略為突出的兩座亭子,為左右翼王亭。其餘八亭則按八旗旗序呈雁翅狀排開。

其東側為左翼王和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王亭,西為右翼王和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王亭,合計十亭,人稱「十王亭」或「八旗亭」。

這些亭子與大政殿構成東路一組院落,是努爾哈赤時期殿宇建築的重要部分。八旗亭以亭子的建築形式出現,又高於亭子的結構形勢,外觀上以布瓦竭山起背的形勢出現,兩個大吻威武雄壯。

梁架是卷棚。竭山起背在建築級別上要高於竭山卷棚,結構上又高於普通園林內的亭子。它四周設有圍廊,亭子的正面有隔扇門,其他三面用青磚砌牆;亭子的後面設有灶火門,這是燒炕用的。

亭內設有火炕,八旗大臣在炕上辦理日常的政務,反映了滿族習俗。滿族人生活在寒冷的北方,每個居室都設有火炕,這種炕既實用,又可以取暖。

八旗亭在排列的順序上是取漢族陰陽五行學說為依據,兩黃在北,兩藍在南,兩紅在西,兩白在東。

左右翼王是分別掌管軍事和民事的兩大機構,八旗亭是八旗的最高衙署,旗內的族人遇有人口出生、婚喪嫁娶等等,都要有牛錄或甲喇章京來進行登記,八旗的旗主可以在自己本旗的旗亭內議政。

遇有皇帝朝會時固山額真於自己的旗亭前站立,遇有戰役中繳來的勝利品,則擺在自己的旗亭前請皇帝過目。

3、崇政殿

崇政殿在沈陽故宮內的中路前院正中,是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的「金鑾殿」,是沈陽故宮等級最高、最重要的建築。

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乾隆、嘉慶、道光幾位皇帝東巡盛京期間都曾坐在這里接受群臣朝賀。

整座大殿是全木結構,五間九檁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桿。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

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

2017年11月,沈陽故宮崇政殿彩畫保護修復工程竣工,重新向觀眾開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沈陽故宮

10. 軒轅黃帝宮在哪

軒轅黃帝宮,又名雲岩宮。坐落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南37公里新密市東南部,被譽為「黃河文化的燦爛明珠」,「中華人文始祖聖地」,「天下第一宮」,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據《史記 五帝本紀》、《山海經》、黃帝碑刻等歷史資料記載:軒轅黃帝居於溱洧兩水交匯處的軒轅丘,南方的蚩尤興師作亂,侵犯中原,黃帝當時因缺將少術,九戰九敗於蚩尤,便率兵退至密縣( 今新密市)雲岩宮一帶練兵講武,並在此建立宮殿,成為當時中原一帶政治、軍事、文化的中心。從地望上看軒轅黃帝宮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幽雅,便於防守,它位於嵩山東麓,黃河南岸、武定湖畔。外圍四周為山地,內有武定湖纏繞,整個區域坐落於盆地之中。其山水相間,蒼松翠柏茂密,黃帝宮殿區,四周為山溝、峽谷,湖水環繞,實為水中之島。 軒轅黃帝宮在唐天寶、宋開元、元至明萬曆、清乾隆年間曾多次修繕,至本世紀五十年代,還保留著原有面貌。它坐北朝南,由三層三院組成。前面有山門,左為軒轅門,右為講武門。山門上面有鍾鼓樓。進山門後為四師殿,殿前立有四通高4 米有餘的石碑,其左邊一通為唐朝軍事家獨孤及的《雲岩宮風後八陣圖記》碑。《風後八陣兵法圖》是遠於諸葛亮二千五百年的黃帝時期的兵法著作,它堪稱中國兵法之始,亦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軍事著作。 由四師殿向北上13個台階,是三清大殿,殿內有8根木柱,殿前有拜殿與其相通。 三清殿前東西兩廂為藏經樓。再由三清殿向北13個台階為玉皇閣,閣前東有火神殿,西有祖師殿,玉皇閣後為御花園,東有觀星台、講武場,西有講武台。整個殿宇有合有分,上下層次清晰,觀宇分明;清堂瓦舍,鱗次櫛比,亭台樓閣,錯落有致。 東院有人祖洞和黃帝殿。人祖洞四周的岩石均為上水石,由於石質松軟,毛細孔多,既能吸收大量的水分,又能散發出霧般的水蒸汽,水蒸汽圍繞岩石徐徐上升,好似雲海一般,因此黃帝宮又稱雲岩宮。人祖洞內塑有黃帝和大臣風後的肖像,似在談古論今,議安天下,他們創研的八陣兵法據說就誕生於此地。軒轅黃帝宮前,是一水明鏡,雲霞留影的水溪,柳綠珠映,鳥飛鶯鳴,倒影浮沉,粼波閃耀,好似水中一晶宮。 對岸有三座鼎足而立的城堡。正近前 方左右兩座,猶如宮闕。左邊的四周環水,位於情人島之上。右邊的坐落在清心島。最南邊的風後八陣兵俑城,恰似屏風,城堡內數個兵馬俑組成的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八陣兵俑圖,再現了黃帝與風後布兵創研八陣的壯觀場面。 背後是彎月狀的一泓清水。從玄女島穿過玄女峽,乘舟仰視,兩岸懸崖峭壁驚人,石頭縫里長出的松柏青蔥密布,猶如三峽縮影,這便是黃帝宮後景「九龍潭」。這里還流傳著不少動人的故事呢。軒轅黃帝宮作為人們朝聖拜祖,旅遊度假勝地,歷代吸引了眾多文人騷客。明代詩人張於階詩雲:「徘徊風後陣,八面列高嵩。馬走煙霞外,人行日月中。流泉寒小鷲,硤石引長虹。遠望龍蛇蚰,圖旋十二宮。」據說,黃帝在戰敗蚩尤之後,把兵符、兵器都葬在雲岩宮的深澗中和山洞裡,表示從此以後天下太平,因此,清代詩人錢清簡在游歷黃帝宮後留詩頌之:「戰敗蚩尤犒旅徒,雲岩深澗葬兵符。千秋永罷干戈事,蔓草寒煙鎖陣圖。」

閱讀全文

與中國帝殿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人為什麼娶印尼 瀏覽:100
越南海鮮為什麼賣不出去 瀏覽:257
中國博客網到底是怎麼回事 瀏覽:143
美國到現在為什麼不打伊朗 瀏覽:606
在義大利牙疼買什麼葯 瀏覽:327
tpp為什麼中國不能加入 瀏覽:883
目前中國是世界的什麼 瀏覽:473
印度電影未知死亡藍光在哪裡下載 瀏覽:50
英國大學不及格會怎麼樣 瀏覽:166
華人在伊朗做什麼的 瀏覽:844
印尼海嘯對什麼物品造成影響 瀏覽:816
越南找死的魚有哪些 瀏覽:246
英國人為什麼會做眼鏡 瀏覽:646
印度聖女一生多少歲 瀏覽:930
美國為什麼要空襲伊朗高級軍官 瀏覽:947
義大利羅旗護膚品怎麼樣 瀏覽:480
三一重工在中國哪裡生產 瀏覽:94
中國詩歌網怎麼樣 瀏覽:122
青海到伊朗運費多少 瀏覽:751
英國屬於海運什麼航線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