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國最後又是怎樣拋棄綏靖政策的
英、法等西方大國推行綏靖政策,自食其果。1940年6月,法國敗降。德國又對英國進行空襲,即空中閃擊戰。丘吉爾上台,就任英國首相,主張堅決抵抗法西斯的侵略。這樣,英國自然不再實行綏靖政策了。
Ⅱ 香港回歸時英國首相在干什麼
香港回歸時,當時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在當年5月才帶領贏得了勝選,工黨18年以後重新上台,6月底到訪香港時期上任還不滿2個月。為了與大陸繼續維護良好的關系,因而親自出席了回歸典禮,同來的還是查爾斯王子和外交大臣。
Ⅲ 英國首相一身三任是哪三個
要說本世紀最長的一部連續劇,可能非「脫歐」莫屬了!
10月28日,歐盟決定再次將英國的脫歐談判期限,延期到明年1月31日。
距離當初「脫歐」公投,三年時間過去了。三年裡,英國首相換了三任,「脫歐」大限日期也更改了三次。
「脫」還是不「脫」,已然成為一個世紀謎題。而現在英國人最關心的還不是脫不脫的問題,先選首相再說!29日英國議會投票決定,12月12日舉行英國大選。
「押寶」提前大選:首相的賭博
為什麼要舉行大選,先要從威斯敏斯特宮上演的脫歐大戲開始講起。
前任首相特蕾莎·梅被迫下台後,很多人都在坐等新任首相約翰遜怎麼收拾爛攤子。
約翰遜一上台就沒有讓他的支持者失望。他先是威脅讓議會休會,然後又在歐盟會議期間,與歐盟就脫歐協議達成一致,最後在脫歐大限日期10月31日即將到來之際,要求議員對他的脫歐議案進行投票。
他的策略是這樣的:不斷拖延議會對他的脫歐協議的投票時間,再利用脫歐最後的期限,逼迫議員們在無協議脫歐和「約翰遜版」脫歐協議中「二選一」。
為了避免無協議脫歐將英國帶入劇烈動盪中,英國議員們做了妥協,通過了約翰遜的脫歐協議(不知道梅姨聽到這個結果是個什麼心情。要知道,最終迫使她下台的,正是和這個非常類似的一份脫歐協議。在她任期內,這個協議被議會否決了三次……)
當然了,英國議員們也不是吃素的:他們通過了約翰遜的脫歐協議,卻否決了他的脫歐時間表。
怎麼說呢,這個既同意又否定的局面,意味著約翰遜的脫歐談判也並沒有完全得到議會認可。
於是,約翰遜提出在12月份提前舉行大選。
28號,在歐盟同意延期脫歐大限後,英國議會開始投票表決是否同意首相重新舉行大選。由於議案需要三分之二以上議員通過,這個議案最終遭到否決。
但約翰遜並不罷休,29日又重新提出要在12月12日舉行大選的要求。為了推進這個議案,他還恢復了之前剛剛因為脫歐分歧而開除的10個保守黨議員的席位,以尋求在議會的支持率。
最終,議會以438票支持,20票反對,通過了這項議案。大約有200名工黨議員選擇了棄權。
即將到來的大選
「脫派」和反「脫派」的新較量
約翰遜為什麼要急於大選?
這要從英國目前的政治現狀談起。約翰遜的首相職位,是從梅姨那兒「繼承」來的,並沒有經過大選洗禮。這就導致他在英國社會中的威望不高。所以他需要用一次大選來奠定自己的民意基礎,成為一個真正的民選首相。這樣,日後他再去和議會吵架的時候就更有底氣了。
他的盤算是,趁著從歐盟和議會拿到脫歐協議的勢頭乘勝追擊,再利用現有的支持率立刻大選,鞏固自己的地位。錯過了現在的這個時機,很可能民意對他的支持率就會在無休止的談判爭吵中消磨掉。
所以,聖誕節前舉行大選,是約翰遜的最好時機。目前保守黨支持率遙遙領先於工黨。
約翰遜的反對者工黨也深諳此道。
工黨現任黨首科爾賓的支持率並不高,現在舉行大選對工黨毫無勝算。如果把選舉時間往後拖拖,很有可能消磨掉約翰遜的銳氣。雖然約翰遜耍手腕逼迫歐盟和議會通過了他的脫歐協議,但是這個協議僅僅是一個框架,未來還有對細節內容的很多輪談判。一旦陷入無休止的談判中,民意支持也會隨之漸漸消磨掉。
工黨的算盤是,再等幾個月,等約翰遜的風頭過去後再進行大選。或者非要舉行大選,工黨想要提前到12月7日舉行大選,以方便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投票,因為12月12日很多學生要備考或者放假,無心參與大選。或者讓3百萬在英國的歐盟公民也參與大選。但是最終工黨的努力都失敗了。
最終約翰遜團結了保守黨,他向親歐盟的議員釋放了善意,最終通過了大選的議案。不過這只是暫時勝利,連約翰遜自己的競選班子都承認這場大選更像是一場賭博,因為這本質上又會是一場「脫」與「不脫」的較量。
約翰遜贏了,可以名正言順地代表民意執行硬脫歐;約翰遜輸了,英國會出現政黨更迭,工黨上台,更可能重新來一次脫歐公投,重新和歐盟進行談判。
Ⅳ 英國首相張伯什麼時候上台執政
張伯倫(1869~1940年)
1937年5月28日,張伯倫出任首相。
Ⅳ 英國是什麼體制的國家
英國是什麼體制的國家
國體是資產階級專政。
從國體上來說,英國屬於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質是資本主義制度國家。英國是議會至上,議會分上議院和下議院。上議院議員是榮譽性質的,在立法上只具有一定影響力,不具有實際立法權。下議院議員代表選區民眾的權利,是真正的立法機關和最高權力機關。
英國實行普選制,將全國按人口劃分成若干選區,按人口比例選舉出認為能代表其權益的政黨候選人作為本區域下議院議員。英國是多黨制國家,主要是兩大政黨即保守黨和工黨。哪個政黨在議會選舉中其議員數量超過半數即獲勝,該黨領袖即獲得組閣權並成為內閣首相。
但首相的產生在法律程序上要經過下議院全體會議選舉,但理所當然是多數黨領袖當選,首相對議會負責。英國首相任期四年可聯選連任,與議會議員任期一致。首相亦是下議院議員。首相在認為有必要時有權提前解散議會提前舉行大選。英國首相是政府首腦,名義上國家元首是英國女王。
(5)英國首相怎麼上台擴展閱讀:
國體即國家的階級本質,它是由社會各階級、階層在國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來的國家的根本屬性。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各階級、各階層在國家中所處的統治與被統治地位;二是各階級、階層在統治集團內部所處的領導與被領導地位。
不同類型國家的憲法對國體的表現方式卻很不一致。資本主義國家憲法通常以「主權在民」「全民國家」等超階級的字樣規定國體,否認國家的階級本質。從國體上來說,英國屬於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質是資本主義制度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體
英國為什麼不廢除王室
首先,當年的英國也試圖廢除過君主制,想推翻王室的統治,由此發動了英國內戰,將查理一世送上了斷頭台,取消了君主專制。然而雖然將國王殺死了,可國家的發展並不是如英國人所預想的那麼好,英吉利共和國時代開始,國家卻陷入了動盪。
後克倫威爾利用國內混亂待整的局勢,發動了政變,開始了軍事獨裁,這其實和君主專制也沒有太大的區別,當克倫威爾去世後國家再次陷入動亂,於是人們意識到或許沒有國王並非是好事,查理二世復辟。
當反動的詹姆士二世上台開始血腥報復後,議會發動宮廷政變,迎回瑪麗和威廉,確立了君主立憲制。議會這一舉動可謂是大智慧,既保證了政體和國家的穩定,吸取了英國內戰的教訓,又在自己掌控范圍內換了君主。君主是由議會迎回,必然也是需要議會的支持,由此英國將君主獨裁製平穩過渡到了君主立憲制,實現了沒有流血沖突的「光榮革命」。
其次,要推翻一個事物,一定是它不好、不利於事態的發展才要推翻。可是,光榮革命後的君主和王室已經成為一個和英國資產階級政治相和諧的事物,並且君主們沒有添亂或出錯,反而起著國家精神領袖、國家形象象徵、英國貴族氣質體現者的作用,那麼保留一個王室來維持政體穩定和國家持久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還與英國的國民特點有關,英國人歷史上一直傾向於保守,無論是政治變革還是經濟政策,都趨於安穩,不想有太激進的舉動。他們傾向於細水長流式的穩步前進,於是保留一個有著悠久傳統的王室,也成為英國人欣然接受的事,只要它不對國家發展產生重大阻礙,就不會極端地來廢除王室、引起動盪。
英國女王有實權嗎
英國女王有實權,有對外宣戰權、解散議會權、豁免起訴權、任免首相權和批准法律權等權利,有權力廢除法律和首相,法律必須要經過女王的同意。從法理角度來說,有權力,而且很大:比如,女王可以決定所有其治下首相的任期,也就是說,她可以解散議會,只是她如果真的這么做了,接下來就好玩了。其次,女王有封爵的權利,英國最高位的嘉德騎士,薊花騎士是由女王親自指定的,政府無權過問。第三,女王可以授予「皇家」稱號,即使是與王室無關的機構和地區。另外,女王所簽署的全部文件都屬於憲法級別,也就是說,吉百利可以算是英國「憲法」規定的王室巧克力供應商。至於其他的小權利,就不在這里說了。
當今世界的六種政體
當今世界的六種政體是: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共和政體;僭主政體、寡頭政體、民主政體。
這是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認為,前三種整體,是優秀的政體,即: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共和政體。而後三種,是劣質政體,即:僭主政體、寡頭政體、民主政體。
在西方,民主政體是貶義詞,而不是中國理解的褒義詞,這是政治哲學的基本觀點,但是,很多國人並不清楚民主政治是低劣的,並不知道人類科學思想奠基人之一亞里士多德同志竟然把民主政體列為垃圾。
君主、貴族、共和,三者兼而有之,就會形成更優政體。對於現代社會,兩千年前的政治智慧,是不是還好用呢?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美國是什麼體制的國家
資本主義國家。
美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其他盟國取得勝利,經歷數十年的冷戰,在蘇聯解體後,成為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經濟、文化、工業等領域都處於全世界的領先地位。
美利堅合眾國簡稱「美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
(5)英國首相怎麼上台擴展閱讀
1861年~1865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林肯領導北方的自由州戰勝了南方的蓄奴州。美國從此結束了「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開始全面實行自由資本主義,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1803-1959年間,通過購買和戰爭的手段,領土不斷擴張。
實行總統制。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通過間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政府內閣由總統、副總統、各部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