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时期的中国士兵在战场上的伙食是怎样的
我们都知道,粮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每次要打仗的时候,都要专门先运送粮草,而且历史上有很多战争都是烧毁了对方的粮草而取胜。 在古代,两军交战,最厉害的一招就是断了对方的粮草。都知道,人不吃东西干不了活,打仗的时候如果没有饭吃,自己先垮了,更别提打对方了。所以粮草对于军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二战的时候,各国的士兵在战场上都吃些什么?
B. 二战期间哪个国家的士兵伙食最好呢
都说打仗打的是后勤,从后勤供给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实力,二战中伙食最好的应该是美国啦,美国这个超级大土豪,美国士兵的伙食照顾到方方面面,连零食也相顾到,别饿军队主食都不一定供给得上,可美国零食都应有尽有,美国不好谁最好呢!
C. 二战士兵吃些什么
苏联伙食
据记录黑面包至少挽救了40万人的生命,维持了将近1000万人的战斗力。它的配方简单,但烤制过程复杂而精确,通常需要三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饥饿的苏军指挥员常常把部队中所有人员佩戴的手表或戒指集中起来,用于交换难以下咽黑面包和马肉肠。
美国援助的罐头午餐肉原是二战联军的主食,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当年甚至称,“没有罐头午餐肉,我们的军人将无粮可吃”。苏军的内部价是两块手表一整条黑面包,在供应不畅的时候,一条黑面包是10个战士一天的口粮。
苏联士兵的伙食通常包括圆白菜汤〔Shchi〕和煮荞麦汤〔Kasha〕。这些都是标准的俄国乡下常见的原料。一个老俄罗斯人这样说:“Shchi ee kasha, pisha nasha。”意思是:“圆白菜汤和煮荞麦汤,是俺们经常吃的。”通常的附加食品是茶、咖啡、盐、面包、通心粉、咸鱼或罐装肉。美国食品很常见,通常计算,这些通过租借法案来的食品在战争中可以为一千二百万人的陆军每人每天提供半磅的份量。这些食品在一九四三年之前是很常见的,四三年后,通过租借法案来的事物原料也是很常见的。这些原料通常被称为“第二前线”而鸡蛋粉被称为“罗斯福的鸡蛋”。援助的食品物资包括面粉、干碗豆、豆类、糖和罐装肉类。其他的还有 Tushonka 黄油〔一种由凝胶沉淀捣碎制成的东西〕、蔬菜、油、人造黄油、罐装的或块状干牛奶、干鸡蛋、粗面粉和咖啡。虽然咖啡的供应一直没有间断,但茶依然是传统的常见饮料。
伏特加和其他酒精类饮料,是部队经常需要的。只要可能的情况下,士兵们都会喝它。喝缴获的德国酒通常比正式配给部队的要好。而一个士兵喜欢的酒可能某某国的牌子到本地的都有。 德国伙食
德军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占50%,晚餐占33%,早餐占13%,这遵照了德国人的生活习惯--以午餐为日常用餐的中心。
1级伙食 --Verpflegungssatz I最高优先配给。
主要包括:
黑麦面包 750克
黄油(植物奶油)或者食用脂肪 45克
香肠(生罐装食物) 120克(有时是熏鱼)
果酱或人造蜂蜜 200克
煮过的薯仔,蔬菜 750克
肉类 120克
蔬菜或动物脂肪 45克
调料 15克
咖啡豆(有时以红茶代替) 8克
巧克力或糖果 1袋 香烟纸 7卷
这些食物用罐头和纸包好,放入纸箱内。
战争时期士兵伙食供应的实际情况:
供在一线作战的士兵食用的食品应在24小时内借助夜色的掩护送达前线:“夜色降临之后,运输兵的到来打破了战斗间歇的沉寂,他们送来了食物,并取走士兵们写好的家信,已经有两周没人来收取这些家信了。送上来的食物是冷咖啡,以及大锅煮出来的杂烩浓汤,我们每个人还得到了半块大面包、一勺人造奶油和人造蜂蜜以及150克肉食或者奶酪。饥饿的我们不能一下把这些东西都吃光,因为下一次食物供给可能在24小时之后才能送到。”1944年起,补充兵部队的伙食标准被降低,食物总量并没有减少,但其中肉类和脂肪的比重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薯仔和蔬菜。
正是靠着这些德国从挪威一直打倒希腊,再从希腊得到莫斯科城下。
德国士兵在回国休假时使用特种食品供应卡。面包证和食品供应卡一起印刷在一张硬纸片上,需要多少面包就用剪刀剪下多少克的面包证,和士兵证一起使用就能享受对战时探家士兵的免费食品供应。 中国军队
中国国民党军队腐败的“乞丐部队”
物资短缺给补给带来困难,但军队中的腐败进一步恶化了士兵们的生存环境。即使是嫡系部队,士兵们也总是吃不饱,不光粮食,几乎所有的军需物资都很匮乏。
美国人研究了中国军队的伙食分配制度后总结:按照部队规章,每个士兵发给每天24盎司米,一份盐;每月一份全薪,如果全花在食物上,一个月可以买一磅猪肉。一个中国士兵靠这些配额可以很好地维持生活。可是,事实上他们真正得到的仅仅是分配给他们的食物和钱的一部分,因为长官们习以为常地为自己“克扣”很大一部分。结果是大多数国民党士兵营养不足。
二战中,美国针对中国军队长期缺乏营养,体力较差,影响战斗力,由美国营养专家提出供给标准(每人每日发给):
大米:27.3盎司(850克)
蔬菜:11盎司(340克)
大豆:2.2盎司(70克)
花生:1.1盎司(35克)
肉类:1.1盎司(35克)
植物油:1盎司(30克)
盐:0.35盎司(10克)
燃料:29.43盎司(900克)
盎司=31.1035g
1945年2月28日,蒋介石批准了这个标准。相继在贵阳、昆明、百色等军中试行。 英国皇家军队英国皇家军队的伙食当然是少不大名鼎鼎的咸牛肉罐头,伙食水平低于美国军队但是远在德国和苏联之上。
英国步兵每日配给:
1又1/4磅鲜肉或冻肉,或者1磅罐头肉或咸肉
1又1/4磅面包,或者1磅饼干或面 4盎司咸肉(熏肉)
3盎司干酪
5/8盎司茶4盎司果酱 3盎司糖2盎司盐
1/36盎司胡椒粉1/20盎司芥末
8盎司新鲜蔬菜,或者2盎司脱水蔬菜。 1/10吉尔酸橙汁(在缺乏足够新鲜蔬菜的情况下作为替代品,1吉尔等于四分之一品脱)
1/2吉尔朗姆酒(1吉尔等于四分之一品脱) 每周供应不超过2盎司的烟草
在必需的时候允许下列替代食物的使用:
使用4盎司燕麦片者米 代替 4盎司面包或者饼干。 使用 1/30盎司巧克力 代替 1/6盎司茶
使用1品脱勾兑酒(葡萄酒,白兰地)代替1配给量烈性酒
使用4盎司干果 代替 4盎司果酱
使用4盎司黄油、猪油、人造黄油,或者1/2品脱食用油 代替 4盎司咸肉(熏肉 ) 日本军队伙食
没有饭团就会战斗力大减的日本
日本新兵的伙食看上去很不错,但实际上后来就变得极为磨炼人了。一位入伍前在横滨当造船厂工人的新兵说:“在我入伍的第一天,我们吃到了一顿特殊的美餐,红小豆煮粘米饭,但是就在我们吃饭的时候,上司发话说:‘这是你们吃到的最后一顿好饭了,从今之后一切都会变得严酷起来。’”后来,陆军和海军新兵们通常所吃的早餐就是凉米饭加咸菜以及一杯冰冷的茶,而且要极快地吃完,以便赶回去继续军事操练。午餐可能是米饭加上一点肉或鱼,晚饭则不过是一碗汤加上一点点米饭和蔬菜。
日本陆军昭和6年伙食标准: 米:640克 麦:200克 罐头肉:150克
干菜:110克
泡菜:40克
酱油:20克
盐:12克
糖:15克
茶:3克
在前不久轰动一时的东史郎日记,其中很多地方说到,日军的战场后勤保障能力很差。在部队出发的前几天还可以就士兵自带的口粮过日子,然后就开始节食减肥。一天吃不到一合大米(一合约0.18升),菜就是咸菜什么的,一点奶糖都是十分珍贵的,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动物食品。改善伙食只有在部队到后方休整的时候才有可能吃能按军部标准发放的基本伙食,或是部队就地”征发粮食,实际就是抢劫“。
日本当时的后勤系统相当垃圾,特别是食品配给(小鬼子们都是骂声一片啊)于是侵华战争开始后,部队食物配给就一个命令现地自给:抢!中国老百姓的猪,鸡可就遭难了,日本鬼子在战争中抢劫可比土匪有过之无不及。
日军下级军官在东南亚战场上的回忆:每次部队转移驻地的时候,一般只带上5左右天的口粮,假如5天内不能到驻地的话,那么每天下午4点就开始排人进入丛林猎杀或采集野果充饥,并且在第三天开始减少口粮配给;而且里面也写到,如果部队是开赴前线的话,那么会把驻地的牲口带上,用来提供肉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日军经常发生杀吃战俘,甚至是自己战友的事
D. 二战各个参战国的前线士兵伙食是怎样的
苏联,黑面包这是苏联前线士兵的救命食品,在物质紧缺的二战黑面包至少拯救了40万苏联人,维持了1000万人的战斗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饥饿的苏联指挥官经常用手表香烟等物质交换难以下咽的黑面包和马肉肠。在那个时候一条黑面包相当于10人一天的口粮。
美国,美国这个大金主向来不会吝啬,所以美国大兵的伙食非常丰富。他们的主食一般有鸡蛋粉,在粉中加水,或者鸡蛋粉和面粉混在一起制作烤薄饼,美国的辅助食品有罐头午餐肉,饮品有酒,咖啡。由于前线不能生火,所以美国人把咖啡豆磨成粉,再加入水就有即溶的咖啡。除此以外每个人都会分配到一些小食品如口香糖,巧克力等等。所以美国兵没事就喜欢嚼口香糖。
德国,德国前线的士兵伙食事实上并非很好,补给部队一般都是乘着夜色运输物资和书信,再收入士兵想要寄给家人的书信。半块面包,一勺奶油和人造蜂蜜,150克的肉这就是一个德国前线士兵的伙食,辅助食品有大锅炖的汤。依靠这些食品一个德国士兵就得挨一天以上,因为下一次补给需要在24小时之后才送到,德国士兵就是靠着这些一路打到莫斯科。
E.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伙食怎么样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上战场打仗,对于士兵来说就是一个力气活,充足的饮食保障,是提升士气的关键所在,因此关于古代战争有一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从二战时期各国的军队伙食供应情况,其实也能够看出各国的军事情况,据说美军就是从缴获的日军战利品中,看到日本伙食跟猪食一样,因此判断,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粮食很快就供应不上了。
美国军队伙食最为豪华
美国的财大气粗全方位体现到了战争当中,无论是装备还是兵力,美国都是巨无霸的存在,就连伙食供应都是排名世界第一的存在。
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都看到美国士兵在战场上煮咖啡,实际上,美国大兵不止有咖啡,还有巧克力和可口可乐,据说在二战期间,仅仅一年就喝掉了10亿瓶可乐,简直吓死个人。
在具体物资供给中,美国士兵都能分到面包片、沙拉、黄油等食物,早餐主要吃食物鸡蛋粉,士兵一般会将这些鸡蛋粉和面粉搅拌在一起做成一个烤薄饼来吃,甚至还有香烟让大兵吸上两口,口香糖什么的也是必不可少。德国军队伙食经常不足
关于德军的补给,从纸面上来看还是挺丰富的,有黑麦面包、黄油、香肠、果酱和蔬菜、巧克力等食物,但是实际上,德军的士兵伙食往往出现供应不及时的状况。
我们都知道德军在二战时期发动的是闪电战,就是利用快速移动的装甲部队直插敌军的后方,然后完成分割包抄,这种战术之所以能玩转,首先放弃的就是食物供给,因此,德军先头部队穿插进去后,往往自己补给也跟不上了,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则还能供给,一旦陷入僵持,德国的后勤将被暴露的渣到不行。
莫斯科会战时,德国后勤连棉衣都没有给在前线的士兵准备出来。
一个士兵的回忆录中写道:“送上来的食物是冷咖啡,以及大锅煮出来的杂烩浓汤,我们每个人还得到了半块大面包、一勺人造奶油和人造蜂蜜以及150克肉食或者奶酪。饥饿的我们不能一下把这些东西都吃光,因为下一次食物供给可能在24小时之后才能送到。”
到1944年,迫于军队的扩充,德军的伙食标准一再降低,肉类被大幅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薯仔。
其他国家如英国,伙食水平在美国之下,但远远甩开德日苏,中国就不说了,全是眼泪啊!
F. 在战争打响之后,各国士兵都吃的什么
现代战争残酷异常,所以战士们在战场上精神时刻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而打完仗之后,除了精力消耗巨大,那么肚子肯定也是饿得咕咕叫。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能让士兵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不仅仅能够让士兵填饱肚子,还能充分的缓和他们的精神。先拿我国来说,由于二战时期积贫积弱,我国一直到朝鲜战争时期都没有设置过专门的野战口粮。在朝鲜战争中,就这白雪吃炒面是很多战士手中的口粮。而当时的那个炒面和现在我们街边的那种炒面是不同的。当时的炒面就是在面粉中加入一定的盐和调味料,让面粉炒熟,有点味道就行了。
其实最开始各个国家对于野战口粮的口味并不是很重视。只是单纯的注重野战口粮的便携性和能量供应。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心理学的发展,各国的军需官发现在战场上一顿美味的野战伙食可以大幅度提升士兵的作战能力和效率。所以各国开始重视野战口粮的研究。除了让士兵能够吃饱之外,还要力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吃好。特别是野战餐车的出现,让前线的士兵可以吃到热乎饭。这对于战斗力简直是质的提升,不知道多少人记得半夜下哨之后的那桶泡面。虽然没什么营养,但是是真香。
G. 二战的军用罐头里面都是什么呢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而在战火纷争的二战时期,各国的士兵又是以什么为食呢。长期的战争给士兵带来的不光是身体上的折磨,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有时候没有做饭的家伙和东西,士兵只能去拿罐头填饱肚子。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士兵们罐头里装着什么。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中国士兵的作战口粮也慢慢充沛起来,罐头有了,还有了压缩饼干。不知道你吃没吃过压缩饼干,又干又涩,除了强烈的饱腹感,说不出第二个优点了。罐头这类食品需要加热才能吃,但往往真实作战时,士兵都会选择压缩饼干,因为加热罐头无疑是在暴露自己的位置,会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胁。
H. 抗睡眠药的历史你知道吗
1944年,神风飞行员在训练课上
战场另一边的美军也不甘示弱。美国军方在获知德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和德国军队的动态后,很快也大量生产出甲基苯丙胺。二战中,美国军队至少使用过200万片甲基苯丙胺。
“战争综合症”
抗疲劳药物的使用并未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结束,其种类反而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日趋庞大。不仅如此,二战之后,包括核能在内的大量在战时为了战争目的而研发的科学技术纷纷转为民用,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战后,作为军需品的甲基苯丙胺在一些国家大量合法地销售。尤其以日本最盛。战后,日本将其军队中囤积的苯丙胺类药物以片剂或针剂的方式以低廉的价格在国内各药店和杂货店出售。
日本作为战败国,举国上下极具挫败和悲观意识,一部分国民投入精力搞战后的经济建设,他们恨不得能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而甲基苯丙胺恰恰能令其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1945年至1952年,日本服用甲基苯丙胺的民众高达200万人以上。但由于甲基苯丙胺副作用明显,导致日本国内刑事案件急剧上升,还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因此患上精神疾病。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觉醒剂取缔法》,禁止甲基苯丙胺的生产和销售。
在美国,苯丙胺类药物仍是二战后美国军队作战的军需药品,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使用。在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限制苯丙胺用量,将它列为处方药物之前,美国人在上世纪60年代末吞掉了100亿片这种药物。
甲基苯丙胺亦是美军在战后捐赠给国民党政府的战争物资之一,在内战前后的几年中,在重庆、上海和南京等地的药店中以“抗疲劳素”的名义销售。
1960年始,美国空军批准飞行员在作战中可以服用兴奋性药物。1972年,美国空军曾下令禁止服用兴奋剂,但飞行员们仍然会在起飞前从军医那里得到苯丙胺。1991年的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中,60%以上的飞行员服用了苯丙胺。
苯丙胺的副作用同样困扰着美军。许多参加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士兵,回到美国本土后患上各种精神神经障碍症状,苯丙胺类兴奋剂对大脑组织造成的损害正是导致这种“战争综合症”的重要原因。
除了苯丙胺,另一种叫做苯哌啶醋酸甲酯的药物在1956年开始出现,它的化学结构与苯丙胺十分类似。这种药物是1944年由汽巴制药公司的化学家莱昂纳多·帕尼宗首次合成。
帕尼宗的妻子患有低血压,每次打网球之前总要吃上一些苯哌啶醋酸甲酯。于是帕尼宗用妻子的昵称“丽塔”来给这种药命名:利他林。
科学家们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发现利他林能让老鼠注意力更集中和更容易控制。随后利他林被用来治疗多动症和注意力缺陷障碍。
由于咖啡因、苯丙胺和利他林等药物在提神的同时副作用也很明显,在让人保持清醒的同时,也会让人出现精神紧张、耳鸣、幻视幻听和上瘾等症状。当它们仍然被大量使用的时候,副作用更小、能让人更长时间保持不睡的替代品出现了。
抗睡眠药的悖论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美、英等国军队就开始投入巨资研究睡眠控制与调节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法国拉丰制药公司发明了一种新药:莫达非尼。法国军方听说拉丰公司研制出一种具有异乎寻常提神功能的新药,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990年底,法国军方批准在军人志愿者身上做临床试验。实验结果显示,莫达非尼能让士兵长期保持兴奋状态,且副作用要小于苯丙胺和利他林等药物。
海湾战争爆发前几个月,军队从拉丰公司得到大批莫达非尼,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将这批尚未得到批准的药物发给士兵。伊拉克的战场也成了拉丰公司最大的实验场。
据一位当年在海湾服役的士兵回忆,当时在法国部队中,士兵吃什么药,什么时候吃药都有严格规定。那时候他们每天服用两三次莫达非尼,这种药可以使他连续72小时不睡觉也不觉得疲倦。
1994年,莫达非尼作为治疗嗜睡症的药物在法国正式开始公开销售。之后又在英国、德国上市。1998年12月获得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批准,在美国以“不夜神”的名字上市。
根据统计,在服用莫达非尼的人群中,有80%并非嗜睡症患者,而是夜班工人、卡车司机、飞行员和士兵,甚至包括学生和教授。
在伊拉克战争中,英国国防部购买了大量的莫达非尼分发给英军士兵服用。美军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一直希望研究出一种能让士兵7天7夜不睡觉、成为“超能战士”的方法。国防科学办公室的官方网站称,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战争。
当龙格第一次在实验室中看到纯净的咖啡因时,他也许不会想到,自己已经开启了潘多拉的魔盒。近200年来,抗疲劳药物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神通广大。
对抗睡眠本身就是在同自然规律作对。甚至可以认为,抗睡眠药的使用是唯科学主义使人类异化的途径之一。
人们用科学的方法制造和改进抗睡眠药的本意是通过获得更多被睡眠占用的时间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但这些从睡梦中抢夺过来的时间却被用于杀戮或是没日没夜的工作上。
更不要说这些抗睡眠药物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研究指出,即使是号称副作用极小的莫达非尼也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好。
(作者:陈丹阳)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I.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的伙食有着怎样的差距
其实当时由于经济发展和受到的攻击程度不一样,各国的伙食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其中数着美国的伙食最好,因为当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所以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起他的军队伙食发展。当然还有很多国家比如说像中国还有东南亚地区,就有很多吃草根啃树皮的现象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
当然一个国家的军队伙食标准是根据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制定的,然而在当时第2次世界大战中,很多国家都处于非常贫穷落后的现象,所以并没有一个非常标准的军队伙食规定。所以也导致了很多国家在当时的军队伙食五花八门,经常是有什么吃什么。然而在战后通过经济的发展,军队的伙食也逐渐的正规化,产业化。
J. 二战时纳粹军队都吃什么
二战时德军的基本配赋量:饼干250克、罐头肉200克、罐头蔬菜150克、咖啡25克、盐25克,野战配赋量:面包750克、肉375克、蔬菜250克、咖啡25克、茶3克、糖20克、盐25克。
德军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占50%,晚餐占33%,早餐占13%这遵照了德国人的生活习惯--以午餐为日常用餐的中心。
由此看来纳粹族的伙食还是不错的,基本都是一日三餐,按照他们的习惯,以中餐为核心,士兵伙食供应数量分为四类,战斗区域,占领区,本土驻守部队,国内办公机构文职人员,其他的都是以此往下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