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上英国什么时候开始接收移民
二战结束后,从欧洲各地的集中营里解放出大量的犹太难民。西方各国不愿接收这些难民,因此,英国政府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压力。美国不断地要求增加犹太人的移民配额,而这时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双方都在通过暴力手段对英国当局施压,阿方要求控制移民,犹太一方则要求放宽移民。阿拉伯人对犹太定居点实施恐怖袭击,而犹太人炸路断桥,暗杀英国官员,以阻止英国当局对非法犹太移民的追捕。最终,英国政府决定甩掉巴勒斯坦这个烫手的山芋。1947年4月,英国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2/3强,却只得到43%的贫瘠土地;而犹太国的人口仅占1/3,却得到了57%的沿海肥沃土地。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单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没有采用“犹太国”做国名),次年2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Arab League)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Transjordan)(后改称约旦)拒绝承认以色列,并且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❷ 为什么英国在1950s到1960s鼓励接纳移民,急求答案!!!谢谢了
45年,德国战败,英国开始准备恢复国力,首先是48的时候,开始了接纳第一批西印度人,主要来利用他们做公交车司机,二战过后,为了重现建立英国,英国政府鼓励接纳移民,50s的时候,主要接纳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人,主要用他们来做纺织和工程方面的工作。60s后开始不再限制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人入籍。所有的这些政策都是为了恢复英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基础建设。
因为二战英国靠英吉利海峡天险没有让德国人进入到英国土地上一步,但是却被德国的轰炸机吧整个国家重要城市炸成一片废墟了,你懂当时德国武器的威力。。。
❸ 美国历史上最早的移民是来自英国和德国,还是英国
英国华裔移民的变迁
早期中国海员和后来的港澳移民,在英伦先后以洗衣店和餐馆业起家,如今新一代移民则投身专业领域,展现华裔因应环境变化的生命韧力。
英国华裔不甘在最近的口蹄疫事件中背黑锅而走上街头表达不满,要求政府正视听、纠正英传媒不实的报道;发出属于当地少数族群的声音。回顾华裔移民由当初漂泊到落地生根,乃至发展出自己的天地;再从几个重点华端口的起落和发展形态,可以看出新旧移民的面貌与生活方式之异同,展现了华裔因应时代转变,不断调整的坚韧生命力。
英国早期移民来自中国广东四邑。十九世纪中,中国海员被卖到英国,当时利物浦(Liverpool)是世上最繁华的海港之一,因此他们都在该港上岸,稍有积蓄的华人海员开设洗衣店;至一九二零年,当地华人洗衣店已有近一百家。利物浦因而有全欧最古老的华端口,经历百年的沧桑变迁。
当时移民法使这些华侨无法申请配偶赴英,他们为取得永久居留权,只能与当地妓女或爱尔兰籍女子结婚。利市四邑会馆前任会长郑均尧表示,四邑人在利市历史悠久,是移民中的主流,香港新界人反而较少,与英国其他地区不同。二战后,中国海员定居利物浦渐多,但七十年代起利市的海港地位日衰,华端口亦失去往日的光采。
利物浦华商会副会长黄荣富是利物浦典型的华侨。他目前三代同堂,其父黄光锐属早期中国移民,其母张美桃已年过古希黄今年五十一岁,年幼时住在四邑开平,其后移居香港,十二岁时只身到利物浦求学,七十年代上大学就读商科时,全家到英国团聚。其妻黄玉娟也来自香港,其父亲为海员,一家早年到利物浦。
黄荣富大学毕业后曾从事餐馆业,与同辈投入的行业相似;八十年代在利物浦成立鸿图超市,提供中国杂货。但黄荣富与一般香港移民不同的是,他拥有硕士学位,并努力跳出餐饮业的窠臼。黄踏入中年后,将事业多元化发展,如成立富豪投资公司。九十年代他协助利物浦成立华端口商会,并任职利市华人社区联络员;他还协助年轻一代进军新科技行业。黄九四年获太平绅士勋衔,至今仍是业余裁判官。
❹ 二战国际人口迁移的机制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迁出地区是亚、欧、非,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和东南亚、大洋洲,其中,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非洲黑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移民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表现在: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流向发生很大变化,欧洲和美国变为人口迁入地区,迁出地区为亚洲和拉丁美洲新兴城市及新兴产业出现引发大量人口迁移一. 国际人口迁移特征: 在新大陆发现以前,人类在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新大陆发现以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二。不同阶段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 时间 特点 流向
新大陆发现前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大陆内部(跨国迁移多, 迁往土地容易和槐开垦,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相对稳
跨洲迁移少) 人身安全有保证的地区。
新大陆发现至第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1.出现大规模跨洲迁移; 1。欧洲流向美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二次世界大战 ~~二十世纪中期 2。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 3。亚洲人向国外移民。
3。穗升从已开发国家移向未
开发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十世纪中期~今天 1。劳务输出成为主流;2。 1。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从穷国流
后 国际难民数量多,时间长; 向富国
3。 国际优秀人才移民日益增
多;4。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三。二战后人口迁移方向
1。外籍劳工(1):由南欧--西欧,北欧。 迁出区: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希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马其顿。 迁猜棚老入区:英国 ,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奥地利,瑞典。
2。外籍劳工:(2)南亚,东南亚--西亚 迁出区: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孟加拉国。 迁入区:沙特,阿联酋,也门,科威特,巴林。
3。国际难民:(1)巴勒斯坦--周边阿拉伯国家 。(2)伊拉克--周边国家。(3)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
4。优秀人才: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迁出区:中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 迁入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❺ 两次世界大战之中,英国这个曾经的世界霸主,角色有何变化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这个老牌帝国控制着百倍于自身的领土。英国的殖民地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身影。小到南太平洋的岛国,大西洋洲的澳洲,与美国相邻的国土面积相当大的加拿大,全部隶属于英国。
美国独立之前也是英国人发现了新大陆,移民到那里。可以说,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英国的影子,或者说在英国影子下存在。 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这个曾经被呼唤为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也有日落夕阳的时候。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侵蚀
如果说在维多利亚时期使英帝国达到了世界国家的顶点,那么一战的爆发则是大英帝国走向夕阳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可谓是隔岸观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随后,英国人对此也是普遍热情有余而认识不足,更没有意识到它将影响到英国殖民体系的牢固性。
没曾想到的是,德国迅速占领的半片欧洲,英国意识到了战争的严重性,迅速开辟战场与德军作战,为了英国主权的保障,英国不仅恳求美国的支持,还要依赖其帝国内各殖民地的支援。一战期间,英国国家财政经济全面实行军事化制度。
由于运输困难造成的原料缺乏,英国出口减少,国家工业慢慢的走向败落,再也不能东山再起,失去了老牌帝国的称消物号。
2、英国失去对殖民地的掌控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帝国殖民地的民族 情感 得到了触发,帝国内部政权动荡起来。 因此,一方面英国越来越依赖美国等其他欧洲强国的支持,来维系帝国国内的经济体系,在殖民地那一头殖民地开始寻求更多的自治权利并争取主权的独立以脱离英国的控制。
战时,为了有效地获得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支援,英国于1917年成立帝国战时内阁,其成员是英国战争指导委员会委员、各部的代表及各自治领总理。这样,自治领的地位显着提高,为改变和调整帝国的内部关系奠定了基础。
当英国宣布对德宣战后,英国各殖民地随着英国的进入也投入到对德的战争中。 随着橡桥唯战争的停滞不前,这些殖民地内部民族独立意识加强。这些英属殖民地像其他主权国家独自决定自己的各项军事部署和行动,不跟从英国,在巴黎和会上也要求有自己的位置。
在巴黎和会上一些决议问题上是以独立主权的形式单独进行签字表决。比如国际联盟成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及印度成为其成员国。
1931年的帝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在法律层面上描述了帝国内部殖民地从属之间的关系。通俗的说,英国失去了对殖民地的这种控制。这些殖民国家表现出更加决绝的民族独立意识,反英斗争拉开大幕,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了冲击。
如果说印度在甘地领导下的绝食行为则是要求独立的一个反抗行为,爱尔兰的独立征兆了大英帝国解体的大幕。
1、英属殖民地对英国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属殖民地表明了它们梁培对英国的忠诚,参战则是在行动上明确了他们的主权国家地位。而德国对此偏差,它过高地估计了英联邦离心力量的作用,认为英属自治领会保持中立,事实是只有爱尔兰保持中立。
英国所有其他自治领在一周内都向德国宣战,并把它们的资源用来为英国的军事服务,如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拿大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战争,给英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服务人员。二战期间英帝国内部的合作要比一战时少得多。
在美国参战之前,自治领希望详细了解英国的战略以及供需计划,各自治领派其总理到伦敦与战时内阁会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最积极主动。
二战对人类来说是一次灾难,而 对于英属亚洲殖民地来说,自治或独立的契机是最主要的。英属亚洲其他殖民地基本承担了本国的战场,盟军只为他们提供给养和武器。 战争教育了他们,使他们滋生了民族主义 情感 ,开始意识到自治或独立的必要。
2 、英属殖民地脱离英国的掌控
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胜利加剧了英属殖民地的独立意识,结局是全面开始要求独立,脱离英国的管控。 二战期间,英美出于自身利益,宣传和教化英属殖民地一起组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抗德国。这些殖民地人民奔赴战场,思想意识逐渐提高,意识到了一个民族统治压榨另一个民族的非法行为。
结果导致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带给英帝国的不是辉煌和中立,而是给自己培养了掘墓者。在世界大战的非洲战场上,黑人士兵与盟军一同作战,通过长期与白人其他种族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开始认识到人类都是平等的,没有肤色这种种族等级分化。战争让这些人意识到这么多年一直遭受英国的奴役,站起来反抗斗争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意识,脱离英帝国的掌控是本能。
战时英国对各殖民地的控制力已经慢慢的放手,殖民地的工业和农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殖民地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更加剧了各殖民地的脱离英帝国的想法。德、意两国加之支持的态度大肆为殖民地进行全球宣传,更加促使英属殖民地的决心和动作。
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极力拉拢英属各殖民地,利用殖民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对其独立要求表示物质上和国际地位上的某种支持,以瓦解英国国力,夺走英帝国的霸主地位。
1、 两次世界大战消耗国力
英国在二战中虽然始终维持着胜利者形象,但是由于二战的严重消耗和一战留下的疾患,损失惨重,国家经济实力急剧下滑。
战争期间,英国的战时军费靠自己快要支撑不下去,军费支出已经占到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完全靠英属殖民地和美国的援助,依赖的状态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削弱了英国对其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反英斗争迅速做出军事反应的能力,无奈中只好逐渐放松了对各殖民地的控制,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掌控。
此外,英国作为盟国"银行家"的身份,以及英镑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都要求英国为其盟国的战争支出融资。战争爆发后不久,主要参战对抗德国的5个国家中有3个国家需要外国借款。
这种贷款不仅无法获得收益,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是因为,战争期间英国对外国和其殖民地的借款,实际上是借入国家将这个或者其他国家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转化为债券,这些债券享有对借入国家因未来的生产力和服务而所得利润的留置权。
不幸的是,英国在战争期间的对外借款大部分借给了在战争中很难恢复的国家,所以英国借出的这些贷款连本带利一起损失了。
2、国际地位江河日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联合国宪章》宗旨中明确规定,尊重世界各国人民的合法平等权和拥有自己国家民族决策权原则这一条。
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方式已经没有了向心力,加剧了全球一体化时代落后的步伐。加之现在英国的国力大幅亏空,还要依靠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对殖民地的独立无可奈何,也因对战争中的盟友美、苏等国欠债的太多,只能忍气吞声作罢。
欧战结束后不久,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胜重新执政。工党政府上台后,通过对行政的改组以及名称的改变,证明在英帝国国内所发生的一系列政治变革。虽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英国这个昔日帝国的雄风已荡然无存。
如果说一战使欧洲中心地位仅存于表面的话,二战则一劳永逸地使英国退出了在世界政治中的霸主地位。二战的爆发则给了英帝国最沉重的一击,英国失去了老牌帝国。
雅尔塔体系确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已经把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抛开在外。如果不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再三坚持,英国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也会失去。
大英帝国经过两次大战的冲击再也不能找回昔日的霸主地位。它因战争而成为日不落大帝国,同样也是因战争不得不退出老牌帝国这个舞台,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参考文献:
《大英帝国的瓦解》
《帝国斜阳》
《艾登回忆录》
❻ 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什么总是追随美国
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是在二战后才跟着美国混得,二战之前除了美国以外,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都是跟着英国混,直到二战把英国打废了,大家才转投美国门下。
(在美国的外交策略中,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是最高级别盟友,德法只能排第二级)
那么为啥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不选择独立发展呢?
说实话,这三个国家不是不想独立发展,而是自己的实力不够,必须抱大腿。
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本国人口只有3700多万,国内市场有限,加国经济非常依赖南边的美国市场。而加拿大的北边是俄罗斯,加俄国在北极的矛盾非常尖锐,如果不是美国罩着,加拿大根本干不过俄罗斯。